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福净业之受持三皈

2023-03-21 自我

导读

世尊曾开示,三福净业乃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净业的正因啊,所以应该要先修学。什么是三福净业?三福净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今针对三福净业的其中一项受持三皈加以说明。

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

受持三皈

三皈依之前应先了解何谓三宝?三宝有何功德?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经上说三宝功德,有一首偈: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这就是三宝功德。薄伽梵就是佛,不光这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修多罗是指佛法:佛所说的佛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缘觉声闻所说的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我们常提到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那就包含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包括在内,故说圆满修多罗。

1)同体三宝或叫自性三宝

所谓三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同体三宝或叫自性三宝。同体三宝系指真如之理,就是说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佛心,一切众生的本心,这叫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众生之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个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成佛就是要到这个地步来。真如本身不可说、不可现、不可示、不可形容。但他能出现于众生的眼前,众生修学实相念佛而得开悟,即能眼见各种真如的性用,称之为自性开解。所以真如是自性三宝的佛宝。

真如佛性显现之后,看见这个自性真正不虚,真实不误,并显现各种作用。佛性显现之后,自然不造各种恶业,在这里面能生各种法则,示现各种世出世间法,我们称之为自性法宝。

接下来因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动无违诤,名为僧宝。真如佛性显现之后,这真如佛性不会起执着去跟一切有情众生起争执或诤论,这叫僧宝----自性僧宝。

2)出世三宝

第二层次我们称之为出世三宝。佛宝是什么?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应化身随类示现,众生有需要,他就示现。地上菩萨有需求,他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庄严相的报身佛。菩萨四果、声闻四果有需要他就示现应化身。(法身是自性佛宝,如如不动而不可见)。畜生道有需要,他就示现为畜生模样和他们见面。乃至恶鬼道、天道、地狱道都有可能。这不是以物质世间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化身、报身的形象出现,这叫出世佛宝。

出世法宝是指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四谛是指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谛即真实的义理。真理谓之谛。所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为佛陀所说的四种真实之道理,谓之四谛。这是佛子们都知道的佛法,不必解释。

缘生是指十二因缘以及因缘生、因缘灭。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因取所以有后有;有后有就有生;有生便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十二因缘,环环相扣;形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绵绵不断。十二个环扣在一起,也形成过去的念,现在的念与未来的念。念念相续不断,因此而有众生的轮迥。

另外,学佛必须了解:因果不离因缘,所谓缘起缘灭。学佛如与一般人所说:如是因,如是果是相同的人,称为佛门外道。如是因,如是果是对没有修行的一切众生而言。佛子们应当了解因果之中,不离一切的缘。因缘果报之中有善因、恶因,有善缘、恶缘及善果与恶果六种状况,每一种又因为其因和缘、善与恶的大小程度千差万别的不同,而引发了各种无法逆料的不同果报。所以说:因缘果报不可思、不可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这就是因缘法。

所以一般人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佛门内却不这样说。因为过去生的因与缘有所不同,而果就不可思议。因缘有差别而产生不同的果报。《大宝积经》有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在所造的业尚未消亡的状况下,因缘际会时,必定要受报。但假如其业原为恶因,如开车不慎撞死人而不逃避;赔偿其眷属外,并与其结法缘,为他助念与超渡,使他因而往生西方。亡者到了西方,满心欢喜而到达不退位之后,必心存感恩而欲报恩。结果是恶业净缘而成就了净果。所以说:因为缘的不同而造成果的变化,就是缘生之法。

一切世间的各种法、相、事、物都是因缘生灭。众生业力所感之因,加上众缘和合之缘而成就今天的世界。当缘散坏时,一切的现象随即变化。因此,因果不离因缘。缘起缘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凡事皆不离缘起之法,故谓缘生。

