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集 综论(二)  正元老师

2024-12-09 三乘菩提概说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概说。今天我们要继续谈:综论(二)。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已经把菩萨五十二阶位作了概略的回顾。今天我们要继续讲解:菩萨在悟前和悟后有哪些差异,以及声闻菩提的内涵。

菩萨在六住位满心,完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多的修学,以及能取空、所取空的四加行,在断除了我见、我所见之后,对于破参所需要的福德、定力以及慧力就接近圆满;就可以开始跟随真善知识熏习参禅的正知见以及要如何参究,来找到自心如来。当然这时候,也要具备有至少超过欲界定的未到地定的功夫才行。

当菩萨开始依照真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的方法,去参禅的时候,说实在,真不知道该怎么样来下手!这就像禅师所说的:壁立千仞,无汝下手处。会有这种状况,最主要是因为真心并不是世间法,本身是无形无色;众生又被无始无明所障碍,从来不曾和真心如来藏相应过,所以当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参究。所以在丛林当中,有许多禅师参到老死,仍然没有办法破参,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当菩萨在善知识的指导之下,去参究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就会有了正确的方向,疑情也会越来越浓。这时候只等待因缘成熟,一念相应了就能够破参。

菩萨在破参之后,不仅能够找到自己以及其他有情如来藏的所在,而且也会因此发起了般若智慧。这样的般若智慧,就不是二乘无学所能够了知的境界了。譬如,世尊在《楞伽经》当中开示: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大乘入楞伽经》卷二)

世尊在这段经文当中,已经很清楚的为大众说明:菩萨如实了知 佛陀所说的藏识第一义谛真实义理,并且在老实的参究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得以触证真心如来藏,也就是藏识。由于菩萨触证如来藏而发起的般若智慧,已经远远超过二乘无学所行的境界;就算二乘无学穷尽定力与慧力,也无法了知菩萨的智慧境界,这是因为二乘人的慧力还不足以找到自心如来藏的关系。

由此可知,菩萨在悟前根本还不知道如何参究,甚至也不知道如来藏的所在;然而,菩萨在一念相应破参了之后,不但立即明了如来藏的所在,并且也会逐渐发起般若智慧。这样的般若智慧,不仅二乘人无法了知,而且菩萨可以依照这个般若智慧,进修三贤位菩萨的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乃至诸佛的一切种智。所以说,菩萨悟后所发起的智慧,和悟前真的是差很大,不是二乘人所能够了知,更不用说是一般凡夫了。

菩萨在证悟了之后,同时也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等三缚结。

所谓的我见,就是将色身、意识等五蕴当作是真实我,也就是说,众生不知道意识或者色身其实是虚妄无常的,所以就把意识或者色身当作是真实我而不肯舍弃。当菩萨证悟明心的时候,发现如来藏才是真实我;而意识或者色身则都是生灭之法,都是以如来藏为因,藉着种种缘,才会从如来藏出生的法,所以是被出生的法,而且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所以,当菩萨开悟了之后,就不会把意识或者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断除了众生的我见。

而所谓的疑见呢,就是菩萨在证悟了如来藏之后,对于自己有没有亲证如来藏、有没有断我见,心中是很清楚的,而且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如果他对于所证的如来藏还有怀疑,或者是不敢接受这样的事实,就表示他的疑见还没有断除,我见并没有真的断。所以,当菩萨在证悟之后呢,确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而且是不生不灭,对于这样的事实能够接受不再怀疑,就表示他的疑见已经断除了。

另外,断除疑见还有一种功德,就是当证悟者确定如来藏才是真实我而意识是虚妄我之后,以这个见地,可以很明确的来检验诸方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对于这样的事情不会有任何的犹疑。譬如,有法师主张:我们要把握自己,当自己的主人。又有法师主张说:我们要常常保持清楚明白,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乃至于一整天,这样就表示是开悟了。还有的法师主张:离开语言文字的离念灵知心才是真心。当一个证悟的人听到像这样的说法,他的心中就很清楚:这些法师的知见都是落在生灭的意识当中,都是没有断我见的人。所以,当菩萨以真心实际理地的智慧来检点诸方大师的时候,无论这位大师他的名气有多大,都可以很明确的确定这位大师他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而且不会有任何的犹疑不决,这样就表示他的疑见真的断了。

