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大乘之行门--参禅开悟

2023-05-24 明心见性

禅与净土是我国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行门。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

悟前,虽说有八万四千法门,然八万四千法门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开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阅读经典或善知识的开示也可以悟入,称之为藉教悟宗。诸种悟入的方法,以禅宗参禅的方式最为迅捷。学人欲参禅开悟,需先行建立禅法的知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

学人在参禅以前,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才容易悟入。

(一)要有信心,自信参禅能开悟

很多人不相信末法时期有人开悟,这也是一种慢心卑慢。慢心的消除至为重要,龙树菩萨云: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景德传灯录》卷一)。末法时期并非就不能开悟,达摩祖师来东土之前,其师般若多罗三藏对其言:汝所化之方(震旦),获菩提者不可胜数(《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祖师亦曾叮嘱二祖慧可,未来汉地参禅的人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慧可)当阐扬(禅宗),勿轻未悟(《景德传灯录》卷三)。既然诸祖悬记如此多的人可以悟入,怎么能说现代的人就不能开悟呢!因此参禅之前,先要树立信心。

(二)参禅之前应广植福德资粮

开悟是大乘佛法的见道,学人需要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为基础,才有开悟之可能。故福德不足者,当努力修集。

(三)寻求善知识

《法华经》卷七载,佛言: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法身佛)。在禅宗里面,善知识有一定标准:一者善知识本身应是已经开悟者,如此才有能力指导学人;二者能正确教授参禅的知见,如果是以定为禅,以无念为悟,就不是善知识;三者有善巧方便能帮助学人建立看话头、参话头的功夫,如果不能教授参禅的功夫,即使能将禅说得天花乱坠,也只是口头禅罢了。

(四)悟前先观行断我见

学人于参禅之前,须观行断我见,如此在参禅的时候,方不至落于我见,将识蕴的意识心,或者将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境界误为如来藏,而导致错悟。譬如将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短暂之离念灵知心,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将入定以后一念不生的境界等误作是常住不灭的第八识心。如是正落入我见之中,如何能够开悟觅得如来藏!

(五)掌握参禅的知见

1、了解真心、妄心的体性

禅宗所悟的是心,然心有真心、妄心之分,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二载,地藏菩萨云:

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心)者,谓(真心的)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心)者,谓(妄心有)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故真心常恒不坏、微密难见,妄心能起念分别觉知。故妄心就是七转识,真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心妄心并行无碍,和合运作,如《入楞伽经》卷七载,佛告大慧: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真心),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妄心),(真心)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妄心)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禅宗开悟所悟的心就是真心,参禅即是以自己的妄心寻找真心的过程。妄心七转识有见闻觉知,有思量性,是分别心;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不分别亦不攀缘六尘一切法,是无分别心,故参禅即是用有见闻觉知的妄心寻找离见闻觉知的真心之过程,亦是用有分别的妄心寻找无分别的真心之过程。当妄心找到真心的所在,就是开悟,由此妄心明了真心的体、相、用而产生智慧,并进一步转依真心的清净性而消除自身的染污性。如《传心法要》(黄檗希运禅师语录)云:

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本心第八识),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此无分别心阿赖耶识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不在虚空,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如《解深密经》卷一,佛对广慧菩萨言:

此(第八)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悟前虽云真心妄心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心,若妄心开悟找到真心,便知真心妄心非一非异,和合如一。

2、离念灵知心是妄心,永无变为真心的可能

有学人知见不足,欲藉修定让妄心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离念灵知心),以为此时的妄心就变成了真心。须知真心是真心,妄心是妄心,禅宗的开悟并非是将妄心转变为真心。

3、参禅与禅定不同

禅有声闻禅、祖师禅、如来禅之不同。声闻禅是声闻人藉四念处观而断结证果的方法,其入手处即是身念处观,譬如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细心观照,心无杂念,如此动作日渐缓慢,就会亲证色身之机械性与虚妄性,便可断除以色蕴为我的错误见解,复进一步观察识、受、想、行蕴,了知皆是假合不实之法,并非常不坏的我,如是断三缚结,成声闻初果。

祖师禅,即禅宗的开悟。禅宗的开悟是一念相应慧,妄心一念相应找到了真心,妄心由此产生般若智慧。故禅宗的禅不是禅定,亦不同于声闻禅。禅定是有出入、有境界的法,禅宗的开悟是无所得、无境界法。每有学人不明禅与禅定的区别,而将定境当成是开悟,这就是禅宗祖师力破的以定为禅之现象。

(六)培养动中定力

参禅时候的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都需要一定的定力,尤其是见性,若没有定力就无法眼见佛性。参禅所需的定力,是动中功夫,而非打坐修习禅定所得的定境。有了动中功夫,学人于衣食住行之时都可以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随时随地都会有开悟的因缘出现。若动中功夫欠缺,可以借上文所述的忆佛、拜佛的方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迅速提升动中定力。

