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092:《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著未来事。
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愿一切众生为应时施,永离非时,大施究竟。愿一切众生成就善施,到佛丈夫大施彼岸。】
在兜率陀天,金刚幢菩萨继续说:菩萨摩诃萨们在布施的时候作回向,他们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进行最恰当的时候的布施,永远离开不恰当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获得究竟的大布施。愿一切众生成就善好的布施,到达佛一样的大丈夫大布施之大彼岸。
【愿一切众生究竟常行大庄严施,尽以一切诸佛为师,悉皆亲近,兴大供养。愿一切众生住清净施,集等法界无量福德,到于彼岸。愿一切众生于诸世间为大施主,誓度群品,住如来地。’】
愿一切众生究竟常行大庄严布施,能够一直以一切诸佛为自己的老师,去亲近诸佛,兴起大的供养。愿一切众生住于清净之施,可以累集等法界无量的福德,到达彼岸。愿一切众生在所有世间成为大施主,发誓度脱各种品类的众生,最终能够住于如来的境界。
【是为菩萨摩诃萨设大施会善根回向,为令众生行无上施、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可坏施、供诸佛施、无恚恨施、救众生施、成一切智施、常见诸佛施、善精进施、成就一切菩萨功德诸佛智慧广大施故。】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开设大的布施法会时,所作的善根回向。回向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可以行无上布施、究竟佛一样的布施、成就善好的布施、不可坏的布施、可以供养诸佛的布施、没有丝毫嗔恨心的布施、救护众生的布施、成就一切智的布施、常见诸佛的布施、善精进布施、成就一切菩萨功德诸佛智慧广大布施。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资生之物,心无贪惜,不求果报;于世富乐无所希望,离妄想心,善思惟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审观一切诸法实性;】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把一切的资生之物(生活用品)全都布施出去,他们的心没有任何的贪惜吝啬,他们也不求什么果报,他们对于世间的富贵和逸乐无所盼望,离开了妄想心,拥有着「善思惟正法之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他们审观一切诸法的真实之性。
【随诸众生种种不同,所用所求各各差别,成办无量资生之具,所有严饰悉皆妙好;行无边施,行一切施,尽内外施;行此施时,增志乐力,获大功德,成就心宝;】
一切诸法虽然文字相有,但是本体是空幻的,只是随着众生的所用所求不同,有各种各样的用处而已。菩萨摩诃萨们可以成办无量的资生之具,他们把所有的资生之具都庄严、装饰得非常妙好。他们行「无边广大的布施」,行「一切布施,尽内外布施」。在行这些布施的时候,进一步增长了自己的志向、安乐以及力量,获得了大功德,成就了心之珍宝。
【常能守护一切众生,皆令发生殊胜志愿,初未曾有求反报心;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圆满一切种智。】
他们常能守护一切众生,让众生都发生殊胜的志愿,菩萨摩诃萨们一直在付出,但是从最开始就从来没有想过要求众生的回报。菩萨摩诃萨们这样做大布施,他们的所有善根与三世诸佛等同,他们可以渐渐地圆满一切种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布施所有善根回向众生:】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们就靠着以上种种布施的所有善根回向给众生:
【‘愿一切众生清净调伏。愿一切众生灭除烦恼,严净一切诸佛刹土。愿一切众生以清净心,于一念中周遍法界。愿一切众生智慧充满虚空法界。】
愿一切众生清净调伏。愿一切众生灭除烦恼,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刹土。愿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在一念之间可以周遍法界。愿一切众生智慧充满虚空法界。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普入三世调伏众生,于一切时常转清净不退法轮。愿一切众生具一切智,善能示现神通方便,饶益众生。愿一切众生悉能悟入诸佛菩提,尽未来劫,于十方世界,常说正法,曾无休息,令诸众生普得闻知。愿一切众生于无量劫修菩萨行,悉得圆满。】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普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去调伏众生。愿一切众生在一切时候都常转清净不退转的法轮。愿一切众生具备一切智,善能示现神通方便,饶益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悟入诸佛的菩提觉悟,尽未来劫,在十方世界,常常地讲说正法,从来不曾休息,让所有众生都普遍地可以听闻、了知正法。愿一切众生在无量劫修习菩萨行,都能够圆满。