而所谓的戒禁取见,就是当菩萨在证悟之后,就有能力来检点诸方大师所施设的戒禁,到底如不如法,与断我见有没有关系。如果大师所施设的戒禁跟断我见没有相关,他所施设的戒禁本身就是不如法的;这样不如法、跟断我见毫无相关的戒,我们就把它称为戒禁取见。例如,有法师规定他的徒众,每天一定要打坐,而且要坐到一念不生。证悟者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位法师他所施设的戒,并不是正确的施设;因为这样打坐即使坐到一念不生,也没有办法断我见的。菩萨能够这样清楚的判别诸方大师所施设的戒如法或者不如法,表示他的戒禁取见已经断了。

所以,菩萨证悟了以后,就和通教的初果人一样,包括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等三缚结一定都会同时断除。所不同的是,菩萨证悟如来藏以及发起的般若智慧,不是以求自己解脱作为究竟,而是以利乐众生、成就佛道作为究竟。所以,当菩萨证悟之后,就会发现到三乘菩提之间差异是很大的。不说别的,单单菩萨所亲证的如来藏,佛陀在三乘菩提诸经当中都已经隐说以及明说了,可是二乘人并不知道,或者说他们没有办法找到。

譬如,佛陀曾经在《阿含经》当中提到无余涅槃本际,其实这指的就是如来藏。

譬如《杂阿含经》当中有开示: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三十四)

也就是说,众生因为无明,所以从无始以来,有如在漫漫长夜之中不断的流转生死,这都是因为不知道诸苦所依的本际啊!

这个本际其实指的就是如来藏,只是所用的名字不同而已。怎么说呢?如果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心存在,有情的生命在死后就一定散坏了,那哪还谈得上所谓无始以来生死轮转之苦呢?所以,一定必须是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心一直存在着,才能够说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生死,有六道轮转等等种种苦存在,而且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够停止下来。像这样才能够领会这种大苦的本质。当我们明白了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才能够说懂得所谓的苦圣谛。

当众生了知三苦、八苦等等诸苦之后,就会开始推究这些苦究竟是怎么样聚集起来的;推究的结果会发现,是因为有五蕴身的关系,众生才有种种苦出现以及认知。这就是苦集圣谛。由于五阴出现,才导致了种种苦的出现。声闻人为了断种种苦,最好就要将五蕴身来灭尽之后,才不会有种种苦的出现。这个指的就是苦集灭圣谛。当既然知道要将五阴灭尽,那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够把这五阴来灭尽,并不是凭空想像就能够把五阴灭尽的;所以,声闻人就透过 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来将五阴灭尽,就不会再有五阴以及诸苦出现了。这就是苦集灭道圣谛。

上面所说的这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以及苦集灭道圣谛,也就是 世尊所说的四圣谛。由于声闻人相信 佛陀的开示,知道把五阴以及诸苦灭尽以后,就再也没有五阴以及诸苦出现了,就能够安处在灭尽、寂静、清凉、真实的无余涅槃本际当中。所以,声闻人在未入无余涅槃之前,一切诸苦当然是要依于本际才能够存在,因此才会有种种的苦的存在以及领受;而在入无余涅槃之后呢,五阴以及诸苦都消失灭尽了,只剩下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处于寂灭、清凉、真实的境界中。而诸苦所依的本际,其实就是如来藏。这是因为诸苦一定要有所依,都是依于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来藏才能够存在的。如果没有无余涅槃本际如来藏的存在,佛所说的解脱道就和断见外道没有什么不同了。声闻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 世尊的开示,知道进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才愿意断尽烦恼结,并且把自己的五阴以及诸苦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当中。

由此可知,佛在声闻菩提当中已经隐说有如来藏的存在,只是用不同的名相来替代而已。

又譬如,佛陀用另外一个名相来表示无余涅槃本际以及如来藏。在《杂阿含经》当中,佛陀曾问圣弟子如何受持祂所说的四圣谛,圣弟子就向 佛陀禀白说:

【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世尊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杂阿含经》卷十六)

在这段经文当中的如,指的就是无余涅槃本际。因为四圣谛诸法都是从如来出生的,不能离开如而有四圣谛诸法的出现,四圣谛和如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如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详细观察的真理,而且是没有颠倒的。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这个如其实就是无余涅槃本际如来藏,只是 佛陀用不同的名相来形容祂而已。

