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经文,是佛陀要跟在场的法会的菩萨,说什么叫作真正的菩萨,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他不是从表面上来看,你看看,祂说【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实非菩萨自谓菩萨,是外道人】这在说什么呢,这个是在说,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的本质,也就是说他所行,还有他的心性,他不是菩萨,他的所行,他的心性是外道,可是他会做什么呢,做些表相。
譬如说,我们不是也评论刘灿梁跟吴胜奇,他们说有实证,可是他盗法,他又没有皈依三宝,又没有受菩萨戒,所以当然不是菩萨啊,结果他就怎么样,他就赶紧去作皈依,赶紧去受个戒,可是他的皈依,跟受戒的目的是要作什么,是要掩人耳目而已,因为他的真正的作为没有改变,如果说他原来没有皈依,原来没有受戒,所以他的所行所言,是很不好的,我们都破斥了,如果他真正去皈依了,去受戒的话,那应该他的所行所为,还有所做出来的行为,应该要不一样吧?可是我们看到他,没有什么改变啊,就像说我们各位菩萨,这次来,我们聚在一起,各位就有很大的改变,所行所为越来越庄严,吃饭都排队,非常的肃静,乃至我们借人家的道场,我们还把人家做的非常清洁,让别人对我们产生尊敬,觉得说这才是佛弟子,所行所为是不是改变,是不是?是嘛,要有勇气说是啊,你们真的改变了,对不对?
真的是这样子,也就是说,原来可能是不理解说,原来应该要这样子做,可是经过我们这样子,研讨之后,大家慢慢就是想说,那我当菩萨应该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为别人著想,我应该为别人,怎么样多付出,对不对?那自然就会怎么样,愿意为别人多做一些事情,其实我们借人家场地,多帮人家做一点事情也是植福,就懂得这个道理,就越做越好,当然就是行为会有改变,因为思想改变了,所以说受戒,不是说我受了戒,那我行为都没有改变,那这样的话受戒没有用途,受戒的用途是,让我们的行为有所依循,然后让我们的身口意行,越来越清净,能够获得我们身边的这些有缘的人获得利益,然后觉得说修学佛法真好,那我们这样的所行所为,也是在赞叹佛法,也是在弘扬佛教,这样才对吧?
可是如果他说他受戒了,受三皈依,也受什么菩萨戒,可是他的所行所为呢,都违反经典所说,特别是《大乘方广总持经》所说的这个内涵,那显然他的那个皈依,跟受菩萨戒都是假的,因为菩萨戒有菩萨戒的真正意涵,而且它的精神就是这部《大乘方广总持经》所说的,我们待会儿就会举,经典里面的内容来跟大家说明,你就可以知道说菩萨的行谊,它的精神是什么,而这个精神,事实上也是菩萨戒的精神,只是在《大乘方广总持经》虽然它不是戒经,可是在经典里面所说的,那一些约束的内容,它的精神,事实上是菩萨戒的精神,也代表说怎么样,菩萨的精神不是说,你受持的菩萨戒才要遵守,而是你只要当菩萨,你就要遵守。
就好比说,在我们的禅净班里面,有些人可能皈依受戒,可是有些人也还没有皈依还没有受戒,可是那都无伤于他的修行,为什么?只要他的所行所为符合三皈依,符合菩萨戒的精神,他也许是没有因缘受菩萨戒,没有因缘受三皈依,因为可能他还有一些障碍,譬如家里的人阻碍等等,这些因缘不具足,那他可以暂时不受,暂时不皈依,暂时不受,可是他的所行所为,是跟受菩萨戒,已经受三皈依的菩萨是一样的,如果有严重的违戒,不能说有人受菩萨戒,那他要来忏悔,那不受菩萨戒的不用忏悔,不是这样子,如果彼此因为有时候纷争,产生了纷争之后,不管有受菩萨戒,没受菩萨戒,全部都要按照,到底是非是怎么样,按照这样子来判断。即使不受菩萨戒的,他有严重的违犯,那也是应该要忏悔,一定要这样子,而不是说他没有受菩萨戒,所以他怎么做都可以,我们都无可奈何,不是这样子,因为有菩萨戒的精神来作约束,所以这种菩萨戒的精神。
