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修行:常旸法师:修大乘佛法,还有必要修小乘的出离心吗?

2023-06-28 在家修行

我们修大乘佛法还有必要修小乘的出离心吗?

我们汉传佛教确实都是大乘佛法,但是大乘跟小乘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好像修得大乘就忽略了小乘。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比较喜欢把它理解为小乘是解脱道,大乘是菩提道。

如果一个大乘的菩萨,他连解脱的能力都没有,那他如何去行菩提道呢?所以所有的修行人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出离心是让我们解脱的根本,这也就是一个修道人跟世间的好人的区别。好人他就偶尔行行善,凭着感觉走,他不喜欢的境他不会去行善的。但是出离心,他是一种智慧,对生命真相的了解,对因果轮回的如实照见,所以它是一种解脱的能力。

出离心从严格点讲,就是你认识到了三界的过患,你要从三界当中跳出来,要跳跃出这种轮回的心,其实就是叫出离心。三界如火宅呀!有些人的房子是草房子,有些人的房子是木房子,有些人的房子是砖头房子。这就讲什么呢?你在人间有贫富差距。

人家升天他就是住了一栋漂亮的房子,但是它的本质这个房子里面都着火了,如果不离开这个房子,我们的后果会很惨。所以真正明白了三界六道轮回的真相,那我们只是修点善法,那就变成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一会儿升到天上,一会在人间,一会堕地狱,那这样的生命叫没完没了苦不堪言。所以修出离心,是我们修行人最基本的功课。

但多数人在逆境中的出离心是不用修的,你苦不堪言的时候,人人都有出离心;在顺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这种出离心的那才叫真功夫。我们现在很多念佛行人,口口声声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在人间顺风顺水儿孙满堂荣华富贵的时候,他是不愿意出离的,就觉得这个日子挺好的,多过一段时间吧。但是当他病痛逆境来临的时候,他就想阿弥陀佛你快点把我接走吧,我不想在这个娑婆世界待了太苦了。你说这样的人,他有真的出离心吧?没有。

佛法把世间分为八苦,这八苦当中分为三种,一种叫苦苦,一种叫坏苦,一种叫行苦。一般人遇到苦苦,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境,会生起出离心,但认识不到坏苦和行苦,所以顺境的时候这种心就淡化了消失了。真正的出离心是对三苦,都有着清晰深刻地认识。认识到了以后,他这个出离心不会退转。

很多人学佛都是因为遭遇到苦痛,这是入佛门的因缘,要以苦为师。但是应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和宗旨,是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真相,无始无终。认识到了这样以后你才会有深切地想跳脱出六道轮回的这种心,也不枉学佛一场。如果仅仅停留在祈求佛菩萨保佑,逃避痛苦得到心灵的慰藉,这样的话那只是佛法的皮毛,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的内涵。

如果我们是抱着这种迷信的心来学佛,如果学佛后逆境消除了,苦境消失了,会感叹哦佛菩萨真灵啊。却在顺境中就不想修行了,这个就是叫临时抱佛脚,有事情来找找。但这种也会有后患,因为他的信心是建立在迷信的层面,有所得的层面,而不是自性。如果他学佛后情况没有好转,甚至苦难更多,那他就会对佛法失去信心,心灰意冷嘛。就觉得学佛有什么用,都不能改变我的命运。

其实你只要这样做,它已经在改变了。只是我们凡夫急功近利呀,追求立竿见影,这也许就是当下快餐文化导致我们心浮气躁,功利心就会越来越强。佛法的本质,就是让我们解脱烦恼,离开痛苦。你就是修出离心的人,你当下也是很自在很快乐的,并非是要死了以后才去得到这样的一种境界。

出离就是从烦恼当中出离,如果你今天被人家诽谤了,然后这种诽谤的声音一直会伴随你一天、两天、一年、两年,那你就苦不堪言。你没有出离的能力,你的命运被别人掌握。如果你有出离的能力,你马上就会跳出来,其实我的生命不需要向他人交代。他去诽谤那他在造恶业,他自然会得到因果法则的必然惩罚。这不需要我们去管,因果法则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它也不会偏袒哪个人。

