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

2023-05-21 明心见性

今天这个单元,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

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大乘菩萨的入道之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进入大乘佛法的修道之门,也才能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要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定要培植福德资粮呢?各位菩萨,我们打个比方,各位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譬如说,我们想要盖一栋像台北101那样高的大楼,那么请问大家:我们是不是就直接盖最上面的那一层就可以了呢?或者我们可以从第五十层开始盖起呢?相信大家都会摇摇头说: 欸,你是不是在开玩笑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房子想要盖得多高,地基就得向下打得多深。绝对不可能是要盖一百层的大楼,却直接可以从地面上盖起,而不用向下把地基打好的。

各位菩萨,就像是这样的道理,您在佛道上的每一分证境和证量,都必须有相对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在佛菩提道上有扎实稳固的基础,也才能一步步的往前推进而没有障难来遮障我们。弘法多年以来,我们看到许多退失的现成例子,虽然说会退失的人原因很多,但如果仔细的归纳起来,其实不外乎都是因为福德资粮不足所导致。因此,我们特别要利用三集的时间,来为各位详细的说明,如何来筹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打下稳固的佛道修行基础,以期能早日的修学正法,迈向正确的成佛之道。

想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归命三宝,要供养三宝。所谓三宝,就是指佛、法、僧三宝。我们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归命三宝,来供养三宝,一定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利益,并且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摄受。假使有人想要求明心见性,但是却不归命三宝,也不供养三宝,而说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悟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乃是 释迦世尊以及诸佛菩萨成佛之钥,假使不信有三宝,不能依止三宝,不至诚恳切的供养三宝的人,怎么可能获得成佛之道的入道宝钥呢?因此我们说:一切佛子,假使想要进入大乘见道,想要明心见性的话,首先应该要归依三宝,要供养三宝。

我们在归命三宝、供养三宝之后,接下来应该要广结善缘,修三福净业,并且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道、行三种布施以及菩萨六度等等。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综合前面这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世间一切的人,如果有人对父母稍作不善,不恭敬孝养父母,那就会获得很大的苦报;相反地,如果能对父母稍作恭敬供养,就能够获得广大的福报。父母对我们的深恩大德,可以说是恩重如山,无以为报啊!因此,我们应当在深心当中常常系念父母的恩德,并且要能够知恩、报恩,这都是佛子们所应该努力实践的法道。假使有一个人,以无比至诚的心来供养佛陀,另外一个人,努力精勤的来孝养父母,佛说这两个人所能获得的功德,没有丝毫的差别,未来世所能获得的福报同样都是无量无边。

由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孝养父母乃是一切佛弟子,都必须要躬身实践的首要之务。甚至于 世尊也曾经这样告诫过阿难尊者。《佛说睒子经》卷一云:【佛告阿难:吾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自致得成为三界尊。】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 世尊在过去世为人子女的时候,非常的仁慈和孝顺;作国王的时候,也是慈悲的护念百姓;作人民的时候,则是奉敬长上。因为这样不断累积福德的结果,所以今天才能成为三界至尊的人天导师、佛、世尊。也就是说,世尊在过去无量世当中孝顺父母、奉养父母,才能获得三界至尊----成佛的果报。

各位菩萨,我们想想看,三界至尊的佛,对父母尚且都能这样的恭敬奉养,何况我们一介凡夫想要求明心见性,却不需孝顺父母、奉养父母呢?绝对没有这个道理吧!我们从社会新闻当中,常常可以看见,有些人不仅不孝养父母,甚至于苛求虐待父母,或者诈骗父母的钱财,像这样的人,说是要来学佛,求明心见性,想要求解脱,根本就是缘木求鱼,不可能的事啊!因为人伦的基础尚且都无法作好,何况要成为菩萨,乃至要成佛呢!

在谈过孝养父母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说明有关奉侍师长的重要性。各位菩萨,我们从小到大,不管是生活也好,求学也好,或是为人处事,莫不是因为师长的教导,我们才得以顺利的成熟长大。因此,师长对我们有恩,所以我们应当要:给侍所须、礼敬供养、尊重戴仰。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如果以佛法的修行而言,一个菩萨想要在正法中能够见道得法,全部都得仰赖师长的教导和摄受,不仅是悟前如此,悟后的进修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师长的态度,都能够虔诚恭敬,那么对师长的教诲,自然也能够信受奉行,能够如法修学。假使能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慢心所遮障,修行自然就容易有所成就了。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师长不能恭敬奉侍,那么学法就没办法得力。有些人则是因为信心不足而不能奉侍师长,对师长起慢心,假使是这样的话,那么师长虽然有所传授和教导,我们也总是阳奉阴违,不能如法去履践,当然就会使得自己的道业从此停滞不前,没有办法往前推进。所以说,想要求大乘见道的菩萨,对一切教导我们世出世间法的师长,都要能够恭敬奉养,随顺师教。如果能够这样如实的做,那么慢心自然就能够渐渐的消除,当我们的心地渐渐转为调柔淳厚的时候,见道的因缘也就渐渐成熟了。