【愿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若染、若净、若小、若大、若粗、若细、若覆、若仰,或一庄严,或种种庄严所可演说,在世界数诸世界中,修菩萨行靡不周遍。愿一切众生于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众生向一切智。’】
愿一切众生在一切世界,不管是染、净、小、大、粗、细,形状是覆盖式的还是仰面朝天式的,或一种庄严,或种种庄严,都可以去演说正法,在像世界数一样(无量的)诸多的世界中,都可以修习菩萨之行,靡不周遍。愿一切众生在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众生趣向一切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一切所须,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为给施;】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根据众生的需要,一切都可以布施给他们,就是以以上提到的无量种物品去做布施。
【为令佛法相续不断,大悲普救一切众生;安住大慈,修菩萨行;】
为了令佛法相续不断,菩萨摩诃萨的大慈悲普遍地救护一切众生,菩萨摩诃萨们「安住大慈」,修习菩萨之行。
【于佛教诲终无违犯,以巧方便修行众善,不断一切诸佛种性;】
对于诸佛的教诲从来没有任何违犯的时候,没有任何违犯的地方,他们以善巧方便修行众多的善行,不会断绝一切的诸佛种性;
【随求悉与而无患厌,一切悉舍未曾中悔,常勤回向一切智道。】
他们随着众生的希求,完全地施予给他们,从来不会生起厌患之心,他们一切都可以舍掉,从来不曾中途后悔,他们精勤地回向「一切智之道」。
【时,十方国土种种形类、种种趣生、种种福田,皆来集会,至菩萨所,种种求索。】
这个时候,十方国土种种形类、六道里任何一道的众生、种种福田,都来集会,来到菩萨所在的地方,向菩萨求索各种各样的物品。
【菩萨见已,普皆摄受;心生欢喜,如见善友;大悲哀愍,思满其愿;】
菩萨们见了之后,都完全地摄受这些众生;他们的心里非常欢喜,就好像见到自己的好朋友一样;他们怀着大悲心、哀愍心,就想着怎样满足众生的愿望;
【舍心增长,无有休息,亦不疲厌;随其所求,悉令满足,离贫穷苦。】
他们的布施之心——大舍之心,一直增长,不曾休息,也不会有疲惫、厌倦的时候,根据众生的需求,都让他们得以满足,让众生离开贫穷的苦难。
【时,诸乞者心大欣庆,转更称传,赞扬其德,美声遐布,悉来归往。菩萨见已,欢喜无量;】
这个时候,所有的这些乞讨者,心里非常地欢喜庆悦,他们就一个传一个地去称扬、赞叹菩萨们的美德,菩萨们声名远扬的时候,又有更多的众生来归向菩萨。菩萨见了之后,欢喜无量。
【假使百千亿那由他劫受帝释乐,无数劫受夜摩天乐,无量劫受兜率陀天乐,无边劫受善变化天乐,无等劫受他化自在天乐,不可数劫受梵王乐,不可称劫受转轮王王三千乐,不可思劫受遍净天乐,不可说劫受净居天乐,悉不能及。】
就算是百千亿那由他(无量)劫去享受帝释天的快乐,或者无数劫享受夜摩天的快乐,无量劫去享受兜率陀天的快乐,或者是无边劫享受善变化天的快乐,无等等劫享受他化自在天的快乐,不可数劫享受梵天的快乐,不可称的劫数享受转轮圣王王三千世界的快乐(统治三千世界的快乐),或者是不可思议的劫数去享受遍净天的快乐,不可说的劫数享受净居天的快乐……这一切快乐都比不上菩萨摩诃萨们向无量众生做布施时的快乐。
【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欢喜爱乐,欣庆踊跃,信心增长,志乐清净,诸根调顺,信解成满,乃至增进诸佛菩提。】
菩萨摩诃萨们见到乞讨者过来的时候,他们的心是如此地「欢喜爱乐,欣庆踊跃」,他们「信心增长,志乐清净,诸根调顺,信解成满,乃至增进诸佛菩提」。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回向,为欲安乐一切众生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得大义利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清净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求菩提故回向,】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就以这样的善根,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去回向;为了安乐一切众生去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大的义利的缘故去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悉得清净的缘故去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够求取菩提觉悟的缘故去回向;
