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2023-12-28 净界法师

第1讲第2讲第3讲第4讲 

第1讲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课程学习重点:唯识与净土,思想交互应用的关系。

那么我们有两堂课的时间,这次跟大家共同学习唯识跟净土这两个思想的交互应用的关系。

中国佛教两千年古大德有:天台宗智者大师、华严宗法藏大师。

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先作一个简单说明,在我们中国佛教在二千多年的时间当中,的确是出了很多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华严宗的法藏大师。这些大师的出现,除了本身善根深厚以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建立宗派。中国佛教的祖师,把这种甚深广大的佛法,把它系统化。

你看天台宗有天台宗修学的[道],那么华严宗有它的[道],那么这个宗派建立以后呢,使令这个浩瀚的佛法,一个初学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根机,马上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这当中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所以中国佛教宗派的建立,对佛教作出重大的贡献。

但是到了末流,特别是在宋朝以后,也出现了过失,而最重要的过失就是到了后来,也因为宗派的建立,而产生了门户之见,使令后代子孙得少为足、画地自限。从今以后,学唯识的不再看天台的教理,学天台的不屑学唯识的教理,乃至净土宗所有的教理都不看,这样的一个结果,使令一个修学者的思想变得封闭。

佛法的重点:行门宜专、解门宜广。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重点:行门宜专、解门宜广,你在教理上的封闭,你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很多障碍你都没有办法突破,这个障碍就放在那个地方,就减损我们很多前进的动力,我们之所以花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们的进步非常的少,因为我们的障碍没有消灭。

所以到了宋朝以后,最有代表性的强调宗派互相学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提出了禅净双修。他说:净土宗,你是念佛的,你照样念你的佛,但是你可以用禅宗的观心法门,来帮助你破除你心中的执取。如果你心中对三界的执取还很重,你只是念佛,那也是不能往生的,因为那个执取就是一种业力。所以从宋朝以后,这些大德们开始冷静的去思惟,宗派之间应该互相学习。

也就是说,行门上,你修什么法门,你还是修什么法门,但是在教义上,你应该要去相互融通。唯识与净土这堂课,就是告诉我们:怎样透过唯识的止观,来帮助我们念佛。

唯识学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净土宗强调佛力不可思议。

唯识学强调的是心力不可思议,指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净土宗强调的是佛力不可思议。那么心力跟佛力之间要怎么样互动?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探讨,这就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开这两堂课,这个目的。我们看讲义《唯识与净土》,那么这样一个主题有三科来加以说明,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的,大科说明:(分成三大科)

甲一、总标佛教基本教义

首先我们从大乘的教义来探讨生命的缘起,到底佛教对生命是什么看法──佛教的生命观,这是第一个主题。

甲二、别明 大乘修学法要

乙一、设定修学目标

乙二、认识生命真相

乙三、修习大乘止观

我们在实际的修学当中,有三个重要的次第:

一、设定修学目标。

大乘佛法的修学都是先发愿才有修学的,没有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没有这样修行的。所以我们必须先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发愿?我应该怎么样来发愿?这就是设定目标。

二、认识生命的真相。

这一科,我们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明生命是怎么产生的,更重要是生命又是怎么改变的。我们的生命现在是这样子,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从现在的我,改造成未来的我,这个过程该怎么做?这就是认识生命的真相。

三、修习大乘止观。

这就真实的把止观的力量回归到净土。

甲三、结示劝修

最后作一个总结:结示劝修。

本堂课,总共分成这三个主题来讲解。

甲一、总标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对生命的态度,我们用一首偈颂来作一个总持: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个[诸法]就是指我们生命的色心诸法,或者讲五蕴的诸法。我们常常听到祖师讲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一样的,起跑点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结果却不一样。你看我们流浪到现在,有些人变成一个男众、有些人变成一个女众;有些人很富贵、有些人很贫穷;有些人长得很庄严、有些人长得很丑陋,很多差别的相貌出来。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原点是一样,结果会变成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诸法因缘生。因为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我们创造了很多不同的因缘,这个因缘就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个也就是,大智慧的佛陀经常作如是的开示。所以也就是说,从佛教的角度认为生命是有它一定的轨则的,我们讲一句简单的话,事出必有因,这件事情会在你的生命出现,它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因素,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在你生命出现的,不可能,事出必有因,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轨则在运作的,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探讨了。

何谓因缘?

那么它的因就是心中的思想,在唯识学叫名言种子。那么它的缘是所造的业力叫业种子。这两个因缘,最有力量的最具有主导性的是[因],就是你心中的思想,那么这个缘是比较次要的力量,它是辅助性的叫做业力。

也就是说,今生我们今天的果报为什么不同?因为我们前生的思想不一样。我们这样子讲好了,生命可以分成三部份来看──现在、过去、未来。你过去有一种思想,就创造了现在的你,过去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未来的你,创造来生的你。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子,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比如说你前生有布施的思想,你看到事情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你今天看到财物,我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生起什么样的想法?你会有什么想法?你今天想到钱,你生起什么样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你说:诶!这个钱,我应该自己受用的。你来生一定很贫穷、悭贪;如果你今天想到钱,你的想法是:诶!这个钱,大家来受用,我愿意跟人家分享。我保证你来生资具非常的充足。

所以,我们可以从你现在的思想,就可以预测到未来的你,因为诸法因缘生嘛!除非你改变你的思想,否则你来生的果报已经成型了。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下一期生命的雏形正在你的心中,已经慢慢的酝酿成型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其实你不用去问别人,你可以静坐下来观察你的内心,我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诉你一个消息了:经常性的想法、习惯性的想法、强有力的想法──这个对于你的生命会产生主导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因缘已经在那个地方流动了,除非你忏悔改变,否则你未来生命的相貌,其实已经慢慢的有一个雏形出来了,特别是你四十岁以后,你来生的相貌已经出来了。

所以说我们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你所造的业力对你的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改变。但是你心中产生一种美好的思想,产生一种布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这个生命将是永久的改变。所以大家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今天学习佛法、学习教理、听闻佛法,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出了家以后看了很多的经典,听了很多的课,诸位知道这是干什么吗?

学习教理的目的,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你的观念!因为你的结果是由你的行为而来的。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因为你的内心一定有这种思想。所以我们看这个犯罪心理学,说这个人整天想造罪,你说你从今以后不造罪,不可能,那是压抑。你暂时的压抑,你今生不造罪,那是压抑性的,你来生照样造罪,因为你的思想没有改变。所以我们探本求源,他有这个罪业,就是他背后有那个思想,只要他的思想不改变,他的行为怎么可能改变呢?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改变你的错误的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你错误的思想。我们修习教理,重点是要能够掌握它的道,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我们讲解脱道就是这个道。这本经论、这一门戒律的课程,到底它的道在哪里?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观念?因为这里对你的人生的改变是根本上的改变。比如说我们讲道,它有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之分。

一、世间之道

(一)、世间之道最有代表的就是孔孟之道。

我们今天研读上下篇的《论语》,到底《论语》讲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讲仁,仁爱的仁,仁爱就是孔夫子之道。孔夫子认为仁者爱人,他认为人生本来就不平等,他说: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定位,你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看一个道场,有方丈和尚、有当家师、有知客师、有清众,生命本来就不平等。但是不平等没关系,我们可以透过爱的力量,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那怎么做到呢?

孔夫子──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强调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今天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你不愿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就不要加给别人。以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来建立仁爱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就是《论语》的思想。

其实孟子的道跟孔子的道是不一样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他讲正义感。孟子认为生命的目的要赏善罚恶,他说单单慈悲心是不够的,他认为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要明辨是非,然后赏善罚恶。他做错了,你要严正的指正他,告诉他做错了;他做对了,你应该要赞叹他。所以孟子强调浩然正气,他是一种比较对治性的。

古人说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所以古人说:读孔子如沐春风,我感受到孔夫子散发出慈的悲心;读孟子如闻战鼓,像打战一样,非常强调对治。所以孔夫子之道跟孟子之道其实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讲孔孟之道呢?因为他们两个互补,慈悲心要有正义感来帮助,正义感要有慈悲心,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孟之道。

(二)、这世间之道,另外一个叫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的思想就是强调无为,他认为人生不要有太多的作为,什么培养慈悲心、培养正义感,那都是自作聪明。人只要自自然然的、自由自在的活着就好,他认为天定胜人,上天的力量是不可以违背的,我们只要顺其自然的活着就好。

有一次楚国的国君,要请庄子去做他们的宰相,就派了两个使者来找庄子,这时庄子正在湖边钓鱼,那两位使者就到湖边对他说:诶,庄公啊!我们国王要请您老人家做我们的宰相,来辅导我们的国君。庄子说:我听说你们楚国的国君,之前捉到一只一千年以上的神龟,捉到以后,你们的国君宝贝得不得了,把这只神龟关在神庙当中,穿上美好丝绸的衣服,每天供应它美好的饮食。庄子就问这两位使者说:我问你们二位,身为一只乌龟,你说是做为一个神龟,被关在那个地方好呢?还是做一个普通的乌龟,夹着尾巴在泥土里面打滚好呢?那两位使者说:那当然是自由自在的在泥巴里面打滚的好!庄子说:我就是准备做在泥巴打滚的那只乌龟,那请你们回去吧!

所以庄子的思想认为:人生不要有所作为,顺其自然。大家会说:这样很消极啊,这个怎么算是道呢?那么他的目标在哪里呢?

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这两种道都有它的作用。

古人说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庄。

所以古人说: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庄。你得意的时候,要有所作为。你遇到顺境的时候、得到重用的时候,你要培养慈悲心来爱护老百姓、培养正义感赏善罚恶,建立一个正常的社会。所以得意的人,应该以慈悲之道、正义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作为。你失意的时候怎么办呢?失意有老庄来安身立命,随遇而安。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当中,为什么中国人自杀率特别低?因为他有老庄的文化,退一步海阔天空。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庄。这个就是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我们依着这两种道在维持着人生,但是这两种道,都是世间之道,会让你今生过得很快乐,会让你今生趋吉避凶,但是不能了生死。当然我们也可以谈谈大乘小乘之道、佛教的道:

二、出世间之道 有大乘、小乘之道:

(一)小乘之道:以出离为道出离心。

所以我们打开《阿含经》,打开了小乘的《阿毗达磨论》,它告诉你:生命是无常的、是变化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你昨天很健康,今天生病了。你们两个感情昨天好好的,今天变这个样子。所以它告诉你:生命是不安稳的,你没办法掌控的,所有的快乐都是变化,你根本就掌握不住。从无常当中,我们知道无常故苦,所以生命的本质都是痛苦。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安全感,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变化,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痛苦当中,我们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生命的快乐痛苦不是你决定的,是[他]决定的,是依他起性,他决定的,是业力决定的。

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

所以《阿含经》看多了,你会觉得:哎呀,这个生命实在是像一个破旧的瓦片,赶快把它抛弃掉好,早一点往生早一点好。因为它散发的道就是出离嘛,你一天都不想留下来,一天都不想留,那种感觉就是这样出离,出离之道。