各位菩萨,孝养父母、奉侍师长虽然是很简单的做人道理,但是要确实做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说明慈心不杀对修道的影响。《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云:

【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今见有百岁者,皆故世宿命不杀所致。乐死不如苦生,如是分明,慎莫犯杀。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世间,如果能够慈心不杀的话,可以获得五种的福报:第一、可以增长寿命;第二、色身安隐少病痛;第三、不会为刀兵、虎狼或毒虫所伤害;第四、今生寿尽之后,可以往生天界,在天界寿命无量;第五、如果天福享完了下生人间,仍然可以得到长寿的果报。我们在世间常常可以看到百岁以上的人瑞,这都是由于他们宿世以来,慈心不杀所获得的果报啊。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因果是如此分明的显现,所以一切佛子都应该要小心谨慎,不要妄造杀业。对一般众生而言,有情众生都是好死不如赖活,每一个有情都非常的宝爱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实在不应该去杀害其他有情众生的生命。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们说有情都是宝爱自己的生命,我看不见得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想要自杀不想活了呢?各位菩萨,我们想想看,一个人如果不是因为爱自己,因为爱自己的五阴,那么受苦就受苦,有什么关系呢?又何必要以自杀来免去身心的痛苦呢?所以认真的说起来,自杀的人其实都是因为宝爱自己的关系,不希望自己的五阴受苦受,所以以为自杀可以得解脱。但是自杀真的得解脱了吗?事实上,自杀以后并没有得解脱,也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死了以后继续去三界六道当中轮转生死。更可怕的是,这种自杀的习气种子,会在下一世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再次的生起现行,而不断的重复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各位菩萨,当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以后,那么请问您:自杀有没有解决问题呢?您一定会知道,自杀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把今生的困境带到下一世,继续去面对而已。假使我们能够利用智慧去面对困境、接受困境、化解困境,这样就能够顺利的度过人生的难关,我们的福德与智慧也会在无形之中,往上提升一大截呢。虽然这是个题外话,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借着这个因缘来传达这样的观念,希望提供给菩萨们作参考。

话说回来,菩萨为什么需要慈心不杀呢?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人会说那些鸡啊、鸭啊、牛啊、羊啊,不就是生来就要给人们吃的吗?欸!乍听之下,好像也有道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看:这些鸡、鸭、牛、羊,它们是什么呢?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真的是要来给人吃的吗?各位菩萨,其实这些鸡鸭牛羊,它们也都是如来藏所变现的喔!它们之所以会显现出这样的相貌,其实都是因为往世在当人的时候造了恶业,所以下堕到畜生道来酬偿往世的业果。意思是说,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无量世来,彼此都曾经互为父母、子女,或者是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呢,今生我吃你,来生你吃我,如此辗转的吃来吃去,恩恩怨怨何有了期啊!

菩萨之所以要慈心不杀,最主要的就是要断后有的业种。如果我们今生不去杀害众生,不去吃众生肉,就不会和众生结恶缘,未来生也就不会为了酬偿业果,而被他所杀、被他所吃。我们都知道,菩萨从大悲中生,生生世世常住世间行菩萨道,自度度他直到成佛。因此,菩萨就不应该与众生结恶缘,互相杀害。我们如果杀心不除,多行杀业,未来世难免会有五阴被杀的果报现行,甚至于互相欺凌,互相食啖,互相遮障,导致无法顺利的学佛,何况是要求成佛之道明心与见性的菩萨大法呢!因此我们说,一个想要真修菩萨大道的人,都应该要慈心不杀,要护念有情众生,这样才能免除未来世的不可爱异熟果报。

接下来,我们再继续来说明修集福德资粮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如何行十善业道。各位菩萨,相信大家都知道,菩萨如果要成佛的话,就必须要行菩萨道,要行菩萨道,就必须要先求明心见性,唯有明心见性之后,才能渐次的修行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说,在漫长的修道成佛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渐次的圆成佛菩提道的修证。菩萨为了使成佛之道得以顺利的进行,减除修道过程中的障碍,因此,每一位菩萨都应该要勤修十善业道,以迅速增长自己的福德资粮。

接下来,我们先来说一说佛陀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由来,以及这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和这十善业道之间的关系。《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云:

【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

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摩诃萨,是指大菩萨的意思。但是到底哪一阶位的菩萨才能称为摩诃萨呢?这在经典中会因时、因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开悟明心不退的菩萨,就叫做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要入地了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前面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大菩萨们修三十二相业,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在无量无数劫当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然而这不是指在有漏有为法上所作的大利益。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菩萨所作的真正大利益呢?这当中包括了无漏无为法以及无漏有为法上面所作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大利益啊!

