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宗门与教门(第16集) 正礼老师

2023-12-02 宗门与教门

我们昨天讲到第三页,讲到吴胜奇,他不辨三界基本的相貌,前面有说到吴胜奇,他有文字障,他对于佛法的一些基本的而且粗浅的名相,他的使用都不正确,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个是非常基础的教门的内容,如果对于教门的一些,很基本又很粗浅的名相,都不能正确的使用,就好比我们在世间法里面,如果小孩子进小学,是不是要叫他练习写字,字要写端正,用词遣字要正确,如果有人用词遣字不正确,基本的字跟词,都不能正确的理解,你说他能读到大学,没有这种可能啊,举这些那么简单的文字,这些吴胜奇所犯的过失,就是为了要显示这件事情,而且不只是这样子,对于三界的内容,如果不能理解,那显然他是没有办法出离三界的,一个人如果证得解脱,他是对于三界的整个相貌,他一定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因为有了基础的了解,所以他才能把我见断除掉,因为我见就是含摄在三界里面的,而且是那个总相,如果对于这些粗糙的总相,不能了解,他是不可能断我见的,第三页的第三点,事实上就是在说这件事情。

我们看看这个内容,吴胜奇说【佛度最后一个人,就是那个非想非非想的长者,婆罗教的长者,为什么他没有办法解脱,年纪比祂大,比佛大,为什么没有办法解脱,他有我啊,我能够非想非非想,能够到无想天而已啊,佛告诉你,你还有我在,世尊,你真了不起,我没有办法,我不忍看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所以他马上把我给灭了,马上就灭尽定,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先停在这里,事实上他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就是佛陀,在入大般涅槃的时候,佛陀有收了最后一个佛弟子,这个佛弟子他年纪很大,而且他以前就已经知道佛陀,已经成佛,已经出来弘法,可是他就因为慢心很重,因为他觉得说,佛陀是个年轻人,年轻人有什么了不起,而且他不重视智慧,因为他以为禅定就是解脱,可是眼见著佛陀,一直度化,一直度化,然后都要入涅槃了,他才紧张,我再不去见,那我这一世恐怕没办法,证得解脱,所以佛陀最后度的这个人,就是须跋陀罗,须跋陀罗,那这里吴胜奇说,他替这个人说【我能够非想非非想,能够到无想天而已】,显然他这里是把,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等同于无想天的境界,表示他对于三界里面,什么是无想天,什么是非想非非想天,他混淆了,因为非想非非想天,是无色界的境界,那无想天呢,它是四禅天的境界。

我们大家听导师讲经,而且导师也在很多书上面,都举非想非非想天,还有无想天的比较,非常多次的解说,可是他就是不能理解这个,他就不能胜解,所以他就把这两个等同了,而且他在说须跋陀罗的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他说【意识不会把意识给灭了,就以为意识灭了,然后,就把意识不分辨而已】事实上非想非非想天里面,并不是把意识给灭了,他只是把意识的了别性,把它灭了,所以叫作非想,因为想就是了知,那个了知相,结果他把那个想把它灭了,可是并没有把意识完全灭掉,所以又怎么样,又叫作非非想,因为也不是完全没有了知,因为意识只要还有一分存在,一定有祂的了知,只是祂这个了知微细,所以叫作非想非非想。

可是无想天,无想天就不一样,无想天是把前六识全给灭了,非想非非想这个定呢,它并没有把意识灭了,它是把意识的了知,了知相,把它灭了而已,所以两者是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一个是四禅的境界,一个是属于无色界的境界,这无色界定的境界,所以这两种定是不一样的,可是吴胜奇,就把这个意思给弄错了,而且他说的这件事情也不如实,因为须跋陀罗见到佛陀之后,佛陀就给他开示,因为原来佛陀要入大般涅槃,结果竟然须跋陀罗还来打扰,阿难本来要阻止他的,不让他见佛陀的,那佛陀就说,这个是我最后的弟子,就允许他来见佛陀,结果佛陀就跟他解说,如何断我见,结果他就当下断了我见之后,就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这代表什么意思呢,代表这个外道须跋陀罗,他对于解脱道如何修行,他产生了误会,他以为说他修禅定,就可以获得解脱,可是他对于什么是我见,是不了解的,所以断除我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证,所以说声闻的解脱,一定是要断我见的,如果没有断我见,既使他修成了四禅八定,乃至有五神通都没有用,照样不能获得解脱。