如果你有坚信这样的一个法则,其实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那你马上就从那个漩涡当中能跳出来,这就是一种出离的能力。还有些人担心自己的孩子,老怕他在学校里会受人欺负或者过马路会不安全,他总是在这种担心焦虑当中他出不来,因为他没有出离的能力。

出离心是一种非常洒脱的心。就像有些人今天晚上有事情睡不着,他也从那个事情当中出不来,我们都是缺乏的这种出离的能力。连解脱的能力都没有,谈何行菩萨道,那就是空中楼阁啊。

所有学佛的人,首先要追求的是解脱的能力,就是把内心这种出离心修出来,进而把这种出离心得到的利益,帮助身边的人也从烦恼当中出离,这个就是菩提心。你离开这个出离心还有菩提心啊,你把你是怎么从烦恼当中走出来的这种出离的能力,告诉更多的人,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菩萨道。所以一定要搞明白这些名相的真正含义,那样的话不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啊!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我闻报德寺

修行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省庵大师: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省庵大师: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观音应身的慧集法师 观音应身的慧集法师

道悟法师:横笛锄盗[郭子仪再世] 道悟法师:横笛锄盗[郭子仪再世]

一枚破鸡蛋,让我的“假修行”现了原形 一枚破鸡蛋,让我的“假修行”现了原形

婆婆刻薄令媳妇心生毒誓,恭闻佛法一记棒喝转恨为孝 婆婆刻薄令媳妇心生毒誓,恭闻佛法一记棒喝转恨为孝

寂静法师:毕业美国往印度,发现生命大财富 寂静法师:毕业美国往印度,发现生命大财富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寂静法师:生命 寂静法师:生命

学佛修行人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学佛修行人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寂静法师:宇宙秘密—正报依报 寂静法师:宇宙秘密—正报依报

寂静法师:成功在当下!真正的成功! 寂静法师:成功在当下!真正的成功!

寂静法师: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寂静法师: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瘾君子的警示:恶梦后的忏悔与修行 瘾君子的警示:恶梦后的忏悔与修行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学习佛法后,我的生意、家庭更兴隆更温馨的亲身经历 学习佛法后,我的生意、家庭更兴隆更温馨的亲身经历

因为有了佛法,尽管生死别离却满怀幸福 父亲在一片悠扬佛号声中吉祥往生 因为有了佛法,尽管生死别离却满怀幸福 父亲在一片悠扬佛号声中吉祥往生

沉浸在佛法的海洋里,丈夫戒除网瘾重新启航 沉浸在佛法的海洋里,丈夫戒除网瘾重新启航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达摩祖师:达摩佛学思想的基本涵义——文城 达摩祖师:达摩佛学思想的基本涵义——文城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上篇:彷徨转为淡定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上篇:彷徨转为淡定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下篇:痛苦转为安乐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下篇:痛苦转为安乐

第三十九、佛法的修根 第三十九、佛法的修根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如果秦桧学习佛法,他还会成为陷害岳飞的奸臣吗? 如果秦桧学习佛法,他还会成为陷害岳飞的奸臣吗?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庆祝卫塞节(二)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庆祝卫塞节(二)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一、佛学与学佛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一、佛学与学佛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二、太子成道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二、太子成道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三、六道轮回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三、六道轮回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二下 五、乌鸦和喜鹊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二下 五、乌鸦和喜鹊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快乐忙碌填充不了空虚,抑郁迷茫交际时我遇到了佛法 快乐忙碌填充不了空虚,抑郁迷茫交际时我遇到了佛法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七、好坏不是名字定的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七、好坏不是名字定的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初级佛学教本:第五课、如来十号 初级佛学教本:第五课、如来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