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2023-12-28 净界法师

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 

(第一讲)

我们这次跟大家共同讨论的主题,是有关大乘的禅观跟净土宗念佛的一种相互结合。

净土宗的修学,从正法时代到像法时代到末法时代,为什么我们现在必须要把净土的信仰跟大乘的观照做一个结合呢?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想,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质量。

我们会很容易地把佛号创造出来,因为佛号只要经过念诵听,自己创造声音,你自己再听回去,自念自听,这个佛号就成立了。但是作为一个阿弥陀佛的音声,它是不是真实地跟弥陀的本愿产生一种感应的作用,这个就没人知道了。所以,我们现在只注意创造佛号而不知道去引导佛号。我们必须把佛号引导到弥陀的本愿,所谓的感应道交,这样的佛号才有真实力量。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创造一个真实的佛号,一个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佛号呢?这一点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佛教的人生观,它解释人生主要是从因缘的角度开显出来诸法因缘生。我们今生所出现的所有的现象,跟你过去的因缘是有关系的。为什么有些人今生快乐的时间很多,有些人一生当中充满了痛苦?这都是有它的规则,有它的章法的,就是他过去生的因缘创造了今生的快乐跟痛苦。所以,在佛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谁能够在今生掌握因缘,就掌握了自己的来生。你今生的结果是前生的因缘创造的,由此类推,那么你今生的因缘又创造了来生。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隔代受报,叫三世因缘,过去决定今生,今生决定来生。所以,从修行的角度,你要掌握你的来生,你一定要掌握你今生的因缘。

今生的因缘分成两块:第一个,外因缘;第二个,是内因缘。

什么叫外因缘呢?就是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这一部分,这个业力会不断地出现生命的结果。比方说,你今生会做谁的儿子、你今生会做什么事业、你会活多久、你会跟谁组成家庭等等。这种外因缘,在佛教里面的态度只有两个字,叫作认命。其实,外在因缘对你的影响不大,因为它是暂时的,它总会过去,我们没有必要在外在的因缘花太多时间。所以,你看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外在的因缘,他告诉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第一个,它生灭变化;第二个,它虚伪无主,你不能掌控。所以你不要把精神体力放在外因缘,因为它总会消失掉。

佛法的重点在内因缘的修学,就是你的思想,因为你的思想会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这是最可怕的。业力会给你短暂的痛苦,但是思想会给你长久的痛苦,会让你生生世世根本无法自拔,如果你思想不改造的话。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怎么样从一种娑婆世界的思想而提升到一种净土的思想,是很关键的。按照正常的情况,我们每一个人来娑婆世界投胎,我们的思想只有两种:一种是善的思想,一种是恶的思想,一种对立的思考。如果你善的思想是主流,你就是一个好人;如果你是恶的思想为主流,那么你就是一个坏人,来生就痛苦。所以,按照正常情况,一般没有经过佛法的调整、训练的人,是只有善恶的思想,这种人是不能往生的,不可以往生。因为你的思想是随顺于娑婆世界,你的思考模式是往娑婆世界的因缘走的,所以你的佛号也只能往娑婆世界跑。

净土宗的概念不是只有创造佛号,而是你必须把那种善恶的思想提升到一种忆佛念佛的思想,这个很关键。当你心态准备好的时候,每一句佛号都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你没有准备好,那么这个佛号也就是一个结缘的力量而已,它不能启动一种往生的功德。

所以,我们现在要从娑婆世界的善恶思想的概念,变成一种超越善恶的、一种往生的概念。这当中有两个法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叫作皈依,一个叫作智慧。所以,我们这次有三堂课,就是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临命终提起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个是你心灵的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力量。所以你临终的时候提起佛号,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佛陀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准备好往生了没有?

诸位!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不可能说,你没准备好,佛陀硬把你拉去,没有这回事情。佛陀已经做了最圆满的准备,他四十八愿的功德,经过长时间的修学,已经功德圆满了。这个佛号、四十八愿功德都成就了,但是你自己的准备,这个就是你在临终之前的功课了。我们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临终的一念做最圆满的准备。我再讲一次,你如果不做准备,你不可能往生的。按照人生的等流性,合理地推论,你今生会在娑婆世界投胎,你就是一个娑婆世界的思考模式。你不改变它,它今天就跟昨天一样。这种等流性,昨天就跟前天一样,你就念念活在娑婆世界的这种善恶的妄想当中,你怎么可能会有往生的思想呢?

诸位!往生的思想是要去栽培出来的,是透过皈依、透过智慧的观照,点点滴滴地修正自己,然后慢慢地让它上路。所以,我们这三天的课程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怎么样从过去贪爱娑婆的善恶的概念而提升到一种欣求极乐的思想。当你思想准备好的时候,每一句佛号就非常有意义,叫作无量光、无量寿。你心态准备好了,这句佛号经过你正确心态的运转,创造出来叫作无量光、无量寿,这个就有接引的力量、往生的力量了。所以,做好心态的准备,是每一个净土宗人必修的功课。

那么应该怎么准备呢?我们希望花三堂课跟大家谈一谈。这个地方有两种概念:

一个是善导大师的思想准备。善导大师强调信仰,从信仰做好准备。

第二个我们谈一谈蕅益大师的思想,透过智慧的观照做好准备。

但是诸位,这两种思想不是独立的。其实这两种思想各有特点,我们透过三天介绍以后,你可以相辅相成。其实,信仰式的念佛跟观照式的念佛,在末法时代缺一不可。所以我们透过中国十三代祖师当中,善导大师的信仰式的念佛跟蕅益大师智慧式的念佛,提供给大家做个参考。

甲三、念佛篇

我们看讲义,《禅观与净土》,这个是讲到第三篇的《念佛篇》。我们先看它的大科:

第一个,法脉传承。我们介绍净土宗的整个传承,从释迦牟尼佛宣扬以后,经过印度的祖师、中国的祖师的演变,它有些什么样的传承变化。第二个,我们谈一谈净土宗的纲要。当然净土宗的重点,我们前面说过,不在佛号,重在感应,所以你思想的提升有两种的方法,一种是皈依,一种是观照,这两种纲要。第三个,我们用两个偈颂把前面皈依式的念佛、观照式的念佛做一个总结。

乙一、法脉传承 分二:丙一、印度传承;丙二、中国传承

我们先看第一个,法脉传承。

丙一、印度传承

先看印度的传承。

难行道。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

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佛教的法脉,基本上我们分成两块:一个是佛在世时候的法脉,一个是佛灭度后的法脉。

我想,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佛陀的功德,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他那种方便力: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个人能够宣扬个人化的佛法,他可以把一个道理讲出去,这个道理刚好适合你个人,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我们一般人只能够讲通途性的佛法。诸行无常,这是一种通途概念,但是无常,到底你应该怎么去理解它,那得你自己想办法了。作为一个法师,我们只能够讲一种通途概念的佛法,但是佛陀就不可思议,佛陀会知道你要从哪里切入。

比方说,空性有三种切入法:空性可以从无常切入,可以从因缘性空切入,也可以从心性本来清净切入,有三个切入点。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但是佛陀知道。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的学习是以佛为师。所以你一个人生长在佛世非常吉祥,你不用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在佛陀在世根本不成立,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很多弟子都是听闻佛陀少许的开示就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佛陀知道你内心,你的问题在哪里,你的善根在哪里,他会讲一个恰到好处的法,刚好去启动你的善根,刚好去消除你的罪障。所以,佛陀说法是他能精准地掌握你个人的特性。

当佛陀灭度以后,那对不起,佛弟子的这种以佛为师的因缘就消失了,进入到以法为师。这个医院医生不在了,但是药还在。

这个时候佛弟子学习有问题了,缺乏佛陀的引导。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法,佛陀的经典这么多!所以就必须有历代的祖师出来,怎么样?判教。什么叫判教呢?就是把佛陀的教法,根据它的特性加以分门别类。你是胃痛,吃胃药;你眼睛痛,吃治眼睛的药。所以他必须怎么样呢?把佛法归纳,重新归纳来减少佛弟子的摸索时间。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佛陀,至少弥补佛陀不在的一些过失。所以判教就很重要,祖师必须把佛陀以前所说的法,全部地整合起来做一个归纳。

净土宗也是这个道理。佛灭度以后,大乘佛法中,对净土宗的第一个判教就是龙树菩萨。他的时代,是佛灭度后一百多年,也就是正法时代。龙树菩萨当初把大乘佛教跟净土法门做一个判教,叫作难、易,这两种概念。

我们现在说明什么叫难。这个难行道的关键就是惟靠自力,用你自己内心的戒定慧去消除内心的烦恼,去处理外在的业力。我想你一个人开始修行,你看佛法,正常情况叫作顺生死流,你过去干嘛你现在还干嘛。但是修行刚好是相反的,你要去处理你无始的业力,处理内在的颠倒妄想,而你这个过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处理!这第一个。

第二个,仰赖佛力,称念名号,然后跟十方诸佛或者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此生得至不退转,乃至于究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这个难易的概念是怎么建立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它的基本定义。我们经过无量的轮回,从一念的清净心,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的经验,每一个经验都累积了很多的业力跟妄想,到了现在才开始学佛。所以诸位,我们为什么学佛面对的问题那么复杂呢?因为你不是一张白纸才开始学佛,你是一张白纸一念妄动以后,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经验,把这张纸弄得乱七八遭了,再来学佛。

那么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业力跟妄想是多生多劫的累积,而你修行是短时间的几十年的修行。也就是说,什么叫了生死呢?就是你试图用几十年的光阴,当然这几十年还扣掉你吃饭、睡觉、工作、休闲,然后用这么短的时间来处理你无量劫留下的问题。

当然,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那你就落入难行道了,印光大师说了,譬如陆道步行,你是走路过去的,那就一步一脚印,很辛苦。第二个,你适当地把诸佛菩萨的本愿力转他成自。就是说,十方诸佛都有发愿,他在大般涅槃的时候都没有入灭;你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密码跟渠道,能够把诸佛菩萨的功德透过感应道交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就容易多了。

但是诸位,我们从这个判教可以看得出来,早期的净土的思想,至少在龙树菩萨的时候的思想,念佛并没有往生的概念。我们看这个地方讲,此身得至阿惟越致,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所以,早期的念佛,定位是多障众生念佛观。念佛是干什么呢?破障!他的主修还是止观,但是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障碍了,怎么办呢?忆念佛陀,忆念观世音菩萨,忆念地藏王菩萨,透过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把这个障碍的坎给迈过去。

举一个例子。宋朝的遵式大师,我们一般叫慈云忏主。慈云忏主出家以后,早期学戒律,后来学天台教观。在修天台教观的时候可能用心过度,就生病了,生病以后还吐血。他就知道这个情况严重了,就赶快把止观放下,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叫作常行三昧,就是整天忆佛、念佛,忆念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

九十天般舟,他念到一半的时候,晚上做梦,梦到观世音菩萨现前。他念阿弥陀佛梦到观世音菩萨,所以看这个意思,佛菩萨的功德是相通的。观世音菩萨现前的时候,在梦境里面,观世音菩萨做了两件事:第一个,把他的嘴巴打开,慈云忏主身体里面有一条很大的虫,观世音菩萨用他的手把它钩出来,这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观世音菩萨用他的甘露的瓶子,灌了几滴甘露水给慈云忏主喝。在梦境里面他看到这两个景象。从那以后,他的病就自然好了。好了还不打紧,智慧大开,一闻千悟,后来他写了很多天台教观的书。

我们可以知道,慈云忏主,他的业障,你认为是他自己的力量消的吗?不是。他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转他成自。他成功地把弥陀的本愿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转化,变成自己的功德,这叫易行道。就是说,既然诸佛菩萨临走的时候留下了那么多的本愿功德,你为什么要拒绝它呢?你没有理由不用它,对不对?

所以,易行道的概念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能够适当地把诸佛菩萨已经成就的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忆念转化为自己的功德,那会扫除我们修行上很多的障碍,这个是易行道。但是这个时候,没有明显的要离开娑婆世界而往生到净土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念佛是什么?它的定位是什么?叫作助行,以修习止观为正行。所以在念佛早期,天台宗的判教,五停心中叫作多障众生念佛观。因为正法时代,善根深厚,所以,弥陀本愿的摄受,他的角色扮演一种配套的助行。这是在净土宗的早期的传承。

丙二、中国传承 分二:丁一、圣道门、净土门;丁二、他力门、果地教丁

一、圣道门、净土门

我们看后来的演变。进入了中国以后,这个传承有点变化。我们看第二个,圣道门跟净土门。

圣道门。于娑婆世界,但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圣道门。

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之法,名净土门。

净土宗从一种念佛法门而提升到一个净土法门。其实最早提出这种净土的概念的,是在佛灭度九百年时候的天亲菩萨。天亲菩萨作了一个《往生论》,那个时候就强调念佛不只是消业障。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今生消业障的愿当然是有,但更多的都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成就极乐世界功德的愿。所以,你今天把佛号用来消业障太可惜了,你这个佛号很多功德都没有开显出来,你开显阿弥陀佛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功德。到了天亲菩萨就认为,念佛应该要加上一种往生的概念,而不只是消业障的概念,所以就把念佛的思想提升到一种净土的思想。所以从那以后,念佛法门叫作净土法门。

传到中国以后,唐朝的道绰大师就把这种概念做一个判教。他说,大凡今天你的选择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一生比一生好,透过你的智慧跟愿力断惑证真、入圣得果之法,叫作圣道门。就是你从凡夫到成就圣道,你是在哪里完成的呢?在娑婆世界完成的。好,那你叫作圣道门。反过来,你今天利用你的忆佛念佛,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在极乐世界成就圣道的,叫作净土门。

这样讲,这种判教跟龙树菩萨的判教就有一点差别了,这个时候念佛就从一种消除罪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时代改变了。佛法有它的不变性,也有它的随缘性。根机不断地改变,法门当然要不断地修正,因为这个法门的施设本来就是应病与药。法无定法,它有它不变的法义;它从契机的角度,它有它随缘的方便。

末法时代两大特色:

第一个,内在善根的退化。我们本身的善根就很容易退化,因为在这个末法时代,三宝力薄弱,你听闻佛法的因缘太少了。不像正法时代,有很多的善知识,你长时间能够浸泡在佛法当中,你善根能够得到很大的熏习、增上。末法时代,你要听到一个正法,你的时间比例降低了,所以你的善根本身力量薄弱了。

第二个,外在境缘的诱导。你面对的环境对你的刺激太大了。所以古德讲一句话说,末法时代,譬如小树未成,历经暴雨,终为摧折。说,你这是一个小幼苗,但你这个小幼苗没有经过温室的保护,把它丢到暴风雨当中,这个幼苗就被破坏了。也就是说,一个末法时代的菩萨,你已经不适合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历练了,因为你承受不起了。这个境缘你承受不起了,超过你的范围,强人所难了。所以,到了唐朝以后,念佛就变成一种往生的概念了。是这样的,因为环境不同。

丁二、他力门、果地教

到了民国以后,印光大师做了一个总结。

他力门。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是净土宗的最后一个祖师。我们看印光大师,其实他本身没有太多的论述,但是他老人家的成就就是,他能够把前面的十二个历代祖师的论述加以成功地整合,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整合了两个法门。第一个,净土宗他力的加持,所谓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印光大师说念佛方能消宿业,这是早期的净土的概念,这是龙树菩萨的念佛思想,所谓的难易的概念。就是你没有必要那么辛苦,你没有必要拒绝诸佛菩萨的本愿功德,你在修行当中偶尔念念佛、念念地藏王菩萨,对你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也不耽误你太多时间。你适当地把诸佛菩萨的功德引申到你的生命当中,帮你扫除障碍,这多好的一件事啊!所以,他把早期的这个所谓的他力加持的概念拉进来。

当然,他更整合了圣道门、净土门的概念,所谓的竭诚自可转凡心,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把净土宗的包括今生的摄受跟来世的接引,做一个结合,叫作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那么到了十三代祖师,念佛,一句佛号那叫万德洪名,就全部都包了。包括你今生的安乐,包括你来生的解脱,一句佛号全包了。到了印光大师,他是这个概念,他把前面的整合了。

当然,我们从净土宗的传承,从佛灭度以后,经过这么三个演变,我想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往生的概念,这个是很关键的,因为环境已经有一种急迫性了。我们看早期的时候,念佛法门,持咒也好,对于离开娑婆世界并没有急迫感。到了末法时代,念佛的概念就不一样了。诸位!我们看早期的念佛跟现在的念佛,最大的差别,就是一种离开娑婆世界的急迫感,越来越迫切。印光大师甚至于说,念佛法门叫作背水一战。他说,你要观想自己不成功便成仁,我今生不往生,我来生就直堕三恶道。所以他那种急迫感,已经到了就是说,你不能再有来生的概念了!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子呢?理由很简单,却是一个事实,就是你来生充满了不确定。诸行无常的概念,越到末法时代,这种无常的概念越明显,甚至于你今生可能是一个大菩萨,而来生无常变化成一种造五逆十恶的业障凡夫,这个非常有可能。

我们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很喜欢举这个例子,他讲这个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做了十七世的读书人,可以说是久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他十七世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做官的,做了很多善事,可以说是一个谦谦君子。后来,他在十八世的时候,他以过去的福德力,投生为汉高祖的爱妃戚夫人的儿子。

他出生的时候就有帝王之相。其实汉高祖很喜欢戚夫人生的这个儿子,叫赵王如意,封他为赵王。甚至于汉高祖曾经动念头要把吕后的儿子,那个太子给废了,要立这个赵王如意作太子。当然很多的大臣反对。这些开国大臣说,废长立幼,这个会祸起萧墙,造成骨肉残杀的。后来汉高祖也就作罢了。

但是因为汉高祖这个提议,就触恼了吕后,吕后认为一定是戚夫人中间使了手段。所以,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就用残忍的手段把戚夫人给杀死了,把她的眼睛挖掉,鼻子也砍掉,两个耳朵都削掉,然后丢到粪坑里面去,把她淹死。那个时候赵王已经到封地去了。为了斩草除根,吕后又用计谋把赵王引回国,把赵王也给杀死了。

但诸位你要知道,你杀一个大福德的人,那不得了。赵王临死之前跟吕后说,我跟你无怨无仇,但是你今天却如此地残忍,杀害我们母子,我以后不会放过你的。他发了邪愿,一种报仇的邪愿。结果,这个愿一发了以后,这种报仇的恨让他来生变成一条很大的龙。但是他当时只有愿力没有罪业,所以这个龙可以在空中到处飞。他福德力强,他只是一念的颠倒妄想而已,他没有罪业。但是他曾经发邪愿,有愿就有缘。诸位!他后来跟吕后之间的恩怨就纠结不清,他老想要找吕后的后世报仇。

后来这过程太长,我们就不说了,反正他在报仇过程当中误杀了三千多条人命。他为了把吕后杀死,把整个村庄给淹没了,三千多人陪葬。这个命当然算在赵王如意这条龙的身上。从那以后,它的福德力就消失了,鳞片里面长满了虫,它从空中掉下来就深受小虫的折磨。后来,因为他过去生在做读书人的时候护持过三宝,他曾经跟皇帝劝谏要盖佛塔来供养佛像(印度那个时候有人供养一个佛像,皇帝不知道是什么,他说这是个圣人,我们应该造个塔把他供起来)。正因为他那么一个劝谏,跟三宝结缘,所以在痛苦当中遇到佛菩萨光明的摄受,向佛菩萨忏悔,后来这个龙身才解脱出来。

印光大师《文钞》讲这个公案是告诉大家,说,今天我们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赵王如意,他的因缘,从一个谦谦君子,从一种充满正义感、充满慈悲心的谦谦君子,怎么就变成一个充满仇恨的龙呢?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因为环境的逼迫我们也可以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还没有清净之前,是染净和合。你现在有正念,只是说你的正念是个主流,不表示你的烦恼已断除,它是在睡眠状态,而所有睡眠状态的烦恼都经不起刺激。你学过唯识你就知道了。所以,到了末法时代,外境的刺激太厉害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凡夫菩萨所历练的地方了。所以说,净土宗到了民国以后,往生净土是唯一的目标了,念佛就不是消业障,是要求生净土了。

从时代的演变,我们看得出念佛法门从偏重消业障,而到最后以往生为主流的一种法门的演变。

乙二、修学纲要 分三:丙一、总明感应道交;丙二、别示修行方法;丙三、结示理事无碍

我们看看乙二的修学纲要。

既然净土宗从一种消业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往生净土呢?我们要看它的一个核心思想。这地方有三段:一,总明感应道交;二,别示修行方法;第三,结示理事无碍。今初。

丙一、总明感应道交

净土宗往生的重点,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的时候,那一句佛号必须跟弥陀的四十八愿产生感应道交,这是基本概念。那么,理解什么叫感应道交就很重要。就是,我要怎么做,我的佛号才能够成功地去启动弥陀的本愿、创造一种往生的力量呢?