【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平等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贤善心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入摩诃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贤善智慧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具普贤菩萨行愿满十力乘现成正觉故回向。】
为了让一切众生都可以证得平等的缘故去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悉得贤善之心,所以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进入到「(大乘)摩诃衍」的境界,所以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都可以证得贤善的智慧,所以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都具备普贤菩萨的行愿,圆满十种神力,圆满佛乘,现世就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去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身、口、意业皆悉解脱,无著无系,无众生想,无命者想,无补伽罗想,无人想,无童子想,无生者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无有想,无无想,无今世、后世想,无死此生彼想,无常想,无无常想,无三有想,无无三有想,非想非非想。】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以种种的善根作以上回向的时候,他们的「身、口、意」三业完全解脱了。无有执著,无有系缚,无有「众生之想」,无有「寿命之想」(无有「长寿者想」),无有「补特伽罗之想」,无有「人想」,无「童子想」,无「生者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无「有想」,无「无想」,无「今世、后世想」,无「死此生彼想」,无「常想」,无「无常想」,无「三有想」,无「无三有想」,「非想」,「非非想」。
【如是,非缚回向,非缚解回向;非业回向,非业报回向;非分别回向,非无分别回向;非思回向,非思已回向;非心回向,非无心回向。】
就这样进行「非缚回向,非缚解回向;非业回向,非业报回向;非分别回向,非无分别回向;非思回向,非思已回向;非心回向,非无心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著内,不著外;不著能缘,不著所缘;不著因,不著果;不著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非思;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灭;不著受、想、行、识,不著受、想、行、识生,不著受、想、行、识灭。】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们在作这样的回向的时候,他们「不著内,不著外;不著能缘,不著所缘;不著因,不著果;不著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非思;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灭;不著受、想、行、识,不著受、想、行、识生,不著受、想、行、识灭。」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于此诸法不著,则不缚色,不缚色生,不缚色灭;不缚受、想、行、识,不缚受、想、行、识生,不缚受、想、行、识灭。若能于此诸法不缚,则亦于诸法不解。】
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如果能够像这样的「于诸法都不著」,他就不会受「色束缚」,也不会受「色生、色灭」束缚,他也不会受「受、想、行、识」束缚,他也不会受「受、想、行、识」的生或者灭而束缚。菩萨摩诃萨们如果这样的于此诸法都不受束缚,就于诸法无有所解。
【何以故?无有少法,若现生、若已生、若当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有少法,现在生,或者已经生,或者当生」。
【无法可取,无法可著。一切诸法自相如是,无有自性,自性相离,非一、非二,非多、非无量,非小、非大,非狭、非广,非深、非浅,非寂静、非戏论,非处、非非处,非法、非非法,非体、非非体,非有、非非有。】
【菩萨如是观察诸法,则为非法;于言语中随世建立,非法为法;不断诸业道,不舍菩萨行,求一切智终无退转;】
菩萨们这样观察诸法的时候,了解一切法「相有而性空」,一切法,「则为非法」。在言语中随着世间相而建立,把这一切的不真实的文字相理解为法了。菩萨摩诃萨们这样地观察,就不会断诸业所行之道,不会强力地干涉因果,又不会舍弃自己该做的菩萨之行,菩萨摩诃萨们就求一切智,一直不会退转。
