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五戒修学法要

2023-12-28 净界法师

第1讲第2讲第3讲第4讲 

第1讲

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大家共同的来学习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

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受五戒了!当我们受了戒以后,这个时候我们在生命当中,到底有什么差别,跟我们没有受戒之前有什么差别?那么这一点我们先做一个说明。

那么在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内心当中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多了一个戒体。那么这个戒体在心中到底会产生一个什么的效果?

在戒律里面讲到两个不同的效果:

第一个就是有本期誓。

期誓就是说你心中有一个愿望在支持着你。虽然你以前在没有受戒之前,你也可能做很多的善法,但是你那个善法是没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的。

比如说你到了菜市场,你看到可怜的众生,你也可能会把它买下来放生,但是你这样的行为你是临机刚好看到,因缘才生起的,你不是经常保存这样的愿望的,所以你这个行为不会相续,而且造作也没有力量。

那么当我们受了戒以后,你心中经常保存一种愿望我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种愿望再遇到环境的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个愿望就表现出来。

所以你受完戒以后,你的戒体会产生一种愿望来引导你的生命,那么使令你的生命远离错误、趋向于善法。这是第一个,你心中有一个愿望。

第二个是遍该生境。

也就是说你在没有受戒之前,你所修的善法是有极限的,你不能够普遍一切众生。

比如说你以前也可能不杀生,但是你不是说对所有的众生都不杀生,可能你遇到了冤家你就会去伤害他。遇到了去刺激你的蚊子啦、苍蝇啦,你可能会伤害它。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的不杀生是普遍地面对一切众生,我对所有的众生,在任何的情况之下都不杀生。

所以你的所缘境是特别地广大。所以,我们总而言之,你受了戒以后,开始修善的时候,第一个,你心中有誓愿;第二个你的所缘境特别广大。所以会使令你所修的一切善法的功德,都会辗转地增胜。这就是我们受了戒以后的一个最大差别,就是成就了一个戒体。

那么这个观念大家有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讲义。

《五戒修学述要》:

我们这当中有三大科:第一个、安住戒体。那么我们受了戒以后,应该如何去纳受戒体,进一步地去安住戒体,把戒体的功能把它发扬光大,这是这一堂讨论的主题。第二个、奉持戒相。这个戒体是内心的一个愿力,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个愿力,把它付诸在身口二业的一个戒相,这个就是真实地去表现我们心中的愿望。第三个、结示劝修。我们最后用一个偈颂来总持前面的所有的内容。

我们事实上持戒就是两个重点:第一个我们如何安住我们的戒体;第二个我们如何去实践我们的戒相,这两个重点。我们就着这两个重点开始去研究它的讲义。我们看第一段,甲一、安住戒体。

那么安住戒体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戒体相状。我们要安住戒体,你要先得到戒体。你心中根本都没有戒体,你就根本不知道怎么安住。所以这个戒体相状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来成就戒体。第二个、戒体作用。当我们心中有戒体以后,我们如何把这个戒体把它发挥成一个最大的防非止恶的作用,这个地方讲两个重点,我们先看第一个。

乙一、戒体相状

我们后天要受戒,我们如何来成就内心的戒体呢?我们看这个《事钞》:

《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这一段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第一小段是说明我们所领受的戒法是什么?

所领纳的法,就是整个法界尘沙二谛等法。这个法界指的是十法界,那么这个十法界的法呢,就像这个空中的灰尘、像恒河的沙这么多,所以这个尘沙是一个譬喻。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内涵呢?二谛,有真谛的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也有世俗谛的生灭的有为法。那么十法界的整个尘沙二谛等法,怎么就是我们所领受的戒法呢?我们做一个说明。当我们没有受戒的时候,这个十法界的法都是我们造业的所缘境。说你为什么会杀生?就是有这些十法界的因缘,有一些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你才会造业。所以我们在没有受戒之前,这十法界的法都是我们造罪的因缘。那么我们受了戒以后,这十法界的因缘就转成一个我们持戒的对象,就是转过失成功德。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戒所谓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整个十法界的法。所以这样子,古德说,这个就是所谓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这个妙是微妙的妙,妙善戒法。这就是我们后天我们要去领受的这个戒法。虽然你的戒是五条,但是这五条它的所缘境是十法界的。

第二个,我们看能领纳之心: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领受这个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重点以己要期。你心中必须有一个希望,你有一种要成就广大功德的希望。那么这个希望包括有一定的时间,比如说如果你受八关斋戒,那当然这个希望就是一日一夜,我一日一夜要奉持佛陀的八关斋戒而成就广大的功德;如果你是受五戒,那么你的希望是尽形寿,到你这一期生命死亡为止。所以你心中必须有一个一定的期限,这个期限当中你有一个希望,那么依止这样要成就一种功德、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你开始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

这个地方的方便就是你要遵守受戒的仪轨。你在受戒的时候,你该礼拜的地方没有礼拜,该你出声音的时候你没有出声,你就得不到戒体。因为你身业、口业没有造作,就没有遵守仪轨、没有遵守这个方便。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一定要去遵守身业礼拜、口业的称念,那么这样子呢,来调伏我们心中的恶念,不要起恶念。就是受戒的时候、三皈依要得戒体的时候,你不能打妄想。那不能打妄想,我们心中要干什么呢?以下说明: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测思明慧就是一种观想。你这个时候你要观想,我从现在开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的种种譬如今日生,我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么这个时候你心中要在整个三宝面前许下誓愿:我从今天开始,我对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我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个,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

第二个,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

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

当然,我们许下这个誓愿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当然重点就是说你一定要先立定一个目标,那你生命有一个方向、一个努力的使命感,这个是一个重点。而且你在许下誓愿的时候心中不能有任何的拣别,不管对方,他是你的冤家或者是你的仇人,你都应该把他纳入到你所发愿的对象,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心中许下这个誓愿以后,你就用你的誓愿去冥会前法,这个前法就是前面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这个时候你能领纳的心跟你所要领纳的十法界的法就相契合,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心来会这个境。

我们看第三段总结: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心中的希望跟前面十法界的妙善戒法两个相应了以后,在我们心中就有一种缘起,这个缘起就是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本来我们心中没有这个目标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十法界开始发愿的时候,我们心中开始由没有而转成有,这个就是缘起。那么你说他这样子的话,我这样子发愿心中产生一个什么呢?产生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一个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成就佛道的誓愿。这个时候,这样的一个清净的愿力在你心中就缘起。那么这样子的一种功能,你把它牢牢地放在心中,这个就是你的戒体了。因为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戒法的表现,都是从它发动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体。我们看第二段:

《业疏》云: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这一段是讲一个简单的一个定义。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你要成就一种善的种子,这个善种子就是功能,能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个就是戒体。也就是说,你看我们看这个图,你本来是一个阿赖耶识,是没有这种功能,但是你后来缘境发心,缘十法界开始发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心,产生一个善种子,这个善种子就是戒体。

所以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你要成就戒体,你就是你在受戒的时候你要发愿。有些人受戒的时候就是念阿弥陀佛,你受戒的时候念阿弥陀佛你不能得戒体。念阿弥陀佛有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戒体有成就戒体的因缘。你不发愿、你不对十法界发愿,你根本不可能成就戒体。

那么这个戒体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期誓愿,你生命当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引导你,这个目标对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一个力量,我讲一个简单的公案诸位体会看看:

这个是讲到美国好莱坞一个巨星他立志成功的一个实际的例子。这个人他的祖先,他本来是中东伊朗人,后来他搬到美国去住,就移民到美国。那么这个巨星他的父母亲,他父亲是一个酒鬼整天喝酒,他母亲是一个赌徒整天赌博,所以他的父亲母亲整天就是醉生梦死,所以他有一个非常破碎的家庭,不正常的家庭。这个人他读到高一的时候就辍学了,就不再读书了,整天做无业游民,自暴自弃,反正这种环境你也没办法成功。后来他做无业游民做了四年,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一觉醒过来,突然间醒悟,他说我不能这样子一天过一天,我再一天过一天我的父母亲的生活相貌就是我的未来最明显的写照,我必须做一些改变。然后他就立定志向,我一定要在今生当中有所作为。

但是有所作为,他想一想,我也不能去做生意,没有钱;我也没有一技之长,也没办法找工作。但是他觉得他身体很健康,他可以做一个演员,而且他对于表现、对于演艺的这样的一个事情很有兴趣,他决定要做一个世间上有名的演员,他立定一个志向。那么他就去好莱坞去应征演员,但是他天生有一个缺陷,他嘴巴是歪一边的,那么歪一边当然这个相貌就不好看了,所以他去应征的时候被很多导演都拒绝了。但是他告诉他自己他不能放弃,我既然不能够做演员,那么我就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他就到好莱坞公司里面去应征扫厕所,因为扫厕所你经常能够接触一些演艺的人员。那么他扫厕所,白天扫厕所,他晚上就研究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剧本,写得好的剧本他都研究,他自己也写剧本。

他扫厕所就有很多导演上厕所,他看到导演就把他剧本给他看。那么很多导演看到他的剧本都没有兴趣。有的导演是有兴趣,但是他说你把剧本版权卖给我,他说不可以,我这个剧本要给你用是有一个条件,男主角一定要是我。但是这个导演说你嘴巴歪一边怎么能够做主角,不可能。后来他在扫厕所扫了五年的厕所,被拒绝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一个人在生命当中有一千三百七十五次的挫败,很多人是放弃了。当然他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是他想说,我的人生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照我的目标去做,我坚持我的目标,我达到我的成功;第二个,我放弃,我放弃的时候,我的生命就跟我父母亲一样,醉生梦死,那与其这样倒不如去死,行尸走肉嘛!

后来到一千三百七十六次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导演,一个年轻的导演看到他的剧本非常喜欢,跟他说,你把这个剧本卖给我,我给你三万五仟块美金。那么这个时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他可以、他也可以得少为足,放弃他的目标,拿三万五仟块过他快乐的日子。但是他跟导演说,做演员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目标跟理想,我一块钱都不要拿你的钱,你只要让我做这里面的男主角就可以了。导演开始当然觉得不适合,但是后来被他所感动,就录用他做男主角,果然,拍第一集以后就轰动整个美国。这个男主角就是席维斯史特龙,那么他所写的第一个剧本就是《洛基》。那么他就是以他的愿力实践一个自己不可能的、别人也不可能的目标,他后来把它实现了。

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的最大的挫败就是自我设限。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有一些善良的功能,比如说你曾经也布施、偶尔也会放生,我们每一个内心当中也有邪恶的功能。但是一般人对邪恶的功能,往往是采取一个妥协的态度,一天过一天,那么善良的功能你也不会刻意地去加强它。

所以我们一般人没有受戒啊,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过去跟未来是相等的,他不可能有突破的。所以你要不受戒的时候,你看看你的过去,你就知道你未来是怎么样,因为你不可能改变。

那么受了戒就是不同,你就是因为要改变你才受戒。但是你要改变的第一个重点,你必须要发愿,在佛前、在三宝面前、在整个三宝的证明之下,你许下你的誓愿过去的就不要再提了,我过去醉生梦死、无量劫流转,这个就不要再说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三件事: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而且把这样的一个目标回向来生往生净土,或者成就佛道,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戒体。就是你心中当中开始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已经不是随风飘荡,一个人没有目标就是没有方向、没有使命感,没有使命感就是一天过一天,也可以好,也可以不好,什么都可以的,这样的生命你要开始放弃了,你的生命开始重新规划。

我们以前,造善造恶是做不了主的,因为你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你的生命是环境作主,心随境转你遇到了染污的因缘你只好造恶,反正别人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那么你遇到三宝的境界你就造善。现在不是了,诸位要知道,你受了戒以后,你的生命是你自己要作主,我不管是遇到染污的因缘、我不管是遇到清净的因缘,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

这个就是你受了戒以后你应该做的相貌,就是你要在生命当中有所突破。那么这个为什么你有这样的力量呢?就是你在受戒的时候要发愿,就是这个地方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所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你要在持戒之前要先得戒体,你不得戒体你就没办法持戒了。那么得戒体,我们刚刚讲过,你一定要缘境发心,开始发愿,有这样子的发愿才成就生命的一个新的目标。

好,我们看第二段,乙二、戒体作用。

乙二、戒体作用

那么当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心中在整个污泥当中产生一朵莲华,就叫戒体。那么我们如何靠什么样的修持把这个莲华的力量扩大呢,把这个光明的力量扩大呢,使令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看第二段。

《业疏》云: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

这一段我们分成两小段来说明。先看第一小段,

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

这个本种就是你当初在三宝面前所许下的誓愿。你受戒的时候成就第一个善良的种子,成就第一个清净的誓愿,这个叫本种。然后你要把第一个种子不断地去忆念,忆念它。熏习就是你要不断地忆念你这个当初所发的愿。故力有常,这个常就是相续,使令这样的一种愿力的功能在心中不断不断地加强。那么怎么加强呢?能牵后习,起功用故它能够产生后来的功能,这个习就是功能,种子功能。

也就是说,你刚开始在染污的心中产生一道的光明,但是你不能够这样子就结束,你要不断地忆念戒体,把这个光明再牵引后面的光明,把第一个光明转成第二个更大的光明,第二个光明再转成第三个光明那么这样子,这个功能慢慢地辗转增胜,渐渐生起净化内心、转染成净的作用,这是总标。

我们看别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已经成就的戒体把它扩大呢?这以下说明:

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

那么我们前面说过由本种熏心,由第一个种子来熏心产生第二个种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以下详细说明:

就是你受完戒以后,当你遇到这种过失的境界,你以前遇到这个境界你一定会造杀盗淫妄的,这个染污的境界,这个时候你要做三件事:第一个,忆,忆念,你要忆念你的戒体。我不能再做这件事情了,因为我的生命有一个新的目标来引导我,我过去没有目标那当然就算了,没有目标的人做什么都可以的,我现在已经在佛前许下誓愿了,我不能放弃我的目标,因为我放弃我的目标我的生命就没有价值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忆念我们当初所许下的誓愿,那么由于忆念的关系产生一个持,就产生一种执持不失,你的心就被你抓住了,把你摄持住了,然后由持产生防,产生防非止恶。

所以说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刚开始你对烦恼产生一分的调伏,产生调伏以后你就加强你的力量,慢慢地还熏本识,又成为另一个更强大的戒体。所以,戒体啊,你每用一次,它的力量就大一次。如是辗转,能静妄源。你不断地去忆念你的戒体,使令它防非止恶,那么这个时候戒体的力量慢慢地扩大,你那个染污的力量慢慢地减少,就能够转染成净,那么就能够净化你的内心。我们看这个表解。

我们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件事,先忆念戒体。就是你已经是一个受戒的人,我在佛前已经发下一个目标了,这个目标我不能放弃的。那么我们忆念我们的戒体就产生持守不失,使令我们身口不敢动。我们心中有力量的时候,你的身口就不会动。一个人身口会造业,你的心一定是六神无主!六神无主的时候,你就是没办法了,那这个时候你会被烦恼掌控。但是我们心中有忆念戒体的关系啊,我们身口就不会去活动,不会活动就产生防非止恶,那么一次一次成功以后,就把染污的心转成清净的心。

你说我们一个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好,干嘛要受戒?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你没有受戒,你不可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是一个结果,这是一个结果啊。你因为有受戒你才能够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否则你怎么抗拒你的烦恼呢?所以,佛陀制戒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你从烦恼的力量里面解脱出来,他是帮助你。佛陀有大的善巧,帮助你。

当然,这个戒体我们说过,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领纳戒体;第二个,忆念戒体。我们知道,能忆能持能防的关键在忆念戒体,我们如何把这个戒体的力量扩大,你受了戒要做这件事情。