六度诠旨:是指菩萨修行六度,与四谛缘生不同;四谛是声闻法,而缘生为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譬如刚下过雨,路上有一只蚯蚓爬到路边,我们发起侧隐之心,将其捉回草丛即是。又如帮助老人、残障者过马路等。而法施为佛法的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的人,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的第一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的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的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

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的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只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的人,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也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的人,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我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

持戒后须修忍辱行,忍辱有生忍与法忍,生忍就是对于一切众生合理的要求能够接受;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气,尽力去办到。一般人能够任劳但不能任怨,生忍学不来。念佛人既然修大乘佛法,就应当学。所谓法忍:譬如一个人学会了一个好的法门而告诉众生,但不为众生接受。便知众生因缘未到,而不生气,能自得法乐。有缘的人就详尽传授给他。又如修习佛法,不畏惧深妙的法门,而能坚忍不辍的深入修习。所谓无生法忍,一切亲见佛性者皆已分证无生。因见性者最多不过一世来回,明心者最多不过七世来回,就能究竟解脱。想要修无生法忍,必须先从事上修生忍。法忍就是不害怕一切深奥的法门,如实修证之后能安忍于无生之法中。已得无生忍之后,能忍受众生的怀疑与诽谤。能忍辱者才能精进修学无生法忍,否则没有多久的时间就会退失。精进的人,时时刻刻不离佛法,尤其必须有长远心。有长远心者才是真精进的人;因其能忍,乃至一生精进学佛,都无所证,也不退失。能够精进的人,烦恼渐渐减少,定力开始显现。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

禅定不外修止与修观、止观双运等。有了基本的禅定功夫,智慧才得以显现,没有禅定的功夫而讲修学智慧,都是意识思惟枝节,不是真实智慧根本。菩萨六度所说的智慧,是指真心本性,即中国禅宗所说的禅,禅是智慧,是般若而非禅定,以上所说就是六度。六度所显扬的,所解释的宗旨都能明白清楚,称为六度诠旨。前面所说的四谛缘生是声闻法与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这些法如果能够实证,便能得到解脱,所以称为出世法宝。

出世僧宝为四向五果的菩萨及十地菩萨,称为大乘菩萨僧。四向为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五果是指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和缘觉(即辟支佛),十地菩萨是指别教初地至十地的菩萨。四向四果之中有出家、有在家的菩萨。声闻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出家相,菩萨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在家相。缘觉、辟支佛只有出家相而无在家相,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这四向五果及十地菩萨不论是现出家或在家相,都是出世僧宝,叫做大乘菩萨僧。

3)世间住持三宝

所谓世间住持佛宝;凡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以黄金珍宝璎珞等种种庄严,用做我们修行的工具,称为世间住持佛宝。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世间住持法宝。剃发着染衣,离世俗的家,住进佛寺的,就是世间住持僧宝。如果有人对于世间住持三宝生起烦恼的,也可将出世三宝与自性三宝做为究竟皈依。不可因为对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而离开佛法。

其实以上三种三宝都可由自性三宝所含摄,世间住持三宝乃至出世间三宝都由自性三宝(理体三宝)所含摄,故自性三宝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此外皈依自性三宝,不仅仅是指自己的自性三宝,还有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无量无边自性三宝,应该等同皈依。宇宙中所有一切有情生命的本体都相同,因此能生同体大悲。

以三宝为依归之后,才可能念佛;不依归于三宝,不可能念佛。对佛不了解、不信任,无法念佛。对于佛所讲的法不了解,不能生起解信,念佛就不会恳切。对于世间住持僧宝与出世僧宝不能够产生信仰、信赖,就不会接受这二种僧宝所弘传的念佛法门,就不会去念佛。所以要修持念佛法门,乃至仅仅为求生极乐世界,都必须先受持三皈五戒。受持三皈,须先了解什么是三宝,然后皈依三宝,最后才能俱足众戒。

点赞 3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临命终时剧烈的痛苦,把净业种子激活了 临命终时剧烈的痛苦,把净业种子激活了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摧邪显正,乃受持正法菩萨当为之行 摧邪显正,乃受持正法菩萨当为之行

净业学人家里面能不能供‘唵嘛呢叭咪吽’的条幅? 净业学人家里面能不能供‘唵嘛呢叭咪吽’的条幅?