学人若具备了上述条件,就表示他的开悟的因缘已经具备,就可以参禅求悟了。

二、参禅

(一)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

禅门里所说的参禅,就是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何为话头?如何看?如何参?所谓话头即是话之前头,也就是所看、所参的那句话的前头。譬如念佛的是谁这句话,在心中已经有了念佛的是谁的意思,但心中尚未有念佛的是谁这句话出现,这时候的状态就是话之前头话头,倘若心中已经出现了念佛的是谁这句完整话,就成了话尾,而不是话头了。看话头,就是在心中已经有了念佛的是谁的意思,尚未形成念佛的是谁这句话的时候,就这么一直看着,始终不出现这句话的语言、文字、形象,这就是看话头。学人若没有经过练习,就很难看到话头,也难以理解其中的奥妙。初看话头时,不仅话头会丢掉,还会出现语言、文字相,使得看话头成了看话尾,这是动中定力不足所致,需补修忆佛、拜佛的功夫。

当看话头的功夫练习久了,就能一直看到话的前头,而且话头也不容易丢掉,到最后话头牢牢地被看住。等看话头的功夫纯熟了,就可以转为参话头了。在看念佛的是谁的话头的同时,心里面起一个疑情念佛的到底是谁,这就是参话头。参话头不同于意识思维。意识思维是运用语言文字,一步一步地作分析归纳推理;参话头、起疑情是借助定力形成直观,而不必借助语言文字,就能够达到寻伺的效果。参公案和参话头的差别在于,参话头所参的是话头,而参公案所参的是公案。公案记录了禅宗祖师参禅开悟的过程,学人可以参究公案为何祖师这样能够悟入?话头(或公案)又分几类:

第一类是有关开悟明心的话头。譬如念佛的是谁、喝茶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等,参这一类话头,如果一念相应就开悟了。

第二类是有关佛性的话头。譬如说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等等,参这些话头,若破参开悟,佛性就现前了。

话头有的直接,有的间接,学人在参究之前要选择与自己相应的话头、公案,合适的话头、公案有助于悟入。

祖师常说参禅要离心、意、识参。这里的识就是识蕴的六识,意是指恒审思量的意根(末那识),意与识合并起来就是心七转识的妄心。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是说此心、意、识是妄心,不要将妄心当成是真心,也不要将妄心所变生的种种境界当成是悟境,否则即是祖师所斥之光影门头弄识神、鬼窟里作活计。

参禅固然要往离心、意、识的方向去参,然参究离不开心、意、识的直观,否则就成了修定,修定而一念不生,就无法参禅起疑情。

(二)起疑情

祖师每云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因此疑情对参禅开悟来说非常关键。所谓疑情,其实就是在心里有一个疑在,当这个疑极其强烈,甚至困扰学人以至于无法入睡时候就是大疑,大疑可至大悟。

疑情的生起,由轻到重,是有阶段性的。学人刚开始看话头时,不是看不到话的前头,就是将话头丢掉,这时候不可能有疑情。当能看到话头,且话头也不会丢失时,就有因缘起疑情。当疑情生起来时,参禅就会有一些滋味,令人欲罢不能。随着参究的深入,到后来疑情越来越强烈,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至此学人会忽略现实,物我两忘,甚至连回家的路都走错。此时,如果突然间生起一念来反观话头,会发觉话头不在了,只有一个疑情在。此时勿需再把话头提起来,而是一直疑下去。这个境界,禅宗称之为黑漆桶,已经完全忽略外部世界了。有这种境界的人,将来若一念相应会悟得很深。

当然,以上阶段学人未必都要一一经历,在善知识的帮助下,可能一句话一个机锋就悟了。祖师帮助学人悟入的手段各有不同,禅门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的典故。尽管祖师神头鬼脸,接引学人的方式大相径庭,然其实质皆是采用直指的方式,让学人于刹那间一念相应而触证第八识如来藏。

或谓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可以脱离经教存在,中国禅宗是老庄化、玄学化的产物,这都是没有参禅经验,亦不懂禅法者的误会。教外别传之教,是指揭示第八识如来藏体性的大乘经教,阅读大乘经教,深入思维也可以悟入。然禅宗祖师并不提倡学人于悟前过多地阅读经教,而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直指其心,助学人悟入,悟后若有所说,即便不用佛法的名相,其理也合乎经教,除非所悟不真。禅宗的直指与阅读经教而开悟,只是入手的方法不同,并非所悟的内容有异,故不立文字并不代表禅宗可以外于经教(教理)而自成体系,更不能因为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其心,而把禅宗看成是老庄化、玄学化的产物。