就是在经典所说,那代表什么意思,代表说,你所有修学大乘法的菩萨,统统要遵守这样的菩萨戒的精神,所以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一些行为的规范,那是更重要的,因为都是更广,而且是更基础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面来遵守,那才是真正在修菩萨行的人,所以不能因为它不属于于律部,所以那它就不是戒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表示他对戒的意思,产生错误的认知,也就是他对于法毗奈耶不了解,因为不管是声闻戒或菩萨戒的那些戒条,那只是在法毗奈耶里面拿出一些重要的戒相出来规范,可是还有很多基础,非常重要的,不放在戒经,因为戒经有时候,是要佛弟子受戒的人才阅读,不受戒不阅读,可是不受戒不阅读之外,所要遵守的那个律则,那个戒都是放在经典里面,所以三皈依戒,在阿含 里面它就说,对不对,因为四坏信等等,这个就是在阿含部的经典里面就说,它也不是放在律典里面,可是它多重要,它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一切人一切的菩萨或是声闻解脱二乘人,他要修学佛法,他都要遵守的,所以不是说放在律部里面,才一定要遵守,放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一些精神,应该要遵守的内容更应该遵守,而且它更为重要,那是属于法毗奈耶里面的东西,所以这个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事情,好那这一段经文,我们大概有说了,大概解释。因为经文我们不能详解,因为详解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就不够了,我们大约把内容稍微说了之后,大家理解这个经典,所要说的基本的道理。
那我们来看看,吴胜奇对这段经典他怎么说,他说【还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有一些出家人,还有他们的眷属啊,优婆塞,优婆夷,实非菩萨自谓菩萨,是外道,现在很多啊,比如说这个全国在上海,有很多啊,上海非常非常多,于佛法律而得出家,随所至处,多求亲友那些都是为了干嘛,名闻利养,为了摄受人家,所以整天讲一些谄曲的话,谄媚的话,为多求亲友,就是为了能够眷属多一些,名闻利养名声大一些,大和尚一升座,恣形秽污,弃舍信心啊,佛的第一个就告诉你啊,第一个修行位就是信心,所以好多人都不懂,不知道什么叫信心,这是修行五十二位行,早上为什么讲这些佛典,就是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从来没有离开这个五十二位阶梯来讲经说法,实打实的,连初发心,连那个初信位都不够,都不知道佛在讲什么,你出什么家,讲什么法,弃舍信心,什么一切都是空,所以就侥幸来了。】
你看看,他还责备全国,在上海的很多出家的法师,虽然这一段经文,说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可是这个是在说外道,如果有出家众或是菩萨众,他确实是修学正法,那怎么会是什么大和尚,一升座就恣形秽污,弃舍信心,这个是吴胜奇在毁谤我们三宝,毁谤我们佛教里面的僧宝,可是佛陀在说的是,像他这种外道,因为他表面上去皈依,表面上去受戒,可是他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受戒,事实上佛陀是在责备他,可是他拿来责备佛教里面的僧宝。
可是为什么要说到,他说错这个事情,这是要让各位了解一下,一贯道它有很多的理路是大家不熟悉的不知道的,所以你不能了解为什么他会无缘无故批评一些法师,因为那是一贯道的说法,而且一贯道的说法是怎么样,这吴胜奇就是受到刘灿梁的影响,因为刘灿梁就是一贯道的,所以他怎么样,我们孙老师也在前面有举例子,刘灿梁说:出离生死谁能够给你保证,哪位师父敢给你保证,一定超生了死他在指什么,他在贬抑出家法师,刘灿梁为什么要贬抑出家法师呢,那吴胜奇为什么要跟著来贬抑出家法师呢,因为这个跟一贯道的思想有一个一致性,什么样的一致性呢,因为一贯道,因为他都是盗法,而且他们是怎么样,他们一定都是怎么样,都是在家