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更多文章
空洞模仿禅宗吊诡且危险
学愚
核心提示:中道是佛教的核心智慧,凡事不可过度,方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现在,“生活禅”的概念在逐渐世俗化泛滥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学愚教授认为通过近代以来,在铃木大拙、一行、星云、圣严、净慧等大师的带领下,禅又一次流行于世,开始进入一般人的生活。并且提出了现生活禅有必要建立一套契合现代社会人生的禅修次第和内容,建立现代世俗生活与佛法修行不二的新理论,而不是照搬拿来禅宗生活禅。如果只是空洞的模仿,不但吊诡,而且危险。
在生活中学佛参禅、或者把生活看成是禅修,成为许多人的宗教实践和生活内容。当前生活禅又热火朝天。那么生活禅是否代表了佛教的复兴?学愚教授认为从历史方面来看,生活禅并不是当代佛教的创新,中国禅宗自慧能以后所提倡的祖师禅即是生活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悟就在于明白生活与修行的一体性。当代佛教的生活禅是禅宗生活禅的外延,即从寺院到社会、僧人到世人的扩张。在传统禅宗中,出家僧众是生活禅的主要实践者和提倡者,而在当代,僧俗二众都在提倡生活禅,其修习者大多都是在家人。因此,虽然同名生活禅,亦同有佛法基础,但是由于实践者不同,实践的时代社会因缘不同,故二者的修行方法亦无法相同。这样,如果说现代生活禅是禅宗生活禅的外延,当代佛教界又多借用禅宗典故公案来向广大信众推荐生活禅,那么,如何重新诠释传统禅宗典故公案,使之赋有现代意义,契合现代生活?这是现代生活禅实践的关键。现生活禅有必要建立一套契合现代社会人生的禅修次第和内容,建立现代世俗生活与佛法修行不二的新理论,而不是照搬拿来禅宗生活禅。反之,只是空洞的模仿,不但吊诡,而且危险。
何为生活禅?学愚教授这样理解:生活与修行不二,以佛法来指导生活,以生活来实践佛法,即生活禅。从不二思想方面来看,生活即修行,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佛法。所谓修行,即是修心,即是在生活中觉悟无常苦空之理、当下体验涅槃之乐。佛法与生活一体,学佛与生活不但互不妨碍,而且是一体相融。生活禅打破了世俗生活与神圣佛法的藩篱,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不再是简单的世俗行为,而是佛性的呈现,人的一言一行具足佛法性。在生活中觉悟自己是佛,触目皆道、立处皆真,不失一念,不着一物。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行皆是修行,生活即是道场。人们在生活中开发自己内在的佛性宝藏、在生活中修行觉悟成佛。因此,生活禅并不是否定出世的神圣性,或者说,并不是佛教的世俗化,而是世俗生活的神圣化,或者说正真的生活本应如是。
那么,传统佛教和禅宗中针对出家众而言的生活禅是否可以原封不等地灌输给当代社会大众?或者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生活禅?它与传统禅宗提倡的生活禅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愚教授观点:中国禅宗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佛教次第修行、循规蹈矩,如止观、四禅八定等传统修行作风。现存的中国禅宗经典中,大量记载了禅师们顿悟的公案和宗教体悟以及觉悟言行。这些公案是禅师们的生活重现,是禅与生活一体的思想呈现,但是,其中很少涉及到禅师们开悟前的修行过程和修行方法。这与禅宗提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宗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坛经》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五祖传法后,六祖连夜南逃,后被惠明追上。当惠能大师明白惠明为法而来后,即为之开示,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绪,勿念一生,吾为汝说。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这则公案常被后人当成是顿悟“一个不生、了了分明”的例证。禅宗经典很少言明惠明顿悟以前的修行,对其修行方法亦只字不提。
中国佛教的正真复兴唯有对传统的山林禅、丛林禅、文字禅、野狐禅等作一番整顿改革,建立富有切实可行之实践的现代生活禅。现代生活禅的倡导和推广,已经超越了传统禅宗生活禅的范畴,出现了许多禅师,其中有出家、有在家,亦有往来于出家在家之间的学者禅师,其中不泛大善知识,但无庸讳言,亦有滥竿充数者、或“话不投机”者。如何避免重复禅宗生活禅的泛化,让一般社会大众做到生活与禅的一体,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生活禅内容和实践方法。人们不但要明白在生活可以习禅,而且有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现代生活禅的建立不是不可能,生活即禅即佛法,但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修行方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杜威的学生,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进一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命题。杜威和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为当代佛教建立生活禅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如何在生活中习禅提供了方法。佛教即是教育,禅即是觉悟的教育。教育不仅在学校,生活即是学校;习禅不仅在寺院,或特定场所,更在当下生活中,生活即是道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剩下来就是建构修习生活禅的方法,如何把《金刚经》“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维摩诘经》“入世与出世不二”等思想具体地落实在生活中,这是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必须要进行的努力。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八、禅宗胜义
达真堪布:连自己都没有站稳,就想去扶别人,真的很危险!