(二)大乘之道:以菩提为道菩提心。

我们可以这样讲,小乘对人生的看法,以大乘佛法来说是过度悲观,把人生讲得太过不堪。你想想看,你用无常、无我的思想去看一切事情,没有价值。布施也是无常无我的,忍辱也无常无我,什么都是无常无我的。所以你常看小乘的佛法,你不会欢喜去修善,也不会欢喜生大悲心,因为一切都没有价值,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而大乘佛法对于人生,不但有负面的批判,也有正面的提倡──有所放下,有所追求的中庸之道。

大乘的菩提道根本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

所以大乘菩提道的根本思想,只有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

菩提心要有一个基础:以无住为本,以空正见作根本。

当然大乘佛法的根本在生心,你要依止你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你这个菩提心要有一个基础,以无住为本,以空正见做根本。

你在行菩提心的时候、你在上求佛道、修善度众生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空性的智慧,来保护你的菩提心,我们讲:做你该做的事!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不管旁边那些小人说三道四,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外在的因缘不要太重视,对结果不要太重视,你重视你的因地就好。菩萨的目的是积集资粮,你的目的是为了来生而活的。

整个大乘思考模式就是认为:生命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的是那些成败得失,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重点是你的心,在这一生当中,你积集了多少的福德跟资粮?那个生心你要注意,因地要注意,结果你要放下,这个就是大乘之道菩提道。

读圣贤书可以得到四种道:仁爱之道慈悲之道,无为之道,出离心之道,菩提心之道。

今天我们读圣贤书,我们可以得到四种道:仁爱慈悲之道,无为之道,还有出离心之道,菩提心之道。那学这些道做什么呢?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这个道接触的时候,这个道就可以对我们的心,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使令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行为就可以彻底的改变,我们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心中要抓住整个佛法的道,从道当中,开始用这样的思考模式,来面对所有的生命,那这个就是你生命变化的开始。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个道,只是表面上的修学,那这个是暂时性的,因为你来生就变化了,就像智者大师讲的:你根本没有建立一个种性。你现在表面做一些善法,但是你的思想都没有这个道的支持,你来生的时候,完全恢复原状,因为你没有建立种性、没有建立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次,佛法的因缘观是从内而外的,所有的修学都是从内而外,先由思想的改变、心理建设,然后再表现外在的行为。这个就是整个大乘佛法的生命观诸法因缘生。

甲二、别明大乘修学法要

乙一、设定修学目标

丙一、为何要设定目标

前面讲过,修学佛法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思想,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最后改变我们的结果。那思想应该怎么改变呢?有三段:

第一个,设定修学目标,你心中要有一个愿力、有一个目标。

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第一小段为何要设定目标: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佛法的修学,有它的本、末。根本就是它核心的思想,即是道;枝末就是它整个修学的仪轨,身口的修持方法叫做枝末。也有它的终始,终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始就是你刚开始下手先做什么?你能够掌握本末、始终的修学次第,你就能够成就一种解脱的功德。所以整个修学佛法,你一定要掌握它的本末、始终,而这个终就是你要掌握它的目标。那么我们设定了生命的目标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确认生命的方向。

我们修学佛法,很忌讳的一件事就是你今天持大悲咒,持三个月;持三个月以后,改修往生咒,又持三个月;后来又念地藏王菩萨三个月,你的修持法门不断的改变,结果你每一个法门都没有真正相应,因为你的心力被分散掉了。蕅益大师说:你现在口渴要掘井,你今天在东边,挖了三百公尺,没有挖到水,你就把它放弃了;到了西边,又挖了五百公尺,又没有挖到水,又放弃了,这样你一辈子也挖不到水,因为你把力量都分散了。你应该把精神放在挖一个井,直接挖下去,直到有水为止,这叫一门深入。因为我们的生命非常有限,你能够修行的时间非常的短暂,你没有确定目标,你就不知道你要做什么!

我们常说诸法因缘生,你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设定目标,当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可能就不是你要的。你看有些人,他有一种习惯性的想法,他经常会后悔,他二十岁的时候,后悔他以前所做的事;到三十岁的时候,又后悔他三十岁以前所做的事。为什么呢?他就是不设定目标嘛,所以他一辈子永远活在后悔当中。

我们修学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以愿导行,你有了目标,你才能够确认你生命的方向,才知道你来生应该要去哪里。

第二、引生修学的动力。

就是所谓的精进,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是很精进,但是慢慢慢慢的修行就没有力量,我们说老参没有力量。为什么?因为他的目标消失了,他刚出家的时候,所设定的目标早就达到了,所以我们的目标要不断地作阶段性的调整,你要调整你的目标,不能让你的目标达到以后,一个人永远没有一个目标在前面,你就没有力量了!你说:哎哟,早晚课看他也在、拜佛的时候他也出现,怎么他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他修行没有心的动力在那个地方,他缺乏一种增上的意乐。你看早晚课他也没有缺席,但是你看他二十年前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没有变化,因为他没有动力,所以你没有目标,你就缺乏前进的动力,这是严重的问题。

第三、突破你现前的障碍。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修学,都带着障碍来修学,我们修行不是很顺的,这个障碍在唯识学叫做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就是你前生所留下的一些负面的思想。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挫折、产生很多的印象,这些印象就像灰尘一样,一层一层的在你的心中累积起来,产生自我意识,你总是觉得我做不到,就说我的个性就是喜欢发脾气,我改不了;我的个性就是喜欢贪爱,我也改不了,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就把烦恼很坚固的把它强化了。

有一位猎人,这个猎人养了一只老鹰,他为了节省金钱,就把老鹰养在鸡群当中,跟鸡生活在一起。我们讲一个人的见闻觉知会熏习,阿赖耶识会接受熏习,在它成长过程当中是跟鸡在一起,所以它就觉得我是一只鸡,我是长得比较大的鸡而已。当它长大之后,猎人对它说:你是一只老鹰,你应该要飞翔才对啊!你的翅膀很正常,而且强而有力,你跟鸡是不一样的!老鹰不相信,说:不对!我就是一只鸡。猎人想尽办法,希望能让老鹰飞起来,老鹰就是不飞,它始终认为我怎么可以飞呢?我没有办法飞的!自我意识很强固。最后,这位猎人感到很失望、生气,就把老鹰带到山顶上,让它由高空下落,自由落地,到了山顶,他就把老鹰这样放下去。当老鹰从空中快速的掉下来,就在快要着地的时候,突然间潜能发挥出来,立即展起翅膀,直往高高的天空飞起来,老鹰终于突破了自我意识。

所以,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设定目标,你就永远活在过去,你过去是什么样的相貌,三十年后,你还是这个相貌。为什么?因为你不想改变!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其它的都没有办法。佛法只能够给你一些改变的方法,真正的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你看我们受戒一定要面对三师、七尊证,你要自己发愿:我从今以后,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未来的法王座下添新孙,从现在开始我要作出改变,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你一定要自己讲出来,很多事情别人可以帮你做,但是这个愿你要自己讲出来,你才能够得戒体。你自己不讲出来,你就得不到戒体,就产生不了防非止恶的作用。

讲到突破自我设限,我可以再举一个实际的故事,给大家作参考: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有一天的圣诞夜,大雪纷飞,雪下得很大。到了晚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站在一个卖鞋子的橱窗前面,眼睛盯着一双美丽的鞋子在看着,站了三十分钟以后,这个老板就觉得有点奇怪:这个小男孩一直盯着这双鞋子干什么呢?就问小男孩:你想要干什么?这个小男孩就跟老板说:老板,你可不可以替我向上帝祈求,我很喜欢这双鞋子,请他把这双鞋子送给我。老板说:好好,那你先进来。就请他坐下,说:我替你去向上帝祷告,你等一会。

这个老板就进房间里面去了。差不多十分钟之后,老板出来了,告诉小男孩说:你的愿望我帮你向上帝祷告了,上帝要我转告你。他说:上帝不能送你一双鞋子,但是他可以送你一双袜子,你穿这双袜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你要自己去找鞋子!讲完以后,就帮这个小男孩把脚洗干净、把袜子穿上去,就把他送出去了。

过了三十年后,这个老板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来信,说:某某人啊,你还记得在三十年前,站在你橱窗前面看鞋子的小男孩吗?当初你送我一双袜子,还给我很多很多人生的鼓励,告诉我要自己去追逐我的鞋子,别人不能把鞋子送给我,上帝不可以。我现在找到我的鞋子了,后面署名:美国总统林肯。

这个故事意思就是说:佛陀不能把目标送给你,不可以。你今天要追求什么,你要成佛,你一定要为什么说,哎呀,受戒真麻烦啊,不要自己发愿,佛菩萨帮我发愿就好了。不可以的!你一定要出现,所有生命的改变,你要讲一句话:我一定要改变!这个声音一定要从你的内心发出来,否则你永远保持原状。

我发觉受戒的力量不可思议,而真正最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个誓愿力。你在这么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当中,三师、七尊证前,你登坛上去之后,郑重的宣布:我的生命从今以后开始改变。很奇怪,下去之后真的改变,真的改变了!这是佛菩萨的智慧,因为改变是从内而外的,你自己要发愿,你那句话没有讲出来,你就没办法改变。

所以改变生命的第一个改变就是从你心中的愿望,第一个,那么这个就是你从心中的愿望当中,确定你的生命的方向,也成就你修学的动力,慢慢的突破你整个自我的障碍,就是修行的第一个,为什么要设定目标。

丙二、如何设定目标

第一、自利的功德。第二、利他的功德。

设定目标当中,有二个内容:第一个是自利的功德,第二个是利他的功德。首先从菩萨道来说,我们自利的功德:

第一、现世的暂时安乐。

第二、来世的究竟解脱。

依止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开始安住空性,来消灭心中的恶法,生起种种波罗蜜的善法。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其实我们生活的目的,真正的价值来自于生命本身。很多人都不知道生命的目标在哪里?去追求别人对你的恭敬、别人对你的赞叹、很多的利养,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真正的重点在于生命本身,你要活得快乐。一个人活得不快乐,你追求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而这个快乐的重点还是来生的快乐。我们这样子讲,如果今生的快乐跟来生的快乐没有冲突,那当然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如果这件事情,你今生得到快乐,会牺牲来生、会影响你往生的,那你要追求来生的快乐。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一个真实的观念:其实你的生命、你的目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你不是为今生而活的,你要为今生而活,你不用活得那么辛苦。我们每一个人是为了来生而活的,我们为了创造美好的来生而活的。诸位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早上那么早起来拜佛,拜完佛还要静坐,静坐完还要诵经、加强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有一个愿望,我们希望来生活得更好,我们希望来生能到净土嘛!其实我们今天所有的修学,都是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来生,是这样的一个目标在支持我们,我们是为来生而活的。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来生的解脱,这个是重点。这是从自利的角度来看。

第二个利他。

自利的心态跟利他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在利他当中有真、善、美真实、善良、美好。真实、美好二者是有冲突的,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不美好的,美好的东西也不见得真实,对不对?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说:诶,月亮上面有嫦娥,嫦娥旁边有一只兔子。所以我们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看月亮:诶,好像上面真的有嫦娥。但是美国登上月球之后告诉我们:其实上面什么也没有。当真相出来之后,那个美好的意境就消失了。