三、开悟

(一)开悟的方式

悟之表象,依开悟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人眼见色而悟入,如当年迦叶尊者见世尊拈花就开悟了;有人听到声音悟入,如香严禅师听到瓦片砸到竹子发出啪的一声就悟了;还有人通过身根所触而悟入,如有学人被祖师打了一棒,就悟了;有人是通过鼻根嗅到香味而悟入,等等,不一而足。种种悟入的方式中,以动中开悟占绝大多数,想以静中打坐的方式开悟是很困难的。

(二)开悟的内容与实质

禅宗有三关初关、重关、牢关之说,每一关所悟的内容不同。破初关,也称破初参、破本参,就是开悟明心学人一念相应触证到众生皆有的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破重关是指一念相应而眼见佛性。破牢关是指以慧力与定力证得涅槃非境界之境界,随其慧力定力深浅的不同,而分别得到薄贪瞋痴或者断五下分结,乃至断五上分结的解脱正受。禅宗三关,自古以来,投子大同、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无门慧开等祖师皆如是说。故悟有深有浅,悟后仍需起修, 一悟成佛是方便说(若以天台宗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的观点视之,禅宗的开悟至多处在分证即佛之阶段)。

悟之实质,以破初参为例,所谓开悟、明心,是说在参究过程中妄心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触证到真心第八识而生起了般若总相智。悟前需修动中功夫,听闻禅法。等悟了以后,便发觉所悟的真心非因修而得,真心从无始以来就法尔如是存在,故祖师云道不属修。又,开悟所悟得的真心无形无色,无法拿出来给他人看,故开悟所见其实是见无所见。是以,悟的实质就是一念相应慧,若没有一念相应而靠思维分析所得,成为解悟,就很难发起智慧。

学人若久参不悟,需要检查:是因为福德资粮不足?是定力欠缺?是参禅的方法有误?是第一义的知见欠缺?还是指导自己参禅的善知识能力有限?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参禅才能取得应有之效果。

(三)渐悟与顿悟

禅宗的开悟只有顿悟,没有渐悟。悟前,需要长时间去闻熏佛法知见,锻炼动中定力,而具备了悟入的条件,称之为渐修;然悟入的时候只是一剎那,一念相应而找到自心如来藏,称之为顿悟。故参禅只有渐修顿悟,没有渐修渐悟。

(四)开悟的印证

若学人参禅认为已经开悟,最好找善知识为之印证,如果所悟为真,可以踏踏实实地悟后起修;如果错悟了,有善知识的指正,可以避免大妄语。如果条件限制,没有因缘亲受善知识印证,自以为悟的人可以《维摩诘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等经典来检验,见性要以《楞严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等经来检验。若以禅门语录里面记载的公案检验,要小心一些;因为有些公案是未悟后人编辑的,往往将未悟或错悟的禅师的语录也编进去了,若以这些公案来检验就会出偏差。若宗门有善知识住持禅宗正法,应求取善知识的印证,学人所悟是真是假,善知识自有能力勘验。学人在得到善知识印证以前,切勿自行检验以后就公开声称已经开悟,以免未悟言悟而造下严重口业(大妄语)。

关于印证,有一些人认为自参自悟,或没经过善知识印证的开悟便是靠不住的。其依据的是《六祖坛经》中记载的玄策比丘所说的一句话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其实这是玄策比丘当时的方便语,诸多迷信传承、有名师情结的人,多执著这句话。

自参自悟还是有师的,他们都是根据佛经,根据善知识的开示,才得以契入的,并非真的是无师自通。譬如《六祖坛经》记载的永嘉玄觉禅师,就是自己看《维摩经》而开悟的。后永嘉大师闻有六祖惠能大师住持宗门正法,即前去求得印证,这便是宗门著名的一宿觉公案的来历。

佛门内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错悟了的人被悟错了的大师印证为开悟,由此师徒二人皆陷入大妄语境地。是故没人印证的开悟不一定假,有人印证的开悟也不一定真,善能区别,才是有智慧的人。学人若无确切的依据,不要轻言某人已悟或未悟,因为诽谤了已悟者,或者大妄语未悟言悟,后果都很严重。

(五)如何识别真悟假悟

学人参禅若自认已经有一些消息了,可检查自己所悟的心,是不是:一会儿在一会儿又不在了的心?没有念头时的离念灵知心?清清楚楚又能作主的心?暂时不分别的觉知心?专心做事的心?遍满虚空的心?打坐入定时有觉或无觉的心?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能看见话头的心?