这个忆念啊,我们做一个说明什么叫忆念?我们过去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忆念的这个作用,就使令我们丧失很多的机会。这个忆念,在心理学上说叫做心灵的联想,它有正面的联想也有负面的联想。比如说有一个巧克力,如果你看到巧克力,你是如何忆念这个东西,你是如何联想这个东西的?如果你认为巧克这个东西会让我发胖,会增加我的血糖,你对这个巧克力产生负面的联想,那么我跟你保证,你一生当中你会去碰巧克力的机会很少,你对巧克力的造的业一定很少,你跟巧克力的因缘就会脱离了。如果你对巧克力产生正面的联想:诶,巧克力对我产生能量,我吃巧克力会有一种幸福的感受,你对巧克力安立一个正面的联想,那我看你跟巧克力一生当中接触的机会非常得多。

你看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你的心中的忆念影响你的行为。

比如说你说婚姻,男女的婚姻关系,你对婚姻是怎么忆念?你说我想到婚姻的时候我就害怕,婚姻就是束缚、就是痛苦,那我保证你今生不太可能结婚,就算结婚的话你婚姻也不会维持太久,就算维持也是名存实亡。那如果你想到婚姻的时候你想到好的联想:诶,婚姻给我幸福快乐!那么你产生这样的联想,你对婚姻生活你就会过得很快乐,你的婚姻的因缘也会维持得长久,所以这个心灵的联想是非常的重要。

现在问题就是说,当你心中许下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到底在你心中会产生多大的力量,你要用忆念的方式让它扩大。反正有些人他受了戒以后他也无所谓的,他也不去能忆能持能防,他也不去忆念他的目标,这个时候你的目标在你生命当中就变成没有价值了。

你必须把你生命当中最喜欢的东西跟你这个目标联想在一起。

比如说你身体不好,你渴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今生已经是为病魔所折磨,今生算了,我希望我以后的生命永远离开病痛。你这个目标要跟你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联想在一起因为你会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你一定会健康。有些人一生当中过着卑贱的生活被别人看不起,我希望渴望得到尊贵的生活,你要把尊贵跟你心中的目标联想在一起,当然在佛法的修习它更重要是究竟的安乐,比如说你希望能够远离三界的生老病死的折磨,你希望到极乐世界过清净的生活,亲近阿弥陀佛、有一个美好的正报、具足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必须把往生极乐世界跟你的戒体联想在一起,这个时候你的戒体才会有力量。

我引用这个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对戒体的功能,讲一段小故事给大家做一个鼓励。

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贫穷人,这个贫穷人当然他从小就很贫穷,后来他发觉他这样贫穷下去不是办法,他立定志向要远离贫穷得到富足。那么他就跟善知识请示如何离开贫穷的方法,善知识说有一个功德天他很灵感,任何人向他祈祷他有求必应,你应该去向他祈祷。后来这个人在工作之余每天就向这个功德天礼拜、祈祷、赞叹。他对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有一天功德天就被他感动了,就在晚上的时候出现。

功德天说你拜了我十二年,你这个真诚感动了我,你到底有什么祈求?这个贫穷人说,我一出生的时候就非常贫穷,我希望能够得到富足。这个功德天就给他一个瓶子,叫德瓶。功德天说,你只要向这德瓶祈求什么东西,它就会满你的愿。

这个贫穷人就对瓶子祈求,我先要有一个美丽的房子,果然房子出现了。但房子里面要有一些家具、装璜、宝物,他就祈求,祈求以后,所有的设备都齐全。我出门的时候要有一个车子,一个庄严的车子出现。后来因为这个德瓶的关系,他变成非常地富有。当然,一个人有钱他就要向他过去的朋友炫耀一下,就把他过去那些贫穷时候的朋友都请到家里面庆祝一番。那么这些贫穷的朋友看到,就说哎唷,你以前跟我们一样都是很贫穷,今天吃饱了明天的饭菜在哪里都不知道,你怎么这么富足呢?这个贫穷人说我因为向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那么他送给我一个德瓶,所以这个德瓶能够让我所求如愿。他的朋友说,你可不可以现场表现一下给我们看?好,没问题。那么他就向德瓶祈求的时候,说我希望出现一个漂亮的宝珠,果然就在大众当中,这个宝珠就在桌子上面出现。这个时候那些贫穷人的朋友就非常赞叹就鼓掌,那么这个主人这个时候就得意忘形,就在那个地方又跳又唱,就不小心把德瓶摔到地上就打破了。打破以后,从德瓶里面变现出来的东西,就全部消失掉,他又恢复贫穷。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这个故事,说这个德瓶就是诸位的戒体。就是说,本来这个目标你如果好好地去实践奉行,你生命当中真的能够所求如愿,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受了戒以后,经常不去忆念戒体,不把这个戒体当一回事,还是随顺妄想而转。所以他这个戒体的力量慢慢地薄弱,到最后消失掉。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看传戒,我自己就注意一件事,现在我们台湾的传戒有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地方的戒子三百个,有将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重受的,重受诸位知道吧?就是受第二次的。他为什么会重受?就是他的戒体的力量他没有把握,问题就是说,今天不是净律寺这样子,所有的寺庙我探听的结果,很多都是重受,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是很多人他受戒以后回去,他不忆念戒体,失掉以后明年有地方再受一次,受一次他不珍惜又失掉。那么你不断地发愿,然后你又忘失你的本愿,时间久了以后你会产生一个麻痹性,这样子比一个完全没有受戒的人更可怕,因为你已经产生一种修行的疲惫。

我们受戒是很珍贵的,但是更重要的,你回去以后你要不断的的忆念你的戒体。怎么忆念呢?我刚刚说过,你要产生一个正面的联想,它就像德瓶一样让你所求如愿。如果你今天不经常忆念戒体,你就什么都没有了。让这个戒体在你生命当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你遇到染污的因缘,你很想造业的时候,你踩煞车告诉你自己,等一等,我这样子做就把我的戒体破坏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以前因为戒体产生的这种快乐的果报就会消失掉。

所以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抗拒自己的欲望?其实抗拒欲望是很难的。就是你要把这个戒体的效果、它的重要性在你的心中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然后这个力量在生命当中开始在主导你,而不是欲望在主导你,是由戒体来主导你。这样子,其实你受戒受一次就够了,后面就是你如何让它扩大。如果你今天不做忆念戒体的作用,你每一次都受,回去还是打破,那你要受到什么时候呢?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第一件事情,成就戒体;第二个,忆念戒体,这两个同等重要。

这个就是我们讲到你在奉持戒法之前你要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个,缘境发心、成就戒体;第二个,你要对这个戒体、心中的目标产生很多很多正面的联想,它让你今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它让你临命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它是你生命当中的宝瓶,那么忆念戒体把戒体的力量扩大。

这个是我们在受戒之前在持戒之前要做的两件事情。

好我们看讲义,甲二、奉持戒相。

甲二、奉持戒相

前面我们讲,我们这个受了戒体心中有一个愿望,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你在实践的时候,在五戒来说,是有五个项目:第一个、不杀生;第二个、不偷盗;第三个、不邪淫;第四个、不妄语;第五个、不饮酒。

就是说同样是一个德瓶,这个德瓶有的是比较小、有的比较大,像菩萨戒的德瓶就比较大,它的戒相比较大,所以它的功德会比较大。当然我们先把五戒的德瓶先守好,你才能够转成菩萨戒的德瓶,所以这个受戒是有次第的。所以,在五戒来说它的实践,依止这个目标所产生的一个实际的身口的实践,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条。

第2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甲二、奉持戒相。

那么我们前面讲到安住戒体,就是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心中有一个愿望,我们心中希望生命当中能够依止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个目标来实践。那么这个时候,一个人有愿望以后,他的生命就有方向、有使命感,也可以说你心中有一个功德宝瓶。那问题是这个功德宝瓶应该如何来保持不令它破碎呢?那么这个就是要看第二段了,奉持戒相。

戒体会产生戒行,但是戒行也会保护戒体,这两个是相互作用的。那么应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戒体呢?这个地方有五个地方要注意的。这五段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都会伤害我们戒体的,都会伤害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目标,这五个都要避免。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乙一、不杀生。

乙一、不杀生

丙一、解释名义

那么这当中我们先解释什么叫杀生断有情命,是名杀生。

在佛法的定义,你只要断绝有情众生的生命,这个叫杀生。什么叫有情呢?就是说他有感情。比如说你砍一棵树,砍树不能讲杀生,因为树没有感情,就是说树没有明了的心识,它没有心、它只有生长功能。

那么所谓的有情,如果要详细定义,就是从初世到后世。初就是最初,初就是说当一个婴儿、一个神识投胎以后,这个就是有情,虽然他还没有出生,但是只要这个神识在母亲的肚子里面投胎了,这个叫初世。所以你堕胎就是犯了杀戒了。

其次,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他的神识没有离开,他的全身没有冰冷,这个也是有情。所以你看到他还有生命,你用注射让他安乐死,这个也犯杀生。

也就是说,在他投胎的时候开始算起,到他身体完全冰冷、神识离开,这个过程都叫做有情,只要你去杀害他都叫做杀生。断绝有情识的众生的生命,叫杀生,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这以下把这样的一个断有情命的相貌,把它开展出来,看第二段:

凡有命者,不得故杀。若自杀、教他杀、方便杀、咒杀、堕胎、破卵、与他毒药、令命断者,并得杀罪。

那么这断有情命,这以下把它做三段的开展。

第一段,凡是有生命现象的,都不能去杀害。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的动物,它只要有情感、有心的作用,它有感受、有情感的,这个都不能杀生。

那么杀生有几种相貌呢?

这以下简单地提出七种相貌:

第一个、若自杀。

这个自就是亲自,亲自去杀害。这个亲自杀害在律宗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去杀害别人。杀害别人,这个就犯了上品的根本不可悔罪;如果你杀害自己,使令自己死亡,就是自杀,犯中品。所以你自杀也是有罪的,因为你也是有情。所以自杀包括杀害别人、杀害自己,伤害别人是上品罪,伤害自己是中品罪。

第二个、教他杀。

你没有亲自杀害他,但是你用言词或者用书信来教唆别人去杀,结果对方死掉了,那你教唆的人犯到根本罪。比方说,在律上说,有四个人,你们四个朋友在一起,有一个人说我们去杀某某人好不好。那么其中有一个人提出这样的提议,只要你点头说好,那么这个人去做了,对方被杀死了,你只要说好,你就犯到根本罪了,就是教他杀。只要你有同意这件事情,都构成了教他杀。这个地方要注意,就是前面是用身体去杀,这个地方是用言词、用口业去杀。

第三个、方便杀。

这个方便杀它的内涵就是间接地杀生,我没有直接杀他,但是他却因为我而死亡。那么这个地方戒律讲得很多,我们在《五戒相经笺要》当中提出三个重点。

蕅益大师说什么叫间接杀生呢?

第一个,指示道路令他人杀害。

你看到某一个人拿着刀子要去追某一个人,拿刀子就是要杀人对不对,那么这个人往东边跑过去了,那么他问你看到他没有,你说有,往这边过去了,你指示道路让他追赶得到,把对方杀死。那么杀的人犯杀罪,你指示道路的,你也犯根本罪,因为他因为你而死亡,你要不指示道路他就不会死。

第二种情况,就是使令他在恶道中死。

你明明知道这个人他身体情况很虚弱,如果他去工作他就会死亡,你身为老板或者老板娘,你强迫他去工作,你明明知道他生病生得很严重,你又强迫他去工作,而且你知道他工作可能会有死亡的危险,只要你有一点疑惑,你强迫他去做,结果他果然死掉了,你也是犯到根本不可悔罪。这个叫做方便杀、间接杀生。

第三种,设置杀生的工具。你挖了一个洞,你要陷害某一个人,结果他果然掉下去,你说他自己掉下去的,不能这样讲。因为你刚开始挖这个洞的时候,你就有动机要杀害某人。虽然他自己掉下去的,他死掉了,你也犯到杀罪。

比如说我在桌上放个毒药,但是你放毒药就是要毒害某人嘛,虽然他自己喝了,但是这个毒药是你放的,所以这叫间接杀生。就是你虽然没有杀对方,但是对方却因为你的因缘而死亡,这个叫做方便杀。那么当然这个很多,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方面去了解。

第四个、咒杀。

这个咒杀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就是用持咒的方式、用持咒驱使鬼神去杀害对方,这个一般是外道最喜欢用这个方式。

第五个、堕胎。

堕胎就是你不管用药物、用针灸来杀害胎中的婴儿。有些人说,有的法师说,这个胎儿在四十九天之前他还没有成就人的形状,所以四十九天之内杀害胎儿不犯根本罪,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从律上的定义,有情就是从初世到后世,只要这个神识投胎了以后,他就是一个有情,不管他的外表是不是人的样子,这不管。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只要这个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你去堕他、去害他,这个也是杀罪。

第六个、破卵。

这个是破坏动物的卵,也是跟前面堕胎一样,它还没有出生,但是它是一个生命体。

第七个、与他毒药。

与它毒药就是说,对方要自杀,你是西药房的老板,或者刚好你身边有毒药,你明明知道他要自杀,他跟你索取毒药,你就把毒药给他。他跟你说我活着已经没有价值了,你赶快把毒药给我,让我了结这个痛苦的生命,你果然把毒药给他了,那么他吃了毒药死掉了,你也犯到杀罪,这叫与他毒药。

总而言之,我们看第三段,总结:

令命断者,并得杀罪。

杀罪的成立必须有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对方是有情;第二个,对方生命断绝。如果他只是受伤,那你这个杀罪不圆满,叫方便罪,没有犯到根本罪。所以杀罪是不是犯到完全圆满的根本罪,就是看他的生命是不是断绝。

我想我们尔后有四条根本戒都是一个观念,我们说明一下。

在唯识学上说一个戒,犯罪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个要有意乐,你要有恶念的动机,有这个动机;第二个有加行,你有身口的行动,你要采取行动。你只是想一想,在律上不能犯根本罪。意乐、加行,第三个究竟,你把这条戒做圆满了,每一条戒都有究竟。从杀生的角度使令众生命断,就究竟,那么这样子你的戒体就破坏了。这个是把杀生做一个简单的定义。

丙二、具缘成犯

看第二段,丙二、具缘成犯。

杀生是具足五种因缘而成就了犯重,这个犯重就是犯到上品的根本罪。

我们在持五戒,你刚开始要注意根本罪,根本罪一条犯到,你所有的五条都犯到,你的德瓶都破坏掉。所以你要先注意这个根本罪,先避免根本罪。

第一个,杀生的对象,对方是一个人,他六道里面是个人。如果他是一个动物或者鬼神,那是不犯根本的,对方一定要是一个人。

第二个,你心中做人的转想,你知道他是一个人。比如说,你如果在黑暗当中看到一个黑色的影子,你以为他是鬼,你真的以为他是鬼,结果你为了保护自己把对方杀死,这样子不能犯根本罪,因为你当初是把他当鬼想。那么就是说,你很清楚对方是个人,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起杀心。表示说你不是无意的,你是真的有杀害之心。

第四个,兴方便,而且你采取行动了。前面是个意乐,这个讲加行。你用刀、用杖、用毒药、用针灸的方式就是采取行动。

第五个,使令前人命断。那么这样子就是犯到根本罪。这个地方的命断啊,在律上做了说明,说命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当下命断;第二个、你杀害他的时候他没有死亡,后来他这个病啊拖了三年死掉了,但是他这个死亡是跟你当初你杀害他的是有密切关系的,虽然拖了三年死掉了,他死掉的当下,你的戒体也破坏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他后来因为这样而死也算。

所以我们在判定罪相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在律上,我们都是简单的判法:第一个、心;第二个、境,外境的境。你心中只要有杀心,那一定是犯罪了,不管有没有行动,可能是轻、也可能是重。只要有心就一定有罪。那么他的罪的轻重,就看你的境你所杀生的对象是谁、对方有没有命断,这两个条件来判断。

在律上为什么在六道当中杀人的罪是最重呢?

