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禅的理论与实践

2020-06-13 更多文章

《中论》之思想

理净法师

《中论》的主要思想也就《中论》的宗旨大意。既然《中论》以二谛为宗,因此《中论》的主要思想也就是二谛思想。二谛是一切佛法之根本,因此《中论》的思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佛法的主要思想。在学习《中论》之前了解一下《中论》的中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本论将佛说的法分为二种:一是世间法,即世俗谛。二是出世间法,即第一义谛。所以《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由此可知此二谛皆是对治众生的空有二执,皆是引导众生欲令悟入中道实相的巧妙方法,所以说此二谛皆是言教。

“谛”是真实不虚之义,二谛者皆是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实现象。“第一义谛”指圣者自觉的殊胜境界,非凡夫所共知。“世俗谛”指凡夫的常识境界,即世间的各式各样的生活事相和一切事物。凡夫皆认为是真实存在,而圣人则认识到缘起性空,一切法皆是假有没有实体,此空对圣者而言是真实,故此二法皆称为“谛”。所以此二谛称为凡圣二谛,也叫真俗二谛。如经中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众生因为无明不见诸法无自性,而执着为实有此自性,成为世俗谛。而菩萨能够通达诸法无自性空,照了诸法实相,本自清净,毕竟空寂,即是第一义谛。所以说世俗谛者,一世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分别,见一切法皆是实有,此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自性,此于圣人是实。其实此二者皆是佛陀的言教方便而说,一切法皆是缘起无自性,何有真实之法。故诸佛说世谛为悟第一义谛,若不依世谛不见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因此,佛依缘起说二谛教,目的在于使学教者能依教而悟入涅槃大道。

本来世俗谛为凡夫所认识的颠倒虚妄,本不成为谛。但因在凡夫的心境上是真实现起执为实有,故随顺世间而说为真实。圣人知一切法空,一切世间虚妄不实,但知空为实有,故佛随顺圣者而说空法是真实。实际上二者皆空,从空中见不空,悟空而不住空。若知世俗谛是缘起假名有,真谛是本性空。此本性空是依俗谛讲空,在缘起事物显现来讲本性是空,因此不能离俗谛讲空。如《十二门论》云:“众缘所生法,是无自性者,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是故说缘起法无自性,无自性既空,此空为二谛中道。如《中论》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主在破内傍破外,也就是说《中论》所破的对象是佛教内部,而外道不是主要对象。因为当时主要是佛教小乘内部争执,而外道还没有真正威胁到佛教内部。由于佛教内部的不和,使得佛教分裂和衰败,给外道以可乘之机。只要能解除佛教内部的矛盾,就可以对治外道的威胁。故僧叡大师说:“百论治外以闲邪,斯论祛内以流滞。”因此说龙树造《中论》的目的本来在于调解当时佛教内部各部派的争执,故言“祛内以流滞”。使佛法流传于后世,不至于停止于一些错误的见解和执见之中。仅管对为破斥各种邪见而建立了“空观”思想,但对此空观由于各家的认识不同,观点也不相同。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分破空,也就是后来天台所主张的“析法空”。即是在对事物的观察上利用分析的方法,认识和理解了一切法皆是因缘假合,无有实体自性是空。二是观空,亦名为唯识空,即是在感情的苦乐上,观一切法随观念的不同而转变为好恶。此是境随心转,所以主张境空。三是本性空,就是观察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是空。既不是境空,也不是境不空,而是观想为空。观想一切法从因缘而生,缘起无自性,一切法皆是假名,故缘起即是性空。如偈颂曰:“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性真实义。”

由此而说,《中论》的主要思想在于谈“缘起性空”的思想,建立自性本空的中道义。因此有人说《中论》是有破有立,破“有无”立中道。其实立中道义是为了破有无,显现空义。若有无皆空者,空亦不立。造论的目的在于破除众生之妄见和执着,如因病施药,病除药亦不留,唯有空有俱寂。虽有宛然而空,虽空宛然而有,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离四句绝百非,是为中道。因此,诸法实相者,释迦掩室,净名杜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为中道实相。也是本论的中心思想。今龙树菩萨为愍众生故假名造论,引导众生。今学教者不可再以假名而有或者着,此是菩萨造论之本义也。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净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三) 净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三)

净慧法师:《优婆塞戒经浅释》六 净慧法师:《优婆塞戒经浅释》六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第033集 宗通首重实践(三) 第033集 宗通首重实践(三)

第032集 宗通首重实践(二) 第032集 宗通首重实践(二)

第031集 宗通首重实践(一) 第031集 宗通首重实践(一)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四:四无量心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四:四无量心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二:发愿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二:发愿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三:六度四摄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三:六度四摄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一:忏悔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一:忏悔篇

我们要真正地在实践佛陀的教导,真正地修行! 我们要真正地在实践佛陀的教导,真正地修行!

[拉珍文集] 佛教理论的两面性 [拉珍文集] 佛教理论的两面性

一家企业特立独行的绿色实践 2800员工一周两天素食 一家企业特立独行的绿色实践 2800员工一周两天素食

高振农教授: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高振农教授: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小学实践课搬到有机农场 为开辟校园有机菜园做准 小学实践课搬到有机农场 为开辟校园有机菜园做准

钟茂森:往生净土的理论与事实 钟茂森:往生净土的理论与事实

感应地藏菩萨慈力,实践菩萨道 感应地藏菩萨慈力,实践菩萨道

佛法是实证科学,不是空头理论 佛法是实证科学,不是空头理论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简介

“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技术理论与临床应用”获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立项 “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技术理论与临床应用”获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立项

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 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

证果的理论与观行的法门 证果的理论与观行的法门

如何实践佛教的回向? 如何实践佛教的回向?

宗萨钦哲仁波切:有些人会感到很惊讶,但前行其实主要是窍诀,而非理论 宗萨钦哲仁波切:有些人会感到很惊讶,但前行其实主要是窍诀,而非理论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曲 意识境界的终曲─实践篇:双人行淫的止观双运 第三部曲 意识境界的终曲─实践篇:双人行淫的止观双运

第一部曲 意识境界的变相分支─理论篇:走向细意识的永恒 第一部曲 意识境界的变相分支─理论篇:走向细意识的永恒

略谈禅的理论与实践 略谈禅的理论与实践

道德的意义及实践 道德的意义及实践

无修无证--无为法的实践 无修无证--无为法的实践

经过实践,“地藏法门此咒”很管用,求财求吉利非常灵验,值得深入了解! 经过实践,“地藏法门此咒”很管用,求财求吉利非常灵验,值得深入了解!

延参法师:实践生命风霜的实践课 延参法师:实践生命风霜的实践课

般若和愿力要怎样去实践

少了这两块基石,一切道德理论都流于空谈 少了这两块基石,一切道德理论都流于空谈

净慧法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净慧法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陈永革博士:明末佛教戒律的复兴及其理论诠释 陈永革博士:明末佛教戒律的复兴及其理论诠释

动物理论究竟多可怕?地球是宇宙的“监狱”或者“自然保护区”?

用佛教文化理论打造狮子崖绿色生态旅游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公案觉悟,生死了脱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公案觉悟,生死了脱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解脱生死,淡然入灭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解脱生死,淡然入灭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无法可修,无果可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无法可修,无果可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勇猛精进,累世修行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勇猛精进,累世修行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豁然有悟,无住生心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豁然有悟,无住生心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拈花微笑,禅法心传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拈花微笑,禅法心传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燃灯授记,顿悟成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燃灯授记,顿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