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灭圣谛
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契经 杂因诵】
苦灭圣谛
一、究竟苦边
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契经 杂因诵】
世间充满了困扰与横逆,人们所受的苦难与受难的形态罄竹难书,每个人每天都不断地面对这些问题并与之抗争:收支平衡、工作压力、家庭不睦、劳资纠纷、社会暴戾、病痛折磨、生离死别等,凡此总总不胜枚举。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困扰。
人们总是期待,一旦渡过这次难关就可以轻松下来了。但一事结束总还有另一事接踵而来:天花、霍乱的流行终于被防治了,谁能料到竟发生爱滋病横行;总算缴清所有贷款,赫然发现孩子已经学坏;屋顶漏水才修好,车子又和别人擦撞。更何况,用以解决困扰的方法往往在尚未圆满处理目前问题之时,已衍生了更多令人料想不到的困扰:医学进步使落后地区人口爆炸、先进国家则人口结构老化;工业发展造成自然环境恶质化、经济起飞则垃圾堆积如山;法律原系保障好人却也被利用来卫护坏人、婚姻制度更制造了无以数计的家庭悲剧。要指望人们的生活能在现实世间的文明进步到某种层次之后,达到一种完善、没有苦恼的境地,简直是缘木求鱼!
比起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社会结构更多样化,更繁复、多元的领域待人去经历、探索,于是也更难让人静下心来深思人生的终极问题。可是一旦拋开五光十色的进步假象,就会发现其实现代人的基本际遇无异于古人:医学的研究发展仍不能帮助人们摆脱老病死的胁迫,其余如政治、教育、经济等等攸关民生福祉的发展,还都和古时候一样无能帮人阻绝忧悲恼苦的缠扰,人们仍在艰苦的现实生活中挣扎。
何以聪明才智足以上究太空、下探深海的人类,竟无法根除自身最迫切的难题呢?佛陀说得好:「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人们解决困厄的方法没有掌握到根本问题。当人们遇到生计问题便在财务上努力;面临情感空虚便追寻伴侣;承受压力便藉由感官刺激来发泄。千百年来的文明走向,全都浪费在财务、伴侣、感官刺激这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旁枝末节上,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在整个文明进化的历程中,人们并不致力于探讨生命何以就非得面对老病死?何以就非得应付生计、情感、压力这些教人忧悲恼苦的骚扰?至于着重于生命崇高理想的宗教哲学人士,则干脆漠视生活中老病死忧悲恼苦等形而下的现实问题,直接作飘渺虚无、不食人间烟火的想象而与现实生活脱节。总结来说,人们关怀、思考欲望如何被满足,远胜于关怀、思考自己生命的确实内涵。
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舍恶趣。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舍离恶趣。【契经 杂因诵】
有思想、有见地的人总算开始针对生命困境发出「关怀生命」的呼吁,但一般对生命的关怀仅限于伤残人士的福利或弱势族群基本权利的争取;有识之士也一再强调开发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但最高明的思考也不过是尽可能以公正、公平的方式满足每一个个人的独特需求。
在狭隘的生命关怀与僵化的思考范畴中,似乎仅止于要求一切人都有各安其位、随心所欲的权力与能力。是以,能给予最平等生命财产保障的政府就是好政府;能提供最全面生活满足的文化就是好文化;最好的教育制度就是能有效率地启发各人专长的制度;乃至由跨宗教与医学的前卫人士所提出的终极关怀,所能关怀的终极也仅限于人死之前身体及精神上的安宁照护,或者是来生会更好的光明信仰。
那些向外追逐的善行虽能令受助者缓和一时的悲苦,也让行善者的生命活动趋向天堂、极乐世界之类的善处,但却无助于引导众生在永世的五道轮回中趋吉避凶、杜绝苦痛──不论是受助者或行善者。
也有许多人愿意躬身自省,衷心地关怀自己的生命品质,或是回归自然、简朴、无污染的生活方式;或是致力于修身养性,成为聪慧、睿智、博学多闻的哲人;或是虔敬地专注于瑜伽灵修、祈祷奉献等各式各样的修道。
那也的确都能令人获得丰硕的福德,使人得到超越现生短暂享乐的更高等福祉。然而,那些意志、信念都还只能算是满足欲贪的世间思惟,或许在短暂的现生、来世中,生命会显得较为高尚、尊贵。可是任何以满足欲贪为出发点的毅力与信念,都不可能避免五受阴无常变易的命运,注定要再度流转五趣,不能逃脱三恶道苦。
人类的文明走向是朝着满足生命渴望的方向迈进,但在无常、苦、无我的无奈现实中与永恒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胁迫下,不可能求得人们所希望的终极幸福。除非人们愿意从观念上作根本的改变,勇于放弃追求欲贪满足的模式,回过神来关心生命本身面临的困境,才能得到实际的解决方针。
从正法的角度来看,在欲贪至上的强势世间思惟熏染下,人们以勉力填补各式各样欲贪无底洞的方式追寻真理,只会与真理越行越远。若不回归单纯的、不受欲贪染指的生命省思;落实在生命无常、苦、无我的真相中,便没有机会找到真理、见到正法。
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不放逸住,于正法律精勤苦行。若其未得所当得者,皮筋骨立血肉枯竭,不舍殷勤、精进、方便、坚固堪能。所以者何?懈怠苦住,能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增长,于未来世生老病死退其大义故。精进乐独住者,不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苦报,不于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大义满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场。【契经 杂因诵】
