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娑婆而向极乐

2021-08-23 大安法师

无明所引。弃觉逐尘。违远真体。故名曰背。返其去路。复使归还。斯之谓向。即指背娑婆而向极乐也。《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先看这一段。现在怎么理解这个背?返背而向,背就是讲一念无明,不觉而有一念,这就是无明。这个无明是指根本无明,与生俱来的。无明所引呢,就弃觉逐尘,意为弃舍本觉,追逐外尘。这个尘就是指三细六粗,我们学法相、唯识会学到这些概念。三细就是由于不觉而起一念,形成了无明的三种业相,它非常微细。

第一种是无明业相。无明业相有觉和不觉、染和净这样的东西,从真如本体变成了阿赖耶。这时候阿赖耶里面还是很微细,还没有分出能所、主客体,但是已经具有了微细的变化,这叫无明业相。

第二种是能见相。在无明业相里就有一个觉明了,想看的东西,这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对待,一种主客体、能所。它有妄染、能见的这种能力啊,就形成了能见相。

第三种是境界之相。当有了能见相,就有一个对待,显现境界之相,就真的看到境界了。

这就是无明的三种微细相状:业相、能见相、境界相。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是怎么显现出来的呢?有了境界相,就会有一种我要了解它,我要分别它之心,这就是智相。智相念念地了别、分析不断,就形成相续相。

相续相显现出来了,就执著它是苦是乐、是好是坏,叫执持相。执著的时候,就给它建立一些名相概念,假立名相概念,这叫计名字相。有了计名字相的时候,身口意三业就造业,叫起业之相。造了业就不得自在,这个业把你系缚在三界六道,不得解脱,它就有苦报之相,业系苦相。

这就是《法华经》讲的穷子舍父逃逸喻,渐渐地违背了我们的真如本觉之性,随逐虚妄的境界之尘。

这就是背,就是背觉合尘。

现在我们闻到了佛法,尤其闻到了胜妙的净土法门,要就路还家啊!我们是从这条路上迷失的,就不需要再找其他回归的路,就循着这条路回去。原来是向外跑,现在掉过身来向内走,这叫就路还家,去见自己的大慈悲父。

就路还家,如果是通途教法的修行,那就是先从去除粗的烦恼做起,先破计名字相和执持相,也就是破我执。其次是破相续相和智相,就是扫荡法执。

我执、法执扫荡之后,再破无明的三种阿赖耶识的细相。修行至等觉菩萨的位次,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时,即破了最后的无明业相,此时就朗然大觉,回归到真如自性本体了。

这就是到家了,波罗蜜多(到达彼岸)了,这就是向。这个向,在净土法门就是信愿称名。

厌离娑婆就是背,欣慕极乐就是向。

娑婆世界整个就是一个无明业相,三细六粗具足。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涅槃的常乐我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弥陀的光明愿力慈悲加持之下,破这个三细六粗,势如破竹,很快破尽。

首先,一往生之后就没有我执,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让我们不要贪计身见我执的。没有我执,自然就没有法执;没有我、法二执,自然就能够契入到无生法忍。在念不退当中自然就能够到达一生补处位,很快能破三细六粗,这就是背娑婆而向极乐的意思。

这也就是从迷惑颠倒到觉悟的一个过程。

更新于:2021-08-23 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