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的空性概念,及与慈悲的关系

2016-10-24 藏传法师

若你为了他人而非自己,要生起成佛的慈爱和悲悯,首先你必须透过确认痛苦的类别来挑战痛苦;这就是第一圣谛。从我们出生到死亡,我们承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变易的痛苦,以及无法控制的缘起遍满的痛苦。第二和第三圣谛引领我们了解到苦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是否可以被遣除。苦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也就是错误地认为生命和物象是天生就存在。

我们都具有一种有根据而正当的自我〔或「我」〕感,然而我们又额外有一种误解,以为这个「我」是天生即存在的。在这种迷惑之下,我们认为这个自我是依着自己的力量存在,根据自己的本性而发展,能够建立自己。这种固有存在的感觉,甚至可以强烈到使这个「自我」以为它是独立于身、心之外的。譬如说,如果你因为疾病而衰弱,你也许会认为可以与一个健康的人交换身体;同样地,当你的心迟钝时,你会觉得可以与一个心很敏锐的人做交换。

倘若真有这样一个能够自己独立存在而发展的自我,那么在精确的分析下,我们会越来越清楚,「自我」究竟是以身或心而存在,还是以身心和合而存在,或者是有别于身心而存在。这样的分析对所有的现象也是一样的。而我们「找不到」的这个事实,就证明了这些现象并非依着自己的力量而存在,它们并非自己建立自己。

可以试着思索宗喀巴所写的「找不到」,这一段文字如下:

一条染着颜色盘绕成圈的绳子看起来就像一条蛇,在昏暗的环境下看到这条绳子,念头生起「这是一条蛇」。对这条绳子来说,当被看成是蛇的那一刻,绳子的部分以及全体没有一丝一毫是蛇;因此蛇仅只是由概念所建立。同样地,当「我」的念头依着身、心生起时,不论前念和后念刹那的持续集合,或者是同一时间部分的集合,抑或各个分开的部分,或者是各个分开的集合,在身、心当中没有丝毫部分是「我」。同时也没有丝毫有别于身、心而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我」必然仅仅是依着身、心的概念而建立的,而不是由自己个别所建立。

一个怀抱着自性为有的意识不具备有效的基础。一个有智慧的意识深植在实相中,了解到有情众生和一切的现象,包括身、心、建筑等,其自性为空;这是空性的智慧。了解到实相恰恰与认为自性实有的错误概念完全相反,智慧逐渐降服了无明。

遣除误以为事情之自性为有这样的无明,然后你可以防止像是欲望、仇恨这些烦恼情绪的生起。因此,痛苦也可以被遣除。除此以外,在遣除全知的障碍之前,空性的智慧必须伴随深刻关怀他人的动机〔以及慈悲的行为〕,这种蒙蔽全知的障碍甚至在潜意识中也倾向于认为现象虚幻的表象其自性为有。因此,全面的心灵修行需要培养智慧,伴随着大慈悲与开悟的愿望,同时视他人比自己更为重要。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你的意识才有可能转化为佛陀的全知。

更新于:2016-10-24 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