因为没有断除我见,他还要再因为我见,还要再轮回生死,而且他这里说须跋陀罗,因为佛陀帮助他断了我见之后,他不忍见释尊入灭,所以须跋陀罗就当时怎样,就入灭了,可是他这个入灭,可不是像吴胜奇所说,他马上就入灭尽定,不是灭尽定,灭尽定跟入灭是不一样的,入灭是怎样,是把他的五根身,把他的五阴身全部舍弃,就是真正死亡了,用世间人眼光来说他是死亡,而且是怎样,死得非常彻底,多彻底不再出生了,这样子才叫真正的入灭,才是真正入了无余涅槃。

可是灭尽定呢,灭尽定没有把五阴全部灭除,因为他只是把六识灭了,同时把意根的受想,两个心所法也灭了,所以说入灭尽定,从外观来看,它跟四禅人是一样的,因为四禅人也是息脉俱断,入灭尽定也是息脉俱断,可是他里面的实证不一样,因为四禅基本上,他还是有意识觉知心,他还有定境法尘,表示他还有意识,他还有法尘,对不对,所以他是有意识存在的,还有法尘存在,可是灭尽定不是这样,灭尽定里面意识已经完全灭尽,他已经灭尽了,而且他对于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受想两个心所法也灭了,他就剩下触、作意、思心所,三个心所,所以他的实际的内里,还是不一样,表相上看起来都是一样,都是息脉俱断,可是息脉俱断,这个入灭尽定息脉俱断,可不是死掉,不是死亡,因为虽然息脉俱断,可是他还会醒过来,所以阿罗汉他去托钵,日中一食,然后用完斋之后,他就去经行消消食,然后他就怎样,他就入灭尽定去,可是隔天托钵的时间到了,他就出定了,为什么?因为他的作意,就会让他重新,从灭尽定里面重新出定,然后可以再去托钵,就这样过一天,所以灭尽定可不是入灭,因为灭尽定并没有弃舍五阴,因为他的五根身还在,色阴还在,那他的受想虽然灭了,可是他还有触、作意、还有思心所,所以从广义的识来说,他的七转识里面的,意根还没有断,意根还在,只是从声闻的解脱来说,他已经可以,所应该做的解脱的功课,都已经学完了,所以他是无学位,可是他并没有弃舍五阴,所以入灭跟入灭尽定是不一样的,那须跋陀罗见了佛陀之后,他就不忍看到世间没有佛,然后他马上入无余涅槃了,不是入灭尽定,所以说这个差很多,可是你看他一说就说错了。

那接著说【所以意识不会把意识给灭了,就以为意识灭了,意识不分辨而已,不分辨,这个也不分辨,那个也不分辨,你能够到这个境界高不高,高啊,但是还是轮回,这是无想天的境界】你看一下灭尽定,一下无想,一下非想非非想天,一下你看又是变成无想天,他说【你是非想非非想,但还谁非想非非想,我啊,我还有这种定的那种能力,我还在,当我在的时候,我这个末那我还在,以为能够主宰,说我还能非想非非想,我还能够无想定】

你看他还是把非想非非想定跟无想定连用,看得是一样,如果前面说是口误,我也不说,可是他的意思,真的是把非想非非想等同于是无想定,显然他对于三界的一些定的内容不了解,所以他的理路很不通畅,那这里还要谈什么事情呢,这是在谈这个断我见,为什么吴胜奇他就讲不正确,本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可是被他一讲,变成我们要费很多的口舌,为什么呢?因为事实上这个就是牵扯到解脱道的宗门,虽然我们这个题目订的宗门,讲的是大乘佛法,可是大乘佛法也是包含了解脱道的实证,因为大乘本来就含摄了声闻的解脱嘛,所以就声闻解脱的宗门来说,一定要理路正确,他的说法才会正确,也就说宗门,什么叫宗门?宗门就是你要实践的那个道路,所以叫作解脱道,然后大乘佛法叫作佛菩提道,表示那是个道路,那个道路是要亲自走过了,你就可以知道,他现在说的是什么内容。