理论上天人比我们尊贵,应该杀天人罪是最重嘛,因为六道当中只有人道是个法器。

诸位想想看,我们在六道当中,前五道他的生命体、他的内心都是靠直觉,就是跟着感觉走。天人也是这样,天人不能产生智慧,三恶道也不能产生智慧。天人跟三恶道的生命是一种直觉反应,他受到快乐就直觉产生快乐的感受,遇到因缘就产生痛苦的感受,他不能去思维法义,不能去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产生一种观照的力量、产生解脱的因缘。

他好不容易得人道,他无量劫当中很可能因为这个人道而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而解脱、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他今生是他无量劫当中唯一出去的一个希望,你把他这个希望杀死,你断绝他唯一出离的机会,那你说这个罪是不是很重?

他来生不一定有机会再做人,尤其现在,大家一直在节育,所以现在做人的机会更少。所以说,在六道当中,因为人道是一个修道的法器,所以佛陀把人道的所缘境是判的最重。

丙三、犯戒轻重。

我们刚刚讲了观念约心约境,我们可以把这个观念把它套进去:

若杀父母、罗汉圣人,犯逆罪,若杀人命断,犯重罪,上品不可悔罪。

如果你杀的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父母有生育养育之恩叫恩田;或者是圣人,罗汉圣人,这个圣人是众生所依止的善知识,由于他对佛法的开导,很多众生因为他而成就法身慧命,所以你把他杀死了也断众生的慧命,那么这两条叫做犯到逆罪。

在律上说,你犯到杀父、杀母、杀圣人的罪,是很难很难忏悔的。不但是破戒,而且是很难忏悔的。到地狱啊,是肯定要去的,很难忏悔的。

若杀人命断,那么假设所杀的对象是个人,而且对方也命断了,就是有意乐、加行、究竟,三个法具足,这个地方是上品不可悔罪。也就是说,这以下的戒,只要是杀盗淫妄,只要你破一条上品不可悔罪,其它的四条都破了,你好不容易所成就的德瓶就全部破碎了,从德瓶所表现出这种种的功德也会同时消失掉。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的,这第一条要特别小心。

若杀人不死,若杀天、龙、鬼神等命断,中品可悔罪。

你虽然是杀人,但是对方是受伤了,可能是轻伤、重伤,但是他没有死掉;或者你用咒术来杀天人、杀龙类的众生、杀一般的山神、地神、鬼神,这样子是中品可悔罪。你的戒体有缺陷,但是没有完全破坏。这个地方是可悔的,你可以做一些如法的忏悔来弥补的。

若杀畜生、虫、蚁、蚊、虱等。若杀天、神、畜虫等不死。见杀随喜。下品可悔罪。

你如果是杀畜生,什么叫畜生呢?就是昆虫、蚂蚁、蚊子、跳虱。这个杀畜生啊,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杀越大只的众生罪越重,你杀一只大象的罪比杀一只马的罪重,你杀马的罪比杀狗罪重,杀狗比蚂蚁还重,越大只的、体积越庞大的罪越重。第二个,越有灵性的众生罪越重。什么叫有灵性?像猴子、狗,这种灵性越高的,它聪明智慧越高的,这个罪越重,杀牛也是一样。那么这个畜生也是有差别的。

第二,若杀天、神、畜虫等不死。这个没有死掉只是受伤,这个都是下品。

第三个,见杀随喜。你看到有人在杀生,你欢喜而且嘴巴讲出赞叹的话,那么这个都是下品罪。

所以在判定轻重主要是两个重点:第一个,对象是人是重,鬼神是中品,畜生是下品。这个地方就是以杀生的对象来判轻重。

我们看丙四、开缘情况:

丙四、开缘情况

开缘当中有两段:

第一个,无杀心而误致死。

就是说,我在工作当中我没有要杀害对象的心,但是我不小心,结果因为一时的失误使令对方死亡,那么在律中是不犯罪,不过这个律中不犯罪它是有世间的果报的。

第二个,狂乱坏心。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见火而捉,如金无异,乃名为狂。虽无犯戒而世间果报不失。

这一条戒是所有的戒都开缘的。你精神错乱,什么叫精神错乱呢?见到粪便去捉它就像抓栴檀一样,见火去捉就像抓黄金一样,这个叫精神错乱。这种情况是不犯戒的,但是世间果报不失。

这个世间果报跟犯戒,诸位在研究戒律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差别,我做一个说明:

你犯了戒,是有心、有境的和合,那么这个犯戒会影响你六道的升沉,影响你的总报。你来生是天、是人、是三恶道,这个跟犯戒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个犯戒会影响你的总报。

这个世间因果呢,就是你没有心、只有境,世间的因果它不能影响你的总报,只有影响别报。比如说,我不小心结果我的朋友死掉了,你不会因为你的不小心来生到三恶道去,不会的,但是你欠他一条命,来生你再遇到他的时候,他可能会伤害你,这叫别报,但是你不会因为这样到三恶道去。

所以犯戒是影响总报,世间的因果影响你的别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另外我们再讲一个开缘情况。在菩萨戒里面讲到开缘就是,如果有一个恐怖份子,他装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炸弹,在人很多的车站,你知道他要杀很多很多的众生,造很大的罪业,而且你用任何方法来阻止他都不可能,你几乎别无选择而且时间非常紧迫了。那么菩萨心中作如是的作意就是说,今天他要是把这个炸弹引爆,那是很多人要死掉,而且他会造很大的罪业,堕三恶道去了。所以菩萨以慈悲心、惭愧心就结束他的生命,让他不要造这个罪业,也避免很多人因为这样子而死亡。一般你做警察都是会这样做的,有做警官的人员,这种在菩萨戒是开缘的,为了救度众多众生。当然一般这个都是你从事警界或者军人方面,才可以做到的,那么这个是菩萨戒的开缘。

我们看丙五、持犯得失。

丙五、持犯得失

持犯得失当中我们先看犯戒的果报跟持戒功德,先看犯戒的果报。

毁犯杀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短命;二、多病。

那么杀生的正式果报是在三恶道,但是你到三恶道出来以后还有剩余的果报,就是短命多病。

我们一个人会短命多病,当然,有一部分是四大不调,就是你饮食睡眠没有调好;但是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跟业力有关系。就是说你很奇怪,我这个慢性病所有的药都吃过了,医生检查也没有毛病,但是它就是在那个地方不断地伤害我,那这个就是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业障病,就是你前生可能在某一世有杀业,这个业成熟、表现出来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每一个有情众生不管他活得多么卑贱,它即使是一只蚂蚁,它都爱着它的生命,所以你去杀害它的时候,它心中会对你产生怨恨之心。所以,在众生被杀的时候,在心理学上说,它会产生一个心中的愿望,它有一种报复的愿望,它是含怨而死的,所有众生死亡都是含怨而死的,除非它是正常死亡。而且很奇怪哦,在心理学上说,当一个人被谋杀的时候,他临终的时候他会知道是谁杀他的,他临终的时候会知道。他平常的时候不会知道,他即将死亡的前一剎那他会知道是谁杀他,这个时候他会对对方产生邪恶的咒愿,那这个时候双方就结下恶缘。如果他是人道,那他看到你就要报复了;如果他是在鬼神道,那也是很麻烦,他鬼神有神通,他在暗处你在阳处,你就觉得病痛不断。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一个小故事。说在杭州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有一亩小的田地,靠这个田地过活。后来他隔壁一个大户的人家,他因为跟这个官人、政府官员有好的关系,就用霸权把这个农夫的土地夺过来。夺过来以后,这个农夫没办法,打官司也打不过他,但是这个农夫就靠这个田地养家活口,这是祖产。所以他看到这个田地被夺,心中恨啊,一个人一恨的时候就生病了,所有的药都治不好。临终的时候就把他的大儿子叫过来说,说我这个病你不要再花钱了,你治也没有用,我过几天就要死掉了,我有一件重要的事交待你,我死掉的时候你帮我准备棺木啊,你不要全部封死,挖一个小洞。说为什么挖一个小洞呢?他说隔壁的这个人害我太深,我来生要变一条毒蛇报仇。

那么这个儿子当然就听从父亲的话,订的棺木就挖一个洞。那么这件事情就传出了,传出去以后这个大富长者就知道了,他心中害怕,害怕就触动他的良心,就把这个地契还给他,又准备了一些礼品送给他,请他喝个酒,道歉酒。当然对方肯悔改,这个人心情就好一半了,好一半以后这个酒一喝,大家一谈,心中的结解开,他一高兴啊,就吐,吐的时候从肚子里面就吐出一条蛇出来。那么这个蛇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心中的怨恨。

所以我们跟众生啊,这个杀生戒,诸位要知道,所有的杀盗淫妄里面最难解开的怨业就是杀生罪。杀生罪,你不要说故意杀生,你就不是故意的都要避免。

什么叫不是故意的?你煮东西,有一盆热水,你不要这个热水就往水沟里面倒。你说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只是不犯戒。我刚刚讲过,你不知道,只是你不会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这个倒下去,水沟很多众生啊,全部死掉了,你来生你就很可怕了你虽然护持三宝有很多的善业,但是你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吃药了,病痛特别多。所以这个杀生戒,你不但是故意的,你连不是故意的,你都要防犯。

像以前都是烧柴火,可能诸位有些人做义工都还会烧。这个柴火啊,你看那个样子太腐杇,可能里面已经有虫、有蚂蚁了,你只要想到说可能有,你就不能烧了,这柴火就不能丢进去了。所以,在杀生里面,只要你疑惑、去做,其实就犯戒了。

所以,这个木头已经腐杇了,你干脆不要烧。有这个热水,你不要往水沟里面倒,要怎么办呢?加一点冷水把这个热水冷却,或者把它放凉再倒。还有一点,特别你是做染污业的,那个电子工厂排除的废水,或者你是染布用的那些染料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液体。你明明知道这个液体是有毒的,你往水沟里面排出去、流到河川里面去,这个河川里面死的众生,都算你的。所以这个地方都要注意。

杀生跟其它的戒不同,就是,你要避免故意杀生,你也要避免不是故意的杀生,因为这因果是跑不掉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希望短命多病,所以你不希望这个果报出现,你就不要栽培这个因地。

持不杀生戒果报:得升人天,乃至佛果。余报:一、身常无病;二、寝觉快乐;三、寿命长远;四、永断瞋习。

持不杀生戒的果报,得升人天乃至佛果。你刚开始成就人天的果报,然后慢慢地趋向佛果。

那么在我们成就人天之前呢,还有一些剩余的小小的果报:

第一个、身常无病。

你看很多人他没什么病痛,他就是这个不杀生戒持得很好。

第二个、寝觉快乐。

他睡觉的时候非常安稳,一觉到天亮,他不会作恶梦。

第三个、寿命长远。

他活得特别久又特别健康。佛陀有两个弟子,佛陀亲口赞叹这两个弟子过去生不杀生持得特别好。第一个是阿难尊者,一生没有生过病,他活到一百二十岁。第二个是薄拘罗尊者,他一生也从来没有生过病,没有吃过药,活到一百六十岁,这两个,你看同样阿罗汉,你看有些阿罗汉也是一天到晚生病。那么这个都是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持不持杀生戒。

第四个、永断瞋习。

我们经常、时时刻刻我们要做一个动作的时候都想一想,这个动作做下去会不会去伤害众生,那么你这样的行为久了以后,你有这样的行为就有可能有这样的内心,就产生慈悲心、就调伏瞋心的烦恼。

这个地方不但是有外在的果报,也慢慢地栽培一种内心的功德。这个是持不杀生的四种的别报。

这个我们再说明一下,我们佛弟子,我们的一些看法、想法。我们说过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当然主要皈依法,我们很多观念是不能随顺世间的那些风气在飘动。

你看现在很多人提倡安乐死,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他们已经活得没有价值了。你看一个人一天到晚靠这个管子过活,你看这有什么价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赞叹死亡,这个人早死早超生。那你是一个佛弟子,你也跟着这样子附和,那你就是犯戒了。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在看事情,世间人是没有因果观念的,世间人看事情是凭直觉的,佛法是要智慧来判断的。今天他为什么会躺在床上?他的背后是有业力的支持,他业力没有消除,你把他结束死亡,他来生还要再受这个业力,你认为他是超生吗。

过去台中有一个女居士,很有钱,她得了癌症。她得了癌症,她到印度喜马拉雅山请一个高人,有禅定的,帮她治病。这个高人是很诚实,他说,我可以用我的禅定把你的业力把它往后延,你的病会好,但是你来生再来的的时候,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因为你的业没有消除嘛。因为你没有如法地忏悔,你只是把它业转变。结果这个妇人就不要,就回来了,好好地拜忏。

所以安乐死,你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本身杀生了;第二个,对方不会因为这样而解脱,他的业没有消掉,他来生还有剩余的业。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

这个杀生戒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从前面的它的内涵、它的轻重、它的开缘、它的得失。

我们看乙二、不偷盗,

乙二、不偷盗

丙一、解释名义

那么我们也是照这个内涵先解释它的名义。不与而取他物,名为偷盗。那么前面的杀生呢,他的对象是一个有情的一个正报,他的身体叫做正报。这个偷盗,他所对的对象叫做依报,就是偷他的财物。什么叫偷他的财物呢?就是不与,只要主人没有允许要给我们,而我们主动地去夺取,这个叫偷盗。这个偷,一般来说是私下的夺取;这个盗,公然的夺取、用暴力夺取,这两个都叫做盗。

好,我们看什么叫不与而取他物。把这个相貌开展出来:

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诳取、抵债不还、偷税、冒渡等,令前人失物,并名为盗。

那么这个地方也是有三段,第一个先做一个总标:

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

只要是有主人的财物,这是第一个,它是有主人的,那么我们都不能盗取。

那么这个盗取的相貌,以下列出有十种:

第一个、自取。

你亲自采取行动去盗取,这第一个。

第二个、教他取。

你们一伙人共同协议,去夺取某一个人的财产,或者去偷取别人的版权,这一伙人都同意,虽然是派一个人去,这个人偷盗成功了,这一伙人全部犯盗戒。为什么?因为教他取。

第三个、方便取。

方便取就是说,财物自来、方便夺取。它自己来的,这叫顺手牵羊。我人住在这个地方,我门一打开,我家门口突然间前面有一个包裹,你明明知道这个是别人的,但是它自己跑进来的,我就顺手牵羊把它拿进来,这个叫方便取,顺手牵羊。

第四个、咒取。

外道喜欢趋使鬼神去夺取,那么虽然是鬼神去做,但是你是用咒术趋使他去做的,所以两个都犯盗戒。

第五个、因寄取。

那么你受到别人的嘱托,别人到哪里去,把东西交给你,交给你五千块,他回来的时候跟你要,你说,诶,你当初的时候给我三千块而已,以少抵多,或者完全不还,叫因寄取。他把东西寄存你那儿,结果你还给他的比较少,这个也是偷盗。

第六个、迷惑取。

迷惑取就是用机巧的言词使令对方迷惑来骗取,就像那个诈骗集团,说你中奖了、赶快寄一点钱来做手续费,用这种迷惑的言词使令对方付出财产而夺取,叫迷惑取。

第七个、诳取。

前面的夺取是用言词、巧妙的言辞,这个地方是用行为,这个一般都是以假滥真。金光党用黄金跟你换,他这个黄金是假的、是镀黄金的,他骗你说是真的,这个就是以假滥真的夺取。

