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慈法师:十三 大缘方便经

2025-04-20 汉传人物

(十三)大缘方便经{一○}

大意:

此经是佛陀为阿难说佛教的根本教义,是重要教理-十二因缘法,依顺逆生灭之观法而说。此经虽说十二因缘法,然而经中至说明之阶段时,即和巴利原本同样的叙说九支缘起法。而且因缘法的说明,虽有三世两重的相续的说明,然而以相依相关的说明为全体的骨子之事,以及十二支中,以「爱」的说明为基础等事,是值得特别注意之处。又因缘法的说明中,曾叙述无我、七识住处,以及八解脱等。

七职住:对于三界五趣,长养其识,欲识自住,差别所乐。1.初识住:有色身之有情,身与想共异之处,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欲六天,及色界初禅三天,除劫初起之有情外,余时之有情。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思想亦各异,故谓身想俱异。第二识住:身异,而想一之处--色界初禅三天之梵天。大梵天王与梵众天之身有大小胜劣之差。而梵众起想,以为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起想,以为此诸梵众皆我所生。第三识住:身一想异之处--色界第二禅之三天。这里的天人之形貌皆同,故为身一。第四识住:身一想一之处--色界第三禅之三天。形貌同一,又唯为乐受之想。第五识住: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天。第六识住:无色界之识无边处天。第七识住!无色界之无所有处天。以上三天处,均无身形,唯有舍受想。

八解脱: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大意:本经乃佛陀为了阿难而说明佛教的根本教义,所谓因缘法,而以顺逆生灭的观法,去阐明其重要的教理。本经曾提示十二因缘法,然而经中的说明乃以九缘起法之叙述。里面有关于三世两重相续的说明,以及相依相关的说明,都尽在于此。又有无我、七识住处、八解脱等的启示。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拘流沙国(拘流为拘楼,为十六大国之一,沙就是于,也就是在于拘流国的人世间),在劫摩沙(该国的城市)的住处,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

那时,阿难(欢喜,佛的堂弟,多闻第一,十大弟子之一),住在于闲静之处,曾作如是之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说的十二因缘法(缘起法,为佛教中最为基本之说,所谓众生生存的实相,乃以相依相关的关系而阐说的),其光明乃为甚深难解!然而如我的意识去观察的话,只能看到目前之事那样,怎么能了解其甚深的道理呢?」于是,阿难就从其静室而起,而至于世尊之处,到后,以头面去礼拜在佛的双足前,然后退坐在一边,而白世尊说:「我刚才在于静室时,曾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其光明之处,乃为甚深难解!如我的心意去观察的话,只能知道目前之事那样而已,怎么能知道其深奥的真义呢?」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止!上!不可以作此言,不可以说十二因缘法之光明为甚深难解!阿难!此十二因缘乃为难见难知,那些诸天、恶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其未彻见因缘法的众生,假如欲思量观察,而想去分别其义的话,就统统都是荒迷,是不能见到的。阿难!我现在为你说:老死有缘(会至于老死,是有其来因的),假若有人问而说:『甚么是老死的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生就是老死的缘。』(由于现在的业,而引起未来之生,未来之有生,就是未来的会老死的缘)。如再问而说:『谁是生缘?』(为甚么未来会有生?是基于甚么因缘而来的呢?)就应回答他而说:『有是生缘。』(有乃由于烦恼而造业,而决定其次之果的,所谓生存的当体,故有就是未来之生之缘。)如再问而说:『谁是有缘?』(甚么是有的缘,有从那里来的?)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取是有缘』(取就是执着,就是烦恼,是想要而欲得的心地,故取者就是构成有的缘)。如再问而说:『谁是取的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爱是取缘。』(爱就是生诸爱欲之心,故爱就是执取的缘。)如再问而说:『谁是爱之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受是爱缘。』(受就是依

于六根而感受的作用,故感受就是生爱的缘。)如再问而说:『谁是受的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触是受的缘。』(触为感触,如感触冷暖、高低、好丑等不管是苦是乐,都只为相接触,故感触就是感受的缘。)如再问而说:『谁是触的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六入就是触的缘。』(六大为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为造成主客对象的基因,故六入就是触的缘。)如再问而说:『谁为六入之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名色就是六入之缘。』(名为精神,色为物质,故为身心的全体,故有了名色,才会有了六入,名色就是六入之缘。)如再问而说:『谁为名色的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识是名色之缘。』(识为六识之全体,为识别、分别一切之心,故为名色的缘。)如再问而说:『谁为识之缘?』的话,就应回答他而说:『行就是识之缘。』(行就是一切行动,是过去世的烦恼的行业,不管是善是恶,均为是业行,故业行就是识的缘。)如再问而说:『谁为行之缘?』的话,就应回答而说:『痴就是行之缘。』(痴为无明,为过去世无始以来的烦恼,是一切的成立根源,故为行的缘。)