佛陀把感应道交先讲一个譬喻,他先讲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再讲人跟佛之间的感应道交。

先谈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

他说,比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某甲的心态是一专为忆,某甲在跟某乙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断忆念某乙的功德,他说这个某乙很善良,很厚道,处处为人着想。他老是把某乙的好处放在心中,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但是,作为某乙,一人专忘,某乙却因为其他的关系,把某甲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么这两种人如此的心态,在未来的生命将是什么情况呢?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因为这两个人在因地(前生)并没构成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它不能是单方面,这单方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他们两个虽然身体在一起,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母子,也可能是兄弟,但是这两个人,一个人忆念某乙,某乙没有忆念某甲。所以,没有感应,来生有两种情况:

若逢不逢,即使相逢(相逢是指的是你们两个生长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乡镇),同生在一个地方,但是却没有机会相见,连见的机会都没有,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即使相见,等同不见。你们两个前生虽然经常在一起,但是你们两个今生在超商相遇,在结账的时候,他在你前面,你在他的后面,你们两个曾经面对面相遇过,但是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一种感应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感应道交不能单方面,你们两个之间没有感应的因缘在里面。这是第一个。

反过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而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那么这样子,从一生到多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个时候,不管你们两个投生到哪里,你可能投生在美国,他可能投生在台湾,但是你们过去生曾经产生感应的力量,你们自然会怎么样?相逢就是有缘,你们在一定的地方相逢,甚至于会变成一种眷属。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前生有感应的力量在里面。

所以,佛陀先讲出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芸芸众生这么多人,为什么你偏偏遇到他,他也偏偏遇到你呢?事出必有因。你们两个曾经有过感应的作用,而今生呈现结果了。这个是人跟人之间的感应。

由此类推,这个道理也通于人跟佛陀的感应。我们看看佛陀跟人是怎么回事。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先看看佛陀的心情。作为佛陀,当然他的心入了大般涅槃,进入了二空真如,但是他那个明了寂静的心中对众生不断地释放善意。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曾经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在空性的智慧里面会产生一种大悲的愿力,他的愿力不断地去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当然,佛陀对众生的忆念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锁定目标的,他锁定他喜欢的特定的目标;佛陀的忆念叫作平等地去忆念,就像太阳,没有锁定哪一个人,他去平等忆念。也就是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发度化众生的愿,所以他对众生的忆念已经成就了。

我们看看,众生有两种情况: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如果你今天作为一个儿子,母亲忆念你,但是你根本不珍惜,那么这样子,你们母子的因缘就结束了,两个因缘就各走各的了,因为儿子没有相对地去珍惜,去反过来忆念母亲的好。如果说,母亲忆念儿子,儿子也忆念母亲,那么他们两个就能够经常地相见相处,就能够产生一种感应的作用。

这个地方就说明,佛教的因缘观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你个人的因缘。就是说,你今天造了什么业,你用什么思想来面对你的人生,你自己会创造你自己受用的果报,这是你单一的因缘。但是从这种感应道交,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其实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直向的,它有横向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关系,有横向的关系。那么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正确的忆念,没错。

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在住茅蓬闭关的时候,他基本上是不会客的,但是有一次例外。有一次,就有一个儿子,这个人很孝顺,他母亲刚死后不久,他经常忆念她。在梦中梦到他的母亲托梦说,我前生造了些罪,到了三恶道,我很痛苦,你赶紧去求印光大师来帮我超度。他做这个梦。所以这个孝子就衔母亲的慈命,来到山上求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就破例接见,看他是孝子嘛。那么这个儿子就把他的梦境如是如是地跟印光大师报告。印光大师说,好,我现在闭关,我也不能出来,我把这个窗户打开,你在窗户外面听我诵《阿弥陀经》。你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要用虔诚恭敬的心来领受我读诵的声音,那个《阿弥陀经》的声音,你要好好地、虔诚恭敬地领纳,这第一件事情;第二个,你要同时忆念你妈妈的身相。透过你这个领纳跟忆念,你才能够成功地把这个功德转给你母亲。儿子说,好!

印光大师就在佛堂里面诵经了,就把窗户打开,那个孝子就跪在窗户外面听,听完以后这孝子就回去了。隔了一两天,他妈妈在梦境跟他讲说,哎呀,你这个超度效果虽然不错,但是没有超度完成,你要赶紧求印光大师再超度一次。这个儿子就很紧张了,赶紧又跑到印光大师那里去。

印光大师说,你当初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没有超度完成呢?这孝子说,我一开始很专心地听您老的诵经的声音,我也忆念我的妈妈的形状,但是我忆念的时候,我看到她身体突然起了一道光明,我吓了一跳,就不敢忆念了,所以后半段就没有忆念了。印光大师说,现在我再给你诵一次,不管你妈妈的身体出现什么光明,你都不要管它,你就是专心地忆念下去,不能间断。所以这一次印光大师再诵经的时候,他就从头到尾地忆念,后来就圆满超度了。

印光大师在讲这个公案的时候,他就讲出来了,他说明这个忆念的重要。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我们内心当中最大的忆念就是你心中的念想。所以我们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当佛陀的功德进入到我们的身心的时候,到底你能够把佛陀的功德启动多少,那就是你的忆念的问题了。你有什么样的忆念,佛陀就给你什么样东西;你完全没有忆念,那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人问我说,这个佛号如果给一个完全没有信仰的人念佛,有功德吗?他没有马上的功德,他也就是结个缘,因为他没办法启动弥陀的功德。

诸位!我们学佛人永远要记住一个观念,叫诸法因缘生。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一百个人的心态,会产生一百种效果,这叫诸法因缘生。如果一句佛号,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效果都一样,那你这个叫他生。这样佛陀的功德就有主宰力,就违背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所以,有些净土宗的人解释这个他力的思想,解释得太超过,好像说你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佛陀肯定把你带走。这个概念是他生的思想,这个违背感应道交了。佛陀在经典上明明说明,母亲忆念你,你不忆念母亲,虽忆何为?这句话讲那么清楚了!你今天不能够正确忆念弥陀的功德,这个佛号对你来说不能产生马上的救拔,只能够作多生多劫的一个结缘,如此而已。

所以,如果说你在临终的时候提起这个佛号,你要马上快速地把佛陀功德启动,请你做好准备,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佛陀不能产生立即的救拔力量,不可以!那么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这个佛号,也就是种下一种未来的善根因缘,你只能够随业流转了。

当然,我们净土宗的成败就是能否往生。你不能往生的话,你这辈子念佛就是与佛结个缘。净土宗没有所谓的八十分,净土宗要么零分,要么一百分,因为你这个往不往生是一个现实问题。你没有往生,你来生充满了变数。所以你要准备好,怎么才能够把临命终的每一句佛号变成万德洪名,就是你要怎么去忆念它,变成很关键了。你是怎么想的!

那么应该怎么想,我们举两个祖师的开示,怎么来创造感应道交,下一堂课我们再说明。

(第二讲)

丙二、别示修行方法 分三:丁一、专修法门;丁二、圆修法门;丁三、摄心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我们讲到丙二的别示修行方法。

我们前面讲到净土宗的传承。到了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把前面祖师的法要归纳成两句话,叫作他力门、果地教。什么叫他力门呢?就是当你带动一句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能够消除你的罪障。你本来生命当中有一个坎迈不过去,但是你忆佛、念佛,把罪障给消了。这第一点。第二个,果地教。你本来要继续轮回,因为你正确地忆念,结果,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把你接引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这句佛号,如果你正确地操作,在你生命当中会创造两种功德:第一个,消除罪障;第二个蒙佛接引。

也就是说,净土宗,其实我们什么事也没做,我们可能这辈子除了工作、上班、休息以外,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在佛堂里面忆佛、念佛,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去享受这么大的殊胜功德,今生消除罪障、来生永久解脱呢?因为我们今天能够成功地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叫作转他成自。阿弥陀佛的功德已经成就了,但是我懂得方法,我懂得门道,能够把弥陀的功德转化成我自身的功德,所以净土宗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关键你要懂得正确的方法,诸法因缘生。你用不同的方法去启动佛号,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的忆念就很重要了。你看有些人的忆念,他不是为了往生而忆念。你看有些人他念佛,为什么?他肚子痛,他念佛,把肚子念好了,他不念了;他儿子要考试了,他没把握,他也念佛,考完试他佛号也不念了。所以他这种忆念档次就不高,他不是一种往生净土的忆念,他纯粹是消除罪障的忆念。作为佛陀,他无所谓,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要糖果就给你糖果,但是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并没有扮演了生死的角色。因为你本身就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当然,相关的本愿、接引的功德就没有你的分了。

所以净土宗要注意,诸位!你永远要注意一件事情,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就佛陀来说,他能够做的准备,其实佛陀已经圆满了,他该做的都做了,他大凡能够为众生做的都做了,这样你的准备就变成很关键了。我们现在必须把一种消除业障的忆念,提升到往生净土的概念。这样讲好了,你的内心的档次要不提升,你所念的佛号的档次都不高。因为这个佛号是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经过你的念想再创造出来,所以,你是怎么想的,这个佛号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你想想看,阿弥陀佛的功德本来是怎么回事呢?撇开跟你感应、撇开跟众生的互动来说,他自己的本质是怎么回事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法界身,是圆满的,他这里面有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但是他投入到你的心中以后,怎么变成只有消业障呢?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是你自己把佛号的档次给操作低了。所以,提升你自己的水平就很关键了。诸位!你的水平往前跨一步,你今天所有的佛号都往前跨一步,就这么回事。你档次低,你所念的佛号就是这么个档次,你心中所想的都是为了日常生活的消业障,这个佛号也只能给你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祖师的传承当中学习,如何提升自己内心的忆念,就变得很关键了。你现在不能够只是增加你的数目,你要知道,你把佛号念成一整山的石头,你比不上一颗钻石,因为一整山的石头加起来还是石头。你不能说,我石头很多,换一颗钻石,没有这回事情。消业障就消业障,往生就往生,这两个,一个是安乐道,一个解脱道。你的心理水平本来就不同。

所以诸位,我们为什么到末法时代,看到很多人在平常很多感应,但临命终的时候接引的少?不是佛号有问题。本来古代的佛号、现在的佛号、未来的佛号,佛陀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是我们念佛人自己档次一代一代降低了,我们自身的准备太不够了。所以,如何提升自己的心中的忆念,变成是成败的关键了。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个佛号变成一种能够了生脱死、能够往生净土的佛号呢?我们来介绍这种概念。这地方有三个重点:一,专修法门;二,圆修法门;三,摄心方便。

丁一、专修法门 分三:戊一、至心信乐;戊二、顺从本愿;戊三、会归佛号我们先看看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最早提出用什么心态来念佛才是最圆满念佛的,首推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那是功不可没。他对念佛的人提出三种态度:第一个,至心信乐;第二个,顺从本愿;第三,会归佛号。

戊一、至心信乐

我们先看第一个,至心信乐 十念必生愿(十八)

至心信乐的概念,善导大师的观念来自于弥陀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善导大师解释十八愿,把这段经文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个讲到修行人的根机,第二个讲到修行的法门,第三个讲到它的功德利益。

我们先看这个法门到底是适合谁修呢?先看根机。

这个地方的根机重点在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指的是谁呢?就是我们一般地叫作罪恶生死凡夫。因为我们一般人的心也不完全是善,也不完全是恶,叫作善恶夹杂,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要是有风它就往上飘,要没有风,这个羽毛就往下沉。也就是我们的心受着环境的影响,心随境转。你来到三宝地,你就生起善念;要有人骂你,你就反击,就这么回事。我们凡夫众生,这么一个善根脆弱的众生,但是这个人你不能小看他,因为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而产生往生了:第一个,至心信乐;第二个,欲生我国;第三个,乃至十念。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一种净土宗的思想,乃至十念是他的净土宗的善业,就是他的净业,他所念的佛号的数目。看这个意思,第十八愿重点在于思想的重点超过数目。当然,这个十念不是指具体数目,但是这个数量看起来是不多。善导大师所要发挥的是哪两句话呢?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按照善导大师的思想,这两句话是不可切割的。信仰跟愿力,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是一个东西。他认为:至心信乐,所以你欲生我国;因为你欲生我国,所以你才有资格叫至心信乐。

这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他把它分成两块,它是两种忆念:

第一个,对自身的忆念。

你怎么去正确地看待你自己呢?你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你首先得了解自己,你自己是怎么回事。我们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或者说你只是了解片段的自己。我们一般人了解所谓的自己,也就是了解今生的你:哦,我今生没做什么错事,我做了很多的布施、持戒的善业。但是你知道吗?你现在讲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说,你讲的是今生的因缘。如果把它放在无量的生命,那就是一个小水泡。如果你今天看到第八识的大仓库,如果把无量的过去的你都加起来就是你不能只考虑今生的你。什么叫作你?要把前生都加起来,因为业力是可以累积的,不是说你死了就算了。如果把过去的因缘都加起来,那结论业障深重,求出无门!

所以我们现在要念佛的人,第一件事情,你最好了解全部的你,而不是了解片段的你,因为今生的你可能是你无量生命当中表现最好的一次。你今生刚好是所有无量的生命当中表现最好的一次,但对不起,你不能用这一次的你来代表所有的你。这个不能这样讲,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是算总账的,它是把过去的业也算进去了。当然,你今生的业占的比例很高,但是前生的业肯定是有它的影响。所以,如果把过去无量的你都放进去,那你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就是我们的业力已经没法处理了。

什么叫没法处理呢?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也不吃饭,也不睡觉,整天拜佛、拜忏,好好地修行,你也没办法了生脱死。如果你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的话,不是你要不要,是你做不到,没法了。这种概念是很重要的。我们待会儿再来说明为什么你了解自己很重要。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操作佛号的时候就不能一心归命。你认为说,怕啥!这个佛号,我有你当然能够往生,我没有你,来生照样往生善处。你会给自己留余地,所以佛号对你来说变成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能形成一种不共的皈依,这怎么叫作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因为你自己觉得你还有本事嘛,所以你对佛号当然不可能完全靠上去了。这是第一个。那表示什么呢?表示你没有真正了解你自己,你只是了解一个片段的你。

我们不了解自己,就产生一个问题点了:我们很难做一个完全的忆念。我们被今生迷惑了,被一时的美好的假相、一个小水泡迷惑了。你只是看到了水泡,但是你没有看到你过去的大海。你这个水泡再怎么干净,当你丢入一个污浊的大海的时候,这个水泡最后还是污浊的,是这个概念。所以,首先,我们一个念佛人所谓的忆念,你最好先忆念你自己,到底你是怎么回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佛陀是怎么回事。看对佛陀的忆念。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我自己业障深重,我没办法处理我生死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个,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有足够的力量救拔你。所以他是两种忆念。

这两种忆念整合起来有三种心态。一个往生净土的人,这个佛号临终的时候提出来有三种心态:

第一个,他是极度地厌恶生死。所以这个欲生我国是很关键的。如果今天你念佛,却没有出离心,只是想要解决今生的问题,那你就不能启动第十八愿了。十八愿是有条件的,所有能够启动弥陀的功德都是有因缘的,你必须要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概念。当然,这个过程你是怎么想的那也就不管了,反正结论就是,你有出离心。

佛法的出离心主要有两种概念:第一个,无常败坏,思惟无常。娑婆世界的可怕还不是因为它的痛苦,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就是说,所有的凡夫,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诉求,我们希望一个稳定的生命,所以叫安稳快乐。这也是为什么快乐前面佛陀要加一个安稳。但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没有安稳这两个字,除非你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现实生活没有安稳。因为,你今生是个人,你说做个人真的很多痛苦,但是好歹我也习惯了,结果你死了以后,把你丢到其他地方去,丢到非洲去;你在非洲生活久了,你也习惯了,结果它又把你丢到欧洲去所以你这个生死,这生死轮回,你永远也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这是一个痛苦。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你的人生永远没有安全感,这第一个。

第二个,娑婆世界的可怕来自于什么呢?辗转相续,无有出期。大凡是这个痛苦它有结束的一天,至少人家给你一个希望。说,我得了一个病,我痛苦,痛苦了三年、五年,我五年后恢复正常。你是不是有希望?人生的可怕就是,你没有希望。就是说,这个轮回的痛苦没有停止的一天,它没有个头,生死大海是一望无际。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就是说,生死问题不解决,你的人生就没有所谓离苦得乐这四个字了。你每一次的受生,不管你福报多大,你一定要经过老病死的折磨,而这个东西你不解决,你只要不跳离生死,这个生死就没有结束的一天。你不急,它也不着急,就是辗转相续,无有止尽。生死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没有停止的一天。这种痛苦没有结束的一天,你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把生死解决,如果你没有解决,你就永远受到痛苦的刺激。

那么,好,你现在觉悟了,你知道这人生是充满了无常败坏,充满了辗转相续,当然还夹杂了三恶道的危机,你要解决了。这第一个,你有怖畏生死的决心。

第二个很关键,放弃主宰。为什么他要强调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因缘呢?很多念佛人失败点就在这里。其实人生坏就坏在你想要主宰它,问题在这儿。你的人生为什么弄得这么糟呢?难道是你业障深重吗?占一半而已。人生的罪业、痛苦只占一半。第二个是你自己弄假成真了,你想去掌握人生,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你想掌握人生的时候,你启动了十二因缘的无明,你这个生死业力就比一般人强。诸位!什么叫作生死业力大呢?你比别人的情执更重,你的业障就大。同样两个人,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很容易跟娑婆世界 say goodbye(说拜拜),一脚就走出去了。有些人娑婆世界走不出去,这个业力走不过去。

你往生要两件事情:第一你要摆脱生死业力,第二个你要成就往生的愿力。但是你第一关都没有做好,你把娑婆世界的业力弄得这么炽盛,你怎么带业往生呢?什么叫把娑婆世界的业力弄得炽盛?就是你想主宰它。这第二个概念,放弃主宰。

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就是,你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按照善导大师的意思,我们凡夫的心是干不出什么实事的,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你最好有这种概念。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我知道我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临命终只能有妄想,不能有执着。这个我们待会儿会说。你只能够有没有执着性的妄想,可以;你不能住在妄想,一执着你就完了。所以,必须厌离生死、放弃主宰。

第三个,一心归命。最后才是一心归命,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所以,他临终时,为什么在急迫的情况之下提起佛号,这个佛号能够对他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呢?因为他做了三种忆念:第一个,他忆念自己轮回的可怕,即将面临轮回的痛苦;第二个,他知道自己做不到,他没有能力处理,他放弃主宰;第三个,他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他,所以他把自身的妄想全部放掉。妄想,你只要把它放掉,它就没有力量了。当你要控制妄想的时候,它就变成有力量。所以,妄想跟执着,问题不在妄想,在于执着。按照善导大师的皈依的规划是,先能够有厌恶生死的心、放弃主宰的心,最后再一心归命,这个时候构成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心态完成了正确的忆念。

你有这么一个好的忆念,临命终的佛号不必太多。我们看他的佛号是怎么操作?乃至十念。当然,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这个十念不是个数目,是个概念。什么叫十念呢?就是临命终的时候相续称念,乃至净业成就。就是这个佛号一句接一句,无间念、无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直到阿弥陀佛出现为止。这个概念虽然不能以十当数目,但是这个佛号也不是很多,他也没要求你要成就念佛三昧,他只是要你创造一个相续性的佛号就可以了,你佛号不要间断。

但是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启动往生的力量呢?重点在他的核心思想,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人的心理素质做得太好了。他有了生死的决心,他有自知之明,他自己知道自己不要多事,少打妄想,他知道,人生由我来规划比不上由弥陀来规划。

你看,诸位你想一个问题,你现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以历史做借鉴。我们没有学习佛法之前,生生世世都想要主宰人生,对不对?结果呢?结果就是你这副德性,结果就是这样子。所以你想想看,再主宰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我们生生世世,在每一个生命当中都创造一个自我概念,想要去主宰它,结果弄得自己伤痕累累,所以现在该是放弃主宰的时候了。所以你现在就要慢慢训练,人生不能主宰,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把你这种想要主宰人生的心放掉,把生命交给佛陀。你相信交给佛陀去主宰,肯定比交给自己打妄想来主宰来得好。

你心态准备好了,那你就是感应道交了,就这么回事。佛法讲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了正确的因缘,它就有正确的结果出现,这叫道。你走在一个正确的道路,当然它会带给你正确的目标,你这个高速公路走对了。佛法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你这个高速公路走对了,你目的地已经对了,叫上路了。所以,往生的因缘,第一个概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经过临命终的时候一种相续称念的佛号,我们看他最后的结果。

临命终的时候,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两个例外:第一个,造了五逆重罪;第二个,诽谤大乘正法。你说大乘非佛说、拨无因果,都叫诽谤正法。莲池大师也做了补充说明。他说这两个罪障,之所以障碍你往生,是就着你造了以后无惭无愧你没有忏悔来说的。如果你在修净土之前不小心造了罪,但是你后来忏悔了;忏悔以后断了相续,后面没有再造作了,按照莲池大师的说法,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照样往生。因为你忏悔了,就是清净了。所以只要你忏悔,这个罪业不能构成障碍。

举一个例子,这个十八愿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在《净土圣贤录》里面,唐朝的张钟馗。他这辈子就是杀鸡的,他爸爸是杀鸡的,所以他也跟着杀鸡。临命终的时候,他就见到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带了一群的鸡跑到他的面前,啄他的身体,啄他的眼睛,啄他的头。他疼痛难忍。这个时候他的家人就赶紧请弘道法师来跟他开示助念。弘道法师在助念之前,为他做两件事:第一个,要他至诚忏悔;第二个,要他一心念佛。他这个时候透过忏悔念佛,提起佛号以后,这些鸡就慢慢化掉了。佛力不可思议!最后在异香满室的时候安详往生了。

这个是《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最严重的带业往生。就是说,这个人造了一生的杀业,而且,他是什么时候才学佛呢?临终才遇到净土,而且他几乎是来生的中阴身的业果都快现前了,竟然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扭转,就像飞机即将堕落地上的时候,产生一个很大的力把它拉上去了。当然这种人就很适合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的这种概念了,就是善导大师的概念了。因为他在一个关键时刻生命产生了变数,因为他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现前。

不过,诸位!你千万不要把自己观想成张钟馗,这种人是少数。欸,我造罪业,临命终的时候等人家来开示就好。你绝对不是张钟馗!蕅益大师说,这种人,千中难得一二,万中难得三四,是多生多劫大善根的人。蕅益大师说,大凡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恶,临终助念能够往生的,突然产生这么大的反转,都不是一般人。你想,一个人造一生的罪业,他的烦恼可有多重,他的思想会有多颠倒!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净土法门,他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扭转,他从心中的邪恶,变成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吗?他的心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扭转。

所以蕅益大师说,下品下生的修行不能当常法,你千万别把自己观想成下品下生的其中一个,你绝对不是!这些人都是善根深厚,今生只是一时糊涂,误造恶业。但是前生善根深厚,所以遇到微小的佛法就启动那么大的心念,厌离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临命终的时候,三个心态一次到位,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正常人,我们应该要平常慢慢地训练自己。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训练自己的心态,从贪恋娑婆到厌离娑婆,从想要主宰人生到放弃主宰,从一种对阿弥陀佛的半信半疑而训练成一心归命。

这是善导大师提出的一种至心信乐,就是,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够把佛号操作成往生净土?就是这种心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戊二、顺从本愿 分二:己一、自力不足;己二、仰仗佛力这个心态,善导大师把它开出来,叫作顺从本愿。它有两个概念:第一个,自力不足;第二个,仰仗佛力。

己一、自力不足 分二:庚一、业果相续;庚二、辗转增盛我们先看自力不足 业障深重,求出无门。 这个地方有两段。

庚一、业果相续

我们先看第一个,业果相续。我们怎么样能够修到第一个,能够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而放弃主宰呢?这是我们怎么去观察,有两段。

