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

2023-12-28 净界法师

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 

(第一讲)

我们今天的主题,想利用两堂课来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大乘的菩萨,如何把净土宗皈依的心跟大乘佛教里面观照的心,做一个圆满的结合。我们一般在念佛的时候,主要是皈依。我们相信我们业障深重,我们相信弥陀能够救拔我们。那么这个皈依,为什么一定是要带有智慧的皈依呢?而不是带有感情的皈依呢?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净土宗的特色,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它是一种双向的修学,它不同于圣道门是一个单向的修学。如果你走圣道门,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所依靠的是心力不可思议,你用你的心力去操作所有的法门,然后呢,这样的一种修学是直接反映到你的功德里。你的心有多大的力量,反应在你的生命就有多大的改变,这叫作自力法门,一步一个脚印,它单向而已。

净土宗不是这样子。净土宗是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力会创造一种力量,但这个力量呢,是先跑到佛陀的本愿功德去了,然后到了本愿功德以后,再回过来加持我们。所以我们是两种力量,我们是先去启动佛力,然后再来加持我们的心力,因为它是双向的。

这个双向就有问题了,就牵涉到感应道交了。今天不管你是怎么修行的,关键是你能够把弥陀的功德启动多少,它有四十八种加持力,你启动了多少是关键了。因为它是双向嘛,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那么这个时候作为佛陀,他老人家是平等的,但是为什么一百个人念佛,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因为一百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所以,感应道交有一句话是很关键的,在经典上说,什么是感应道交呢?说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个地方谈到了两件事情:

第一个,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他是圆满自在的、平等的。以一切法界为身,就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佛陀的自受用当然是圆满的,但是当佛陀要启动他受用的时候,当佛陀要来到凡夫的世界,要加持凡夫的时候,那对不起,请佛陀遵守我们凡夫世界的规矩,那叫作因缘所生法。佛陀本身是非因缘所生法,佛陀是超越因缘的,那当然是站在佛陀的角度,但是佛陀今天想要救拔我们的时候,他要来到我们凡夫的世界,来救拔我们,那佛陀肯定是要遵守我们凡夫的因缘所生法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什么叫因缘所生法呢?简单地说就是你今天带动这个佛号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

很多人都在念佛,但是效果都不一样,作为佛陀没有意见,佛陀是法界身嘛,对不对?但是,佛陀对我们的加持就牵涉到你提起这个佛号的当下你是怎么想的,就决定了佛陀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加持。所以,诸位你可别忘了,净土宗虽然是他力摄受的法门,而主动权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说佛陀给我们多少东西,不是佛陀决定的,如果佛陀可以决定的话,那一切法就不是因缘生了,那是违背众生法则了。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我们的心态决定了佛陀给我们的多少,那么这个地方就影响净土宗的成败了。

所以净土宗很多人有盲点,他不知道心态是重于数目的。很多人把修行的重点是放在你念多少声佛号,当然这个也很重要,但是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心态不到位,念再多的佛号,帮助不大。你有整山的石头,赶不上一颗钻石,因为整山的石头还是石头。所以念佛的质量超过念佛的数目。

感应道交,我们简单地分这两块,简单的说区分这两块。就是说,反正这个佛号要推动的时候,你要得到佛陀的加持,你一定要有皈依的心。

那么第一种人的皈依是带有感情的皈依。这个人,他没有经过大乘佛教的教育跟训练,他以前是什么心态,他念佛以后还是什么心态,他完全没有经过训练。我们凡夫就是颠颠倒倒嘛,生生世世贪恋娑婆,所以去招感生死业力。我们去启动了生死业力,然后以这种心态,学佛以后,你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调整,就直接提起佛号。当然按照唯识学的等流性,你没有改变,那就是原封不动。

就是你这个心态跟昨天一样,昨天的心态跟前天一样。所以你这种皈依,只是有所得的攀缘心的一种皈依的心,那佛陀给你世间的快乐,因为你这种心态没有了生脱死的心态,你只想离苦得乐,因为你在生命当中遇到了挫折,你提起了佛号,你这种皈依是带有世间的感情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所想的是世间的安乐,佛陀作为普门示现当然也只能够给你世间的快乐,如此而已嘛。

所以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生呢?你往生的话就违背因果论了。你所有的佛号都在娑婆世间打转,当然临终的时候,没有一个佛号会把你带到净土去了,因为你的心态的档次就是这个档次。

我们现在就是说,我们必须把一种世俗的感情的皈依变成一种理观的皈依,变成一种了生脱死,放弃主宰的皈依,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经过教育、通过熏习,通过你不断地去栽培了。