,因为一贯道他最早就是从白莲教出来的,那白莲教事实上,当时是有所谓的一些出家人跟在家人的一些问题,那后来几乎都是在家人,后来一直演变演变都是在家,结果他们那个一贯道的道统,他们怎么说呢,他们就说,这个道统原来是在中国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到孔子孟子,然后呢,这个是东方的道统,后来西移到西方去了,就变成释迦牟尼佛了,然后一直到达摩,结果又东移到汉地,就是我们汉人的地方,然后接著又是,从达摩一直传传传,然后传了到五祖之后,就传给六祖慧能大师,可是六祖慧能大师,当时得法的时候,他不是出家的相貌,他是个行者,所以他们就建立一种理论,说什么,将来这个之后,等于说六祖 开始之后,是怎么样呢,道降火宅,也就是说真正的法道,已经不在佛教的寺院里面了,真正的法脉,真正的道法,这个道,这个法,都是在在家里面,所以意思就是说,大家不要再去信佛教了,都来信我们白莲教,我们一贯道,不要再去寺庙,寺庙的师父都不能帮你解脱,来我们一贯道好了,知道吗?他的理路是这样子,他们的说法是这样子,所以说他们怎么样呢,从六祖之后,他们就有什么白马,白马什么,第七的,第八就是白马两个,可是这两个人是道家的,再接下来都是把道家的一些人,或是一些什么人物,就把他搬上去,就当成他们的道统,可是这些人都是在家人,没有出家相,为什么,他们就是认为说,我一贯道跟你们的佛教是不一样的,可是我一贯道,虽然说是在家的,可是我有真正的法,是你们佛教的真正的法,在我这边,他的意思是这样子,所以他就要怎么样否定佛教里面的僧宝,要否定佛教里面有真正的法道,他要否定这个,所以他在前面,刘灿梁就说,哪位师父敢给你保证一定超生了死,那难道刘灿梁,能够保证吗,他可以保证大家,跟他学的人会沦堕,因为事实上他有什么保证,他们一贯道怎么说,他们一贯道说,如果你加入了一贯道之后,我跟你们做这个三宝,就是有他的咒语,也有他的什么点玄关,做个合同,然后他就认为说,我就保证你解脱了,然后就点一下,就说你到时往生的时候,就可以解脱了,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欺骗众生,可是他们有什么教门的理论,也没有真正实证的宗门的道理。
可是他的理路,吴胜奇的理路是跟刘灿梁是一模一样,因为吴胜奇就被刘灿梁所笼罩,所以他就要毁谤佛教里面的法师,连法师僧宝他都敢毁谤,各位想想看,如果他真正正受三皈依,那他是不是应该皈依佛法僧,僧宝他是不是应该皈依,那应该皈依,他可以毁谤上海的法师吗,而且是全国,全国在上海有很多,请问他皈依的,我不晓得他皈依的师父是哪里的,可是你看他全国上海他都包含,请问他的三皈依戒有没有成就,毁谤法师,那请问他三皈依有没有成就,没有成就嘛,那请问他是菩萨吗,显然不是,可是不是菩萨,自谓菩萨,所以他是外道人,也就是说他去受那个三皈依戒,是为了什么,掩人耳目,可是他真正的行为呢,继续在毁谤僧宝,完全不认同佛教里面的法师,你看看,所以我才说真正皈依三宝的人,绝对不会毁谤释迦牟尼佛,不会拿释迦牟尼佛来取笑,不会乱说法,因为乱说法就是对法不尊重,也绝对不会毁谤僧宝,因为出家的法师尊贵,因为他有福田衣,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解脱色之一,那应该要尊崇,怎么可以毁谤呢,如果他毁谤了,他的三皈依戒就破了,那显然他的三皈依戒,也不成就,那么菩萨戒也是假的,坦白讲,接受他三皈依或是接受他传戒给他的这个师父,应该把他叫来责备一番,因为如果他皈依的话,应该指导他啊,怎么可以毁谤三宝呢,如果他是皈依他,结果当师父的不责备,那他也是没有尽到责任,当皈依师也要去教诫,如果没有教诫,那个戒根本不成立的,没有戒体的,所以那个皈依也都是假的,那他说有受什么菩萨戒,也都是假的,因为那个只是掩人耳目,因为真正受三皈依的人,绝对不会毁谤僧宝,因为他这样一说,连自己的皈依师都毁谤到了,还有什么戒体可说。
