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蔚教授:对显密理论与实修的误解

2020-07-30 更多文章

对显密理论与实修的误解

第296期明觉 文:侯松蔚

有人以为,显宗只重理论,缺乏实修;密宗则少谈理论,专事实修。这种误解大概是因为人们观察到近现代汉族行者的情况,同时对密宗的认识仅流於仪轨、成就法之类所致。

诚然,许多汉人学佛,不是堕於学术研究,便是徒事仪式或念诵。部分精进的行者或能学修兼重,但其学的是唯识、中观,修的却是念佛、诵经、持咒、拜忏等,所学与所修无直接关系,遂有理论与实修二分的误解。

这误解可分两方面解释:

一. 显宗非空谈理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指出,佛陀不会开示无实用价值的空谈,而要弟子另外进行一些开示没提及的修持。佛陀一切教言,都能用於实修。所谓「修」者,与「习」同义。

「修」梵文作bhāvana,有熏习、观修、产生、促进等意思;藏文gom pa,字义为薰陶、串习(养成习惯)、观修。《俱舍论》云∶「修名何义?谓熏习心以定地善。於心相续,极能熏习令成德类,如花熏苣,是故独名修。」《摄大乘论释》载∶「心缘此法作观行,令心与法和合成一。犹如水乳,亦如熏衣,是名为修。」故「修」即薰陶自心转化成所修境;也可说是令所缘(目标)在心中产生;或使自心熟习法义,促进心续与法义二合为一。例如修信就是要心生信心、修慈悲就是要心生慈悲。

修习的具体方法,分为「观察修」与「止住修」。「观察修」即观察思维义理,由此生起觉受;维持、安住於此觉受,就是「止住修」。例如观修无常,即须思维万物皆无常的现象、明白无常的利益、不解无常的过失,举出理据证明无常是事实,驳斥有常的错觉,努力说服自己。生起无常的感受后,维系并安住於此感受中。如是再三修习,久而久之,即能养成坚固的无常观念。

从暇满义大、死殁无常、因果不虚、轮回唯苦,乃至四无量心、菩提心、空性见,均可以此二法修习,这就是显宗的修持。认真的行者,往往花上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思维、禅观某一主题,内心对其法义生起定解后,便进入另一主题。待其心续对圣道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都生起一定体证,才算修成了显宗。

因此,真正的显宗并非徒具理论,只是部分行者不解其道罢了。

二. 密宗非徒事念诵

正如本栏上期所述,密宗并非独立的宗派,而是学成显宗后再进一步修学的次第。一切大小乘教法,都是密宗的基础;缺乏前者的修证,后者则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正如《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言:「若有唯修天(本尊天)之体性,不能成佛,道不满故。」

除了以显教为基础外,密宗的甚深修持,也自有一套广大的理论支持。这套理论解释了为何和如何自成本尊、观想眷属坛城、献供赞颂、放光收摄,以及阐述净治四生、持三有为道、成办自利利他、转化庸常显执、现证心性光明的方法。行者掌握此等理论后,方堪如量修持,发挥密法最大功效。

本来,密法能直接对治「惑、业、苦」三者循环中的罪魁祸首――「惑」,但行者若缺乏显教的证德及密法的理论基础,不管所修仪轨如何殊胜,其层次仍与一般念诵无异,只能在「业」的方面净障积福――这实际上是密宗所谓「前行」(加行)的目标,而非「正行」的究竟作用。(以上乃就根器平庸的大部份行者而言,少数利根行者由於过往生已广作学修,今生可能只作念诵或打坐,便足以明心见性,不在此论。)

由於藏文经论翻译成汉文的不多,加上学成显宗而具格正式学密的汉人少之又少,故密宗理论於汉地不甚普及。许多汉人遂以为密宗只管修持、不谈理论,把显密二教截然二分;又因不知密法之深邃、不明密法迅速成就之依据,误会单靠持咒及简单观想便能即身成佛。另一方面,有些人因为不了解密宗的理论根据,质疑密法的果效,甚至诽谤密法不净。凡此种种,均为对整体佛法闻思、学习不足之过失。

若弄清楚汉传与藏传、显宗与密宗、理论与实修的内涵,便不会错误认知这三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会产生学密无需学显的误解,以及所学与所修脱节的弊病。希望有志入道之士,都能建立正确的学修次第观念。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佛学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香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更新于:2020-07-30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