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2023-08-17 入门知识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加行,又译方便,或称前方便、方便道、前行、道前基础,指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行军之前的备办粮草,出车之前的加油打气,正式修道之前所修的一切行,都可叫做加行。佛教各种修行道,都有其加行为前提和基地,如三乘修定以持戒为加行,神通禅以四神足(欲、念、精进、慧)为加行,天台止观以具五缘、诃五欲等为前方便,法相宗菩萨道五位中以资粮位后、见道位前的煖、顶、忍、世第一四位为加行位,等等。本文所言大乘根本加行,指大乘显密诸宗共同作为修行之根本、初学者入门必先修习的各项修学课目。

盖房立舍,必先打好地基,地基不固,房舍难免崩塌。学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固,便无资格进入正行,邋等修学,必多障难,难以见道证果。大乘多种经论,都强调加行的重要性,阐述了加行的内容和观修方法。入门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诸乘修道之通途。藏传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学,十分重视修学次第,强调道前加行的修习,有系统、严整的加行修持法。如噶举、宁玛以观人身难得、思惟无常、观轮回苦、观善恶业报为显密相共的“四共加行”;格鲁派以净信、修四无量心、思无常、发菩提心为四共加行,以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道之主要三根本”。

汉传沸教本来亦重加行,天台宗的修学次第尤为系统。但自唐宋以来,禅、净二宗盛行,禅宗专接上根利器,不立阶渐,以扫荡一切为方便;净土为诸宗归宿,以信愿二门为加行。禅净二宗,尤其禅宗,出于应机设教的特殊方便,对大乘根本加行的修学,强调不够,未建立严整的加行观修法仪。影响至于今日,难免产生诸种弊端:一些学人虽人佛门多年,却连三皈依都不能清净,拜祀神鬼,迷信卜筮,归依气功师,认三教学理为一致;或则虽念佛、诵经、持咒、布施,而无出离心、菩提心,贪求世间福报,器量狭小,停留于低层次的神道信仰;或则虽然证道心切,急于打七闭关、人山住洞,而因正见、资粮不备,业障未除,久修无获,乃至入魔发颠,丧身失命。尤其是近几年来一批从练气功转入学佛的人,往往执着气感,希冀神通,只把佛法当作一种“功夫”来练,结果不是难以深入,便是被鬼魔所附着而不自知,或者被气功界的歪风所诱,急于为人之师、受人供养,假佛法为旗号,办班教功,牟利捞名,状若巫祝,行类方士,败坏佛法与气功的声誉。如此种种,皆是加行不备、因地不真所致。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欲提高佛教徒的素质,令众生如法修学而得佛法实益,应吸收藏传佛学之长,严格修学次第,首先建立诸宗相共的大乘加行道,这是重建中国佛学至为重要的一着。本文特总结汉藏佛学诸加行说,将初学必修的加行归纳为坚固净信、发菩提心、得正知见、忏罪积福四条,名曰“大乘根本四加行”。

四加行的修习,应以在禅观中“思惟修”和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而“数数修”相结合,以由师长讲说引导、集体观修为殊胜方便。此应有详备的仪轨,可制成磁带以广流通。本文仅举其纲要,以供有缘者参考。

一、坚固净信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欢喜人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净信,是学修佛法的起点,进入佛道的门坎。无信或信心不坚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见异思迁,三宝加持的信息无法打入其身心,难以得到佛法实益,《大智度论》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菩萨道以十信位为初门,天台教以起圆信为解、行、证的基础,即示坚固净信为入佛初门。乍入佛门或有心接触佛教,无论受三皈依与否,皆应先着力解决信的问题,祛除疑惑,生起正信,坚固净信。生起、坚固正信,略有三种方便:

一、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指能引导、帮助人修学佛法的师友,这种人起码须解了佛法,具正知见,有德行、有修持,与自己有缘,对之能生起信任。《华严经》喻善知识为趋向佛果的眼目与导师,对修学佛法极为重要;《瑜伽师地论》卷六四以亲近善知识为三皈依所修四正行之首。所亲近的善知识,须谨慎观察选择,僧俗不拘,不依名望,重在实德。对善知识应尊重钦敬,谦诚咨问法要,求其解答疑惑。更须观察善知识的身教,从其智慧、德行、人格,去认识学佛的利益。