只有一切顿舍,才能迸出净业种子 只有一切顿舍,才能迸出净业种子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受持八关斋戒,卧具和饮食应注意哪些 受持八关斋戒,卧具和饮食应注意哪些

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修净业的人,要对五欲深生厌离 修净业的人,要对五欲深生厌离

净业行人今世修行的唯一目标 净业行人今世修行的唯一目标

竭诚受持《法华经》得感应 竭诚受持《法华经》得感应

增广文钞|《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易于受持,古人列为日诵,欲其家喻户晓,咸沐法泽 增广文钞|《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易于受持,古人列为日诵,欲其家喻户晓,咸沐法泽

一位90后的莘莘学子受持《金刚经》的超级神奇感 一位90后的莘莘学子受持《金刚经》的超级神奇感

索达吉堪布:听闻受持此佛的名号,也能获得不退转。 索达吉堪布:听闻受持此佛的名号,也能获得不退转。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不净观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不净观

释门法戒录:受持般若 摄伏湖神(晋 西持咒及诵经僧) 释门法戒录:受持般若 摄伏湖神(晋 西持咒及诵经僧)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受持破惑类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受持破惑类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九想观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九想观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经要门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经要门

星云法师:受持五戒祈愿文 星云法师:受持五戒祈愿文

达真堪布:受持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律都能得到哪些功德? 达真堪布:受持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律都能得到哪些功德?

老酒鬼摔倒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老酒鬼摔倒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印光大师: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老实专修净业? 印光大师: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老实专修净业?

第40集 三福净业 正光老师主讲 第40集 三福净业 正光老师主讲

受持读诵修习供养为他宣说。能除一切贫穷业障。获大富贵丰饶财宝 受持读诵修习供养为他宣说。能除一切贫穷业障。获大富贵丰饶财宝

第13集 受持三归之行(五) 正礼老师主讲 第13集 受持三归之行(五) 正礼老师主讲

第11集 受持三归之行(三) 正礼老师主讲 第11集 受持三归之行(三) 正礼老师主讲

第09集 受持三归之行(一) 正礼老师主讲 第09集 受持三归之行(一) 正礼老师主讲

欲海回狂 卷二 受持篇 欲海回狂 卷二 受持篇

印光大师:净业行持

闻此经,受持此法门咒语,尽烦恼障,一切的业障! 闻此经,受持此法门咒语,尽烦恼障,一切的业障!

修净业当知的八件事

受持、读诵《法华经》的感应事迹 受持、读诵《法华经》的感应事迹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老酒鬼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老酒鬼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优婆塞戒的受持 优婆塞戒的受持

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 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

金刚经讲义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金刚经讲义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菩萨戒的受持 菩萨戒的受持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佛教名词:受持_佛教里的受持是什么意思_佛教受持解释 佛教名词:受持_佛教里的受持是什么意思_佛教受持解释

佛弟子当受持佛所制戒,远离邪戒 佛弟子当受持佛所制戒,远离邪戒

惟贤长老《三皈的广大意义》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为什么要受持五戒和守不杀生戒?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为什么要受持五戒和守不杀生戒?

佛学常识:受持八关斋戒有什么功德? 佛学常识:受持八关斋戒有什么功德?

从今日起争取成为净业世界的一员 从今日起争取成为净业世界的一员

印光大师:提倡因果报应,莫善于教人受持《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 印光大师:提倡因果报应,莫善于教人受持《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

佛学修行:怕破戒不敢受持五戒,只受其中几条,是否如法? 佛学修行:怕破戒不敢受持五戒,只受其中几条,是否如法?

受持八关斋戒应该发起正愿 受持八关斋戒应该发起正愿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净业持名四十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