就好比说,如果某一个城市,你亲自去玩了一遍,玩了很熟悉了,你走过了,所以人家说到那个城市里面,哪一个地点路应该怎么走,你说对对对,应该怎么走怎么走,你就知道,不会讲错,而且彼此之间一定互相,都是相通的,能够沟通,可是如果那些道路,有的人没有去过,没有走过,他就怎么样,他如果要假冒的话,人家说哪个地方是怎么走,啊对对对,如果你故意讲一个错的,啊对对对就是那样子,他就露出马脚,经典就是这样子,经典常常是不著痕迹的在叙述,解脱道路怎么走,佛菩提道是怎么走的,在叙述这个内容的部分,就叫教门。

在这教门里面,虽然说的是佛陀入灭的过程,发生哪些事情,可是里面也隐含了很多的解脱道宗门,他应该如何走的,这些实证的道路是怎么样,也隐含了这个内容,可是吴胜奇,他就没有实证断我见的内容,所以他分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定,无想定,搞不清楚,乱成一团,事实上这个是在说明什么,说明说啊,你看他怎么讲,他最后一句讲,当我在的时候,我这个末那我还在,所以吴胜奇他以为怎样,以为如果要断我见的时候,是不应该有末那在的,他以为是这样子,可是并不是这样子,我们说断我见,并不是以说哪一个识在或不在,不是以这个为论,就像这个外道,外道的五现涅槃,就是有这个过失,他们认为我现在在欲界里面,我有六个识,那我要把某一些识灭掉,譬如如果证了初禅之后,把鼻识跟舌识灭了,然后再往上,连身识眼识耳识也都灭了,连前五识都灭了,譬如到了二禅就是这样子,所以他的观念,他们的观念就错以为,我应该要把这个识灭了,古印度人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他是有个道理的。

就像说我们,看到外面的五尘,我们的觉知心是被这个五尘拉住了,因为拉住所以就很痛苦哦,这个想法可能,跟一般人不大一样,一般人都认为,如果我的眼耳鼻舌意能够看到东西,能够听到东西,能够闻到尝到,能够触到,然后了知种种的事情,这个殊胜,所以每个人晚上睡著之后,隔天要赶快爬起来,对不对?如果告诉你要是睡著了,你就死掉了什么都不知道,保证你那天晚上你就不睡觉了,因为不想,我竟然明天什么都不知道,好可怕,可是古印度的这些人,他的想法不一样,因为他们观察,观察怎样,观察我们的前六识,我们的六识,事实上是被外境所拘束的,是一种系缚,而且是一种痛苦。

我举个例子,如果各位有看电影,电影不是有时候会演那个,什么某个警探可能去卧底,结果被人家发现,对不对,就把他绑住,然后怎么拷问他,就用那个大的灯光,照他的眼睛,对不对,然后为什么要照他的眼睛,就是不让他睡觉,不让他的眼识休息,让他的眼识,因为有色尘的刺激,有这个色入,结果他的眼识就被拘束了,不能休息,痛不痛苦,很痛苦的,所以我们是可以好好的睡觉,所以很希望还有六识可以受用,了别外境,可是古印度的,这些婆罗门修行人,他们观察到,事实上我们的六识,是被外尘所拘束,所以这个是怎样,是一种痛苦,是一种不平静,所以他们发现怎么样,应该要把怎样,把这个了别把祂去除掉,目的是这样子,所以他们就认为,如果我可以把这个了别,一直去除掉,一直去除掉,然后最接近那一个,不被拘束的状况,是怎么样,是接近死亡的状况,他的想法跟一般人是相反的,可是他这个观察,是什么,他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有一个说法说,什么是最安乐的状况,就是有一个不认识自己的那个自己,他们认为是这样子,因为那样子,即使外面再怎么吵闹,他都不受影响,因为不受影响,他最安乐,所以他们的观念是这样子,因为这样子错误的观念,所以他们要把识怎么样,把祂灭了,所以那就是他们的教门就是这样子,他们的理论就是这样子,而且他们也这样子实践,所以才会有五现见涅槃,五现见涅槃就是这些外道,他们的观点就是这样,所以这些婆罗门,他们愿意修禅定,就是要把这些识灭掉。