所以净土宗的人,当你在创造佛号的时候,请你先提升你的心理素质,这很关键的。你的心理素质是这种素质,你今天所念的佛号,就是这个档次。你的素质提升到出离心,你的佛号就跟到出离心的档次;你的佛号提升到菩提心,你想要成佛,你为了成佛而念佛,你的佛号就跟菩提心全部相应。所以当你的内心世界向前跨了一步,就意味着你所有的佛号都跨了一步。

所以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感应道交就是这样感应的,就是你是怎么想的,佛陀就给你什么样的东西,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现在的问题就是佛陀准备好了,但是我们准备好没有,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准备,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念佛的功德。所以我们今天的确有需要来谈一谈,怎么样提升我们净土宗的心理素质,才能把佛号念好。佛号念好是要有智慧的,不是你一直念就会把它念好,不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很虔诚地去学习大乘佛法,提升你内心的观照,这个时候佛号才可以把它念好。

好,我们来看看,今天这堂课的主题,有五个主题。

第一个,我们先谈谈人生的因缘。为什么这个人,他一生当中会有这个遭遇,乃至他学佛以后,他修行的档次是这个档次,这个和他对人生的观察是有关系的。就是说你对人生是怎么观察的,怎么理解的,你心中依的是什么道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因缘出来了。你心中的念想,所以我们来谈谈,学佛人有三种念想,创造了三种因缘。

第二个,我们来谈谈我们众生的病根。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直不能够离开轮回,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善法,生死轮回永远斩不断,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净土宗的人,他平常可以把佛号念的很好,临终的那一关,为什么过不去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众生的病根。

第三个,修行方法。我们透过前面的因缘观,透过众生的病根,我们有没有办法能够总结一个念佛的方法,可以把这个佛号直接超越娑婆,直接趋向净土,就是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就是我怎么知道我这个佛号念出来的是一个往生的力量而不是离苦得乐的力量而已,第三个讲修行方法。

第四个,我们把前面做一个总结。

第五个,我们用两个偈颂来结示劝修。

甲一 生命的因缘

(一) 三种缘起

我们先谈一谈生命的因缘。我想我们今天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我们开始修学佛法,但是每一个人修学佛法会有不同的相貌出来。按照佛教的理论,蕅益大师把修行人分成三个档次,三个跑道,你检查一下,就知道你现在走在哪一个跑道了。

一、业感缘起

灭色取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第一个叫作业感缘起。

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个,开始相信一件事情:生命是有轨则的。什么轨则呢?就是业力不可思议。善业创造快乐的果报,罪业创造痛苦的果报。那么站在业力的角度呢,这种业感缘起的思想,它的教理来自于人天乘跟声闻乘的教法,都是在讲业感缘起,它所强调的只有一句话,叫作:[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的主宰者只有一个,那就是业力。当你善业起来了,你就快乐,当罪业起来了,你就痛苦了。

那么业感缘起,它的好处会让我们一个人谨言慎行。这个人他的道法只有一个道法,叫作业力的时候,这个人会非常谨慎,因为他知道业力很重要,他也会努力地断恶修善。

但是如果他停留在业感缘起,会有两种过失:第一个,过度的乐观;第二个,过度的悲观。因为业感缘起是对立的,它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立法,善恶的对立、苦乐的对立,它的因果法则是一种极度的对立。当他顺境的时候,他就走上人天乘。他觉得:怕啥?我只要断恶修善,我来生就能够得到人天的快乐。这种人会积极地从事慈善事业。那么如果他遇到了挫折,他会极端的悲观,会对人生完全地放弃。

下面这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人如果一辈子只信奉业感缘起的时候,他对人生的观察如果深刻一点,他会觉得不管快乐、不管痛苦都是无常的,人生没有安全感,因为你是动态的嘛,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人生没有价值。

所以按照业感的角度来看人生,人生是毫无价值的,即便你修善又怎么样呢?你修善,好!你来生快乐,但是这个快乐终不久住啊。你把快乐花完怎么办呢?你今天去吃刀上的蜂蜜,你把蜂蜜吃完了,那把刀就现前了。所以人生的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

从业感缘起来看人生,它有个缺点。它的优点我刚刚说过了,如果你这一辈子完全用业力来思考人生,你的好处是你会谨言慎行,断恶修善,但是你的缺点是你到最后会看人生,就很悲观,因为从无常当中,看到生灭的变化相,最后你觉得,只要是有为的诸法都没有意义,只有寂静涅槃是最为快乐的。

这种情况、这种经论在《阿含经》讲的最多,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目犍连尊者,他是大阿罗汉里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山中打坐的时候,看到执杖外道,他用神通力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结果过了没多久,执杖外道又从那个地方又走过来,他又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第三次执杖外道还是朝着他的方向走,他知道他的业力成熟了,那么他就甘愿受报吧。结果就被执杖外道用木杖,打成肉酱,死掉了。为什么?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标准的业感缘起的说法。

