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集 佛教说众生平等,佛与众生有无差别?(上)

2024-01-30 学佛释疑三

余正文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个单元还是在《学佛释疑》,我们今天要跟各位说明的问题是,有人问到:佛教说众生平等,既然是众生平等的话,佛跟众生有没有差别呢?

也就是说,既然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应该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所以问说:佛与众生有没有差别?这里我们必须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探讨一下,佛跟众生如果没有差别的话,会怎么样呢?表示说一切众生现在就是佛了。可是我们从事实上来看的话,一切众生是众生,但是佛是佛。因为佛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必须要经过菩萨道的修行,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乃至于十地、等觉、妙觉,完成了佛所应该要具足的所有的一切福德;还有佛所要成就的一切种智,圆满以后才能够成佛。

但是目前我们所看的这些众生,其实三界六道众生,我们说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于人道、天道、阿修罗道等等,都是各种不同道的众生;而且各种不同道的众生,都还在三界轮回里面继续在轮回。所以众生是众生,佛是佛;所以很显然从这边来看的话,佛跟众生是有差别的。所以如果说:佛跟众生没有差别的话,如何去说明这个事实呢?所以说:佛如果跟众生没有差别,那众生现在就是佛。可是这个又跟我们现在所观察的事实,它是违背的。但是如果又从经典里面来探讨的话,佛教说众生平等,说佛与众生它是平等的。所以既然佛与众生平等的话,佛跟众生如果没有差别的话,那在《华严经》里面又说:心、佛以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样子到底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也就是说:如果佛跟众生有差别的话,那《华严经》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又怎么说呢?是不是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就变成妄说了?而且佛教说众生平等,也成妄说了?

但是事实上是不是这个样子呢?所以这样说来的话,佛跟众生到底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答案应该是:非有差别、非无差别。什么叫作非有差别、非无差别呢?我们先来说明一下:非无差别。也就是说:佛跟众生不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呢?因为成佛以后的如来藏──阿赖耶识会改名为无垢识。从这里就显示出来,成佛以后的第八识无垢识,跟未成佛前的第八识如来藏是有差别的。因为如来福慧两足尊,而众生各自的如来藏里面,却含藏在不同时期、不同位阶所应该要含藏的这些种子。譬如说:在七地满心之前,八地之前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业种,叫作分段生死的业种;分段生死的业种所含藏的这个阶段的第八识,就叫作阿赖耶识。断了分段生死,乃至于断了习气种子,唯留异熟种的时候,从七地满心八地开始,一直到佛地之前就叫作异熟识;也就是说,一直从七地满心八地以后,一直到成佛之前,如来藏里面所含藏的种子还有变异,所以在这一段里面,所含藏的生死就叫作变易生死。

前面在七地满心之前,这一段时间,阿赖耶识所表示出来的就叫作分段生死。所以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所含藏业种的不同,因为这样子第八识有不同的名称。其实第八识的本体衪是一样的,衪一样是具足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是因为含藏的这一部分的业种不一样,所以我们跟佛其实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佛净除了所有的一切烦恼,包括了分段生死的烦恼、还有变易生死的烦恼、还有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还有净除了所有的一切习气种子,而且成就了佛地的一切种智,福慧两足尊。这样子才是佛地真正的无垢识所显发出来的佛地的功德。

所以从这个来讲的话,众生的如来藏跟佛的如来藏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在里面所含藏的业种、里面所含藏的习气种子、里面所含藏的变异的种子不一样。所以一切众生乃至于等觉菩萨,跟佛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说:纵然是等觉菩萨的第八识异熟识,跟佛地的第八识无垢识,还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等觉菩萨的第八识,还是属于异熟识的阶段;也就是说,等觉菩萨的第八识里面所含藏的种子祂还是有变异的,直到佛地的时候,才断除了变易生死,所以改称第八识为无垢识,就是佛的第八识的异熟性已经断除掉了。所以纵然是等觉菩萨的第八识,祂的异熟识跟佛地的第八识无垢识,还有很大的差别。