要修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包括要归命三宝、供养三宝、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以及修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呢?那是因为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使得我们的成佛之道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每一位菩萨都应该要勤修十善业道,以迅速的增长和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作为进修佛道的基础。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过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在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然而这不是指在有漏有为法上作大利益,而是要在无漏有为和无漏无为上面所作的利益,才能叫做大利益。譬如,如果我们只是度化众生去做各种世间的善事,譬如说去救济贫困啊,造桥铺路,或者去救助各种天灾人祸等等,这虽然都是在利益众生,但那不叫做大利益。为什么呢?因为那个福德是属于世间的福报,是有漏有为的福报,即使我们这一世用不完了,在未来的两世乃至于十世,这些福报也会被用完的。但是如果是在无漏法上所作的利益,却可以延续到未来无量世,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才会说,在无漏有为和无漏无为上所作的利益,才是大利益。因为这种利益,可以延续到未来无量数劫,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利益啊。菩萨在无量无数劫当中,不断的教导众生各种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上上法,这就是为众生作大利益。而且菩萨都是以至诚心精勤的来做一切的善业,而不是以轻心、慢心、有间断的心来做这些善业,因此,这样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下来,就能够具足成就无量的功德,这也就是三十二大人相各各都有八十种随形好的原因。菩萨们由于在因地的时候,发起了大悲心,并且造作种种利乐有情的身口意三业,因此就产生了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的果报。

各位菩萨,综合前面所说,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都是属于福德之业,而这福德之业,都是以身口意为体而出生的,也都是在有为法上来显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身口意上面来修集的话,就不可能成就佛地的三十二种大人相。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成就,还是要回归到最基本的、最初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行。

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来谈谈十善业道。什么叫做十善业道呢?所谓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首先说身有三道,身的三道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在家指邪淫,出家则是指行淫);口有四道,就是妄语、两舌、绮语和恶口;心有三业而非道,也就是贪、嗔、痴(痴就是无明的意思)。这样总共有十个法相,也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业,总共有十个。这十个恶法就是十种恶业的根本,这十个恶业则是一切众罪的源头。

但这其中有三个只叫做业,而不同时叫做道,是业非道。是哪三个呢?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的意所生的贪、嗔、痴,这三法是业不叫做道。为什么不叫做道呢?因为道是要有行为造作出来,而对别人造成了好或不好的事情,才能称为业道;可是意,也就是我们的觉知心和我们的意根所想的,在还没有以身口的行为造作出来以前,譬如说我们只是在心中自言自语的骂我们的冤家,这在表面上看不出来,所以没有伤害到别人,这就叫做只有业而没有道。道是已经实行出来而对别人产生了影响,才可以称为道。所以在这十件事情当中,意根、意识的贪嗔痴,只称为业不称为道;可是色身的杀、盗、淫,口的妄语、绮语、两舌和恶口,这七件事情既是经过意的造作与决定,也同时经由身、口实行完成了,所以既是业,也是道。

其实这十恶业道就是十善业道,它们只是一体的两面。不造恶的一边,就成为另外善的一边,所以十恶业道不做,反过来就是行十善业道。譬如说,杀害众生就是恶业道,我们如果不去杀害众生,因为不杀的善业,将来就会往生到善道去。又譬如众生偷盗,而我们不偷盗,这就成就了善业,将来也可以往生到善道。所以说,十恶业道与十善业道是二而一,是一而二,只是作与不作的差别而已。那么到底什么是善业呢?什么是恶业呢?往往是众说纷纭,不是大家的认知都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众生无量世以来所熏、所习之不同,所以产生有种种不同的想法与作法。因此,能够如理作意的了解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的意涵,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十恶业道的详细内涵。

这十恶业道各有三件事,也就是根本罪、方便罪和成已罪。换一句话说,每一件恶业、恶道的成就,各有三罪,假使不是根本、方便、成已三罪都具足,就不会成就恶业道,也就不会具足恶业的果报。我们可以这样说,十恶业道各有三罪,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了这其中的差别道理,就懂得在起心动念想要造作恶业的时候,就赶快悬崖勒马不让恶业成就,让它只有根本罪,最多只到方便罪而已,不至于成为成已之罪,而造下无法弥补的恶业果报。