第八个、抵债不还。

这是大家很容易清楚,欠债不还。

第九个、偷税。

你按照法律规定你是要缴多少税,结果你明明知道你要缴多少税,你故意地漏税,这个也是盗取。

第十个、冒渡。

假冒他人的名义而夺取。一般来说,仿冒、盗版都是属于冒渡,因为这都是有版权的。

那么第三段的总结,只要使令这个主人损失财物,就是主人没有答应,你自己这样做的,让对方损失财物,都叫做盗戒。那么这个是盗戒的基本定义。

我们看丙二、具缘成犯。

丙二、具缘成犯

那么盗戒具六缘成犯:一、他物;二、他物想;三、起盗心;四、兴方便;五、直五钱;六、离本处。

那么盗戒的犯戒因缘有六条,都犯到根本戒。

一、他物。

这个他物就是说,只要这个对象是个有主物,不管对方他是用得到、用不到,只要是有主人的。这个有主物,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有主物,也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国家。你说这个国家,一座山它有沙石,这个山都是属于国家的,虽然它不系属于个人,但是国家的资源,这个也是有主物。诸位要知道,国家的资源是有主物,它是系属于政府的,这个也是有主物。

二、他物想。

你心中很清楚这个是有主人的财物。

三、起盗心。

你有要占为己有的心。

四、兴方便。

你用偷的、骗的、抢的、迷惑的,用种种的方式采取行动。

五、值五钱。

这个值五钱的说法,当然有很多的说法,我们先讲它原始的定义。

因为佛在世的时候,摩羯陀国,这个王舍城,它是偷盗五钱就判死罪,在古时候偷盗五钱就判死罪。佛陀因为这样,既然世间是判死罪,所以佛陀就把偷盗五钱就判作不可悔罪。但问题是,王舍城的五钱跟现在是怎么个对比法,也没人知道了。

那么现在比较可靠的说法有两种。南传的佛教他们曾经开会,很多长老比丘共同做出协议,他们是定义二十块美金是五钱。在北传的一些戒律的长老,比方说海公长老,我也看过广化律师的开示,他也提到这个观念,广化律师跟海公的看法是认为,两仟块台块是五钱。为什么两仟块呢?因为当初佛陀制不偷盗戒的缘起,是有一个比丘他去拿了另外一个比丘的袈裟,所以佛陀才制戒的,当初是因为袈裟。一件袈裟是两仟块,所以海公长老跟广化律师都认为是两仟块,那么这个是一般的比较可靠的说法,两仟块左右的叫五钱。

六、离本处。

比如说我今天要偷盗这个抚尺,我有侵占的心,它本来是在桌上,我只要举离桌上,就犯戒了。在律上说,有一个人他去偷隔壁的牛,他把牛牵到他家的门口。晚上,后来他发觉这样是不对的,又把牛牵回去,第二天早上起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诸位你知道他有犯戒吗?因为他举离本处了,只要这只牛四只脚动了,就犯戒了。你虽然后面再把它移回去,因为你有这个心、有这个境,心境合和,这个业力已经成就了,已经落在阿赖耶识,落进去的时候它把你的功德瓶破坏了。虽然你事后后悔,但是诸位知道,这个是不可悔罪,这个后悔没有用了,你只要犯到根本罪,是后悔都没有用,你要重受。杀生,杀人命断;偷盗呢,有主物,值五钱,所以这个根本罪,诸位要知道,而且是离本处。

我们再说一下,这个杀、盗、淫、妄,杀生、偷盗、妄语,都是跟对象有关系,对方要是人才算,才犯根本,要是人。比如说你去偷这个土地公的东西,土地公是鬼神嘛,那么偷土地公的时候,你的对像是鬼神,犯中品;或者你去偷畜生的东西,你肚子饿了,去抢畜生的东西吃,这个也是中品。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如果这只畜生是有人养的,这只狗它的头上有一个黄金的项链,你把它项链抢过来,而这只狗是有主人的,你是对望主人结重罪,它是有主物,那只狗是系属于他的。假设这个土地公是有人的,是财团法人的,你去偷这个土地公,也是约人结罪。除非这个土地公是没有人的,那就约鬼神结中品。只要是有人的,畜生、鬼神,都是约人结上品。所以对象只要是人,都是结上品的。

我们看丙三、犯戒轻重。

丙三、犯戒轻重

盗取他物,直五钱以上上品不可悔罪。

盗取他物,直四钱以下中品可悔罪。

盗取他物,直三钱以下下品可悔罪。

那么这个犯戒轻重,看得出来,都是用金钱来判定。

在律上说,这个轻重还有一点要说明,它不是金钱而已,没那么单纯,我要补充一下。

这个对象是很重要的,诸位要知道。

这个造罪的对象,第一个,他是人,是重;第二个,它是团体,也是重。什么叫团体呢?在律上有两个:一个是三宝物,你偷取三宝物是比偷取个人还重,因为它是十方大家一起用的,僧团的东西是所有修行人都可以用的,所以你对所有的修行人结罪。第二个,团体除了三宝以外还有一个国家。你在公家机关做事情,你偷拿公家机关的东西的罪比偷个人还重,因为它体通十方,因为是国家的,你针对整个国家、全国人民结罪。所以,你偷取的是团体的东西,罪会比较重。当然,这个地方直接讲到金钱的价值也是一个判定的标准,对象也是一个判定标准。

我们看丙四、开缘情况。

丙四、开缘情况

与己想谓彼与己;

己物想谓是己物;

亲厚想素相亲厚,闻我用时,其心欢喜;

暂用想不久即还本主;

无主想不知此物有人摄属;狂乱坏心。

这个开缘有五个情况:

第一个、与己想。

你认为对方已经把东西送给我了,我以为你给我了。

第二个、己物想。

你以为这个是我的东西,要集合了,我穿错拖鞋,我当初穿拖鞋的时候我以为这个东西是我的;我拿错海青了,但是我在拿的时候我心中很清楚、没有任何疑惑,我以为这个海青是我的,后来穿了才知道不是我的。这个都不犯,为什么?己物想,我当初是作己物的转想,所以没有盗取的心嘛。

第三个、亲厚想。

素相亲厚,闻我用时,其心欢喜。我们两个感情特别好,我用了他的东西,他不但不生气、还会欢喜的,这个是不犯。但是这个地方,亲厚想,你事后要说明。你用的时候可以不说明,可以先做、用后说明。

第四个、暂用想。

不久即还本主。到一个地方去,我暂时拿这个笔写一写,我写几个字马上还你,也不会影响你的,而且没有侵占的心,暂时使用,而且不会伤害这个东西。

第五个、无主想。

我在地方捡的,这是没人要的,那个可以,无主物嘛。

第六个、狂乱坏心。

精神错乱,这个都是不犯的。

总之,前面的五种就是内心没有侵占之心。

这个亲厚想,我做一个说明:

这个亲厚想啊,在律上很强调。亲厚想,不能用彼此的关系来安立。你说我跟她是母子关系,不能这样讲,不能约关系要约情感。他跟你的情感不好,它的判定,诸位要知道,闻我用时,其心欢喜,这是一个重点。你们两个是母子关系,你们两个是父子关系,但是感情一路不好,那你不能作亲厚想。就是说,你很肯定,我用了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还会起大欢喜,这个时候你可以先用再说明,否则不管什么关系都不可以先用,而且事后要补充说明。

那么盗戒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到目前为止?请说。

问:路边的草,是可以治病的。我问这个草是属于土地公的吗?

师父答:那个土地是不是有人的?当初那个土地是谁的?我想这个土地公哦,应该是管鬼神,不是管草的啦。我想重点就是说,这个土地是这样,这个土地是有人的,那么土地上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如果这个土地是没有人的,那应该是不犯。我认为这个跟土地公是没有关系的。土地公他是管辖这个地方的鬼神,他是管鬼神的,这个草不能属于土地公的。草是属于人的,不是鬼神,是属于人,人道的。

比如说,你在寺庙,诸位,这个寺庙是有人的。你比方说,这个寺庙是住持的?也不是住持的、也不是谁的。寺庙是谁的,你知道吗?上面那个,佛陀的。所以,诸位你们要在寺庙里面拿东西,你要跟住持、跟执事报备一下,报备。虽然不是他的,执事他虽然不是拥有寺庙,但是他有管理寺庙的权利,他有管理权,你要跟他报备一下。好,你请坐,请坐。

昨天那个皈依啊,我们要改变心念哦,你不能太急躁了。你看经典上,哎呀,佛菩萨那么多功德,我那么多过失,你会很紧张啊,我怎么差那么多!你先拟定一个目标,一个人哦,你要求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点就可以了。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于他每天的进步,不管你进步多少,重点你有进步。

所以,你看佛陀讲这个进步啊,叫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这个水滴,一天一天滴,今天滴一点,明天滴一点,这个石头就破掉了。所以我告诉诸位,修行不要暴饮暴食。你要是看一个人刚开始修行,一天拜三千拜,晚上不睡觉。这个人我非常担心,因为他三天后就不再拜了。

我在佛学院教了十八年,你看这个人,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一天拜两百拜,这个很正常,这个人一生都会拜,他这个人拜佛会拜一辈子。你看他一天拜三千拜,这个人拜佛不会太久,不会太久。为什么?不正常!所以,我经常听一个老和尚开示,老和尚开示说修行是马拉松赛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你看,一百公尺,啪,就开始跑,对不对?跑到最后没有力气了。马拉松赛跑是刚开始稍微跑快一点点,跑快一点点,但是中间要稳定。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正确的方法引导我,我走在一个有光明的路上。我现在不够好,但是我未来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潜力,这是一个修行人最可贵的地方。

一个世俗人他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他哪有什么希望,他没有目标,他就是心随妄转嘛。我起一个妄想,就去做了。所以他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你要不受戒,你现在很好,不表示你以后会好,因为你随时可能造业嘛。

受戒人的可贵,你心中有一个尺在引导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是经过过滤以后才去做的,先想一想才去做的,是不是?

所以我很赞叹诸位,你们现在开始要过新的生活,过一个有目标的生活,是不是?有目标的生活。就是说,我现在做得不够好,但是我是有潜力的,我以后会更好。所以,一个人最大的功德就是不断进步,不管进步多少,你要保持进步。如果一个人不是进步的时候,你这个人生命没什么价值,浪费生命。

简单地说,进步当然有微细的跟粗的,你今生来这一生,跟你没有来之前这一生啊,当然,有些负面、有些正面,但是加起来是正的,懂吗?你今生是赚的,那就可以。我因为今生,我的功德增加了,过失减少,你今生就很有价值。你今生是来损福报的,那你今生干脆不要来,是不是?你来这一世,你的生命更堕落,那你来这一世干什么?

所以我们知道,生命的价值来自于增上。那为什么要增上呢?就是我们刚刚讲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主要是靠这个法。

其实我们不看经典,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发愿嘛、什么叫做方法嘛、什么叫持戒嘛,那么大家就随便摸索,那结果就跟外道一样,事倍功半,盲修瞎练。

佛陀知道,我们都想要进步,我们都想要离苦得乐。佛陀帮我们设计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你就照着做就好。

他告诉你,刚开始要先发个愿,心中要有一个目标,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有了目标以后怎么做呢?开始,日常生活不要去杀害众生,不要盗取别人的东西,去持戒。然后你的生命就不断在进步了。

佛陀他知道让你离苦得乐的方法,叫善巧方便。我们今天就是学这个方法。

所以一个人要成功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个,要有正确的方法。外道只有目标没有方法。你看你问一贯道、天主教,他也是有目标,你问他,他也是有一套目标。但是你问他说你怎么做呢?他没有方法。你看外道制的戒,我不要说哪一个宗派,不能喝咖啡,你不能喝咖啡,怎么样呢?不怎么样。所以,制这条戒没有意义。佛陀不会制没有意义的戒。你注意看,佛陀制戒,他一定有他的道理。其实,喝不喝咖啡,这个跟我们解不解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外道制戒,他抓不到重点,他没那个智慧。所以他们很努力,但是没有什么进步。

所以我们要珍惜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些方法,我们去操做,真的有它的效果,你会真实受用。

好,那么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

第3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第八面的丙四、开缘情况。

那么当我们深入地去研究戒律,我们会发觉到佛陀在戒律当中,开导我们在修持的时候是有两个主要的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戒体,第二个是戒行。

那从一个修学的次第来说,戒体是最重要的一个开始的根本。这个戒体简单地说,就是拟定我们一个修行的目标,戒行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中间的方法。那么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去成就一个戒体呢?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是有很多的妄想,如何在妄想当中把这个戒体深深地把它深入在心中?

那么我们从戒律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成三个重点:

第一个,你在受戒之前你要有一种很真实的信心:你相信你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有的烦恼都是后来的熏习才有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受戒之前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那么你相信你的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表示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你就突破这种自我设限的障碍。其实你什么功德都可以成就,什么过失都可以消灭,你做得到。诸位,我们明天马上要登坛受戒,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你对这样的一种真理怀疑的话,那你要发起这个愿就很困难。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相信,你做得到,只是时间因缘的问题而已。那么这样子,你突破你内心的自我障碍。当你相信你做得到以后,第二个,你要发一个圆满的愿。我们在古德的开导当中一再强调,做什么事情要慎始善终,刚开始要谨慎,要圆满。你刚开始做错了,你后面要再调整就很困难。所以我们既然要成就一个广大的功德,我们就是要一个圆满的功德,就是成佛。所以我们明天在缘境发心的时候,事实上,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其实这就是一个成佛的愿,因为这件事情只有佛做得到。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发愿的时候,你先不要想到你现在的能力,因为你现在的生命是变化的,你明天就跟你今天就不一样了,所以你不能够自我设限于现前,你要知道未来的目标是成佛。第二个,你发的愿不能有任何缺陷。

第三个,当你发愿已经得到戒体以后,你回去到你的生活因缘当中,你不能说得到这个戒体,就把这个戒体搁在旁边,你搁在旁边它就消失掉了。你要不断地忆念你的戒体,你要用正面的联想,你因为有这个戒体才让你今生得到健康、得到长寿、得到富贵、得到庄严、来生能够生到天上、得到安乐的果报等等你要把这个戒体在你心中的价值透过你不断的忆念把它的重要性提高。如果这个戒体在你心中没有重要地位的话,那你根本就不可能持戒了,你也不可能抗拒你的烦恼。我们能够抗拒烦恼,就是我们能够忆念我们的本愿,不失本愿。那么这个本愿对你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宁可牺牲我暂时的生命,我不能忘失我永恒的本愿。因为我失去我的戒体,我的生命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使命感,就跟行尸走肉一样。

所以你要不断地透过你的观想、忆念,把你所得到的这个戒体好好地让它增长广大。

所以我们讲戒体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你在受之前的心理准备;第二个,在正受的时候要如法地发愿;第三个,受了以后你要好好地培养,使令它增长。那么这个我们前面都说过了,如何来做准备、如何来发愿、得到戒体以后如何增长广大,这个前面都说过了。现在我们讲到这个由目标所产生的行动。那么在实践方面,在五戒的实践,是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完成我们的目标。

现在是讲到不偷盗。不偷盗有六种的开缘,我们把它念一遍:

与己想、己物想、亲厚想、暂用想、无主想、狂乱坏心。

这个我们前面都说过了。那么开缘的一个主要的观念就是说,总而言之就是他是有境无心。为什么说有境呢?他表面上拿了别人的东西,或者暂时用别人的东西,但是他整个过程当中都是没有侵占之心。我们要知道,有境无心是不能构成犯戒的,所以这个就会构成开缘了,因为他没有侵犯的心情。

我们看第五个持犯得失:

丙五、持犯得失

毁犯盗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贫穷;二、共财不得自在。

毁犯盗戒的过失,它的正式的果报是三涂,就是来生我们会因为偷盗的关系到地狱、饿鬼、畜生受痛苦的果报。那么在三涂果报结束了以后还有剩余的余报,这当中有两个:一个是贫穷,第二个是共财不得自在。

一、贫穷:我们先说明贫穷:如果我们在因地曾经有偷过别人的财物,那么这样子呢,等到这个偷盗的业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觉虽然我们很努力地工作,但是我们一直得不到财富。也就是说,你所付出的代价比较多,但是你得到的就比较少。那么这种不公平的状态为什么会表现在你的心中呢?是因为你有偷盗的罪业,所以这个偷盗的罪业就使令我们贫穷。