【了知一切业缘如梦,音声如响,众生如影,诸法如幻,而亦不坏因缘业力;了知诸业其用广大,解一切法皆无所作,行无作道未尝暂废。】
他们了知一切业缘如同梦,音声如同响,众生如同影,诸法犹如幻,但是菩萨摩诃萨们也不会坏因缘业力。他们了知「一切诸业其用广大」,他们了解「一切法皆无所作」,他们行「无作之道」,从来没有停歇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一切智,若处、非处,普皆回向一切智性;于一切处皆悉回向,无有退转。以何义故说名回向?】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这样的菩萨摩诃萨就安住于一切智,不管是「处、非处」,全都普皆回向于一切智之性。他们在一切处都去作回向,无有退转。
到底依着什么含义说这个回向呢?回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永度世间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出诸蕴至于彼岸,故名回向;度言语道至于彼岸,故名回向;离种种想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断身见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离依处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金刚幢菩萨说:永远地度脱世间到达彼岸,所以说是回向;永远地跳出五蕴,到达彼岸,所以说是回向;永远地度掉语言之道,到达彼岸,所以是回向;离开种种想,到达彼岸,所以叫回向;永断身见,到达彼岸,所以叫回向;永离依著之处,到达彼岸,所以叫回向;
【永绝所作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出诸有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舍诸取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出世法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远地断绝所做的一切到达彼岸,所以说叫回向;永远地跳出三界(三有),到达彼岸,所以说叫回向;永远地舍离了一切的取著,到达彼岸,所以说叫回向;永远地出离世间法,到达彼岸,所以说叫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则为随顺佛住,随顺法住,随顺智住,随顺菩提住,随顺义住,随顺回向住,随顺境界住,随顺行住,随顺真实住,随顺清净住。】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这样回向的时候,就是在随顺佛而住,随顺法而住,随顺智而住,随顺菩提而住,随顺法义而住,随顺回向而住,随顺境界而住,随顺行而住,随顺真实而住,随顺清净而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则为了达一切诸法,则为承事一切诸佛;无有一佛而不承事,无有一法而不供养;无有一法而可灭坏,无有一法而可乖违;无有一物而可贪著,无有一法而可厌离;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有少灭坏,违因缘道;法力具足,无有休息。】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这样地作回向,目的是为了了达一切诸法,也是为了承事、护持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佛不去承事,没有一种法不去供养;没有一种法而可灭坏,没有一种法而可乖违;没有一物而可贪著,没有一法而可厌离;「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有少灭坏,违因缘道;法力具足,无有休息」。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金刚幢菩萨说:佛子啊,刚才我们讲的这么多,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坚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随顺法义,随顺法性,随顺一切坚固善根,随顺一切圆满大愿;具足随顺坚固之法,一切金刚所不能坏,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菩萨摩诃萨安住在此种回向位的时候,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他们坚固不退,入于甚深的法性,常修一切智;他们随顺法义,随顺法性,随顺一切坚固善根,随顺一切圆满大愿;他们具足随顺坚固之法,一切金刚所不能坏,他们在诸法中彻底得到了自在。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观察众会、观察法界已,入于字句甚深之义,修习无量广大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间,长去、来、今佛种性心,】