这样说过三罪的差别法相之后,我们先以杀业为例作说明。大致上来说,犯杀戒是以杀人为重罪,杀傍生异类为轻罪;但是如果我们是以嗔恨心来杀傍生,即使是像蚂蚁、蚊子这样的小昆虫,仍然是犯重罪的。我们应当要知道,一切有情众生莫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乃至蝼蚁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如果去断除有情众生的生命,则不仅有违菩萨的大悲心,也会与这些众生结下无比的怨仇,生生世世互相杀戮、互相欺凌,无有了期。所以,菩萨不仅应该要断除杀心,更应该要效法 世尊在过去无量生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了救护众生而舍身喂虎、舍身救鸽等种种伟大的行谊,这才是菩萨所当为、菩萨所应为啊!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菩萨救护众生尚且来不及了,何况是去杀害众生断其性命呢,而为的只是逞自己一时之快,或者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呢!

那么如果造了杀业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我们来引述《大智度论》卷十三作为说明:

【杀生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泥梨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大智度论》卷十三)

各位菩萨,前面这一段经文所说的就是杀生的种种惨痛果报。譬如说:生生世世心中都常怀邪恶之心;众生憎恶不喜欢看见我们;乃至我们也是所思惟的都是恶法,都是恶心和恶念;众生看见我们就好像看见毒蛇,或者看见老虎一般,心生恐怖;睡觉的时候也心不安稳,醒来以后心神不宁;常常会作恶梦;命终的时候狂怖恶死;种下种种未来世短命的业因缘;身坏命终会堕入地狱之中;如果是再生而为人的话,常常都是短命的果报。

各位菩萨,我们可以总结来说:杀生这一件事,不管是对今生,对未来世而言,都是自害害他,无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所以希望有智慧的您,从此能够不再造任何的杀生之业,不再与任何的众生结怨,福德当然也就因此而能够逐渐的增长,修学正法的因缘也因此而得以渐渐的成熟。

在说过杀生之后,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身的第二个业,也就是偷盗。什么是偷盗呢?所谓偷盗的意思是说,心中知道那个财物是别人所有的,而实际上那也是别人的,心中决定要偷盗,这叫做根本罪;接下来就施设种种的方便,想尽办法要把东西拿到手,这就叫做兴方便;结果就自己前去把东西拿到手了,或者派人去拿,当东西拿到手了,这叫做成已罪。这个偷盗罪,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不知不觉当中常常会违犯,但是却大部分都不自知。譬如说,我们把办公室的物品带回家使用,或者使用办公室的资源来做私人的事等等,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犯了偷盗罪。又譬如,我们应该要缴纳的税款,却不肯如实的去缴纳,想尽办法要逃漏税,这也都是犯了偷盗罪。或者作生意的人轻秤小斗,乃至严重的譬如侵占他人的财物啊,拐骗众生的钱财啊,贪污啊,虚设行号诈骗敛财,乃至现代人都很害怕接到的诈骗电话等等,都是构成偷盗罪的各种情形,可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啊。

然而众生为什么会去犯偷盗罪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不相信偷盗会带来严重的果报。我们来举述《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作为说明,经中说:

【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优婆塞戒经》卷三)

各位菩萨,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喜欢偷盗之业,那么在今生乃至未来际生,都会受到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等等恶业之果报。虽然经中分明宣说这些惨痛的果报,但是却不是大家都相信因果,所以才会有人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择手段去偷窃,或者诈骗他人的钱财,完全不顾严重的果报在后面等着呢。说到这里,不免令人为众生的愚痴而感到难过万分啊!

各位大德,菩萨在无量世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利乐有情,使有情生福生乐尚且都来不及了,又怎么能够忍心去偷窃众生的财物,或者诈骗众生的钱财,使众生心痛难过呢?这难道是以慈悲喜舍为志愿的菩萨行者所当为吗?我们相信,这一定是一切有智慧的菩萨所不愿为也不乐为的事。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身的第三个业是邪淫,出家则为不淫。什么是邪淫呢?所谓邪淫是指说,对方不论他是男性或女性,凡是他已经婚嫁而系属于他人的,我们在他身上行非梵行的话,就是犯了邪淫的根本罪;而邪淫的方便罪则是譬如说,我们派遣一个侍者去向某一个有家室的女人或男人相约,或者自己前去相见而交给对方信物,乃至以手去触摸对方,或者与对方讲悄悄话,这样就是邪淫的方便罪成就了;接着如果交欢之事已经完成了,就是成已之罪已经成立。这样就根本、方便、成已三罪都具足了,这就犯了邪淫罪的重罪。《圆觉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经中说: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圆觉经》卷一)意思是说:众生都是因为淫欲之心难以断除,所以才会在欲界中头出头没,轮转不息。

各位菩萨,至于邪淫会产生什么样的过患呢?我们来举述《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作为说明,经中说:

【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优婆塞戒经》卷三)

各位菩萨,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邪淫的果报包括了没有办法守护自己和他人的色身,说话人不信受,心常散乱,受种种的苦恼,没有办法修集善业,迟早要散失所有的财物,妻、子不会恋慕恭敬于他,寿命短促等等,这都是现在世邪淫的果报。而舍此身后堕到地狱之中,受种种恶色、恶力、饥渴长命、苦恼无量等种种的苦报。总之,邪淫会引生种种不可爱的苦受和果报,行者于此当深自警惕,切莫为了贪一时之乐,而换来无量世的惨痛果报。菩萨修集福德都尚且来不及了,那堪造作亏损福德的事与业呢?

