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中佛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

2023-08-07 发菩提心

问、学人色身转易问题:人说看气质长相可知其学佛有无成绩,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

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按一般世俗之认知而言,气质长相出众者,往往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此中最鲜明的呈现,即是许多团体的忠实成员们,对其领导者的仰慕称颂;即便是修行的道场,亦多有信徒倾心于其师之种种气质(例如安详自在、亲和慈悲、甚或令人慑服等)。从此一现象来判断,气质长相乃与福德有关。

尽管如此,从世间亦有许多气质长相出众者,生活过得不一定比其他人来得好,或者不见得人人均喜欢同一类的气质长相,乃至于其气质长相令一部分人甚为喜欢,却令另一部分的人甚为不喜的现象。以此常见的情形即可推知:气质长相仅是福德的众多展现方式之一;气质长相良好者,可以表示一个人过去世累积了相应的福德;或者此世的生活因缘顺遂,但是长相气质却不足以函盖其全部的福德,尤其不是观察其修行证果的依据;相对的,过去世累积了许多福德的人,也不一定会以此世人间大众所喜好的气质长相来展现。由此可知,以气质长相来评断福德的多少,是有偏颇的。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一。气质长相既然只是福德的展现方式之一,且福德又因菩提心之有无而截然不同,可见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有无成绩,并不恰当。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

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俗人重视外相,固然难免而可体解,学佛人却不能不以智慧为自己抉择正道!然则,欲度人者,不是应该因应对象的性情,善用方便而度之,正所谓因势利导吗?依一般世俗之认知,气质长相出众者,往往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或敬重;以此可知,学佛人若有出众的气质外表,即意谓着度人时会有加分的效果,从度众的立场来看,佛弟子难道不应该注重保养、修饰其外在,免得让世俗人讥嫌而影响度众?

是的!基于度众摄众的立场,佛弟子的确应该要有一定的威仪。然而威仪并不等同于长相,只要行者善修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一度都努力如法的修持,这样即便是头发花白、状似老衰,甚至是外现重病者,照样能在行住坐卧中,显露出庄重、自在、与安住,这才是真正的威仪,才是佛弟子该关注之处;而增长威仪之道无他,勤修菩萨六度是也!至于以头发花白、状似老衰来非议学佛人者,正同于以能否示现神通(甚至是粗浅的鬼神法)作为佛法证量之俗人。对此我们应该深思,尽管神通可以使此类人信服,佛陀却不希望阿罗汉们任意展现神通;那是因为此类人通常离修道还非常遥远,阿罗汉们尽管能以神通摄之于一时,但因其心深着外相,必难以在解脱道上前进。

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既已难度此类众生于解脱道中实修,作为菩萨道的初入门行者的我们,又如何能藉神通有效摄受此类深着外相的众生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菩萨道呢?是故,对于此类众生,正应顺其因缘,待时节而度之,而非为其勤于保养光鲜亮丽的外貌;若因此而耽误了应该勤求道业的时间,那就是得偿失了。乃至历代甚多不可思议的大心大愿菩萨,都是不吝身命的为救护众生而努力,乃至到了夙夜匪懈的地步。如此日夜操劳的为众生的法身慧命、为正法的久续流传而努力,这样日夜颠倒的生活能够不头发花白吗?但是为了众生、为了正法,这是菩萨该做的事情与行谊,亦是菩萨道行者道业增上的契机。所以从色身表相来看智慧及解脱的修证常常容易错会,当以实证的内涵与功德来论。至此,相信您应该已知道不能由色身容颜等执取为学佛有无成绩。至于如何改良色身、使身心年轻化,乃至参禅前修之可否,若发菩提心,具正知见修一切善法、次法,则事事无碍,皆不失精进,理应甚明;又观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一好有无量好,皆属福德之业,可知相好庄严非不修也;然事有缓急,道有次第,法有多门,如何安心从现乐到后乐乃至究竟乐,就请您自行斟酌了。

《华严经》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仁清法师:戒律清净菩提心就能坚固起来 仁清法师:戒律清净菩提心就能坚固起来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众经之王《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众经之王《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 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有位老和尚走几步路,就把《华严经》念完了 有位老和尚走几步路,就把《华严经》念完了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读《华严经》为何我们只有「随喜赞叹」的份 读《华严经》为何我们只有「随喜赞叹」的份

《华严经》连载117 《华严经》连载117

《华严经》连载130 《华严经》连载130

《华严经》连载094 《华严经》连载094

《华严经》连载101 《华严经》连载101

《华严经》连载084 《华严经》连载084

《华严经》连载092 《华严经》连载092

《华严经》连载155 《华严经》连载155

《华严经》连载156 《华严经》连载156

《华严经》连载170 《华严经》连载170

《华严经》连载074 《华严经》连载074

《华严经》连载055 《华严经》连载055

《华严经》连载178 《华严经》连载178

《华严经》连载184 《华严经》连载184

《华严经》连载188 《华严经》连载188

《华严经》连载195 《华严经》连载195

《华严经》连载199 《华严经》连载199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华严经》连载048 《华严经》连载048

《华严经》连载054 《华严经》连载054

《华严经》连载031 《华严经》连载031

《华严经》连载035 《华严经》连载035

《华严经》连载207 《华严经》连载207

《华严经》连载214 《华严经》连载214

《华严经》连载219 《华严经》连载219

《华严经》连载226 《华严经》连载226

为什么你发了菩提心会退转呢 为什么你发了菩提心会退转呢

念佛求往生如何发菩提心 念佛求往生如何发菩提心

《华严经》连载008 《华严经》连载008

《华严经》连载024 《华严经》连载024

《华严经》连载238 《华严经》连载238

《华严经》连载241 《华严经》连载241

《华严经》连载246 《华严经》连载246

《华严经》连载254 《华严经》连载254

《华严经》连载258 《华严经》连载258

梦参老和尚:生病的时如何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积德修行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发菩提心:积德修行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华严经》连载265 《华严经》连载265

《华严经》连载268 《华严经》连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