若所悟的是诸如此类有相的心,就要引起注意了,因为都不是真心。在参禅的过程中,学人将有境界有相之离念灵知心误当成是真心的情况最为普遍。参禅开悟非以打坐进入某种境界为悟,非以见某种形相、见某种定境为悟,也非以获得某种神通为悟(开悟了并非就有神通)。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乃是无境界法、无入出法、无所得法,唯是一念相应而证知如来藏本体,智慧因之现起耳。真悟者能随时随地体验如来藏之运作,极为具体,绝非虚无缥缈之想象。若是有形象法、有境界法、有出入法,皆是因缘假合所成,并非开悟。有他心通者若无开悟的经验,亦不知悟者所悟之内涵;有天眼通者若无重关之一念相应慧,亦不能以其天眼见他人所见之佛性。故禅非禅定、非神通,而是般若,是一念相应慧。如《须摩提长者经》,佛云:

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法轮,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

真破初参开悟者,必然能看懂明心的公案。以下是两则开悟明心的公案,此公案不用意识思维,真悟者一看即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一,洪州水老和尚初问马祖:如何是西来意?马祖乃当胸将其蹋倒,水老和尚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礼拜而退。住山后告众云: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其二,沩山灵佑禅师知香严智闲法师堪为法器,欲激发智光,一日谓之曰: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香严法师懵然无对,沉吟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佑皆不许。香严曰:请和尚为说。 灵佑禅师曰:吾说得,是吾之见解,于汝眼目,何有益乎?香严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言可将酬对。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尽焚之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做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遂泣辞灵佑禅师而去。抵南阳忠国师遗迹,遂憩止。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掷瓦砾,击竹作声,俄失笑间,廓然惺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说却,何有今日事也。乃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四、悟后起修

(一)悟后应修学唯识

悟后应随善知识修学唯识种智。禅宗的开悟仅仅是大乘佛法的见道,悟后需依《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成唯识论》等唯识经论修学种智,才能进入初地修道位,修道成佛。

(二)悟后应除烦恼、转习气

《楞严经》卷十,佛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悟是理悟,除烦恼习气是事修。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所累积下来的,不可能在开悟见道时就立即消除,故需悟后一步一步地断除。学人开悟时,其意识心找到如来藏便能生出有关法界实相的智慧,末那识亦能现量了知如来藏才是真实心,由此妄心于悟后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能日渐消除自身的染污性。

(三)悟后修习禅定

悟后修学禅定是正修行。悟后起修,欲达初地,需发起初禅。若悟后探究定学,不需读很多典籍,只需阅读智者大师所著《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即可。

这一世悟了,来世若无宿命通,因为隔阴之迷,而忘失这一世所悟的见地,故来世仍需参禅方能开悟,但要较往世没有悟过的人要容易得多。

五、已悟者切勿明说宗门密义

有大师谓说自己已经开悟的人,他就没有悟。这种错误的说法误导了许多学禅的人,使人不敢去亲近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六祖坛经》、《永嘉证道歌》、《景德传灯录》、《指月录》记载的诸多公案,祖师们都在说悟,怎么可以说悟了不能说?悟者说悟,是如实语,然应有分寸,不能将所悟的内容(宗门密义)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的所在明说出来。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载,佛已吩咐不可向外道及初机学人明说密义,即使有学人相求,若其根性没有成熟,也不能以机锋引导他开悟,只能说一些禅法的知见,让他自参自悟。如果明讲密义,即是亏损如来,后果极为严重。若对初机学人明说宗门密义,以学人非自参自肯故,体验不足故,往往不能信受,不敢承担;即便是有所信受、承担,也不易发起般若智慧,更难有功德受用。宗门密义的公开也会导致禅宗的灭亡,是以古代祖师眼见传承将绝,也不对弟子明说密义。尚在参禅阶段之学人,也不可以将自己所参究出来的内容拿出来和别人探讨分享,以免误泄密义,或误导他人。空性如来藏的所在一向被列为大乘核心机密,随意讲说,有害无益,故金刚藏菩萨有言,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大乘密严经》卷下),可谓善说。

点赞 10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星云大师:开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星云大师:开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参禅与彻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参禅与彻悟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第42集 修念佛法门与开悟是否有关系? 第42集 修念佛法门与开悟是否有关系?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没有生死恳切心,念佛参禅都是搞着玩的 没有生死恳切心,念佛参禅都是搞着玩的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这个就是参禅下手的窍门 这个就是参禅下手的窍门

虚云法师-参禅与念佛 虚云法师-参禅与念佛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达真堪布:没有开悟证悟之前,应该这样做。。。 达真堪布:没有开悟证悟之前,应该这样做。。。

参禅打坐应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用功 参禅打坐应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用功

以道念为家庭,以参禅为事业 以道念为家庭,以参禅为事业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冶开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 冶开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无这「四心」不能参禅 无这「四心」不能参禅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