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对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藉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接下来谈缘觉,缘觉也如同声闻一样,都是透过 佛语开示,去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断结证果。缘觉先从十因缘的老、病、死往上逆推,知道有生才有后来的老、病、死出现;如是再由生往上逆推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知道到这个识为止,不能再往上逆推。所以 佛在经中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然后,再由这个识推回去,一一确认无误。所以缘觉知道,十因缘当中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衪。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由于缘觉是透过 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最主要原因,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以及自他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可言。由此可知:一者、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以前,仍然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缘觉如同阿罗汉一样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三者、虽然缘觉可以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有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与阿罗汉一样已无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不可能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 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让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阿罗汉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同样的,缘觉观察蕴处界真实虚妄,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十因缘、十二因缘背后的原动力,如果缺少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不知道!此外,缘觉也知道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由于缘觉知道无余涅槃还有这个识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心藉缘辗转出生的法,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尘,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虽然意识在种种法能够很详细分别,也很有智慧,可是真心仍然配合意识所需,仍然不会六尘、仍然没有智慧可言。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得。由于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所以说真心无所得;然而在现象界上,当然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有得有失也变成无得无失了。譬如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有能施、所施以及所施物之三施;对一般人而言,看见自己在布施,有一个被自己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譬如米饭、金银、财宝等等。布施者很高兴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被布施者很欢喜地接受布施,及被布施的财物,对双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布施者虽然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是为有失,可是得到的是欢喜的布施以及未来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果报;被布施者虽然现在得到布施的财物,所以很欢喜地接受布施,是为有得,可是未来还是要偿还布施者的财物,而且还要加利息来偿还,是为有失;所以说,布施这一件事,在现象界对能施者与所施者双方来说有得有失。可是对菩萨而言,虽然菩萨在作布施,好像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哪里有三施?连一施也没有!既然连一施都没有,还会有得有失可言吗?显然没有!所以说,菩萨以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一切布施,名为三轮体空,这样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不是透过意识思惟想象,将能施、所施、所施物当作没有这件事发生,就叫作三轮体空。又譬如菩萨没有明心之前,没有找到真心,当然有所失,如今找到真心之所在,名为有所得;可是这个真心仍然是菩萨自己本有的东西,并不是菩萨另外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菩萨找到本有的真心,仍然是无所得。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世间法的所有一切法,虽然在现象界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仍然是无得无失,这样的无得无失,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
时间快到了,作个小结论:《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是指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存在,也没有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存在,所以没有任何智慧可言,既然没有智慧可言,当然是无所得;这些都是站在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产生的结果。菩萨就在无所得之中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了。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阿弥陀佛!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