二、听闻正法。《瑜伽师地论》列为三皈依所修四正行之二。这是对佛法获得正确认识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径。初学者应多听讲经说法,先读一些佛学概论类的书,如太虚法师、蒋维乔同一书名的《佛学概论》、印顺法师《佛法概论》、张澄基《佛学今诠》等,对佛法获得一整体性的大概了解,然后再由浅入深,研读经论原典。《心经》、《金刚经》、《净土四经》、《楞严经》、《起信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有条件者皆应熟读、读懂。

文化程度高、有余暇者,应更广阅教典,将佛法与各种世间法反复研究,认真思择,确认佛法为无上的真理。

三、阅读佛传、僧传、佛教史、佛教感应故事等,从佛教流传和实践的历史,认识佛教、佛法产生及经久流传的根源,及佛教净化人心、促进社会文明发达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佛法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应阅读有关佛法与现代文明、人文科学、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等比较研究的文章著述,认识佛法历久弥新的宝贵价值。

生起、坚固净信,须对三宝的功德和皈依三宝的利益、必要性进行观察思择,由正确认识三宝,出生对三宝的由衷敬信,从而以三宝为真正究竟的归依处。

观佛宝功德,应依佛传和佛典有关记述,观释迦牟尼佛非同无可稽考的天帝神祇,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生当人智大启的文明盛世,贵为太子,为求彻底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舍弃王位妻子,出家苦行,穷诸外道之所证,终由禅思而证大觉,说法教化,创立僧团,言传身教,班班可考。道流全球,泽及万世,被尊为人天导师,历代自帝王将相、英才智士到庶民百姓,鲜有不钦崇敬仰者。其道德、智慧、人格,圆满无比,堪为我人之师表楷模。应依佛本生故事等,认识佛历劫勤苦,为追求正法、利益济度众生而精进不息、不惜身命的精神。应依佛典记载,确信佛诸惑尽净,万德斯圆,具三身四智、三明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超人的功德。确信佛化身虽已示现灭度,法报二身长存不灭。由释尊之修行成佛,确信无始以来、无量世界中,必有无数人早已、现在成佛,释尊所说十方诸佛及其功德,真实不虚。确信大乘经所言皈依佛、念佛、供养佛,必为佛所护念加持,得世出世间的殊胜利益。

观法宝功德,应观佛陀教法,尤其是以涅盘法为核心的缘起、四谛、三法印、实相印等,不同于仅依思辩而建构、以理性解释世界为旨的诸家哲学,不同于专究物质现象、为人类生活问题服务的诸门科学,不同于依神启天降而建立的各种世间宗教,佛法乃是佛陀及无数佛弟子通过禅思等修行实践所证实,真实不妄,颠扑不破,如实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指明了彻底解决人存在的根本问题——生死问题之道,超越世间法而又包含世间的伦理、政道、哲学、宗教,超越理性而又不离理性,堪为我人的人生司南、安身立命之大本。思惟如此正法,乃是佛陀长劫追求、历尽千辛万苦,方才证得;经卷法本,凝聚着求法、翻译大德们的血汗与虔诚,来之不易,遇之甚难,应当尊重顶戴,以为究竟的归依处。思维佛法的心髓,在指示众生皆具佛性,应确信自心有无尽宝藏,只要依法修持不懈,定能不断开发,圆满成佛。

观僧宝功德,应观一切贤圣僧,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大菩萨,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历代祖师,大德高僧,传佛家业,见道证果,见地齐佛,梵行清净,分证佛德,住持佛法,堪作我人最为可靠的师友、助伴,为究竟的归依处。