再举一个例子,你不要说大阿罗汉了,我们举佛陀好了。

《阿含经》里面的佛陀,你看啊,从业感缘起的角度你看这个人生是怎么回事。说是琉璃王带了军队,要毁灭释迦族。因为琉璃王以前在做王子的时候,受释迦族的侮辱,所以他成就国王以后他要报一箭之仇,报他小时候的屈辱。结果他带着军队要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用神通力在道上阻扰三次,不得成功。结果琉璃王在佛陀的面前,照样把释迦族给灭了,为什么?业力不可思议,这很明显嘛业感缘起。

那么,这样是刚开始我们学习佛法是这样学习的,对不对?很正常。我们会从业感的角度来看因缘,它使令我们断恶修善,谨言慎行。但是它的不圆满就是说,它会落入两种极端的思考:一个走上人天乘,走上慈善事业;第二个走上二乘的偏空涅槃,他完全放弃人生。

当然业感缘起,是我们在生命当中学习佛法第一个道法,第一个轨则。

二、赖耶缘起

万法唯识

唯识所现,唯识所变。

第二个,我们还可以进步,走上赖耶缘起,这个很关键。

业感缘起的思想是我空法有,它认为法是真实的,尤其业力是真实的。到了赖耶缘起以后,他觉得二空真如了,法也空了。就是说当我们造了业以后,那个业力跑哪里去了呢?总要有一个东西把它保存下来了呀,因为你造善的时候不是马上得果报,这是事实嘛,所以有一个心识把业力给保存下来了。那么既然有心识保存这个业力,这个心识是可以受熏的。就是说你可以透过第六识的熏习,来不思议心不思议变,所以就创造了唯识所现、唯识所变。

唯识所现的第一个识是什么呢?是第八识。第八识,它保存我们过去的业力,但是第六意识的思想可以主导业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化被动为主动了,原来业力是可以被主导的。也就是说,我不能改变我的业力,但我可以重新解读业力。就是我不能改变人生,我今天会生长在什么家庭,我会跟谁结成眷属,谁会做我的子女,我的人生会有怎么样的遭遇,这件事情我说了不算,我不能改变人生,但是我可以解读人生。就是说今天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是我说了算,我可以说他是来伤害我的,我也可以说他来成就我的,所以我们有解读人生的主动权。

那么,这个时候唯识学的思想就比业感缘起更高明了,就是说业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固。

举一个例子,最简单的就是了凡四训。你看了凡四训,他给人家算命的时候,他说他今生只能活到五十几岁,没有儿子,结果他发起善念,造了很多的善事,结果他从五十几岁活到八十几岁,他从没有儿子变成有两个儿子。所以你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道理就不成立了,就提升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说美好的思想的确能够去创造美好的业力,而这种思想,赖耶缘起对带业往生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今天完全活在业感缘起,没有人可以往生的,我们过去造了那么多生死业,你现在还都没有还完,你想离开娑婆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肯定要消业往生啊。

带业往生,就是我们用临终的正念来引导业力,用思想来影响业力。我创造一个超越娑婆世界的思想,创造一个往生的思想,所以我带动了往生的净业。既然我的思想不是娑婆世界的,那娑婆世界的业力就不能干扰我。

所以赖耶缘起他本身就比业感缘起更高明了,用思想来引导你的业力,这个人的进步更快了,这个跑道,比前面业感缘起的跑道的这个车子跑的更快。这个乘啊,从小乘到大乘,那他的进步更快了。当然作为一种思想,那这样子的话,重视思想的人就很重视学习了,因为他随时要保持自己有正念正知,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断地学习,让你的思想水平不断地提升,你才能成功地引导业力嘛。

但是思想也有极限的,赖耶缘起也不圆满。你知道为什么不圆满呢?因为所有的思想都带有自我意识,有我法二执,所以我们的思想再怎么样学习都是有限的。

三、真如缘起

正念真如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佛陀最后到晚年的时候,就讲《法华经》了,最好的思想就是没有思想,一念不生。你把思想也放弃了,那是全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无念是正念,就是所谓的正念真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者有三种跑道,三种车乘。今天你根据的是什么跑道就决定了你今生的成就了。因为今天走在这个跑道,你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除非你换跑道。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说这三个它不是独立的,按照《法华经》的思想,它是可以吾道一以贯之的。

其实佛陀在讲业感缘起的时候,是在声闻法、人天乘法讲业感缘起,强调业力不可思议。到了唯识的思想,唯识的经论,讲到万法唯识,其实思想是可以带动业力的。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开始把他老人家的思想讲出来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的思想就是没有思想,当你把心中的名言放掉,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一致的,就是把心带回家。所以按照《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大乘的教观,它是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谈业感缘起,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谈赖耶缘起。