此外,世尊在《杂阿含经》也开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道理,其中的我,指的同样是无余涅槃本际如来藏,或者是如,因为,只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才能够称为是真实我。

譬如,如来在《阿含经》当中为火种居士开示说:【我为诸弟子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五)

经文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过去的色、未来的色或者是现在的色,不论是内色、外色,不论是粗重的色、微细的色,不论是美好的色、丑陋的色,不论是远方的色、近前的色,一切都是非我、也非异我、不相在;不但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佛陀在这边也已经很清楚的开示:色蕴不是真实我,但是色蕴是由如来藏真实我所出生的,所以也不异于真实我,所以说色蕴和真实我的关系是非一非异;而且色蕴和如来藏真实我一起和合运作,当色蕴坏灭的时候,本不生灭的如来藏却还是依然存在不灭,所以说祂们不相在。色蕴既然是如此,受、想、行、识也同样是这样道理,不是真实我如来藏,也不异于如来藏我,与如来藏我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与如来藏我一起和合运作,当受想行识诸法坏灭的时候,如来藏依然是存在不灭的,所以说祂们不相在。

由上面的经文可以证明,这个我其实就是无余涅槃本际、如等等的异名,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个心体如来藏。在这段经文当中,世尊也同时明确的说明了:识阴意识,无论是粗或是细,即使是细意识或者是极细意识,仍然都是生灭法,绝对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实我。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佛陀在《阿含经》当中已经谈到真心的种种异名,譬如无余涅槃本际、如、我乃至于入胎识等等异名;但是,佛陀在这当中只是隐说而已,并没有明说。在二转法轮的时候,仍然算是隐说;一直要到三转法轮,才开始说明如来藏以及当中所含藏的种子的内涵。在这个之前,就只告诉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我等等的存在。由于阿罗汉信受 佛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法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中消失不见。

为什么 佛在初转法轮会隐说真心的存在,而不明说呢?最主要是因为二乘法是以快速证得解脱为主,所以只需要相信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是究竟安乐、清凉、安隐的涅槃境界,这时还不需要实际证得微妙甚深的无余涅槃本际;所以,佛在初转法轮根据二乘人的愚昧根性,而隐说真心的道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将继续来讲解:综论(三)。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增进!

阿弥陀佛!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牛老师沉香”凭什么做到了价格最亲民? “牛老师沉香”凭什么做到了价格最亲民?

高明道老师:质直的诉求 高明道老师:质直的诉求

高明道老师:人身为船渡大海 高明道老师:人身为船渡大海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真正的老师 真正的老师

净土法门法语: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经,谁教他的?他的老师是谁? 净土法门法语: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经,谁教他的?他的老师是谁?

净土法门法语:老师在哪里?经典就是老师 净土法门法语:老师在哪里?经典就是老师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顶果钦哲法王: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 顶果钦哲法王: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

坛经辩讹 第2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9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9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6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6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9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9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6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6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第127集 谭崔密教(二)郭正益老师 第127集 谭崔密教(二)郭正益老师

第125集 藏密错将妄心当真心 游正光老师 第125集 藏密错将妄心当真心 游正光老师

第123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三)游正光老师 第123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三)游正光老师

第122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二)游正光老师 第122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二)游正光老师

第121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一)游正光老师 第121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一)游正光老师

第120集 他派对宗喀巴的批评 余正伟老师 第120集 他派对宗喀巴的批评 余正伟老师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8集 坚住意识心的认知 余正伟老师 第118集 坚住意识心的认知 余正伟老师

第117集 中观应成派 余正伟老师 第117集 中观应成派 余正伟老师

第116集 见五蕴空与中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6集 见五蕴空与中观 余正伟老师

第105集 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庄严 陈正源老师 第105集 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庄严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3集 般若空性是毕竟空不是无常空 陈正源老师 第103集 般若空性是毕竟空不是无常空 陈正源老师

第102集 般若不是性空唯名 陈正源老师 第102集 般若不是性空唯名 陈正源老师

第101集 宗喀巴说“大小乘所证空慧相同”之错谬 陈正源老师 第101集 宗喀巴说“大小乘所证空慧相同”之错谬 陈正源老师

第100集 佛教中没有密咒乘 林正仁老师 第100集 佛教中没有密咒乘 林正仁老师

第099集 佛说的菩提非密宗之菩提 林正仁老师 第099集 佛说的菩提非密宗之菩提 林正仁老师

第098集 阿赖耶识才是结生相续识 林正仁老师 第098集 阿赖耶识才是结生相续识 林正仁老师

第097集 六道轮回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7集 六道轮回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6集 中阴身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6集 中阴身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5集 死亡之过程——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5集 死亡之过程——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4集 结生相续识——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4集 结生相续识——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第092集 十二因缘之因——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2集 十二因缘之因——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1集 观行、观想 刘正莉老师 第091集 观行、观想 刘正莉老师