二、共财不得自在:这共财的意思就是你所拥有的财产,你不能够自在,就是你很可能失掉。那么为什么叫共财?也就是说这个财产是五家所共有:水、水灾会破坏你的财产,或者是火灾,或者是盗贼,或者是邪恶的国王,或者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跟偷盗有关系的,大家体会一下。古时候在扬州有一个富贵人家,这个人家是做南北货的,就是南方的货买过来送到北方,再把北方的货买过来送到南方去。那么这一家因为做南北货赚了很多钱,但是这个老板他的内心不正,他那个秤斗放了水银,所以使令在整个秤的过程当中就创造了一种偷盗的不公平的状态。后来这个父亲要死的时候,就把这个财产交给儿子的时候,他说,我今天能够致富是因为这个秤斗的关系,你要好好地保存这个秤斗,因为它在量的过程当中使令我们能够占到便宜。那么这个儿子听到父亲的教诲就非常地害怕,他不知道有这件事情,但是他这个儿子是读过圣贤书,知道这样子是损阴德的事情。后来没有几年,他想一想,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一直觉得良心不安,就把这个秤斗用火把它烧掉。他希望做什么事要求公平公正。

那么烧掉以后就有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大儿子、一个小儿子,两个都长得很可爱,但是在把秤斗烧了以后,陆陆续续大儿子就生病死掉了,没多久小儿子生病也死掉了。他感到非常疑惑,为什么做了善事遭受这样的一个果报呢?他对宇宙间的真理、善有善报的真理开始产生疑惑。那么这个时候晚上天神托梦给他说,说某某人啊,你不要疑惑,说你这两个儿子,本来是天帝派来要责罚你们家庭的,他这两个儿子要把你们家所有的财产败光,把你这个房子都败光了,他才会死掉。因为你一念的善心悔改,天帝把这两个儿子赶快收回来。你不要紧张,再过两年你还会生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是善良的儿子。那么果然后来那两个儿子都考上进士。

所以,其实我们也可以平心静气地看看周遭的人。你说世间上哪一个人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钱财,他能够真实受用?我看非常少。你用不正当的方法钱财来了以后,这个钱财你是守不住的。所以古人说:智足以取之,仁不足以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诸位你有没有发现,就是你看看那些做官的,因为这个做官的他的业是很重,他造善业,造的善业很重,他要造罪业这个罪业也很重。只要这个做官的是贪官,那你一定可能断定他的儿子当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败家子,一定有一个。只要这个做官的是清官,他的贫穷也不会太久,他的儿子当中一定是有一个是有德的贤能之人。

所以,我们今天在修行的时候,你不要看眼前的利益。因为你从因果的道理,你这个偷盗,绝对,我们要知道,偷盗不是一个富贵的因。那你说事实上他是因为犯了偷盗,他有钱了。你要知道,他有钱是因为他过去有布施的善业,他不偷盗他照样有钱。所以那个秦桧,古人跟秦桧算命说,其实秦桧他不必要这样子这么多心机去做这些奸诈的事情,秦桧的命本来就是宰相的命,你好好地做,你本来就做宰相的命,只要用不正当的手法得到这个果报,就表示其实他本身他有这个善业。所以我们要知道,偷盗的业,它所招感的是贫穷跟财富的不坚固。

持不偷盗戒果报: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余报:一、资财盈积;二、不忧损害;三、处众无畏;四、身心安乐。

那我们看,相反地,持不偷盗戒的果报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这个是约着来生来说,来生能够生到人天的安乐果报,那么慢慢地再修习这个智慧、修习福德,就能够成佛了。

那我们在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当中,还没有成就人天之前,还没有成就佛道之前,有四种的余报:

第一个、资财盈积。

不偷盗,你就很容易把这个钱财能够保存得下来。其实这个赚钱是比较容易,把钱保存下来,这个是比较困难。但是你一个人不偷盗,你就发觉你的钱存得住。

第二个、不忧损害。

你的钱财特别坚固。这个过去华严宗有个杜顺和尚,华严宗的初祖,他有一天拿一个很重要的包裹,要到某一个地方去,结果不小心路上掉了,那么大家很紧张要往回去找。杜顺老和尚就一路观察他的因缘,他说,你不要紧张,我过去生在三生当中我都没有犯偷盗的业,所以说这个包是不会丢掉的。果然他回去找的时候,那个东西原封不动地在那个地方。

我前几年知道净律寺有一个老信徒,家住鹿港,那么这个人是我老师父的信徒。他住的房子是四栋并连在一起的,他住在第三栋。结果第一栋着火了,第一栋烧到第二栋,结果第二栋没有烧到第三栋,直接烧到第四栋。四栋房子只有他这一栋没有事,其它三栋全部烧毁,烧得全部黑掉,我去现场看,全部黑掉,他那一栋房子完全没有事,这个火还能从隔一个地方烧到另一个地方去。

你说为什么他的财富,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地震不能破坏?你看有些人他的财富很不容易被破坏,因为他没有偷盗的业。所以你不要以为说,你行布施就会有钱,布施会让你有钱没有错,但是你不偷盗会让你的钱更坚固,这个世间上的业它是个别个别算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假设我们能够不侵损别人的财物,那么我们的财物也会变成坚固,而不会害怕被伤害。

第三、处众无畏。

这个是约着内心来说。我们一个人经常不偷盗,我们不会害怕整天被追击。我过去有一个亲戚,他以前是做一个大官,后来退休以后他一直很害怕,因为他以前也做过一些亏心事,很怕哪一天他的事被抖出来,他后来得到严重的忧郁症。因为他不知道这一觉醒来,哪一天警察来找他。就是说你曾经犯过这个罪,你内心就害怕。那么我们今天能够内心能够安稳,就是不偷盗。

第四、身心安乐。睡觉很安稳,一觉到天亮。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在受持盗戒的一个正面跟负面的果报。这个盗戒是这样子,我们可能今生贪小便宜,去偷盗别人的小东西,但是你来生要赔偿的时候就不是这么算了,会加倍的。过去有一个老和尚,他参禅的时候,他突然间在禅定当中看到前面一座山,盐巴的山,他说怎么会有盐巴的山在障碍我呢?他一看,哦,我做小沙弥的时候去厨房偷了一把盐巴,你看现在变成山,几十年变成一座山了。他赶快拿他的所有的供养金去赔常住,他打坐的时候那个山就消失掉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造了一个罪业,这个罪在心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忏悔,那个业就慢慢慢慢地减少、乃至消失掉;第二个,你不忏悔,不忏悔的意思就是随喜,你认同这件事情,然后那个业就会在心中慢慢地扩大、慢慢地扩大。

所以我们会觉得很奇怪,你说地狱的果报,我们去看《地藏经》,随便一动就是几劫的时间。你看地狱里面的时间都算劫的,诸位可能对劫没有概念,劫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说他造罪业的时间有这么长吗?他一生才八十岁,怎么招感的果报是几劫呢?因为他都没有忏悔,每天不断地增长。所以在律上说,你今天造了一个罪业,你不忏悔,明天变成恶法,两个突吉罗;后天,两个再生两个,变成四个,那是两倍两倍增加,二的N次方,两倍两倍增加。那你活五十岁,那不得了了。

所以有些人说,我不敢受戒,我受了戒以后我会犯戒的。其实你不受戒,你犯的戒更严重,为什么?你不知道忏悔!受了戒,你还知道怕,你会反省。所以,受戒,理论上来说,你受了戒比不受戒要来得好。因为你受了戒你才知道反省嘛,开始有目标了,开始知道修正自己,把自己的过错至诚地悔改,那么这个忏悔就会折损业力。一个人他不受戒,那么他的业是不断地在增长,就像驼鸟心态。驼鸟看到猎人要打它,它不是跑,是把这个头钻到土里面去,猎人照样把它打死。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偷盗它本身会辗转增胜的。

好,我们看第三条戒,乙三、不邪淫戒。

乙三、不邪淫戒

丙一、解释名义

那么这当中我们先看第一个、解释名义。

染情逸荡,污秽交媾,名不净行。

这个邪淫的意思在戒律上是怎么定义呢?就是染情逸荡,这个逸荡就是放纵,放纵就是我们对于内心染污的感情不加以克制而加以放纵,这个染情就是染污的感情,或者简单地说,就是淫欲心。我们对于这个淫欲的心念加以放纵,这个是约着意业、内心的意业来说的。那么从意业的放纵进一步变成身业的行动,就是污秽交媾,就有男女间的不正当的身体的接触,这个交媾就是身体的接触,这个就是不净行。

那么当然,我们在世间上讲情理法,人当然是一个感情的动物,只要你没有成就圣人之前。所以一个人有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感情必须用理跟法来加以克制,让它能够合理合法。那么这个邪淫就是说你这个情感完全没有用理、用法来约束,那么到最后创造一个不正当的行动,这个就是邪淫的意思。我们看内涵:

除己妻之外,一切世间,若男若女,若人若鬼,若畜生等,并不得染心交媾,但有干犯,并名邪淫。

五戒可以说是一个佛法的方便戒,因为五戒它本身是一个人天的安乐果报,它还没有意愿要成就出世的圣道,所以佛陀制五戒的时候是允许有正淫的情况。那么什么是正淫呢?就是夫妻之间的叫正淫。那么只要夫妻之外的,在一切的世间当中,若男若女,这若男若女有三种情况:男跟男、女跟女、男跟女,这个都叫做若男若女,不管是同性或者是异性。第二个,若人若鬼,那么若人若鬼就是人跟鬼神,也是犯到邪淫。若畜生等,这个畜生就是人跟畜生,也是犯到邪淫。也就是说,只要是有情众生的两方,彼此间都不应该以染污心做身体的接触,但有干犯,并名邪淫。

那么这条戒我们从它的定义可以知道,这条戒是相当的特别。前面的杀戒跟盗戒,它的一个所缘境,主要佛陀所制定的是人:杀生,杀人命断;偷盗,也是以偷人物为重,偷,那么对方是人,值五钱。但是在邪淫当中,它的对象是完全不管什么对象,不管对方是男的、是女的、是鬼神、是畜生、是同性、是异性,只要有染心的交媾,全部犯到邪淫。

这条戒佛陀制定的时候是非常地严格,任何的对象都会犯到根本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的。

我们看丙二、具缘成犯。

丙二、具缘成犯

淫戒具四缘成犯:

一、是正境男二处、女三处。

二、兴染心谓非睡眠等。

三、起方便以种种方法。

四、与境合乃至入如毛发许。

淫戒具四缘成犯,有四种因缘会犯到淫戒的根本罪。

第一个、是正境。

什么叫正境呢?就是男二处、女三处。只要入到男方的两个处所,就是大便处或者我们讲肛门跟口处,大便处跟口处,或者男根入了女方的大便处、小便处跟口处,这个都是正境。那么入了正境以后,兴染心,就是你有染污的心,这个地方讲不是在睡眠状态,是在清醒状态。兴染心,简单地说,就是男根入了女根以后,有快乐的感受,这叫兴染心。

第三个、起方便,以种种的方法。

第四个、与境合,乃至进入像毛发许这么深,那么这样子就犯根本。

也就是说,本戒的根本戒,也就是说男根入到五个处所,男二处女三处,不管你心中做任何的转想,不管你认为它是什么,做任何转想都没有用,只要是入于正境而且生起乐受,这个就犯根本罪了。它不拣择任何对象,不管是人,不管是畜生、鬼神。不过在律上它又讲到一种简别,说那么假设是被逼迫的,对方是用强迫的方式而入到正境,那么如果是对方的逼迫,那么你这一方如果你产生快乐的感受,也是要犯的,只要是入正境。所以,你一定在整个过程当中不能生起乐受的,只要生起乐受而入于正境就犯到邪淫的根本罪了。

我们看丙三、犯戒轻重:

丙三、犯戒轻重

非己妻入道上品不可悔罪。

己妻非时、非处、非道和合止而不淫中品可悔罪。

发心欲淫而未淫下品可悔罪。

只要对方不是自己的妻子或者先生,入于男二处女三处,这样子就破戒了。

第二个,中品,中品的就是双方是夫妻,但是非时非处,就是时间上不对。什么叫时间上不对?比方说女众是在怀孕期间,或者女性的生理期间,这个叫非时。第二个,非处。那么这个地方的处所呢,你受了五戒以后,这个处所是要有选择的,一定是要在隐闭的卧室。那么如果不是在隐闭的卧室,也会犯到中品的罪。就是时间、处所都要合法的。

非道和合止而不淫。非道和合,你不是入在一个正式的道,那么你中间就停止,所以中品罪。

发心欲淫而未淫,你内心有淫欲的念头,后来你念佛把它调伏了,这个是下品。

这个地方就是说在中品当中要注意,时间跟处所也要能够合法。

另外一点值得我们说明,就是八关斋戒。你是一个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你偶尔会受八关斋戒。那么你只要受了八关斋戒,你所要受的是不淫欲,所有淫都要断。那假设你受了八关斋戒,你淫戒那天破了以后,那你破了八关斋戒,你也破了你所有的戒,如果你有五戒、菩萨戒,你全部都破了。所以诸位要知道,四根本重戒只要一条破,你所有的戒体全部破坏。所以我总觉得,你受八关斋戒,你要么在僧团受,不要回到家里面,否则你得不偿失。因为你受了八关斋戒以后,你的淫欲的戒就不是不邪淫,是不淫欲。那你这个地方破了以后,你所有的戒体,你曾经受过的五戒、菩萨戒、所有的戒全部破,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看丙四、开缘情况。

丙四、开缘情况

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入身等,惟苦无乐。熟睡不觉知。狂乱坏心。

你是被对方所强迫。刚开始的时候不是你的意思,你观想是热铁入身、惟苦无乐,当然这个地方重点不在观想,重点在惟苦不乐,就是你不能有乐受的感受。所以广化律师,他在律中他开示说,不管是男女双方,只要有一方是被逼迫的,你可以咬你的指头。因为你受了戒,诸位要知道,一个受戒人戒体是比你生命还重要的。因为你生命死掉了,你一定还有一个生命,怕什么!但是你戒体失掉以后,你整个生命就没有依靠了,你什么都没有了,那来生就非常可怕了。所以,你要么咬指头,要么咬嘴唇,指头咬不到就咬嘴唇,总之不能乐受。因为即使被逼迫,你在过程当中只要产生乐受,那你这个戒体也破坏掉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惟苦无乐才是不犯。

熟睡不觉知。那么熟睡不觉知,当然不受乐。

狂乱坏心也不受乐。

总之它这个邪淫戒的重点在于入道然后乐受,就犯到根本。

我们看第五个、持犯得失。

丙五、持犯得失

毁犯淫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生死炽然,障诸圣道。

那么犯戒的过失它的果报在三涂,那么它的余报呢生死炽然。这个邪淫它本身啊,淫欲的造作它会产生一种生死业力。就是说,杀盗淫,杀盗这两条罪当然都会产生痛苦的果报,但是它不会产生一种像淫欲那么强烈的一种生死的业力的灵动。所以,严格来说,如果诸位有志于要求生净土,就是你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你迟早连正淫都要断,因为淫欲本身它很容易创造一种你跟三界之间相互的那种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生死炽然,因为你每造作一次,你业力就增强一次。

第二个、障诸圣道。当然圣道所障碍的是禅定跟智慧,你淫欲心太重你就没办法把心静下来修止修观,你这个心太躁动,那么你念佛也没办法成就,修止观也没办法成就,对出世的圣道产生障碍了。

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犯了邪淫,就算你其它的戒没有犯,你来生能够勉强得到人身,你来生会生长在一个污秽卑贱的地方、贫民窟。所以邪淫它的一个势力,它很容易让你生长在污秽的地方,你看小孩子生长在贫民窟,整天脏兮兮的。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他一出生的时候非常尊贵?这个都是跟淫欲有关系。

