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2024-07-16 学佛正见

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大乘入楞伽经》

疏:诸阴身谓三界六道有情之五蕴身或四蕴身。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不知灵觉心之虚幻而执定境中之灵觉心为不生灭心。三界有情因五蕴四蕴、缘五蕴四蕴,而为蕴所遮,起于无明,障碍解脱,故亦名为五阴。阴者遮覆明性(明性非是藏密所说觉知心之了别性),令住于暗昧之中;色受想行识即是有情,此五遮蔽一切有情之心,令起无明,犹如阴盖,故名五阴。

既有五阴则有往来,生时于人间四方往来,勤苦一世而无止息,至死方休。死后于三界六道往来,无量劫来或生天道、或生人间,或生饿鬼、或生地狱,或受苦楚或受天乐,往来反复永无止息。若灭五阴则无往来,无往来者名为解脱涅槃,以无阴身故名无往来。

三乘慧脱无学舍寿之前皆应修学灭尽定,灭尽定则依四禅八定之正受为基础,是则应先正受四禅八定。

禅定正受者先受欲界定;欲界定善根发时,心得粗住,色身似有薄膜裹住,令身安住不动,此是欲界定法持身不动。若再深入修习则入未到地定:浅定中一心不乱,犹知五尘;深定中唯住一心,不触五尘,类似无觉无观三昧,然因不具二禅功德故,不名无觉无观三昧。

四禅八定归类为三种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有觉有观三昧之前即是未到地定,以未到初禅地故名。若人修得未到地定后,能修伏性障五盖,则必忽然发起初禅。

初禅善根发之正受有二种:一者刹那间遍身发,二者运运而动。剎那间遍身发者,于修伏性障(未见道者修伏五盖)或修除性障(已见道者修除五盖)后,保持一心不乱之际,色界天身忽然现于欲界身中,心眼见身唯余透明薄膜,遍身毛孔内外相通,一一毛孔受于乐触;彼时初禅天之心眼唯见身中如云如雾,不见五脏六腑,空荡轻安,无诸粗重;彼时虽与他人言语,而不妨碍初禅天之境界安住;以此初禅境界之定心能与五尘境界相应,觉观无碍,故名有觉有观三昧,不离欲界觉观故。

运运而动者,于修伏性障后,打坐之中一心不乱时,或于头部,或于会阴发起。于发起处运运而动,似蠕动状;动时伴随乐触,受初禅身乐。若由下而发,往往渐渐遍身受乐;若不遍身运运而动,则不遍身受乐,名为初禅善根发不具足。若由上而发者,十之八九不能遍身,退失初禅定境;此人应全力修除(伏)性障,否则终其一生不得具足初禅。

运运而动者,乃因性障之伏除不彻底,故不能一刹那间遍身发;亦须于打坐之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发起善根后若不精勤修进,多不能满足初禅修证,往往退失。于刹那间遍身发者,以初禅定力具足及初禅应除性障已彻底修除故,非必打坐之定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行住坐卧中皆可能忽然而现;此人欲进修二禅较为容易,运运而动者往往退失,不易修进。以上名为有觉有观三昧正受。

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不逆,如是安住;意识虽观定境时亦知五尘,然已不为五尘所动,唯是一心安住定境,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之未到地定。

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于坐中经由初禅而入无觉有观三昧,每日重复此一过程,渐渐向意识自心内境安住,不缘五尘;随于定力之增进及性障之伏除,而渐渐能入无觉无观三昧之中安住,离外五尘,而亦不须起心观照定境,不觉五尘、不观五尘,是名无觉无观三昧,以离欲界觉观故名无觉无观,非谓无意识能觉知自心内境也。

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若久久不能进二禅者,当知彼人为性障所障,当于四威仪中修行,伏除欲界五尘之贪爱,并须伏除瞋恚盖及掉散盖,二盖若不伏除,永远不入二禅。