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欲界生众生其实是很难断除淫欲的,必须修行到了三果的阿那含位,断除了五下分结,或者修学禅定功夫到了初禅以上,才能真正地断除淫欲,所以说就叫做欲界众生。我们怎么样观行淫欲的虚妄以及它的不清净,如何来观察淫欲的无常和虚妄呢?。

各位菩萨,一切有情众生的色身,其实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身体里面尽是脓血臭秽、屎尿不净,只是因为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皮,所以看起来好像还不错,其实是名符其实的活动厕所啊。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身体表相产生贪着,往往都是因为有情的言语、气质、姿态、神韵等种种韵味,而使人产生了邪思,乃至于产生了淫欲之心,进而造下了邪淫的罪业。如果就真实义来说,我们所见到的这个色尘相,其实是自心如来藏由于无始来的虚伪妄想习气所显现,并没有真实的外五尘可得,就好像一只狗在啃着已经干枯的骨头一样,只是自食津液而已,完全没有实质可得。菩萨行者应该生生世世以无量的善法来利乐有情,来救护众生,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乃至可以度众生进入正法之中修学才对啊,菩萨怎么反而可以违背戒律,而把邪淫这种恶法加在众生身上,造成众生欲求出离,却反增系缚呢?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头,由于男女混杂,物欲横流,传统的道德观念淡薄,又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众生非常容易违犯邪淫罪而无法自拔,导致因邪淫而产生妄语等恶业不断,不仅使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都蒙受极大的苦恼,而无法获得解脱,更遑论要专心一意的来修学佛法,来求证佛菩提了。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身三业的邪淫罪。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口四业,也就是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口业的四业也各有三罪,也就是根本罪、方便罪和成已罪。

我们先来说说妄语。什么叫做妄语呢?所谓妄语,简单地说,就是说话不如实。妄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指在世间法上的妄语,也就是说有说没有、没有说有、见说不见、不见说见,这是属于世间法上的妄语;另外一个就是佛法上的大妄语,就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所谓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说,自己其实并没有那种禅定的证量,或者没有解脱的证境,甚至于也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却示现出好像有证量和证境的样子来欺骗众生,这都是大妄语的根本罪。而大妄语的方便罪则是说,施设了各种庄严,然后用言语暗示别人,说自己有什么样的佛法证量,让别人信以为真,这就是大妄语的方便罪。而大妄语的成已罪则是说,在施设了种种方便之后,别人真的相信了,那就是根本、方便、成已三者都具足成就,大妄语业的罪业也就成就了。如果只是在世俗法上说,没有神通却骗人家说有神通,这虽然也是重罪,但却不是断头罪,最多只是堕落到饿鬼道或畜生道而已。但是如果是大妄语而三罪都具足的话,那就是地狱罪啊!这可是世间妄语罪中的最重罪。

各位菩萨,至于妄语会产生哪些过患呢,我们来举述《大智度论》卷13作为说明:

【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口气臭;二者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者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语议,常不参豫;五者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者人所不敬,虽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忧愁;八者种诽谤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大智度论》卷十三)

从以上经文所说,我们可以归纳来说,妄语的过失就是:口气常臭;善神远离,非人得便;有时候虽然讲的是诚实语,但是别人也不会相信;有智慧的人会看不起他;他常常会被人家诽谤,所以往往都是恶名远播;因此就不会为人所敬重,如果偶尔对别人有所教导,别人也不会接受;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常生忧愁;种下被诽谤的业因缘;在身坏命终之后,会堕到地狱之中;如果出而为人,也同样是常会为人所诽谤。

各位菩萨,在佛道的修行上,如实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实才能常常保持身心的轻安与自在,不会因为害怕谎言不知道何时会被拆穿而惶惶不可终日。譬如说,如果自己没有那种禅定的证境,或者没有解脱的证量,乃至在佛菩提道上没有那种修证,而为了种种虚妄的名声、眷属、钱财等等缘故,而故意示现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来欺瞒众生,来笼罩众生,为了短短一世的名利,不仅要在未来无量世受种种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在今生也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唯恐哪天被人家指名道姓拆穿的时候,没有办法自圆其说而下不了台。各位菩萨,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个部分,一定会三思再三思啊!