持不淫戒果报: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余报:人天敬重,染欲微劣,堪修圣道。

持不淫戒,那么它的果报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有三个功德:第一个、人天敬重。天人鬼神看到你特别地尊重。染欲微劣。你经常没有这样的行为,慢慢地、你的内心的淫欲也会淡薄,比较寂静。有这个寂静呢,堪修圣道。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修止观也好,在寂静的心中,这个法的力量就容易落实,就堪修圣道。

如果我们从因果的感应来说,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杀戒跟邪淫是最严重的。什么叫严重?就是几乎你现生就可以看到果报。你看这个杀生,杀生重的人,我们不要说来生的善恶道,他今生就容易短命多病。你看那个杀鸡杀鸭的,到最后没有一个寿终正寝。那么邪淫呢,邪淫今生的果报折损阴德。你给人家算命,你本来可以做到行政院长、做一个部长,但是这个邪淫啊,在算命学上叫做破格,你这个高贵的格就被破坏了,你的功名就失掉了。

所以这个地方,邪淫是折损阴德,杀生是短命多病,这个在今生当中就会有看到的情况。

为什么邪淫伤阴德很重?在儒家文化的思想是认为,人跟人之间有一定的伦理,所谓的五伦,所谓的君臣、父母、兄弟、夫妇、朋友。这五伦当中,诸位知道,哪一伦最重要?夫妻伦是最重要。因为夫妻伦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如果夫妻伦因为有一方是邪淫,那么彼此间的关系破坏以后,问题的家庭创造了问题的子女,问题的子女创造问题的社会、问题的国家。所以,五伦当中只要夫妻伦一破坏,其它的五伦全部受到伤害。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的。

当然,佛法当中,它的对治,就这个邪淫啊,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就是,它邪淫的发生往往都是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久就采取行动,所以你刚开始就要注意。当然你一个人没有受戒,你一个人没有受戒就是没有目标,没有目标,我们说做什么都可以,你的生命是充满了不确定。所以你受了戒以后,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你的生命就要有所规划了,你不能够等到彼此间的因缘已经很深了再来踩煞车,那来不及了,刚开始的时候就要防犯,要防犯。

我想我们身为佛弟子我们要有一个观念: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这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众生都想离苦得乐、追求安乐,但是我希望我们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个安乐的本质。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安乐有两种,一种是有过失的安乐,这个安乐里面夹杂过失。譬如说什么?这个邪淫就是,没有错,它会让你产生暂时的快乐,但是那个快乐当中有过失。所以佛陀讲一个譬喻,说这个邪淫就像刀上的蜂蜜,你吃刀上的蜂蜜其实你也吃不饱,刀上的蜂蜜有多少?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结果你把蜂蜜吃下去,你舌头被割伤了,其实你付出的代价比你所得到的太多了。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佛陀不近人情,佛陀是看到了有些快乐是可以追求、有些快乐你不能追求。像这个邪淫,这种快乐它是有危机在里面的。那你说我们不能追求这样的快乐,那我们追求什么快乐呢?佛陀要我们追求那种没有过失的快乐。就是说,一个小孩子喜欢吃蜂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为什么要吃刀上的蜂蜜呢?桌上的蜂蜜很多嘛,整杯的蜂蜜你吃下去都没有刀嘛。

那么,什么叫做没有过失的快乐呢?就是你要追求心灵的快乐,不要追求色身的快乐,色身的快乐都是夹杂着过失的。所以你身为佛弟子,你迟早要把你的心理调整一下,不要做过去这种习惯性的愚痴的行为,追求快乐、结果付出代价,然后又追求快乐、又付出代价。心灵的快乐是无穷尽的。我们能够修习善法,感到很快乐,拜佛、静坐、思惟法义,都很快乐,其实这种快乐也是一种感受嘛!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感受啊?其实所谓的快乐就是一种感受,那个心念的感受而已。比如说你喜欢吃榴莲,其实你不是喜欢吃榴莲,你的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快乐的感受,你在乎的是那个感受。如果那个榴莲吃太多你不喜欢吃了,它产生厌恶的感受,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们在乎的是那个感受。

佛陀在经典讲出一个譬喻说,说什么叫感受呢?

狗啮枯骨。你看一只狗,它肚子很饿,它去追求一个没有肉的骨头,这个骨头没有滋味,狗去吃这个骨头,它吃得津津有味,恰好这个骨头是干的骨头,没有味道。它以为有味道,结果把自己的舌头咬破,流很多血,它吃到自己的血,它说这个骨头真是甜美,其实这个骨头根本没有味道。那么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去追求五欲的快乐,其实五欲本身不能给我们快乐,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一种快乐的感受出来,满足自己。所以,你要远离这个东西你要用智慧去观察,而不是说强迫自己、压抑自己,不是这个意思,所有的修行都要以智慧来引导。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慢慢地用智慧来观察,来调整我们的身口意,使令我们能够远离过失、趋向功德。

乙四、不妄语。

那么前面的杀盗淫是一个身业的过失,这个不妄语是口业的过失。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解释名义。什么叫妄语呢?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为妄语。

这个妄语的基本定义就是你内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说的是相违背的。那么总而言之,你所说的不称合心中的认知。什么叫言不称实呢?就是实有言无、实无言有。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见闻觉知,心中有,你说没有;心中没有这个见闻觉知,你说有。你的目的是欺骗诳惑他人,这个就是妄语了。所以,这个妄语的意思是心口相违的意思。我们看这当中有两个:一个大妄语、一个小妄语。这个大小的意思是约着过失的轻重。大妄语是过失比较重,它会破根本戒的;小妄语是过失比较轻,它不会破坏根本戒的。

第4讲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讲到五戒的第四条戒,不妄语戒。不妄语它的过失是属于口业的过失,那么它的基本定义就是: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从这条戒的动机来看,他的目的就是要欺骗他人,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心口相违,他内心所想的跟口中所说的是相违背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讲出一个公案来加以说明它的内涵:

佛在世的时候在毗舍离国,有一次有七天都没有下雨。在古时候的农业社会,你七天没有下雨,这个农作物就糟糕了,大家非常的紧张,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开始下。那么这个时候毗舍离国,刚好目犍连尊者在那个地方教化弟子。那么弟子们知道,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弟子们就派了代表去请示目犍连尊者,请他用神通看一看,我们毗舍离国什么时候就可以下雨了。那目犍连尊者他入定以后观察,他就说,大家不要紧张,再过七天一定会下雨的。那么弟子们信徒们听了就很欢喜,七天也不是很长,就回去了,等待七天后的下雨。结果到了七天的时候,还是没有下雨,弟子们就讥嫌了,说目犍连尊者打妄语,那么这件事情就告到佛陀那个地方去了。佛陀就说,你把目犍连尊者请过来。

佛陀说,你当初说七天会下雨,你是用什么内心来说呢?尊者说,我是用真实的心情说的。佛陀说那这个是不犯。

佛陀说其实目犍连尊者入定的时候,他在禅定当中是看到一片乌云飘过来,那么是后来,阿修罗王一生气,把这个乌云又拨走了,所以这个因缘产生变化。所以我们要知道,心口相违,不是说他讲的话跟实际情况不符合就是妄语,不是这个意思,他可能判断错误,但是他内心所想的,已经实际表达出来了,虽然所表达的内涵跟实际有差距,但这个不能讲妄语,那是因为他的判断错误,判断错误不表示他是打妄语。所以大家知道,即使他判断正确,刚好被他猜到,但是他心口相违,也算妄语。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对妄语的定义要了解。

那么这个妄语有轻重的差别,我们看重大的妄语:

一、大妄语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过人之法,虚而不实,狂惑世人,名大妄语。

那么这当中讲出有四种的情况:

第一,你没有证果,你说你证果。证果当然是一个圣人;你没有得到禅定,你说你得到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你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说是你明心见性;或者你说你刚刚在念大悲咒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有天人来跟你礼拜,有龙类的众生、有鬼神来跟你礼拜、恭敬、赞叹。那么总而言之,这个大妄语就是过人之法你所宣说的情况是超越一般凡夫的法则,因为凡夫不可能有所谓的证果、禅定、开悟还有天神来礼拜的事情。所以大妄语的重点就是,你所宣说的法是一个过人之法、超越凡夫之法,而且是虚而不实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你说是有,那你的目的只有一个狂惑世人,你要借这个机会来提高你的知名度,或者因为这个得到利养,那么这个就是大妄语。

大妄语为什么在律中佛陀制得这么重?因为它的过失是以凡滥圣。你本来是一个凡夫的相貌,你装成是一个圣人的相貌,那么使令众生对凡夫跟圣人的差别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等于间接地破坏正法眼藏,你把整个佛教的次序搞乱。因为佛教里面有凡夫、有禅定、有圣人,它有一定的十法界的次第,那么你以凡滥圣,讲出我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我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你就把佛陀所安立的整个十法界的凡圣差别的次序全部打乱,那么众生就分不出来,哦,你是个圣人怎么有这个行为呢?跟经典不符!那么大家对三宝的信心开始动摇,严重地破坏众生的善根。所以这个大妄语的过失的重就在这个地方。一般来说,如果他是圣人示现,他只有在一个情况才会说的,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是普贤菩萨的示现,他一定是任务完成以后即将要入涅槃的时候,他才会宣说。如果他宣说以后没有入涅槃,那个就是大妄语。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定方式。

好,我们看第二个、小妄语:

二、小妄语: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心。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

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

四、恶口骂詈咀咒,令他不堪。

小妄语有四种:一、妄言;二、绮语;三、两舌;四、恶口。

妄言。就是心口相违,欺诳他心。我们刚刚前面说过的,内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讲的内涵是相违背的,而目的是欺诳他人。

第二个、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这个一般的文人、写作的人啊,很容易犯到这个毛病,写出一些靡靡之音、轻浮的言词,使令一个人忘失正念、增长放逸,都是属于绮语。

过去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到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读书人很有才华,但是他一生考功名都没有考上,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上。他觉得这个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就去寺庙,他问老和尚说,为什么我这样的才华却考不上功名?老和尚就细细地问他一生的过程。老和尚说,他说你写的这个靡靡之音,你这么有才华,但是你经常写一些诗词、来给人家产生放逸的念头,他说你这样子就足够折损你的阴德,他说你不但今生没有功名,你来生还在三恶道。后来这个文人就害怕了,就至诚忏悔。所以这个地方,绮语就是说,别人看到你所说的话、看到你的文章以后会忘失正念、增长放逸的,这个都叫做绮语。他今天为什么会放逸,因为他看了你的文章,你是导火线,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第三个,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离间两头就是你向甲方说乙方,向此说彼、向彼说此。向乙方说某甲对你怎么怎么的,那么再向甲方说某乙对你怎么怎么的,那么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双方的是非,引起双方的斗争,这就是两舌。这个两舌啊,在五戒是制得比较轻,它属于中品罪。但是在菩萨戒,它是判作重罪,特别是说四众。所以我们居士去护持三宝,你去护持三宝你的目的是要修功德,所以僧团的是非你最好是不要涉入。因为你将某甲法师的坏话告诉某乙法师,某乙法师的去告诉甲法师,最后破和合僧,那这样子的话你居士的罪就很重了,说四重过了,说比丘、比丘尼还有沙弥、沙弥尼的过失。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尽量到一个团体,我们做完功德,那么低调地离开就好,不要牵涉到是非最好。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是,我们受了五戒,不要去碰触这个因缘。

第四个,恶口骂詈咒诅,令他不堪。这个骂詈就是以非常暴厉的言词来呵责对方;咒诅就是用不吉祥的言词来威胁对方,那么你的目的是要使令他感到难过、不堪。这个恶口会使令一个人的自尊心丧失,就自暴自弃了。

在律中佛陀讲一个恶口的公案,给大家作参考。他说在劫初的时候,刚开始有人类的时候,这个畜生是会讲话的。有一个农夫他养了一头牛,叫做独角牛,它的角只有一个,但是这头牛虽然独角但是它非常有力量,而且工作非常勤勉,所以农夫也就非常喜欢这头牛,给它好的饮食、好的卧具。有一天这个牛就对主人说,主人你平常对我这么好,我很想报答你。说你怎么报答我呢?它说隔壁的村庄有在做斗牛的比赛,就是两头牛双方绑绳子,看哪头牛把对方拉过去。它说我从小就很有力量,我去参加肯定得冠军,就把这个赏金送给你。那么这个主人一看,这个牛果然很有力量,就带着这头独角牛去参加。参加的时候,按规矩,每一个主人都要介绍他自己的牛的特色。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主人介绍独角牛的时候,说我的牛工作勤勉又有力量,但是唯一的缺点是他只有一个角,大家就哄堂大笑。那么讲完以后一比赛,一比赛就输掉了,输掉以后赏金没有得到,报名费又失掉了。

那么这个主人牵着牛在回程的路上,就感到非常失望。主人就说,都是你,你好端端地叫我去比赛,你看得不到赏金,害我失掉了金钱。这个牛很委屈地说,主人啊,你实在不能怪我,我本来准备好要为你卖命的,但是你在介绍我的时候,你就介绍我的优点就好了,我一只角这是我的缺点,你把我的缺点讲出来,我就没有信心了。所有比赛打仗是打士气,没有士气怎么给你打仗呢?那怎么办呢?明天再比一次。再比一次的时候介绍我的时候,独角这个独角就不要讲,讲其它的优点就好。那么这个主人就知道了,第二次再去的时候,欸,我头牛又是努力、又有力量,那么它这个缺点就没有讲了,第二天果然得冠军了。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众生都应该用鼓励的方式,他才能增上。骂詈的方式,一个人被骂久了以后啊,不管你教育子女也好、老板骂员工也好,一个人被骂久了,他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就是皮了,就很严重了。

我自己研究东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我自己这几年的心得,我发觉,西方人他们的文化是重法,情、理、法,他是法制第一,重法治。所以西方人在沟通的时候,他们只要讲出原则,他们就遵守,权利义务分配好了就会去做,他们重法。你看西方人,西方人要制定一条法令,上车要系上安全带,美国人在制定这个法律之前每个人都抗议,他绝不让你这个法令通过。政府说这件事是为你好。我不要你担心,我不要你为我好。所有人都要反对。但是只要这个法令通过了,到第二天早上,法令公布了,所有人上车带上安全带。西方人这个情理法,他的感情是法可以摄受的,他的法就代表他的感情。东方文化不可以,东方人是比较重视情感跟理性,要理来疏导这个情感。

所以中国人的文化,你这个法令不合理,没人要遵守。所以我们看,西方人他们事情可以讨论,中国人不能讨论。西方人他们很多事情讨论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回去以后大家忘得一干二净,来的时候继续工作。中国人你跟老板讨论,不要说争得面红耳赤,只要有一点意见不符,会议结束,这个问题刚刚开始。你第二天起来跟老板说,老板啊,昨天是我错,我不应该跟你讲这句话。老板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胸量,我早就忘掉了。第二天开始照样拐弯抹角地整你。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你去看中国的格言联壁,你会觉得,为什么中国人讲话都是婉转、拐弯抹角的,其实他是针对中国人的心态安立的,中国人讲话不习惯用直接,美国人讲话他绝对是直接的。美国人你跟他作生意,只要十分钟OK,我们之间谁负什么权利,谁得到什么权利、什么义务,分配清楚,OK了。中国人谈生意至少要一个小时,前面的四十五分钟呢,培养感情,讲一些跟生意没有关系的事情,但是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你没有前面的四十五分钟的前方便,后面的五分钟就不能谈成。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人跟人之间的语言很重要。

我过去在佛学院有一个文书,这个人工作很努力,但是他打字经常打错,我也很困扰。那如果我一开始就骂他说,你这个人怎么打字打错,他一定说你自己打好了。所以我就把他叫过来说,我说你这个人做事实在没话讲,工作很努力,每一个人都称赞你的好处。但是很多人反应说,有一个小缺点、小瑕玼,就是错了几个字,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有人反应了,我就反应给你。他说那没关系,我一定改。