第090集 十二因缘之缘生相 高正国老师 第090集 十二因缘之缘生相 高正国老师

第089集 十二因缘之支分略摄 高正国老师 第089集 十二因缘之支分略摄 高正国老师

第088集 十二因缘之“有”与“生老死” 高正国老师 第088集 十二因缘之“有”与“生老死” 高正国老师

第087集 十二因缘之“取”支 高正国老师 第087集 十二因缘之“取”支 高正国老师

第086集 十二因缘之 “爱”支 高正国老师 第086集 十二因缘之 “爱”支 高正国老师

第056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四) 蔡正元老师 第056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四) 蔡正元老师

第055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三) 蔡正元老师 第055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三) 蔡正元老师

第054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二) 蔡正元老师 第054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二) 蔡正元老师

第053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一) 蔡正元老师 第053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一) 蔡正元老师

第036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四)余正文老师 第036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四)余正文老师

第035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三) 余正文老师 第035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三) 余正文老师

第034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二) 余正文老师 第034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二) 余正文老师

第033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一) 余正文老师 第033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一) 余正文老师

第028集 如何选择善知识? 高正龄老师 第028集 如何选择善知识? 高正龄老师

第025集 学《广论》乃是谤三宝,不应学! 高正龄老师 第025集 学《广论》乃是谤三宝,不应学! 高正龄老师

第020集 什么才是殊胜法 林正才老师 第020集 什么才是殊胜法 林正才老师

第019集 密咒乘 林正才老师 第019集 密咒乘 林正才老师

第018集 两种加行 林正才老师 第018集 两种加行 林正才老师

第017集 分别与无分别 林正才老师 第017集 分别与无分别 林正才老师

第016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四) 孙正德老师 第016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四) 孙正德老师

第015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三) 孙正德老师 第015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三) 孙正德老师

第014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二) 孙正德老师 第014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二) 孙正德老师

第013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一) 孙正德老师 第013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一) 孙正德老师

第008集 阿底峡的思想探讨 陆正元老师 第008集 阿底峡的思想探讨 陆正元老师

第007集 广论的根源是《现观庄严论》? 陆正元老师 第007集 广论的根源是《现观庄严论》? 陆正元老师

第006集 宗喀巴揭开正法隐没的序幕 陆正元老师 第006集 宗喀巴揭开正法隐没的序幕 陆正元老师

第005集 真藏传佛教--觉囊派略说 陆正元老师 第005集 真藏传佛教--觉囊派略说 陆正元老师

第004集 《广论》缺少总相智 蔡正礼老师 第004集 《广论》缺少总相智 蔡正礼老师

第003集 《广论》缺少什么? 蔡正礼老师 第003集 《广论》缺少什么? 蔡正礼老师

第002集 禅宗地位之判教 蔡正礼老师 第002集 禅宗地位之判教 蔡正礼老师

第001集 新判教 蔡正礼老师 第001集 新判教 蔡正礼老师

第130集 佛的嘱咐  正旭老师 第130集 佛的嘱咐 正旭老师

第129集 如何是法供养(三)  正旭老师 第129集 如何是法供养(三) 正旭老师

第128集 如何是法供养(二)  正旭老师 第128集 如何是法供养(二) 正旭老师

第127集 如何是法供养(一)  正旭老师 第127集 如何是法供养(一) 正旭老师

第126集 法供养  正益老师 第126集 法供养 正益老师

第125集 妙喜世界  正益老师 第125集 妙喜世界 正益老师

第124集 观佛身(下)  正益老师 第124集 观佛身(下) 正益老师

第123集 观佛身(上)  正益老师 第123集 观佛身(上) 正益老师

第122集 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四)  正墩老师 第122集 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四) 正墩老师

第121集 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三)  正墩老师 第121集 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三) 正墩老师

第120集 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二)  正墩老师 第120集 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二) 正墩老师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