已得二禅,能久安住;日日修之不辍,自能渐次转进四空定,无所障碍。行者修学增上心学之最难者,过在不知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之差异,故不知方便转进之道。今既已入二禅,三种三昧之异同已经知悉,二禅后之三昧悉皆同属无觉无观三昧,行者依本书第一辑中之说明,自能渐次转进,勿烦再叙。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 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 佛子出三界,而能助 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八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无学,能促寿延寿,能自行决定舍报之时间及地点,是故菩萨满足二地后,应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等。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入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三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预设出定之状态时,便于触此境时起于作意,由作意而起思心所,思心所则决定唤起受想心所;然因受想心所须依意识同为运作,遂唤起意识;意识起已,便渐渐出定,回复三界觉观。

此诸过程皆须出于三昧后方能叙述,非于三昧中能叙说之唯除有觉有观三昧故云三昧起心说。若人自言已证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不能叙述其中内容及异同者,悉名未证言证,名为笼罩人者,名为大妄语者;非俱解脱无学而方便令人误信自己为俱解脱无学故。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二辑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五回拜具足优婆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五回拜具足优婆夷

慈法法师:安居第九日(二):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三身功德 慈法法师:安居第九日(二):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三身功德

海云继梦: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海云继梦: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百味具足 百味具足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五条「具足三心」之文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五条「具足三心」之文

“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者”,“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者”,“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达真堪布:具足哪些条件才能修上师瑜伽? 达真堪布:具足哪些条件才能修上师瑜伽?

戒律中有三种善男子,具足色力捷 戒律中有三种善男子,具足色力捷

净土法门法语:哪一种人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 净土法门法语:哪一种人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学佛者应具足这五种心 学佛者应具足这五种心

一心念佛就具足六度 一心念佛就具足六度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道证法师:阿弥陀佛名号,如果识货、有信心,就有「一切用」,一切用都具足 道证法师:阿弥陀佛名号,如果识货、有信心,就有「一切用」,一切用都具足

慧律法师:学佛要具足的三个条件

顶果钦哲法王:只要具足虔诚心,佛就会在我们面前! 顶果钦哲法王:只要具足虔诚心,佛就会在我们面前!

佛号里就具足了一切

达真堪布:供养时需要具足的六个条件是什么? 达真堪布:供养时需要具足的六个条件是什么?

通过无相念佛,具足静中思虑的能力! 通过无相念佛,具足静中思虑的能力!

达真堪布:具足什么条件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达真堪布:具足什么条件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达真堪布:出家人具足什么条件才可以接受供养 达真堪布:出家人具足什么条件才可以接受供养

达真堪布:具足什么条件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达真堪布:具足什么条件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达真堪布:如何培养信心?怎样才能具足信心? 达真堪布:如何培养信心?怎样才能具足信心?

如此锻造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行者 如此锻造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行者

一偈治病并能身相具足

第14集 具足众戒之行 正礼老师主讲 第14集 具足众戒之行 正礼老师主讲

小小柠檬,一切具足! 小小柠檬,一切具足!

祈竹仁波切:有人说小乘是低级佛法,大乘行者不应修持,对吗 祈竹仁波切:有人说小乘是低级佛法,大乘行者不应修持,对吗

达真堪布: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具足意乐圆满? 达真堪布: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具足意乐圆满?

达真堪布:想办素食婚宴却因缘不具足,怎么办? 达真堪布:想办素食婚宴却因缘不具足,怎么办?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

具足十事发菩提心能坏恶业 具足十事发菩提心能坏恶业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修学!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修学!

达真堪布:既然供佛后生生世世财富具足,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达真堪布:既然供佛后生生世世财富具足,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达真堪布:接受传承时具足什么条件才算得到传承 达真堪布:接受传承时具足什么条件才算得到传承

达真堪布:接受传承时具足什么条件才算得到传承? 达真堪布:接受传承时具足什么条件才算得到传承?