就是业力很重要,思想也很重要,关键是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站在佛的知见,站在一念不生的角度,来断恶修善,来改造思想。诸法因缘生。从凡夫的角度,因缘对我们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在没有成佛之前,等觉菩萨都没有离开因缘。

这个因缘法的修行,《楞严经》讲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叫作:就路还家。这个就路还家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就是说你在什么地方跌倒,就在什么地方站起来。我们凡夫在三个地方产生迷惑、三个地方产生跌倒:

第一个,我们业力没有处理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痛苦。

第二个,我们思想没有处理好,所以我们的功德不能增上。

第三个,我们在真如本性里面迷失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

所以我们人生对于业力、思想跟真如产生三个盲点,这种情况就好像在《法华经》上讲一个譬喻,说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个独生子,有一天,他去参加庙会的时候,这个小孩子走失了。走失了以后,他离家出走,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混到人群中去做乞丐了。后来遇到佛陀,那么遇到佛陀的时候,诸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后来变成乞丐了,你现在遇到佛陀了,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马上找工作,自力更生;还是你先回家,再找工作?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

答对了!所以你们都有大乘善根。是的,先回家。

因为按照《法华经》的规划就是说,诸位,修行真的有快慢。你不要跟我讲,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是成就的人说的,在因地上你今天的法是有快慢的。有些人,他学佛学了十几年,他一点进步也没有,没什么进步,看不出有什么进步。有些人学佛两三年,他进步很快,不是说他比较用功,不是这个意思。他掌握的跑道,他坐的那个车子比较的快。

就是说你今天骑脚踏车,你再怎么骑,晚上不睡觉一直骑,你也是骑不过高铁嘛,是吧?这个是很简单嘛,这个方法很重要嘛。要不然,如果方法不重要,那你为什么要学习呢?所以净土宗就犯这个毛病了,净土宗最吃亏的,最失败的就是不看教理,这个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出来的。今天,你不知道怎么样解决人生,你这个佛号就乱念,你知道吧,乱念,乱念的结果就创造不好这个佛号。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你的心里释放的信息根本就是有漏的、不圆满的信息,佛陀也只能够给你这个东西嘛,因为你没有提高你心里的观照。

诸位,我们从因缘里面倒下去了,现在我们要从因缘里面重新站起来,我们在因缘当中要立三种观念:第一个真如,第二个思想,第三个业力。也就是说在学佛当中,最好的跑道是走上佛陀的跑道,这最简单,最快了,大白牛车嘛,有大白牛车你为什么不坐呢?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日劫相倍,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嘛。

(二)一心三观

首先我们要站在一种真如的角度来调整思想、调整业力,那么这个地方就谈到第二个:一心三观了。

一、业感缘起

真谛理 偏空理性调伏力(走出过去)

二、赖耶缘起

中道谛理 真空妙有引导力(开创未来)

三、真如缘起

众生本具 一念心性安住力

我们现在先不谈念佛,先谈建立人生的正见,因为你的知见影响到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影响到佛号的质量,影响到佛陀会给你多大的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先建立人生的正知见。

那么,从前面的三种缘起,我们可以知道说:原来你遇到事情是怎么想的,就影响到你走到哪一个跑道去了。看有些人,他修到最后,他什么人都不想见了,走入山林不欲见人。为什么呢?一定有原因,诸法因缘生啊,他这个人一定一辈子就看业感缘起,完全看《阿含经》嘛,看到结果就是人生没有价值,因为他从业力里面看到深层的业力是无常变化的。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三种缘起,其实是应该要把它贯穿起来的,不能独立去思考。你完全用真如缘起,缺乏赖耶缘起那叫作执理废事;你只知道业感缘起、赖耶缘起,不知道真如,那是执事昧理。所以,伟大的智者大师出世以后,他把整个佛法贯穿起来了。就是说,智者大师,请你告诉我:我要怎么走才能够快速地趋向佛道?就是我要怎么走,才能够快速的进步?智者大师说:有的,有方法的,那叫作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我们首先先谈一心。观是个法门,一心是个心态。当我们修行法门之前,先谈你是用的什么心态。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空假中三观不能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你要站在一种无生的角度,人生无所得,这个很关键。

诸位,我们现在已经从过去的生命流转到现在这个生命,这个生命体有身心世界,有很多的业力、有很多的思想,但是最关键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改变业力,也不是改变去修行,是调整你的心态。你的心态,不能用你这个心态去马上修行,因为你这个心态,修什么法门都是有所得,有所住。你对什么东西都会产生执着,就像你手撕强力胶,沾上什么你就不能够离相。

按照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你先把有所得的攀缘心,先把它归零,回光返照,就是你这个心态是从什么地方来?先把你这种有所得的仁者心动的攀缘心,先回归到我今天的心从昨天而来嘛,昨天的心是由前天而来嘛,一直找一直找,找过去,啪!觅之了不可得,原来我的心,是本来就没有的,一念妄动才有这么多想象。