观三宝功德而生正信,未受三皈者,应依住持僧受三皈依;已行三皈者,应观三宝功德而修三皈依,以坚固净信,达到对三宝生起信根,根深难拔,任何外缘皆不可转移。如《优婆塞戒经》所说:“若皈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皈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皈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三皈依不但初学必修,在从凡夫地至佛地的整个修行过程中,皆不可舍离。密宗皈依偈云:“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大乘各种禅法,密法各种仪轨,皆以观修三皈依为首。这是得到三宝护持指导,以如法修学、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证。

二、发菩提心

菩提心亦译道意,具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誓愿。《金刚经》谓发菩提心者,当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之心。《瑜伽师地论》卷三五谓菩萨最初当发如是愿心:“愿我决定得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盘,及以如来广大智中。”要之,立志成佛,并尽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的愿心,谓之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种子和本因,是修行菩萨道的本源动力。《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一切福德无有不入初发心中。”发菩提心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门。此心一发,即入菩萨之数,若更护持不令忘失,则随其所作,乃至工作学习、谈说戏笑,皆成出世间之修行,皆成菩提资粮,有如仙丹点石成金,将人的生活点化得极富价值。菩提心不发,或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习定,皆成世间有为法,不能出生出世间果报。《华严经·离世间品》甚至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

菩提心为大乘之本,大乘以人天乘、小乘为基础。菩提心的发起,应以发人天乘的向善心、小乘的出离心为基址。

向善心,谓立志奉行诸善,不作诸恶,现世完善道德人格,后世保住人天果报。此心主要依观善恶因果而发起。观行善必得善报,能做好人,受人尊重,身心安和,得诸福报,后世得人天善果;行恶必得恶报,现世受国法处罚,遭世人嫌弃,身心不安,贻害社会,后世堕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长受饥寒交迫、楚毒加身等巨苦。须通过听闻研读有关经论,参阅历史上因果报应的事实,观察现实生活中善恶报应的事例,一一观十善十恶的因缘果报,深心畏苦趋乐,决志弃恶修善。

出离心,指永远出离三界生死的愿求。此须由观身过患、观生死无常、观轮回苦、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生起。

观身过患,谓观我人由业所感得的血肉之身,多诸缺陷,危脆不坚,秽恶不净,为大系缚,能生种种苦恼,为不理想的生命形态,不值得执着贪恋,应立志变革升华。《发菩提心经论》说观身过患有五事:一观我身五阴四大皆能兴造无量恶业而欲舍离,二观身九孔常流臭秽不净而生厌离,三观身有贪瞋痴无量烦恼而欲除灭,四观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而欲弃捐,五观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六趣。禅门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等,初学者尤贪恋肉身者应予修习。

观生死无常,谓观人命无常难保,身心活动念念生灭,无一常住之我体可得,经中喻如山水、奔马、逝波、风中灯烛。生死去来,全不得自主,独生独死,无伴无依。长寿难过百年,转眼即过,常多病天横死,谁能预卜;试观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谁能免死;请看相知亲友,渐渐所余无几。死,终有一天会降临自己头上,亲属儿女,从此永诀,人生幸福,从此终结,事业财富,一样也带不走。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岂容麻木无知,不思超离!禅门十想中的念死,为观生死无常的具体修法,应予修习。

观轮回苦,谓观由缘起法则所规定,死后必有生死相续、业果相续,必然被生前所造的业力所驱牵,轮回于六道之中。生于善道者甚少,堕于恶道者极多。佛曾譬喻说,人死后堕恶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者少如指爪上土。恶道众生,饿鬼恒为饥寒所迫,较人中最极贫穷者,其苦更剧,且寿命长于人数百千倍。地狱众生常受镬汤炉炭、刀山剑树、锯割碓磨等剧苦,其寿命更长于饿鬼多倍,易入难出。畜类愚痴无知,或受人奴役鞭挞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怀惊恐怖畏。三善道中,阿修罗常为嫉妒斗争所苦,身心不得安宁。纵生为人,经住胎之迷,改头换面,不记前世,又从头受八苦交攻,而且人间甚多声色名利的诱引污染,造恶易而行善难,最为危险。诸天虽乐,能往生者极少,纵能生天,寿长经劫,亦终有五衰相现、堕入下五道的一天。即使贵为天帝,也有堕入驴胎马腹之虞,堕落之苦,其苦尤剧。当思世间诸苦中,轮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间诸可怖畏中,轮回一事,最为可畏。怖畏轮回,当志求出离。