所以说从这个地方《大乘方广总持经》所说的,就是在说这件事情,不能从表面上说,这个人受了三皈依,这个人受了什么菩萨戒,然后说,那说真的菩萨,不是,要从他的所言所行,还有他的心性来观察他,他是不是真的菩萨,如果他表面上说皈依,表面上受菩萨戒,可是他的言行都在毁谤三宝,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他的本质就是外道,然后这样子的人,他竟然还可以受表面上的戒,那是怎样,他过去世有这个因缘,所以他这一世可以成就,可是不可以因为过去,有那个因缘这世可以成就,就怎么样,就认为说他是真的菩萨,因为那只是过去的因缘而已,也就是说,虽然有过去的因缘,可是你是不是真正的如实的一位菩萨,还要看你这一世是这么做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受了三皈依,每个人受了菩萨戒之后,我们是不是真正的菩萨,还要看我们自己的,所行所为,所言所行,然后我们的心性,是不是真的是菩萨,要以这个来论断。
这个才是这段经文,所以说的意思,如果没有真正去遵守三皈依戒,没有遵守菩萨戒,没有菩萨的心性,如果只是为了名闻利养,即使他是个比丘或比丘尼,那也是口说异言,身行异行,表示他所说的,嘴巴说的,跟他真正心里想的做得不一样,身体所行跟他真正的想法,也是不一样,这样就于一切法门,还有出生坚固的三昧,都远离了,不能实证,而且这样子也是怎么样,这样才是叫作,恣行秽污,弃舍信心,表示对于三宝的信受,根本是不成就的,说的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经典,这一段是在讲什么,坦白讲是在讲吴胜奇的,可是他转移到全国的上海的法师去了,他都不知道经典是在说他,所以这个就是他,对于经典的意思,没有真正的如实了解,所以真正多求亲友,名闻利养,恣行秽污,弃舍信心,事实上真的是吴胜奇,因为他就是在做这件事情。
我们再回过来第四页,第四页的第五点,吴胜奇错解大乘,内行修习前之次第,错解大乘转依之理,亦不明真解脱之义,《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佛言【若有众生作如是言,佛为声闻所说经典,诸菩萨等不应习学,不应听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应学,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修行法,声闻之人亦不应学,不应听受,辟支佛法亦复如是,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有言说,声闻辟支佛不应听受,彼此言行更相违背,不与修多罗相应,亦如实说真解脱法不能信受,依彼法者不得生天,何况解脱】
这段经文是在说,如果有一些人他说,佛陀为二乘人或是缘觉,他们说的经典,这个小乘经典不要学,解脱道不要学,如果有人作这样子的说法,这个不是正确的佛法,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们的导师刚刚也说,大乘佛法它是什么,它是含盖了二乘的法,表示声闻的解脱跟缘觉的十二因缘,菩萨也实证的,因为菩萨所实证的佛菩提道含摄二乘,既然大乘是含盖二乘,既然这样的话,那二乘的内容,事实上也是菩萨所应该学的,意思是讲这个,如果有人说这是声闻法,我们不要学,那就是错了,可是这点有一点要很小心,在《梵网经》里面有一条说,不应该学小乘的经律,有这一条,可是这条在讲什么呢,是说如果你在修学大乘法的人,你不可以去修二乘,最后要入涅槃的那个法,也就是你不能够入无余涅槃,如果你修二乘的解脱法之后,你就说,那我这样就好了,我只要入无余涅槃就好了,那这样就犯戒,违戒了,因为这样违反菩萨戒的精神,什么是菩萨戒的精神,菩萨戒的精神,就是要叫我们受菩萨戒的人,最后修菩萨道来成就佛果,如果说只修二乘的法,然后最后入了无余涅槃,请问入了无余涅槃之后,还能够修佛道吗,不行了嘛,这样他的佛道就中断了,那既然中断了之后,能够成佛吗,就不能成佛,那就违反了菩萨戒的精神,因为菩萨戒的精神,就是要让一切的菩萨成就佛果,如果违反这样的目标,那就违犯菩萨戒的精神,那就是违戒,可是如果有菩萨说我要成佛,可是我还没有解脱受用,我对生活还有很多的烦恼,那我会不会连烦恼,都不能对治,那我应该怎么来对治,我应该先修解脱法,来对治我的烦恼,我烦恼对治之后,我就可以安心来修学大乘,那可以,所以小乘二乘的解脱法,也是菩萨应该学,因为这个可以让我们解脱于烦恼,如果是因为这样子来学解脱道,可以,而且也应该学。