阿难!像如是的,缘于痴(愚痴,无明),而有了行,缘于行,而有了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入,缘于六入,而有了触,缘于触,而有了受,缘于受,而有了爱,缘于爱,而有了取,缘于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忧、悲、苦恼等大患所集的一切,这就是成为此大苦阴之缘。」(十二因缘有顺逆二观之说明。由老死为起点,乃至于无明,就为之逆观,由无明为起点,乃至于老死,就是所谓的顺观。)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缘于生,而有了老死,这是甚么意义呢?因为倘使一切众生,并没有生的话,宁有老死吗?」阿难回答说:「无也」。(没有生,怎么会有老,有死呢?是不会有的事。)佛陀说:「因此之故,阿难,由于此缘,而知道老死乃由于生而有,乃缘于生而有了老死的。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的。」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缘于有,而有了生,此为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有为生死的果报,欲有就是欲界的异名,也是欲界的生死,色有为色界的异名,是色界的生死,无色有为无色界的异名,为无色界的生死。欲有、色有、无色有称为三有,为三界的异名)的话,宁有生吗?」回答说:「没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以此缘,而知道生乃由于有,缘于有,才有了生的。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缘于取,再有了有,此为何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的话(欲取就是取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为贪欲之取着。见取就是执取于我见、边见等见。戒取为戒禁取,为取着于非理之修行法,所谓戒禁取见。我取就是取着于我见、我慢等),宁会有了有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有乃由于取,缘于取,而有了有的。我所说的,其义就在此。」

又告诉阿难说:「缘于爱,而有了取,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并没有了欲爱、有爱、无有爱的话(欲爱为种种的爱欲,有爱为常见之爱,无有爱为断见之爱。南传为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等六爱),宁为有了取与否呢?」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之故,知道取乃由于爱,缘于爱,而有了取。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

又告诉阿难说:「缘于受,而有了爱,此为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没有了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的话(受为感觉之义:乐受就是领纳快乐之感,苦受就是领纳苦恼之感,不苦不乐受就是舍受,感受不苦,也感受不乐。南传作1.眼触所成受,2.耳触所成受,3.鼻触所成受,4.舌触所成受,5.身触所成受,6.意触所成受之六受),宁有爱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爱,乃由于受,缘于受,而有了爱。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当知!因于爱,而有了求,因于求,而有了利,由于利,而有了用,因于用,而有了欲,因于欲,而有了着,因于着,而有了嫉,因于嫉,而有了守,因于守,而有了护。阿难!因于有了保护之故,而有了刀杖、诤讼,而作算不尽的恶业(动干戈、兴诉讼,总会有恶业的一面。)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这是甚么意义呢?如果使一切众生,并不为了保护自己的一切的话,是否当会有刀杖、诤讼等,而生起无数的恶业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因此之故,阿难!由于此因缘,而知执刀杖、兴诤讼等事,乃由于保护而起的,缘于保护,而有了刀杖、诤讼。阿难!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

又告诉阿难说:「因于守,而有了护,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没有守的话,宁可有护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保护乃由于守,因于守,而有了护。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因于嫉,而有了守,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嫉的话,宁可有守吗?」回答说:「没有的!(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守乃由于嫉,因于嫉,而有了守的。我所说的,其意乃在于此。阿难!因于着,而有了嫉,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着的话,宁可有了嫉吗?」回答说:「没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嫉,乃由于有了着,因于着,而有了嫉的。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因于欲,而有了着,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欲的话,宁可有了着吗?」回答

说:「没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有了着,乃由于欲,因为有了欲,才会有了着。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因于用,而有了欲,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用的话,宁可有了欲吗?」回答说:「没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义之故,知道欲,乃由于用,因于用,而有了欲。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因于利,而有了用,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利的话,宁可有用吗?」回答说:「没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义之故,知道用,乃由于利,因于利,而有了用。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因于求,而有了利,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求的话,宁可有利吗?」回答说:「没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利,乃由于求,因于求,而有了利。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因于爱,而有了求,这是其么意义呢?倘

