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集 文殊师利问疾品(四) 正翰老师

2023-12-29 入不二法门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的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我们今天要接著来探讨〈文殊师利问疾品〉。

这个经文是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常常念著这四处而作如法的观行。色身当然是不净的,色身不净最好的观行法,就是九想观。但菩萨不想作这样的观行,他有时候在外面看见了车祸,人被车子压得血肉模糊;或是看见有人跳楼自杀脑浆迸裂,看过以后对色身就不再贪恋,原来色身就是这个样子:都因为一层薄皮包裹著,才不觉得色身不清净。看到血肉模糊的时候,就不会再贪爱这一个色身,还有饮食。四念处的第二个观,就是观受是苦。简单地来说,受为什么是苦呢?当然是苦啊!它是属于三苦当中的苦苦。可是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苦吗?因为乐受是属于三苦当中的坏苦;不苦不乐受属于三苦当中的行苦,这些都是无常法。为什么是无常呢?因为它是行阴所摄。行是无常,无常所以是苦,所以一切受都不离行阴,当然一切受是苦。

四念处的第三观是心,心是无常的。因为四念处观所讲的心是六识心,大不了加上个意根,总共有七个。六识心都是无常法,无常当然也是苦,是苦就不必把祂认定是真实不坏的我。如果这个我是永远都无常而会坏的,那我就不必认定这六识是真实法、是真实我。那么意根呢?意根的体性呢,不是恒常存在的吗?是恒审思量的吗?那祂是恒啊!为什么又说祂是无常、无我呢?因为意根仍然是可以灭的;取证无余涅槃的时候,意根就得灭掉,所以这个心也是无常法,也不离行苦,七识心都是无常。第四个法是诸法无我,三界万法当中不论哪一个法都是无常的,无常的怎么会是真实不坏的我呢?所以诸法也是无我,这是修学二乘法的人都知道的。以上所说都只是概略的说明,但是四念处观,菩萨也同样要修证,所以不被三界诸法所羁绊,才能超然于三界诸法、解脱于三界诸法。

可是菩萨行于四念处,却不会像二乘人一样一心只想入于涅槃。菩萨发愿生生世世与众生在一起,不离身、受、心、法;既然要成就究竟的佛道,既然要摄取众生、要利乐众生,那当然生生世世都要具足五阴十八界。那么既然要具足五阴十八界,怎么能够依照二乘法的四念处观去远离身、受、心、法呢?当然要继续维持身受心法,但却不受到身受心法的系缚。众生都被关在三界牢狱当中,菩萨以前虽然也住在三界的牢狱当中,但是他观察以后能够出离三界,而他想要救三界牢狱里面的众生,就不能离开三界的牢狱,当然要跟三界监狱当中的众生保有身受心法,不像二乘圣人活著的时候不断地禁制身受心法的现行,一心想要在死后舍弃身受心法;所以说:不永离身受心法而仍然实证四念处观,这才是菩萨行。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四正勤就是要努力去作端正心意的四件事情,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已生恶令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使增长。就是在面对善恶两法,已生、未生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应付。凡是恶法已生起的时候,要赶快地灭除它,还未生起的要让它不生起;凡是善法已生起时,要继续地保持下去,未生起的要赶快让它生起,这就是四正勤。如果是以二乘法行四正勤,那就一定要舍身心,不想保持身心继续的存在,不使任何一法来现行而时时住在寂静境界当中。可是菩萨所行的四正勤跟二乘法不同,菩萨行于四正勤,不舍身心来精进修行,是永远不灭除身心的,是时时使一切的法现行不断,来修学种智,来利益众生的;因此,保持著身心继续精进的行于四正勤,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接下来的经文是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四如意足是指:在欲、精进、念、思惟四个善法欲上,能得如意满足。第一个是欲如意足:欲当然不是讲五欲的欲,也就是说,菩萨心中想要的就能够得到;譬如说,你发四宏誓愿,为了众生你想要明心,而你得到了,你就得到这一分的欲如意足;乃至你进一步说:我想要眼见佛性,这佛性无形无色而竟然可以在山河大地上来看见,嗯!这个我想要。所以努力地修行的结果,后来你也看见了,这也是欲如意足。