所以在我们的教法里面,我们也教各位,实证声闻的断我见,这个就是为了要对治大家的烦恼就是我见的烦恼,所以当然也是应该要学,也是我们菩萨所应该要教导,然后大家应该要修学的,所以这第一句话,就是在讲这个意思,另外后面第二句是说,如果诸菩萨所修行的法,如果有人说那菩萨修的法,声闻人不要学也不用听受,或者是说,我是修十二因缘,那我不管,你们菩萨说的我不学,如果有人这样子说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教声闻缘觉,目的也是要度声闻缘觉人,能够迈向成佛,虽然他们是小乘的根基,可是佛陀不舍一人,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根基差,种性卑劣,就心量小,畏惧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所以不想去走成佛的道路,因为太辛苦了,可是佛陀还是不放弃他,还是要教导他,而且它还有一层意思,二乘人对菩萨的指导,他要听受,因为他如果不听受菩萨的指导,那他也是违戒的,也是违背佛陀的教导。
所以即使是定性声闻,菩萨说你应该转入大乘,然后在法义上面来贬抑他,来刺激他,有没有,我们导师不是说,有时候菩萨会对阿罗汉怎么样,刺他,勾他,为什么要刺他,勾他?希望他气起来,说哼,我就不相信,你们菩萨有多厉害,我也可以,那他就上当了,对不对,他就可以迈向大乘,菩萨是这样子啊,所以说声闻缘觉他们,即使是修他们自己的法,可是对于菩萨所说,他们要听受,还不得不听受,因为这是佛陀说的,所以菩萨所学所修的这个法,声闻人也要学,辟支佛也要学,勉强也要勉强,所以佛陀在说,初转法轮之后,小乘法说完了讲大乘,那请问讲大乘的时候,那一些声闻人要不要参加?要来参加,为什么,因为他们虽然修的是二乘法,可是佛陀讲大乘法的时候,他们一样要在场,总不能佛陀度了他,结果佛陀讲大乘法,他不听吧,不行喔,所以他们也要来听的,所以这代表声闻人他们,还是一定要听受菩萨法,他的心性能不能转变是一回事,可是他还是要修学,就是这个意思,那也就是说,声闻人或者说独觉种性的人,菩萨也是想要把他转变的。
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有说过刘灿梁,他就有一些这种慢心,也是我昨天说的,有一些人他就觉得说,我为什么不能说,为什么只能你们说,我常常听到这个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些学生,我的学生,跟他们还有往来,就传话过来,为什么就是你们可以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可是那就要看,你所说是不是真正的佛法,而且你所说,是不是符合佛菩提所说的菩萨戒的精神,如果你不符合菩萨戒的精神,你就不是菩萨,那你既然不是菩萨,你就不应该说你在修学大乘,你就不能说你有实证,你也不能说你是菩萨,就说你是一贯道就好了,如果他说我们是一贯道,你们佛教的我不学,那天下太平,可是如果他说他是佛教,我们说,你说的不是佛教,我们一定是把他破斥到底,这才是正确的,所以他是有那种慢,想要无师无敌,可是这种无师无敌的人,最多成为独觉,如果他修学正法,那他也不吭声,他也不愿意在佛陀,在诸佛的座下成就解脱果的,为什么,他听了之后说,我不喜欢证果,因为证果之后我要当你的学生,我就要当诸佛的学生,他不干,所以他就要耗耗耗,舍寿的时候然后佛世都过了,在无佛之世的时候他才要证果,就成为独觉。
可是菩萨对于这种种性的人,也不弃舍,为什么,心量狭小,慢心很重,可是菩萨对于这样的人,也是要教导他,希望他能改变,因为这样子最多,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性,最多只能证得独觉,如果他好好学的话,最多获得独觉果,也算不错,可是他不好好学,不遵守佛陀所说的法毗奈耶,那他连独觉果都不能得,他只能沦堕恶道,所以菩萨对于独觉心态的这种慢行人,他也要教导的,第二句话就在讲这个,后面就有讲,诸菩萨所有言说,声闻辟支佛不愿意听受,也就是说菩萨所说的,这些声闻缘觉他都要遵从,因为真正的菩萨所遵从,所说的菩萨戒的精神,是所有声闻人所要依的,譬如说,我们大乘佛教都要修什么,这些比丘,比丘尼,都要受三坛大戒,就是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那还要受什么,受菩萨戒,那最后他就要依从菩萨戒的,因为菩萨戒在最后,所以他要依从这个。
