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2020-08-19 更多文章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达摩祖师在来中国之前,他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就向他说了一个偈子,预言禅宗兴盛之事:“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所谓“金鸡解御一粒粟”,到底说的是谁呢?

中土禅宗高僧南岳怀让也曾经听到师父六祖慧能这样的预言:“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 ”所谓“马驹踏杀天下人”,指的又是谁呢?

现在看来,所谓“金鸡解御一粒粟”也好,“马驹踏杀天下人”也罢,禅宗祖师所预见到的这个使得禅宗发扬光大的人,似乎就是马祖道一,他是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

禅宗传承到马祖道一那里,真正是法盖天下,无人能比,弟子三千,泽被后世,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比如后代的王安石有一次向张方平请教:“孔子去世百年之后而生孟子。亚圣(孟子)之后再无杰出人物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张方平说:“岂能说没有杰出人物,也有一些超过孔孟者。 ”

“哦,谁呢?”

张方平搬着手指头,一一道来:“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国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都是世不二出的伟大人物。”在张方平看来,这几位禅师都是足以与孔子、孟子比肩的高人,而马祖道一马大师就是头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其他的禅师都是马祖的晚辈。

王安石听他如此一说,不理解他的意思,追问道:“这怎么讲呢?”

张方平耐心解释说:“儒门淡薄,留不住这些杰出人才,都弃儒学禅,跑到佛门之中去了。”也可以说,与禅门深广不同,隋唐时候的儒家可谓肤浅干瘪,所以大学者张方平才有此一说。

从这番对话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马祖道一在唐宋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全社会最杰出的人才,大都拒斥了死气沉沉的儒家学说而跻身禅门。张方平所列举的马祖道一等诸位禅师,都是禅宗祖师级的重要人物,在当时整个社会极著声名,可谓是龙象高步,群星璀璨。马祖道一无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马祖道一门下一共出了八十一位悟道高僧,而马祖道一的讲经场——也称作是道场——就有了“选佛场”之称。比如马祖道一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弟子,叫做大珠慧海禅师。一天,大珠慧海来参拜马祖,马祖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啊?”

大珠说:“我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就问他:“你来此拟何需何物呢?”也就是说你来我这里想寻求什么呢?你要做什么呢?

大珠说:“我唯求做佛。 ”这个回答与六祖慧能当年的回答一样,可见这个大珠也是乘愿而来。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啊!还有什么佛法呢!你自己宝藏不顾,却要抛家丧祖做什么啊!”这个回答很彻底,我这里是无,你自家的事情还是要你自家疏解。

大珠说:“哪一个是我自家的宝藏呢?”也就是说什么东西是我自己的宝藏啊!你说我有,我怎么不知道?

马祖说:“就是你现在知道问我的,那就是你自己的宝藏。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马祖道一在指心了。

大珠慧海听到这句话,当下心开意解,大彻大悟。

又一天,马祖道一在法堂升座讲法,他对着下面成百上千的禅僧说道:“你们众人,只要要相信自心是佛,这心即是佛心。当初,达摩大师从南天竺来到咱们中国,传扬佛法之中最上乘的一心之法,就是要我们悟到这一点。 ”

一位正在听讲的法师不解,走出来问道:“既然‘即心即佛’,那达摩祖师还传给慧可四卷《楞伽经》干什么?”

这个问题切近关要,马祖点点头,回答说:“达摩祖师是为了引用《楞伽经》经文,用以印鉴众生心地。他老人家唯恐你们颠倒,不自信‘即心即佛’之法,因此《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以,你们这些求法者,应无所求。须知: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

这个法师恍然大悟,礼拜而退。另一个禅僧从大众中跨步向前:“请教大和尚,我们日常怎样修行呢?”马祖道一接着开示说:“心中不思善,不思恶,所遇清净也好,污秽也罢,

都不执着留恋,也不刻意厌恶,即是修行。我们的心念如流如注,念念牵连俱不可得,因为它们都没有自性,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讲到这里,下面有一位禅僧听得满心喜欢,马祖道一这番话正好解开了他心中久久萦绕着的迷惑。由于刚好契合了他的心机,他立刻心开得悟。心开而必然开心,他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大笑着从法堂跑了出去,周围的僧众司空见惯,丝毫不以为奇。只听马祖道一继续说法:

“宇宙间的森罗万象,都是一法之所印。即心即佛,如何领会呢?你们要记住: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

从佛理佛法来讲,马祖道一认为参禅修道之人自己本来具足,若能一念返照,就能直投本原,顿悟本性。所以他不提倡那些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的修行方法。这是佛法修行的紧关节要之处。因为“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 ”的海印三昧是可以摄一切法的,在海印三昧中,就“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

所谓“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呢?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正是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时时刻刻即心即佛。

所以,《寿昌无明和尚语录》有这样一段话:

学佛参禅客,莫错过时光。九年面壁坐,六载雪山藏。嘴边生白醭,心中若金刚。总只为此事,千古姓名扬。打破魔王寨,捉贼要追赃。佛是干屎橛,僧是老枯桩。法是疮疣纸,禅是孟八郎。参方行至此,始是到家乡。更须知有末后句,细看杨花逐夕阳。

所以马祖完全继承了禅宗一贯的自具自足、顿悟见性的思想,而且进一步做了阐发,明明白白地告诉修行之人:“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佛心一旦找到,那么剩下的修行也就很好办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