一般来说,小乘佛法是求真,小乘佛法讲生命讲得太真实,但是被这么一看以后,生命都没有美好的一面了无常、无我,那是真的啊,真的是这样,你看生命是无常的嘛,无常的变化当中,每一个变化,你都没有办法决定,都是因缘决定的,所以它是苦的。所以佛陀讲《阿含经》,佛陀把生命讲得非常的真实,当你了解之后,你一天都不想留在娑婆世界,你一天都不想留,不美好。

人天乘的法门,把人生讲得太美好:你布施能够得到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够成就尊贵身、忍辱成就庄严但是它没有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会失掉粉饰太平,所以人天乘是追求美。

至于大乘佛法,它不求真也不求美,它求善安住大悲。我讲一句实在话,你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你不能什么事都要求真相,你这样子,人跟人之间没有人敢跟你相处,很多事情不能讲太白,安住慈悲、包容就好,尤其是人跟人之间,思想有冲突、没办法有共识的时候,你不把这个话道破,彼此间还可以保持一点默契。

你看古代的人讲话,没有把话讲绝的,特别是之间没有共识的时候,你不讲、我也不讲,还可以保持平衡。所以我们今天待人处世,不能求真,也不能求美,求我自己保持慈悲心,菩萨道是求善以善为本的。

总上所说,从自利的角度,是追求来生的安乐;从利他的角度,是追求善良,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目标。

第2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乙二、认识生命真相。

佛陀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不是一个点状的,它是一条线的,而且是流动的,它是从过去流到了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而这个水流整个的引导者,就是你心中的思想你的思想决定你的行为,也决定你未来的果报。

一般来说,我们的思想是很难、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大都是历史不断的重演。你看经典上,佛陀看到一个弟子造了杀盗淫妄,佛陀说:这个人不是今生才这样子做,他以前就常常这样子做。

因为我们的思想是一种习惯性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生的生命跟前生有很多的雷同,很多的历史不断的重复。直到有一天,我们遇到了三宝,我们皈依在三宝座下,开始受戒,我们很冷静的面对三宝的境界,开始发愿,这个时候感动了天地,天地迸裂,释放出清净的云雾,然后灌到我们的心中,产生新的愿望,这时候我们告诉我们自己:我一定要改变!这个时候生命就从那一天开始变化。

所以我们讲思想、思想,其实思跟想是不一样的,思是你心中的愿望,想是你心中的想法。所以我们第一个要改变的,是由思心所带动的,就是你心中的愿。有了思心所的愿望之后,第二个想,就是心中的观照力,你要培养对生命一种正确而不颠倒的想法,这是第二个主题,我们怎么样培养一个正确的想法,来引导我们正确的行为,这就是认识生命的真相。前面讲到思,愿望,这个地方讲观照讲到想。那么我们看认识生命的真相有三段,先看第一段,万法唯识:

乙二、认识生命真相

一、万法唯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你过去的心态,变成了现在的你;你现在的心态,又变成来生的你;所以不是上帝创造我们,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当我们的心在变化万法的时候,有三个重点:

第一、第八识,第二、第七识,第三、第六识。

这八识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八识跟第六识;第八识主宰你的果报,第六识主宰你的因地。大乘佛法认为我们的生命有两个内涵:

第一、承受果报;第二、造作业力。

第一、从[承受果报]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个图是从上面读下来,从成熟果报。

(一)首先,就是有初能变的第八识,就是异熟识。这个熟就是成熟的意思,它可以把你阿赖耶识当中强而有力的种子,成熟而变成果报。就好像你把米放到电锅里面煮,这个电锅可以把米成熟成饭,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你进去的是一种潜在的功能,但是它释放出来的是一个色心诸法。为什么?因为它有成熟种子的力量。

第八识把这个果报变现出来了,变成是你有你的外表:可能是男众、或者是女众,或者庄严、或者怎么样等等,那这个是谁变现的呢?是你阿赖耶识变现的,你自己变现的,这跟别人都没有关系,所以你长得怎么样,跟你父母亲完全都没有关系,那是你自己的阿赖耶识释放出来的。

(二)释放出来以后就变到第七识,这个思量。你就在你这一期五蕴的身心当中,捏造一个自我,你说我,就是以这个果报为我,以五蕴为我,你会产生一个我的想法,这个我的想法是第七识捏造出来的,所以第七识是很特别的,它也不变现果报,它也不造作业力,它只做一件事,就是把这个果报体捏造一个我出来。

(三)有这个我以后,就有第六意识,以这个自我为中心,开始去了别六尘的境界,了别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等等。

简单说,我们讲承受果报就是这样子来的,从第八识把这个果报变现出来,第七识产生一个自我的想法,然后以自我为中心,第六识开始去受用六尘,产生快乐、痛苦,这个叫做承受果报。

第二、从[造作业力]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又造作一个新的业力,这个要注意了,跟来生有关系了。那你要造作业力你要从下面读下去:

(一)第六识在承受快乐、痛苦的时候,它产生一个想法,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想法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果它产生的想法是及时行乐,那就完了,这个人要修善就很难,生命的目的是及时行乐,他可以不择手段让自己快乐,然后造很多罪业。如果他的想法是生命今生痛苦、快乐不重要,来生比较重要,我是为来生而活,那这个想法就正确了,这种人就容易去要求自己断恶修善。

所以当你果报出现以后,你第六意识去了别外境的时候,所产生的快乐、痛苦,又让你产生另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当然跟你过去所学的圣贤之书、你体验了多少有关系。

(二)这个第六意识的想法,第七识就使令它更加坚固。

(三)然后,再回存到第八识,又把它送进阿赖耶识中。所以第八识它变现了果报,让第六识来受用,第六识受用完以后,又造了一个业力,又把它存回去,就构成一个生命的相续、业果的相续。比如说:诶,为什么你今生死掉以后还有来生呢?因为你今生在受用的时候,又造了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创造了一个来生嘛。阿罗汉为什么死掉以后没有来生呢?因为阿罗汉把业力释放出来以后,观一切法空,他不再造业了──空、无相、无作,所以阿罗汉今生结束以后,他没有业力了。他没有业力了,他就怎么样?入无生、入涅槃了。

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讲假设你要观察承受果报,就从第八、第七、第六;如果你要观察造作业力,就从第六、第七、第八。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看,当然这个主导者是第六意识。

当第六识在承受果报、要造业的时候,有两种选择:

1、选择流转门,就是:触、作意、受、想、思。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目标,做什么都可以,造恶也无所谓、造善也无所谓,那你就是怎么样呢?你就是由这个触,这个触就是外境决定的。你来到了清净的环境你就造善,你离开义德寺到外面去晃,你就造业,那这种人是流转门。

2、选择还灭门:当一个人受了戒以后就不同了,你的第六识有作意这种警觉的功能,就如理作意,我不管外境怎么变化,我一定要断恶、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众生。我心中的三聚净戒,跟外境是没有关系的,这个就是所谓的还灭门,你是由作意来引导的。

好,那么这是一个总说。我们看下一段,那么把这样的一种承受果报与造作业力的道理,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段叫[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过去现在)承受果报(应无所住)就是把过去跟现在这两个来互动。我们其实是在承受果报,其实我们现在深受过去的影响。那承受果报这个地方,请大家括弧写一个应无所住,我们把这个大乘的道放下去,这个承受果报是要无住的,你不能太在意。下一段相随心转、造作业力这个地方写一个而生其心。这里要注意了,我们是怎么来承受过去的果报?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第一、相由心生。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成唯识论》─

佛陀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已经经历了无量无边的生命,而这些生命,凡是走过的生命必定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就是所谓的界,这个界就是种子的意思。你虽然生命死掉了,但是在你这一期生命当中,你所造的善恶业力的种子,都被留下来了,而这些种子一切法等依,都被谁留下呢?被阿赖耶识所留下,就依止阿赖耶识而住。

所以我们每一次生命都留下很多很多的痕迹,有善的痕迹、有恶的痕迹。当这个业力成熟时,就创造了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有些人到天上去了、有些人到人间去了、有些人到三恶道去了、有些人到涅槃去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果报呢?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所以这些业力就不断不断的出现这些差别的果报,就是这个意思。

看第二段: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摄大乘论》─

说:这六道的众生,像鬼道、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人、或者是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的果报呢?因为各随其所应,各随其心中这些业力的种子,而出现它相应的果报。这个果报是由你自己的心,把它创造出来的。怎么知道果报是由心所创造出来的呢?它讲出一个例子等事心异故。你看同样一件事,每一个众生所受用的感觉却不一样。

比如说水:今天人去看是水,是一个湿润的水;但是鬼道众生看到这个水,变成一个很可怕的火。如果说这个水是真实的,应该人去看是水,鬼去看也是水嘛!因为人跟鬼心中的业力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他所释放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的义相,它的真实相是不真实的,我们说一切法空,法空观就是这样。

你看你们住在义德寺里,你们住了一百多个人,吃同样的饭菜、做同样的早晚课,但是你们每一人感受会一样吗?不一样啊,是不是!虽然相逢就是有缘,大家过去生一定有很多的因缘,今生才会在一起,但是大家一起造业,共业中有别业呀。比如说:大家都来义德寺里,你一定是哪一天在盖庙的时候你有出钱,但是有的出三百、有的出五百,还是不一样嘛,对不对。所以你看有些人在义德寺里,他活得很快乐,义德寺非常好,环境也好,各式各样,有些人就觉得还是有些缺点。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你的心去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不同感受呢?因为每一个人的福报不同。因为没有真实的义德寺存在,诸位要知道──没有真实的义德寺!每一个人都产生心中的义德寺,去受用你心中所变现的义德寺。

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

讲实在话,没有真实的义德寺存在。那没有义德寺,我在受用什么东西呢?你受用你阿赖耶识自己变现的东西!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什么是没有真实的法:

你看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阿罗汉,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以禅定看他过去的母亲,堕落到饿鬼道。我们讲过事出必有因,他母亲以前就是悭贪,什么东西都要抓住不愿意施舍,所以到饿鬼道去了。阿罗汉有慈悲心,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到饿鬼道,就赶快去托钵拿饭菜给他母亲吃,拿了很多饭菜。他母亲旁边还有很多鬼道众生,都要来抢,他母亲悭贪的思想没有变,还是要把别人拨开,结果她把饭菜吃下去的时候,变成了火焰,把她的喉咙烧坏了。

为什么目犍连尊者明明看到的是饭菜,跑到他母亲的喉咙变成火呢?诸位怎么解释?就是没有真实的饭菜可得。你看是饭菜,他看到是火,因为他业力跟你的业力不一样,你的阿赖耶识跟他的阿赖耶识不一样的嘛。

所以我们今天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忏悔自己的业障,认命、忏悔,就是这样子。我们不要在果报上做太多的努力,因为这个都是于事无补,因为这个跟我们过去有关系。我发觉我们很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在承受果报、在不能改变的事情上,结果浪费很多的生命。因为当阿赖耶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不会因为你讨厌它,它就停止释放;也不会因为你喜欢它,它就释放多一点,它跟你的想法完全没有关系的。阿赖耶识是没有意见,它该放多少就放多少,放到完,它也不会多放一秒钟的。所以我们在面对果报的时候,只有两个字认命,就是应无所住,你不要把心血放在这个地方,因为它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改变的,不可能。

我们在忏悔业障的时候,你要知道:那是业力还没有变现果报,你忏悔有用;一旦它变现了,你很难忏悔。比如说你今生是个女众,你忏悔成男众!不可能嘛!那是成熟的嘛。这个米已经成熟了,再怎么变它就是一个米。我们忏悔是怎么样?这个业还没有成熟,赶快忏悔,有用。它已经变成果报了,这个很难忏悔了,那你只有认命改变心态比较快!