既然等觉菩萨的第八识异熟识,跟佛地的无垢识还有很大的差别,更何况是凡夫众生的阿赖耶识。因为凡夫众生的阿赖耶识,我们前面所说的,祂是含藏了分段生死的业种。阿赖耶识的这个位阶里面,是一切七地满心之前的所有的一切,凡夫也好、菩萨也好的第八识的共称。所以还没有断尽分段生死之前,也就是说,没有断尽俱生我执之前的菩萨也好、或是众生,这个时候都叫作阿赖耶识。这样子的话,不但是一般的众生跟佛地的第八识有很大的差别,纵然是一般的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也是有很大的差别。譬如说:在地狱道的众生,祂含藏着地狱的业种;在畜生道的众生,含藏着畜生道的业种;在人道的众生,含藏着人道的业种;乃至于在天道的众生,含藏着天道的业种;乃至于菩萨的第八识,含藏着地地所修证的清净的业种。

这样子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角度来看的话,阿赖耶识的本身一样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很不同的。这样子的一个修证的差别,既然在凡夫众生的阿赖耶识本身,就已经有很大的差别的时候,如何能够跟等觉菩萨的异熟识相比?如何能够跟佛地的无垢识相比呢?所以我们说成佛以后的第八识,跟还没有成佛之前的第八识如来藏,不但有差别而且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果没有差别的话,所有一切众生现在就是佛了;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众生是众生、佛是佛。所以不懂这样子的道理、不懂这样子的佛道的次第,就会造成很大的过失。因为不懂这样的佛道的次第的人,基本上都是未断我见的愚痴凡夫;也只有未断我见的愚痴凡夫,才敢僭称为佛、或自认优于佛、或上于佛。导致在现在的佛教界,凡夫的活佛满山遍野;也只有未断我见的法师才敢接受愚痴弟子的虚捧,而自我陶醉;接受弟子把他自己的传记,加上副书名《看见佛陀在人间》。

所以从这边来看的话,我们都知道佛地的无垢识、跟众生的阿赖耶识、或是说菩萨的异熟识,其实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显示出来,众生在不同的果位里面所含藏的业种,也显示出来菩萨在菩萨道的修行的过程当中,所净除的业种的不一样。因为净除的业种不一样,所显发出来的功德就会不一样;所显发出来的功德不一样,就会造成阿赖耶识所显示出来各种的相;或是说阿赖耶识所显示出来的功能差别会有不一样。所以从这里来讲的话,也就是说从第八识里面所含藏的种子,从众生位一直到菩萨的见道位,一直到菩萨的修道位,乃至于一直到成佛;这样子的过程里面,所显发出来的每一个阶段含藏的种子──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一般的众生,跟 佛其实是非无差别,也就是说,其实是有差别的,而且是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再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非有差别?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所有的一切众生跟佛的第八识,其实在某一个程度来讲,是没有差别的。是从哪一个程度来讲的?是从像刚刚所说的《华严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经中也说: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这里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众生会误解为我们现在就是佛;甚至于很多众生误解了说:见性了以后就是佛。所以以为以前祖师的方便说:见性成佛这样子的话,其实是已经完全错解了佛菩提道的次第。所以我们为什么刚刚要先说明是非无差别?也就是要让众生知道:其实从众生第八识里面所含藏的种子,乃至于你生生世世所因为造作善业或是造作恶业,或是因为修集净业、或是修集净法业所造成的、含藏的种子不一样;会造成我们第八识里面所含藏的业种不一样,而造成祂是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先说明非无差别,再来说非有差别。什么是非有差别呢?也就是我们刚刚说,这些业种是有一个含藏的心体,这个心体是什么呢?这个心体就是所有一切众生,全部都是共有的这一个如来藏。什么叫作共有呢?是所有众生都一样具有这样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样子的如来藏的体性,而不是大家共同有一个如来藏。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这个如来藏,全部都是共同有这一个体性,同样有具足这样子一个体性,这个体性是独一无二的。所以 佛在成佛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是在说什么呢?也就是说:这个我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有些人误解了佛教里面这一段公案,就是说你们佛教非常的狂妄,你们佛教的教主非常狂妄,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看,祂生下来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个不是很狂妄吗?