结果这个吴胜奇,他的观念也以为是这样子,他以为如果我的末那还在,那怎么样,那就有我,那就不能获得解脱,他以为是这样子,可是我见的断除,不在于说末那是不是还在,乃至也不在乎说,也不在于说六识在不在,因为我见的断除是要观察这些,我们自身的五阴世间,它的本质到底是如何?如果要来观察,要有这个智慧来断除我见,当然要意识存在,乃至末那也存在也没关系,乃至前五识存在都没关系,因为前五识都在,意识也在,意根末那也在,因为祂们都在,而且很伶俐的存在,可是要很有观察的能力,要如实观察,所以如实观察才是关键,不在于哪一个识在不在的问题,那个不是关键,这个须跋陀罗他们就是这样子,以为识的存在,或是不存在很关键。

所以他们只是修四禅八定,可是对于法界的如实观察不足,所以就不能获得解脱涅槃,所以他的我见就不能断,他以为我只要把前五识给灭了,那我这个觉知心还有了知,我也把祂灭了,那这个是涅槃吧,他就以为是这样,因为这样子最安乐,最不受打扰,因为外五尘如何变动,他可以不受打扰,他觉得愈能够这样安定,他愈安乐,这样子如果能够更长久的话,那他就可以获得究竟的安乐,他就以为是这样子,可是那个观念是错误,所以那个就是婆罗门,他们的教门就是这样子,所以他们也就是这样子去实践,他走的道路就是这样子,吴胜奇他就不能了解断我见跟这个没有关系,跟哪一个识存不存在是无关的,因为断我见是怎样,是要具有那个智慧,如实观察的智慧,能够发现怎样呢,发现五阴的总相,它的本质是如何,如果他能够正确的观察,五阴的本质如何,即使色阴还在,即使受想行识还在都没有关系,那个才是断我见,而且有了断我见的智慧,才叫作能够见道,涅槃到底在哪里,能够看到涅槃在哪里,才知道那我现在是,身处在什么样的境界里面,我怎么样走到那个涅槃,所以断我见才叫作见道,他断三缚结,我看到解脱的道路了,他才代表他了解宗门,解脱道的宗门,然后他对于解脱道的教门,他就会正确去说,断我见多重要,所以五阴它是如何的虚妄,他讲的就是五阴的虚妄,而不会讲说,你要把那一个识灭掉哦,不在讲这个,所以婆罗门的错误的认知,跟佛教的认知,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可是吴胜奇,他的观念不是佛教的,他的观念反而比较接近什么,比较接近婆罗门,可是那是错误的,表示他对于佛教断我见的真正意涵跟用意,他不能了解,他反而是很佩服什么,佩服把意识不分辨而已:这个也不分辨那个也不分辨,你能够到这个境界,高不高。他觉得高啊,可是他当然知道,虽然高是高,可是如果没有断我见,他是没有办法入灭尽定的,他知道,可是这道理,他就不清楚了,可是从一个实证的菩萨来说,一个人如果说外道,如果证到非想非非想定,不会认为他很高,为什么,因为他连总相都没有,连断我见的声闻解脱的,总相的智慧他都没有,既然没有的话,表示他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去,八万大劫不中夭,到了八万劫之后呢,还是再回来,而且可能沦堕到畜生道去,所以这样子对于声闻解脱来说,他的证境很差,因为他根本不能了解,真正声闻解脱的内涵是什么,所以他的境界不高,所以声闻解脱最重要的见解是,你对于五阴的内容,有没有彻底了解,正确的了解,你如果了解的时候,对于涅槃如何前进的那个道路,你才看到,看到之后你就会知道,那我应该如何走,那这样的话,他的宗门跟教门才能够一致,才能够因为声闻解脱道的教法,才可以让一个修解脱道的人,能够迈向涅槃。