所以说,在中国文化当中,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啊,避免直接的对立。你看你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你骂他,骂久了,他大不了无所谓,你讲你的。当然属下有错、子女有错一定要责罚,这个有错不能包容、不能纵容,但是重点你要达到效果,不是发泄你的情绪而已。一个小孩子从小就被你骂到没有自尊心,以后他没有廉耻观念,这很可怕。所以骂詈咒诅,令他不堪,这个要避免,因为你达不到效果,重点是你达不到效果。而且造成双方的对立,彼此间的鸿沟建立,以后你讲什么话他都不听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好我们看丙二、具缘成犯

大妄语具九缘成犯:

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虚;四、自知境虚;五、有诳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已证;八、言了了;九、前人领解。

那么大妄语有九条因缘成就根本戒。

第一、对境是人,除了淫戒以外,杀、盗、妄,它一定要针对人才犯到根本。

第二、你心中知道是人。

第三、境虚,你所说的境界是虚妄不实的。你说你证果、说你成就禅定、你看到天人等等。

第四、自知境虚。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虚。

第五、有欺诳他人之心。

第六、说过人法,说证果、禅定、开悟等等。

第七、自言己证。你必须是讲你自己证得才算是根本,如果你说我师父证果了,这样子犯到中品而已,你要说你自己。

第八、言了了。你要讲得很清楚分明。比如说,你一个人站着,旁边三个人坐着,你告诉对方说,那个站着的那个人证到初果,那只有你一个人站着嘛,对不对?但是这样子呢,不算犯根本。因为言不了了,他是用暗示的言词,暗示的言词是不能犯根本。虽然只有你一个人站,但是这个也算是言不了了,一定要说我证果了才算。

第九、前人领解,对方领解,就犯到根本。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过人法如果是心境皆虚,内心没有这种功德,你说出来也是虚妄的,内心也是虚妄,那犯根本。如果真实有功德,诸位要知道,在律上说,你自己有得到禅定、有得到这种功德,你都不能讲,如果心境皆实也犯到中品,所以过人法是不能讲的。

看小妄语:

小妄语具六缘成犯:

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违想说;四、知违想说;五、言了了;六、前人解。

小妄语具六缘成犯。第一、对境是人。第二、人想。第三、违想说。违背心中的转想。第四、你知道是违想说。第五、你讲的很清楚是你自己。第六、前人理解。这个就犯了。那么因为他不是讲过人法就犯到中品。我们看丙三、犯戒轻重

我们看大妄语的轻重。

(一)、大妄语

第一、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剎来到我所,彼领解。对象是人,你讲的是过人法,而且对方理解了,这个是上品不可悔罪。

第二、我们看中品的,向天龙鬼神说证果等,彼领解。因为你的对象是天人或者是鬼神,所以这个是中品。向人说证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那么你讲的是暗示的,没有明显地说你自己得到这个果位,这样子的话,前人还是有一点点疑惑,所以是中品。向聋痴者说,因为聋子跟愚痴的众生他不能了解你话中的意思,比方说你跟小孩子说,愚痴的小孩子,他不能明白你话中的意思,或者他根本听不到声音的,这样子是犯中品,因为对方不理解。

第三、向不理解的畜生说或者发心欲言而未言,都是下品。

这个大妄语啊,我们要说明一下:我们有时候打佛七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在打佛七的时候,把自己看到这些特殊的相状为人宣说,特别是在大众宣说。他的理由是说,这样子能够提高大家对三宝的信心,但事实上这样子是不对的。你看那个小止观,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功德,绝对不能宣说。你一宣说,你下一支香再坐的时候,那个功德就失掉了,你自己就失掉了。你好不容易培养一种寂静的功德,好的功德,你一说出来,这个功德就消失掉。

佛法是这样,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佛法是但得根本不愁枝末。印光大师说,你重点不在于你看到什么东西,重点是你的心跟佛号的相应。所以你宣说这种特殊的感应情况,只有让人家对外境更加地注意。你有这种好的意境是什么,是因为你专心念佛,所以这个是一时的因缘,路旁的小花。过去南亭老和尚,大家都知道南亭老和尚是圣严老法师的师父,他有一次主持佛七。古时候的居士跟现在的不同,古时候人都很用功,他打佛七一打下来都很多感应。很多人聚集在那个地方,你讲一段他的感应,他讲他的感应。南亭老和尚过来说,你们这些人都见鬼了!喝斥他们,这个是善知识。因为,你修行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向外攀缘了,这就不对了嘛!你忘了你的根本是佛号。你好好地念佛,这些差别的影像,增加信心可以,但是你要悄悄地走过去,你去注意这个外境,你忘了你佛号的根本,你就容易着魔。

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所有的功德,记得,我们佛法只讲道理。我们把修行的次第告诉你,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但我们不能讲个人的修行经验,不能讲,那是个人的事情。这个讲出来一定是对自己损害很大。除非,除非你自己内心当中有一种意境出现了,你不知道这个是好是坏,你要请教善知识,私下跟善知识请教,这个可以,不能公开宣说,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二)、小妄语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言了了,前人领解中品可悔罪。

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下品可悔罪。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言了了、前人领解,是中品。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是下品。它这个地方是偏重在对方是不是理解来判定是不是犯到根本。

丙四、开缘情况:

向人说证果等法相。

欲说他事,而误说证果等事。

戏笑说虽不犯重,而犯轻罪,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

狂乱坏心。

向人说证果等法相,你跟他讲说佛法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很多的位次,但是你没有说你自己证得,这个是不犯。

欲说他事,而误说证果等事。你要说其它的事,结果一时的错乱,说错了,你不是故意的,这个不犯。

戏笑说,你是开玩笑的。当然这个开玩笑是说,对方也知道你是开玩笑,那么虽然不犯重罪,但是也犯到中品的轻罪,因为这样违背了言说的仪轨。

狂乱坏心,不犯。

这个妄语戒有一条可以开缘的,我们也说明一下:这个是在菩萨戒开缘,这叫做方便妄语。方便妄语就是说,你为了要救度有情众生的命难,我如果讲真话,对方就要死掉了,一定要死掉,这个时候你可以讲方便妄语。比方说有人要杀他,那你说你知不知道他在哪里?你如果讲真话那对方就死掉了;说我知道,你就指向另外一个方向去,这样也是心口相违,因为你心中知道是左边,你指右边。但是,方便妄语的意思就是说,菩萨戒的开缘它特别强调,不是救度你自己的命难,菩萨为了保护戒体他可以牺牲生命,救护你的命难不能讲方便妄语,是救度别人的命难,这个才算,这个是以大悲心为出发点。

我们看第五条、持犯得失:

丙五、持犯得失

犯戒的果报是三涂,那么它的余报多被诽谤。有些人他经常会被诽谤,这件事情明明他没有错,但是很奇怪,就会被别人说到是他做的,那么这表示他前生有妄语的罪业。为他所诳,这个人他交朋友就容易交到骗子当朋友,经常被骗,这个也是跟前生的妄语罪有关系。

我们看持戒的功德: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它的余报有两个:一、发言慎重。这个人讲话有威德。二、言无误失。他讲话不会错乱。

我过去有一个信徒,他们两个夫妇生了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很调皮。有一天我在他们前面,我注意看他们之间三个的互动。这个小孩子他动来动去,他爸爸呵责他,这个小孩子不当一回事,完全不听,这个话有讲跟没讲是一样。但是他妈妈叫他坐下,他马上坐下,很奇怪,他妈妈讲话有力量。后来我私下打听,我知道,他爸爸平常讲话,随便讲话,就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讲废话一大堆。你一个人经常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讲久了以后,你的话就没有力量,没有威德。他妈妈的个性比较内敛,不讲话则已,一讲话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说,发言慎重,他讲出来的话别人会产生一种敬重之心。这个口业是这样子。当然你说我受了五戒以后,我要什么都讲真话,那我这个人就完蛋了,都没有防护之心。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不讲话,你不讲话可以啊。你说这件事情我不想回答,可以,你可以不回答。就是说这是我个人的隐私,但是我不想说谎话,你可以拒绝回答,或者你可以点到为止地回答,但是你不能讲妄语,这个原则大家要知道。

好,我们看第五条、不饮酒。

乙五、不饮酒

那么前面四条戒是叫做性戒,因为杀、盗、淫、妄它的体性就是一个过失。即使佛陀没有出世来制戒,你犯到杀盗淫妄,法尔就会有罪业、就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管佛陀制不制戒,所以叫做性戒,它的体性就是一个过失。

那么这个饮酒戒,它的体性不是过失,酒本身不是过失,但是你喝了酒以后容易引生过失,所以为了保护性戒,佛陀加以遮止,叫做遮戒。

我们看第一个、解释名义:

丙一、解释名义

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名之为酒。

那么什么是酒呢?它有酒的颜色,第一个;有酒的香气;第二个,酒的味道。其实它的基本定义主要是下面这一个:饮之能醉人者,就是它的内涵有酒精成份的,不管是用水果做的、用米做的、用什么东西做的,只要是有酒精成份的都叫酒,它能够醉人。

丙二、具缘成犯

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一、是酒。二、无重病因缘。三、饮咽。

有三条因缘:第一个是酒,就是有酒精成份,或者是水果酒,或者米酒。第二个,无重病因缘。就是你这个病没有重大的因缘,有的病很严重,它必须用酒来当作药引。第三、饮咽犯,只要吞下去就犯。

丙三、犯戒轻重

凡具酒色、酒香、饮之能醉人者中品可悔罪。

就是有酒精成份的,你喝下去,就犯中品可悔罪。

凡作酒色、酒香、饮之不能醉人者;饮而未咽下品可悔罪。

凡作酒色、酒香、饮之不能醉人者这个酒精成份很小很小,你再怎么吃都不会醉人,或者是你饮了以后没有吞下去,含在口中马上吐出来下品可悔罪。所以它这个地方的轻重是用酒精的成份来判断的。我们看开缘情况:

丙四、开缘情况

食中不知有酒而误饮;以酒煮物,已失酒性;病时余药治不瘥,以酒为药;以酒涂疮。

食中不知有酒而误饮,别人请客,这个菜肴当中有酒,你自己不知道,这个不犯。但这个地方要注意,你第一口吃的时候是不知道,但当你知道以后你再吃,第二口开始就结罪了。就是你知道是酒的时候,你继续吃下去,那么从你知道以后,所吞下去的酒都是结罪了。当然这个遮戒是不会破戒,但是会让你的戒体会有瑕玼。

以酒煮物,已失酒性。这个酒性蒸发掉了,完全没有酒精的成份了,不犯。

病时余孳治不瘥,以酒为药引。你有重大的疾病,这个疾病已经影响到你的修行,没有酒来做药引的话就治不好,那么这个是开缘。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酒戒的开缘是因为重大的疾病,你不能没有事吃补药,那么用酒来做补药,这个是犯到的。他是有重大疾病,为了治病。

以酒涂疮,那么这个是用来消毒用的,你不是来喝的,不犯。

这个酒,诸位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戒,遮戒一定有酒戒,那当然杀偷淫妄是根本戒,那不要讲,所以五戒是所有戒法的根本。你看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有杀盗淫妄酒。那么为什么所有遮戒里面,酒,唯独佛陀特别重视?因为你酒喝了以后啊,失掉理性。你平常不敢做的事情,你喝了酒你就敢做了,平常不敢说的话,你喝了酒你敢说了,那么它会严重地去刺激你前面四条戒的发动,所以佛陀制订。那从义理上来说呢,一切的迷幻药,一切的毒品,只要会丧失理性的,都是在酒的范围当中。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甲三、结示劝修

譬如德瓶,善加守护,不令坏失,功德具足;轻忽放逸,残缺破损,前功尽弃。

这是第一段。这讲一个譬喻,就是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有一个德瓶,我们以前是贫穷人,现在得到一个功德宝瓶,心中有一个愿望。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透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好好地来守护这个德瓶,你真的是功德具足。不管你以前活得多痛苦,你好好地把这个五戒的戒体好好地受持,你以后受用无穷。今生决定趋吉避凶,来生一定是所求如愿,你要去哪里都可以,五戒的戒体力量就够大了,它就足以让你生天了。如果你不想生天,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个很大的加持力。那么反过来,你受了五戒以后,轻忽放逸,残缺破损,前功尽弃。你好不容易在这个地方熬了六天,也是很辛苦,那么你得到这个戒体,你回去不把这个戒体当一回事,没有忆念它,也没有好好用持戒的行为来保护它。那么这个戒体我们知道,这个戒体也是生灭之法,它会因为你的发愿而生起,它也会因为你的放逸而消失掉,到最后,残缺破损,前功尽弃。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受戒不是一劳永逸,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都是要战战兢兢的。那么这个是譬喻。这以下合法:

行者亦尔,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常忆受体,于诸过境,正念观照,谨慎防护。

糅合《大智度论》

那么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你要持戒,你好好地持戒,肯定你要什么有什么。你希望健康,戒体可以赐给你健康;你希望财富,戒体可以赐给你财富;你希望美好的眷属,可以赐给你美好的眷属。所以持戒的人可以仰仗戒体而得到种种的安乐。反过来,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我们如果心平气和地看这个因缘,其实你破戒是非常地得不偿失的,可以说是因小失大。你本来有机会得到广大功德的,结果你一时的差错、一念的无明,你把这个功德宝瓶打破,你又回到过去的贫穷、卑贱、没有资粮、没有依靠,生命当中没有依靠,没有依靠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们慢慢地,你修学佛法你会对三宝有信心,它真的是离苦得乐的方法,但是你要用心。那怎么办呢?

常忆受体,于诸过境,正念观照,谨慎防护。

所以,我们明天大家能够好好地的发愿,成就戒体,回去要记得,常忆受体。你要忆念你心中那个光明的戒体,让它慢慢地扩大,就像一个贫穷人去忆念这个德瓶一样,好好地把它保护。那么在过失境界现前的时候,好好地去观照,你是一个受戒的人,你一定调伏你心中那个生灭的念头,好好地遵从我们当初的本愿,来防护我们的身口二业不要有过失。

我想每一个弟子在修行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善终。这个善终是很重要的,慎始善终。我临终的时候希望能够正念分明,我临终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惧。这个死亡现前的时候无所畏惧是不容易的,一个人内心没有依靠啊,他临终一定畏惧,因为他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我敢保证,如果你生命没有做规划的人,你临终一定畏惧,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要失掉你今生所有的东西,你的财富、你的地位、你的眷属,让你觉得你今生可以依靠的东西都要失掉。如果你在生前内心当中没有创造一个功德宝瓶,当这些外在的因缘失掉的时候,你发觉一无所有,剩下就是恐惧的心情。你说我临终正念分明,不可能!因为你没有依靠,你怎么正念分明!

所以,有时候我们想想临命终的状态,你就知道你要好好为临终做一个准备。不管你要去哪里,只要你来生要去好的地方,你临终一定要安稳,一定要正念,而能够保持正念呢,戒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要常忆受体。

好,那么我们这次五戒就跟大家共同学习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我们剩下的时间还有八分钟,简单回答一些问题:

问:此地无虫做虫想,是不是犯戒?如果反之,有虫作无虫想?

师父答:本来没有虫,你认为有虫,比如说今天,你看到前面一块石头,看到一块石头,在黑暗当中你看到一块石头,它是没有虫,它本来是石头,你怀疑它是一个青蛙,你还是把它踩下去。我现在考试,你有没有犯戒?有犯戒吗?有心无境。它本身没有,但是你、你产生怀疑了,你踩下去,那你这个是,肯定是犯戒的,但是没有犯到重戒,因为有心无境。所以有没有心是判定有没有犯戒。

那我们反过来说,下面是一个青蛙,你认为是一个石头、你踩下去,有没有犯戒?它是一只青蛙,你认为它是一个石头,然后你踩下去,有没有犯戒?没有犯戒。那有没有因果?有因果,那就对了。欸,有及格。

问:第二个,家中花园很杂乱,需要整理,但整理的时候会杀到众生,怎么办?