所以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第一个,你要站在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角度来起修,叫作安住。先把生命归零,然后再来谈业感缘起。业感缘起的重点在于空性,叫真谛理,偏空的理性是调伏过去。

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在面对因缘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处理你过去的因缘,这很关键,走出过去,尤其净土宗走出过去更重要。什么叫过去,有没有人可以把过去做一个定义?我的过去不是消失了吗?昨天已经没有了,是的。外境已经消失了,但是你的内心没有消失,它在你心中留下痕迹了。过去的可怕不是它曾经给你痛苦,它曾经给你快乐,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它这样子过去以后,给你心中烙下了一个痕迹,这个可怕在这里,那叫作颠倒妄想。

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的人生经验当中呢,有些美妙的经验,而美妙的经验曾经给我们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呢,我想每一个人得到快乐的感受都想把它保存下来,没有例外。那怎么保存呢?感受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所以我们就知道打妄想,我们试图用影像把过去美妙的经验把它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就在快乐的感受的时候就想办法打妄想,那么感受退失以后影像还在,我们的心就住在影像里,我们通过不断的回忆希望快乐不断地出现,这个时候这个影像在我们心中就挥之不去了。

就是本来没有影像的,本来无一物,为什么惹尘埃呢?因为这个影像曾经给我们快乐,所以我们不愿意它消失,这个影像就留下来了。所以什么叫作妄想呢?就是我们过去的美好的回忆,曾经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到现在变成妄想了。这个到临命终是非常要命的,因为这种妄想是你亲身经历过的,而极乐世界你是未曾去过,所以妄想叫作熟境界,净土叫作生疏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过不去的关系,因为你未曾去处理过去。

很多人都没有把过去处理好就想往生,不可能啊!过去不会放过你的。一个人没有走出过去,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你能有什么未来呢?你的过去它绝对会把你抓住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把过去放下是很关键的,脱胎换骨嘛,这是修行第一件事情,你现在都没有资格谈未来。

所以为什么禅宗修行第一件事情,他不是打你就是骂你,因为你老活在过去的妄想里,把你的心打平了以后,你的心平静下来,他才会传法给你,你先走出过去再来谈开创未来。

你看米勒日巴尊者,他师父一直折磨他,折磨到没办法了,心静下来了,心平了,他师父才传给他法门。为什么?走出过去。当然我们没有善知识来打我们,我们现在只能靠我们自己。

修观,两种观法。我们一路从过去走到现在,心中已经惹很多尘埃了,但是没关系,既然诸法因缘生,佛陀有本事让他诸法因缘灭,就是逆向操作。既然它可以无中生有,我们也可以从生里面变成无。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这种心中执着的影像是爱取,有贪爱心的,用无常观。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种影像虽然快乐,但是它变来变去不可琢磨,结果你付出的痛苦更多。所以我们从无常观里面看,无常故苦,因为我们想所有的快乐都必须要安稳嘛,没有例外。我想没有一个人想追求没有安全感的快乐吧?你看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天空的彩虹,它那么漂亮,因为我们知道彩虹会消失,所以大家不会把它当真嘛。但是你看到一个美好的房子,你会当真,因为它相对持久。

所以无常观,当我们把时间拉长的时候,看到无常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过去的妄想放弃,因为这个妄想已经不存在了,通过无常观。第二个是你这种执着,不是通过贪爱、得失,而是来自责任感、使命感的,那这个更容易处理了,无生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总而言之,为什么一个初学者一定要修空观?要先脱胎换骨,简单的说就是先洗掉你过去的颠倒、执着、妄想,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去洗除过去的妄想。

第二个,开创未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想象。诸位,我们过去的颠倒妄想是靠我们想心所、想象力创造出来的,那是不如理思维。现在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还得靠这个想,所以前面叫离相清净,现在叫借相修心,通过忆佛、念佛。你现在把过去的影像洗干净了,来重新建立一个极乐世界的想象。

总而言之,一心三观,空观是走出过去,假观是开创未来,最后安住一念心性,那么这一心三观在操作上对净土宗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会往生,佛号为往生,你的心一定要向于往生,这个很关键。

就是说,我现在没有往生,但是我的心是随顺于往生,这很关键,叫作顺从本愿,就是说往生是有一个跑道的。我虽然妄想重,我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我的内心运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已经走上一种往生的跑道了,你就会往生了。诸位,往生是有跑道的,你今天走在娑婆世界的跑道,你佛号怎么念都不会往生的,因为你这个道和佛陀的道,两个道不一样呢!你感应的是娑婆世界的因缘。

所以,往生的跑道它必须具足三个条件:

安住真如,你必须站在跟佛陀同一个理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站在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角度来念佛。