但是他们不知道,佛所说的这个我,是众生本具的本我;也就是说:众生本来的如来藏心不是只有佛有,其他众生一样都有。所以这个我是一切众生,大家都是共同有的。所以 佛成佛的时候又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未能证得。所以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在说这一个我,祂本来具足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样子的智慧德相。但是这个智慧德相,虽然每一个众生都是一样具有这个体性,但是后面又讲了:只因妄想执着,未能证得。也就是因为有妄想执着这一个无明,所以如来藏这个本来的我、这个本来的如来智慧德性,这个地方所含藏不同的无明业种,所显现出来的就有不同的相貌出来了。

譬如说:含藏了地狱的业种,就会显现出地狱相;含藏了畜生道的业种,就会显现出畜生道的业相出来;含藏了饿鬼的业种,就会显现出饿鬼的相貌出来;含藏了人道的这样的业种,就会显现出人道的相貌出来。但是,虽然这些相貌不同,但是其实这一个本来的、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我,其实祂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我是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具足而尊贵的,所以叫作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外道因为不懂这样子的道理,所以拿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来说佛教的教主出生的时候,竟然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么狂妄。

外道这么说,但是他们也盗用了佛经里面的说法,竟然在外道的道场里面的墙上,经常写着我是道路,我是真理。但是他们这个我,说的是什么我呢?这个我是指第一因的上帝。那上帝是不是真理呢?上帝是不是道路呢?上帝确实是真理,上帝是道路,但是这个上帝是如来藏。也就是说,如果上帝的体性所了知的,也就是说,我们所了知的上帝,祂的体性是如来藏的话,那上帝祂是我,上帝祂是真理;也就是说我是真理,我是道路。

所以这个我,是在指什么我呢?用佛教来讲的话,其实这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这个我就是在指常、乐、我、净的这个我;也就是说:在指我们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如来藏的我。所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就是佛在《华严》里面说: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我。所以心是指什么心呢?心、佛以及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心,就是在指我们的如来藏心──第八识心阿赖耶识。所以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在说佛及一切众生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心,祂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从三界六道乃至于佛地来讲的话,所有一切众生的这个心是没有差别的;第八识心同具这样子的体性。有差别的是什么呢?有差别的是里面所含藏的业种。所以非有差别者是在说什么?是一切众生乃至佛地的第八识如来藏同具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的真实体性。

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八十卷里面怎么说呢?上从诸佛,下至傍生,平等平等无所分别;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了达诸法,及诸有情自相皆空,都无差别。这一段经文里面就是在说明,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刚刚讲的这个第八识心在《大般若经》里面怎么讲呢?它说:上从诸佛,下至傍生,也就是说,从佛地乃至于到畜生、饿鬼、还有地狱,这个心是平等平等没有分别的,因为这个心从来不分别三界六尘万法;纵然是佛地的话,这个心一样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到。但是从诸佛到傍生,这个平等平等没有分别,为什么呢?是诸菩萨摩诃萨了达诸法,及诸有情自相皆空,都没有差别。也就是说,所有证悟的菩萨摩诃萨,能够因为证悟了如来藏这一个体,了达了诸法以及诸有情,这些相全部都是空的,都没有差别。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相,其实都是如来藏所出生了以后,而产生的各种的差别相。也就是说如来藏出生了三界六尘万法以后,由三界六尘万法互相相应,所产生的各自的差别相。但是菩萨摩诃萨了达诸法,证悟了如来藏以后,乃至于了达诸法以后,能够知道所有的一切有情众生,这些有情众生的这些自相,全部都是缘起性空。但是这个缘起性空有没有差别呢?这个缘起性空都是源自于这个没有差别的如来藏心。就譬如说:犹如江河、大海所积蓄的水,同样具有水性,但是水中所含藏的物质是不一样的。譬如说:小河里面或是说大江里面所积蓄的水,同样是有水,同样是具有水的特性。但是从黄河里面所流出来的水,含藏的泥沙比较多;从长江所流出来的水,泥沙比较少、比较清净。但是这样子的河水,同样具有了水的本性,但是里面所含藏的物质不一样;这个就犹如我们所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各位分享一般的众生跟佛到底是有没有差别?

阿弥陀佛!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索达吉堪布:佛看众生都是佛,魔看众生都是魔 索达吉堪布:佛看众生都是佛,魔看众生都是魔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消除烦恼的方法:平等不二 消除烦恼的方法:平等不二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药师佛大慈悲摄受怨念众生 药师佛大慈悲摄受怨念众生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煮熟的饭能变为生米吗?”禅师妙喻说佛与众生 “煮熟的饭能变为生米吗?”禅师妙喻说佛与众生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放生问答:中药用动物众生算不算杀生? 放生问答:中药用动物众生算不算杀生?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