出离心为出世间之因,若无出离心或出离心不坚定,必贪着三界,纵修行尘劫,至多成长寿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痛发出离心,尚仅局于小乘,发大乘菩提心,还须进一步推己及他,广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观佛果功德而发向上心,观佛及自性而发增上意乐,观佛法衰微而发护持心。

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谓观我与众生互相缘起,众生于我皆有大恩,理当报答。此可从父母观起,思父母养育劬劳,恩深难报,衣食赡养、瞻慰侍奉,只能令其得现前的些小利乐,不堪令其永出生死,享受常乐。欲彻底报恩,唯有修菩萨行,获得利益济度、令其得究竟利乐的福慧与方便。又观六道众生,自无始以来轮回不休,莫不曾有过父母眷属的关系,皆为过去世父母。佛即以慧眼观见“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人皆我母。”而十方诸佛,亦皆为我过去世父母,其恩深德厚,更逾生身父母。我现在的生存,亦有赖大众的劳作服务。众生于我皆有深恩,应平等报恩,誓愿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唯此能报佛的深恩。《楞严经》偈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亦可从父母观起,观其现前有生老病死等苦,有无常无我之苦,死后有轮回不休的无尽之苦,一切众生莫不如是。设身处地,体其苦痛,深发悲愍济度、拔苦与乐之愿。观众生虽本具佛性而迷昧不觉,执持邪见,不信因果,恣情纵欲,被声色财位牵着转,贪赃劫夺,杀盗淫妄,造诸恶业,妄受苦果,污染社会,贻害人间,歪曲人应有的形象,空辜负难得的人身,实可悲愍,我当唤其觉悟,济其脱苦。这种大悲心,为菩提心之根本、成佛的根本,《大日经》云:“大悲为根本。”四无量心观中的悲无量心观,便是专门观众生苦而增广悲心的禅观。其余三观,慈无量心观观令无量众生受乐,喜无量心观观令无量众生受乐而欢喜,舍无量心观观于无量众生住平等舍心,皆能对治瞋嫉,改造心理结构,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增长菩提心,初入门者应作观修。

观佛果功德而发向上心,当观佛圆满开发了自性潜能,得大自在、大解脱,永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永断无明,具有无所不知的大智慧,衽席众生的无缘大悲,住无住处涅盘境,尽未来际利益、济度无量众生而不休息,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人生的至上理想。我人应以佛为楷模,以成佛为鹄的,向上趋求,立志臻于圆满正觉之域。

观佛及自性而发增上意乐,应观我身本具佛性,与佛无异,“彼既丈夫我亦尔”,应学佛发心,学佛修行,以济度众生为已任,以行菩萨道为光荣。《发菩提心经论》说思惟诸佛有五事:一思维诸佛初始发心,亦如我今具烦恼性,然终成无上道;二思惟诸佛终得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三思惟诸佛于无明壳建立胜心,自拔济出于三界,我亦应如是;四思惟诸佛为人中雄,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五思惟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当随学。

观佛法衰落而发护持心,应观佛法为无上的真理,能令众生得现世、后世、究竟的利乐,最宜于从根本上针治各种社会弊病,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庄严国土。佛法的盛行,曾促成过东方古国的鼎盛繁荣。然时当末法,衰微不振,积弊渐深,遭世人误解,障难迭起,人才凋零。我当奋起护持,为如来使者,肩弘法重任,尽心尽力,自度度人,以我在正法在的气概,令佛日重辉,法门光大,促进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世界和平。