可是如果他的见解错误,就是盲修瞎练,表示他没有办法看到,解脱的道路,那他如何能够解脱,所以说教门跟宗门,它一定是互相配合的,如果没有互相配合,就像这婆罗门,那他怎么修,即使修得四禅八定,照样不得解脱,所以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吴胜奇他对于,他在这里面说,说这个我,这个末那还在,他以这个作为来论说,须跋陀罗能不能解脱的问题,可是他这个论义没有切中要害,所以他对于一个很小的法义,可是他一解释起来错误太多,如果我们要说他的过失,那还很多,可是从这里可以知道,他是不懂的什么叫叫断我见的,他也不懂得什么是解脱道,这个就是吴胜奇,他根本没有断我见,既然没有断我见,连解脱的道理都不了解,他哪有可能是明心,能够实证如来藏的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教门跟宗门不相契合,从这地方就可以来判断,吴胜奇他一定是没有断我见,他也一定没有找到如来藏,因于他对于教门,对于解脱道的基本的道理,他都不了解,从这里就可以证明。

好那我们看第四页第四段第四点,吴胜奇曲解了《达摩血脉论》的正义,窄化六度为只有明心见性,否定前五度的修行,吴胜奇说【《达摩血脉论》讲得清清楚楚,你如果整天念佛啊,布施啊,持戒啊,所谓精进啊,打坐啊,等等等,佛只交代一个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找自本心,学佛没有这样子,你千万不要侥幸】这个一样牵扯到宗门跟教门,宗门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实际已经走过了七住位,他一定知道他是如何走到的,他也会知道说,我曾经被如何教导,所以我现在走到了,所以他对于那个道路,绝对不会误解,他一定知道,那我一定是,因为我之前曾经做了哪些布施,做了怎么样的持戒,如何谨守本分,怎样修忍辱,我怎样修精进,我怎么样修禅定,我怎么样修般若,最后我实证了,所以他就怎么样,对于那个教门所说的,完整的内涵,他不会遗漏。

可是如果一个人他是盗法,一贯盗,一贯的用盗法的方式偷人家的智慧,他说我偷到人家的智慧,我前面也没有布施也没有持戒,也没有忍辱精进,禅定都不用,连般若也没有熏习,我不用,我这样一偷就得到,所以根本就不用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什么般若熏习都不用,偷就得到了,所以只要偷就可以了,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一贯道最基本的教门,就是这样子,它的教门就是告诉你,你只要去哪一个宗教,有什么理论,你就不用什么,你就把它拿来讲就好了,然后再一以贯之,用自己的道理,去把它贯串一下,就可以了,他就偷到了,所以一贯道以前是怎么样,一贯道以前,他们是只有儒道释,儒就是儒家,道家,佛教,释就是释迦牟尼佛,儒道释三教合一,然后一以贯之,以前是这样子,从白莲教一直到后来的一贯道,都是这样子,因为一贯道就是从以前的白莲教的遗绪过来的,可是后来到近代,就有什么,就有回教啊,也有基督教,而且信众很多,那怎么办,一样啊,【一贯盗】就好了,照样去把它盗过来,《圣经》也跟我们一样,《可兰经》也跟我们一样,然后来一以贯之就好了,所以一贯盗是怎么样,原来是三教合一,现在变成五教合一,可是听说还有一个统一教,韩国那个统一教人数也不少,搞不好以后它变成六教合一,因为继续再去偷就好了,所以因为它的理论就是,只要把人家最后的东西,偷了就好了啦,那前面要不要什么努力,不用嘛,所以也不用布施,也不用持戒,也不用忍辱,精进什么,统统不用,因为只要偷一下就有,你看它的教门跟行门,跟它的宗门是一致的。

