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再学 四、转识成智

2023-10-14 邪淫果报

四、转识成智

我们继续学习大乘道次第和大准提无上瑜伽。

【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以上是《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为弟子宣讲“八识转四智”教义。八识,是唯识学对心性感知层面,进行的一个类分。  

我们的思想中具有佛性(第八识)、习性(第七识)和理性(第六识)。我们的佛性智慧完全相同,理性思维也差不多,但习性却相差甚远。习性作为潜意识,在内心深处对我们的理性思维影响巨大,崇高或堕落,快乐或烦恼,都由它所造成。不过,我们不能用善恶、对错来评判习性,因为它只是个被我们生生世世以来宠坏了的“调皮小孩”。我们须时时返观内照,只要觉察烦恼心和分别念一启动,就当知道是习性这个小孩又要调皮了,立刻跟它说:“乖,听话,不要闹!我们发了菩提心,是要成佛的。”于是,它就乖乖安下来。我们就可以用佛性智慧和理性思维,应对生命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了。

佛教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八识,“调皮小孩”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也称作“自我”。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化“调皮小孩”的过程。“调皮小孩”乖一层,修行就上一层。它转为平等性智,八识也就转为四智,就是转凡成圣。

第八识,为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

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识恒常在分别、审察、思量,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所有的烦恼都是末那识的执著生起的。

第六识,为意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类似于职业经理人,迷时受“调皮小孩”第七识末那识的影响和制约,与“眼、耳、鼻、舌、身”五个部门相互服务。修行,就是通过调动意识的理性主导作用,以般若和止观等修证,用菩提心感化末那识主动建立意识和藏识的绿色通道,化烦恼为菩提,转八识为四智。

“调皮小孩”末那识,位于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在本质上,是它的调皮让人产生欲望,表现于人的动机、要求、情绪、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它以阿赖耶识为存在的根据,又以其为占有的对象,即想把阿赖耶识的一切都执著为自我的内容和自我个体。同时,它又要对意识(第六识)加以控制,使意识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完全由它所驱使。由于意识是人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窗口,末那识则在两个方面对意识加以控制。一方面控制意识区别我和非我,把意识没有认识到的世界排除在我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又控制意识尽量对外部世界加以占有,使之成为我的世界。这种不断地把外在的变成内在的,又把内在的变成外在的过程,就是末那识的运动过程。在“调皮小孩”所代表的习性的作用下,意识的理性也被纠缠得混乱和茫然,并任其驱使、劳役和折磨。

正因为“调皮小孩”末那识使人产生欲念和自我,所以在自我欲念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它就打滚哭闹不止,就会产生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佛教所说的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以及人的贪、嗔、痴、慢、疑等弱点,均来自末那识的调皮。所以,唯识学称末那识为“染污识”,是“我执”和“法执”的代表。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转变“调皮小孩”末那识的染污,使之转为“平等性智”,进入无分别执著的清净状态: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意识的理性调伏末那识的分别染污,让阿赖耶识本具的光明无碍显现,就是佛的“大圆镜智”的实现,第六识自然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这时,我们就可以超越三界,了生脱死,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了。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清净法师:逆子是怎么养成的? 清净法师:逆子是怎么养成的?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的般若思想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88集 略谈大乘解脱的密码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大乘佛法密意被外道及盗法者所知,是破坏正法丶亏损法事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夏天饮食宜清淡,合肥素食小馆全攻略 夏天饮食宜清淡,合肥素食小馆全攻略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说? 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46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第046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第045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第045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七、秘密分: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七、秘密分: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六章 正报庄严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六章 正报庄严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五、果德分:一切都是合理的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五、果德分:一切都是合理的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前言 目次 引子 十型人格示意图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前言 目次 引子 十型人格示意图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顿渐品第八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顿渐品第八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护法品第九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护法品第九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初学 十一、准提观修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初学 十一、准提观修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言(大准提祈祷文) 目次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言(大准提祈祷文) 目次

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实修大乘之行门--念佛法门 实修大乘之行门--念佛法门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二十徒劳行--十六:若修大乘教法,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六:若修大乘教法,无大悲心为徒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