使一切众生,都没有爱的话,宁可有了求吗?」回答说:「没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求乃由于爱,因于爱,而有了求,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

又告诉阿难说:「因于爱,而有了求,乃至于有了守与护。受也是如是这般,因于受,而有了求,乃至于有了守与护。」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缘于触,而有了受,这是甚么意义呢?阿难!倘使没有眼根,没有色境,没有眼识的话,宁有感触与否呢?」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如果没有耳根、声境、耳识,没有鼻根、香境、鼻识,没有舌根、味境、舌识,没有身根、触境、身识,没有意根,法境、意识的话,宁有感触与否呢?」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感触的话,宁有感受与否呢?」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义,而知道感受乃由感触而有,缘于感触,而有了感受。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缘于名色。而有了触,这是甚么意义呢?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名色的话,宁有心触与否呢?(名色之名为精神作用,也就是心,故名触就是心触,下面还有身触〔色触〕之提示。)」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形色相貌的话,宁有身触与否呢?(名色之色就是身,为有对碍的色体,故身触就是色触)。」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如果没有名色的话,宁有感触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而知道触乃由于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触。我所说的,其义乃在于此。阿难!缘于识,而有了名色,这是甚么意义呢?如果识不入于母胎的话,是否会有名色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如果识,入于母胎,但是如不出来的话,是否有名色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如果识出于母胎,然而婴孩却坏败的话,名色能够得以增长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如果没有识的话,是否会有名色吗?」回答说:「不会有的。」

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之故,知道名色乃由于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我所说的,其义就是在于此。阿难!缘于名色,而有了识,这是甚么意义呢?如果识不住于名色的话,则识就没有所住之处,假如识无住处的话,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吗?」回答说:「不会有的。」佛陀说:「阿难!如果没有名色的话,宁有识与否呢?」回答说:「不会有。」

佛陀说:「阿难!我乃由于此缘之故,知道识乃由于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识。我所说的,其义就在于此。阿难!因此之故,名色乃缘于识,识之缘而有名色,名色之缘而有六入,六入之缘而有触,触之缘而有受,受之缘而有爱,爱之缘而有取,取之缘而有了有,有之缘而有生,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大苦阴之集。

阿难!齐于此,而为语,齐于此,而为应,齐于此,而为限。齐于此,而为演说,齐于此,而为智观,齐于此,而为众生。阿难!诸位比丘在于此当中,如实而正观,而无漏心解脱。阿难!这类比丘叫做慧解脱。像如是的解脱比丘,对于如来之终,也会知道,对于如来之不终,也会知道,如来之终不终,也都会知道,如来之非终非不终也会知道。为甚么呢?阿难!因为齐于此,而为语,齐于此,而为应,齐于此,而为限,齐于此,而为演说,齐于此,而为智观,齐于此,而为众生之故。像如是的尽知之后,这类无漏心解脱的比丘,如说他不知不见如是的知见(他如果如此的执见的话,那是不正确的),阿难!所谓执计(妄执)为我的话,都是同样的名叫我见(认为有我的实体,以此五阴为常:一、主宰的实我),以名色与受,都执计以为是我。有人说:

『受非我,我是受。』(感受之法,并不是我,我乃是感受。)或者有人说:『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感受并不是我,我也不是感受,感受之法,是由于我所感受,受法实在就是吾之我)。或者有人说:『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感受不是我,我并不是感受,感受之法也不是我,唯有爱,就是我。)

阿难!那些执见为我的人,说感受就是我,常常对人说:『如来曾说三受,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当有乐受之感之时,并没有苦受之感,以及不苦不乐受之感;有苦受之时,则没有乐受与不苦不乐受,有不苦不乐受时,则并没有苦受与乐受。』为甚么缘故呢?阿难!由于乐触之缘,而生乐受,假如乐触消灭的话,则受也会消灭。阿难!由于苦触之缘而生苦受,假如苦触消灭的话,则其感受也会消灭。由于不苦不乐之触之缘,而生不苦不乐之感受,假如不苦不乐之触消灭的话,其感受也会消灭。阿难!如果两木相攒的话,则有火之发生,两木各放置在不同之处的话,就不会有火。这里所说之事,也是如是,由于乐触之缘之故,而会生乐受,如果乐触消灭的话,则其感受也会与之而俱灭。由于苦触之缘之故,而会生苦受,如果苦触消灭的话,则其感受也会与之而俱灭。由于不苦不乐之触之缘,而会生不苦不乐之受,假若不苦不乐之触消灭的话,则其感受也会与之而俱灭。阿难!此三受(苦、乐、舍)为有为,为无常,乃从因缘而生,是会尽之法,会灭之法,为朽坏之法。它并不是我有,我也不是其所有,应当要以正智,如实去观察(照实在的去观察其实在之性)。阿难!那些妄执而见我者,以受为之我,那就不对的了。