第二个你所有的佛号要有一种摆脱过去的力量,虽然不管你做的好不好,至少你有这种心态。其实带业往生,它虽然不处理业力,但是它要求你心态要到位。什么叫作顺从本愿?就是说:没有错,我是业障凡夫,但是我的心是向于佛陀、向于弥陀本愿的。我们现在还在嘉义,我这个车子虽然开的很慢,老爷车,但是我是向于台北,这过程可能会绕一下,可是我至少是向于台北的,可以了。你的心已经趋向于往生,趋向于本愿。

那么什么叫趋向于本愿呢?其实天台智者大师一心三观就是这种概念。只是他的假观不一样,一心是相同的,站在一念心性,站在跟阿弥陀佛同等的角度,站在阿弥陀佛同一个角度是很关键,尤其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你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在念佛的时候他不是信他,信自: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是名之信自。就是说他力信心,还有自力信心,你相信你过去因为向外攀缘惹了很多业力,但是这些业力都不真实的,只要我一念回光返照,唤醒我的自性功德力,我一定可以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是我本来具足的,我本来就应该享有的,我有权利享有。所以真如缘起建立自力信心,然后走出过去,这一点等同圣道门。

诸位,净土门的修学,很多地方是要共圣道门的,尤其是空观的操作。你如果不处理过去,你就会有一个问题,说:哎,我一路念佛就好,我过去不知道什么是修行,现在知道净土法门就一路念佛,我也不修空观,会有问题啊。因为过去的妄想你没有处理,那么这种时候你提起佛号是两种力量哦:第一个是你想要求往生的力量,你有忆佛、念佛,你相信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你很想去,但是你可别忘了,你的内心有对过去娑婆世界的攀缘。这些每一个攀缘心都是生死业力,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两种力量现前:一种往生的愿力,一个是过去生死的业力,那对不起了,过去的业力叫熟境界,它肯定把你抓回来。

所以诸位,你不处理过去,你的结果就会被过去的业力在临终的时候,把你再抓回来,因为它的力量是强大的势力,所以带业往生它必须要业力沉淀,而业力的沉淀必须要思想的沉淀,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必须把妄想脱落,特别是坚固的妄想,所以在空观的过程当中就是在处理你的过去。就是你过去留下的垃圾,留下的地雷,你最好往生之前把它处理干净,让它能够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妄想虽然不能断,至少让它慢慢、慢慢的处于调伏状态。

第三个,才能够所谓的发愿。但是假观这一块呢我们不共于圣道门,因为圣道门的假观以佛道为所缘境,它是直接要趋向佛道的。

我再讲一次:安住真如,净土宗共圣道门。我们也是站在跟弥陀平等的角度来念佛,阿弥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所以我可以往生,自他不二。空观走出过去这个也共圣道门,圣道门要摆脱过去,我们也要摆脱过去。你没办法摆脱过去,你怎么能够带业往生呢?

第三个开拓未来。这一点不共圣道门,因为圣道门的忆念是忆念佛道,无上的佛道,而我们是忆念净土,我们是把成佛分成两个阶段,我们先到净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然后在净土去广修无量法门再成佛,所以我们成佛是两阶段式的成佛。

所以这一块呢,我们是把往生当第一个目标,所以这一块不共圣道门。

所以诸位!一心三观的操作只有在假观,在开创未来是不共圣道的,其它共圣道的,心态完全一样。因为成佛,你的心态,你虽然是凡夫,但是你的心要向于佛道叫作菩提心,往生,你的心要向于净土,虽然我还没有得到净土,但是我是向于净土,叫作往生的心。那么往生的心也好,成佛的心也好都是要通过一心三观的,不是说你念起佛号,你就有往生的心了,不是这个意思啊。

你的心态如果没有经过教育,佛号念起来,你只是带有娑婆世界攀缘心的佛号而已,这个佛号是带有娑婆世界的攀缘的,是心作娑婆,所以结果是心是娑婆。

所以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佛法,所有的法门都要经过教育,没有例外,净土宗也没有例外。因为净土宗要往生,要有向于往生的心。一个成佛的人要成佛,要有向于佛道的心,这两种心态跟凡夫是违背的。我们今天会生生世世地在娑婆世界流转,合理推论我们就是向于娑婆嘛,很简单嘛。那你今天不调整,它怎么能从向于娑婆而向于净土呢?你今天是要从A跳到B,所以你必须有一种放下A而向于B的心态嘛,那这个心态是怎么来的?请你告诉我,当然是通过教育。

所以结论:净土法门和大乘教观不可以分开。因为没有净土、教观,你就不能够去通过教育去创造一种往生的心态,没有往生的心态,你所有的佛号都不能往生,就是这个概念。

(第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我们讲到修行的一心三观,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