受用果报 业力主宰

造作业力 思想主导

一个人会往生,你必须要了解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最好先了解你自己。你不了解你自己,你很难改变你自己,因为你不知道盲点。不可能说,你不知道你自己什么病,你药就乱吃,佛号就乱念。你要先了解你自己,这第一个。第二个,你要了解佛陀。你要做两种正确的了解,这个佛号才能念得好。

首先了解自己,就是我们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引用唯识的看法。

人生的最大的因缘,所谓的生命的主宰者有两个:一个是第八识,叫作业力。业力管控我们所有外在的因缘,第八识的外因缘,它主要管的是业力。它的业力的管控有两个:第一个,业力的储存;第二个,业力的释放。第八识作为一个仓库,其实它没有造业的能力。你要造善造恶,这是你第六意识的想象力去做的。所以,你第六意识造善的时候,第八识也不参与;第六意识造罪的时候,第八识也没有意见。它只做一件事,你有本事造业,它就有本事把它储存起来。所以一开始叫作储存业力,等到力量够了,它就释放业力。释放业力的时候,我们再往下看,这些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你眼睛看到美好的颜色,那是你有善业;你看到别人不顺眼,那不是别人不好,是你有罪业;你听到的是不好的声音,耳识遇到声尘,如果不如意的,那也表示你有罪业。

所以,凡是外在的环境,人生的果报,一句话就讲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今生所有外在的因缘,生命的所有的结果,都是一种过去生的业力的释放。这一块没有对错,只有苦乐。痛苦跟快乐,佛法不给它判定对错,它叫无记性,它只是人生的快乐跟痛苦。因为业力的释放,你不能说痛苦是罪恶吧?因为有些人从痛苦当中得到了激发,发起了出离心,变成善根了。你也不能说快乐是一个善法,因为快乐有时会让一个人堕落,所以苦乐没有善恶。其实人生在业力释放的时候没有对错,只有苦乐,这是第一个。这个在佛法看来你只能认命。

但是诸位!你要看第二个,叫作业力的回存。人生只做两件事情:第一个,释放业力;第二个,储存业力。当我们在受用业力的时候又再回存业力,会产生一种思想。这个思想怎么来的呢?先从感受,前五识的感受。当我们的心跟生命的果报接触的时候,会有两种感受快乐跟痛苦。如果是罪业起现行,你就是痛苦,你表现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受用就是痛苦;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它表现出来就是快乐。这个感受快乐也没有对错,但是这个感受会提升到想象,尤其是生命当中给你一些特殊的感受,这个你一定要注意。

比方说,这个感受是特别美好、特别幸福的感受,已经构成一个人生美好的回忆。感受本来是瞬间的,但是人对于美好的感受,你曾经遇过什么人、吃过什么东西、住过什么样的房子,那种特殊的感受,你希望它永远留在你的心中,你希望能够捕抓这个感受,结果怎么办呢?你只能够把它变成想象,你会把这个感受透过你的妄想捏造一个影像出来。当然这个是美好的影像,这是从感受变成想象,第六意识的想象。这个想象,你不断地去回忆它的时候,你只要回忆那个影像,就触景生情了。你透过这个影像去攀缘它,你就试着去捕抓过去的快乐感受,时间久了,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就提升到执着了,你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上。从今以后,你就不在乎外境发生什么了,就是你已经落入了无明,世间说的盲点。

我们说明一下。其实人生本来是很单纯的,它就是善恶业力的释放。善业让你快乐,罪业让你痛苦,不就是这样吗?为什么人生会搞得这么复杂呢?因为在业力释放的时候,它启动了感受,启动你的思想,启动你的执着,启动了一种叫颠倒妄想。而颠倒妄想的形成,是因为你得到一个美好的感受,你希望这个感受在你的生命继续地出现,所以你只好捏造一个影像来保存这个感受,然后你不断地对影像攀缘,最后你就住在这个影像上,就起颠倒了。

举一个例子。你看有些母亲,她儿子明明是非常的糟糕,但是她看她的儿子是怎么看怎么好。她明明知道,这个钱给她儿子,她儿子就会去做坏事,她还是会给他。这个儿子去做坏事以后,她把他骂一顿,下次这个儿子再跟母亲要钱,她照样乖乖把钱掏给他。因为她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么回事,她只活在她心中的妄想。

诸位!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轮回?你们知道吗?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把妄想通通放掉,我们不要站在妄想来看人生,我们先把过去的那些颠倒的、执着的妄想都放掉,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好了:你觉得人生值得吗?没有错,人生有快乐,但是人生的快乐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按照佛陀的说法,人生是得不偿失,没有例外;你的快乐,你是付出了惨痛代价。只是说我们一般人只记住人生美好的一面,因为我们讨厌痛苦,因为痛苦给我们逼迫性,所以我们习惯性会把痛苦故意忘掉,所以构成我们的盲点。

你看佛陀怎么譬喻我们人生?譬如刀上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没错,人生果然有蜂蜜,但是你知道这个蜂蜜的背后是什么?是一把刀。所以你那舌头去舔蜂蜜的时候,你的舌头被割伤了,但是你下次看到这个蜂蜜还会不会舔呢?你还是会去舔,因为你已经不在乎人生是怎么回事了,从今以后你只在乎你自己的感觉,你为了满足你的感受,你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舔这个蜂蜜。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让我们暂时把妄想拨开,看到人生的真相:原来人生是得不偿失,快乐太少,痛苦太多。诸位!娑婆世界的快乐,每一个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极乐世界的快乐,你不用付出代价,因为它是清净的本愿功德所创造出来的,而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你的业力跟妄想的结合。

我们现在知道,人生的可怕在于第七意识的主宰。现在很多人念佛,他的问题点,他解决错了。其实,业障深重,业力为什么构成障碍呢?就是说,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怎么临终会障碍你呢?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他离开娑婆世界如此的轻松愉快?有些人离开娑婆世界如此的困难重重呢?一般人说,欸,我业障比较重啊。你说错了!其实我们从无量劫来轮回到现在,大家业障都差不多,都差不多,大哥不要笑二哥。但是关键在哪里呢?关键是有些人不会启动业力,有些人会启动业力,关键在这儿。

所以诸位,往生的障碍不是你的妄想,是你的主宰,这是关键。你看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他是用佛号来对治妄想,这错了。重点在于执着,而不在妄想,妄想根本不会障碍你往生。但是有些妄想是带有执着性的妄想,这个要注意了,已经变成颠倒想了。

举一个例子,什么叫妄想,什么叫执着。比方说你很想喝咖啡,这个会障碍往生吗?当然不会。我一定要喝咖啡,会不会障碍往生?障碍往生。我在美国上课的时候,有些人会从洛杉矶开车三个小时,去圣地亚哥喝一杯咖啡,然后再开三个小时回来。这件事情障碍往生,因为他已经落颠倒想了,喝咖啡这件事情已经变成执着了,就是我一定要去做。这种心态你最好越少越好,因为你这个妄想不是一般的妄想,是带有主宰性的妄想。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对治所有的妄想,因为你这样精神体力分散了,也毫无意义,你要注意带有执着性的妄想。

但每一个人不一样。有些人的盲点是在财富,你看他一辈子追求财富,就算是会把生命弄没了,他也是高兴。明明知道,你没有生命,财富也没有意义,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对他来说,他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他也不相信真实的情况。

所以人生第一个,业力的释放;第二个,激发你的想象力;最后,又造一个业力回存回去。但是问题不在业力,在你的颠倒妄想。所以往生会构成障碍的人,在于你的执着颠倒想。颠倒想,带有主宰性的妄想,要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善导大师要我们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自己没有能力主宰人生。这是很关键的。

我再讲一次,打妄想不会构成往生的障碍,但是打一种有主宰性的妄想,这个会构成往生的障碍。我一定要怎么样!就算做这个事情会付出惨痛代价,你也在所不惜,这个已经构成颠倒想了,而这个东西在临命终会激发你的生死业力,你就没办法带业往生了。

带业往生的前提:临命终的时候业力必须在一种沉淀的状态。你不能刺激它,让业力进入睡眠状态,叫作带业。带业种,不能带现行。你一旦激发业力,临命终没有一个人起颠倒可以往生的。所以,求往生的人,到临命终的时候,对来生的因缘是全部放弃的。大凡对来生还有规划、还有念想,你生死关就迈不过去了,不要说往生了。所以我们到最后会谈到收尾,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要能够放弃对来生的主宰,这是往生一个很重要的心态。因为,你第七意识不拔掉,你第八识的业力就不断地在活动。

庚二、辗转增盛

我们往下看。他第七意识不拔掉,产生颠倒想,会怎么样呢?会辗转增盛。问题在这儿。就是说,它本身不可怕,但是它会不断地增长广大,可怕在这里。

种子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现行 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带业往生,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什么是种子位,什么是现行位。

我们虽然不要把业消掉,但是你必须让所有的生死业力处于一种慢慢的沉淀状态。业是往下沉的,而不是去搅动它。就是说,它是一种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它进入一种睡眠状态,它不是一种活动状态。现行位就是说,透过你的一种执着性的妄想的刺激,它是一种活动的状态。简单讲就是这样。

什么叫刺激呢?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你本来堕入一个颠倒想,你可能对财富、对男女的情感、眷属,对名声等等各式各样地执着,但你没有对治,它会生起现行的活动。这个思想每次活动的时候,它要熏习种子,这个功能就更强大了,最后辗转相续。就从你强大的执着的思想,如果是善的就天人、阿修罗,如果是恶的就畜生、饿鬼、地狱。

诸位!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个顺从本愿,它的目的就是,你要成功地降低生死的业力。临命终的时候,当我们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拉扯:一个娑婆世界的业力在拉,要把你拉回来;第二个是往生的愿力,要把你往西方带。当你往生的愿力强过生死业力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所以,愿力超过业力,这种随念往生的概念,就变成了我们净土宗的心态,要做两件事,因为业力是客观的。诸位!我们学过唯识,我们会知道,业力虽然可怕,但是它有一个弱点,它没有主动引导你的力量,它没有主动权。你要不惹它,它就不活动。其实我们凭良心讲,不是娑婆世界惹我们,是我们去招惹娑婆世界。你现在不能够说娑婆世界不放过你,是你不放过娑婆世界。

所以放下为什么这么重要?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是我抓住抚尺,还是抚尺抓住我?是我抓住抚尺了,所以主动权在我。今天如果反过来,如果业力能够主动地控制我们,全世界没有人可以往生。如果业力有主动权,没有一个人可以往生,那带业往生这四个字也不能成立了。你不能往生,千万不要怪罪你的业力。

其实,业力大家都差不多,是你的思想有问题,是你要去激发业力的,关键在这儿。你的执着,你对未来的人生产生念想,你希望生命要继续下去,你怎么可能往生呢?你把业力弄得这么炽盛,你还想把它带走?它肯定把你带走,不是你把它带走。

所以诸位,往生净土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想办法让业力沉淀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人生的业力,必须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慢慢地减少,当然就是你的心态慢慢地、慢慢地看破娑婆世界的真相。其实娑婆世界没什么好的,都是你在打妄想,是你的妄想把它塑造成美好。当你把妄想拨开来的时候,娑婆世界本来就是苦多乐少,充满过失的。所以,你慢慢慢慢地对娑婆世界的执着降低以后,业力慢慢沉淀,这是第一个。然后你才有资格谈忆佛念佛,创造一种往生的愿力。

所以我们从这个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要知道,障碍你往生的不是业力,是你的情执。带有执着性的妄想,这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激发业力。它本身不是业力,它会激发第八识的业力,让它从种子位变成现行位。诸位!我们造了业以后,储存在第八识是个业种子,是谁把业种转成业力的?有力量的力?它本来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业,它怎么就变成一种有力量的,变成业力呢?乃至于变成业障呢?是你临终的情执,你的妄想去激发它的。

所以,带业往生,你的心慢慢地要收尾。你要告诉你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你对人生不能再有想要去规划、要掌控的念想,然后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它是三种心态的结合,善导大师的概念:第一个,怖畏生死;第二个,放弃主宰;第三个,一心归命。这个是净土宗修行的最低标准,因为你非得经过这个过程,否则你没办法处理业力,你也没有办法启动第十八愿。

我觉得善导大师已经把修行简单到最简单化了,就是说,它已经是最低标准了,一个都不能少:你必须要有了生死的决心;你必须要知道自己人生不能主宰,你要放弃主宰;第三个,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子就满足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了,这个叫作正确的往生的忆念。当然,你这种心态准备好了,你去接触佛号,诸法因缘生,因缘准备好了,当然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开示慰导,然后让你带业往生。

我们先讲到这一块,这个地方讲到怎么去修皈依。

其实我们首先要知道,你修行,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像佛陀说的,外道为什么修行不能得力呢?因为他根本找错方向,他修无益的苦行,他用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根本一点错都没有,是你的思想起颠倒了。你把身体弄得这么痛苦有什么意思呢?你不吃饭不睡觉,你的思想也不会改变。就是说,我们今天会来投胎,一定有原因。当然你会说,是因为有生死业力。但是业力是没办法处理的,你去处理业力,那你这个方法就不好,那就不是第一义谛了,那佛法就不善巧了,那就不是一生能够解决的。你今天要让自己业尽情空、消业往生,那对不起,那就不是今生可以解决了,这个方法不妙。

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把业力放弃,改造你的思想。你虽然有业力,但是你不要刺激它。高明!让业力沉淀下来,带业往生。那怎么不刺激它呢?就是我临命终的时候,我知道在临命终的时候在那边很多地雷,但是我不要去碰触它,地雷有跟没有一样。我临命终我怎么不要去刺激生死的地雷呢?三件事情:第一个,怖畏生死;第二个,放弃主宰;第三个,一心归命。你必须培养这三种心态。在临终之前,这三个功课是非常重要,你才能够成功地把生死业力沉淀下来。

所以,往生的人,其实净土宗并没有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没有处理。但是他能够把业带走,表示他能够让业沉淀,就是它不起现行。他能够先把弥陀的本愿启动起来,强者先牵,他能够成功地让愿力强过业力,他做了这件事情。所以他的心态准备得非常好。

所以,修行不是改变业力,要改变业力你改变到什么时候呢?不可能的。你必须培养一种皈依的心态,叫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心态诸位体会体会。

(第三讲)

己二、仰仗佛力 分五:庚一、闻名得福愿;庚二、常修梵行愿;庚三、修行具德愿;庚四、清净解脱愿;庚五、闻名不退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看己二的仰仗佛力 弥陀大愿必定救拔。

在我们大乘的传承当中,净土宗的念佛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因为一般的圣道门的修行是单向式的修行,而净土宗是一种双向式的修行。

什么叫单向式呢?就是我们在面对我们的生命的时候,不管是面对外在的业力,还是面对心中的妄想,只有一种力量,叫作心灵的力量。我们必须靠心力去修习种种的波罗蜜,来消除我们的障碍,来成就我们的功德。所以,你的心力释放出去以后,这个心灵的力量直接就表现在你的果报上,就一种力量。你释放多大的心力,你的果报就显现什么样的水平出来。

净土宗不是这样子的,净土宗的修行是两种力量的结合,是内有心力,外有佛力。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生命出现了两种力量:第一个,来自于你心灵的皈依;第二个,弥陀的大愿的结合。所谓的心力启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所以,念佛的人,心力释放出去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你生命的功德,是经过一种弥陀本愿的转换。就是说,你的心力出去,它不是直接出现你的功德,而是先到弥陀的本愿那边去了。我们的心是先去弥陀的本愿,然后得到弥陀功德的加持回馈,然后再反应到我们的果报上去。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受用的功德其实不是你自己创造的,你只是释放一种力量去把弥陀的功德启动起来,然后那个功德再跑到你的身上。这哪是你创造的呢?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转他成自。我们只是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包括你今生的消业障,包括你临终的往生,都不是你心灵的力量。你只是成功地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已。

所以,圣道门的修学跟净土门的修学,两个核心思想是不一样的。圣道门的思想重在断惑证真,这叫各凭本事,那叫一步一脚印。你有多大的本事,它就直接显现在你的功德上,一点都不能够增加,也不能减少的。弥陀的本愿就不一样了,你本事再大,如果方法错误,你就没有效果,因为净土宗不是你自己心力的显现,是你得要启动弥陀的功德。

所以,净土宗的方法就变成很重要了,因为你不是把自己的力量直接显现在你的功德,而只是用你的力量去启动弥陀的功德,然后再转换成你的功德。一旦方法错误,你不能启动弥陀的功德,净土宗就叫作失败。

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你最好早一点清楚什么叫感应道交,否则你念的佛号都是事倍功半。你的力气再大,你不得其门而入,这个佛号就没有力量,因为净土宗本来就不是你的力量。哪是你的力量?你有那个本事到净土去吗?十万亿佛土,你去得了吗?所以诸位!一定要找到打开弥陀功德的门,你才能够得其门而入。所以,净土宗的人,你要念佛之前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什么叫作感应道交。你最好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你才不会盲修瞎炼。

感应道交,讲得最详细的就是《观经》的一句话。这句话你懂了,你大该就知道什么叫感应道交了。《观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讲到两件事情。你要谈感应道交,你先谈谈佛陀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你今天要启动弥陀的功德,弥陀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陀的功德是大自在的。什么叫法界身?以诸法为身,所以佛陀的功德是遍满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这个是他的自受用。

但是诸位,你别忘了下面那一句话,下面这句话对我们凡夫太重要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句话讲了两个重点:第一个,佛陀的功德既然能够入我们的身心世界,表示佛陀的功德是有他受用。他的确有能力救拔我们,这是事实。我们看《阿含经》,我们看不出阿罗汉的功德能够跟我们分享,不可能。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没有发菩提心,他没有把这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放到他每一个修持当中,所以他得到果报的时候也就能够自受用。佛陀在因地修布施的时候,他为一切众生布施,他为一切众生持戒。他每一个因地的法都带有众生,所以他果报现前的时候,如来现起他受用,他的功德就能够跟一切众生分享。

但是,你别忘了一句话,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分享,那就落入了因缘所生法了。我再讲一次,佛陀的功德是非因缘所生法,他是超越因缘的,他哪有什么障碍呢?他今天要变成一只牛就变一只牛,要变成一只马就变一只马,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当佛陀的功德要输送到我们的生命的时候,那就必须要遵守因缘所生法的规则,就是说他的自在力就消失了,那么这个时候就由众生的念想来决定了。

就是说,佛陀不能够说,我要给你多少就多少。不是!当它变成众生的功德的时候,那就由众生决定了,就是由众生的心想来决定佛陀给你多少功德了。因为这个就是因缘所生的轨则,佛陀也必须遵循。

所以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当你的心态是什么程度的时候,你就出现什么功德。你如果是心作娑婆,那是心是娑婆。所以诸位!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重点不在于佛号,重点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带动这个佛号!这个是关键。你的因地发心,你启动佛号当初的想法是怎么回事,这影响到佛号的去处。它可能往娑婆世界跑,当然它也可能往极乐世界跑。

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念佛人分成两类:

第一种人,为了现世的安乐而念佛。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很多人念佛,平常都是为了今生的安乐:我今生有障碍,我没法处理,我至诚恳切,一心归命,把弥陀的本愿给启动起来。所以,很多人念佛,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创造诸多的感应。你看净土宗的感应里面,平时的感应可以写好几大本,因为他问题不难。因为这种心态每一个人都有,你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他也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不必要学习。追求安乐此心同,连畜生都知道离苦得乐,它都知道去追求食物、追求洞穴。离苦得乐是人的本性。所以,你一直用本性的离苦得乐来念佛,那你得到的是弥陀的糖果,因为你的心理的水平就这么回事!所以,这种平时的感应道交,所谓的破除业障,这一块不难。

但是问题来了,净土宗难就难在这个佛号要能够超越生死,要过生死关。所以你看,往生的感应在净土宗数目太少了,平时的感应太多了,因为净土宗大家不重视心灵的栽培。我们净土宗最大的盲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就是佛号的档次念得都不高。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这个佛号要能够把你念到了生脱死,最低的标准叫作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是我们最低标准,而不是离苦得乐。

我们昨天也花了很多时间来谈这两个概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什么概念呢?善导大师用两种信仰、三种心态来解释。

什么叫两种信仰?