阿难!那些妄执见我的人,说受并不是我,我乃是受的话,就应当对他说:『如来乃说三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如乐受是我的话,当乐受消灭之时,就会有二个我,这就是其过错的地方。假若说苦受就是我的话,当那苦受消灭之时,就会有二个我,这就是其过错。如果不苦不乐受是我的话,当那不苦不乐受消灭之时,就会有二个我;这就是其过错的地方。」阿难!那些妄执见我的人,曾说:『受并不是我,我是受。』那就是不对的了,阿难!那些妄执而计我的人,曾作如是之说:『受并不是我,我乃不是受,受法(受的本性)就是我。』就应当对他而说:『一切并没有受,你怎样说有受法,说你是受法呢?』对曰(回答而说):『非是。』因此之故,阿难!那些妄执而计我的人,曾经说:『受并不是我,我乃不是受,受法是我。』那就是不对的了。

阿难!那些妄计而执我的人,曾作如是之说:『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不是我,但爱乃是我。』的话,就应当对他说:『一切并没有受,怎么会有爱呢?你是爱吗?』对曰(回答说):『非也。』

(不是的)。因此之故,阿难!那些妄计我的人,所说之:『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爱是我。』这就是其不是的了。阿难!齐为是为语,齐为是为应,齐为是为限,齐为是为演说,齐为是为智观,齐为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们在于此法当中,如实而正观,而于无漏心解脱。阿难!这类比丘当名叫做慧解脱。像如是而解脱心的比丘,则有我也会知道,无我也会知道,有我无我也知道,非有我非无我,也知道。为甚么呢?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像如是的尽知之后,无漏心解脱的比丘,乃不知不见,而如是的知见的。

佛陀又对阿难说:「那些妄计为我的人,都一样的已决定:那些妾执而计我的人,或者说少色(有限之色)就是我,或者说多色(无限之色)就是我,或者说少无色(有限的无色)就是我,或者说多无色(无限的无色)就是我。阿难!那些说少色就是我的人,乃决定少色就是我,我所见的为是(坚执其所见为对的),其余的都是不对的。那些妄执多色是我的人,决定多色就是我,我所见的为对,其余的都是不对的。那些妄执少无色就是我的人,决定而说少无色就是我,我所见的为对的,其余的都是不对的。那些妄执多无色就是我的人,决定多无色就是我,我所见的为是,其余的都是不对的。」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所谓七识住(七种识,也就是七类众生所爱着而安住的地方)、二入处(无想的众生所安住之处有二:1.为无想入,2.为非想非无想入),据诸有沙门、婆罗门说:『这些地方很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的地方。为不虚妄,也没有烦恼的地方。』那七住呢?1.或者有众生,为若干种类之身,也为若干种类之想(各类众生的身形,以及思想都不一样),为一部份之天,以及人类的业识所寄住的地方,这就是初识住处。诸沙门、婆罗门说:『这些地方最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的地方,为不虚妄,为不烦恼之处。』阿难!如果比丘知道初识住,知集(知道初识住之生来的原因),知灭(知道初识住之灭尽),知味(知道初识住的乐味),知过(知道初识住的苦痛),知出要(知道初识住的出离之道)的话,就能如实而知道其一切的。阿难!那位比丘说:『彼不是我,我乃不是彼。』这样的如实而知,如实而见。

2.或者有众生,为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想的话,就是指梵光音天(初禅天)。3.或者有众生,同为一类之身,而有若干种之想的话,就是指光音天(二禅天)。4.或者有众生,同为一类之身,也同为一个想的话,就是指遍净天(三禅天)。5.或者有众生,住于空处(无色界天之一,空无边处)。6.或者有众生,住于识处(无色界之二,识无边处)。7.或者有众生,住在于不用处(无色界之三,无所有处)。这就是为之七识住处。或者