所以,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候,大乘之道是怎么样?以应无所住来面对,不要在这个果报上、成败上浪费太多时间,因为它是不能改变的。诸位,它不能改变,你怎么弄就是浪费时间,你还自己起烦恼。

第二、相随心转。

重点是在这里,这个可以改变,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了,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去造一个业,这个时候你的想法就很重要,你要培养一个正确不颠倒的想法。

相随心转(现在未来)造作业力(而生其心)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八识规矩颂》─

当第六意识在面对果报的时候,它的情绪的变化是很复杂的。怎么复杂呢?[性界受三恒转易],它有时候是在欲界,有时候在色界,有时候在无色界。三性是讲

善性、恶性、无记性;

欲界、色界、无色界;

苦受、乐受、舍受。

这个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当中,有时候是跟根本烦恼相应,有时候跟随烦恼相应,有时候到了佛堂又生起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它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身口二业产生了引导的作用。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它的情绪不但变化,等到它力量大的时候,它会驱动你的身体、驱动你的嘴巴去讲话,最后造了引业跟满业。

[引业]就是强大的业力,会影响总报的;

[满业]就是薄弱的业力,会影响别报的,那么就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

所以这个地方你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你的第六意识的情绪变化,会带动你的身口去造业,而这个业又会影响到未来。

思想跟果报的互动关系,如第二个偈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摄大乘论》─

名是指名言,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想法;这个事就是你外在的果报。我们的果报会影响我们的想法,想法也会影响我们的果报,这两个是互相影响的,这样的性质,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好好的去体会。在这个名言跟外境当中,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唯量及唯假。每一件事情是无自性的,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量、什么样的想法,它就会产生一个不同的作用。

这个果报到底是伤害你?还是变成帮助你?果报本身是不能决定的,是你的想法决定的。

比如说你这个人身体多病,我们只能够说多病是痛苦的果报,但是我们不能说生病就障你的道,那是你自己认为的。病痛叫做痛苦的果报,但是它不是障道。蕅益大师说:你对病痛产生正确的想法,它可以是一个正面的力量。你看──消灭我们的妄想,增长我们苦、空、无常、无我的观门。你为什么知道无常呢?因为生病,你就知道人生不能久住,来生不能再轮回下去,这不是一个头。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看我们无始劫来,结了很多很多的善缘,也结了很多很多的恶缘,这个是不能改变的。佛法讲改变,很多人总是觉得改变改变──其实是改变你的想法。我讲实在话,你把每一个人都当善知识,

你把你的亲属当善知识,

他给我鼓励给我信心;

你把你的冤家当善知识,

他刺激我、让我进步,

增加我的忍辱波罗蜜。你把每一个人都当善知识,他果然扮演善知识,每一个人都在帮助你修行;你把每一个人都当恶知识,每一个人都在伤害你。这是事实,很奇怪!

其实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唯识学》说它是无记性的,它是非善、非恶的。那怎么会变成善恶呢?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嘛!

所以一个人经常生起负面的想法,其实是你自己在伤害自己。说实在话,没有人在伤害你,因为阿赖耶识只是如实的把果报现出来,谁知道你会这样子想呢?你跟果报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会影响你去造业。

我经常问很多的念佛人,你听到佛号的时候,你生起什么想法?你说,诶,我听到佛号都没有想法。那你没有办法往生!你没有想法,你就没有好乐心、没有皈依的心。我跟你讲:你听到佛号的时候,你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没有想法,这个佛号你念不住啊!你看打佛七,有些人这个佛号一念下去,佛号在心中,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它跑不掉,它跑掉自然会拉回来。有些人佛号念念念念不住,就跑掉了,跑掉以后拉不回来,拉回来又跑掉。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一种意乐的心,祂跟你没有关系嘛。你对佛号没有思惟说:哦,这个佛号是功德庄严,它有种种安乐的功德、清净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我另外再举一个浅显例子来比对:你今天想到巧克力,你有什么想法?你说我没有想法,你没有想法,你一辈子吃不到巧克力,你跟它没有交集,因为你没有正确的忆念它。你说:这个巧克力很甜美哦,吃下去有一种幸福的感受,它还会给你种种的能量。你想想看,当你对巧克力的想法是甜美的感受、给你能量,它是可可亚做的、它有安神的作用你这样子把巧克力的功德联想在一起,你就有一种意乐的心,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就很可能跟巧克力再一次的相遇。

我们讲忆佛,为什么你要忆念阿弥陀佛?因为这样,你才能够跟祂建立一种因缘,我讲实在话,你来生不想跟谁在一起,你少去忆念他,这下一堂课会说明。

其实你的生命跟你的想法是有关系的,如果你不善用其心,你来生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我们今天在面对果报的时候,你要注意为什么叫[而生其心],这个是你该注意的,因为它影响你的未来。是怎么个影响呢?我们看:

(二)业果差别:

富贵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

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嗔怒中来。

高位从恭敬中来,卑贱从憍慢中来。

我们讲生命是由你的思想所创造的,如果你很想知道我来生是怎么样呢?这边有一套公式,你把它带进去,你就知道你来生是怎么样了!

1、财物:你来生会不会跟财物相遇?会跟很多、还是很少财物相遇?我们从自己的思想检验一下:

富贵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

布施,假设你想到财物的时候,你要想想看,当你今天有五仟块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想法?先看你的直觉,你直觉的想法,不要去对治它,就是直接看你的想法。你说:诶,五仟块,我要把三仟块拿出来供养常住、二仟块留下来自己用。你来生还会继续有钱,一定还会有钱。因为怎么样?你有布施的心,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你有富贵的果报。贫穷从悭贪中来,你看到五仟块,你就把它藏在你的床铺底下,你的有钱到今生结束就没有了。

一切法因缘生,生命事出必有因的。一个人你财物不想跟人家分享,受害的是你自己。

所以你要想想看来生的问题,一个人不能只想今生,想到来生的话,你就会强迫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

2、生命:我来生的生命是健康呢?还是多病呢?这个地方也可以检查一下: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

慈悲,你今天遇到人事的时候,你习惯性用慈悲心来面对,我起码不损恼众生,不管他对我怎么样,我不想伤害他、我不忍心伤害他。你经常起这个想法,我保证你来生活得比谁都长寿,你也不用找医生,因为这个果报都美好嘛!因为这个慈悲的思想是创造健康果报的身体。

反之,如果你今天的想法是经常要去触恼对方、去伤害对方的想法,有这种攻击性的想法,那你来生可能是短命多病,这跟别人都没有关系,跟上帝也没有关系。

3、长相:一个人的外表长相是庄严,还是丑陋呢?

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嗔怒中来。

这是讲到一个人的外表长相。说我这个外表,是长得庄严?还是丑陋呢?如果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习惯性的想法是:啊,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经常生起这样的想法:宽恕、包容,你来生会长得很庄严。

有些人是嗔怒,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以牙还牙,你经常有这种想法、嗔恚的想法、报复的想法,你来生可能会长得很丑陋。

4、地位:我来生是做高位的?还是低位的呢?

高位从恭敬中来,卑贱从憍慢中来。

假设你今天是谦卑,你经常保持很低调,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那你来生就容易生长在高位的地方,来生来到交德寺,方丈和尚该你做,因为你有这种因地嘛!所以我们和尚尼前生是修谦卑的,所以她今天有这个果报体。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因地──事出必有因。那我们前生没有做好没有关系,我们来生有希望,因为今生的你是前生的你创造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没有把它弄好。但是没关系,问题是来生你还有希望、你还有机会。

那卑贱从憍慢中来,如果你什么事情都高高在上,总是觉得别人比不上你,你来生会生长在一个卑贱的地方,很容易让别人看不起你。

我们从这个表格,可以检查出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可以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事情,对不对!因为你现在的情况,你就知道过去的你是怎么回事,你也可以知道来生的你是怎么回事。当然我讲过,来生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出现的东西都有希望、都可以改变,只要你设定目标。所以我们讲生命是有无量的可能性,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你说我来生想要有钱,一个菩萨没有钱,我都不能做慈善事业、做什么事情都不行,那很简单,你从现在开始培养布施的心情。培养布施的心情不一定要很多钱,我现在有十块钱,我布施五块、布施六块,可以嘛,重点是培养那个思想。你可以从这个表格去检查过去的你是做了什么事情,从这个表格你也可以预测未来的你是一个什么相貌。这个表格非常有用,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就是这样子出现的,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你自己把自己创造出来,然后你自己再去受用,过去的你创造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又创造未来的你,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谈到这个地方,讲太多也没办法消化。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生命的缘起好好的了解一下,了解以后,你开始发愿你来生要到净土去,那你怎么去培养一个跟净土相应的思想?我们讲到事出必有因,你要往生净土,要有净土的思想。你今天培养一个求生净土的思想,净土就跑不掉了,这个到下一堂课我们会说明。

当然这只是一个总说,这是从生命的缘起来探讨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到目前我们都还没有把这一套理论,运用到净土上去。但是这个理论你先了解,你要能够善用其心,未来的生命就在你的掌控当中。

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改变?那就看你自己了。你要不想改变,那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差不多就是这样子,所以要先发愿,发愿以后培养一个美好的想法,你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这个意思。

第3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三、业果强弱。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痛苦的果报,当然也出现过很多安乐的果报,这些痛苦的果报跟安乐的果报,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完全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严格的来说,其实这个心不是诸位现在的心,是你过去的心所变现的果报,所以我们讲一切唯心造。

当我们对现在的果报不满意的时候,那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应该善用你心灵的力量──只有你的内心,能够改造你现在的环境,你不必向外追求!

那我们怎么利用心灵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命呢?

首先,你要发愿!你希望你未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先有一个目标:我希望我以后变成一个有福德资粮的菩萨,一个人没有福报,障碍很多的。第二个,我希望我以后要有智慧,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看修行再怎么修,心有千千结,打不开,没有办法化解你内心的障碍。

那么你设定目标以后,你开始要去培养一个随顺于你目标的思想:

你要培养福报,你要有布施的思想;你有随喜赞叹别人的思想,别人有好处,你要勉强自己去赞叹他。因为你要得到福报,你必须培养一种随顺于你目标的思想;你要有智慧,你要培养经常读经、思惟法义的一个思想。

总而言之,你未来的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你要先做好你心理的准备。所有佛教的修学,都是从内而外的,先做好心理建设,然后再付诸行动。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外在的修学根本就是沾不上边,这个叫做心外求法。

所以你未来的生命,其实是你现在的心来决定!