作以上观修而发菩提心,应具庄严仪式,面对佛天,依发愿文郑重发愿,发愿之后,须时时护持,念念不失,随时注意观察人生疾苦、社会弊病、佛法衰况等,不断增长巩固。

三、得正知见

得正知正见,为佛教诸乘诸宗修道之前提与导首。四谛中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菩萨行六度,度度皆须以般若为导,禅宗只贵见地不贵功夫,天台宗以开圆解为起圆行的前提。蕅益大师云:“先开见地,后可言修证。”(《灵峰宗论》卷二)不得正见,诸宗皆说无资格修行,无正见而修,称为盲修瞎炼,难免堕坑落堑。尤其是无正见而修禅定、密法,危险最大,容易着魔。经云:“无智不禅”,在定心中以正智修观,以所得修慧断烦恼,为佛道通途,不得正见,就无从修观。佛法之所以称佛法、出世间法,唯在正见。无正见而修持,三学六度皆成世间法,至多只得有为福报,不成波罗蜜,不能度到涅盘彼岸。

得正知正见,一般须通过闻思经教,先听闻讲经说法,研读经论,由闻而知,由知而解;次须对所知所解深思细察,反复抉择,并在禅观中思察,观心中体会,获得领悟,生起决定胜解,确认所解为绝对无谬的真理,成为自己的思想见解,方能运用于修持,指导修持。若从禅宗参究而入,起码应有解悟,其见地经善知识印证,或与经教之说相符。

用以指导修持的见地,以对真实或实性的见解为核心。大乘诸宗的实性说,自不无顿渐偏圆之差,作为诸宗共以为基的见地,大略以缘起论为本,包括真谛、俗谛两个方面。俗谛主要讲业报因果,是修戒学的主脑,不深信因果,难以严净毗尼。真谛讲诸法体性,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为修观以实证真如的指导。真俗二谛是同一缘起法的两个方面,二谛的统一,谓之中道、中观,中观正见,贯彻修行道的始终,贯彻显密偏圆,最为重要。藏传诸派,皆以中观见为根本。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总摄颂》云:“业果非无我非有,正见发生除边执。”对作为修道三根本之一的正见,作了简明的概括。

观俗谛,应如前观善恶因果而发向善心所述,依缘起法则,缜密推论,深明业由缘起、缘起法必生灭无常、因果相续故,同类业因必招同类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作自受,不由于他,报通三世;因果报应虽属必然,然业由心造,业性本空,故亦可随心回转,可通过忏悔等方便清净宿业,或新造强业以遮止宿业。

观真谛,应观一切法由缘起故,当体无自性、无我,无一实常本有的自体如名言分别所执取者,一切名相,皆不离自心分别,一切万法,终归唯心识变造,而心识亦空。不但一切有为法空,念念生灭,有如电光,即无为法,如佛果、涅盘、净土庄严等,亦皆空无自性,如幻如梦,乃至空亦复空。真如、实相超绝一切名言戏论,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说不可说,唯可离念自内证。诸法实相虽空,而非断灭之空,乃是即相而空,性空而缘起,缘起而性空。

若论大乘终圆之教的圆解,则更须进一步观真空即是妙有,即心即佛,自性本来圆具三身四智等一切佛果功德,无欠无余。天台之一念三千、华严宗之一心四法界、大手印之任运现成、大圆满澈却之本来圆满等见地,皆属此类。欲入圆宗,顿修顿证,起码须依学教观心而开圆解,对圆满佛法无丝毫疑惑,如从自己胸襟中流出,方才有入圆顿法门修止观的资格。蕅益大师《教观纲宗》云:“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谓通达实性,“以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谓堪以指导修观的见地,起码须通达教理,透彻诸法无我之理,最好是现证真实。现证真实,若由宗门参究而入,起码须破了重关。