第二个是精进如意足。有的人也许想:这还不简单吗?我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精进了。其实不然,有很多人下定决心要精进,结果不精进还好,一精进的时候,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来了,什么样的遮障都来了;如果不精进而放逸的过日子,那这些遮障就消失了;所以这个精进,他没有办法做到,这表示他没有精进如意足,就是说他亲证实相的福德还不够。又譬如说有一种人,什么遮障都没有,但是他心里面就是懒散提不起劲来,这也表示他没有精进如意足;他心中想要精进如意,可是精进时就是不能如他的意。

第三种是念如意足,是说凡是所修学的法,学了以后就能够记持不忘。这个念如意足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念心所来的,也就是意识的五个别境心所法中的一个。这个念是讲:对所经历的事能得到胜解,然后能够忆持不忘。换句话说,如果你听法以后,回去就都忘光光了,都记不住,那表示你对于你所听的法,没有如实地起胜解,也就是你没有真正的听懂;要是真的懂,你不必背诵,一旦人家问起来,你就会讲。

譬如说真如好了,真如这一个法是什么呢?当你明心了以后,你现前观察到:这个如来藏真实存在,所以真;祂于六尘万法都如如不动,所以祂如。现前观察祂有真,也有如,就是证真如,你明心以后都不用靠记忆。以后人家问你:如何是真如呢?你就为他说明如何真、如何如,都不用背、不用记,就能为人讲。为什么能为人讲呢?因为你对真如的念如意足出生了。为什么会有念的如意足呢?因为你能够忆持不忘;为什么你能够忆持不忘呢?因为你对于真与如的真如法,听了就能够现观而有了胜解,是能够随时现观而不是单只是听来的。所以,念如意足要怎么去达到?就是要先生起胜解;如何生起胜解呢?你得要亲自去经历它,要有佛法中的宗门体验。这就是念心所所讲的:于曾习境生起胜解,忆持不忘。起了胜解以后认为这是重要的法,就能够忆持不忘,能够把它记忆、执持住,不会忘失了。所以当你有了真如的念如意足,不管你去到什么地方,不管多久以后,你讲的永远都会一样、一样正确,不会前年讲一种,今年讲的却是互相矛盾的另外一种。

接下来,第四个是思惟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很多人得不到的,他对某一个法想要思惟清楚,可是怎么思惟都弄不清楚,都没有办法。但是经过善知识提示一下,他就通了,不必怎么思惟就通了!这是因为善知识有了这一个部分的思惟如意足,那他没有。所以说善知识为他提点了,他就通了!通了就能讲出一大篇道理来,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竟然能够说出这么多道理?可是若没有给他一句提示,他就讲不出来,完全弄不懂。三地满心以后,菩萨行于四如意足的时候,对于佛法的出世间正见不相妨碍,本来是应该住在寂静法中,却又无妨把所证的自在力与神通力显现出来,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行,不该如同二乘圣人每天只想住在寂静的灭尽定当中无所事事。

好,接下来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的经文,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五根这个法,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法,在二乘法与大乘法当中都有。同样是三十七道品,小乘与大乘的法义,会有深浅广狭的不同。在二乘法的三十七道品中的这个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根,这五根的目的是在修学不贪著世间种种我所以及五蕴我的种种法;也就是说,目的是在解除分别与执著。在一般大乘法中,讲到的五根这个时候也是如此;可是菩萨在修学五根的时候,在五根的这些法上运用、运行的时候,固然也要在修除分别与执著上面来用心,可是在这个同时,菩萨也在观察他所面对的众生根性,在另外一方面生起了更多的分别来了解众生的五根是否具足,但在分别的时候却是无著的。