你可以设定目标,可以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来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人你要善用你心灵的力量,这个力量是非常广大的。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力量,心灵有很多力量,那我们现在来探讨:我内心有很多思想、有很多的愿望,到底哪一个力量最强?怎么判断呢?我们就来判定这个业力的强、弱:

(三)业果强弱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未来的果报是由业力来决定的,而业力受三种因素影响:第一、心力;第二、境缘;第三、相续。

第一、心力

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坚定的愿望,你今天做这件事情是充满了意乐、坚定。你看有些人做这件事情是犹豫不决的,那这样子的业是很薄弱的。

比如说我们刚刚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刚刚拜了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在一起做了一堂功课,其实虽然大家一起做功课,下了殿以后,每一个人的功德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主动的去拜佛;有些人是没办法,常住排的功课,不去还不行,勉强行之,这样的心就是犹豫不决。你这一堂功课做下来,功德很有限的,花同样的时间,我们所缘的都是同样的所缘境,但是你心力薄弱。

所以第一个你的心是不是很坚定,你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两个人未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你想要往生,那你还有很多很多的空间;那你一定要往生,那你是没有退路了;这两个人往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个你的[心力]决定你业力的强弱。

第二、境缘即你的所缘境。

一般来说所缘境有三品:

1、上品境父母、师长、三宝,这种所缘境,你在那个地方造业,这个力量是很强的,上品境,父母、师长、三宝。

2、中品境是人道的众生,所有是人道众生所造的业,不管是善业恶业都是第二强的,是中品的。

3、下品境诸天、鬼神、畜生,这个叫下品境。

所以你在造业的时候,你心中所想的东西、你所想的这个境缘,也会影响你业力的强弱。

第三、相续(最重要的是)。

其实你来生会去哪里,你不用问别人。

你一天当中起的念头,哪些念头是特别坚固的,而且这个念头是经常出现的,它出现的时间非常的多,那这个念头不管是好、不管是坏,它对你的来生有很大的牵引的力量,因为它是你的熟境界,它对你是特别熟悉的。

除非你现在开始用止观,把它扭转,否则你的生命已经受了某一种力量在牵引了,因为它次数很多,这个就是一种征兆出现。我们讲事出必有因,每一个结果要出现之前,其实有很多征兆的,最容易的征兆就是──观察你的念头,这是最好的征兆!

我们在戒律里面讲到忏悔,这当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法门叫责心忏。责心忏就是说,当你起一个恶念的时候,诸位你生起恶念的时候,不要放过它,你一定要诃责它。因为你放纵它,它以后一定会再出现,而且势力愈来愈大,所以你应该诃责它:这个念头是不对的,这个念头会带引我承受痛苦的果报。你用过失来诃责它,那它的势力就薄弱了;我们生起一个好念头,我要为常住做事、我要多拜佛,这个念头你应该要赞叹它,这个时候它的势力就强。

你想要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你要注意你现在的念头──它的坚定与否、它的所缘境是什么、第三个它生起的次数。其实你能够好好调整你的心态,你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佛法讲生命是可以创造的,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你要善用其心!

(四)结示法要:

佛教把众生分两类:一、觉悟的众生,二、颠倒的众生。

觉悟的众生我们叫做菩萨,颠倒的众生我们叫众生。一个菩萨跟众生在面对生命的时候,他们两个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他是活在未来,他是着眼在未来,所以他要的是他内在心地法门,他每一件事情,重视他心中所造的业力,他重视他的资粮。而众生是活在现在,所以他把果报看得很重要,他为了追求现在的果报,可以牺牲未来去造恶业,你看这种人是这样,他可以不管未来,他要的是现在快乐。所以菩萨跟众生这二个心态不同,当然我们从心态也可以看得出来未来的结果不同,所以我们讲

生命的相貌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 心随境转凡夫(流转门)。

第二、 境随心转菩萨(还灭门)。

生命受了两种力量的影响:

第一、外境的影响。

第二、心灵的影响。

我们讲过,佛教是重视心灵力量的,所有的戒定慧都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如果你放弃了心灵的力量,那你一生当中完全由外境来主导,你活在业力当中。所以你这个人一出生,你的业就被算的准准的,你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死掉,清清楚楚的,标准的生死凡夫心随境转,因为你完全没有培养一种心灵的力量,你对未来没有一个愿望,没有培养一个好的思想来对治自己,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顶多活在现在。身为一个菩萨,他心灵培养一种美好的力量、去创造未来。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今生是由很多的过去所累积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很难摆脱过去的,真的是如此。我们内心当中很多是过去的等流习性,直到有一天,诸位知道你们生命真正变化是什么时候吗?对了!受戒的时候!一个人产生最大方向改变的是受戒!

你看你受戒的时候,你面对三宝的境界,发自内心的许下你心中的誓愿:我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这个愿望的可贵,他是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境界出现,不影响我断恶、不影响我修善、不影响我度众生。

你说一般人他也可以断恶,也可以修善啊?但是一般人断恶修善,那是靠外在的环境,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伤害我、我就伤害你,一般人断恶修善是心随境转。受戒人不是这样,我不管外境怎么样的变化、别人怎么样的刺激我,我心中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一点也没有改变,由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的生命,他不是用外境来引导,这个人生命开始变化。

我们讲过我们生命有二种力量:一个是外境的力量,一个是心灵的力量。如果你经常是由外境来牵引你的,你可能没有美好的未来;如果你日常生活完全是由心灵来引导外境的,你现在可能不是很满意,但是我保证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你的生命当中不断的在进步、不断的消业障。所以你一定要用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不能用外境的力量来引导你,这个很重要!

你怎么知道是外境来引导你?或者心灵来引导你呢?

我们之前也讲过,一个人一天当中都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跟着感觉走,你就是外境给你刺激什么,你就做什么,你经常做你喜欢做的事,你就很难有美好的未来,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就对了!

那么心灵的力量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讲一个佛在世时的小公案给大家体会一下:

诸位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做鸯掘摩罗,这个人以前在家是杀人魔王。他为什么杀人呢?因为他受了他师父的误导,他拜一个婆罗门的外道做师父,他师父告诉他说:你要生天啊,很简单,你先去杀一千个人,杀死以后把他们的手指剁下来,串成一个像花鬘一样的项炼,挂在身上,然后我再告诉你种种的修学法门,怎么样持咒、怎么样观想,你很快就生天了。

这时候鸯掘摩罗产一个邪恶的思想,以杀人为功德,就拿着刀子去杀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把整个城里面的人几乎杀光了,不是被杀死、就是逃走了,几乎没有人住了。这时候鸯掘摩罗心想:我的功德没有圆满,还差一个啊。他就想到家里面还有一个母亲在等着他。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什么事都敢做,就要去杀他母亲。这个时候大慈悲的佛陀现前了,鸯掘摩罗看到佛陀就想要杀佛陀,但是他不管怎么追佛陀,佛陀都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鸯掘摩罗追得很累,说:沙门啊,你停下来,停下来,不要跑那么快!佛陀说:我早就停下来了,你的心没有停下来,我早就停下来了!鸯掘摩罗这个人善根很深厚,他知道一观想,唉,心停下来,把心带回家。他的心马上寂静下来,他的嗔心邪见就消灭了,就觉得自己不对,向佛陀忏悔,之后跟佛陀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证阿罗汉之后,他还修慈心三昧,来忏悔他过去杀人的罪业。有一天他去托钵的时候,看到一个妇人在生小孩,释放出那种很痛苦的叫声,鸯掘摩罗觉得很感动,就问佛陀说:我要怎么做才能够帮助这个妇人,减轻她的痛苦呢?

佛陀说:你可以做一件事,来减轻她的痛苦。你把你从出家以来,你内心当中,你对一切有情众生,完全没有生起一念的伤害之心,你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她。

不容易啊!对众生完全没有伤害的心。这个蚊子怎么叮我、怎么咬我,我完全没有想要伤害他,这不容易。他把那个完全无嗔的念头回向给她,对这个女众产生很大的加持力。

我们今天讲到鸯掘摩罗,说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鸯掘摩罗这个生命体是没有自性的,你看他以前是嗔心、看到人就杀,经过佛法思想的栽培以后,他变成一个完全没有嗔心、没有伤害心的念头。所以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他的生命彻底的改变过来。一个生命改变的原点,一定是从心灵发动出来的。从心灵的改变,才有你行为的改变,最后才有结果的改变。所以整个修行是从内向外发展的,所有的修行都必须作好心理建设,才有资格修学,这是整个唯识的思考。《唯识学》认为说:你心理建设没有作好,你整个修学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变化,这个叫做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你的心还是随境转,你要成就解脱,你一定要先培养你心灵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愿、愿望,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那么我们到这个地方讲到生命的两种力量:

第一、誓愿力;第二、观照力。

总之,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一定要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好,我们看第三段修习大乘止观:

乙三、修习大乘止观

丙一、感应道交

前面是讲到我们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命改变,从内心发挥他的力量,我们的一种誓愿力、观照力,这个观照当然很重要。现在我们把这样一种观照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在净土上。

前面是个体生命的成长,那我们怎么用心灵的观照,来培养对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就是两个众生的互动。前面是个体众生单独的成长,这个地方是我们跟佛之间,怎么透过我们心中的忆念、观照,来触动佛陀的加持力?

大乘止观当中,净土宗的第一个根本思想就是感应道交的观念。那什么叫做感应道交呢?这个内涵是什么?我们看以下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段经文我们分两段:第一段先讲譬喻,第二段再合法。

先看譬喻:

佛陀对于感应道交的观念,先讲世俗容易了解的一个譬喻:说在世间上有两个人,某甲跟某乙。某甲跟某乙之间,他们之间未来生命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呢?说是:一专为忆,一人专忘。某甲他经常去忆念某乙的好处:诶,这个人不错,很勤劳、很有慈悲心。你经常的忆念他的好处、他的功德,把这个人的好处经常的放在心中,明记不忘,这叫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一人专忘,但是某乙早就把某甲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甲的存在了。

这样子的话,这个某甲跟某乙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因缘会怎么样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两个人纵然相逢,你也生长在嘉义、他也生长在嘉义,但是有逢就像没有逢一样。你骑脚踏车过去、他骑着摩托车过去,两人见一个面,但是完全不产生作用。或者说或见非见,即使有见面,比如说两个人都在义德寺住,但是看到以后也没有什么感觉,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互动力量。为什么?因为单方面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

两个生命体的互动,来自于你心灵相互的忆念。所以我们知道心灵的力量很大,它不但影响你个人未来的前途,还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你忆念他,他不把你当一回事,你们两个以后还是起不了作用,这个是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

反过来说:我们看另外一种情况。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假设这两个人是互相忆念的,某甲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偶尔也忆念某甲的好处,诶,这两个人之间的因缘就比较深了。乃至于二忆念深,不但是偶尔的忆念,是经常的忆念,展转增胜。这样子两个人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可能会有一生,乃至于多生。如果你因缘浅的话是一生,因缘深的话会多生,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样,就再也分不开了。所以人跟人之间的相逢,跟你心灵有关系的,就是你是不是彼此的互相忆念。

佛陀讲出这样忆念的观念,就把这个观念讲到佛陀跟众生的相互关系了:

就是[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身为一个佛陀,在那种清净大般涅槃的心中,他的心中因为过去发了那个大悲愿力,所以他虽然证得我空、法空,但是那个大悲心是不空的,他的大悲心释放出悲愍众生的心情,就像是母亲忆念她的独生儿子一样,经常希望跟儿子见一面都好。但是身为儿子的,假设一心一意只想要离家出走、只想要攀缘三界的果报,不把阿弥陀佛的净土当一回事,[虽忆何为]?