高明道老师:佛门行者的「课」指什么? 高明道老师:佛门行者的「课」指什么?

具足八法能自他利 具足八法能自他利

具足四个信分的法,共有五种法门可以成就 具足四个信分的法,共有五种法门可以成就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四章 善辩行者:跋达·昆达拉克萨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四章 善辩行者:跋达·昆达拉克萨

菩萨施时一念具足六事 菩萨施时一念具足六事

地藏菩萨感应录:菩萨加持得安稳 外缘具足尚需修 地藏菩萨感应录:菩萨加持得安稳 外缘具足尚需修

不再行伤生害己之举,成为利益众生的行者! 不再行伤生害己之举,成为利益众生的行者!

达真堪布:自观为佛的时候要具足哪三个条件? 达真堪布:自观为佛的时候要具足哪三个条件?

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 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

菩萨施时一念具足如是六事 菩萨施时一念具足如是六事

达真堪布:读经时如何具足戒定慧 达真堪布:读经时如何具足戒定慧

地藏菩萨感应录:杀生业重现世报 善缘具足感应速 地藏菩萨感应录:杀生业重现世报 善缘具足感应速

海涛法师:我想知道出家要有什么因缘-要具足什么条件- 海涛法师:我想知道出家要有什么因缘-要具足什么条件-

初行者的自我保护 初行者的自我保护

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佛教名词:四禅八定 佛教名词:四禅八定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行者_行者是什么意思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行者_行者是什么意思

四禅八定、观禅练禅熏禅修禅、四无量心、楞严定简述 四禅八定、观禅练禅熏禅修禅、四无量心、楞严定简述

四禅八定非俱解脱 四禅八定非俱解脱

四禅八定之初禅与二禅 四禅八定之初禅与二禅

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 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

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

解脱最关键就是应具足无伪的信心 解脱最关键就是应具足无伪的信心

佛教因果:什么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佛教因果:什么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学佛修行的人需要具足八有暇、十圆满的善缘

怎样具足开悟的因缘? 怎样具足开悟的因缘?

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具足发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具足发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三福净业之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福净业之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所有一切众生都具足而尊贵的那个“我” 所有一切众生都具足而尊贵的那个“我”

学禅行者须注意的五法

若不能怜悯诸苦众生,便不能具足持戒波罗蜜 若不能怜悯诸苦众生,便不能具足持戒波罗蜜

如何知道自己信愿是否具足

您身边有五根不具足的人吗? 您身边有五根不具足的人吗?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

第三章 佛法必须具足三德 第一节 解脱道不能令人成佛 第三章 佛法必须具足三德 第一节 解脱道不能令人成佛

谈教育与修行 ─像太阳行者的修持 谈教育与修行 ─像太阳行者的修持

信愿具足的判定标准 信愿具足的判定标准

欢迎行者归圣城 欢迎行者归圣城

现前这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 现前这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

具足清净律仪,有十种功德利益 具足清净律仪,有十种功德利益

果舜行者出家的因缘 果舜行者出家的因缘

果佐行者出家的因缘 果佐行者出家的因缘

福报具足时,钱会来找你! 福报具足时,钱会来找你!

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为什么理观对净土行者甚为重要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无量诸苦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无量诸苦

如何供养才能具足功德 如何供养才能具足功德

贤哲比丘具足九法 贤哲比丘具足九法

念佛要具足三种心 念佛要具足三种心

这句佛号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再加什么东西 这句佛号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再加什么东西

如何让财布施也具足六度 如何让财布施也具足六度

只要执持名号,就具足了一切 只要执持名号,就具足了一切

福慧具足的人,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福慧具足的人,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证悟的云水行者--诺西堪布仁波切生平自述 证悟的云水行者--诺西堪布仁波切生平自述

修密宗需要具足什么条件才易成就? 修密宗需要具足什么条件才易成就?

一心念佛就能具足六度全体功德 一心念佛就能具足六度全体功德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