在说过妄语之后,接下来,我们说明口四业的第二是两舌。什么叫做两舌呢?所谓两舌就是以不如实的言语去挑拨双方,使双方不能再和合相处,这叫做两舌的根本罪。两舌不仅在世间人互动之中常常可以看见,在学佛人之间也同样可以看得见。譬如说我们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不照事实的真相去讲,而是用隐瞒的方式挑拨两个人,破坏双方的和合;或者讲话的时候故意要隐瞒一部分,譬如说掐头去尾只讲中间一段,或者只是讲起头与结尾,而把中间的部分给省略了,让别人产生误会,这都是根本罪与方便罪成就了。也有一些人讲话常常夸大其词,或者加油添醋来强调自己所说的是事实,但目的就是要挑拨是非,其实都没有那回事。譬如当他两舌之后,如果有人劝双方要和好,他就不断的主张说:不应该和合啦,对方实在是太可恶了。这样就具足了两舌以及破和合僧的根本罪与方便罪。后来果真让他挑拨成功了,双方从此没有办法再和合相处,这就是两舌的成已之罪。如果两舌兼有破和合僧的话,这可是菩萨戒中的极重罪啊。学佛的人对于这个部分,应该要特别小心,要谨慎口业。

在谈过妄语、两舌之后,我们继续来说明什么叫做恶口。在菩萨十重戒中有故嗔,这故嗔和恶口有关系。大致上来说,恶口有两种:第一种是大声的叫骂,或者是说声音不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颜悦色的,但是讲话的语气却是尖酸刻薄,这也是属于第一种的恶口;第二种恶口是脸色大变,他不跟你大声讲话,但是板起凶恶的脸孔,脸色铁青来和你说话,这也叫做恶口。又譬如,讲话大声叫骂,或者以三字经啊五字经来骂人,那当然更是恶口了。如果话已经说出来了,由于这些话,都会让人觉得十分的难堪,因此恶口的根本罪就成立了。那什么是恶口的方便罪呢?譬如说听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自己没有事先去求证,结果就加油添醋一番,要让别人觉得那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如果心里只是这样想,还没有付诸行动,那就叫做恶口的方便罪;但是如果遇到了另外一个人,而开口把话说出来了,这就是恶口的成已之罪。在修行团体当中,两舌和恶口都是很容易违犯的,我们应该要特别小心才好。

接下来,继续说明绮语。绮语也同样有根本、方便、成已三罪。绮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说,第一个部分是说欲事;第二是说非时之言。所谓说欲事,譬如有某些修行团体,专门教人在从事男女乐空双运的修法,教导众生如何可以到达第四喜的淫乐境界,这都叫做说欲事,也是标准的具足了绮语的根本罪与方便罪;当他把话讲完了,就是绮语罪已经成立了。那什么是非时之言呢?譬如说有些人,闲着没事就东家长西家短的闲扯淡、打哈哈,或者说应该要在打坐修定了,或者应该要闻熏佛法的时候,应该要看话头要参禅了,却都只是在谈一些生活上的琐事,这都叫做非时之语,也都叫做绮语。又譬如有些世间人,在聊天的时候常常会夹杂一些有颜色的笑话,或者吃异性的豆腐,讲一些不正经的话等等,这都是属于绮语。换句话说,说欲事、说非时之言,就是成就绮语的根本罪;而绮语的方便罪,则譬如说:把绮语编成一首歌来唱,这是属于绮语的方便罪。但是如果是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当的时间,我们在佛前恭敬的唱诵赞佛偈,这是赞佛而不是绮语。为什么呢?因为赞佛也是属于修行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编写了一些没有意义的歌曲,而让别人在听闻之后心生欢喜,因此就供养我们财物;或者我们写出错误的偈颂来教导别人,让别人误以为这是真实法,当别人听了心生欢喜来供养财物,而我们如果收了他所供养的财物的时候,绮语的成已之罪就完成了。

由此可见,口四业是很容易违犯的。以上所说的是口四业的情形。各位菩萨,其实人之所以异于畜生者,就在于人有廉耻心,有惭愧心,并且有语言可以表达意思。尤其是一个菩萨行者,如果能够善用语言的力量来宣说正法,来教化众生,那么就可以把口的四个善业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可以迅速的培植我们今生见道的福德资粮。但是相反的,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往往人云亦云,就很容易用这小小的一张嘴、薄薄的两片皮,造下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恶业,而遮障自己今生乃至未来际生的道业呢。