这个时候,金刚幢菩萨观察着十方、观察着众多的圣者云集的圣会、观察着法界。观察完之后,他就入于所讲之法字句的甚深含义中,修习无量广大之心,以大悲心普遍地覆盖世间,从而(使众生)生长了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种性之心。
【入于一切诸佛功德,成就诸佛自在力身,观诸众生心之所乐,随其善根所可成熟,依法性身为现色身,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金刚幢菩萨入于一切诸佛的功德,成就了诸佛的自在力身。他观察所有众生内心所悦乐的,随着众生的善根应该怎么去成熟。金刚幢菩萨依着法性身,现化出一个有色相的身形,就在佛陀威神力的加持下,讲说了一个偈颂来做总结。
【菩萨现身作国王,于世位中最无等,
福德威光胜一切,普为群萌兴利益。
其心清净无染著,于世自在咸尊敬,
弘宣正法以训人,普使众生获安隐。
现生贵族升王位,常依正教转法轮,
禀性仁慈无毒虐,十方敬仰皆从化。
智慧分别常明了,色相才能皆具足,
临驭率土靡不从,摧伏魔军悉令尽。
坚持净戒无违犯,决志堪忍不动摇,
永愿蠲除忿恚心,常乐修行诸佛法。
饮食香鬘及衣服,车骑床褥座与灯,
菩萨悉以给济人,并及所余无量种。
为利益故而行施,令其开发广大心,
于尊胜处及所余,意皆清净生欢喜。
菩萨一切皆周给,内外所有悉能舍,
必使其心永清净,不令暂尔生狭劣。
或施于头或施眼,或施于手或施足,
皮肉骨髓及余物,一切皆舍心无吝。
菩萨身居大王位,种族豪贵人中尊,
开口出舌施群生,其心欢喜无忧恋。
以彼施舌诸功德,回向一切诸众生,
普愿藉此胜因缘,悉得如来广长舌。
或施妻子及王位,或施其身作僮仆,
其心清净常欢喜,如是一切无忧悔。
随所乐求咸施与,应时给济无疲厌,
一切所有皆能散,诸来求者普满足。
为闻法故施其身,修诸苦行求菩提,
复为众生舍一切,求无上智不退转。
以于佛所闻正法,自舍其身充给侍,
为欲普救诸群生,发生无量欢喜心。
彼见世尊大导师,能以慈心广饶益,
是时踊跃生欢喜,听受如来深法味。
菩萨所有诸善根,悉以回向诸众生,
普皆救护无有余,永使解脱常安乐。
菩萨所有诸眷属,色相端严能辩慧,
华鬘衣服及涂香,种种庄严皆具足。
此诸眷属甚希有,菩萨一切皆能施,
专求正觉度群生,如是之心无暂舍。
菩萨如是谛思惟,备行种种广大业,
悉以回向诸含识,而不生于取著心。
菩萨舍彼大王位,及以国土诸城邑,
宫殿楼阁与园林,僮仆侍卫皆无吝。
彼于无量百千劫,处处周行而施与,
因以教导诸群生,悉使超升无上岸。
无量品类各差别,十方世界来萃止,
菩萨见已心欣庆,随其所乏令满足。
如三世佛所回向,菩萨亦修如是业,
调御人尊之所行,悉皆随学到彼岸。
菩萨观察一切法,谁为能入此法者?
云何为入何所入?如是布施心无住。
菩萨回向善巧智,菩萨回向方便法,
菩萨回向真实义,于其法中无所著。
心不分别一切业,亦不染著于业果,
知菩提性从缘起,入深法界无违逆。
不于身中而有业,亦不依止于心住,
智慧了知无业性,以因缘故业不失。
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著未来事,
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菩萨已到色彼岸,受想行识亦如是,
超出世间生死流,其心谦下常清净。
谛观五蕴十八界,十二种处及己身,
于此一一求菩提,体性毕竟不可得。
不取诸法常住相,于断灭相亦不著,
法性非有亦非无,业理次第终无尽。
不于诸法有所住,不见众生及菩提,
十方国土三世中,毕竟求之无可得。
若能如是观诸法,则如诸佛之所解,
虽求其性不可得,菩萨所行亦不虚。
菩萨了法从缘有,不违一切所行道,
开示解说诸业迹,欲使众生悉清净。
是为智者所行道,一切如来之所说,
随顺思惟入正义,自然觉悟成菩提。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不于此死而生彼,是人解悟诸佛法。
了达诸法真实性,而于法性无分别,
知法无性无分别,此人善入诸佛智。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
一切诸佛所觉了,悉皆摄取无有余,
虽说三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
如诸法性遍一切,菩萨回向亦复然,
如是回向诸众生,常于世间无退转。】
金刚幢菩萨说:一切诸佛所觉了的一切法(这三世一切法),菩萨完全地去摄取、去学习、消化、吸收,然后又讲给众生听,但是菩萨明明了知这三世一切诸佛之法也是「缘起而性空,相有而非真有」。
当悟得诸法无生亦无灭,无来也无去,没有此处的死,也没有彼处的生,这个人就真的解悟了诸佛的正法。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不于此死而生彼,是人解悟诸佛法。了达诸法真实性,而于法性无分别,知法无性无分别,此人善入诸佛智。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一切诸佛所觉了,悉皆摄取无有余,虽说三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虽然讲说三世一切法,却了知如是等法皆悉非有)。如诸法性遍一切,菩萨回向亦复然,如是回向诸众生,常于世间无退转」。
更新于:2023-12-27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