所以它就会窄化,窄化达摩的《血脉论》里面,说只要明心见性就好了,可是我们来看看,《达摩血脉论》里面,到底是怎么说的,达摩大师《血脉论》卷一,【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与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法,是外道语。】

这个《血脉论》里面,这是有人问说,如果没有明心,没有见到成佛之性,事实上这里的见性,只是指的明心,只是以前都是以见性来说明心,所以名相是这样子,所以也不是,吴胜奇所说的明心见性,因为明心见性是不同的实证,有人问说,如果没有见到成佛之性,有个心体的成佛之性,那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与福利,是不是可以得成佛道,达摩祖师答说,不得,那当然不得,因为如果只做前面的诵经,念佛,布施,持戒,精进,广与福利,那个只是什么,人天善法,也就是我们导师前面才说,人天乘的法如果跟三乘菩提合在一起讲,修人天善法是为了要迈向解脱,迈向成佛的话,它是佛法,可是如果修前面的人天善法,他不去求解脱,不愿意成佛,那这个不是佛法,这个是外道法,道理是在讲这个。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做前面的行人天善法,慈济,济贫,布施,只是做这些事情,然后他都不求解脱,不探讨说佛法到底在谈什么,不探讨说解脱是在谈什么,不探讨说法界的实相内容是什么,那他当然不能成佛,因为他只是讲人天乘而已,所以达摩祖师当然就会回答,如果只做人天乘的布施,然后持什么戒,即使受了菩萨戒,也把它当成是,劝人为善的一个行为准则,层次这么低的话,那当然也是一样,只是人天乘而已,当然不得成佛,因为他也没有解脱道的实证,也没有大乘的实相智慧的实证,他当然不得成佛。

这里又问,为什么不得,达摩祖师说【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不懂得解脱,不懂得三界,这些我所的虚妄不实,那他怎么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佛,不可能,什么叫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也就是有人执著世间的资财,执著世间的名闻利养,以为说它很真实,而一直去追求它,以为它真实,可是这些资财,坦白讲它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呢,因为不管如何,即使人世间人很羡慕,譬如说有钱的人,可是这个有钱没有错,是他过去行了布施之后,得到这一世有钱的果报,富有资财,可是有一个问题就要思考,如果说过去的果报实现了,而这一世很有资财,既然已经实现了,请问一下,那未来还会不会再呈现,因为报过了,就没啦,那这一世的富有资财,不代表未来世是富有资财,如果以为我富有资财,这个就是我的目标,有人一世就是要追求,我要富有资财,可是他追求了,当他得到了,请问他这个资财,能够永远得到吗,不能永远得到,为什么,舍寿的时候就舍掉了,就换成别人的了,结果他富有资财,就是过去的果报实现了,那实现了以后还会不会有,以后就没有了。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是怎么样,如果他富有资财,他说我富有资财,我过去有行布施,我应该怎么样,为我未来世,如果他是菩萨,他就会为他的未来世广行布施,因为这样子才是他未来,永远可以再获得世间的资财,可是他也不要耗尽他的资财,为什么,因为他还要有成佛的资粮,要去累积啊,那名闻呢,名闻更是虚妄,我们导师常常说,以前说,他以前也很有名,可是他总不能说,我是过去的某某某,那不信的人,那是你说的,我才不信你,那有什么用,还是没用,所以一世的名闻,那只是那一世的五阴,受用一下子,那受用了,也是没了,未来世能不能受用,不能受用,所以我们导师说,有人把他的以前,过去世的语录还拿来每天读,可是活著跟他说法不信,信他过去的语录,所以名闻也是有为法,对于有人一生就是只是,追求这样子的名闻,追求一生成为大师,那有什么用,五阴舍弃了,舍寿了照样不见,未来世,如果没有因缘,他也是没没无闻,乃至如果做了错误的事情,未来世沦堕三恶道都有可能。