在说完口四业之后,我们继续来说明意三业,也就是贪、嗔、痴。什么叫做贪呢?所谓贪,就是指对别人的财物生起了贪爱之心,想要把它变成自己所有,这就是贪的根本罪。而贪的方便罪则是说,在起了贪得的心以后,心中就施设方便,想要把别人的财物变成自己所有,这就是贪的方便罪。在思惟过后,随即付诸于行动,果不期然别人就把财物送到自己的手上来了,这就是贪的成已之罪。甚至于有的人,在贪得财物之后又到处去宣扬炫耀,一点都没有惭愧羞耻之心,这也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得见的事。

意业的第二个业道是嗔。意业所造的嗔就是想要辱骂别人,或者想要打人,这叫做故嗔。菩萨如果故嗔其罪极重,因为会断了与众生的法缘,有时候甚至于会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他为了要抵制你而造下谤佛谤法的大恶业。所以,菩萨如果故意起嗔,而对别人恶口骂詈,这个罪是非常严重的。菩萨如果犯了故嗔之罪,在生完气以后,应该要赶快跟对方和解,不要把这个种子留到未来世去,因为这样会对未来这个道业产生非常严重的遮障。假使菩萨生起了嗔心,想要打人骂人,那就是故嗔的根本罪已经成立了;接着就施设许多方便,譬如说:拿取石头或者棍棒来恐吓对方,想要让对方降伏,那就是故嗔的方便罪成立了;后来果真气极了,就打了下去,那成已之罪也就成立了;甚至于严重的话,在对方求饶的时候还洋洋得意,没有丝毫的惭愧与悲心,这样就具足了故嗔的根本、方便与成已之罪了。

十恶业道的最后一个是意业,也就是痴。痴就是愚痴,没有智慧,也就是无明。痴的根本罪有很多种,譬如,我们常听到有些人会这样说:唉呀!不管造什么善业和恶业,都没什么未来世的果报啦!造了善业还不是都是白造的!造了恶业也不会有恶果啦!所造一切业都是无因也无果啦!或者有些人也会这样说:唉呀!什么四圣谛、八正道都是骗人的啦!有什么地狱?不过都只是圣人方便施教而已。什么解脱不解脱的,所有的宗教还不是都同样在劝人为善嘛?甚至于也有人会这样说:世间哪有什么贤人?有什么圣人?大家还不是都是凡夫肉胎!还不是一样都是父母生养的!各位菩萨,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说这些话的人,就是被无明所笼罩的众生。他们不知道当他们心中这样想,决定要做的时候,愚痴的根本罪就已经成立了;在决定之后,想要用种种的方便施设来说,这些设想,都是属于愚痴的方便罪;假使自己没有能力方便施设,就找了别人来帮忙,然后就写出诽谤业、诽谤因、诽谤果、诽谤真谛乃至诽谤贤圣的书籍去流通,或者去助印、流通邪见的书籍,这都是意业的愚痴业道的方便罪成立了;如果透过书籍的流通,使得这些邪见深种于众生心中,而成就了谤因、谤果、谤业、谤贤圣等恶业,那么愚痴业道的成已罪也就成立了。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身三、口四、意三业,总共有十种业道,有智慧的人应当要远离这十恶业道,反过来修学十善业道。造了十恶业道的时候,如果是有业也有道,那么就必定会下地狱;如果是有恶业而无恶道,则大多数会堕落到畜生与饿鬼道当中。但是如果是勤修十善业道,那么就一定有福也有德,并且能够得到证悟三乘菩提的因缘,永远不入三恶道,乃至可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报。所以说十善与十恶之间,一出一入的差异非常的大。有智慧者应当要弃舍十恶业道,要勤修十善业道。

各位菩萨,希望您在听完我们这三集的说明以后,能够建立起正确的福德修集知见,弃舍会不断漏失功德法财的十恶业道,努力实践可以迅速增长福德的十善业道;否则知见弄错了,很可能自认为是在勤修身口意三善业,而实际上却是造了十恶业而不自知呢。无怪乎 世尊会在八正道当中,把正见放在第一位,其实是有深刻的意涵在里面啊。

阿弥陀佛!

2024-02-04 21:54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如何在心中生起大乘境界 如何在心中生起大乘境界

梦参老和尚:在业障重的时候,应先读诵大乘经典 梦参老和尚:在业障重的时候,应先读诵大乘经典

梦参老和尚:业障重时先读诵大乘多看佛经,很多护法加持你! 梦参老和尚:业障重时先读诵大乘多看佛经,很多护法加持你!