佛教,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它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叫做因缘果报。就是你因地是什么样的因缘,它就会创造不同的结果,叫做因地心影响你的果地觉,这个是所有的法门都通用的,没有例外,除非你是外道。

那么,这个原则当然也适用于净土。所以,当我们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到底会给我们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答案是不一定的。因为,你能念的心接触所念的佛的时候,是心力跟佛力的交互感应作用。

就是说,你的心去接触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是一个广大的福田,广大的田,它有生起无量水果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那个心是一个葡萄的种子,你把它跟佛号接触,这个佛号最多也只能够创造葡萄,只是这个葡萄在佛力的加被之下比其它的葡萄大一点而已,但是,它的本身还是葡萄,就是这样。你不可能说:诶,我的种子是葡萄,请你帮我变成苹果,没有这回事情。阿弥陀佛都没有本事改变因缘法,因为他来到凡夫的世界,他要遵守因缘所生法的。

所以,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你的心跟佛号接触,你是怎么想的,你在栽培什么种子,这个地方有三种的思想,就为以后埋下的三种结果:

第一种,为了离苦得乐而念佛。一般人,都是这样子,因为他没有学佛之前,他的心就是想离苦得乐嘛。然后,他学佛以后也没有经过大乘佛法的教育,当然也是这个心态了。其实,他身体不舒服了,他就念佛。那离苦得乐有个问题,当痛苦解决的时候,他就不念佛了,因为你的心态就这样子的嘛。所以,你这个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只是让你从痛苦过渡到快乐的一个过渡的过程嘛,你从来没有想要把佛号往生嘛,所以,佛号当然就给你想要的东西。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是这么想的,这个佛号在你生命的定位就是这样的一个位置,佛陀只能满你的愿。就是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种下一颗离苦得乐的种子,这个佛号未来会让你大富贵。

第二种人,为了往生而念佛。他能够看到娑婆世界的苦谛,所以,他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他栽培的是一种向于往生的因地,临终一定往生,因为他所有的佛号,都是跟往生相应的。临命终的时候,他那些曾经念过往生的佛号都会现前,帮助他、把他引导到极乐世界去,叫因果相符。

第三种的是最好的,为了成佛而念佛,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他能够让他的心跟阿弥陀佛接触的时候,他不但是向于往生,而且还向于佛道,那么,这个佛号会把他带到极乐世界,还会不断地陪着他,到了极乐世界,这个佛号的力量也没有消失,会不断地陪他从初地到二地、到十地,直到成佛为止。

所以,这个佛号它有三种功能,关键是,你的心跟佛号的接触那一刹那,你是怎么想的,很关键!就决定这个佛号的力量了。所以,我们现在净土宗,要能够把佛号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我们就必须要提升我们内心的档次。

怎么提升呢?三个方法,很简单:

第一个,安住真如。我们要处理过去,我们要开创未来,第一个先要调整我们的心态。先把我们这种打妄想的心,拉到跟佛陀同一个水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没错,我现在业障深重,但是这个是因缘所生法,把这如梦如幻的业障妄想拨开来的时候,我的心是如。没错,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但是阿弥陀佛的万德庄严也是修来的,当阿弥陀佛回到原点的时候,他的心也是如。所以,不管凡夫,不管佛陀,这两个人都把生命归零的时候,一如无二如,这就是我们的安住点。

所有的思想,要建立在没有思想的基础之下,站在本来没有思想的角度来建立一个往生的思想,这个就是这样。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业力的角度来了生死,站在本来就没有往生的念头之下来求往生。所以,无念是所有一切念的根本,这才是重要的!你一定要先站在无念,你才有资格去创造新的念头。所以,这个是一个楞严法华的思想,就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站在无念的角度来修念头。

那么,修什么念头呢?修两个念头。当我们安住无念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做两件事:

第一个,走出过去。你要很认真地面对你的过去,因为,你不处理过去,过去它不会放过你,尤其临命终它不会放过你。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现在变成修行的障碍,这一点你要面对的。其实我们为什么贪恋娑婆呢?那是受你妄想的误导。因为,你过去曾经在娑婆世界有些快乐的片断。

其实理论上,如果我们心平气和,把我们的妄想执着放下、把美好的记忆放下,我们心平气和地看人生,人生是痛苦多于快乐,我想,这一点每一个人都会同意的,你得到一分的快乐,你要差不多要付出十倍的痛苦的代价。