圣严法师: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衡岳善伏
圣严法师: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圭峰宗密
迷人禅宗,做人?做猪?只在一念之间!
云鹤教授:贪图暴利 横死山谷
云鹤教授:奸商家破 财尽人亡
云鹤教授:身历其境的因果报应
赵朴初答:禅宗在中国很兴盛吗?
魏道儒:禅宗的创立与起源考辨
魏道儒:论禅宗与默照禅
北京大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受邀参加禅宗文化
华方田:禅与禅宗
宋立道:早期禅宗的楞伽禅要点
徐孙铭:禅宗宗派源流(书籍介绍)
李向平:禅宗与民间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辨正
净土法门法语:净宗心里头可以着一样东西,禅宗要求的,彻底放下,一念不生,这个难
僧璨大师:禅宗三祖是谁_禅宗三祖僧璨的故事
宣化上人:什么事情使人最危险?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哪些人染发最危险
济群法师:从禅宗式微看修学基本
宗舜法师: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上)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周齐教授: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佛门的教授教化艺术
模仿群猴打坐入定 竟意外无师自悟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没有任何危险
第018集 禅宗是什么?要如何修?
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禅宗五家七宗——杨岐派
各宗要略——禅宗
第002集 禅宗地位之判教 蔡正礼老师
禅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禅宗----大庭广众之下演的一场无生戏
第106集 禅宗在佛法中之定位(四)
第105集 禅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三)
第104集 禅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二)
第103集 禅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
第053集 教授学人 建立正见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第023集 禅宗的宗通(十)
第022集 禅宗的宗通(九)
第021集 禅宗的宗通(八)
第020集 禅宗的宗通(七)
第019集 禅宗的宗通(六)
第018集 禅宗的宗通(五)
第017集 禅宗的宗通(四)
第016集 禅宗的宗通(三)
第015集 禅宗的宗通(二)
第014集 禅宗的宗通(一)
禅宗是佛法的根本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禅宗法脉(图)
近百年中国禅宗大事记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达摩以前中土禅学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从达摩到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六祖慧能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北宗神秀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南岳怀让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青原行思法脉
禅宗临济宗黄龙派传人——克文
禅宗临济宗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临济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黄龙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杨歧派法脉
禅宗五家:曹洞宗东渡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曹洞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云门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沩仰宗法脉
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纯智法师:有人说他是学禅宗的不需要持戒对吗(31—40)
星云法师: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十则禅宗小故事让你受益匪浅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开示悟入佛知见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滴水开悟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法眼文益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禅宗故事:怕人笑与盼人笑
禅宗小故事:庄严的寺庙
禅宗小故事:婆子烧庵
禅宗小故事:诸佛不欺
禅宗大德故事:小偷与月亮
禅宗大德故事:就是这样吗?
禅宗大德故事:恐误同参一首诗
禅宗大德故事:法眼禅师的风花雪月
禅宗大德故事:听到没听到
禅宗小故事:敬钟如佛
禅宗小故事:距佛不远
禅宗大德故事:圣谛第一义
禅宗大德故事: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
禅宗大德故事:一坐四十年
禅宗大德故事: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