有很多人误解佛法,总认为经论都说实相无分别,所以他就想要把自己的觉知心常常住在无分别当中。如果有人悟后知道这个错误的道理而告诉他:你这样的知见是错的。他就反而质难你:你这样讲就已经是在分别了。我们倒要问问这些人:佛的境界应该是最具足成就这个无分别的境界,可是有众生来了,佛说:这个人应该学数息法,那个人应该学不净观,才能够成就他的道业。那到底佛有没有分别?所以大乘法中,无分别与分别的意思,很多人常常误会,因此在没有了解大乘的真实义总共有八识心王之前,落在六识论当中的这些人,都无法避免误会这个意思,就认为:心就只有一个,叫作觉知心,觉知心若要证法就要无分别。

其实佛讲的无分别,是指实相心本来就无分别,不是要把本来就一定会分别的觉知心变成无分别的心。实相境界就是第八识的境界,祂是从来都与时时分别的意识心同时并行运作的。所以证得无分别的实相境界,就称为智慧,就叫作无分别智;既然无分别而又称为智慧,显然是有智慧在分别的;也就是用时时会分别的觉知心自己,来证得本来就无分别的第八识心。证得以后,就知道第八识心从来无分别,观察祂是法界的实相,因此意识觉知心就有了实相般若的智慧,简称无分别智。所以,悟后意识仍旧能够分别,却懂得实相无分别的境界,转依实相无分别的境界,才能说是有实相智慧,这才是大乘佛法般若的究竟义。

在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的修行上面,都要离分别、离执著的;可是菩萨有了无分别智,反而能够在五根的修行上面同时具足了分别的能力,并且比凡夫大师更能分别,能分别众生的根性是猛利的或是迟钝的。能这样的同时存在著无分别、无执著的修行,不离五根而同时能分别众生的诸根利钝,也就是能够知道众生的根性是三乘菩提中的某一种根性,也能分别他们在这五乘法中的根性是猛利或迟钝的。所以,行于五根而能够同时分别众生诸根的利钝,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讲到这边。

阿弥陀佛!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顶果钦哲法王: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 顶果钦哲法王: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

坛经辩讹 第2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9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9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6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6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9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9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6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6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第125集 藏密错将妄心当真心 游正光老师 第125集 藏密错将妄心当真心 游正光老师

第123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三)游正光老师 第123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三)游正光老师

第122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二)游正光老师 第122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二)游正光老师

第121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一)游正光老师 第121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一)游正光老师

第120集 他派对宗喀巴的批评 余正伟老师 第120集 他派对宗喀巴的批评 余正伟老师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今天见到两位环保界杰出人物:郭耕老师和珍妮·古道尔 今天见到两位环保界杰出人物:郭耕老师和珍妮·古道尔

第118集 坚住意识心的认知 余正伟老师 第118集 坚住意识心的认知 余正伟老师

第117集 中观应成派 余正伟老师 第117集 中观应成派 余正伟老师

第116集 见五蕴空与中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6集 见五蕴空与中观 余正伟老师

第105集 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庄严 陈正源老师 第105集 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庄严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3集 般若空性是毕竟空不是无常空 陈正源老师 第103集 般若空性是毕竟空不是无常空 陈正源老师

第102集 般若不是性空唯名 陈正源老师 第102集 般若不是性空唯名 陈正源老师

第101集 宗喀巴说“大小乘所证空慧相同”之错谬 陈正源老师 第101集 宗喀巴说“大小乘所证空慧相同”之错谬 陈正源老师

第100集 佛教中没有密咒乘 林正仁老师 第100集 佛教中没有密咒乘 林正仁老师

第099集 佛说的菩提非密宗之菩提 林正仁老师 第099集 佛说的菩提非密宗之菩提 林正仁老师

第098集 阿赖耶识才是结生相续识 林正仁老师 第098集 阿赖耶识才是结生相续识 林正仁老师

第097集 六道轮回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7集 六道轮回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6集 中阴身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6集 中阴身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5集 死亡之过程——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5集 死亡之过程——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4集 结生相续识——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4集 结生相续识——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第092集 十二因缘之因——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2集 十二因缘之因——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1集 观行、观想 刘正莉老师 第091集 观行、观想 刘正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