师父答:这是没有错,这是个问题。我们要洗厕所,厕所里面有很多的细菌,霉菌、细菌,这个细菌是不是有情?是有情。那怎么办?佛在世的候,有一个公共厕所,比丘的厕所,没有人敢扫,因为它太久没有扫,很多细菌。佛陀说,派一个比丘去扫,他说啊,你不要做这个虫的想,我叫你去扫厕所,我没有叫你去伤害众生,这样懂吗?你在做的时候,你要做如是的转想,我不是做杀害众生的,你那个动机是很重要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有神通,他看到水中,其实我们水中很多虫,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你这样子你连水都不敢喝了。佛陀说你以后喝水不能用神通,用眼睛看就好了。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有很多无奈,没有错,但是你不能够什么都不做,那你死掉了,你更不能够修行了,对不对?我们必须用最少的损失创造最大的功德,这个大家懂吗,最少的损失!

你娑婆世界你说你完全没有过失,不可能!只有初果的定共戒才可以做得到。你喝一杯水也会伤害众生,你走路的时候,你开车,诸位知道你从台中开车到这个地方来,你这个轮胎会压死多少众生吗?对不对?那你说我这样子,我动弹不得了。你不能生起这个念头,大家懂吗?不能生起这个念头!你想说我要开车,我不是要压死众生;我要去扫厕所,我不是要去伤害众生,这个念头要端正。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如此,除非你到极乐世界,那当然就是远离所有的恶因缘。所以,我们因为过去造了很多有漏的业力,所以生长在有漏的国土,在这个情况之下要出离,本来就要付出代价了,这个事我们要认定,但是我们要让这个代价降到最低,赶快跳出去。

就好像你做生意,哪一个人做生意从头到尾都赚钱的,有没有?你一个月,你今天亏了一百块,明天又亏了三百块,后天赚了一千块,一个月加起来,负一千块赚五仟块,结果是正的,那就可以了嘛,加起来是正的就可以了,诸位懂吗?如果说,你完全不亏本,那你连水都不敢喝了,你不敢开车子了,那怎么办呢?说你这个人本来没有守五戒很正常,守五戒就变得不正常了,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地学习佛法的开导。修学佛法跟做生意一样,加起来是正的就可以了。你要赶快用你的生命,一口气在的时候好好地修学戒定慧,赶快跳出去,因为你死亡的时候你都不能修行了。

问:家中有坏掉、不堪使用的佛学录音带,或者有些上面有佛字应该如何处理?

师父答:只要是有佛字,诸位要知道,这个佛是我们所皈依的境。我们讲三皈依啊,三皈依里面有事相的皈依对不对?什么是佛?佛像、佛号都是佛,这都是你皈依的境。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要小心,它是你的皈依境。

我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个,如果你有足够的地方,你看到这个字,把它剪下来、保存下来,它是你的皈依境。那如果你觉得太多了,而且这个东西已经不堪使用,什么叫不堪使用它已经不能够宣扬,比如这个佛像已经破碎到你看到它不会生恭敬心了,用干净的塑料袋包起来,持大悲咒在佛前祷告,然后丢到深海当中去,或者用泥土埋起来,这印光大师教的。就是它已经不能够产生住持三宝的作用,就是我看到它我不会起恭敬心,这个经书里面字我已经看不清楚,它写什么看不清楚,我不能从文字当中得到道理了。它那个住持的效果丧失了,但是你隐隐约约还知道它是一个住持三宝,你恭敬地把它埋在泥土当中,这个泥土是大家踩不到的地方,或者丢到深海里面去。这大家要注意,那如果你有足够的房间,尽量把它保存起来。

问:请问法师,我年轻的时候受过五戒,但是结婚后因为堕胎,请问明天可以再受满分戒吗?

师父答:这个是边罪,理论上应该是不能再受。那我不知道这次戒会为什么没有问遮难,这个理论上是不能再受了,要先忏悔清净见到好相。当然你说犯了上品罪,拜八十八佛可以忏除吗?一定可以忏除!罪从心起将心忏,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没有一个罪能够永远地侵入到心性的本体,不可能。问题是你没有见好相之前,在律上是不能再重受。那这件事我想这样,我保留给引礼师来处理。我希望有犯到边罪,就是你以前曾经受过五戒,或者有受过八关斋戒,有犯到根本,犯到根本,大家知道吗杀人,杀生,杀人命断;盗戒呢,盗他物,就是有主物、值五钱;淫,那么入道受乐;妄,说过人法、对方了解。杀盗淫妄四个,你有犯到一条戒,你所有的戒都不能再受了,犯了佛陀制的戒,就叫做边罪。这个佛法大海你已经到边缘,你不能再进去了。但是边罪不是说你永远不能够受,在你忏悔清净之前,你不能再受了。你要忏悔清净了才能够再重受。那么当然这件事情我尊重戒会的决定,看怎么做。由开堂和尚,其实这个是开堂和尚决定的。

问:请示法师,为了子女做月子,煮酒给产妇养身,有犯戒吗?

师父答:你煮酒不是自己吃,在五戒是不犯,因为它是制定你不能吃。但是你要知道,你回去以后煮东西要注意,你受了五戒是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你要吃三净肉:第一个,不见杀。这只鸡在杀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个肉我就不能吃,因为伤害我的慈悲心太严重,我看到它在我眼前被杀。第二个,不闻杀。它被杀的时候发出的哀嚎的声音我听到了,我不能吃。第三个,不能为我而杀。我去海产店我指定,这条鱼请你帮我处理一下,犯杀罪,你指定。就是说这个鱼肉都已经现成杀完了,我没有去买它都杀死了,你买回来五戒不犯戒,它的死亡不是我引起的。诸位懂吗?

所以你受了五戒以后,你不能买生的东西回来煮,蛤蟆、那些生鱼,都不能,你去到菜市场的时候它已经死了,把它买回来,反正它已经死了,不是因为我而死的,这个可以。

问:弟子在复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讲到亲近善知识,弟子用几位法师来做比喻,没有提到法师的法号,请问犯了说四众过吗?

师父答:你的意思就是说,你可能讲到一些法师的过错,但是没有提到他的法号。当然这个动机很重要,说四众过他的意思就是有这个挑拨的意思。那如果是教育的性质所有的戒、所有的业,都是跟内心有关系的,就是那个动机很重要。你是不是有挑拨对方的心念,还是只是用一种教育的方式而不提法号?当然不提法号,就算有也是罪很轻,不提法号这是最好。那么你只是说,有一个法师或是怎么样,那么你心念当中没有任何的恶念,是护持三宝的,那么这样子是没有犯戒。

问:在菩萨戒当中,妄语开缘的部份,除了救他人命断以外,如为不让他人为难、难堪、不让他人难过,可否开缘?

师父答:不过在律上的开缘,如果是难过的话,这个妄语戒是不能开。因为难过是很难讲,每一个人的难过的定义不同,有些人动不动就要难过,那你这样什么都要开缘。所以它这条戒是有生命的威胁,不是难不难过,实际上有生命危险才开缘。

问:破菩萨戒是不是退失菩提心才算破戒吗?

师父答:其实你菩萨戒,你破了四根本戒,你菩萨戒就破了。我们菩萨戒十重嘛,后面的六重是增上戒,后面那六重破到不算破戒。杀盗淫妄破了以后,你所有的戒都破了,因为这个是伤害菩提心。因为这个杀盗淫妄的罪太重了,它那个伤是直接伤到内心的深处,出离心、菩提心全部伤到。

问:非婚生子,子女是否会有不好的果报?

师父答:非婚生子,就是犯邪淫。子女会不会有不好的果报?子女是无辜的,他怎么会有果报呢?果报是你要承当果报。子女,他没有选择,所以这跟子女没有关系,这个业跟子女没有关系。如果子女要因为这样付出代价,那跟他前生有关系。但是你们两个非婚生子,对他来说,他没有造业。那如果说他因为你们两个非婚生子,他受到别人的歧视,那这个业跟他前生有关系,是这样子。

问:请法师慈悲,阿阇世王破根本不可悔罪,怎么能够往生上品中生?如何称不可悔?

师父答:当然他忏悔了,因为阿阇世王他忏悔,他向佛陀忏悔,他有那个福报,我们只能向佛像忏悔,所以因缘不同。当然,他所谓的不可悔,诸位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律上说不可悔,为什么可以取相忏?不可悔的意思就是说,不能用事相的方法来忏悔。什么叫事相的方法?我向你发露,叫对首,这叫可悔。不可悔就是说你只能够取相忏,一般的忏悔方法都没办法用,但是可以用取相忏。

问:开堂和尚说,五戒正受,纳受戒体的时候是在三皈依,那么受五戒跟受三皈依有什么不同?

师父答:三皈依是所有修行的总相,你五戒、菩萨戒,你修行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有的善法都要跟三皈依相应。那如果你只是受三皈依而不受五戒、菩萨戒,这叫做但三皈,但就是但是的但。那如果是五戒跟三皈依合起来,叫做五戒三皈。其实,所有的法都跟三皈依有关系,所以在三皈依得戒体。因为你皈依三宝,你才能够发愿。

诸位有没有知道一个观念,你一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早晚功课做完要打个三皈依?放完蒙山,最后,你看放完蒙山大家不是可以离开了吗?不行,先打个三皈再离开。诸位会想这为什么呢?放完蒙山跟三皈依有什么关系呢?把所有的功德归向三宝。我之所以做这个功德是三宝的加持。文殊菩萨有一次到十方世界弘扬佛法,度化很多众生,很多菩萨赞叹文殊菩萨,你实在是有善巧,文殊菩萨讲一句话,那是佛力的加被。这样子有助于修行无我、无我观,就是我们要把所有的功德都是有三宝的加持,我是妄想凡夫,哪有什么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很重要,就是,所有到最后都是要汇归三皈依。所以我们讲,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因为仰仗三皈依的关系呢,我修习六波罗蜜才可以成佛的。

问:我曾经捡到钱包没有归还对方,那么事情隔了很久了,但不知道对方的姓名。

师父答:我想这件事你要先忏悔,因为这是盗戒。这个钱你可以做慈善事业也好,护持三宝也好,都可以,但重点是你要先忏悔,不忏悔这个业会影响你来生的果报体。

问:贩卖盗版的光牒,买的人跟卖的人所犯的戒有何差别?

师父答:从戒律来说,两个都犯盗戒,没有差别,买的跟卖的都犯盗戒。从因果来说,有差别。卖的人比较重,买的人比较轻,从因果来说。

问:如果从事文字的工作不得不写一些淫欲的现象,那么别人看到以后生淫欲想,这个有什么过失?

师父答:这个就是犯绮语罪,我们前面说过。犯绮语罪,折损你的阴德,就是这个过失。

问:戒子全村人都是以种花营生,为了卖得好价钱,不得已,有时候去杀生是否犯了杀罪?

师父答:是的,犯了杀罪。你明明知道这个农药喷下去这个虫会死,犯了杀罪,但是不犯根本。我希望你明天发愿的时候,先不要管这一些。因为你明天在三皈依的时候是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不能说,欸,有一个要除外,吃我莲华的这些虫除外,这个我一定要杀它,那你就没有办法得戒体。你以后做得好不好,都有调整空间。但是我们讲,慎始善终,你刚开始那个点,种下去那个点,要正确。所以我希望大家先忘掉过去,重新开始。明天是一个生命新的开始,把过去的事先把它忘干净,以后再来好好地面对、好好地调整。一切法是无常的,你也不可能一辈子都种花的,对不对?因缘会改变的。你发了愿以后,你的生命就会改变了。

问:居家经营卖酒是否犯戒?

师父答:卖酒,当然不犯五戒,但是菩萨戒是治得很重。在菩萨戒很奇怪,在菩萨戒,你饮酒是轻戒,卖酒是重戒。所以我说,人生是规划,就是说你希望你来生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你的规划是五戒,那卖酒是不犯戒,它是要以咽犯;但如果你以后要有志于要继续受菩萨戒,那你迟早就不能卖酒,要把这个卖酒断掉。

问:工作上如果有妄语是否犯戒?

师父答:当然犯戒。生命就是一个抉择,你愿意追求眼前的快乐而牺牲来生的快乐,也是你的抉择;你愿意牺牲暂时的快乐,得到你来生永恒的快乐,也是你的抉择。所以佛法永远是自作自受。佛陀是把真理告诉大家,那么怎么做,是你个人的抉择,没有人有权利去规划你的生命。就是说,你前生做出了抉择,你今生有这个相貌;那么你今生又做出一个抉择,会影响来生。你看是今生的安乐比较重要,你说我没有卖酒、我不打妄语,我会失掉很多生意,是的,我也承认。所以我说,是你自己的抉择。就是说,你到底你希望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你要追求眼前的快乐,还是要追求来生永恒的快乐?

佛法是告诉你,一切法因缘生。你造这个因缘,就有那个果报,你造那个因缘,就有那个果报,那到底你要怎么做,那你自己要去规划。你如果觉得来生是无所谓,那么也无所谓的规划;你如果是觉得来生是有所谓的,就要有特别的规划。所以你要先知道你的目标在那里,你才知道你今生什么该取、什么该舍,你要用你的结果来做你现在的判定。你未来的结果是要到天上去,那你今生就是要注意,你要牺牲很多东西了。你来生无所谓,那你今生也可以无所谓。但是因果的招感啊,它一定是有所谓的。你这样子做,它就有业力,就会产生一定的牵引的力量,这是跑不掉的。所以很多人说,不敢受戒,这是非常错误的。你不敢去面对,不表示你跑得掉,你反而把事情看清楚了,你能够知道取舍。你看你不受戒,你不受戒,你眼睛闭着、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说你受了戒你会犯戒,是啊,但是我犯戒我知道取舍,我知道哪些是重的,我还可以趋吉避凶,我什么都不知道,闭着眼睛这样子走,那你就到临终的时候才开始算,你才知道怕。所以,受戒是对的,你才知道哪些该取、哪些该舍。

问:戒子如果烹饪的时候煮到鸡蛋,不知是否犯杀生戒?

师父答:这个鸡蛋有没有生命现象,你要判定。如果你明知有生命现象那你再煮,就犯戒了;如果你知道它没有生命现象,它只是一个副产品,那就不犯戒。最后一个问题,大家再忍耐一下,大殿上的法语文字观照实相境界眷属什么意思?它是一个智慧的次第,先从文字产生观照,由观照以后悟入实相,由实相当中在境界里面历练,然后最后产生眷属。这个眷属,什么叫眷属?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它是先成就智慧,然后再成就六度。就是般若所带动的旁边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叫眷属。所以它六度的修学,先成就智慧,再成就其它的五度。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怎样持守五戒 皈依修学手册:怎样持守五戒

大悲咒的修学方法 大悲咒的修学方法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年纪大了修学禅定,还能得定吗 年纪大了修学禅定,还能得定吗

如梦如幻的修学 如梦如幻的修学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佛法的修学是由内而外,先端正其心 佛法的修学是由内而外,先端正其心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第108集 修学“密宗观想”不得解脱 郭正昌老师 第108集 修学“密宗观想”不得解脱 郭正昌老师

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第039集 修学三士道的下士道可以让我们往生善趣与解脱生死吗? 第039集 修学三士道的下士道可以让我们往生善趣与解脱生死吗?

第027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下) 第027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下)

第026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上) 第026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上)

人天行果——五戒 人天行果——五戒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靠你自己觉悟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靠你自己觉悟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应用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应用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净界法师:八识规矩颂 净界法师:八识规矩颂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 净界法师: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