那如果有人他是声闻人,是声闻的心态,如果有人跟他说菩萨戒,依于菩萨戒来说你应该依从,那他也要依从,他也应该要听受,因为如果他守持戒法,他对于菩萨,依于菩萨戒所说的道理,他应该听受而不听受,那他的声闻戒也会损坏。为什么?因为他最后也要依从他所修的菩萨戒,三坛大戒里面的最后这个大戒,若不遵从,如果那很严重,而菩萨说你应该这样做而不做,他也会毁坏他的声闻戒,他比丘戒,比丘尼戒也会损坏,这就是讲这件事情,所以佛陀就说,像这样子的言论,若有人这样子说,说有声闻的,这种二乘的法不用修,菩萨不用修,或者说声闻人不用修菩萨的法,或者说,二乘人不用管菩萨怎么说,我们是修声闻的,我们修二乘,他们是他们,我们不管,像这样子说,他的言行就是互相违背,而且不跟修多罗相应,跟所有的经典都不相符,因为所有的经典,不管是二乘,不管是小乘经典,或是大乘经典,所说都是一致的,所以如果有这样的言论,都是跟经典的整个的精神,是不相符的,这样他所说,于如实说的解脱,真解脱法他就不能相信了,因为真解脱是菩萨所证,那像这样的人,他所说的那个法,如果依照他的言论而作的法,他一定不能升天,表示怎么样,他不能往上了啊,如果说他很消极的抵抗,也许还不会沦堕,可是如果说违犯了,那就会沦堕,可是他即使是抵制,他连升天都困难的,那何况解脱呢,表求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解脱法的,所以佛陀就这样子,就授记了,授记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因为连升天都困难。
好,那我们看看,吴胜奇对于这段经文,他怎么说,他说【佛所说的三个解脱,一个是声闻解脱,一个是缘觉乘的解脱,你说一个相上,他把我灭了,好像是解脱,事实上有没有解脱,有没有解脱,(没有),在根本实上面,他内里,可是他不断不断的异熟,会不断不断异熟,他会成熟啊,异熟啊,虽然相上他的解脱是在这里,只是去除一分的分段生死而已,这种在体上面,这个在体上面,祂的变易生死,不断不断的变更,不断不断的异熟,变易生死,他无可奈何啊,所以他不是真解脱,只有证到如来藏,才能够破累劫以来的无明,他才是真解脱,这才是真解脱,找到如来藏之后,从祂的根本体上面,转依如来藏以后,现观一切烦恼种,不断不断流注出来之后,一个一个被祂转掉,那才是真解脱啊】
这个地方,他说的很模糊,我们看看,我刚刚解释了前面那段经文,是这个意思,大家马上看,听我讲你会觉得完全契合,佛陀说的是这个,可是你看看吴胜奇说的,内容都跟我所说不符,各位可以马上来验证,那他到底有没有读懂经文,显然没有,他只是抓到一个,这一段里面到底讲什么,他完全不知道的,所以他就只是看到一个真解脱,他就绕回来说什么叫解脱,可是真正经文的内涵所说,他是完全没有了解的,因为真正经典的意思,只是讲我刚刚所说,所解释的那段意涵,可是吴胜奇他就抓了一个解脱,就把它绕来绕去,绕到他所要的解脱上面,可是他所说的解脱还是错,怎么说呢,因为经里面所要责备,不学声闻缘觉法,然后恣行秽污,弃舍信心的外道,事实上就是在说他,为什么,因为他就是告诉人家说,只要修明心见性的法就好了,然后那一些什么布施持戒,那些都不用修,持戒都不用,可是那一些持戒的东西,有些也是声闻解脱所要修的,可是他都认为都不用,他就经中所责备不学声闻缘觉法的这种,恣行秽污,弃舍信心的外道,表示他对于佛陀所说的经典,他是完全不信的,所以他可以完全不管佛所要说的真正的意涵,他就解释他自己的,他不管佛陀,佛陀说的法,他完全不管,只要说他自己的,表示他对于佛陀,他是完全没信心的,不信受佛语的,我们很信受佛语。