所以说有少法可得,世间法就是怎么样,永远不可得,如果你要仔细想一想世间法,这些世间法都是有为法,都是不可得的,如果你认为有少法可得,那一定落到世间法里面去,因为佛法所实证的都是现成的,乃至是无所得法,可是无所得才是真所得,因为那样子才是,才是让自己可以究竟解脱,才可以让自己获得,最究竟的智慧,因为无所得法是说,那个法你本来就拥有,譬如解脱之法,如来藏之法,本来你就有的,因为你本来就有,所以你这些,无所得法都不是外来的,而是你本来就有的,因为本来就有,所以永远不会灭失,这个才是真正的解脱法,所以有少法可得就是因果,因果就是什么意思,落到现象界里面,就是受报,为什么,就继续在三界里面轮回不已,就不免生死,所以达摩祖师回答的好啊,然后何时得成佛道呢,就是成佛要见性,就是要见到如来藏这个成佛之性,也就是明心,如果不见性的话,因果等语也是外道法,也就是他如果只讲人天乘,不谈到解脱,不谈到实相的智慧,那一定都是外道法,为什么,因为他只落到人天世间,所以达摩祖师的意思在说什么,是说如果要修人天的话,可以,可是你一定要有三乘菩提,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法道,可不是像吴胜奇所误会的,他把达摩祖师的《血脉论》曲解了。

为什么,因为他跟他的教门的理路,跟他的实证不一样,因为他的实证是怎样,是盗取人家的密意,就好了嘛,只要偷人家的智慧就可以了,因为根本不用自己实证,他觉得那个太辛苦了,可是呢,真正实证的人,他一定是走过了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还有熏习般若,最后他才获得的啊,他一定知道说,我的道路就是这样走的,所以我就坚信一定是这样子,可是如果一个人,他不是那样子走的,他就不相信这个道路,所以这就是宗门跟教门,一定是互相契合的,所以说外道也有他的宗门教门,可是他的宗门都是错误的,不能见到涅槃的,他的宗门都不能见到实相的真实相貌,所以他们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他们的解脱,也不会是真正的解脱,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吴胜奇确实是有很严重的误会,所以在我们修学大乘法里面,我们要一直来修六度波罗蜜,而且不是在我们求实证七住位的明心之前要修,即使我们实证了之后,还要继续修六度万行,只是在明心之前所修,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可是实证了如来藏之后,是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且三贤位,都要一直不断地修学,即使三贤位过了,入了初地,还是一样修,初地照样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三地要修忍辱等等,照样都修啊,六度波罗蜜照样继续,在十地里面修,乃至到了十地的时候,还要修十度波罗蜜,而十度波罗蜜,就包含了六度波罗蜜,所以六度波罗蜜,它是整个佛菩提道,所要走的道路的一个总的相貌,是不能脱离这个相貌的。

所以我们接下来,所要举的这个例子,都在谈佛菩提道,这个道路的总的相貌,告诉我们,如果佛菩提道,如果我们要走的话,那一条路到底是怎么样的相貌,要告诉我们这件事,这部经典就是,《大乘方广总持经》那吴胜奇他也讲这部经,可是他就晓得这部经,事实上,它讲的意涵是这个,所以说他所讲的内容里面错误非常多,我们基本上,就取了这部经的一些内容,来跟各位解说,我们进入下一个,原来是第四页的第五点,那在进入这个第五点之前,我们要先来看第十五页,第十五页的下面第二点,因为经文的顺序,要先把这个部分稍微交代一下,再接回来这样比较刚好,那这个地方是说,吴胜奇错解经文的意思,而且还妄评别人,评了别人,可是他不知道,他自己的状况比人家还糟糕。

我们看看他怎么说,在《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佛言,阿逸多,于我灭后五浊世中,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实非菩萨自谓菩萨,是外道人,曾于过去供养诸佛发愿力故,于佛法律而得出家,随所至处,多求亲友,名闻利养,恣行秽污,弃舍信心,成就恶行,不自禁制,不自调伏,贪诸利养,于一切法门及出生坚固三昧,皆悉远离,实无所知,为亲属故,妄称知解,住于谄曲,口说异言,身行异行】

