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六祖坛经》的第十六条说:‘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这一段文字虽然短,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谈的是修行的顿和渐、迷和悟、快和慢。
六祖惠能说:‘法没有顿和渐的差别。’其中,‘法’是指我们需要用的方法,以及用方法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包括理论的、实践的,以及实践的过程与目的。有的人很快就开悟了,有的人这一辈子是开不了悟的,甚至下一辈子也开不了悟。
在《法华经》中说,有一尊佛,他曾经修行了六十劫都没有开悟,法不现前,但他还是持续不断地修行。对他来讲这是‘渐’。另外,《法华经》里也提到一位龙女,她只有八岁,可是却即身成佛了,这就是‘顿’。因为如果是利根的人,一点就破、一点就通了;如果是钝根的人,那要花很长久的时间来训练。
我从小对于数学没有兴趣,一看到数学就赶快逃,一直到现在,数字还是弄不太清楚,所以在数学方面,我是一个低能、钝根的人。但是有些人天生有数学天分,一下子就学会了。还有,很多人一摸计算机就会,而我则是一看到计算机就怕。
可是,对于佛法,我是利根的人。昨天有一个人看到我在读藏经时,不是由前往后一行一行、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他问:‘师父,您看得这么快啊!’我说:‘因为我已经很熟了,当然看得快。对你来讲,因为不熟悉这些名词,所以会看得很辛苦。’其实这是要经过训练的,我不是一出生或一下子就变成利根的人,也是训练出来的。
修行也是需要练习的,即使是钝根,练习以后也会变成利根,可是若不练习,永远就是钝根。还有,要对它有兴趣,否则你再怎么练也不会变成利根。因为有了兴趣,你会想要练习它,自然而然会变成利根,因此要持续地、不断地练习。
二、深种善根,用心经营
为什么人有利根和钝根之分?因为有的人善根很深厚,有的人很浅薄。‘善根’就是我们已经打过的基础,这多半是指在往昔生中所打下的基础,例如释迦牟尼佛是经过了三大阿僧只劫后,才能够成佛。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有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了佛,未来弥勒菩萨将成佛,但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因为现在生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善根不够,所以释迦牟尼佛发大慈悲心,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能种善根,只要我们能听闻到一句佛法,即是种善根,能够修行一天,也是种善根,更要不断地、不断地经营,壮大我们的善根。
我去年在房子旁边,播下了一些花种,之后下雪了,于是用草把它们盖起来,等今年不下雪的时候,再把草拿掉,它们就会开始发芽。刚开始它们看起来瘦瘦黄黄的,好像没什么希望了,但是我的侍者每天为它们浇水,每个星期再施一点肥,并且除草,很用心地经营和照顾,结果现在这里和禅堂后边的院子,都开满了这些花。
如果你不妥善地勤于经营和保护,能开一、两朵瘦瘦小小的花给你看,已经不容易了,甚至还没开花,就连根都枯烂了。所以,善根需要好好的经营,只要善根深厚,就不怕没有果子吃,如果只是希望看花、吃果子,而没有想要在根上面经营,这是颠倒的。
迷的人要渐渐地修,如果迷的人不修行,却希望顿悟,这就好像不种豆而想吃豆,不种花而希望看花一样。普通人自己没有种豆子,可能会去买豆子、偷豆子,甚至抢豆子,但是自己不修行,你根本连抢也抢不到,偷也偷不到。所以,只有自己好好地耕耘才行。那么迷人渐渐地修,要修多少时间?不要着急,先种善根、培养善根,等善根培养好了,自然会开花结果。
但是,我们看到禅宗的许多公案,非常令人羡慕。譬如,马祖禅师有一位弟子,原本是个猎人,有一天遇到马祖,马祖问他:‘你一箭能射几只鹿?’他说:‘我的箭很准,每箭必中,百发百中,但是一箭只能射一只鹿。’
马祖说:‘你没什么了不起,我一箭就能够射一群鹿。’猎人说:‘你是个和尚,怎么没有一点慈悲心,一箭就要射一群鹿?’马祖回答:‘既然如此,许多的鹿是生命,一只鹿也是一条命,你又怎么忍心射鹿呢?’