第一个,你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

如果你要把今天的佛号操作成了生死的佛号,而不只是离苦得乐的佛号,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最好先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般人对佛号不能够通身靠倒,答案很简单,就是你高估了你自己。你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看到自己会拜佛,看到自己会念佛,看到自己会布施、持戒,但是你忽略了你邪恶的一面业障深重。我们今生的美好一面只是生命的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也像那个大海,很多的污泥都是潜伏在里面,随时要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生命的全部:原来我们无量劫来累积很多的生死业力,而这个业力已经没法处理了。这个很关键。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这是你对自己的一种觉悟。

第二个,弥陀大愿,决定救拔。

这两种信仰就开出三种心态。就是说,临终的时候以什么样的心态念佛,能够启动十八愿,把阿弥陀佛给感应出来?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佛,念了半天佛陀没有来?为什么有些人他造了这么多的五逆罪业,临终还业障现前,他就念了几声佛号,就能够使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态到位。

基本上,有三种心态是很重要:

第一个,怖畏生死。他必须对生死轮回有一定程度的厌离跟怖畏。我想,你没有了生死的决心,这个佛号就没有办法了生死,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佛号的状态。你要看到无常,看到苦谛,看到轮回的过失。

轮回的过失,我个人觉得,最可怕的不是因为它给我们痛苦,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轮回没有结束的一天,这个最可怕。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痛苦都有结束的一天,你生了一场病,几个月或者是几年就好了。日常生活的痛苦会给你希望,但轮回没有给你希望。轮回你不解决,你永远都出不去,它自己不会消失掉的。所以,轮回的痛苦,反正你迟早要处理!你要有本事跟它耗,生死轮回就跟你耗下去。等到有一天,你痛苦了、知道怕了,你还得处理。这件事情晚处理不如早处理。

所以,你对轮回的观照就是,你反正得处理,因为没有人会帮你处理。你把它放着,不管它,那你就生生世世地深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你要知道,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是一种无止尽的折磨,这个才可怕,它没有结束的一天。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怖畏,这件事情你该是处理的时候,今生是时候该处理了。

从这个处理当中产生第二个思想:放弃主宰。放弃主宰是成败的关键。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往生必须有个条件,叫作带业往生,你必须把业打包起来才能够往生。如果这个业没办法打包,它是一种活动的状态,那对不起,佛陀也没办法。佛陀只能够做一些有条件的救拔,他不能够做无条件的救拔。很多人解释佛力的时候,把这个佛力解释成有自性的,就是佛陀可以没有因缘地救拔你。你违背了感应道交的思想!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地方明明就讲到,众生的思想是主导佛力的强弱的。所以,你今天要跨越生死,就必须让生死业力沉淀下来。生死业力的转盘,你不能把它转动起来,你必须对生死轮回完全放弃。

我想,我们凡夫做了两件错事,非常严重:第一个就是去造业。当然,这个过去就过去了。第二件事情,你是把业力再激发起来。第二个错更糟糕。

就是说,我们现在临命终,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告诉自己,哎呀,那个时候不要造业多好!这个已经过去了,关键是现在。第一件错误不可弥补,说你不再造业,不可能,已经造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第二件事情,你不要启动业力。你的前面很多地雷,但是你可以不去碰触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带业往生。不是说他没有业力。谁没有个业力?他带业往生,他是成功地闪过业力,他能够正确地操作他的心态,安住在不迷、不取、不动,把身心放空,不执着心中的妄想跟念想,把妄想放掉。有妄想,但是无住。我们平常很想主宰我们的生命,当然,我们其实就是主宰自己的妄想。我们喜欢执着妄想,希望把妄想在日常生活表现出来,这种概念到临终是非常要命的。

其实按照佛陀的说法,生命是不能主宰的。但是有些人,特别是福报大的人,他觉得,欸,我为什么不能主宰呢?我现在要买一个房子,我就可以买一个房子;我喜欢买什么车子,我就可以让它如愿啊!那不是你能够主宰,那是因为你有善业力。诸位!你能够心想事成,不是你能够掌握生命,是善业满你的愿。你福报享尽,你试试!你把福报花完的时候,你有本事再来主宰你的生命看看?你一杯水都喝不下去!所以,生命本来就不能主宰,而我们去主宰,就弄得自己很多痛苦,弄得自己业障深重。你启动无边无际的业力!

其实我们平心而论,你放弃生命的主宰,对你一点损失都没有,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的,它本来就不是你的。我们一个人有错觉,就说,我人生能够这么成功,是因为我做了很多的主宰,我打了很多妄想,我做了很多的追求。你今天如果没有福报,你试试!世界上追求的人多了去了!那哪是你追求来的呢?生命是求来的吗?生命的福报是修来的,那是你前生修来的!哪是你今生求来的?如果生命能够求来,那因果思想就全部推翻了。

所以诸位!你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放弃主宰,对你一点损失都没有,但是对你有大好处,你可以让业力沉淀下来,你可以把业带走。就是说,没错,我的确业障深重,但是我有本事让业力沉淀,我能够让业力不干扰我往生。关键在哪里呢?放弃主宰!这是整个往生的非常核心的思想,重点在这儿。往生的人必须要想方法,让抗拒你往生的、在向后面拉扯你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然后你才有资格谈一心归命,把愿力发动出来。走不出生死业力,你怎么面对弥陀的光明呢?你连基本的业力都走不出来,阿弥陀佛在门外等你,你这个门迈不出来,弥陀本愿也没办法。阿弥陀佛没有来之前你就被业带走了。

所以诸位!临命终人什么叫心不贪恋?什么叫作意不颠倒?什么叫正念分明?这三句话只有一句话,就是放弃主宰!这句话做到了,三句话都到位了。就是,我对未来没有任何念想,我没有意见,我全部交给佛陀来主导。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心中虽有妄想,但是你心中已经无所住。妄想打它的,你的心跟妄想开始脱钩了,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的时候,你的业力就开始沉淀了。就这么回事。

善导大师的慈悲智慧,他为什么告诉你,你业障深重,你自己没法处理你的生死?就在这里了。就是你不要自己自作聪明了。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次都想掌握自己的生命,就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业障深重。意思是说,是我们主动去搅动业力的。现在我们不能够说业力系缚我们,说难听一点,是我们去惹业力的。诸位!首先你要知道一个问题,业力再怎么可怕,它没办法主动攻击你。你要永远知道,地雷再怎么可怕,地雷不会自动爆炸的。你不惹它,它不会爆炸。所以,处理生死业力,最简单就是放下。业力不能处理!你永远要知道,你越处理越糟糕。我们以前就是要去处理业力,结果搞得自己业障深重。其实处理业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你别处理,因为你根本没法处理。这个水这么多污泥,你不要去搅动它就是最好的处理了。

所以你看,所有往生人的相貌,他的心都是非常寂静的。他的心寂静,表示这个人已经对生命完全放下了,这样才可能往生。这个往生的相貌,脸看起来他根本就不能有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你临终的时候,你的相貌只要出现仁者心动,你念头开始动了,那你不会往生了。你业力开始在搅动,你怎么往生呢?你业没办法带!带业,所以能够往生;你业没办法带,你怎么往生呢?你看到哪一个人业力很炽盛往生了吗?不可能!业要沉淀,你的心要先放下,这是基本概念。

所以善导大师的整个皈依的思想,在第二句话,怖畏生死。

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也会看到生死的过失,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一心归命,这个问题也不难,所以,善导大师的核心思想,所谓顺从本愿。什么叫顺从本愿呢?我认为重点在第二个,放弃对你生命的主宰。你不要再主宰了!你生生世世都想主宰,搞到你现在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你把身心放空,把生命交给佛陀。你交给佛陀,一定比你自己主宰好多了。所以善导大师这种皈依式的念佛,就是放下对生命的主宰,把生命全部交给佛陀,那么这个时候就带业往生了。就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的心态准备就变得很重要了。就是说,净土宗是一种双向的念佛,我们的心去激发弥陀的本愿,弥陀的本愿再回馈给我们。所以说佛陀是扮演被动的角色,你的心释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是关键了。反正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圆满的,他四十八愿,他给你什么样的回馈,在于你释放什么样的信息出去。所以我们要释放三种信息:第一个,怖畏生死;第二个,放下主宰;第三个,一心归命

怖畏生死、放下主宰,这个我们上一堂课也讲了很多了。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什么叫一心归命,来看看这个思想。我们今天要皈依弥陀,当然要首先了解弥陀的功德有哪些。

弥陀的功德,基本上四十八愿,我们分成三大类:第一个讲到未往生的功德;第二个是已经往生,你是怎么样受用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已往生的功德;第三个讲临终接引的功德,比方说十八愿、十九愿。已往生的功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到了《往生篇》再来详细地谈一谈怎么样欣求极乐。我们现在来谈一谈未往生。

什么叫未往生呢?有两种情况:

首先,因为你死亡还没到来,但是你的心态已经准备好了,在死亡到来之前,你也会得到一些未往生之前的功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什么叫未往生呢?就是你做好了准备,但是你临终的时候遇到障碍,遇到一些逆缘的刺激,结果你没往生。你尽管没往生,这个佛号也没有完全白费。你在没有往生之前,佛号会陪伴你,会给你某一部分的加持力,就是未往生之前的功德。

透过这个功德,我们对佛陀的功德有所了解,他当初为什么叫作全盘的规划。

在未往生的功德当中,我们提出了五点来做一个纲要的认识。

庚一、闻名得福愿(四十三)

第一个,我们看闻名得福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 尔者,不取正觉。

弥陀的本愿,在因地叫作愿力,因为因地就要发愿。但是他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成佛以后,这个就不是愿力了,这叫作功德庄严,这是真实的功德力。你这个愿已经满了,已经有资粮力把它满愿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已经圆满的愿力,就是真的有加持力的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个他方国土当然不是指西方净土,就是他不是在西方净土。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个菩萨众,闻我名字。这个闻我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古德解释说,这个地方有闻跟持:听闻名号,心生欢喜;念念相续,受持不失。它有听闻欢喜、受持不失这两种概念。也就是说,他念这个佛号,他都有一种皈依欢喜的心,而且佛号在他的心中也不是点状,他某种程度对佛号的操作,能够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

那么,这个人经过这个佛号的身口意的熏习,有什么好处呢?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个尊贵家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有权力;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也就是说,这个就是一种人天的资粮,他受到一种广大的资粮力,受到人天的恭敬尊重。

这个尊贵家,行菩萨道是很重要。佛陀本来就警告菩萨,你不能堕入卑贱的果报。所以你看佛陀,为什么六波罗蜜先修布施?佛陀说为什么先修布施呢?让你这个菩萨庄严,人家对你有恭敬心,你再弘扬佛法,人家容易生起信仰。

从圣道门的角度,尊贵身叫作自力壮严。你必须透过布施成就福报,透过持戒成就尊贵,透过忍辱成就庄严。所以,按照圣道门的单向修学心地法门来说,这个尊贵身是三种法的结合,布施、持戒、忍辱三个法门的结合,然后,啪,出现了尊贵身。但是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自力庄严,他叫他力庄严。这种尊贵身是透过一种对弥陀的忆念,去启动弥陀的这个愿力以后,佛陀对他的加持回馈。这个地方的尊贵身偏重在他力庄严。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确是尊贵身。我们举个例子,比方说忏公师父。当然,每一个菩萨都有他不可思议的地方。菩提心、空正见,这个是无形的功德,但是从身相来看,忏公师父的确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

举个例子,过去台北有几个做生意的,到莲因寺去参观。他们也没有学佛,他们只是来参观的。结果,突然间看到忏公师父从寮房走到大殿的时候,他们三个做生意的居士就情不自禁地,看到忏公师父就拜下去了,情不自禁地。尊贵!

当然,当我们出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世间人就是傻傻地看果报。有智慧的人看到,欸,他到底是怎么修来的?我们重视他的因地。后来我发觉,忏公师父他老人家特别喜欢拜佛。他要去坐火车的时候,还有十分钟,欸,我再拜几拜!有时候一拜就把火车给耽误了。当然重点不是他拜几拜,表示他的心态,心心有这种忆佛的想法。你想想看,你还有十分钟你会去拜佛吗?你也不会去拜佛,对不对?所以他这个十分钟会去拜佛,表示他这种心态闻我名字,听闻名号,受持。就是说,他把忆佛念佛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心中有佛。

心中有佛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诸位!佛号进入你的心中,它不会空过,它会释放香气。就是说,没错,你的内心没有香气,但是你经常把佛放在心中,它就是不断地熏,最后你也有香气了。沾到什么香气呢?生尊贵身。所以你看喜欢拜佛、喜欢念佛的人,比那些不喜欢念佛、完全走自力的禅宗人当然,内心的心地法门我们不予评论,因为这个无相的功德很难讲,但是从有相的因缘来说,忆佛念佛的人真的比较尊贵。不是他修来的,是弥陀本愿摄受。所以从这个愿可以看得出来,从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愿的存在。当然,这个是人天福报。

庚二、常修梵行愿(三十六)

我们来看看,当我们把佛号在心中不断转的时候,有没有更高等的东西?比方说,出世的解脱。我们看第二个,常修梵行。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弥陀的其中一个愿,常修梵行愿。说,我成佛以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在诸佛世界的这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们(这个菩萨偏重在凡位的菩萨),那么这个凡位的菩萨他做什么事?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闻我名字。也是一样,他听闻以后,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皈依。

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长时间地运转以后,会留下什么功能呢?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梵行,就是出离心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就是他对世间的五欲慢慢地淡薄。这个地方常修梵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如果这个人功夫深,他兼修四念处,那么这个时候他再操作佛号表现出的常修梵行,就是这个人会完全离欲,对世间快乐的五欲很自然地就没什么兴趣了,就是功夫深。对于一个初学者的话,常修梵行指的是什么呢?虽有五欲的现行,但是他做完以后,他会有一种增上惭愧,他心中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出现。就是说,虽然他没办法完全把这个欲望的烦恼消灭,但是他的那种抗拒力量已经出来了。为什么?他有惭愧心了,事后增上惭愧。

这就看得出来,佛号在他心中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叫作出世的常修梵行的善根。这个是讲出世间的解脱。

庚三、修行具德愿(四十四)

我们看第三。第三就进入大乘福慧的两种资粮,菩萨道。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如果兼修佛号,对他有什么加持力呢?我们看第三,修行具德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 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设我得佛,在他方国土,非西方净土的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闻我名字,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他身口意受持佛号;第二个,欢喜踊跃,修菩萨行。一方面他受持佛号,一方面他有做一些义工,主动积极地积集很多的资粮。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具足德本是什么意思?莲池大师说,这个具足德本,就是心想事成这种大福德境界。福报差的人,他的福报要透过追求,这个人福报的力量薄弱;福报大的人他不要求,他是用想的就出现了,心想事成。

我举个例子,这是我自己亲身看到的例子。我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读了三年。八七年的时候,有个班上同学跟我是师兄弟。其实刚出家的时候他的智慧并不是很高,福报力也一般般,但他很有善根。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课程很累,早上上课,下午也上课,晚上又做晚课。他老人家呢,他发愿,他发愿在读佛学院的三年,每一天要拜三千拜阿弥陀佛,而且他课还得照上。每天三千拜,这三年就三百万拜了。

那怎么拜呢?他上课也不能少上,他就只好提前起床,所以他有时候两点钟起床开始拜,拜到我们三点半打板。我们冬天的时候三点半打板,大家穿着厚厚的棉袄,就像披个棉被起来。他老人家两点拜的时候拜到满身是汗,穿了一个薄薄的短衣,在刺激我们。所以我们打板的说,啊,你这么早起床,干脆打板就给你打好了,反正你三点半的时候顺便打个板吧。好吧,我就打吧!所以他一打板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哦,看他一直拜得满身大汗的。

一年过去以后没发生什么事儿。到第二年的时候,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界兄,我现在也不能打妄想。我说怎么回事?他说,我现在想什么事,这件事就会出现。比方说我那个时候杯子破了一个洞,心想要有一个新杯子该多好!结果有一个居士莫名其妙就送来一个杯子。他说我衣服破了,要有一件新衣服该多好!就有人送他一件衣服。心想事成!

但是诸位你想,他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他就住我隔壁寮房,他也没布施,也没持戒,什么事也没做,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忆佛、念佛、拜佛,就能够拜出心想事成。那你解释看看,诸法因缘生,这什么因缘?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心力去创造功德。我们只能够说,他的心力去刺激弥陀的本愿,得到弥陀本愿的回馈跟摄受。他的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去启动了弥陀本愿,就是这个愿,修行具德愿。这个是我亲自看到。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兼念佛号,对自己的资粮是有帮助的。

庚四、清净解脱愿

我们来看第四,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指的是大乘的福德资粮,这以下是指的大乘不可思议的智慧资粮。

说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在听我名号的时候(按照合理的推论,这个人应该不完全只是闻我名字,他应该兼修大乘止观)那么这个时候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这个清净解脱三昧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地方佛陀亲自解释,说什么叫清净解脱三昧?就是你的心住此三昧以后,一发意顷,就在一念之间,能够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大乘的不可思议三昧,我举一个例子。

在《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天,维摩诘居士在经行的时候,到了一个树下,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他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你在干什么呢?尊者说我在打坐。他说,你是怎么打坐的呢?舍利弗尊者说,我就是先把身体安坐,调饮食,调睡眠,调呼吸,然后再调心,调完以后再把心安坐。先把身安坐,心安坐,身心世界由粗到细,把这个详细的过程跟居士说了一遍。这个居士听了以后摇摇头,说,你这个不是真正安坐。这个时候尊者舍利弗说,那这个不是安坐,什么是安坐呢?维摩诘居士说,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名安坐。不起灭定,就是说,如果你有一天内心安住灭尽定,同时又现出身口意的活动,这个是真实的安坐。

当然这句话对小乘的学者是打击很大。在小乘的概念里面,他的思想是二分法的:你要禅定,你就不能有活动;你要活动,你就得失去禅定。没有人说在禅定当中又能够现出威仪的活动,活动又能够不失定意。

诸位!世间上只有大乘佛法是一种超越对立的中道思想,这个是大乘的三昧。你如果会读大乘经典,你会发觉,大乘佛法的教法很少讲一句话,除非他在对治你。一旦佛陀在显第一义谛悉檀的时候,他一定是两句话。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怎么样?亦如日月不住空。一定是这样。他讲应无所住,他一定会讲而生其心,他一定是种 balanced,平衡的。

而这个法门是很难修行的,知道吗?因为我们凡夫也好,二乘也好,是种对立的思考,要么对,要么错;大乘佛法还一个非对非错。我们要么空,要么有;大乘佛法有非空非有。你如果要走大乘佛法,你最好开始训练双向思考,一种平衡式的思考。当你讲空性的时候,你要想它一定有妙用;而讲妙用的时候,你要想它是离相、空性的。

大乘佛法的思考永远是平衡式的。这种平衡式的思考,如果说要从你自己的修行,你光是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都很难。你要能够让你的身口意超越对立,落入平等法界,你就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何况你要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指的是弥陀本愿摄受,你很快地就能够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这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关键还是什么呢?而不失定意!那这个就不可思议。

这是讲大乘的善根,就是说,你这个中道的善根很快地就能够上路,具足。

庚五、闻名不退愿

我们看第五,闻名不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在四十八愿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愿。我把它解释一下。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闻我名字。就是说,他曾经在佛堂,或者参加佛三的时候,用这句佛号,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皈依,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转过一遍以后,他的身口意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了,他有一种不退转的善根。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不退转当然不是指的你自己的力量,它是一种增上缘。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增上缘,什么叫增上缘力的不退转。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老人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他说,有一个老人家退休以后,觉得在家里面待着没啥意思,就放弃了家庭到僧团要求出家。按照佛陀声闻戒的规矩,你不能随便剃度一个人出家。他要没善根,结果一天到晚在僧团里面待着,空空地浪费信施。所以你得怎么样呢?观察他有没有善根。所以诸大阿罗汉就次第地观察,发觉这个人八万大劫都没有栽培善根。也不可思议了,八万大劫跟三宝都没有结缘!所以对他说,你没有善根出家,你时间空过了,请你回去吧。僧团就不要他。他很伤心,觉得僧宝都不要我了,就在精舍外面哭了。哭一哭,佛陀回来了。佛陀看到他就明知故问,你为什么如此伤心呢?这个时候他就如是如是报告。佛陀就叫目犍连尊者,就强迫目犍连尊者:你把他剃了。目犍连尊者衔佛的慈命就把他剃度了。结果没有多久,他竟然证得阿罗汉果了。

那么诸大弟子就起疑惑了,说佛陀您不是说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他不能证阿罗汉果啊,他怎么就能够证阿罗汉果呢?佛陀说,你们阿罗汉的神通只有八万大劫。他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做樵夫的时候,有一次他遇到老虎(我们知道老虎跟豹最大的差别是什么?豹会爬树,老虎没办法爬树),就赶紧跑到树上去,他以为是安全的。结果老虎在下面一吼,他吓了一跳,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个时候跟三宝结下一个善缘。所以他在那边哭的时候,佛陀就出现了。当然,我们在那边哭佛陀不一定出现,这是因缘有浅深差别。

现在我们要说的一件事情,这个愿好在哪里?它能够把佛号永久保存,这个很关键。就是说,其实他念南无佛的时候,他的心态有没有到位?当然没有到位。他有出离心吗?没有!他有菩提心吗?也没有!他有往生的心吗?更没有!所以他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在当下没有产生作用,对不对?但是你可以说他这个佛号白念了吗?当然你说他白念也对。但是,它当下没有起作用,不表示它以后不起作用。等到他想出家的时候,对不起,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佛号可以等待你!