有沙门、婆罗门说:『此处为最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的地方,乃为不虚妄,乃为没有烦恼的地方。』阿难!如果比丘知道七识住,知道其集因,知道其灭尽,知道其乐味,知道其过患,知道其超出之要道,而如实而知,如实而见的话,则那位比丘会说:『彼非我,我非彼。』这样就是如实而知见其真象,这就是七识住。

甚么叫做二入处呢?1.为无想入,2.为非想非无想入,这就是,阿难!这就是二入处。或者有沙门、婆罗门说:『此处最为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虚妄,并没有烦恼的地方。』阿难!如果比丘知道二入处,知道其集因,知道其灭尽,知道其乐味,知道其过患,知道其超出之要道,如实而知见的话,那位比丘就会说:『彼非我,我非彼。』这样的如实而知,如实而见,就叫做二入。

阿难!又有八种解脱。那八种呢?所谓1.色观色(内身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在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外之不净之青瘀等之色,使贪不起),就是初解脱。2.内色想,观外色(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之贪,虽已除了,而想使更坚牢,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贪。)就是第二解脱。3.净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使贪不起,名叫净解脱,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具足圆满,住于定,名叫身作证具足住),就是第三解脱。4.度色想,而灭除有对之想,而不念杂想,而住于空处(空无边处解脱,度过色想,灭除瞋恚想,而住于空处),就是第四解脱。5.度空处,而住于识处(识无边处解脱),就是第五解脱。6.度识处,而住于不用处(无所有处解脱),就是第六解脱。7.度不用处,而住于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就是第七解脱(以上自第四至于第七之四解脱,都因各各都能弃舍下地之贪,故名解脱。)8.灭尽定(灭受想定解

脱身作证具足住。此为灭尽定,是厌受想等之心,永住于无心,故名解脱),就是第八解脱。阿难!诸比丘们如果对于此八解脱逆顺(依次序,及作反逆之观),游行其中,出入都自由自在的话,则如是的比丘,就得俱解脱(心解脱、慧解脱,也就是解脱心之结缚,以智慧而得解脱,而为漏尽,而为无漏的圣者)。」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The theme of this web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Chinese Chinese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does not represent the concept of this website. If your rights are inadvertently infringed,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This website will be blocked immediately or modified or deleted as required. Contact the email address. amituofo7@vip.qq.com

Comment Q&A

Related Readings

悟慈法师:中阿含经卷第六 悟慈法师:中阿含经卷第六

悟慈法师:杂阿含经卷第九 悟慈法师:杂阿含经卷第九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

悟慈法师:一六 善生经 悟慈法师:一六 善生经

悟慈法师:六 转轮圣王修行经 悟慈法师:六 转轮圣王修行经

悟慈法师:中阿含经卷第九 悟慈法师:中阿含经卷第九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四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四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悟慈法师:三○ 世记经 悟慈法师:三○ 世记经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广超法师: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 广超法师: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

智海法师答:每个月我们女的都有不方便的那几天,我想请问一下那几天可以去寺庙吗? 智海法师答:每个月我们女的都有不方便的那几天,我想请问一下那几天可以去寺庙吗?

虚云老和尚:办道的先决条件 深信因果 方便开示(10)禅堂开示1 虚云老和尚:办道的先决条件 深信因果 方便开示(10)禅堂开示1

方便示教 方便示教

慧律法师:误将方便当究竟? 慧律法师:误将方便当究竟?

许智铭: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法王如意宝:这座坛城塔,在世界上真的非常少见。是获得佛果的殊胜方便! 法王如意宝:这座坛城塔,在世界上真的非常少见。是获得佛果的殊胜方便!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打坐时腿疼是否是前面的方便不够 打坐时腿疼是否是前面的方便不够

这是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 这是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

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十三日下午开示 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十三日下午开示

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初二开示 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初二开示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悟慈法师: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悟慈法师: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悟慈法师: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净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三) 净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三)

为杜绝妄语,不言是方便 为杜绝妄语,不言是方便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念出喜悦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念出喜悦

虚云法师开示录-云居山方便开示-佛法即因果 虚云法师开示录-云居山方便开示-佛法即因果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净土一法,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净土一法,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无量劫造的罪很多,有没有销罪方便法 无量劫造的罪很多,有没有销罪方便法