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修净土都知道我们有心力跟佛力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两种力量都不可思议。但是这个佛力,你要把它启动,你要有你的心力,你要心中去忆念祂,祂才能够启动的。你不忆念祂,佛陀的力量有四十八种力量,有等于没有。

很多人都问一个问题:说这个念佛真正能够消业障吗?说礼佛一拜能够罪灭河沙,拜佛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对啊!你说呢?你说有,它就有;你说它没有,它就没有。很奇怪!佛菩萨的加持力,就是──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认为它没有,它果然是没有;纵然有,跟你也没有关系。你说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种愿望、有四十八种加持力散发在法界当中,随时跟你感应道交。我说没有,那真的没有、那就真的没有;你说它有,它就真的有,这个佛力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你把四十八愿研究透了,你就知道:

你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他的功德非常重要!

你要启发祂的功德,你要忆念祂,当然你要先了解。所以说呢,这个地方讲到一个观念,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力量,佛陀释放四十八种力量,你要把这个力量转成你的力量,你必须要做一个工作──你要忆念他!

诸位,有些人做过人家的师长,你知道做师父的最在乎弟子什么事吗?其实徒弟有没有出息是其次,做师父的最在乎徒弟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这个很现实,因为徒弟不忆念师父,两个人的缘就愈来愈远了,真的是这样子,你以后做师父就知道;做父母亲也是这种观念,这个儿子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因为这样子才能够保持因缘,母子的因缘、师徒的因缘,彼此互相忆念嘛。

所以说佛陀的力量再大,诸位要知道:佛陀的力量再大,祂不能主动的帮助你。你要知道这个观念,祂只能够被动,你要先释放一种力量,祂才能够产生回应,这个是你修净土法门要知道的。这个回应的力量有多大?是你释放的力量有多大,祂回应的力量就有多大。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祂永远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是主动的,这样子我们就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了:

感应道交有三力不可思议:

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

佛陀的本愿功德力。这里我们不详细说明,我们从下一次以后会详细的说明什么是佛力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存在法界当中,等待你去启发它。总而言之,这是已经成就的功德。

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

这四十八种力量你要能有个代表,就是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这四十八种力量有一个共通的门,你只要找到这个门,你就能够入到四十八种力量,这个门就是法力。

第三个、心力不可思议

当然最重要就是你要把这个门打开,你要有心中的忆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议,就是你内心的力量。你看诸位身上挂了很多观世音菩萨嗡嘛呢叭咩吽的咒牌、挂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咒牌,诸位觉得那个有没有加持力?

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不相信它的力量,它就没有力量。你说这个是什么法王加持的,我跟你讲:这个法王加持的,你不忆念他的存在,你每天做功课的时候不拿来加持一下,久了它就没有力量。你不忆念他,我们讲一句话:所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都是存在的,但是祂永远都是被动的,祂不会主动的救拔你。你要知道这个观念,你不释出一种力量,祂不会产生回应的。所有的外力,连佛陀也不例外,祂力量再怎么大,祂不可能主动救拔你,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念佛的人就知道,你一定要释放一定的心力,你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回应。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证明这件事情。在《净土圣贤录》讲到清朝有一个老妇人(百不管老媪),这个老妇人是做南北生意的,她南北货的生意做得很大,后来她先生往生了,这个妇人就独自撑起整个广大的家业。这个老妇人学了佛以后,知道净土法门,就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孙来经营。但是这个老妇人在家里面念佛念了三年,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增上,业障也没有消除、烦恼也没有突破、对往生也没有把握,觉得功夫不上路。她就去请教一个老和尚,一个叫道源的老和尚。

道源老和尚说:你怎么念的啊?就说:我是怎么怎么念。道源老和尚说:你这样念没有办法感应道交,你嘴巴念佛,你心里面还是攀缘这些世俗的事情,你没有真实的去忆念佛陀的功德、真实的忆念净土的功德。

这个老妇人善根很深厚,她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她之前没有把心力放进去,没有善用心灵的力量,所以佛力表现不出来。

老和尚说:你从今以后专修一个法门,就修随他去,什么事情随他去。后来她自封为百不管百不管妇人。她这个时候真正把对娑婆世界攀缘的心,全部收回来,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后来念了没多久就真实往生了,她的内心跟阿弥陀佛真实的相应。

同样一句佛号,为什么她之前没有相应,后来相应呢?

因为她前面缺乏一个心力的力量,缺乏心灵的力量放在里面。我们真实相信有佛陀的力量存在,我们真实相信,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所有佛的力量,都要透过你心中的忆念才能够把祂启动起来。这是你修净土宗必需要知道的,祂没有办法主动救拔你的,不可以的。好,你懂了这个,净土法门你就有资格修学了。那么当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以后,那我们再探讨它的功德利益:

丙二、功德利益

丁一、现世安乐

丁二、究竟解脱

当我们的心灵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我们未来净土的功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有两个:第一个讲到现世的安乐,第二个讲到究竟的解脱。

先看现世的安乐,看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先法说,第二段再讲出一个譬喻。

我们一个人的心力,我们要把心灵的力量放进去,放什么力量呢?

这个地方讲两种力量:第一个忆佛,第二个念佛。忆指的是一种观想,你经常要去想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经常要把心中的净土想出来,然后不断的告诉自己──这个地方是以后我要去的,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

其实一个人要把净土经常放在心中,这一点我们显教做得太差,你看密宗对自己本尊的功德、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他画一个唐卡,他不断的修本尊相应法: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你要把你未来的愿景在心中画出来,忆念佛陀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忆]是指观想。

[念]指的是明记不忘,就是执持名号,那是完全修止了,专注在佛号上。

我们对阿弥陀佛功德的启发,包括了忆佛与念佛两种的方式,我们一般人可能偏重念佛,忽略了忆佛这是很可惜的。那么你不断的忆佛、念佛,你现前,指的是你现生的利益;或者当来,指临命终的时候;现在见佛、或者当来见佛,必定可以见佛。

见了佛以后──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见佛有什么好处呢?你不必假借其他什么持咒、拜忏的方便,你自然可以得到心开。这个地方的心开指的是业障消除。你看我们这一念心,我们一般人很难打开,就是你很多业障盖住。

说有些人刚出家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打瞌睡、做早晚课也昏昏沉沉、暗暗钝钝的,你就是那个业障把你的心包住了,所以心没有开。那念佛的人慢慢慢慢就可以把这个业障打开,这种打开的方法,当然不是你的力量,而是透过你忆佛、念佛,启动佛力帮你打开的。讲一个譬喻: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就好像一个人经常做香的人,他身体上没有香气,但是他可以把外在的香气引到自己的身体,变成自己身体的香气,就是仰仗他力让自己有香气,这个叫做香光庄严,有香气、光明。

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的成佛之道啊,要灭除很多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你有两种选择来完成你的使命:

第一个、你完全用你心灵的力量。我们前面讲到,你心中发愿,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单独的面对你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一个选择。

第二个、你想说何必这样子呢,阿弥陀佛存在这么多力量,我可以拿来善巧运用,我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可以把他力引导进来嘛。

以我打佛七的经验,我现在平均一年打三次佛七、一次佛三。我觉得念佛法门跟其他的持咒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你念佛人到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你马上感到内心一种寂静的力量产生,法喜寂静,而且身心非常的调柔舒畅,一般持咒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刚开始也不觉得为什么,后来我最近在编四十八愿的讲义,编到第四十五愿的时候,我找到答案了!

第四十五愿说:设我得佛,十方菩萨闻我名号,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

祂说一个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能够闻我名号,能够不断的用欢喜心、专注的心、来忆念我的名号,你就能够成就清净解脱的普等三昧,这三昧的力量就是一种调柔寂静的力量。

所以诸位打佛七的时候感到调柔寂静,这个不是你自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是你心中跟那个摩尼宝珠接触的时候,祂这个摩尼宝珠有四十八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就是清净解脱普等三昧,祂释放给你的,他力的加被啊。当然也是要你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你要忆念祂,祂才能够产生反应。

如果我们能够善用佛力,其实你在生命当中你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产生更好的效果,我们不一定要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业障,不必这样子辛苦的。

我讲一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在那个《净土圣贤录》的中册,他讲到明朝有一个居士叫做杨选一。这个居士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官,娶了一个太太以后,二个人都学佛了,他太太比他还学得认真。杨夫人平常把家事忙完以后,就专心的念佛。后来这个夫人到了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下了一个男孩子,之前是生了几个女孩子,生下这个男孩子以后,她就跟杨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我已经给你一个后代了,从今以后我要专心的念佛了,希望你能够成全我。这位杨先生也不错:好吧,我们家那么大的三合院,你找一间空房子住吧,好好的念佛。

这个杨夫人就找一间空房子住,开始很专心的念佛,那时她可以说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得非常的法喜。但是念没有多久,她的背上长一个脓疮,像鸡蛋一样的脓疮,化脓流脓流血出来,找医生看都没有用。但是这个杨夫人知道找医生没有用以后,她就很虔诚求佛力加被: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我一定要把这四十八种力量引导到我的生命里面来。

有一天晚上她做一个梦,梦到一个很大的鬼,拿一把刀子要杀她,她就赶快跑,跑到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更大的神像、放大光的神像,她就跑到他后面去了,这个神像就把这个鬼赶走。从那次梦境醒过来之后,她背上的脓疮就慢慢的好转、慢慢的干枯,最后脱落就完成好了。经过这件事,以后她就有信心了,她也没有做什么,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嘛。后来她念了没多久就往生极乐世界,临走之前还把她先生叫过来,说:有四个童子要迎我到净土去了,跟他道别,然后就安然的往生了。

诸位都知道,我们修行当中,最难处理的是冤亲债主,你要处理冤亲债主不是有慈悲心就可以,你还要有功德力。说你欠他一百万,你还不起,有一个大富长者说:没问题,这件事我帮你负责,你欠一百万,我给你五百万,行吧?可以。所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说明: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创造香气,重点是你要把这个香的香气,引到你的身体里面来,这才是重点。你再怎么修行,你修得过阿弥陀佛吗?不可能嘛,他是佛,你是众生。我们重点不是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比,而是说你怎么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成你的力量?

这件事很重要,这是一个人成败关键!我们今天面对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你怎么样把阿弥陀佛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第4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我们讲到念佛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是现世的安乐,第二个是来世究竟的解脱。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是一种本尊相应法。

也就是说,我们在整个修行破恶生善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要仰仗本尊的加持力,我们讲他力法门。

重点是你怎么把本尊的功德启动起来,变成你的功德,这个是重点。

那么在本经当中讲到忆佛、念佛这两个方式,你就可以把本尊的功德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现在没什么钱,没关系,你靠在本尊身上,套一句印光大师──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我们一个众生、一个没有资粮的心情,进入到阿弥陀佛的功德海,这个就是本尊相应法的一个思考模式。当我们忆念、念佛以后,对我们来生有什么好处?我们看经文:

丁二、究竟解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这里是讲到大势至菩萨的一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先讲自利的功德:我本因地,大势至菩萨回忆他过去,在因地身为一个凡夫的时候,他是怎么修学呢?