就是说,你现在没有善根,你这个佛号白念了,对不对?但是没事,佛号先进入睡眠状态,等到有一天你心理到位了,欸,这个佛号就有意思了,它就能够招感释迦牟尼佛的出现,它就能够招感目犍连尊者为他剃度,它就能够使令他今生成就阿罗汉道!所以,佛号还可以等你,等你成长。就是说,你现在不能把我启动,没事,我就陪着你成长,我就先进入睡眠状态。等到你那念心到位的时候,这个佛号就能够启动了。还有这种功能,你想想看。

套一句蕅益大师说的:譬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你把这个金刚吃进去,你的胃液没有办法消化它,所以金刚只能够永久待在你的肠胃。那么这个佛号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现在一天到晚攀缘,老想要主宰人生,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的,结果你往生失败了。往生失败以后,你的人生就充满不确定,随着业力到了天上,佛号跟你到天上;你到了三恶道,佛号也跟你到三恶道。经过长时间的轮回,你终于知道怕了,你想修行的时候,哦,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那些等待你的佛号也准备好了。这个愿就这么好,叫作毕竟不退,究竟不退。就是说,你虽然暂时没办法启动,但是佛号会替你保留下来,等待你的成长。所以这个愿它是有这么一个好处,毕竟不消。

我们现在只看到佛陀的五个愿,当然我们没有看到四十八愿的全部,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阿弥陀佛设计四十八愿是相当用心的,他可以满足众生所有的需求。你要安乐,有尊贵身;你要解脱,他有常修梵行;你要行菩萨道,他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作为阿弥陀佛,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说,阿弥陀佛你就别担心了,你用不着担心阿弥陀佛到底准备好没有。你少操阿弥陀佛的心,你操自己的心就好了。感应道交是双方准备,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你准备好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弥陀的功德是含摄整个大乘的五乘的功德。

戊三、会归佛号

我们看最后,会归佛号。

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是其他祖师不可取代的。他的贡献来自于两个:第一个,他提出了念佛的核心的心态,就是什么样的心态是最圆满的念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开出了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相信弥陀大愿决定救拔。他把这种顺从本愿的思想开展出来。第二个就是他强调持名,让修行能够快速成就。这是善导大师的第二贡献。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一)略开二宗

先看略开二宗。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四帖疏》

我们看净土宗的传承,在善导大师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善导大师之前,其实在慧远大师的时候,修观想、观像的很多。那么为什么到了善导大师开始强调持名?他要提出他的理由。

首先我们看,他说:《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前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谈念佛的心态,因为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才有资格谈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众生的心跟佛心之间都要双方的准备。但是,做好准备还不够,你必须有一个桥梁,就是说你的心有感应的力量。你的心有能感,佛陀有能应,但是你中间要搭起一个桥梁。毕竟我们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是有落差的,差了四个法界。所以,搭上一个桥梁,才能够让感应变成圆满,不是只有心态准备而已,你必须有一个有相的桥梁。

那么,这个桥梁有三种。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道桥梁叫作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说依文起观。你没有看到相状,但是你从佛陀的经文,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中有莲花,还放大光明。你从文字里面依文起观,这叫观想念佛。

第二个,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就是说你把佛像放在前面,你睁开眼睛去取佛像的相状,然后闭住眼睛以后,你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在心中现出来。不清楚,再打开,再看,再取,直到你心中的影像像镜子现出影像如此清楚,这个是观像。

第三个就是持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所以搭上桥梁有三种情况,观想、观像、持名。

当然,善导大师意思就是说,从《观经》来看,他认为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两个都对。《观经》,你说它是观想、观像也对,说它是持名也对。《观经》等于是认为,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观想莲花也可以,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可以,持名也可以。但是,重点在下面这句话,他说,虽然有定散二门(定,当然观想、观像、持名;散,就是净业三福),但他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说,我个人揣测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强调持名的。

这个持名一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善导大师如此的看重呢?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解释说,因为它至简易,至稳当。因为我们的心思已经很散乱了,所以这个桥梁越简单,门槛越低越好,下手易,成功高。我们看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曾讲一句话,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观想、观像有一个缺点,不是法门不好,是众生心粗,观难成就。观想、观像这两个桥梁,不是这两个法门不好,而是我们的心太粗重了,所以我们很难修观。所以,这句话以后,《观经》在净土宗就落入非主流的修行,不是主流,顶多当助行。

持名,音声是我们最容易跟佛陀搭上的桥梁。你创造一个声音再听回去也就是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说,欸,我皈依弥陀的四十八愿。对不起,四十八愿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凡夫的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不能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凡夫的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所以,尽管这个时候四十八愿是我们的皈依境,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相的因缘来引导,会变成桥梁中断。所以音声变成是最简单的桥梁。

音声作为桥梁,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这是出自《印光法师文钞》。说在江苏省有一个厨师,他不但自己到处去给人家做饭菜,他有时候还做义工。有人在寺庙打佛七,他就去那边切菜、煮饭来供养这些念佛人。古时候的斋堂就是在大殿隔壁,所以他在切菜的时候,大殿旁边就飘来阵阵的佛号声音,他有时候也就跟着哼几句。

几年过去以后,他的儿子生了一场病,病得很严重,就没法治了。临终的时候,这个做厨师的父亲就去看他。儿子就抓着他爸爸的手说,我这个病已经好不起来了,我今生造这么多罪,我肯定要堕三恶道。我看你的身上有一道光明,你可不可以把光明分一点给我?他爸爸说,我也没有做什么善事,哪有光明呢?他儿子说,没关系的,你不管怎么样就分一点给我就好了。他说,好吧,那就答应你吧。说也奇怪,他一答应他,这个儿子从一种躁动不安马上变成安祥,就往生了。当然不是往生西方了,是往生而已。

往生以后,印光大师就解释了,说为什么这个厨师有加持力?因为他做了一件事情,他曾经听到佛号的音声。这个太重要了!诸位,在六根当中,你千万不要忽略你的耳根,我们跟诸佛菩萨的所有沟通,最关键的渠道就在耳根,我们得到佛法的信息百分之八十都通过耳根,听闻佛法、忆念佛号都是靠耳根。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佛陀的功德是顺逆皆方便,佛陀可以用任何的信息来释放他的加持力。

但是我们凡夫没有本事说顺逆皆方便,我们要选择圆通。为什么佛陀在二十五圆通最后选择耳根圆通?他的理由就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就是说,娑婆世界,在六根当中耳根最为通畅,耐用、持久而且摄心,你用整天都不会坏掉。所以,用耳根来听声音作为我们跟佛陀的桥梁,这个是至简易、至稳当的方法。反正它就是一个桥梁,你这个桥梁能够快速搭起来,你听到声音,你就跟佛陀连线了,这个最简单。

因为你真正的感应是心态,所以你没有必要把这个桥梁搞这么复杂。它就是一个桥梁,你不管怎么样,能够感应就好了。所以,你心态准备好了的时候,我们要找一个最简单的、最简易、最稳当的沟通的桥梁,就是佛号声音。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以后,唐朝以后基本上强调持名念佛,因为它操作简单。

我们把善导大师的专修,包括他的顺从本愿的思想,包括他会归佛号的概念,先讲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第四讲)

丁二、圆修法门 分三:戊一、至心发愿;戊二、从心出发;戊三、自他不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我们看丁二的圆修法门。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的感应道交,从浅到深有两种的差别:

一种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平时的感应道交要求的标准是比较低的,它不需要怖畏生死,也不需要放弃主宰,它只要从痛苦当中激发想要追求快乐的心态,而启动皈依就好了。从离苦得乐的念想而启动皈依,它就能够从这个感应里面去突破业障。当然,突破业障,对我们来说,我们生命的本质并没有彻底改变,因为你的轮回没有改变,你的痛苦就依然存在。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净土宗的主要诉求,顶多也只能够作修行的配套。

所以,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感应道交重点在于突破生死关,就是你必须在生死的关卡能够突破出来。

突破生死关,当然这个心态的水平就比较高了。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三种心态: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这种心态我们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实际操作非常不容易。我想,我们一般人很少因为害怕生死,就会把生死给放弃,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中的妄想。它怎么来的呢?它是你长时间生命的一种美好记忆。人生本来是很单纯的,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你的善业在释放,所以你今生快乐;有些人是罪业在释放,就痛苦。人生本来只有两件事情,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为什么人生搞这么复杂呢?因为在释放痛苦、快乐的时候,激发我们的感受,激发我们的想象,激发我们的执着,就让人生变成错综复杂。就是说,人生如果只有业力的释放,它是非常单纯的,你要么快乐,要么痛苦,只有两件事情。但是当妄想加进来的时候,这个事情就没完没了,人生无解。因为内有妄想,外有业力,就搞得人生错综复杂。

其实妄想的可怕在哪里呢?因为它曾经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生命所留下的美好回忆。曾几何时,这都是你美好的快乐的时光,但是到了你要临命终的时候,它变成障碍。以前对我们来说,这些妄想是一个美好的时光,等到临终的时候,它变成绑住你往生的一种业障。

妄想为什么难处理?因为你亲身经历过。你没有经历过,不可能留下妄想。按照唯识的说法,你走过的路一定会留下痕迹。什么叫留下痕迹?你说,欸,我有些妄想今生没有经历。今生没有经历,但是前生经历了。按照佛法的道理,你没有经历过,你不可能打这个妄想,不可能的,事出必有因。这个名言种子,肯定是有身口意的造作,才会留下业种子跟名言种子。所以妄想虽然不真实,但是它充满了你曾经感受过的快乐,它曾经有你美好的想象,还加上你现在的执着,所以你千万不要忽略它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可别小看了《观经》下品的这些人。他造了罪业,内心起了业力的逼迫,产生极度的痛苦,而且百感交集的时候,他在极度的业障要现前、地狱火要现前的时候,能够听到佛号,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心态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善根深厚!大善根人!

所以善导大师的说法是,因为我害怕生死,所以我放弃妄想。其实这种人是少数。我举一个例子好了。比方说,你现在打一个妄想,然后你想要去做一个错误的事情。我告诉你一件事,说,你这样子做不顺从本愿。你会打消这个念头吗?你会吗?你不会呀!你没那个本事。就是说,我们没办法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所以善导大师这个法善导大师毕竟是唐朝人,诸位!唐朝是什么时代?那是像法时代,烦恼轻薄,善根深厚。所以,净土宗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考(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的时候,唐朝都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

但是,到宋朝就有变化,永明大师就已经提出禅净双修的概念,到了明末的时候,蕅益大师把禅净双修落实。他认为,处理妄想,不能只是因为害怕生死。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必须要先把妄想归零,叫正念真如。就是你要先远离妄想,你才有办法放下妄想。我们不可能住在一个水泡里面,去把这个水泡戳破,你没有那个本事。你一进入水泡,你就享受水泡了。你必须要先远离水泡,你才能够把它看破。所以,蕅益大师在放下主宰之前,加了一个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带回家。就是说,你要放弃主宰,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先归零,然后你才容易放下主宰。

我想,祖师会对前面的祖师做修正,这一定有原因,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心也在变。善导大师的法在那个时候恰到好处,把这个法放到末法时代,药太轻,病太重。因为时代变化了,完全靠一种皈依的心就能够放下妄想的毕竟是少数。因为我们现在受的环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多一道程序,叫作正念真如,必须要理观的智慧。蕅益大师看到这个时代不断地变化,所以他把善导大师的法门加以修正。

诸位!蕅益大师的圆修法门跟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你不能解释成两个平行线,这是不对的。他们是一条线的,只是他把它更新了,把它加强了。就是说,蕅益大师基本上是承认善导大师的皈依的思想。他认为,一心归命的确是要放下主宰,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难的,有现实上的困难。我们必须要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所以他等于是有所传承,但是有所改良。

我们来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做一些改良。这地方有三段:一,至心发愿;二,从心出发;三,自他不二。

戊一、至心发愿 临终接引愿(十九)

我们看第一段的至心发愿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临终的接引,主要地来自于十八跟十九。我们来看看十九愿的特色有哪些。

它的根机也是十方众生,当然这个十方众生也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这个凡夫他做了两件事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一个,他能够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虽然他现在业障深重,但是他对未来是有愿景的。第二个,修诸功德。按照菩萨道的规划,凡位的菩萨重智慧,圣位的菩萨重福德。他这个凡位菩萨,应该是偏重在以大乘的空性智慧来自调。以空正见跟菩提心的结合,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的思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的至心信乐的启动点是什么?是来自于对生死的怖畏,来自于觉得我没办法处理我的生死问题,而生死问题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急迫,所以我必须要依靠阿弥陀佛。所以,十八愿的启动点来自于解决生死问题。

十九愿的启动点来自于成佛之道。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种长线的成佛的规划,但是他考虑到,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如果留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充满了变数,充满了退转的可能,所以他必须要怎么样呢?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把往生当作成佛的过渡。所以他是站在一种成就佛道的心态而求生净土。

一个是为了怖畏生死而求生净土,一个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这两个心态的启动点就不同了。

这样的不同,还有就是这个人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会现前,这一点也跟十八愿不同。十八愿,我们看不出来阿弥陀佛有承诺要亲自现前。我们看《观经》的中品以后就是观世音菩萨来,到了下品是莲花来。当然,有来就好了,但是阿弥陀佛会现前的,一般品位都不低。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十九愿,阿弥陀佛是与莲池海会的诸菩萨亲自现前,可以看得出来,阿弥陀佛对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往生的人,是有某种程度的尊重。

圆修的思想就有一点不太一样了。当然这两个也可以整合,就是圆修的思想也吸取了善导大师的皈依心。皈依的心如果能够把成佛之道也规划下去,这两个就相得益彰了。

圆修思想最重要的根本,它的出发点是从心性出发。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学佛,一定要看你的因地发心。同样布施,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善业,变成人天可乐的有漏的福报?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波罗蜜,能够到彼岸?因为他的心跟布施接触的时候,他们两个灵动,这个启动点是不一样。有些人是为了快乐,为来生的快乐而布施,有些人为了成佛而布施,这两个因地心决定你的果地觉。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两个都想往生,但是你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

按照蕅益大师的这种理观思想,他是超越妄想,站在心性的角度来启动佛号,他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启动佛号。而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站在内忧外患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实在是逼迫了,所以我赶快放弃,一心投靠佛号。当然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妄想出发,一个从心性出发。

戊二、从心出发

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从心性出发来启动佛号。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就能够略知一二了。我们来看这段开示。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 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儻 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我们把蕅益大师这段的开示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先看这个佛号的立足点。就是什么东西的立足点都很重要。因地发心,就是你这个佛号是从什么地方启动的。

蕅益大师的思想是,启动佛号必须从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特点呢?无性缘生,缘生无性。缘生无性是指它的空性的本体,它是离一切相的;无性缘生指它随缘所显现的作用,叫作即一切法。这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当然,这种心性是经过修证过的,经过修行过的。其实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正常的佛法的训练,我们不可能安住一念心性,正常人是安住在一念的颠倒妄想。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享受过去的回忆。你可能飘了一个妄想起来,这个妄想带有你过去的快乐的感受,有你过去的想象力,然后加上你现在的执着。你这个妄想像一个水泡,你受用过以后,没多久又飘来一个妄想,你又住在一个妄想。就像猴子一样,抓了一个妄想,丢掉前面的妄想。所以我们凡夫是随时在享受、自得其乐于心中的妄想。这样子,我们就失去了本来很多的功能,失去本来面目了。当然我们也愿意这样做。

现在是时候该试着改变了!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从妄想回归到我们的一念心性。那怎么做呢?看第二段。第二段有空性跟缘起。

我们先看第二小段, 惟其缘生无性这一段,就是佛法一定先求放下,才有资格谈提起。我们看缘生无性,什么叫缘生无性?怎么样放下妄想呢?就是当我们炽然,就是这个妄想活动很炽烈的时候,这个妄想一方面造作,一方面又不断地累积善恶念头的时候,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佛陀的大智慧,他的高明在哪里呢?他没有要你马上处理妄想。如果说佛陀要我们马上跟妄想挑战,那每一个人必败无疑,全部牺牲掉。佛陀高明,告诉我们,你先不要跟妄想挑战,你先把它放下。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先放下它,再来处理它。因为你现在处理它,你没那个本事。我说过,它是你亲身经验,它会让你百感交集。

我们一个人经不起感受刺激的。为什么亲人走了以后我们会悲伤?为什么陌生人走了以后我们没有悲伤?因为亲人跟我们有实际的接触,陌生人跟我们没有实际的互动。所以,我们人生的经验会给我们很强烈的感受,这是现实问题了。诸位!我告诉你,今天这个妄想敢在你的内心里面不断地活动,一定跟你有很深的因缘,它才会到现在还留在你的心中,所以,你处理它,变成不明智了,因为你没办法处理它。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先放下它。

这个怎么放下呢?我们来说一个概念,它的概念在于无住。你不要去执着、去主宰这个妄想。其实妄想不是那么可怕。为什么妄想会变得这么可怕呢?因为你要执着,它就变得可怕了。我再讲一次,妄想本来就是一个过去的回忆。一个那么单纯的东西,它怎么就会障碍你往生呢?是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住在上面,所以妄想变成可怕了。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其实它自己会消失掉,所以它不要处理。

无住来自于无所求,你不要去渴望妄想会给你好处,所以无住来自于无求。那么无求来自于什么?无所得!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临终你是不是能够超越所有的妄想,这个无所得的概念至关重要。我们一个人要处理两件事情:处理生死业力,第二个,处理颠倒妄想。

什么叫无所得?我们解释一下。人生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的生灭是因缘的开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欸,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的生命现象跟前生没有关系。你要看到前生的相片,看到你前生的 video(录像),你不认识的。你不可能把前生的相貌带来今生,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体。

其实人生是什么样?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什么意思?简单地说,人生没有开始,那是因缘和合才有。所以人生是什么样?无中生有。就是,你怎么有今生呢?因为你过去生的某一个业力成熟了,它现出来了,啪!在空性里面,你是从空性而来。你从空性而来的,你只是假借前生的业力,你可没有继承前生的果报。我们每一期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

比方说做梦,做梦最简单了。你这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保险柜很多的七宝,你的福报享尽了,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你说我上一个梦里面的七宝跑哪里去呢?没了,因为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第一件事情,你要了解人生没有开始。没有开始你怎么来呢?你从空性而来,就是在空性当中因缘和合,然后,啪!现出你的身心世界。好,你将往哪里而去?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也是由因缘主宰。

所以人生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我们所有的人,不管你活得快不快乐,你满不满意,我们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所以人生没有结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去攀缘妄想、去追求妄想?因为我们要主导人生,我们试着从妄想里面去得到东西。我们因为有有所得的概念,所以我们跟妄想就纠结不清。我们认为人生不管痛苦快乐,好歹有个结果。其实事实不然,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当因缘别离的时候,我们又回到空性了。

所以我们看到,人生没头没尾,只有中间的因缘业力的过程。所以,见到无所得的时候你就知道,你今生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包括你的业力,包括你的妄想,你自然就放下了。就像你做梦,你的梦这里生起、这里消失,你不可能从梦境带走什么东西,不可能!这个就是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它就是一种生灭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样子,你就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

无所得的人生观建立起来以后,你就容易不随妄转了,因为你以前愿意去控制妄想,去攀缘妄想,因为你希望这个妄想会给你一个结果,一个美好的结果,其实你根本没有结果,我们每一次都被妄想骗。你哪有结果呢?你如果有结果,你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你说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到现在,结果呢?结果就是这样子,就变成业障深重了。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放弃结果的概念,重视过程。就是说,诸位!临终的正念,你不能够等到临终的时候。到临命终的时候我再来开始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来不及了。你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你平常就要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所以蕅益大师讲,没有平时的正念,你绝无临终的正念。什么叫平时的正念?就是知道其实人生没有结果。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破里面,我们知道其实妄想本来就没有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从本来无一物里面,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到生命的原点,就是放下。那么从这个地方一切法不可得,安住下来。

当然,不能完全安住,就堕无为深坑,必须要生起妙用才能够证得法界无障碍体,生起法界无障碍用。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先放下妄想,因为妄想本来就没有结果,人生也没有结果。当你放下以后,你再来提起,从无性缘生,再重新地生起忆念。你念名当然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忆念佛陀,满腔是佛陀,所以这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就出现了。

这个正念真如的概念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妄想,你不能去对治妄想。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会失败?不是你不努力,是你观念错了,因为你试图要对治妄想。什么叫对治妄想,你知道吗?就是你试图用一天两个小时用功的正念,去面对你一天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你连晚上睡觉都打妄想。所以,跟妄想宣战,你的后果只有一个,你被妄想吃掉了。诸位!你在佛堂时间多少?两个小时。你打妄想多久?打二十二个小时。结果你竟敢跟妄想宣战!你想想看,你这不是不自量力嘛?而且你不是天天这样,你生生世世如此。这个妄想一路打来,六道轮回里面你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妄想,所以你不能对治妄想。

对待妄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我想,这个观念,如果佛陀不出世,没有人知道。就是先把心带回家,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妄想,这个时候妄想就好处理了,叫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心态一换,你的人生化被动为主动。你如果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你被妄想牵着走。你能够看到本来没有妄想,你就能利用妄想,借假修真,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念头一转,人生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那么念佛求生净土就容易多了。

我们再往下看。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这个很关键,就是念佛的启动点这一念是怎么样呢?必须从空性的真如里面去启动一念的佛号。成败就在这句话而已。千万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启动佛号,再来对治妄想,你这样子就不是第一义谛了。先把心归零,然后再启动佛号,站在缘生无性的空性的清净一念里面去启动佛号。这个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佛号虽然是缘起,但是它本质是空的,所以就以空印空。

为什么我们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容易感应呢?因为佛陀的心也是无相,你的心也是无相,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念一声有一声的佛名,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的因缘显现。但是你要不念,那你就落入偏空了,所以念性是缘生无性,虽然念性是空性,但是空性也不碍佛号的功德的缘起。所以,你不念佛,又落入空性了。

这个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善导大师的皈依,他启动佛号的启动点来自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您老人家是万德庄严,那没关系,我来投靠您。他站在一种对立的思考: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他是站在一种业感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他的好处,心力强;但他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百感交集。一旦一个人落入业缘的时候,那业力都带有你的感觉,这个人是百感交集。

蕅益大师的思考不是这样。他站在一种自他平等: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简单地讲就是说,我虽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带回家。我的心归零的时候,我把妄想拨开来,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无量的波罗蜜,但是这个波罗蜜也不是他原来的东西,他是长时间修行来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归零,他的心也是如。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时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叫作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是你启动佛号的时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来提起佛号,来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样。

一个是自他的对立,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一个是自他平等,是一如无二如,从我们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号。

所以我们总结: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是在诃责禅宗的偏空。禅宗只能够透过禅观把心带回家,离一切妄想,但没有提佛号,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结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先把心调整好,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最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号。这个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他也承认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归零,多了这个动作。但多了这个动作以后,生命产生绝大的变化了,本来是业障深重,变成心性平等。

处理问题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佛陀说乘,佛陀讲很多法叫作乘,为什么?就是说,你今天去台北车站,当然你可以开车过去。你说我用跑的可不可以?跑的也可以,但是这个的确快慢不同。就是说,有些法门的确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的确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掌握它的关键的操作原则。

我想生死问题是这样解决的:第一个,你认为有生死,真的有生死。那没事,既然有生死,那我跟你拼了。临终就是看谁拼得过谁。第二个是,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本来没有生死,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就好了。这两个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什么操作呢?叫作逆向操作。我们以前因为一念的攀缘,把一念的清净心操作成业障深重。你既然有本事把一念的本来清净的心操作到现在那么多妄想,佛陀就有本事把你重新操作回去,就是佛陀就会有本事把你归零。这样懂吗?就是说,既然你能够从A到B,那你肯定能够从B到A。我们既然从一念清净心能够堕入颠倒妄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颠倒妄想再回到一念心性。本来这两个程序就是一个东西。

所以,诸位!临终的时候切记一件事情,妄想干扰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处理妄想,因为你没那个本事,你的心一进入妄想的水泡,你就出不来。临终的成败就这个观念而已。看到妄想,放下!知道吗?你想处理妄想,你就完了。你哪是它的对手啊?它长时间陪着你生生世世流转。这些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那是熟境界。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说,你不能处理妄想。你哪能够处理妄想呢?除非你成就不退转,才有办法处理妄想。你现在是怎么样?把妄想放下,放下就没事了。

所以印光大师讲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印光大师可没有叫你对治妄想,他叫你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简单地说就是放下妄想。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就是说,你惹不起它,但是你可以闪过它。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人家本来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是你自己多事,你自己就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捏造很多的水泡出来,然后临终变成障碍了。既然它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你就有本事把它放下。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这个地方大家回去想一想,这个正念真如的观念至关重要!就是说,它可以让你很快的在短时间里面,从很多很多的人生的妄想经验里面跳脱出来。这个概念来自于正念真如,你直接忆念你的本性。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回忆你的过去,你只要知道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拿你就没办法了。想想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不是这样子的。你要找到你的家,这个时候你人生就变主动了。