他听见之后当下开悟,于是把弓箭烧掉,出家去了。一个专门打猎的人,却一下子开悟了,而这即是利根,是顿悟。
修行必须渐渐地、慢慢地来,才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你是利根人的话,一下子机缘成熟,很快就开悟了。不需要羡慕别人,以为是他的运气好,或是上天对他特别优厚,其实不是,而是因为他过去已经修行很长的时间,所积累的资粮多,所以机缘成熟时,很快就能开悟。
三、悟境的层次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是说自己能够认识自己的本心是什么,也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什么,这不是靠天,也不是靠佛,而是靠自己的善根。
‘本心’是什么?心,有妄念心、有智慧心。妄念心是虚妄心,而智慧心是本心,除去妄念心之后,智慧心就会出现。所谓‘妄念心’即是有自我中心执着的心,也叫做‘虚妄心’,而放开自我中心以后,你能够见到智慧,也就是智慧现前。
‘本性’是什么?本性是佛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佛性,人就不可能成佛、不能开悟。在成佛以前先要见性,也就是开悟,但开悟不等于成佛,而是知道、肯定自己有佛性。
如果以水来譬喻佛性的话,就好比我们天天都在喝水,应该知道水是什么,可是对于从来没有见过水,也从来没有喝过水的人而言,即使你告诉他有水,他还是不晓得水是什么。等到拿水给他看,或是指给他看,告诉他这是水,他才能了解,这就是见到了水,但还没有喝到水。接着让他喝水,知道水的味道,再进一步教他进入水里,跟水生活在一起,最后,他自己化为水,不见了,只有水,没有自己。
以上可分为几个层次:首先,不知道有水;然后,看到水,知道有水;接着,喝到水,知道水的味道;之后,自己进到水里;最后,自己化为水,而自己不见了。这是一层一层的,所以不是一下子开悟、见性之后,自己就跟佛完全一样,而是已经肯定地知道自己跟佛一样,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悟境有深、有浅,有大、有小。
除了善根之外,努力非常重要,如果过去的善根不够,现在加倍努力,还是可以补救。
以参话头而言,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大疑’是进入了大疑团,而且是非常强的疑团,如果疑团爆炸了,你会有大悟的可能;‘小疑’是你有疑,也可以进入疑团,但是力量不强,虽然可能也会有一点小爆炸,可是光度不够强,所见到的也不是很深;‘不疑’是没有疑情,就只是念话头一直念下去,永远也不会开悟。
如果开悟了,那么顿和渐、利和钝都是相同的;没有开悟的时候,才会有所分别。不过,若不是彻悟的话,则还是有顿、有渐,有利、有钝。然而,没有悟的话,那是在醉生梦死、长劫沉沦之中。
四、人身难得,把握修行
请你们不要认为没有关系,心想:‘反正善根要慢慢的培养,连释迦牟尼佛都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所以我还是慢慢来好了。这一生已经觉得很累了,不修也没关系,下一生再修吧!’或是以为‘这一生好像修不好,那就留着下一生再修。’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善友难遇。’人体这样的形状,是很好的修道工具,一旦失去了这个身体,是否有机会能够再得到?
如果我们的烦恼很重、业障很重,这个人身是保不住的,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不知道。
佛经形容人身难得,就好象是大海里的一只瞎眼乌龟,海面上漂浮着一块木头,木头上有一个孔,这只盲龟五百年才会浮出海面一次,而它的头刚好能从那块木头的孔里伸出来,机率是这么的低。不要以为现在不修行没有关系,我们下一次再修;这一次禅十打得不好没有关系,下一次再来。你可能会来,也可能来不成了。你说:‘没有问题,我的时间是自己控制的。’或许你可以控制时间,但是,你的命却不由得你控制。所以,还是趁着能够把握的时间,好好地努力修行。
更新于:2014-02-16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