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刚开始我也是一样苦苦恼恼的、业障很重,但是我有一个好处,我能够善加利用佛陀的功德,我不会一个人那么笨,一个人去面对烦恼障、业障,我知道这个法界深信诸佛皆充满,有无量的佛、有无量的本愿功德,我善巧的把佛的功德引导到我的心中,因为这个佛力的加持,而证入了无生法忍。

但是这个地方大势至菩萨并没有强调他往生净土。其实诸位你看净土法门的传承,在最早龙树菩萨的时候,他判教为难行道、易行道。他是不强调往生净土的,他是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的念佛,然后修止观,证得无生法忍,没有求生净土的观念。到了昙鸾大师以后,才把求生净土放进去,这个我们以后再来说明。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但是现在的环境不同了,大势至菩萨说:我并不劝你们走我过去的路,因为我那个时候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善知识很多、三宝的力量很强,现在末法时代魔强法弱,恶因缘的力量超过正法的力量。那在这五浊恶世当中,现在的我是摄受念佛的人,劝勉念佛人赶快到西方净土去,所谓的往生不退,成就不退转。

在经典上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的,要能够保持菩提心不退转是非常困难。恶师邪友的误导七弄八弄,就菩提心就退了退大取小了;更严重的连二乘也退掉了,退到生死凡夫去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引用了然法师的一个说明,了然法师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实总归有四种的摄受:

第一,光明摄受:

我们忆念佛陀的时候,有光明的摄受,这个光明的摄受是干什么呢?消灭众生无始的业障。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光明引到我们的身心世界,就感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受,消业障。比如说你过去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业,阿弥陀佛慢慢慢慢的把你的业障消灭。

第二,神力摄受:

破除鬼神、冤亲债主的障碍。这个是很麻烦的冤亲债主,我们过去颠倒造了很多杀业,现在冤亲债主找上门,他不放过你。但是没关系,你靠在阿弥陀佛身上,阿弥陀佛有神通力,他四十八愿里面有很多消业障的、消除鬼神障的,这叫做神力摄受。

第三,法身摄受:

使令念佛人菩提心的善根慢慢的增长法身摄受。我看到修大乘的人退大取小很多,但是我看到念佛人退大取小的很少。你看念佛人退失大乘善根、修习小乘的非常少,在比例当中,在所有宗派当中最少,因为阿弥陀佛的摄受,其他的人要退就退了嘛。你念佛的人,阿弥陀佛有一种法身摄受你,不容易退。

第四、色身摄受。

这个最重要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开示慰导、接引往生,这个叫色身的摄受。

前面三个,光明摄受、神力摄受、法身摄受,是讲现世的安乐;色身的摄受是讲临命终的时候,你要是起烦恼了,阿弥陀佛来开示你、慰导你,把你接走。前面我们只讲到念佛能够破除障碍、消业障,并没有强调往生净土的思考。但是大势至菩萨,他就强调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个净土宗就正式成立了,归于净土。

我们讲到其实在净土宗的判教,最早的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他是不强调求生净土的,他只强调念佛来破除障碍,当助行。但是到了唐朝的昙鸾大师,他认为这样子是不够究竟的,他说:这个五浊恶世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应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也有这种观念,他说,在我们一大事因缘当中,三界生死最难跳脱!说我们成佛之道那么远,其实真正困难的是前半段,就前面一小段而已。我们在成佛之道当中,花的时间最多的、障碍最多的,就是三界这一关。

我讲实在话,三界这一关你跳出去,后面那一段就很好走了,因为你障碍少了,我们讲断恶、修善,其实你大部分都在修善,所断的是所知障,那很简单,那是观念的问题而已。不像三界那么严重,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不得了。你说你今天跳脱三界以后,你顶多是你说你是初果,或者是初住、二住、三住,你顶多进步比较慢而已,你说我一个礼拜都没有做功课,顶多就是保持原地,没有进步。诸位知道:你在三界打滚会有什么后果吗?

你现在是一个正念分明的出家人,但是你可能来生会造很多五逆十恶的罪业,有可能,因为你福报现前了。如果你内心没有很强心灵的力量、正念力的话,你容易心随境转,福报现前,我们讲菩萨福报现前的时候,如果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观照,很容易产生放逸,这个放逸以后,你就起颠倒了。一般会造罪的都是福报大的人,因为你积集资粮、你布施持戒,来生福报现前,就造了恶业,第三生堕落,叫三世怨。

所以这个三界的退转是很严重的,会把你从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然后退到地狱去了,退到这种程度。所以讲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你应该要赶快到净土去修学,成就不退转的功德。这个是我们念佛真正的目的,是这个。

丙三、修学方便

前面我们讲到要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要忆佛、念佛。那怎么样忆佛、念佛会比较好呢?有没有什么样的方便?这个地方大势至菩萨将忆佛、念佛主要的方便法讲出来,看经文:

修学方便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成就首楞严王三昧,所谓的圆通就是三昧,不过这个三昧是真如三昧的意思,不是一般的三昧。佛陀问我怎么成就首楞严王三昧,我没有其他的选择,我只有二个最好的方便,第一个就是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这个是成就念佛三摩地当中,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二个方便。

一、都摄六根专注力。

二、净念相继相续力。

印光大师解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说这个都摄六根就是一种对佛号的专注;净念相继就是把专注的力量变成成片,一种相续。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都摄六根:我们都很想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我们会去忆佛、念佛。那这个当中成败的关键,就是你是不是能够都摄六根、摄心专注。我讲实在话,佛陀对你的加持力,不是你念得很多就有效,不是。你是不是每一句佛号,印光大师讲要听得清清楚楚,那种虔诚专注的心要生起。

念佛法门一个原则:宁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实告诉大家,念佛法门一个原则:宁可少、不可草!你说你没有时间,你宁可念少一点,但是你要摄心专注,每一句佛号要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净念相继:当你的心把佛号听得很清楚、很专注的时候,你要慢慢把这个佛号怎么样?变成片状。我们讲由生转熟。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说念佛只有两句话而已,他每一次打佛七开示都是由熟转生、由生转熟,都这二句话。

由熟转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平常很熟悉三界五趣的果报,把它由熟转生。第二个、你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很生疏,由生转熟。

所以我们整个打佛七,这个观念我把它会归成二句话,就是打得念头死,建立弥陀佛。就是把你三界的念头慢慢慢慢的消灭,把你对阿弥陀佛那个皈依的念头慢慢建立起来,净土宗就是修这个而已,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圣道门不太一样:

圣道门是完全靠自己,什么事都靠自己的;净土法门是你要想尽办法,把佛陀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自他不二。这两个思考模式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两个都是向内追求。

我们要知道:净土法门虽然祈求外力,但是跟外道不一样。

外道在忆念他们的上师、本尊的时候,他是心外求法的;我们是向内安住的,我们讲过是由内而外,由内心的摄心专注、虔诚恭敬,来召感佛力加被的。没有人一开始就注意佛菩萨什么时候现前,修行不可以这样,这个地方要注意。

忆念净土功德(作意、触、受、想、思)

前面是讲到念佛,那我们怎么忆佛呢?我们怎么忆念我们未来的一个净土?我们即将往生净土,那你对未来的愿景怎么在心中规划起来?然后不断的忆念它、产生皈依的心呢?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作意,把净土描绘出来,然后不断的接触,产生欢喜的感受,产生一种很正面的联想,我一定要去,我一定可以去,然后产生一种思想的造作。

我们把极乐世界、这个未来的愿景,我们根据《阿弥陀经》分成二类:第一、安乐的功德,第二、解脱的功德。

一、安乐的功德

我们讲到离苦得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想我们生命当中,其实我们对于离开痛苦是比较急迫的。离开痛苦第一个,安乐功德

第一、不堕恶道。

我们生命有很多灾难,比如说你发生车祸、产生很多的意外,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一个人当中最大的灾难就是堕落到恶道去,那种刀山油锅的痛苦!而这个堕落恶道,不仅仅是它痛苦的感受而已,而是他会产生一种愚痴相,遮蔽我们菩提心的善根。所以你到恶道再出来,那你这个菩提心几乎是完全被毁掉了,所以菩萨要避免到三恶道去。

极乐世界就是说,即使你过去生有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你到极乐世界,起码它保证你──直至成佛为止,你不会再到三恶道去了,这是很重要的保证,你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列进去不堕恶道,你未来的愿景这个要列进去。

安乐功德

第二个,色身坚固。

这个地方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有关系,他说:成就往生的菩萨,他的色身叫做金刚那罗延身,一生没有病痛。

《华严经》说:菩萨的修学,他还不怕老、菩萨也不怕死,菩萨最怕什么诸位知道吗?对了,生病。

这件事情蕅益大师他是感触良深,你看蕅益大师的自传,他说我每一次一修行就生病,很奇怪!蕅益大师他说他每一次一加行,蕅益大师的观照力、心力、行力不得了的,但是他每一次加行就生病。当然这个也是他的增上缘,蕅益大师要是不生病,我们看他的传记,他可能不会求生净土,他就是因为病痛的关系,后来开始念佛。他说他病到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只有含泪念佛。

后来含泪念佛以后把病消灭了,出关以后,从此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万牛莫挽,对阿弥陀佛就真实的皈依下去了。

所以你就可以知道这个病痛对一个祖师的折磨是如此,那我们凡夫那就不要讲了。所以阿弥陀佛跟你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在这一期的生命,你绝对不可能生病,不管你以前有什么杀业,你那个业不能再活动了。

这两个保证很重要:不堕恶道、色身坚固,最起码离开这二种痛苦。

得乐这当中我们先看它的依报,依报有三跟四:

安乐功德第三个,衣食自然。

一般来说,如果你来生选择在娑婆世界,你要为衣服、饮食付出一些精神体力,去工作、去追求;在极乐世界,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要什么饮食,你一想它就出现,吃完了也不用洗钵,它自然消失掉,减少很多精神体力的耗损,这是一个安乐的环境。

安乐功德第四个,国土庄严。

诸位都知道一个每好庄严的环境,的确会让人产生一个欢喜的心。在《阿弥陀经》当中讲到国土庄严主要有四种:

1、生处的庄严:你要到极乐世界,你是在什么地方受生呢?你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华中化生,那非常的庄严、非常的尊贵。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出生,是硬拉拉出来的,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住处的庄严: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是宫殿。这个宫殿诸位在想像、观想的时候有二种:一个是地上的宫殿、一个是树上的宫殿。有些人喜欢住树上,居高临下,有些人喜欢住地上宫殿。

3、大地的庄严:黄金铺地。在《无量寿经》提到:极乐世界的黄金是柔软的,而且它会释放出香气大地庄严。

4、虚空的庄严:在虚空当中经常产生美妙的音声,使令我们产生念佛、念佛、念僧之心。

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把极乐世界这种庄严想像出来!诸位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完全陌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把极乐世界想出来,你很难产生皈依的心心想事成,你对本尊的功德一无所知,你怎么去跟本尊感应道交呢?诸位知道所有的修行最大的过失是什么吗?愚痴、无知是最严重的,因为无知你没有办法想像,你就打妄想。