在思考生命问题时,佛陀关心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有人满足欲望的权利被剥削,也不在于是否待人处事有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毕竟那都是生命既已存在就必然面临的附带考验,那些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琐碎麻烦,是不可能找到一套简单、有效、放诸四海皆准的处理准则的。佛陀关心的是生命本身,思考的是所有杂芜琐事的根源,要处理的是一切众生所共俱的基本难题。
唯有在突破了满足欲贪的强制性轮回模式及思考模式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命的核心问题、才有机会正本清源地解决生命一切的困境。正法探讨生老病死,因为有生老病死才会附带产生其他困扰;正法也提出有效的因应对策,可是一向都仅有极少数的人真正对正法发生兴趣。
众生绝非豪迈慷慨地无惧于老病死,只是人们总是以掩耳盗铃的方式企图侥幸,单就花费在美容、拉皮、防止老化;医疗、保健、健身、营养品、补品等社会成本的统计,就可知道人们实在是尽一切所能地避免面对老病死的胁迫。但这种得过且过、过不去就只好认命的逃避心态完全无助于苦难的根除,仅能像屠宰场中的牲畜,努力闪避屠夫的攫取,以贪图多几分钟的苟延残喘一般。
假使不能透彻认识到生命无常、苦、无我的轮回真相,人们很难警觉修行的需要。然而,一旦能体悟到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轮回过患,佛陀预言:「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不放逸住,于正法、律精勤苦行。」
一个能够对生命有所省思、渴望对生命真义有所交代的善男子、善女人,绝不愿意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终其一生漂泊在欲贪的洪流中。一旦他们得知真理彻见正法,那么仅是能截断生死轮回的痛苦流转这项利益,就足使他们以正法为坚定的信念,放舍一切身家财产而出家学道,坚毅勤奋、不辞劳苦地修学佛法,实践正法律的教义。
究竟苦边,即将是他们努力的最终成果。他们将不再轮回五道;不再承受老病死忧悲恼苦;不再面对因生命存在所产生的任何磨难、困顿与苦痛。他们将超越所有痛苦的最后边际,完成痛苦的彻底解脱。
反过来说,没有魄力作到「正信、出家、方便修习不放逸住,于正法、律精勤苦行。」而耽溺于任何形而上或形而下欲贪的人,不可能达到「不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苦报,不于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大义满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场。」的目标,佛法再现实不过,因果之间完全没有侥幸的余地。
我不说一法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云何不说一法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谓不说眼不知、不断而得究竟苦边,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不说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契经 六入诵】
小说、戏剧的情节中不乏描写禁欲的修道者,为了贯彻修道的意志,不惜在性灵的升华与情欲的纠葛中艰困地挣扎。这已是人们所能想象,有关追求生命真义的奋斗中最感人、最深刻的情节了。
但它们所无能交代的是善恶的确实界限、需要禁欲的确实理由、禁欲手段与终极目标间的联贯以及达成终极目标后的实际情况。那就好象吹捧某人有思想、有内涵、有成就,却完全描述不出其思想内容为何、内涵如何外显于言行、成就的功绩何在一般。
那尚且还只是对外的介绍罢了,倘若世人对佛法及修行的理念模糊、懵懂甚至了无兴致,其实一点都没有关系、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反正人各有志,不必强迫推销修行的理念。更何况佛法尊贵,佛陀及圣弟子们从不向不适当的对象讲说佛法,也不会在意社会大众不懂得珍视佛法。
真正动摇正法根本的严重影响是:进入僧团中修行的比丘、比丘尼曲解佛法真义、用自以为是的错误方法修行、自由心证地任意设定修行最终目的,导致究竟苦边的机缘完全断丧。现今的佛教徒们醉心于感应、往生、积功德而非解脱;致力于奉献、吃苦耐劳、弘法利生而非离欲;期期于禅境体验、成佛作祖、显发自性而非寂灭涅槃。几乎一切所见所行,无不尽其所能地颠覆佛陀体证、教示的正法。这才真是应验了后世佛教徒自己授记的「末法论」。
如今,佛陀真实言教:「于眼不知、不断,不得究竟苦边,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不知、不断,不得究竟苦边。」的微言大义已被遗忘漠视。当这真实言教被轻率弃舍之后,并不扰及已入灭的佛陀或诸贤圣僧;正法的决定胜义也不受到丝毫动摇。真正蒙受重大损失的正是那些遗忘漠视正法的人,他们葬送了自己究竟苦边的唯一希望,再高明的学说、再虔诚的信仰、再感人的修为,都和灭苦不相干,他们依然随着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节拍起舞。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苦灭圣谛〉一章,便是要介绍佛陀根本对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方法,将究竟苦边的法则、修行次第、涅槃真相作个清楚的交代。
更新于: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