四、忏障积福

我人自无始以来,轮回于六道,无不造诸恶业,恶业积淀,必然形成修道的内外障碍。内障者,恶业种子积淀于阿赖耶识中,形成习气,左右行为,使人惯于行恶,难以严持诸戒;或则孳生疾病,障碍修持;或则于修定坐禅过程中,浮泛于心识表层,表现为种种定障、情障、见障,使烦恼炽盛,心理失调乃至变态,或邪见忽起,疑惑丛生,或出现逼迫、怖畏等禅中幻相,或耽着世间禅定而不知出离。外障者,因宿世的怨家债主讨债或宿世障人修行的业报,形成人事、鬼魔等外缘干扰,妨碍修行。有比喻说,如有人长期住客店,若不言何时起身,店主人大概不会找他结帐,若一旦声明要走,则店主必来找他算清总帐,不还清帐别想脱身。一个人欲期即身出离生死,必会有宿世的怨家债主来讨债,不还清债,必多障碍留难,难得出离。因此,进入正行尤修大定之前,必须先通过消除业障的殊胜方便——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造的一切恶业,如《普贤行愿品》所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仗忏悔力、诸佛菩萨加持力、自性功德力之结合,消除业障,清洗身心的积垢,卸除心理的负担,扫除修道程途中的障碍。

忏悔有事、理二种或两个层次。事忏依仪轨,如大悲、金光明、八十八佛、净土等忏仪,礼佛、念佛、持咒,在佛前发露所造恶业,求哀忏悔,保证永不再犯。发愿度脱宿世今生所恼害的一切众生,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于彼。此须见相(见佛、得佳梦兆等),方表示罪业已清净。理忏又名实相忏悔,为随发露罪业而观罪业实相,见业性本空,由心而起,心亦不可得,将业障消归于自性空中,这种忏悔消业除障的力量最大。日常所造犯戒等身口意恶业,须及时忏除,莫使停积过夜。

积福,指修供养三宝、布施、持戒、劝化等,积集见道修道所须的福德资粮。当知见道证道,是至为快乐幸福之事,不具有大福德,难以成办。大福德,唯有靠修持来积集。皈依三宝者,应随力供养三宝,捐资建寺造像、培育僧才,于经典修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十法行”。应修布施等诸度,工作尽心尽职,处处助人为乐,随缘劝化,热心为民众服务,为弘法贡献。积福所修诸行中,以持戒最为重要,出家众应严持出家戒,在家众起码须严守五戒。戒基不固,定慧的修学不可能成就。

以上四加行,为大乘诸宗学人所必修。至于净土、密法的修习,在四共加行之上还须修特殊的加行。净土法门的加行,须通过闻思抉择、研究往生事实等,深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实有,相信自己深信切愿念佛,必能仗佛力接引,遂往生之愿;必须在发共同菩提心的基础上,深发往生净土成就方便、回人此土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愿,此可依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而发。不先修信愿,纵使念佛不辍,亦难往生。密宗入门,须先访求合格上师,求受灌顶,在大乘共加行的基础上,修秘密的不共加行。秘密不共加行,如东密有十八道,主要修得本尊加持的方便。藏密有四不共加行:一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二上师相应法,培养对上师的恭敬;三金刚萨埵法,观诵全刚萨埵百字明,以忏除业障;四供曼达,积集福资粮。四加行不修,无资格修本尊瑜伽等正行,而四不共加行的修持,应有显教的共加行为基础。

就整个菩萨道而言,见道方谈得上修道,见道位前的所有修行,皆属资粮、加行,是为见道作准备。按经教,只要具备了资粮、加行,专修止观,达见道证果,并不需很长时间。古今多数学人久修不证,主要原因便是加行未备。故加行的修学,决不可忽视。现今的学佛人,一生修到见道以上者,已不多见,大多数人,实际上一生都在道前加行中。以上所举根本四加行,得正见一行,最为不易。若有明师指导,根本四加行的修学,有可能在三年内完成。若无明师,则仅正见一行,便须历时多年。道前凡夫欲图即生了脱,唯有入净土门,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往生西方。而欲往生,亦须以加行具备为资粮。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情欲为障道根本 情欲为障道根本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菩萨的两大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 菩萨的两大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达真堪布:无论做什么,内心都要稳重,这是成就的根本 达真堪布:无论做什么,内心都要稳重,这是成就的根本

淫欲,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淫欲,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我们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我们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众生轮回的三大根本原因 众生轮回的三大根本原因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 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46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第046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第045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第045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禅宗是佛法的根本 禅宗是佛法的根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