这个经典是佛陀,衪要入灭之前说的经典,然后佛陀就跟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说,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的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的时候,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果说他不是菩萨,可是说自己是菩萨,他本质是外道,在这种情况之下,然后这一些人,他不是菩萨,可是说他是菩萨,而且是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外现哦,表相看起来好象是哦,可是他本质上不是,他是外道,祂说像这样的人,他是过去世的时候,曾经供养诸佛,也曾经发过愿,因为过去供养诸佛,而且发愿的势力,有这业的势力,所以说他在佛法中,可以怎么样,于佛法律里面而得出家,有的是可以获得出家的,而且随所至处呢,多求亲友,名闻利养,他就追求很多的眷属,想要获得世间广大的名声,而且恣行秽污,弃舍信心,恣行秽污就是说表面看起来他好象是受了一些戒法,所以说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可是行了种种违戒的事情,而且弃舍了信心,对佛陀不信受,对佛陀的教法都没有信心,不愿意真正去实行,所以成就恶行,自已不能禁制,做了很多的坏事情,结果不能自己控制,而且不能够自己来调伏,自己在贪这些名闻,贪眷属的这种过失,自己没办法,没有办法来调伏自己,然后对于一切的法门,也就是对于修学解脱道,或是佛菩提道的修学的法门,都不能实践而且愈来愈远离,没有所知,而且有种种谄曲,那像这样子就是,就是五浊恶世里面这些外道人,好,那这个内容,我们待会儿再跟各位再详细地说明。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顶果钦哲法王: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 顶果钦哲法王: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

坛经辩讹 第2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2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9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9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6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6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10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9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9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8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7集 蔡正礼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6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6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5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3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2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坛经辩讹 第0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第125集 藏密错将妄心当真心 游正光老师 第125集 藏密错将妄心当真心 游正光老师

第123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三)游正光老师 第123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三)游正光老师

第122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二)游正光老师 第122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二)游正光老师

第121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一)游正光老师 第121集 藏密的三昧耶戒是伪戒(一)游正光老师

第120集 他派对宗喀巴的批评 余正伟老师 第120集 他派对宗喀巴的批评 余正伟老师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今天见到两位环保界杰出人物:郭耕老师和珍妮·古道尔 今天见到两位环保界杰出人物:郭耕老师和珍妮·古道尔

第118集 坚住意识心的认知 余正伟老师 第118集 坚住意识心的认知 余正伟老师

第117集 中观应成派 余正伟老师 第117集 中观应成派 余正伟老师

第116集 见五蕴空与中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6集 见五蕴空与中观 余正伟老师

第105集 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庄严 陈正源老师 第105集 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庄严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3集 般若空性是毕竟空不是无常空 陈正源老师 第103集 般若空性是毕竟空不是无常空 陈正源老师

第102集 般若不是性空唯名 陈正源老师 第102集 般若不是性空唯名 陈正源老师

第101集 宗喀巴说“大小乘所证空慧相同”之错谬 陈正源老师 第101集 宗喀巴说“大小乘所证空慧相同”之错谬 陈正源老师

第100集 佛教中没有密咒乘 林正仁老师 第100集 佛教中没有密咒乘 林正仁老师

第099集 佛说的菩提非密宗之菩提 林正仁老师 第099集 佛说的菩提非密宗之菩提 林正仁老师

第098集 阿赖耶识才是结生相续识 林正仁老师 第098集 阿赖耶识才是结生相续识 林正仁老师

第097集 六道轮回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7集 六道轮回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6集 中阴身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6集 中阴身之正说 林正仁老师

第095集 死亡之过程——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5集 死亡之过程——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4集 结生相续识——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4集 结生相续识——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第093集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刘正莉老师

第092集 十二因缘之因——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2集 十二因缘之因——如来藏 刘正莉老师

第091集 观行、观想 刘正莉老师 第091集 观行、观想 刘正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