所以我们对于经典里面,佛陀所要表达的意涵,我们是很认真,那佛陀想要说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懂我们还要重复看,乃至佛陀祂到底这部经典里面,祂所要说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那这样子才是尊重佛陀,才是对于佛陀有信心嘛,如果不懂那表示,我们自己的内心怎么样,跟佛陀所说的法不相应,就像说,为什么经典我们来阅读,为什么有时候理解,会跟别人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会说,别人对经典理解错误呢,那是因为我们实证之后,我们反观我们所修的过程,还有我们当时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就如实来说出来,我们是这样认为,我们心中有这样子的感受,如果你心中没有那个感受,你就讲不出来,就像吴胜奇他心中没有解脱法,所以没有解脱的感受,所以他就讲不出来,他所讲的都围绕在,一个很简单说,就是找到如来藏就这样,其他都没有啦,可是真正实证的人呢,他的内心,因为走过很多心理的路程,这个心理路程就是什么,就是菩萨的法道,菩萨的法道是我们要,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解脱的法道也是一样,是在我们的心里的那个历程里面,要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走过去之后你在读经典的时候,你说啊,原来我了解,佛陀这个地方祂要讲什么,为什么,因为祂所说的是,我当时走过的那个心理历程,那有一些经典讲得比较深,譬如说唯识,一些种智的地方,那些内容读得不懂,为什么,因为还没有走过,还没有那个实证,心里还没有那个历程,所以没有那个智慧来跟它相应,可是有一些属于三贤位七住菩萨所相应的,我们读了就会感应到,我了解啦,因为祂所说的就是,我内心曾经走过的那个历程,我们就可以如实把它讲出来。
所以宗门所说的,那个目标实证了之后,它不是只有那个目标而已,它还有中间,你在走的那个路程,中间的那个景色风光,或是你中间碰到的坎坷,你都领受到了,然后在经典里面都会描述出来,经典所描述的就是教门,教门就会说,你要当一个菩萨,我应该如何如何,就在说明,我们在走这条路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什么样的心态,而这个心态就是我们如实走过的,因为如实走过,所以说教门所要求的,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们就遵守,可是如果一个人他没有走过,他根本还没有走,所以佛陀所说教门里面,这个心理的路程,他就完全没有领受,完全没有相应,所以他不能解释,所以虽然一大段经文,可是他完全把它忽略完全不说,就只说他想要说的那个部份,可是那个部分就刚好显示出,他完全没有实证的内涵,也完全说明,他根本没有走过这一条菩萨的法道,也没有走过解脱的过程,显然他是完全没有实证的,所以什么是一个菩萨呢,他一定对佛陀所说的解脱的法,他能够感应到,解脱确实有道理,为什么我们应该,修正自己的行为,怎么样的行为才符合解脱的道理呢,真正实证的人他会知道,啊,我看到了,这个道路是应该要这样走的,它有它的律则,它有它的戒律来规范我们,一定是这样子,如果没有这样见道的人,没有这个心理历程,表示这个人还没开始走,那就要学,要接受菩萨的指导,接受有经验菩萨的指导,来一步一步走过去,一步一步走过去,他就可以按照教门所说,我们解释之后,他就可以按部就班走过去,走过去他就实证了。
可是那条路他没有走,永远到不了,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吴胜奇根本都还没开始走,所以他对于这些基本的道理,他完全没有相应到,所以他说的内容,跟经典毫无关系,可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可以从他所说的来说,他连他自己想要说的也说错,譬如他说,声闻的解脱,他认为声闻乘,他只是断了,去除了一分的分段生死,事实上不是,去除一分的分段生死,如果一个真正解脱,譬如声闻解脱,他不是只是一分的解脱,他不是只是断一分的分