第062集 方便慧、慧方便、缚与解  正源老师 第062集 方便慧、慧方便、缚与解 正源老师

最善巧的方便就在身边

善巧方便化婆媳间的矛盾

戒邪淫十三法

念佛的方便和殊胜之处 念佛的方便和殊胜之处

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三、诬谤苦报 疮儿呻号 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三、诬谤苦报 疮儿呻号

二十徒劳行--十三:若常沉掉,修禅定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三:若常沉掉,修禅定徒劳也

大安法师:你信愿真切,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以种种方便,创造种种条件促使你往生 大安法师:你信愿真切,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以种种方便,创造种种条件促使你往生

百喻经-说人 喜嗔喻(十三) 百喻经-说人 喜嗔喻(十三)

第39集 缘起与善巧方便 正光老师主讲 第39集 缘起与善巧方便 正光老师主讲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十三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十三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三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三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佛教故事:法音集:方便教化 佛教故事:法音集:方便教化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十三、紧兽树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十三、紧兽树

权巧方便度众生 权巧方便度众生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十三、活佛显示定力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十三、活佛显示定力

提婆达多的妙行方便 提婆达多的妙行方便

钟茂森博士: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钟茂森博士: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菩萨以不净物来布施,只是方便行,所以有开缘 菩萨以不净物来布施,只是方便行,所以有开缘

邱天道居士说药师法门里面讲了八大方便你想知道吗? 邱天道居士说药师法门里面讲了八大方便你想知道吗?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十三、吉祥跛子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十三、吉祥跛子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为什么菩萨[有求必应]或[有求不应]?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为什么菩萨[有求必应]或[有求不应]?

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 初机念佛得方便 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 初机念佛得方便

善戒一定要有五种方便 善戒一定要有五种方便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善巧_善巧是什么意思_善巧方便怎么理解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善巧_善巧是什么意思_善巧方便怎么理解

什么是方便法门? 什么是方便法门?

龚隽教授: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 龚隽教授: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

《大宝积经》完整介绍殊胜微妙的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净土4种方便法,不唯单指念佛 《大宝积经》完整介绍殊胜微妙的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净土4种方便法,不唯单指念佛

释解冤亲方便七则 释解冤亲方便七则

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 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

苦行得禅定 方便度众生 苦行得禅定 方便度众生

达真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 达真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

吃素是通往慈悲与智慧的一个方便 吃素是通往慈悲与智慧的一个方便

修行人断我见的七种方便善巧 修行人断我见的七种方便善巧

证道正因之四——大愿平等方便 证道正因之四——大愿平等方便

证道正因之三——生长善根方便 证道正因之三——生长善根方便

证道正因之二——能止息方便 证道正因之二——能止息方便

证道正因之一——行根本方便 证道正因之一——行根本方便

出家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善巧方便

供佛的种种方便善巧 供佛的种种方便善巧

戒律中影响未来世果报的根本、方便、成已三罪 戒律中影响未来世果报的根本、方便、成已三罪

戒律是实现成功的方便之路 戒律是实现成功的方便之路

天台十三祖国清清竦尊者 天台十三祖国清清竦尊者

念佛摄心方便法 念佛摄心方便法

药师法门的八大方便 药师法门的八大方便

02 第一篇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 第一章 缘起及念佛略说 02 第一篇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 第一章 缘起及念佛略说

12 无相念佛之 第四章 第三节 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 12 无相念佛之 第四章 第三节 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

On Practice XIII 【修行 (十三) -英文】 On Practice XIII 【修行 (十三) -英文】

第100集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三) 第100集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三)

第099集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二) 第099集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二)

第098集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一) 第098集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一)

第097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三) 第097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三)

第096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二) 第096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二)

第095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一) 第095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一)

当明方便说 当明方便说

多吃芹菜,好处很多!简单方便的家常菜,经济又实惠! 多吃芹菜,好处很多!简单方便的家常菜,经济又实惠!

豆腐蔬菜咖喱锅,米饭最佳伴侣,又好吃又方便,懒人必看 豆腐蔬菜咖喱锅,米饭最佳伴侣,又好吃又方便,懒人必看

40个金贵小秘方,一次收藏方便一辈子! 40个金贵小秘方,一次收藏方便一辈子!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版)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版)

善巧方便感化魔军 善巧方便感化魔军

大方便经说明整个佛菩提内涵 大方便经说明整个佛菩提内涵

圣一法师方便开示

虚云老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

如何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何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 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

Share on WeChat

Share QR code on WeChat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

Link cop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