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肠道长约7-8米[3],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长度约为5.5米,主要负责吸收食物里的营养和大部分水分。在胰液、胆汁、胃液以及小肠分泌的肠肽酶等共同作用下,食糜在小肠内被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被小肠黏膜吸收。除食物外,小肠还吸收水、电解质、各种维生素,以及脱落的消化道上皮细胞所构成的大量内源性物质。大肠包括盲肠(包括阑尾)、结直肠,长度约为1.2~2米,主要负责吸收食物中剩余的水分,将食物残渣制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能够将没有被小肠完全吸收的盐分、水分再次吸收后将食物残渣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肠道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人体所需要的大部分营养物质由肠道消化吸收,为人体生长发育提供有益的物质营养,保持人体生命活力。小肠是人体重要的营养吸收器官,食物在胃中完成初步消化之后进入小肠,在肠液、胆汁、胰液的共同努力下,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被消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小肠黏膜上长有很多细小的绒毛负责吸收营养,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 600 倍,达到200m²左右,具有广大的吸收面积。
人体80%以上的毒素由肠道排出体外。营养物质在小肠被吸收后,难于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大肠是粪便的处理器官,大肠接收到小肠消化吸收之后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分泌一些黏液,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经过肛管排出体外。肠道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维持肠上皮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还通过调节肠道粘膜分泌抗体作用于肠道免疫系统,并进一步影响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因此肠道又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担负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有将近70%以上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黏膜上,对抵御细菌、病毒、维持肠内环境稳定有重要的作用。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肠道中的细菌种类超过1000种,数量高达 1014,几乎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主要由厚壁菌门(64%)、拟杆菌门(23%)、变形菌门(8%)、放线菌门(3%)的细菌所构成。肠内的细菌分为三类,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中立菌:大肠杆菌、拟杆菌、真杆菌、厌氧性链球菌;有害菌∶魏氏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肠道有很多神经,有跟大脑数量相当的神经细胞(1000亿个左右),使用跟大脑一样的各种神经递质,分散在整个消化道,因此肠道的神经网络系统也被称为“肠脑”或者“第二大脑”。
肠道身兼数职,但又脆弱敏感。如果肠道健康,致病菌会受到有益菌群的抵抗,随大便排出。如果肠道"发脾气",屏障功能受损,致病菌就会突破肠黏膜的保护屏障进入身体各处,引发50多种疾病。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的人体自身中毒学说认为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正常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内外环境始终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发生肠道微生物的失调,进而导致包括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等在内的各种病症的发生。肠道菌群主要位于下消化道结直肠中,因此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研究表示,大部分消化道疾病均与肠道菌群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结直肠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硬化、胰腺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内变形菌门含量显著升高,而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克罗恩病儿童患者体内,厚壁菌门(尤其是梭菌纲)数量显著下降,而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比例显著上升。肠道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调节大脑功能和行为,包括认知行为。无菌状态、抗生素干扰、益生菌干预、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肠道的生理功能,同时也会影响认知行为。破坏肠道微生物组成、影响微生物——肠——脑轴调节或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而维持健康的肠道微生物也将有助于预防相关的脑部疾病。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0亿人体质量超标,全球人口的12%都属于肥胖范畴。肥胖人群肠道微生物会增加机体从膳食中获得能量的能力,其原因是微生物发酵宿主无法消化的膳食多糖,导致肠道细胞更加易于吸收单糖和短链脂肪酸,随后短链脂肪酸在肝脏中转化为更复杂的脂质;同时肠道微生物调控宿主能量代谢基因,造成脂肪过度积累。2010年全球范围内用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成本多达3760亿美元,糖尿病已成为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的一项研究对345位国人的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II型糖尿病患者中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一些有益菌消失,具体表现为一些常见的产丁酸盐细菌的丰度下降,而各种条件致病菌有所增加,其他一些诸如具有还原硫酸盐和抗氧化胁迫能力功能的微生物丰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肠道属于人体中的消化器官,既承担着食物的消化吸收,又承担着毒素的分解代谢。它的健康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但肠道很容易因为一些不良的饮食、运动、情绪等各因素导致功能下降,使得肠道内菌群失衡,就会导致肠道老化。一旦肠道发生老化,出现营养不良、代谢异常、排泄异常、患癌风险等,对健康影响非常大。所以想健康长寿必须提前保养好你的肠道!
预防肠道老化
1. 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应该增加含植物纤维素较多的粗质蔬菜和水果,适量食用粗糙多渣的杂粮,如标准粉、糙米、山芋、绿豆、凉粉、薯类、玉米、燕麦片等;多食各种新鲜瓜果和蔬菜,尤其是西瓜、香蕉、梨、苹果、苦瓜、黄瓜、荸荠、白菜、芹菜、丝瓜、黄花菜等;适当吃一些富含油脂类的干果,如松子、芝麻、核桃仁、花生等;凉开水、蜂蜜等也有助于排便;少吃肉类和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 良好的生活习惯:宜清淡饮食、早睡早起、适当运动、良好的心态、戒烟限酒等,定时定量饮服一些冷饮,如冷牛奶、冷开水、冷果汁、冷蜂蜜水、冷汽水等,可以刺激胃肠产生蠕动,促进肠道反射性收缩,有利于通便。尤以早晨起床后饮服为佳。
3. 每天食用酵素:酵素中含有人体七大营养素、植化素、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等活性物质,不仅可以给身体提供全面营养,并能增加肠道蠕动、添加肠道益生菌并增加益生菌的大量繁殖。花一样的钱补多样,长期食用优质酵素让你的肠道更加年轻。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