套一句《法华经》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参加庙会的时候走丢了。这个人离家出走以后,就在外面流浪,变成乞丐。乞丐搞久了以后,他就认为真的自己是一个乞丐了。那么这个时候,诸位!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作为一个乞丐,先去找工作,要养活自己,是吧?第二个,你先回家,然后再找工作。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先得回家。答对了!所以你们善根深厚。《法华经》就是这样概念。

你这个动作操作错误,这个成佛之道的时间你知道差距有多少吗?其实成佛之道不是说谁业障深重。掌握正确的方法,快速成佛。的确是!成佛真的是有捷径,要没有捷径,祖师就不需要判教,是吧?说,他为什么那么快就成就?不是说你比他不努力,你的方法错误,你的思考错误,是你没有掌握一个圆顿法门。

先回家!诸位,你现在没有资格跟妄想对峙,知道吗?你说,有本事,我来对治妄想!你打妄想,我用佛号去跟你压。现在有很多人就是,一打妄想就用佛号去压它。你这是鸡蛋碰石头!你念佛的时候一天念两个小时,你打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从诸法因缘生、熏习,它的熏习力量比你大,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为什么我们念佛到现在老是进进退退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就是想要对治妄想,这个概念害了你。放下妄想,你会觉得海阔天空。

这个地方我们回过头来,这个经文的核心思想在第十一页,说,当我们面对很多的造集妄想的时候,蓦地放下就是这四个字,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蓦地放下,整个理观蕅益大师的圆修的思想就在这四个字。先把它放下,再来处理。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放下以后念佛,跟前面的念佛有什么不同,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有两个问题想请问师父:一,除了念佛以外,平常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忆佛念佛?第二个问题,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净土宗初学者,你如果能够拜佛是最好,我觉得拜佛对初学者比念佛好,因为你有身业的礼拜。如果只有忆佛念佛,只有口业、意业,少了身业,那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以前造业的时候是身口意去造业,你现在反转的时候只有两种业,是吧?所以我会建议初学者多拜佛,因为拜佛有太多好处:

第一个,培养皈依的心。你说,我打坐我也有皈依心。没有错!但是你去拜的时候的皈依心,跟你坐在那里的皈依心是两码事。第二个,你拜的时候还有忏悔的心,你坐在那边念佛,你很难起忏悔。我觉得这个礼拜有太多好处,而且它会让一个人很快地静下来。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多拜佛,拜了一段时间再来坐。

当然,你要诵一点大乘经典也好,开阔你的胸量。因为,很多事情,你的胸量一开阔,你会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个水泡,是吧?你只要超越水泡,你根本不要去对治水泡,是吧?所以,听听经、读诵大乘经典,把你的心量往上拉高,看事情就不同,就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解行并重,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然后拜佛,这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

【学员提问】第二个问题是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

【师父答疑】佛号,我想这样,你忆念佛陀的功德,四十八愿,对不对?你要想办法跟佛号连结,诸位,很重要!就是说,佛号虽然是一个桥梁,但是你没有这个桥梁,就没有这个四十八愿的功德。所以你必须要怎么样呢?你要把佛号跟四十八愿做连结。

举个例子好了。你看世界上那个《福布斯》杂志,它研究那些有钱人。它说,一个人为什么有钱,你知道吗?当然他们不懂得福报,他发现有钱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他喜欢钱。真的!有些人,你看他有钱,他拿钱去买房子。他不喜欢钱,他喜欢房子。有钱人的特点,他喜欢钱。他为什么喜欢钱呢?他一定把他的心中的理想抱负跟钱做联想。就是说,我喜欢一个车子。为什么?因为有钱。我喜欢一个房子,为什么?因为有钱。当这个钱跟所有你的心中愿望连结的时候,那它就不是钱了,它是你心中的愿望,是吧?佛号亦复如是。

我不知道大家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对佛号是怎么想的。如果说我对佛号都没有感想,那你惨了,这个佛号你抓不住。我们不可能抓住一个空洞的声音,这不合理,不合乎人性。这个佛号,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念一念就忘?这个佛号就很容易丢掉?他为什么抓不住呢?因为这个佛号你没有产生一个跟你自身的连结。

人性就是这样,这个东西跟我有关系,我才会抓住。我问你,找到一块石头,你会把它保存吗?你不会。但是如果你手上握一颗钻石,你会把它丢掉吗?你不会。对不对?因为这个钻石不只是钻石,它是你未来的希望,是吧?

好,为什么你佛号念不起来?为什么有些人佛号他一念起来的时候佛号不容易丢掉?为什么我这个佛号念一念老跑?因为那个佛号跟你没关系,你怎么可以把佛号念好呢?如果佛号现在在你的人生概念里面只是一个声音,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把佛号念好,因为这个声音太平常。但是,如果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你想到七宝池、八功德水,是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极乐世界的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寿命久远,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未来极乐世界的神通具足、寿命久远、衣食具足,无量的功德,因为有佛号!当这个佛号跟来生所有的愿景连结的时候,这个佛号就是你的生命的未来,你容易丢掉吗?

我问你,一个贫穷人,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钻石,你认为他会把钻石丢掉吗?他当然不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石头,它代表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所以诸位,如果你忆念佛陀的功德,你没有成功地把功德跟佛号连结,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佛号是佛号,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你没有把它连结起来,你这个佛号不可能念好。一个人会把佛号念好,这个佛号必须跟你的未来有密切关系。我们跟一个没有关系的人、东西,不可能持久的,这样懂吗?就是这个意思。

你现在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意思就是说,把一个空洞的声音透过你的想象力变成万德洪名。你一定做得到的,我相信你有那种想象力的。当这个佛号提升为万德洪名的时候,这个佛号你就不容易念跑了,不容易跑掉,因为你知道它对你太重要了,是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师父!弟子感恩师父不辞舟车劳顿来跟我们讲经说法。昨天师父在谈到那个法脉传承的部分,有提到说佛陀他应病与药,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佛陀即便是在开示空性的道理的时候,他也是从三个层次或者三个层面切入。

本来弟子今天想提问的是说,在这三个层面,对于我们净土行者应该如何地受用?可是刚刚因为听了师父提到蕅祖《灵峰宗论》这一段,从心出发这一段开示之后,弟子这样想不知道对不对?就是说,这个空性的三个层次去契入到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蕅益大师的从心出发这段话,是不是就已经扣合了师父您昨天提到的,佛陀从三个角度去切入空性这样的道理呢?不知道弟子有没有想错?

【师父答疑】今天讲到心性的本来清净,是从最圆满的空性。我想空性我们不要讲三个了,我们讲两个就好了,简单讲就两个:一个是小乘的无常空性,一个是大乘的一念清净心性,就是本来清净。就是你不要空,本来就没有,你没有必要去空掉什么东西。

小乘的无常空性,他那个空是带有一种厌离的、毁灭的。就是说,他在修空之前是想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他的空是带有一种悲伤、无奈。就是因为人生充满了变化,所以让我太多的痛苦,因为人生太不安稳了,不断地刺激我,我又不能主宰(无我),我又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结论:我必须把它放下。所以叫空。所以小乘的空是带有极度的厌离,就是说,我受够你了,所以把你放下,是吧?这是小乘的空性。这种空性就有一点带有善导大师的放下的思想。就是说,算我怕你,可以吧?我就赶紧走了。

但是圆教的空性不是。就是说,其实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什么好空的呢?你只要空掉你的执着就好,问题不在外境。就是说,生死也是你一手操作起来,你自己把它捏造出来,这个梦境也是你捏造起来。你只要把执着放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抓住生命的核心。就是说你没有必要去怪罪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因为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就把生死给打起来。你只要逆向操作,把妄想放下,生死自然消灭。

所以这两个空性在解决问题不一样,一个是本来就有生死,算我怕你,好不好?我走了,我也受够你了。小乘的空就是这样,带有出离的、厌恶的空,但是这种空性有问题。这种空性,我先讲它的优点。小乘的空,带有毁灭性的、厌离的空,它的好处是很快让一个人强烈地感受,产生出离心。但是这个法门你不能把它当常法操作,因为常法操作,你对有为诸法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个后遗症,你会害怕有为诸法。等到你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不容易回入娑婆。因为曾几何时,你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用如此不堪的字眼去形容娑婆世界,你怎么回入娑婆度有情呢?

小乘圣人成就圣道以后,其实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度化众生,但是他为什么不呢?他不是没有能力,他是心中的阴影未消,法执。他曾经把三界观得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但其自度,不愿度人。他离开三界的时候,他如此地诃责三界。当然,他成功离开三界了。但是我试问你,你后半段怎么走?你要从空出假怎么走?

所以,你离开三界,为什么不能用操作小乘方法为主流呢?人啊,做什么事,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你不能够说我现在处理这个问题就行了。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成佛之道最好是一次到位。你这个法门操作以后,你想一想是不是有后遗症。

大乘佛法不是。大乘佛法是认为说,本来无生死,是因为你执着妄想。所以它的空是空掉你的执取,你把它放下就好,不要空掉外境。从大乘的角度,生死没错,它也没招惹你。其实轮回本来就没有错,我们今天为轮回讲一个公道话,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业力的释放当中,我们的心多事,开始打妄想,由感觉打妄想,然后开始执着,弄得生死轮回就是这样错综复杂。当然,凭良心讲,痛苦是我们自己惹来的,我们不能怪罪于生死。

当然,这样讲很多人没办法接受,这怎么怪来怪去又怪我自己呢,对不对?我明明被生老病死整得不得了!那当然,你要没办法接受,好,你就用无常观。但是你要知道,无常观这个对治法门,用得刚好就好了。有些药虽然猛烈,但是你适可而止,不然会有后遗症的。

我们今天讲到本来清净,这个法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它没有后遗症。当然这个法有个缺点,太细了,有些人感觉不出来。但是你要会操作,你会觉得它妙用无穷。所以在《法华经》的思想就是怎么办呢?就是实法跟权法,心性本来清净、无常败坏一起用。

从这个概念,我们套到净土宗。我觉得我们现在不一定要用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去批评蕅益大师的圆修,也不要用圆修思想去看不起善导大师,其实这两个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能够成功地把善导大师的这种厌离想的皈依,跟蕅益大师的本来清净的皈依结合起来,高明!因为这两个法药我们缺一不可。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对治如梦如幻的生死,追求如梦如幻的净土,这样子离开娑婆世界完全没有后遗症,你以后会高高兴兴地、快快乐乐地去,会高高兴兴地回来。

我要提醒大家,你是用什么心态离开娑婆世界的,其实很关键。可能你现在感觉不出来,但如果你今天以带有毁灭性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我要提醒你,你一定会后悔的,一定会后悔,因为你后半段没法走。你到底以后怎么办呢?你留下这道深的阴影你怎么办呢?我们每一个人迟早要成佛的!就是说,娑婆世界的确要离开,但是你可以用更好的心态离开,因为你迟早得回来。难道你不需要为你自己以后留点后路吗?

所以,从一种圆满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你才可以从一种菩提心的角度回到娑婆世界。所以我们为什么把圆教思想放进去?因为善导大师的那种思想太强烈了,但是你不强烈力道又不够,因为他没有理观,他凭什么放弃生死、放弃主宰?他一定是要下很猛很猛的药。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应该平衡一下,善导大师的强烈的皈依跟蕅益大师这个理观的圆融稍微平衡一下,这样子就更圆满。大家体会一下。

(第五讲)

戊三、自他不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我们看戊三,自他不二。

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投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生命是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说,我们过去是一个有漏的因果,往生后转成一种无漏清净的因果。这两个是不同跑道,一个是随顺娑婆世界的轮回的,一个是随顺清净涅槃的。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虽然我们没有断惑证真,但是事实上,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其实是不同方向的因果。

首先从果报来看。极乐世界,当我们在莲花化生以后,这个果报体,经论上说明,它是有两种功德:一种是安乐的功德,一个是解脱的功德。什么叫安乐呢?你在极乐世界投胎以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一点在娑婆世界你是做不到的,凡是有漏的业力一定是苦乐掺杂。我们可以看得到,所有的人类,没有一个人一生当中永远快乐,没有这回事,一定是乐极生悲,快乐到极限,他一定要堕落三恶道。极乐世界没有乐极生悲这四个字,没有这回事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那个快乐是无止境的。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果报体是无漏。

第二点,它的解脱的功德。极乐世界的人民在享受快乐的时候,他的不可思议在哪里呢?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你六根接触,一定会放逸,你把持不住的。你要么就是不去碰这个快乐,有福报但不去享。算你聪明!你一旦去碰快乐,那对不起,你一定堕落,你一定起烦恼,一定造罪业。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会激发我们的烦恼,但是极乐世界的快乐却能够产生不退转,这件事情不可思议。在凡夫生命的内涵当中,快乐跟解脱你只能选一个,正如蕅益大师说的,你不可能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下扬州,人生没有快乐跟解脱让你全包的,没有这回事情。你想了生死,对不起,你就得过平淡的生活;你要享受人生,你来生就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除非你是圣人。所以,在娑婆世界,快乐跟解脱是冲突的。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就是说,这个人明明在享受快乐,但是他的道业又不断增上。那怎么解释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极乐世界的果报不是有漏的业力所感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因为它是弥陀的本愿功德创造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极乐世界为什么既快乐又解脱。它不是业感的生命,它是弥陀的本愿创造以后,我们本身的因地也是用清净的愿力去招感弥陀的愿力,是以愿感愿,所以两个都是清净。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创造这么一个常乐我净的果报体出来,它既快乐又寂静。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重点要出来了,所有的净土宗人都要知道,极乐世界不是业感缘起,它是愿力的创造。

极乐世界不是由业力创造的,不管你造多大的善业,你曾经布施、持戒,造大的善业,都不能招感极乐世界,除非你发愿。这样子的话有个问题了,那么我过去造了业,怎么办呢?这些业搁哪去呢?所以每一个净土宗的人,在临命终之前,最大的功课就来了你怎么处理你过去的业力。你怎么处理?你这个业力极乐世界用不到,所以祖师就提出了四个字:带业往生。你必须在临命终之前,把所有的业力变成是可以携带式的。你必须让你的业力全部进入睡眠状态,就是说,我没有本事把你消灭,但是我起码让你沉淀。在往生之前,没有一个人让业力可以活动。你只要生死业力在活动,你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往生了。因为生死业力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抵触的,一个往东,一个往西的,它不随顺弥陀本愿的,它不随顺极乐世界功德。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除了我们不断地去发起清净的愿力以外,你要想办法降低生死业力。

你说,欸,我造了很多善业。对不起,极乐世界连善业都不行!你这个有漏善业,以有所得心造了善业,这个善业是有漏果报。所以,净土宗有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句话是指晚年了,年轻人还是多做点好事。你看《印光法师文钞》,一个人到了晚年,叫你少管闲事,你好事不如无事。到了晚年,这是关键时刻,尽管你造好事的机会多了去了,但是你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必须把所有的攀缘心停下来。所以,作为一个净土宗的人,他必须要成功地把业力沉淀,这就是一个成败关键了。

那么怎么样把业力沉淀呢?两个方法:

第一个叫助行,忏悔业障。我建议所有净土宗的人,在临终之前好好地拜忏一年,把过去生、今生因为一念的糊涂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彻底地忏干净,能够见好相最好,至少断相续心。如果你觉得一年对你有困难,你可以分成三个月、三个月、三个月,分成三段,一百天、一百天、一百天。你拜八十八佛也好,拜大悲忏也好。你最好在死亡到来之前有一年的拜忏机会,让你的重大罪业慢慢地调伏下来。拜忏,这个很重要。我们如果没有拜忏,可能今生、前生有一些强大的业力在临终会产生障碍。愿我临终无障碍,你就必须要事先做好准备。这个叫作助行。

我们谈谈正行。我们拜忏把业沉淀下来以后,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不要去激发业力。这个业力已经在睡眠状态了,你不能把它激发起来,不能让它变成活动。什么东西会激发业力呢?主宰,生命的主宰,一种有所得心。人生本来就是因缘所生法,我们昨天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一种业力的释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你该快乐它就会给你快乐,你该痛苦它就有痛苦。但是业力的释放,诸位!我们知道什么叫业力的释放呢?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的生跟灭,只有过程而没有结果。

但不幸的是,我们在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的有所得心希望这个因缘有个结果。这个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盲点,我们希望它能变成一个我们心中期待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少妇,跑到河边准备要跳河自杀。正当要跳的时候,佛印禅师一看赶紧过去把她拉住。佛印禅师说:你怎么回事呢?她说:师父啊!我没法活下去了。这怎么回事呢?她说:我本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但是后来我小儿子生病了。生病后,因为我一时的疏忽就死掉了。死掉以后,我先生就怪我了,就跟我离婚,所以我家什么都没有了,先生也没有了,儿子都没有了,所以这个日子我没法活了。

佛印禅师是高人,他没有教她说怎么去对治,他只问她一句话,他说:你结婚多久了?她说:我结婚三年了。那你三年前是怎么回事呢?她说:我三年前过的日子还行,我就是一个还没结婚的少女。那佛印禅师说:你现在生命就是回到三年前的没有结婚的因缘嘛!你三年前活得还不错,那你为什么现在那么痛苦呢?因为她面对这三年因缘释放的时候,她的心仁者心动。她跟她的家人结了三年的因缘,这是一个现实,但是我们一般人不愿意面对现实。我们一般人面对因果,最可怕就是不愿意认命,我们心中对因缘有一种过度的期待,我们希望因缘跟着我们心中期待的结果去走。

诸位!我再讲一次,人生不是你说了算。人生如果可以主宰,那佛陀就不要我们离开轮回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生充满了变化,怎么变你是不能控制的。人生只有到了涅槃、成佛以后,你说了算,因为成佛以后,常乐我净,这个清净的快乐带有这个我自在力。世间上只有一个人是自在的,就是佛陀。九界众生说了都不算,因为都带有微细的业力,尤其是凡夫的业更重。所以,我们在业力的掌控之下,最好是不要想去主宰,因为主宰对你是一点好处都没有,而你的过失极重。

我们合理地推论,这个少妇三年的因缘,本来她跟她的先生、跟她的子女过去生就结了三年的因缘,这是一个事实。它的种子就这么多,它的能量就这么多。但是,因缘释放完了的时候她不甘心,她想主宰这个因缘,她希望这个因缘能够照她心中的规划走。我们合理地推论,这个少妇会继续轮回下去,因为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在唯识学提出一个问题,天亲菩萨说,本来因果是生灭的,是片段的,我们造业的时候是一段一段造,得果报也是一段一段的因缘,人生本来就是很多水泡的结合。天亲菩萨说,为什么前面水泡破了以后,我们会马上有一个水泡出来?为什么阿罗汉的生命结束以后,他的水泡结束,他后面的水泡不会启动,他能够落入无生?因缘是片段的,是谁把它串起来?这个很关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因为你有所得心,就使令因果把它串起来。

就是说,本来你造了业就已经犯了第一个错误了,你不应该给阿赖耶识造那么多业种子,但这个错误还可以原谅。不可原谅的是,你造了业以后你又想要掌控业果。这件事情不可原谅,因为你会让业力无穷无尽地相续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你死了以后马上又出现一个水泡,因为你自己不想结束。人生就是你自己不想结束,你的那种有所得心永远在追求一个你想要的结果,所以轮回就永远不会结束,因为你的心也不想结束。

所以诸位!我们现在的现实是这样,我们现在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你不能让业力活动,你的心就开始要stop,你的心要开始停止了!你必须要做今生是收尾的打算,你必须要知道,你今生是生命的最后一生了。如果你的心不想收尾,你的业力是不会收尾的。

很多人的心态不对,这就是为什么他念佛念这么久,还是没办法往生。因为你没有成功让业力沉淀,所以你不能达到带业往生的标准。业力,从一种强大的牵引力要转成一种寂静的可带式的业力,前提是你自己的心对未来的果报要放弃主宰。好,我的生命到此为止了,你自己的心喊停。你自己的心真的想要停止,那个业力才会停止。就是,我不想再主宰,后面的因缘,不管对我是快乐是痛苦,反正我不要了。你的生命就有变化了。

所以我们看到,善导大师的皈依也好,蕅益大师的正念真如也好,其实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放弃主宰。因为你不放弃主宰,阿弥陀佛拿你一点法子都没有。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业力沉淀。你要走出过去的业力,你才有办法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房子你都走不出去,你可别怪太阳照不到你。你自己喜欢窝在房子里面,你不能够说阿弥陀佛光明不照你,不能这样讲。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是什么概念,善导大师是怎么告诉我们放弃主宰。他说,你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弥陀大愿,必定救拔。所以他是用怖畏心,反正你业障深重,你再轮回下去对你也没好处。所以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让你不敢主宰。就是说,你有本事,你再主宰,你再轮回下去,试试看!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是让你不敢主宰。反正你看透了,轮回,你付出代价太多,快乐太少。我再这样轮回下去,对我也一点好处都没有,我赶紧撤,到极乐世界去了。这种思想也不错,叫作不敢主宰。

蕅益大师的思想是:没有必要主宰!他告诉你: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本来没有生死。所以,这个人生是如梦如幻的,你本来就没有,你只是在虚妄的因缘里面自心取自心。你自己打妄想,变现一个业力的果报,自己去打妄想、去受用。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是没必要主宰,因为它本来就是假的。

不管你是不敢主宰也好,不管你是没必要主宰也好,反正效果是一样,就是不能主宰。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两位祖师的善巧不同,但是结果都一样,就是让你断除来生相续的主宰。

这一点对净土宗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你成败的关键。也就是说,你没有处理好你的生死业力,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往生。你业力都没有沉淀,你怎么往生呢?阿弥陀佛没有来之前你就被业带走了,你怎么往生呢?连助念都来不及。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我们的过去。一个人不能走出过去,根本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你哪有什么未来呢?你必须走出过去的业力,才有资格开创未来的净土。

那么怎么走出过去呢?你自己想结束。这很重要!你的内心不想结束轮回,你对来生还有所期待,还想要去主宰它,那对不起,那你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你自己去招惹业力的,那你就不要怪业力对你无情,就这样子。