前面是讲依报,第五、第六是讲正报。

第五个,具足五通。

极乐世界你只要往生到那个地方去,阿弥陀佛给你的果报体──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在《阿弥陀经》特别讲到神足通,它提供你一个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让你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所以我们刚开始念阿弥陀佛,但事实上到净土去的时候,去亲近十万亿佛,而且回到极乐世界的时间非常的快。这个果报体的功能很大,你看我们住娑婆世界,你从义德寺到台北去就要花好几个小时,而且你的活动范围就在地球打转,你没有办法离开地球的,你怎么去亲近十方诸佛呢?没有办法。所以这个地方还是有差别,环境是有差别的。

第六个,寿命长远。

这个很重要!时间,是一个修道的基础。你问问那个老参,就知道这个时间很重要。你看我个人的修学,我刚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佛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个是一句话而已。但是我慢慢感受到人生真的是一个动态变化,我觉得无常还不是非常可怕,变化我还可以接受,其实那个无我是最可怕的,它怎么变你没有办法控制,你没有主宰性,它怎么变?它爱怎么变就怎么变,你没有办法决定的。我相信每一个人出家愈久,对无常、无我的感受愈来愈深。

经典是要透过你生命的经验去体验的,点点滴滴先把它了解在心中,然后跟环境不断的碰撞、然后产生反省,点点滴滴就可以把文字的义理,转成你一种智慧的光明,所以这个生命的碰撞是必要的过程,那这个都要时间!我觉得一个人修行要有成就,你要活得久一点,你要想办法让你自己活得久一点,真的是这样,因为你时间太短了,真的没有时间消化。那阿弥陀佛提供我们一个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你可以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来亲近善知识、来听闻佛法。

这种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从离开痛苦到成就依正的庄严,最后给你一个正报殊胜的五通、长久生命的果报,这个你都要记在心中。

二、解脱的功德。

前面是安乐,这个地方是解脱。

第一个,亲近十方诸佛: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有方便力。其实我们在修行当中,有些障碍没有办法破除,就是你没有找到好医生,没有人来引导你,说实在,可能你自己也没有这个福报,你自己就是过去生没有跟善知识结缘。那么所有善知识最殊胜的是佛陀,亲近十方诸佛,我们现在只能够亲近佛像。

第二个听闻佛法:在极乐世界你经常能够透过鸟类的声音、风吹宝树的声音,来听闻佛法。佛法有开慧之功,它能够开启你心中的智慧。所以一个人不听佛法久了以后,就跟着妄想走了,没有智慧了,就容易起颠倒了,所以闻法有开慧之功。

第三个诸善俱会:这个讲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祂有一个清净的僧团。你一天到晚跟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在一起,你也不敢放逸了。所以他有这三宝力量的摄受,所以在安乐的环境当中,你很容易成就圣道。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一个观念,就是说我们修本尊相应法的时候,你要先知道结果才有因的。所以蕅益大师提出一个因果相应法,他说: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祂创造一个净土的功德,祂也创造了一个佛号,这个净土就是一个果,佛号就是一个因。那你应该怎么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说你必须把你净土的功德跟佛号连结在一起!

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把你未来的功德,跟佛号连在一起。  你希望你来生没有病痛,你要发这个愿:我希望到极乐世界没有病痛。为什么呢?因为有佛号。你希望你来生的果报体,不要像现在这样障碍这么多,去亲近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亲近药师佛也不行。你能够自由自在,今天亲近药师佛、明天亲近阿閦鞞佛、后天亲近文殊菩萨,祂提供你一种神通的果报体,那为什么会有这五种神通呢?因为有佛号。你必须把你来生的愿望跟你心中的佛号联想在一起,这个时候你对佛号才能够产生强烈皈依的心。

你现在有一颗钻石,如果你不知道这颗钻石的价值,你一下子就把这个钻石跟石头一样丢掉了,你忘失掉了,很简单嘛。如果你把你的愿望跟钻石连结在一起,我这个钻石不能丢掉,因为我很想要买一栋房子;为什么有房子?因为有钻石;我想要买高级汽车,因为有钻石;我想要买很多珍宝,因为有这颗钻石。诸位,这个时候,诸位,你这颗钻石你还会丢掉吗?不会了,它是你未来整个生命的希望。

所以修净土的人必须怎样呢?先设定目标──你未来的愿景: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正庄严、三宝的加持,然后把你的功德跟佛号联想在一起。

诸位你知道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打佛七的时候,有些人的佛号很容易忆持得住,有些人的佛号念没多久就跑掉了?诸位知道为什么吗?

事出必有因,对了。因为你这个佛号没有产生一种功德联想,它只是一个佛号、一种声音,那你对它是可有可无嘛,你根本没有对佛号修皈依嘛!讲实在话:你这个佛号没有产生一种功德联想,这个佛号你念不住的!

你必须把你未来往生净土的愿景,跟佛号紧密的连结在一起,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佛号就意义重大了!你必须告诉你自己,你离开了佛号,你就一无所有了,我看你还敢不敢离开佛号!你绝对不敢。你想说怕啥,我没有佛号,我靠我的戒定慧,那你这个人没有办法修净土了,因为你没有一心归命,佛号对你是可有可无嘛,那你这个算什么本尊相应法?那你就跟禅宗一样,把佛号当做摄心方便而已。

所以所有净土宗的人要把佛号念好,首先产生强烈皈依的心,我们讲不共的皈依──你要观想:你自己是业障凡夫,你离开了佛号,你来生就完全没有希望了,这个叫做通身靠倒。

你把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句佛号上,我保证你这个佛七念得非常好,而且你也真实可以把本尊的功德全部启发起来,这个就是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这个意思,一心归命。我们看最后的结示劝修:

甲四、结示劝修

乙一、结示法要

丙一、心念之安住

我们最后把前面心灵的力量跟佛的力量,唯识讲心灵的力量,净土讲佛力,心力、佛力作一个总结。第一个,结示法要。整个大乘佛法的止观有二个重点:

第一、云何应住,

第二、云何降伏其心。

你的生命怎么安住?这是根本问题,就是你的目标在哪里?  我们这念心的安住其实有三种:一个是住在过去,一个是住在现在,一个是住在未来。

我们常说一句话:下等人是住在过去。

你看我们现在今天,有昨天、跟明天,你比较在乎昨天还是明天?  明天啊?那你这个人有希望哦!一个人如果老是讲到昨天、前天怎么样就完了,因为过去不能改变嘛。你一个人老是注意过去,就失掉未来,因为你老是去注意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过去又不能改变,你把精神体力放在过去干什么呢?所以诸位要知道,一个人不能老是活在过去,因为它不能改变,你这样是浪费时间,你再怎么样去想它、再怎么样去努力,它永远就是不能改变。但是你也不能活在现在,因为现在变化多端,无常变化,无常无我,你根本没有办法控制的,一个人要活在未来,未来是可以期待的,是有无量的可能性的。

所以在圣道门当中,对于过去、现在、未来,其实圣道门是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净土宗是有所住,一个人完全无住,净土宗你没有办法修学的。你说我完全无所求,我来生求生净土也好、不求生净土也无所谓,那你这个思考模式不是修净土宗的思考模式!

我们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传承,这个传承当中,就是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它的核心价值是不同的。你没有掌握住这个净土法门的心要,你怎么修呢?为什么所有的法门都要有上师口授的传承?就是要把这个基本的精神把握住嘛!你光是念佛能够往生吗?我看未必,你没有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净土宗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最清楚:

净土宗中心思想: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一个净土宗的生命观,你如果真的把今生当做客人、把今生完全放弃了,你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久莲池会上人。你把生命放在来生,我保证你一定往生!这是根本问题、安住问题。我们很多人忽略了根本,你看你把今生看得很严重,然后再来对治,怎么对治都不对,因为你刚开始根本就错误了,你就不应该住在现在嘛。我要提醒大家,修净土宗的人不能重视今生的,讲实在话,你住在现在,你是障道,因为你这个思考模式是错误的,你不合乎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它的根本心法是不能这样子的。净土宗是住在未来,修净土宗的人,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理念:你为了未来而活,你不是为了现在而活的,你人生的目的只是来积集资粮而已。

你如果能够掌握这个中心思想,你佛号念得多、念得少那是其次了。所以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句话你要参透了,那大概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就掌控起来了,净土法门你再修就不难了,根本但得本不愁末!好,但枝末我们也讲一下。

丙二、心念之增上

当我们真实的住在净土、住在未来之后,要怎么样去增上?用枝末来加强根本,就是加强心中的忆念:一心归命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其实这个思想我们前面也讲过。蕅益大师的因果相应法,我们再把它念一遍:

思惟娑婆的是苦、极乐世界真实乐。

来告诉你自己,你来生有两个选择:

1、继续在三界里面打滚,那你要继续的面对烦恼障、业障、报障,那充满了变数。

2、你往生极乐世界,你看极乐世界有很多的──不堕恶道、没有病痛、有种种依正庄严、有种种三宝的加持,你要经常把极乐世界的功德放在心中。

第二个、你要思惟我是业力凡夫,无有出离因缘。

我很想到极乐世界去受用极乐依正庄严,但是我自己没有力量,这个很重要啊!你要相信你没有力量,你才能够真实的皈依这句佛号,印光大师讲:死尽偷心,那么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修净土宗的人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太有信心你净土宗没有办法修,你要对佛有信心,不是对你有信心。

第三个、思惟阿弥陀佛有大誓愿,决定可以救拔我。

你相信阿弥陀佛,他有四十八种力量,他决定可以救拔你。这个四十八种力量,我们从下一堂课会一一的加以说明。

这个时候,它的思考模式就是说,你首先要创建一个你未来的愿景,你希望以后怎么怎么的,而这些未来的目标,都是因为有佛号的关系,你才可以完成,你平常要经常做这个工作。这个时候你跟阿弥陀佛佛号的关系就愈来愈深了,因为你离不开祂,离开祂你就完了。这个就是我们要透过这样的思惟,来建立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因缘,要愈结愈深。

我们最后作一个总结:

乙二、举颂劝修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

这是善导大师为了对治我们一般人太重视今生、活在现在的过失。

那我们对今生的生命有三种的执着:

第一、色身:你用很好的东西来保养你的色身,结果色身还是让你失望。为什么呢?渐渐鸡皮鹤发,脸皮也皱纹出现了、头发长白头发了、体力也衰退了、行动也龙钟,就是缓慢了。

第二、你把精神体力放在你的财宝,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你财富很多,但是你生病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受用。

第三、你把你的生命寄托在你的眷属,你很多美好的眷属。你的眷属虽然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幸福快乐,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是各奔前程、各分东西,现在只是暂时的相聚而已。

所以我们把精神住在今生,你临终一定会后悔。那怎么办呢?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你应该把你的精神体力安住在佛号,去祈求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才是有智慧的一个抉择。所以整个净土宗,你心灵的力量是很重要,你要怎么去引导你自己。

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如何去创造一个来生的愿景,那你必须要有一些资料,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希望透过四十八愿的学习,诸位在心中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构建起来,然后不断的修皈依,那么你有一天绝对是心想事成!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念珠的数目就是你将来往生净土的日期 念珠的数目就是你将来往生净土的日期

已经明心见性,何必还要再求生净土 已经明心见性,何必还要再求生净土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三圣都指归净土 三圣都指归净土

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 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净土不是自了汉法,更不是小乘佛教 净土不是自了汉法,更不是小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