段生死的烦恼,他是要全部把它断除,他的声闻解脱才是完成,可是他完成之后,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他是真正的入了无余涅槃,而且他就这样他就真正解脱了,可是不能因为这样子,他就认为,这个解脱他还在异熟,原来他以为异熟识,这样的话他还继续异熟,那异熟的话,他还会一直转变,一直成熟,他就以为是这样子,可是这样的观念是错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表示怎样呢,表示声闻人,入了无余涅槃之后,不是解脱,事实上他的意思是说什么,我还是他的知已,我知道他要说什么,我知道他要说什么,他说的还是我昨天说的,他认为种子是可以怎样,一直成熟,一直成熟,然后怎么样呢,因为祂是异熟识,他认为说那这样的话,祂就可以一直异熟,一直异熟,然后他就可以怎么样呢,不断的变易生死啦,他以为阿罗汉,在入了无余涅槃之后,还在变易生死,那他就误会,变易生死,那是菩萨所修,也就是菩萨,虽然他已经入了初地以后,事实上他是有能力实证无余涅槃,所以他真正的实证,他是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所以他的如来藏,事实上也可以说是异熟识,只是因为他留了一分的思惑来润生,所以因为那一分,所以不说祂是异熟识,说祂是阿赖耶识,可是当菩萨入地一直修,修,修,修到七地满心,他那个时候,为了修道的关系,他就要实证无余涅槃,可是虽然实证了无余涅槃,却不入无余涅槃,那就是菩萨的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那个时候才是异熟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还会有他的异熟生,然后因为有异熟生,所以说才进入了变易生死。
所以进入变易生死,一定是还有异熟生的,什么是异熟生,就异熟所出生的五蕴,这个时候就不说它是五阴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侯,他的五蕴不会再遮覆他,那个时候说它是五蕴,不说是五阴,那时候他才是进入变易生死,譬如说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之后,还可以变易生死,那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还可以成佛,那道理就不对,所以他所说,他是不懂那个道理的,因为他以为什么,他以为如来藏会含藏种子,然后种子又可以怎么样呢,无因无缘又可以一直怎么样,不断的变更,不断的变更,不断的异熟,他以为是这样子,所以他还是错以为怎样,他还是没有真正了解如来藏,他还是只是知道种子而已,他把种子当成是什么,当成是如来藏,然后种子不断的变异,不断的异熟,所以如来藏也可以不断的变更,那他就错了,并不是这样子,因为第八识如来藏,祂是个心体,不是种子,种子是功能,功能我也说过,昨天说过功能它是,如来藏的功能性是不变的,永远不变的,所以如来藏的功能性并没有,因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祂有什么样的转变,不会,从众生到佛,他的功能性一直不变的,所以吴胜奇的过失,他连这个部分他都误解,而且是很严重的错解,所以说他对于,后面他还会说,后面他还说转依如来藏以后,去现观一切的烦恼种,不断不断地流注出来,你看他还在显示说,他有实证观,所以他可以观察到,种子不断地流注出来,所以他认为,一个一个被他转掉之后,就是真解脱,可是我告诉各位,从他这句话就可以知道,他根本没有解脱,因为,一个一个被他转掉的是怎么样,只是他的烦恼,然后不要理它,不要理它,他只是这样子,这样跟一般世俗人没什么两样,有些人没有修学佛法,他也可以这样子,反正我就不管它,不管它,我就把它转掉,转掉,那这样有什么解脱,没有解脱,跟世俗人是一模一样的,好,那什么是真解脱呢,我们待会再跟各位解释。
更新于:2023-12-02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