所以诸位!我们过去造了很多业力,现在都有弥补的机会。但是你现在只有一次机会,只有一次机会,就是别再去刺激它了,赶快把对来生的爱取、主宰放弃。你可以用痛苦的果报来激发自己,说,我再轮回下去也没好处了,没准还到三恶道去,划不来,我赶紧到净土去得了!你用怖畏心放弃主宰也可以。你也可以告诉自己,人生本来就是在做梦,再做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一生一生的都是没有真实性。所以,你不管是不敢主宰还是没必要主宰,总而言之就是放弃主宰。

你一放弃主宰以后,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你的愿力就产生作用了。你本来是由业力主导的人生,转成由愿力主导的人生,你的净土的功德就出现了。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我们看善导大师的概念,蕅益大师的思想,都是这种想法。当然,蕅益大师的东西讲得更彻底,它把人生从一种业果的思考提升到真如的思考。那么从真如的角度来看人生会看得更透彻,从真如的角度提起佛号,当然操作起来更自在。

那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从一种不敢主宰人生而提起佛号,到没有必要去主宰人生而提起佛号,这种自他不二的思想是怎么回事。我们以下引用《弥陀要解》三段的开示来跟大家说明。

(一)心性本具

先看第一个,心性本具。

我们把这段《弥陀要解》的文简单地解释一下。

首先,蕅益大师解释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无量光、无量寿是怎么来的:皆本众生建立。阿弥陀佛为什么安立名号呢?因为他要把名号当作桥梁。他知道四十八愿的功德如此广大,众生很难去悟入,所以它作为一个桥梁引导我们的身心世界,透过名号的引导而进入弥陀的广大功德海。所以,名号是为了救拔众生来安立的,不是站在佛陀自受用的角度,这是为了利他的角度。

那么,作为佛号,它怎么就能够去启动弥陀的功德呢?这个地方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叫生佛平等。因为我们众生的心跟佛陀的心,把因缘的水泡拨开,是平等。我虽然业障深重,我的水泡比较丑陋,但是你把水泡拨开的时候,我所呈现的是寂静的水。阿弥陀佛的水泡比较光明庄严,但是这也是后来才有的,因缘所生法,这只是一种清净的因缘所招感的功德。如果弥陀的光明的水泡也拨开来,它的水质跟我的水质是一样的,心都是平等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能够透过名号来传递功德,因为我们跟佛陀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就是我们的心性跟佛陀的心性是平等的。这就是为什么让持名者能够转换弥陀的无量光、无量寿,变成我们的无量光、无量寿。所以,感应道交是建立在一种清净心,能念所念性空寂。也就是因为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们往下看。因为无量光的缘故,所以启动了我们自性本具的广大的空间无碍。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能够遨游十方诸佛国土,供养他方十方诸佛,见了阿弥陀佛就见十方诸佛,乃至于能够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开显心性里面空间无障碍的这一块。

第二个,由无量寿义,使令我们开展心性本具的时间无障碍。我们往生以后就是一生补处,决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我们往生,诸位!我们往生没有经过死亡,你知道吧?我们是什么时候往生,你记得吧?是人临命终时,这就往生了。你一经过死亡,你就不太会往生了,中阴身往生很少。所以,如果你今生能够往生的话,你现在是这个心态,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这个心态,因为他的心态没有经过死亡的中断。如果你往生的话,就是你这个明了的心去了,它没有经过死亡,所以从此以后它就无量寿。

那么蕅益大师到底想要说什么事情呢?看他的总结。

这句话太重要了,净土宗的人啊!离开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我们不可能启动弥陀的功德;离开弥陀的功德,我们也不能开显我们自性清净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蕅益大师的理观的念佛跟善导大师偏重事修的念佛,最大的差别点就在这里,这句话。善导大师的概念,是把我们的心形容成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所以,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我们的心是干不出好事来,你的心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按照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的心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好好地顺从本愿,其他你啥都别想。所以,在善导大师的规划里面,心力不可思议强调得少,他偏重在佛力不可思议。

但是蕅益大师的思想就不是这样,他认为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蕅益大师认为,净土宗是两种信仰。谁说是一种信仰?你要先信自,再信他。信我虽业障深重,茍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是名信自。就是说,我现在的颠倒妄想落入攀缘,那是一时的糊涂,但是我的本质没有失掉,我一念清净本具的功德没有失掉。所以,我只要回心转意,回光返照,我随时都可以把我的自性功德力显现出来。

当然,蕅益大师所谓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可不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你要靠现在这种打妄想的心,那刚好适合善导大师的说法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他这种心是经过调伏了,调伏以后的心。就是说,你如果对人生想要主宰,想要攀缘,那刚好适合善导大师的概念,那就诃责你,你这个人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但如果你回光返照的时候,你会发觉,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离开了我一念心性,我就不可能启动名号功德;离开名号功德,就没有人可以加持我一念心性。自他不二。

举一个例子。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个夫人福报很大,她领着一群婢女一起共修。有一天发现有个婢女懈怠,几天都不来参加共修,夫人就把这个婢女叫过来,就诃责了一下:你这么懈怠,你这个往生怎么能够成就呢?这婢女被夫人诃责以后,就起惭愧心了,就精进地修行。结果没多久,这个婢女竟然在房间里面自己念佛坐化往生,还异香满室。其他的婢女就跟夫人说:欸,这个婢女念佛往生了。夫人还不太相信,就跑到佛堂说:某某人,你要真往生,请你今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给我个消息。

当然,一个人发了愿以后,她就容易跟对方感应道交。结果到晚上的时候,这个婢女果然来了。来的时候先跟夫人作礼,说:感谢您老人家这几年的教导,我真往生了。夫人说:那你可不可以带我去极乐世界走走呢?这个婢女就带着夫人到了一个半圆形的桥,桥下面很多莲花,每一朵莲花都挂着名字。当然有的莲花很大、很光明,有的莲花很小,黯淡。她还指出:哦,夫人这是你的莲花,还挂上了你的名字。夫人看到这个莲花景象以后回来,在隔年的生日那一天,她就预知时至了,因为净业成就了。她早上洗完澡,就拿香,向阿弥陀佛一问讯,香一插上去,坐着往生了。

现在我们要说一件事情,她能够生前把莲花给念出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诸位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念很多佛号,绝大部分的佛号都没办法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没有放下娑婆世界,你的心态没有准备好。一个人能够在平常就把莲花念出来,那是什么境界?净业成就!当然,她能把莲花念出来,就是她的心力不可思议。就是说,我们自性本来有这种功德,只是你现在被妄想遮住了。但是妄想一放下以后,你的心性本来就是具足无量的功德,阿弥陀佛又有一种强大的增上力激发你,能念所念两个产生感应道交,所以念念创造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个就是蕅益大师强调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诸位,我问你,如果你用念佛机整天念佛,一直念下去,你觉得它会往生吗?会不会往生?不会。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心。为什么念佛机不能往生呢?如果不强调心力不可思议,我们只强调佛力不可思议,那应该念佛机也可以往生。它不能往生,就是它没有一个明了性。没有明了性它怎么往生呢?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感应道交其实是两种力量的结合。就是说,你本身要有一个明了的心,要有一个所念的佛。但是这个心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离相、必须是无住的。虽然你本身不能够把妄想断掉,但是你对妄想是放下的,你不能去碰妄想,这样就可以了。可没有人要你念到业尽情空,但是起码你是不随妄转。你只要把妄想放下,你每一句佛号都能够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我想我们要有一个观念,放下这两个字,你最好好好想一想。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就是我们想要掌控。掌控的结果,变成业障深重。其实我们放下,我们得到了更多。就是说,你去执着一个妄想,执着一个生命,最后弄得你伤痕累累。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你最好把这个道理好好地疏通一下,就是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心性本来就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但是你一天到晚跟妄想纠结不清,弄得你自己变得业障深重。你只要把你的自性功德力启动起来,把妄想放下就是说,你这个主人本来很有力量,但是这个主人睡着了,变成盗贼做主,盗贼就把你带到轮回去了。你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情,赶快把你的主人翁唤醒,就像禅宗说的,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

其实,我们自己是有能力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的,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弄得自己没有能力呢?因为你自己多事。本来无一物,你自己要去惹尘埃。我们妄想本来也没错,它本来就是人生记忆中一个美好的回忆。但是你抓到这个回忆,你希望人生这个回忆有第二集、第三集,你想要相续下去,你要透过这种回忆去创造未来的回忆,结果你就把人生给搞砸了,是这样子的。

你试试看,你从现在开始把妄想放下,由你的真如本性做主,你会发觉你活得更好。如今放下,何等自在!我们以前离家出走,好像觉得说做乞丐很好。其实回家更好!对呀,你爸爸是大富长者,你一天到晚做乞丐。你说,我做乞丐有时候得到好东西,有时候得到不好东西。关键是你是一个乞丐,你不得自在!作为一个乞丐,你再怎么快乐,你的饮食,你要吃什么东西是别人给你的。你在轮回里面,你再怎么快乐,你不得自在,你永远受业力的束缚,业力让你高兴你一定会高兴,业力让你痛苦你就非得痛苦。所以,轮回尽管有快乐,但是你不得自在!作为一个乞丐,你的饮食不是你自己赚来的,是别人施舍给你的!

所以蕅益大师讲一句话: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因为你必须要安住在一念的清净的理性,把妄想放下,弥陀的庄严才真正显现出来。就是说,其实你本来就具足往生的能力,后来是你一天到晚跟妄想纠结不清,就把那个业力给启动了,就把你弄得很被动了。你现在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就是,过去的妄想不管再怎么美好,试着把它放下,你不要再主导人生了。你看你主导的人生,生生世世你都想主导它,到现在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你试着把妄想放下,由你的真如本性来主导,顺其自然,你会发觉,阿弥陀佛的光明跟你的心就感应道交了。

所以,这句话意思是,离开了一念的清净心,你不可能启动弥陀名号;离开弥陀名号,你也不能加持一念清净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所以蕅益大师的净土概念是二力,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体会。

(二)随缘显现

我们看第二个,随缘显现。

前面的一段开示,蕅益大师强调我们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只是因为我们攀缘妄想,把这个功能给丧失了。所以,我们放下妄想,所谓的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你把妄想放下,你的自性功德力就显现出来了。前面强调心力不可思议,那么这一段强调佛力不可思议,我们也不能够否定佛陀的加持力。

我们看。蕅益大师说,前面所说的住处庄严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先讲依报,住处、生处。住处是什么呢?宝树、楼阁。什么是生处呢?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花,受生的地方。前面所说的依报的庄严,就是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大行的称性功德之所成就,就是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创造出来了。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个,阿弥陀佛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他把他的大愿的善根、把大行的福德,放在一句佛号。

所有往生的人都必须要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而这多善根、多福德是怎么来的呢?就在佛号当中。所以,我们一念心接触佛号的时候就能够转他成自,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楼阁。这些都是现成的,不是你现在去修来的,我们只是把已经成就的东西直接转过来,叫作已成就。所以结论是,以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来做一种增上的加持力,来带起自心本具的自性功德,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自他不二,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段开示到底想说什么呢?强调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讲得很重要,就是说,虽然你的自性功德里面本身有往生的能力,但是你得念佛,你不念佛还是不行,因为因缘很重要。

诸位!这个地方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站在往生的角度,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取代!你说,欸,我很想往生,但是我从小念观世音菩萨念习惯了,我可不可以一辈子都念观世音菩萨?可不可以?有人问印光大师说,我念观世音菩萨,但是我求生净土。印光大师说,弥陀的佛号是顺从本愿的,是直截了当跟佛陀本愿相沟通的。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但观世音菩萨的本愿不同,所以你要怎么样?要透过回向。但是回向,你有时候打妄想,所以就扣很多所得税。

就是说,你念佛号是直截了当,你念观世音菩萨要经过转换。因为你念观世音菩萨启动观世音菩萨的本愿,但是观世音菩萨他可没说临终来接引你,是吧?所以他这个法跟阿弥陀佛本身是不相应的。那怎么办呢?不相应也有方法,透过回向。但是这个回向问题就严重了,我们这个回向很难操作。这个回转、导向,从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把它回向到极乐世界,回转、导向,这么一回向就打折扣了。

那怎么办呢?印光大师的大智慧,说,那这样子好了,你一定要念观世音菩萨,那你就每一次念观世音菩萨,收尾的地方念十句佛号收尾。你看《印光法师文钞》是这么说的。这个很重要!我想,这个十句佛号是什么意思呢?奠定你对佛号的定位。就是说,虽然我对佛号念得少,但是起码它是我的本尊。诸位!每一尊佛跟你的因缘的浅深,是你决定的,你怎么看待他,他就扮演什么角色,这个很重要!就是说,你不把他当一回事,那因缘就淡了。因缘不能单方面的,阿弥陀佛想救拔你,你一天到晚都不念阿弥陀佛,你心中只有观世音菩萨,那你这样子,你是跟谁感应道交呢?所以怎么办呢?你观世音菩萨念完以后,欸,念佛号收尾,那就不一样了。作为收尾,你心中就有阿弥陀佛的存在,这是心中有佛,这样子就方便佛陀来救你了,关键在这儿!

所以诸位!我再讲一次,如果你要消业障,你只是想消业障,那每一个佛菩萨的功德都相等,你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没有太大差别,如果你是想消业障。但是如果你要临终往生西方,那对不起,那各有各的因缘,阿弥陀佛的佛号不可取代!你不可以一辈子都不念佛号,不可以!你跟阿弥陀佛没有结缘,你怎么跟他感应道交呢?

所以伟大的印光大师说,你持大悲咒可不可以?可以,最后念十句佛号。你念观世音菩萨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后面十句佛号收尾。你每一个法门最后都是十句佛号收尾,你的因缘就不一样了,叫会归佛号。这个就是强调,你要假借弥陀的因缘,这功德才会显现的,这件事你可别忘了。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你可也别忘了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没有弥陀本愿的发愿,你虽然有往生的能力,你也显现不出来。

(三)一念具足

我们看第三的总结。这总结就把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在临命终的时候一念具足。就是,这个人到底往生是什么相貌,这段文你看懂以后,你就知道这个人为什么往生了。就是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是怎么理解,这一段的《弥陀要解》开示,把一个临终人(虽然业障深重)他是怎么往生的,讲得很清楚。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做了一个问答,说,极乐世界离我们如此的遥远,有十万亿佛土,那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阿赖耶识有这么多的生死业力,那怎么就能够往生呢?这带业往生是怎么个带法呢?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他说,十万亿佛土这个距离不是问题,因为你只要不攀缘,一个人念头不动,它就没有所谓时空的问题。一念心性本来就无量光、无量寿,关键是你的心态要准备好,你一定要回光返照,不能向外攀缘,你不能去攀缘妄想、攀缘外境。你只要心是往内收的,那么这个心性本来就没有问题。你只要回光返照,就能把自性功德力开显出来。这是第一个,心力不可思议。

第二个,你这个时候肯定提起佛号吧,那佛力本愿的摄受也不可思议。

所以关键不是距离的问题,关键是你的心力准备好没有,佛力准备好没有;你的心是不是回光返照、安住真如,你的心是不是念念地提起佛号。

当你的心这两件事都做到,心力法力结合,结果就是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就像镜子显出影像一样,层数宛然,没有远近,一照俱了,没有先后。就是当下的一念,没有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差别。

所以往生的人的感应,你就知道你的心态是什么,就像镜子。镜子的特色是什么?它无住。你看镜子,很多影像跑来跑去,但是镜子不会想要去抓那个影像。我们的心就像强力胶,看到什么东西想要黏上去了。其实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你自己的生命,你一天到晚想要攀缘,想要去主导它。所以,你把心放掉,就像镜子一样,你知道就好,妄想来,知道来,走知道走。像镜子一样,影像来来去去,你心里面不迷、不取、不动,然后提起佛号,这个时候往生是很自然的情况。

比方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国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也是在你的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当中显现;正报的佛也是显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是在你一念的寂静的心跟佛号当中自然显现。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你的心如果像平静的大海,你的心如果像镜子一样,你提起佛号,每一句佛号都是感应道交。所以,问题不在于距离是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关键是你的心态准备好没有,关键在这儿!

诸位!我们一定要知道,你平常不管怎么用功,临命终永远记住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这个很重要。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过去的事,特殊的事情会出现。这个影像出来的时候,本来不是很清楚,但是你就想要去攀缘,想要去追根究底,去了解一下,结果一进去以后你就再也出不来了。临命终的时候,碰到过去的影像,千万不能处理,只能够做一件事情放下。你要去处理影像,所有的人,心一进入过去的回忆,没有一个出来过。你出不来!

我再讲一次,临终的时候打妄想,绝对不能处理妄想,不能去处理它,你没办法处理了。因为在临终出现的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都是你非常熟悉的境界在临终才会出来。因为这个妄想的背后(其实妄想是假的)都有业力呀。诸位!你可别只看到妄想,妄想一进去,你就触动了业力的开关。我告诉大家,临终的时候起妄想,你把它放下,什么事都没有。你就别管它,就像镜子一样。所以,往生的人,不是说他不打妄想,其实他打的妄想跟一般人打的妄想一样多。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失败呢?因为你想要去处理这个妄想。你想处理,结果你就完了,你再也走不出来了。看到妄想,闪过去就好了,因为你不是它的对手。我跟你保证,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你不能够说,前面有个地雷,你一定要去碰它。你说没事,我穿上防弹衣。你何必呢!对不对?你闪过去就好,你干嘛一定要穿个防弹衣去碰触地雷呢?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能够往生,就是心如止水,心如镜子,只有这种人会往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我再讲一次,他正念分明不是他没有妄想,而是他不随妄转,是这个意思。谁没有妄想?他又没有成就念佛三昧,怎能没有妄想呢?但是他有高明的方法,他知道怎么处理妄想:我不处理就是最好的处理。把妄想放下,你的心就像镜子一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出现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出现;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出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出现。

你放下妄想,你得到你所有的极乐世界的东西。你不放下妄想,你什么都没有。就这样。人生就是你的选择,你最好想清楚。所以往生就是这样往生的,就在放下妄想的当下提起佛号而往生的,没有一个人是跟妄想纠结不清往生的,没有这回事情。

那么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事呢?往生可以带业,但是不能带妄想,这是佛陀的最低标准。你可以有业障,你曾经做过错事,这个no problem,没问题。但是你要攀缘妄想,那对不起,这个不可以!这是往生的底限。我们只能够带业往生,不能带妄想往生。你说,欸,我跟妄想攀缘一下,反正我业障也不重。你只要攀缘妄想,你就不能往生了。就这样子的。所以,佛陀对于业力,他可以容许你过去的业力,但是他不能够容许你现行的妄想。你一攀缘它,你就触动业力。就是你不能触动业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第六讲)

丁三、摄心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页,我们看丁三的摄心方便。

前面我们讲到往生的一种心态的准备。按照善导大师跟蕅益大师的说法,一个人要往生,他的心态必须是信愿具足,顺从本愿。弥陀的本愿是一个广大的功德,对我们非常遥远。当然我们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弥陀的本愿,但是起码你必须顺从。也就是说,净土宗可没有人要求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一样,但是至少你的心态跟弥陀的功德的心态是同一个方向。说我现在要到高雄去,我还没到高雄,起码我在高速公路的方向是南下的。你不可以说,极乐世界在高雄,而你往北走。你这个不是顺从本愿,哪能往生呢?阿弥陀佛要救你,也没法子。所以,往生的人,他不是只有念佛而已,他必须要回心转意。

我认为,一个净土宗的人,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学习跟教育,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往生的。正常人不会往生,你相不相信?你今天会来娑婆世界,合理地推论,你就是贪恋娑婆,你就是想要主宰娑婆你才来的,你这种心态去念佛能往生吗?当然不可能往生。往生是要经过训练的、要调整的,不是说一个随便的人佛号念念就往生了,不是这么回事。佛号是一个助缘。你的心态没有调整,你的心态是顺从娑婆的,不可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首先要先调整心态。你用善导大师的方法也可以,你用蕅益大师的方法也可以。总而言之,你必须要把你顺从娑婆世界的这种思考模式,换成顺从极乐世界的思考模式,这是一个方向。

为什么要改变思考模式呢?因为你提起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拉扯:凡夫,一个叫作生死业力,它会把你拉回来;一个叫作往生的愿力。一个人能够成功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的愿力超过他的业力。要不然这个佛号念、念、念、念,念到往娑婆世界跑,变成人天福报了。为什么?因为你业力强过愿力。虽然你很想往生,但是你没有好好处理你的业力,那对不起,业力就把你拉回来了。

怎么样处理你的业力呢?只有一个方法,让它沉淀下来,没有其他的方法。就是带业,就是你的心对娑婆世界要放弃。我虽然造了很多的善业,但是这个善业,我不准备往娑婆世界跑了;我要把所有的业力,把我所有的资粮回归到净土去。就是说你自己对人生有要做收尾的心态了,断相续心,这个时候业力才会沉淀的。

所以,很多人只是顾着要求往生,就像憨山大师说的:佛只听念,攀缘心只听长。他到佛堂的时候,哎呀,一进入佛堂,看到阿弥陀佛,马上摄心专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离开佛堂的时候,该干嘛还干嘛,该攀缘还攀缘。这样子的话,你的生命当中是两种力量在活动:第一个,你在佛堂的时候加强愿力;第二个,你离开佛堂的时候是增长生死业力。结果可想而之,你进入佛堂只有两个小时,你在佛堂外面活动二十二个小时,后果你就知道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你一句佛号提起来,生死业力也现前,往生的愿力也现前,结果业力强过愿力。对不起,再来一次!

