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

2024-09-08 奉持众戒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之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

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

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我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

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

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其它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乃至于在此世间证得圣位之前,更须先要具足做人的条件,所谓人成而后成圣。

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

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祇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祇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有之物或盗取四方行脚僧宝之物为重罪,此戒不能舍。若某地认为此戒应当要舍,我们也当明舍暗持。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了。所以具足众戒应当要有轻重戒的判断、与视当时状况能否受持而衡量它,不要被戒的表相及戒条所束缚。持戒的目的在于清净身、口、意而达到解脱,如果被戒束缚,身心不能清净,就表示我们持戒有问题,观念不正确。以上是说佛戒的受持应当尽量圆满,名为具足众戒。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宣化上人:为何要受持五戒? 宣化上人:为何要受持五戒?

一碗酒,破五戒 一碗酒,破五戒

宣化上人:在家人为什么不可批评出家人? 宣化上人:在家人为什么不可批评出家人?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每听人言,有很多和尚和在家人,坐着十天八天不吃饭,名为入定,是何道理?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每听人言,有很多和尚和在家人,坐着十天八天不吃饭,名为入定,是何道理?

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 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

曾琦云:因喝酒连犯五戒的居士 曾琦云:因喝酒连犯五戒的居士

刘嘉诚:五戒对基本人权的维护 刘嘉诚:五戒对基本人权的维护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8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8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在家人事物牵绊多,怎样修行最高效? 在家人事物牵绊多,怎样修行最高效?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菩萨戒的十四条戒律。 菩萨戒的十四条戒律。

智敏上师:出家人反不如在家人吗?! 智敏上师:出家人反不如在家人吗?!

佛说持守五戒必能长命百岁受人尊敬 佛说持守五戒必能长命百岁受人尊敬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怎样持守五戒 皈依修学手册:怎样持守五戒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在家人以何为重,如何能促进信心 在家人以何为重,如何能促进信心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梵网经菩萨戒和其他菩萨戒有何区别 梵网经菩萨戒和其他菩萨戒有何区别

人天行果——五戒 人天行果——五戒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在家人可以披袈裟吗 在家人可以披袈裟吗

净界法师:五戒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五戒修学法要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菩萨戒从天竺传入中土的故事 菩萨戒从天竺传入中土的故事

五戒的精神与实质 五戒的精神与实质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证道歌》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证道歌》

受过菩萨戒应发此十大愿 受过菩萨戒应发此十大愿

受菩萨戒后,吃蛋犯什么罪 受菩萨戒后,吃蛋犯什么罪

星云法师:受持五戒祈愿文 星云法师:受持五戒祈愿文

纯智法师:《优婆塞戒经》中关于在家人做生意如何说的?(347-350) 纯智法师:《优婆塞戒经》中关于在家人做生意如何说的?(347-350)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邪淫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邪淫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杀生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杀生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饮酒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饮酒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杀生的故事---又哭又笑的山羊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杀生的故事---又哭又笑的山羊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偷盗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偷盗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妄语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妄语的故事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达真堪布:在家人可以收出家人给的东西吗? 达真堪布:在家人可以收出家人给的东西吗?

老酒鬼摔倒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老酒鬼摔倒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达真堪布:如果五戒和十善没有持严,到时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达真堪布:如果五戒和十善没有持严,到时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索达吉堪布:出家人能否对在家人顶礼?为什么? 索达吉堪布:出家人能否对在家人顶礼?为什么?

第14集 具足众戒之行 正礼老师主讲 第14集 具足众戒之行 正礼老师主讲

五戒就是五布施 五戒就是五布施

五戒的内容 五戒的内容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犯菩萨戒的根本戒了?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犯菩萨戒的根本戒了?

开愿法师:念经需要持五戒吗

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虚云老和尚开示“五戒”--止恶生善 虚云老和尚开示“五戒”--止恶生善

达真堪布: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达真堪布: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达真堪布: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达真堪布: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买五戒 买五戒

“皇帝菩萨戒弟子”开创了“贞观之治” “皇帝菩萨戒弟子”开创了“贞观之治”

受五戒恭塑地藏金身逃脱鬼门关 受五戒恭塑地藏金身逃脱鬼门关

达真堪布:自己受菩萨戒跟在上师面前受有什么不同? 达真堪布:自己受菩萨戒跟在上师面前受有什么不同?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老酒鬼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老酒鬼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佛教名词:【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 佛教名词:【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

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菩萨戒诵戒程序简介 菩萨戒诵戒程序简介

佛教名词:比丘戒_比丘戒是什么_比丘戒和菩萨戒的区别 佛教名词:比丘戒_比丘戒是什么_比丘戒和菩萨戒的区别

讲授菩萨戒 讲授菩萨戒

菩萨戒浅释 菩萨戒浅释

应受菩萨戒 修六度万行 应受菩萨戒 修六度万行

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 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

菩萨戒问答 菩萨戒问答

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 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

远离恶友算弃舍众生,有没有违背菩萨戒? 远离恶友算弃舍众生,有没有违背菩萨戒?

菩萨戒的受持 菩萨戒的受持

菩萨戒简介 菩萨戒简介

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菩萨戒 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菩萨戒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受菩萨戒有三种受、受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 受菩萨戒有三种受、受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

菩萨戒戒相浅解 菩萨戒戒相浅解

菩萨戒的一生受或尽未来际受 菩萨戒的一生受或尽未来际受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菩萨戒可以舍吗? 菩萨戒可以舍吗?

受菩萨戒的四个理由 受菩萨戒的四个理由

惟贤长老《五戒、忏悔、发愿》

学佛人已受菩萨戒但要参加酒席宴会应该怎么办? 学佛人已受菩萨戒但要参加酒席宴会应该怎么办?

海涛法师:受五戒以后学习易经算犯戒吗? 海涛法师:受五戒以后学习易经算犯戒吗?

海涛法师:受过五戒的人,可以吃补药酒来补身吗? 海涛法师:受过五戒的人,可以吃补药酒来补身吗?

佛化家庭:在家人让家庭和睦是很实在的修行 佛化家庭:在家人让家庭和睦是很实在的修行

受了五戒一定要吃素吗? 受了五戒一定要吃素吗?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应该如何对待出家人_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关系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应该如何对待出家人_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关系

佛学修行:常旸法师:受戒的好处_受菩萨戒有什么好处 佛学修行:常旸法师:受戒的好处_受菩萨戒有什么好处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五戒之一“不邪淫”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五戒之一“不邪淫”

佛学修行:曙提法师:在家人可以自称某某居士吗? 佛学修行:曙提法师:在家人可以自称某某居士吗?

佛学修行:在家人怎么请经书_在家人怎么诵经 佛学修行:在家人怎么请经书_在家人怎么诵经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为什么要受持五戒和守不杀生戒?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为什么要受持五戒和守不杀生戒?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