大乘修学的基础_22 大乘修学的基础_22

唐仲容: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 唐仲容: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

大安法师:把心安在这佛号上就等于安在实相上,是大乘无上深妙禅! 大安法师:把心安在这佛号上就等于安在实相上,是大乘无上深妙禅!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如一般解释大乘经典的法师,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将小乘中乘修的法门来解释大乘经典,为害不浅。以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如一般解释大乘经典的法师,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将小乘中乘修的法门来解释大乘经典,为害不浅。以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46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第046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第045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第045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再学 四、转识成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再学 四、转识成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初学 十一、准提观修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初学 十一、准提观修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言(大准提祈祷文) 目次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言(大准提祈祷文) 目次

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实修大乘之行门--念佛法门 实修大乘之行门--念佛法门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索达吉堪布:积聚大福德资粮的关键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积聚大福德资粮的关键是什么

二十徒劳行--十六:若修大乘教法,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六:若修大乘教法,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人类所需维生素B及其食物来 人类所需维生素B及其食物来

索达吉堪布:大乘佛法去除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有何殊胜之处? 索达吉堪布:大乘佛法去除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有何殊胜之处?

第21集 读诵大乘(二) 正纬老师主讲 第21集 读诵大乘(二) 正纬老师主讲

障碍大乘的32种因缘与速得成就菩提的32种因缘

第16集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正礼老师主讲 第16集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正礼老师主讲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纯素食者如何满足每日营养所需? 纯素食者如何满足每日营养所需?

祈竹仁波切:有人说小乘是低级佛法,大乘行者不应修持,对吗 祈竹仁波切:有人说小乘是低级佛法,大乘行者不应修持,对吗

大乘尊之为大乘天,小乘尊之为解脱天 大乘尊之为大乘天,小乘尊之为解脱天

劝请发大乘菩提心 劝请发大乘菩提心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修学!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修学!

大乘菩萨道的真义    大乘菩萨道的真义   

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 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

开悟证般若前应修集福德资粮 开悟证般若前应修集福德资粮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五章:大乘佛法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五章:大乘佛法

钟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第四集) 钟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第四集)

钟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第三集) 钟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第三集)

钟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第一集) 钟茂森博士: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第一集)

佛教名词:大乘论_大乘阿毗昙 佛教名词:大乘论_大乘阿毗昙

佛教名词:大乘是什么意思_大乘佛教的特点是什么 佛教名词:大乘是什么意思_大乘佛教的特点是什么

佛教名词:资粮_资粮是什么意思_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什么 佛教名词:资粮_资粮是什么意思_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什么

5种豆腐皮的做法,完美补充食素者所需蛋白质 5种豆腐皮的做法,完美补充食素者所需蛋白质

一位癌症医生患癌辞世后的启示:乐尽所能,只取所需 一位癌症医生患癌辞世后的启示:乐尽所能,只取所需

净土法门法师:读诵大乘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实例 净土法门法师:读诵大乘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实例

佛与人生:传正法师:把握发心机会,累积福德资粮 佛与人生:传正法师:把握发心机会,累积福德资粮

佛学修行:常旸法师:修大乘佛法,还有必要修小乘的出离心吗? 佛学修行:常旸法师:修大乘佛法,还有必要修小乘的出离心吗?

佛学常识:解脱是什么意思_小乘解脱与大乘解脱有何不同 佛学常识:解脱是什么意思_小乘解脱与大乘解脱有何不同

积累福德资粮 积累福德资粮

学佛修行不可以缺福德资粮​ 学佛修行不可以缺福德资粮​

佛学常识: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什么_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 佛学常识: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什么_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

随喜是修福德资粮

什么是大乘的四加行? 什么是大乘的四加行?

实修大乘之行门--参禅开悟 实修大乘之行门--参禅开悟

实修大乘之行门--禅净双修 实修大乘之行门--禅净双修

虚云老和尚的「大乘三大部」

往生的真信愿和福德资粮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必须警惕恶行损耗我们的福德资粮 必须警惕恶行损耗我们的福德资粮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第五章 第六节 大乘不应分宗派 第五章 第六节 大乘不应分宗派

第二章 第三节 大乘解脱之二种无我--无住处涅槃之修证 第二章 第三节 大乘解脱之二种无我--无住处涅槃之修证

第二章 第二节 大乘解脱道之四种涅槃 第二章 第二节 大乘解脱道之四种涅槃

07 第五章 大乘菩萨道的真义 07 第五章 大乘菩萨道的真义

16 附录一: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原文 16 附录一: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原文

第三章 西方极乐净土之圣道门 第三节 谤大乘、诽谤正法者不得往 第三章 西方极乐净土之圣道门 第三节 谤大乘、诽谤正法者不得往

宿植善根方遇大乘经典 宿植善根方遇大乘经典

戒杀放生是大乘菩萨本份事 戒杀放生是大乘菩萨本份事

净界法师: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净界法师: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