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达摩佛学思想的基本涵义——文城

2024-04-16 汉传人物

佛教典籍《续高僧传》对菩提达摩的记述中力图对达摩的教旨进行概括,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这是非常重要的提法,对后世佛学有很大的影响,值得仔细剖析。

二入即是理入和行入,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理入所说的是:

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为理入也。[《续高僧传》卷十六,达摩传(《大正藏》卷50)]

理入是悟入禅学谛理,这里有顺序渐进的各种途径,由藉教悟宗借助经典悟信含生同一真性,到知悉客尘障故能舍伪归真,通过凝住壁观,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再到坚住不移,不随他教,进而能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里包含着丰富的悟禅思想,借助经典的,去掉尘障的,凝神壁观的,寂然无为的,禅宗后来的悟道秘密,似乎都蕴含在这理入的说法之中。

如果说,理入说的是佛教的理论修养,那么,行入说的却是禅学的实践活动。禅学修行者悟道后还要在实际行事中去融合,去印证。达摩的行入包括四行:

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忤。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续高僧传》卷十六,达摩传(《大正藏》卷50)]

这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说得都是在实践修行中来参悟佛法,其中第四行,即称法行,强调在修行中要以清净本性了悟佛法,以达觉悟之境,而其它的三行,说的都是苦乐随缘的不苦不乐思想,针对的是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三种苦,即由怨恨、情爱、欲求得不能满足所带来的痛苦,不能埋怨,不能气愤,不能叫苦,要随缘承受,坦然处之。从达摩到他的传法弟子、中土的二祖慧可,都是主张苦行的,行极端的苦行头陀行,慧可初见达摩时,立于寒风雪地中求见祖师,在祖师面前断臂求法,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不过,随着禅宗的发展,中国的修禅者越来越重视理入,从理入中分化出禅宗的各派,而对于达摩、慧可的苦行,却逐步丢弃了,后期禅宗讲入道方便,讲自觉顿悟,不理会忍耐、苦行了。

《续高僧传》还有一处记载是在介绍慧可时,讲到了达摩以四卷《楞伽经》印心的史实: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大正藏》卷50)]

禅宗史,在达摩传法时,以四卷《楞伽经》印心该是真的,后来的一些说法也对此作了印证,如道宣曾讲到,慧可的学生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再如,相传为中土四祖道信所著的《入道安心方便》记载,道信说过,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楞伽师资记》里也说到,五祖弘忍有十大弟子,其中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块。一直到南禅的创立者,洪州宗大师马祖道一还说:

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五灯会元》卷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从一些史料来看,有关楞伽师资的不少书,都把达摩禅的传承,看成是楞伽禅的传承,可以肯定,《楞伽经》是早期禅宗达摩传法的基本景点。

禅宗的发展,特别是南禅的兴盛,人为编造的传说,却掩盖了关于达摩的这些比较真实的事迹。南禅的发展和兴盛,当然还需要达摩禅师作为他们的初祖,但已经不需要原来主张坐禅渐悟的楞伽师资了,对达摩的藉教悟宗,对他的二入四行,以及对他的从《楞伽》印心到坐禅苦行,都不再需要了,他们需要的是按照南禅需要而重新装扮的初祖形象,于是,事迹被淡化了,而精彩的传说故事流行了。(该文选自《禅宗美学精神》)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达摩祖师:法界法师:达摩初祖驾到 达摩祖师:法界法师:达摩初祖驾到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庆祝卫塞节(二)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庆祝卫塞节(二)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一、佛学与学佛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一、佛学与学佛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二、太子成道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四上 十二、太子成道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三、六道轮回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上 三、六道轮回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二下 五、乌鸦和喜鹊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二下 五、乌鸦和喜鹊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七、好坏不是名字定的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七、好坏不是名字定的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初级佛学教本:第五课、如来十号 初级佛学教本:第五课、如来十号

初级佛学教本:第八课、弥勒菩萨 初级佛学教本:第八课、弥勒菩萨

中级佛学教本:第五课、三苦八苦 中级佛学教本:第五课、三苦八苦

佛学的真面目:39:什么是“咒语”? 佛学的真面目:39:什么是“咒语”?

佛学的真面目:38:念佛的心要 佛学的真面目:38:念佛的心要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佛学基础: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佛学基础: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佛学基础: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佛学基础: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佛学书籍:基本佛法:皈依三宝 佛学书籍:基本佛法:皈依三宝

佛学启蒙:第七课、宏法利生的事业(二) 佛学启蒙:第七课、宏法利生的事业(二)

佛学启蒙:第八课、佛陀进入涅槃 佛学启蒙:第八课、佛陀进入涅槃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下 十、合群的修养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下 十、合群的修养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下 十一、修福与修慧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下 十一、修福与修慧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密宗常识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密宗常识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上)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上)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四大名山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四大名山

初级佛学教本: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初级佛学教本: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高级佛学教本: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阿弥陀经》选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阿弥陀经》选

初级佛学教本:第二十六课、十善业道 (二) 初级佛学教本:第二十六课、十善业道 (二)

初级佛学教本:第二十三课、六道轮回 (一) 初级佛学教本:第二十三课、六道轮回 (一)

高级佛学教本:第廿八、廿九、三十课、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第廿八、廿九、三十课、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高级佛学教本: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高级佛学教本:第卅二课、净土宗(三) 高级佛学教本:第卅二课、净土宗(三)

高级佛学教本: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高级佛学教本: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高级佛学教本:第卅一课、净土宗(二) 高级佛学教本:第卅一课、净土宗(二)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八) 十善业道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八) 十善业道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学的真面目: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佛学的真面目: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的真面目: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佛学的真面目: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你也被父母催婚了吗?一位学佛母亲的思想转变 你也被父母催婚了吗?一位学佛母亲的思想转变

荐读:为什么现代人学佛学得如此艰辛? 荐读:为什么现代人学佛学得如此艰辛?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第017集 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第017集 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第006集 佛法是义学,不是哲学思想? 第006集 佛法是义学,不是哲学思想?

食素的五大基本好处 食素的五大基本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