所以净土宗,诸位,你一定要做两件事情,要永远记住你是做两件事情,不是做一件事情。很多求往生的人提起佛号他只做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去规划他的来生,要求生净土,他忽略了怎么去处理他的过去。我再讲一次,不处理过去,你是不会往生的。因为过去也不会放过你,关键是你也不会放过过去,两个都互相不放过对方。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往生的人要做两件事:一个叫厌离娑婆,一个叫欣求极乐。你要处理,把双方都处理好。

而厌离娑婆的重要性强过欣求极乐。因为你娑婆世界待太久了,虽然它给你很多的刺激,但是它可也给你很美好的回忆,如果你不做好心态的准备,你是离不开它的。你离不开这个念头的话,那你就让业力有机可乘了。所以我们前面讲到一心归命,它的前提放下主宰。你没有放下主宰,你这个一心归命就大打折扣,而且你把业力弄得很强大,你最后还是被业力拉回来。所以我们前面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来谈心态。

那么你如果心态准备好了,你开始怖畏生死,安住真如,放弃主宰,一心归命。心态假设都做好了,欸,现在就有资格谈念佛了,念佛是后半段。你心态准备好了,那你这个时候每一句佛号,那一念一个准,每一句佛号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

当然,我们理观也不能妨碍事修,心态的准备也不能妨碍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我们心态准备好了,已经透过善导大师、蕅益大师的思想顺从本愿以后,应该怎么念佛呢?我们看看摄心方便。

(一)摄心念佛

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续力。

我们净土宗的人永远不要忘了,往生是要仰仗弥陀摄受的,不是我们自己有本事去的,所以别忽略了佛号的存在。因为佛号在,弥陀本愿才能够在,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所以我们必须在临终之前,想办法让佛号在心中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你要让他熟悉。不是说整天念佛而已,起码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它有某一种熟悉的程度,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专注力跟相续力。

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培养第一个佛号。就是说,念佛人必须要在心中(那么多的妄想当中),先拨出一块空地出来让佛号生存,在污泥当中先种上一朵莲花。那么怎么样跨出第一步呢?印光大师伟大,他讲出一句弥陀念诵听。它有三个次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诸位!每一句佛号,必须从你一心归命的心生起。我们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告诉大家怎么修一心归命。佛号可千万不要从嘴巴生起。有些人,心打妄想,佛号从嘴巴生起,这个佛号不算数。每一句佛号要从你心态的作意我知道我未来该怎么走了!好,这个时候从心里面带动佛号,透过嘴巴的振动,创造音声,最后再听回去,欸,你的心中有一句佛号的相应了。这是第一件事情,先让你的佛号在你的心中落下一个根,然后再把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慢慢地扩大。

(二)五点计数

怎么办呢?要创造一个节奏,印光大师说三三四:三句、三句、四句。如果你没有节奏,这个佛号在运转当中你很难摄心,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节奏感,三、三、四。在相续当中,我们也提出我们过去在佛学院大家念佛的经验,提出一个五点计数法。这个适用的时机是在打坐,因为打坐不能掐珠。你经行的时候可以掐珠,你打坐的时候身体是静的,你手在动,身劳神动,久则伤身,印光大师说会成病。所以,你打坐的时候可以观想前面有五个点,一、二、三、四、五,一点里面就念十声,这一片就五十声。那么这样子你就五十声一片,再拨一个珠,你这个拨珠的次数、掐珠的次数可以大大地降低。

在念五点记数的时候,有四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念佛很忌讳心浮气躁,你要把心往下拉。我们的心不能高于腰部,你一旦往上的话就容易上火,上火你血压就升高了。所以你的心要往下沉,最好是把心放在地下。你心到哪里,你的气血就跑到哪里。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一定要把佛号念清楚。诸位!我要很真诚地告诉大家,你要务实地去做你的功课,务实。什么叫务实呢?你有多少时间,你就排多少功课,千万不跟别人去比。你说,欸,隔壁的念三千声,我就念四千声。结果你时间只有三十分钟,所有的佛号念得乱七八糟!你养成习惯以后,你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临命终的时候你佛号也就念得含糊笼统。记住!把每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有多少时间就做多少功课,是这个概念。

所以下面这句话,弘一大师很强调:宁可少念,不可草率。其实,你临命终的时候,往生需要的数目是不多的。我们看十八愿,乃至十念。当然十念不能作数目解,但是起码可以看得出来,它的数目要求不多。其实,往生的标准,心态的标准是很高,净土法门是重心而不重数目。它对你的心态要求你要放弃娑婆。这个标准定得非常高,但是它对佛号的数目要求不多,从弥陀所发的愿乃至十念这四个字可以看得出来,他要求的数目不多。但是你一定要把它念清楚,念得很清楚。

最后,先依记数,再求圆融。你最好有一个计划,然后慢慢进步,就是这个原则。

这是给大家个参考。总而言之,你一定要让佛号平常在心中熟悉,临终的时候才能够熟悉。

丙三、结示理事无碍 分二:丁一、理事差別;丁二、理事兼修

前面的理观,我们谈到怎么样去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事修怎么去执持名号。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理事差别,再看理事兼修。

丁一、理事差別

蕅益大师解释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就是一句一句地从专注到成片的忆念佛号,所以它是思慧。这种思慧开展出来有事持跟理持。

什么叫以事持来念佛呢?他深深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存在,但是他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就是这个人对生死真的有怖畏心,他从生死轮回当中得到了深痛的教训,他也下定决心要求生净土了。但是,一个人求生净土,目标定了以后,下一个就是:怎么处理业力呢?一个人下定决心要求生净土,那你就要注意带业往生的问题,你怎么把业带走?那当然就是要面对你过去生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心。

这个人对攀缘心的态度是这样:他是用怖畏心来面对攀缘心。他觉得说,这所有的妄想都充满了业力,每一个蜂蜜的背后都有一把刀,我再也不上你的当了。所以他是站在一种因缘的角度,站在妄想的角度,以怖畏心来放弃妄想,站在妄想的角度放弃妄想。这是一种。但是这种人因为他的决心够,他的出离心也强,他也就能够冲过去。这是第一种概念。

第二种概念,他能够达到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我想每一个念佛的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攀缘心,就是,我对娑婆世界有所得的攀缘心怎么办呢?如果这方面没有处理好,生死业力就不能沉淀。

前面是用怖畏心,但是这个理观的人多了一个智慧,他开始去找内心的原点,就是,我的心现在出现这么多水泡,那我原来的心是怎么回事?我原来就这么多水泡吗?还是怎么样?所以他就开始找,他就开始问妄想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说我为什么打妄想呢?哦,因为昨天有打妄想,所以今天就等流性。那昨天为什么打妄想呢?因为前天打妄想。那么今生为什么打妄想呢?因为前生有这样的人生经验结果一直推,往前推,推推推推,啪!结论怎么有妄想?觅之了不可得!原来你本来就没有妄想,那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所以,当你把妄想一直往前推的时候诸位你们知道一件事吗?妄想会用不同的手段来诱惑你、来障碍你,但是妄想有一个弱点,它很怕你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妄想不真实,它要的就是你要随它起舞,你必须跟着它的节奏走,它才有用。你一旦回光返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就没有根。所以你一旦回光返照的时候,你说,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前生。再往前生一找,找到最后,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你本来就没有妄想。

有了这种认知以后,你对妄想就有免疫性了。你真正找过一次以后,你再来看妄想,就像《楞严经》说的: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就知道不会那么当真了,这个时候再来对治它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清楚妄想的本质,再来对治它。

前面的事修是:我也不知道你妄想怎么回事,反正我不惹你就对了,算我怕了你!他不了解妄想的本质,他把妄想当真。但是,虽然当真,他不去惹它也就没事。第二种人是先把妄想观空再来面对它,这个人更高明。但是结论就是:不能碰妄想。两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所以,往生,除了能够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外,他们两个都成功地去处理好生死业力,是这个概念。不管你用事相的对治,怖畏心;不管你是用理观的,去找到妄想的本质是空的,结果都是一心归命,顺从本愿。

丁 二、理事兼修

我们看丁二的理事兼修,做一个总结。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句话是《念佛圆通章》对所有念佛人提出一个总结。就是说,一个念佛人要求往生,有没有哪一句话能够帮我们做一个总结呢?在《念佛圆通章》提出了两句话,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成就念佛三昧最好的方便。都摄六根重点在于消除生死业力,净念相继是增长往生的愿力。所以净土宗是做两件事,消除业力,增长愿力,尤其是都摄六根。

诸位!来,五十五岁的人看过来。年轻人,这段话,以下先暂时不要听。都摄六根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一个人晚年是成败关键!年轻时候不管你是怎么弄都没关系,就是你生命的收尾要收得好。我跟大家谈谈。

一个人,你人生可以有一个不好的开始,没关系,人生开始不好不能怪你,那是福报力。但是人生收尾收得好,就是智慧了。净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绝对不相信,你平常这么攀缘,临命终突然间正念分明,我不相信!不可能!你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看到很多老菩萨,念佛念了一辈子,到晚年的时候,他佛号一直在念,但是我们看他的身口意,他的人生好像没有收尾的迹象。他就是人生好像还有续集的感觉。你觉得他会往生吗?不会的。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背水一战,没有例外!不管你业多重,你就算造五逆十恶也好,或者你福报力大也好,要冲过生死轮回关,共同的心态背水一战!就是做好人生的收尾。

那怎么收尾呢?我告诉大家一种观想的方法。人生是怎么回事,你要从道理上参透。我们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后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参透了,你就比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强。

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表示什么呢?你人生是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这个家庭呢?你本来就有吗?没有,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身体呢?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这个房子?借来的。

诸位!借来的是怎么样?要还!你有两种归还的方式:第一个叫主动归还,第二个是强迫归还。

我先谈谈有智慧的,主动归还。就是,好,既然我迟早要还,我慢慢还,有借有还,我主动归还,我认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着不还,到是人临命终时,无常败坏的时候,强迫你归还,一定心不甘情不愿,你一定的。因为你平常都不还,到临命终的时候一次偿还,你受不了的,你绝对受不了的。

尤其是福报大的人,一定要提前收尾,因为你借得太多了。福报越大、借的越多。你想想看,你的人生多彩多姿,你展开的比一般人大,难道你不提前收尾吗?福报越大的人,人生要越早收尾,因为你借得太多了,东西借太多了。总而言之,你如果要能够临终正念,你最好提前收尾,慢慢归还。你的人生有收尾的迹象,你的业力才有收尾的迹象,就这个道理。

我觉得一个人临终前五年是关键的,往生前五年。他必须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对六根要慢慢慢慢地收摄。就是他对外境的攀缘心,你感觉出这个人的身、口、意,欸,他的心开始往内收了,淡薄了,他的六根的活动是往下降,他对阿弥陀佛的好乐是往上升。这种人生,我叫作往生的曲线现前。就是说,这五年当中,每一年都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六根的攀缘心每一年都在进步,五年的数据每一年都在递减;他对极乐世界的忆念,五年当中不断在增长。这两种曲线出现,往生的曲线出现了,往生的征兆也出现了。

往生是要有一个过程,知道吧?你千万不要认为你是六祖大师,说放下就放下。你没那个本事,说实在的。我们一般都是慢慢放下的,渐修渐放。就像忏公师父说的,我们末法众生,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我今天放下一点,明天放下一点。我没本事马上放下,但是我慢慢放下,结果一样。

所以,诸位!你看看往生的两大指标,你就知道你会不会往生了:你的六根呈现一种收摄的状态;你的净念、往生的愿力呈现一种递增的状态你的往生的征兆出现了,这个指标就很清楚了。我们绝对不相信,一个人平常都没有往生的迹象,却临终正念,突然间往生出现,不可能,不合乎唯识的等流性,你也不是那种顿修顿放的人。所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做好人生的收尾,你才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死。

这个地方是把前面做个总结。

乙三、结示劝修

我们看最后的结示。

(一) 内观真如 安住心性,不随妄转。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二) 外顺弥陀 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我们把蕅益大师的理观跟善导大师的事修结合起来,就是人生首先要先内观真如,安住心性,不随妄转。我想,处理因缘最好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先超越因缘,就是站在没有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先把心归零。因为,你现在直接面对因缘太难了,你会当真的。按照佛陀的规划,就是说,我们人生留下很多因缘,这些因缘都是娑婆世界的业力,可以理解,人生总有个过去的回忆,但是你要善加处理。就是怎么样呢?先把心拉到你生命的原点,把心先拉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的那个意境去。站在你的清净心的角度,再回过头来看你的因缘,你就会看到,人生就是很多小水泡。

所以,先超越因缘。记住,这很关键先超越因缘。这个时候你看到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你把整个法界的因缘回归到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你的念佛心全体就契入弥陀法界了。所以第一件事情,安住真如,不随妄转。

第二个,你才有资格谈面对因缘。先超越因缘。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面对因缘,你就看得出来,娑婆世界是一个不好的水泡,极乐世界是一个美好的水泡,所以我们换一个水泡,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所以,按照蕅益大师跟善导大师观念的结合,我们一定要先操作蕅益大师的概念,站在超越因缘的角度来处理因缘,就是这个概念。

我们这个课讲到这儿,大方向就是说,净土宗的人,我们要从一个很熟悉的娑婆世界转到一个我们未知的净土去,这个时候你的心态准备就很重要。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人去过,娑婆世界你非常熟悉,这两个跑道是逆向的,一个是有漏的,一个是无漏的,所以你做好心态的准备变得很关键了。你可以不断烦恼,你也可以不修任何功德,因为功德阿弥陀佛帮你做好了,但是你不能不做好心态准备。心态没有准备好,你就迈不过去。因为这个坎,你说它难,它还真难;你说它简单,也很简单,就一念心转得过来。你转不过来,那对不起,那就是业障深重;转得过来,就是万德庄严。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娑婆世界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坎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你要成功地走出过去。当然,过去不会放过你,它会释放很多信息来诱惑你,想把你抓回去。因为过去的人生虽然走过了,但是妄想留下了,它会不断地出现,把你带回去。这个时候,聪明的你该怎么办?你想一想,你要怎么走出过去。

第二个,你要怎么开创未来?你对极乐世界必须有某种程度的熟悉。你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怎么欣求呢?一个人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欣求,这不合乎人性啊。所以,你把极乐世界的功德稍微背一背: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衣食具足,神通自在;正报庄严,寿命久远,怎么怎么的稍微了解一下,能够激发你的好乐。走出过去,开创未来。

最后,务实地安住现在,把它会归到一句佛号。三个重点。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有没有问题?我们只回答上课的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我想请问师父,我们怎样才算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这句话,是心作佛是一个因地,是心是佛是一个果地。净土宗的因缘观,最重要的就是这句话。就是说,反正这句话只有两个主题,一个心,一个佛,是吧?是心,你是什么心态来忆念佛号,叫是心作佛。结果你这个心态就招感阿弥陀佛的什么功德,是心是佛。就是你的心态带动佛号,阿弥陀佛就给你相应的功德。就是心去造作佛,你这个心就跟佛相应;如果你是心作娑婆,你嘴巴念佛,那么是心就是娑婆。

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你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结合,但是谁是主动?谁主动?当然心是主动。如果阿弥陀佛能够主动救拔你,你不觉得这件事情很简单吗?那你还需要什么调伏妄想?根本你什么事都不用做!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如果阿弥陀佛能够主动救拔你,那我们为什么还在轮回呢?你有没有想过?不可能轮回嘛。阿弥陀佛没办法主动救拔我们。诸位!你要知道,阿弥陀佛的自受用是自在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他要变成他受用的时候,那就不自在了,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的准备就变得很关键了。

所以这句话说明了弥陀的救拔是有条件的救拔,你千万不要说阿弥陀佛可以无条件救拔你。如果他可以无条件救拔你,说实在的,我们不可能在这边轮回了。十方诸佛的本愿都是想度化众生的,问题他做不到。我再讲一次,弥陀本愿的摄受是有条件的。佛陀的功德一旦落实到凡夫的世界,他要遵守凡夫的因缘法。

他回到他自己的世界,佛为法王,于法自在,那他没有什么因不因缘,他超越因缘。但是他想要来到我们凡夫的世界,跟我们感应道交,他必须要遵守凡夫的轨则,诸法因缘生。不是他要不要,关键是他做不到。就是说,你不想往生,佛陀不能强迫把你带走,不可能。你这样讲的话,就违背因缘所生法了。是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

诸位!你最好把因果不要错乱解释。有些人,净土宗有一部分的人是认为,是菩萨影现中,然后众生心垢净。如果菩萨影现中,让你众生心垢净,你所有准备都不需要了。那这样子,每一个人念佛都应该往生啊,一百个人都应该往生啊。事实不然。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不往生嘛。那表示这个因缘有差别。

我再讲一次,净土宗的因果观,是众生心垢净,然后才菩萨影现中。是你准备好了佛陀才出现,不是佛陀出现以后你才准备好。没这回事情。你没有准备好,佛陀怎么出现呢?他是怎么出现的?你说个道理我听听。他怎么出现?这样子他能够出现,那就不需要感应道交了嘛,就他自己来就好了。为什么要有我们众生能念的心,才能感应道交呢?那表示我们得做好准备嘛。是心作佛,所以才是心是佛,你内心的造作决定你的结果。这样子才合乎诸法因缘生,没有违背因果的道理。

我再讲一次,佛陀是超越因缘,但是他老人家要来到凡夫的世界度化我们,他不能够违背因缘果报,因为凡夫是因缘果报。你看佛陀对阿难尊者因缘特别深,佛陀说他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因缘本来就有亲疏远近的差别,一旦落入凡夫世界,他就必须要遵守凡夫的生命的轨则。你看佛陀也要示现老病死,是吧?其实他的法身没有老病死,但是凡夫世界感受到的佛是有老病死,因为他来到凡夫世界,他要遵守诸法因缘生,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是心作佛是因,是心是佛是果。

【学员提问】临终念佛与开示如何把握时机?是先开示吗?

【师父答疑】我们到了一个临命终的现场,首先你观察他的相貌,相由心生。我们平常相貌可以做假,对不对?你不高兴的时候,你可以装着微笑。你临命终没有那个本事,临命终不能做假。临命终你看他的相貌,你马上知道他的心态,因为临命终他没有本事做假。他佛号念了一段时间,你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他的心有没有跟着佛号走,有没有顺从本愿,你一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了。如果他的相貌不对,表示这个佛号跟他的心不相应,收佛号,开示。因为他心没打开,佛号没用,关键在这儿。

但是,你也不能够说一去就开示,人家搞不好念得正好,对不对?他的心已经跟佛号相应了,你一开示,你不是打闲岔嘛,是吧?所以先判断,判断他的表情。跟弥陀的功德一相应的时候,他的相貌是安详的。一个人不动念头、不动攀缘心的时候,他脸是安详的、寂静的,可以看得出来。他如果说脸上有纠结,肯定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心中一定有一个东西卡在那里,有一个妄想过不去。这个时候你念佛没有用,刹板,开示。

但是开示就有问题啊,你不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除非你了解他。但是大方向,一个人一定被过去卡住,你想办法把他的心往未来带就对了,就是让他放弃过去。你就说,你这个房子都已经旧了,你这边盖了一个新房子,你要多想新的房子,不要老是想旧房子。你只要能够成功地把他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心拉到极乐世界,你就成功了。就是让他怎么样?注意未来!你把他心往未来带。往事不堪回首,他一定落入过去的因缘。当然,我不知道他是落入财色名食睡哪一个因缘,大方向就是说,反正这个人落入执着,肯定是他过去的经验。你想办法让他从过去走出来就对了,是这个概念。

但是有一种人很厉害。现在有一种人,他自己写开示。因为他不知道,你帮我开示都开示错了怎么办?对不对?也对啊,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圣人以外,最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学习那么多经典,你知道哪一句话能触动你的心,所以你赶快记起来。记起来以后不能交给年纪大的,交给年轻的,说:我往生的时候,你就照这个念。这个方法不错,因为你自己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是吧?你交代遗嘱的时候,你就自己把自己要开示的欸,这段《遗教经》里面告诉我,人生啊,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句话能够打动我的心,写下来。好,你自己写一些开示,交给一个可以托付的人。你就说,你要看我往生的时候相貌不对,你就把这段给我念一念。对啊!因为人家都没有他心通啊,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是谁?当然是你自己啊,是吧?这也是个好方法。

【学员提问】师父您好!阿弥陀佛!从昨天到今天,师父一直说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忆佛、念佛、拜佛。那如果因为年纪大一点,膝盖有退化性的关节炎,医生也建议说不适合一直这样跪着、起来,这样的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如何拜,也同时能达到消业?谢谢!请师父指示。

【师父答疑】你说呢?不能拜当然就不能拜。

【学员】那怎么样才可以即到身业,而且也可以达到消业障?

【师父】那就用问讯的,用问讯的。但是我们的拜佛,诸位,你们参加过我们的佛三吗?我们是拜得比较慢啊,柔软、放松、专注、缓慢。其实拜佛不要拜太快,拜太快你都没有皈依的心,在拜数目,不好!你要慢慢拜,在那种缓慢、寂静、专注当中,去感受那种皈依、忏悔的心。慢慢拜,不要拜太快。当然,你不能拜,也就不能勉强了,很多东西要随顺因缘。我们借假修真,要尊重你的色身。它不能拜,你不能勉强,是吧?

我们一般来说,对治心里面的障碍要坚持。这个心本来就无限量嘛,对不对?因为心本来就不受业力影响,一般对治内心的障碍要坚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印光大师说不能拜,要他拜是指心里面不想拜,不是身体不能拜。因为身体是不能勉强的,真的是不能勉强,但是对治心里的障碍要坚持。因为你身体是一个机器啊,它业报身你不能勉强,你必须要尊重它的业力。

【学员提问】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我们平常在念佛的时候,都是按照印光大师所讲的三三四的节奏去念,可是有时候碰到身体状况不太好,气不足,就是没有办法一句三、一句三、一句四这样三句念下来,所以我就把它改成一句一气,总共是十句,可是我还是按照三三四的节奏去念,这样可以吗?也就是说,我在念佛的时候,我只记得它的节奏,可是我没有配合呼吸。

【师父答疑】不用,这个本来就不需要配合呼吸。其实,我们发觉没有必要配合呼吸,可能刚开始需要,但是习惯以后,只有节奏没有呼吸了。一个原则,你用什么节奏都没关系,但是你节奏不要改来改去。记得,你固定用哪一个节奏就用哪一个节奏。你有你的节奏,他有他的节奏,都没关系。它是一个摄心方便。你的重点在佛号,是吧?

我们这次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我们下一堂课跟大家谈一谈《往生篇》,会把从念佛到往生的一些重点跟大家谈一谈,希望下次诸位继续参与。

阿弥陀佛!回向。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彻悟禅师: 净土至极省要,至极径捷,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彻悟禅师: 净土至极省要,至极径捷,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念珠的数目就是你将来往生净土的日期 念珠的数目就是你将来往生净土的日期

已经明心见性,何必还要再求生净土 已经明心见性,何必还要再求生净土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三圣都指归净土 三圣都指归净土

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 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净土不是自了汉法,更不是小乘佛教 净土不是自了汉法,更不是小乘佛教

行住坐卧中如何积累净土资粮 行住坐卧中如何积累净土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