但是,我们为什么对娑婆世界的印象还是这么好呢?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妄想给骗了,就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记得它的好,就是说,我们站在妄想的角度去看人生嘛。就是我们没有一个人直接地去面对娑婆世界,我们都是带着妄想来看世界,我们看到的是它片断美好的一面。直到佛陀出世,让我们把妄想放下,哦,原来娑婆世界的快乐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得不偿失。你想想看,你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善业你把它丢到娑婆世界,这个快乐是有过失的。你这个善业,把它回向净土,那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那既然摆在你面前,临命终两个选择:一个娑婆世界的快乐,一个极乐世界的快乐,我们不就是享受快乐嘛?那我们为什么不享受无过失的快乐呢?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临终的时候还是会选择继续留在娑婆呢?因为我们的心中有妄想的误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样摆脱过去那些美好的记忆就关键了。空观的智慧,把它空掉。不管你用无常观、用无生观,慢慢、慢慢,让过去的妄想沉淀下来,这个叫摆脱过去。你必须要成功地从你的过去的人生的经验累积的颠倒妄想里面走出来。

第二个,开创未来,你要有新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娑婆世界的快乐了,你怎么面对未来,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个开创未来,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说,怎么忆念净土,我们今天的重点在于摆脱过去。当然,摆脱过去,这个地方跟你安住真如又有关系。因为,你今天,你说:诶,我直接修空观可不可以?不要安住真如可不可以?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我们举一个例子:

春秋时代,有一个楚国的国君。这个楚国的国君他有一天去打猎,他有一个他们这个历代的祖先留下的一个非常好的就是镶有珍珠的、宝物的弓箭,所以,他打完猎回来以后这个弓箭丢掉了,这个弓箭找不到了,他这下就很紧张,他找啊找就找不到了。但这个楚国国君还是有修养的,他就哈哈大笑,他讲一句话,说:楚王失弓,楚人得弓。说我楚国国君把弓箭丢掉了,没关系,楚国人得到了,还是在楚国,这个人胸量不错啊。

孔夫子听到以后说,这个人有进步空间。你为什么要说楚王失弓,楚人得弓?那齐国不能得到弓箭吗?鲁国不能得到弓箭吗?你应该说,人失弓,人得弓就好了嘛。把楚字拿掉多好,胸量更大嘛。你看,这是孔夫子的世界大同的思想。

庄子听到孔夫子这样讲,他觉得孔夫子还是不圆满,还有进步空间。你干嘛一定要讲人呢?猴子不能得到弓吗?对不对?狮子不能得到弓吗?你应该说失弓得弓就好了嘛。

你看,三种人三种心态,三种人生三种胸量格局。楚王这个人啊,做国王刚刚好而已,因为他心中,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想像就是这个国王啊,所以,他这辈子人生已经到顶了,他这个人做国王刚刚好,没办法再突破了。

那么,孔夫子就以人为本,他想到是所有的人类,所以你看这个人就是圣人,他从国王提升到圣人。但是,庄子就又比孔夫子强了一点,为什么以人为本呢?他随顺自然嘛,整个自然法界都是山河大地,对不对?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啊,怎么能够以人为本呢?你要顺从整个大自然嘛。

所以,我们从这三个人的心态可以看得出来,三种的念想,三种不同的结果,所以你就知道安住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安住真如呢?站在佛的角度来修行,开始悟入佛的知见就很重要,就是你这个种性。如果你不安住真如,直接修空观,效果差、时间慢。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对治妄想,所以,这个地方就很重要,站在你本来就有可能往生净土的角度,来忆佛念佛。

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安住真如以后,修行空观,走出过去;修行假观,来开创未来。

甲二、众生病根 (一)业果生起

在整个因缘当中,我们知道修行以后,现在我们就有资格先来谈前面谈到的能对治的法。那么,这么多的修行,当我们走出过去、开创未来,安住当下的时候,现在就要谈核心问题了,到底这么多的法门,是在干什么?我们吃那么多的药,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来往下看,众生的病根。这个地方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他一天到晚培养很多军队,但是他不知道到底这个贼王在哪里?

那么我们把因缘的法,人生的因缘分两块,我们先看讲表右边这个上下的箭头,一个叫做受用果报。我们人生有一半是来还债的,叫作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的确充满了很多的无奈。

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你说了不算;你会跟谁结婚,谁会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格局,只有一句话就说完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这是过去的业成熟了。所以,人生就算你修行也是一样,人生要先认命。站在认命的角度,去开创未来,因为你不能不认账。所以,佛法有一半是要认命的,但是,有一半是在开创新的业力,叫做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那我们来看,在还债跟创造业力的过程当中,它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连接在一起呢?我们来看,我们先看业力的释放,就是把过去的业力释放给我们受用。

第一个,第八识。

第八识,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保存业力,第二个释放业力。它可能把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保存起来,最后强者先牵,哪一个先成熟就把它释放出来。我们前生因为有人的业力最强,所以出现了人。有这个人以后呢,我们产生一种恒审思量,一种主宰的自我,我们从今以后会以自我为中心,然后以自我为中心去打妄想。打妄想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美好的思想,也可能是邪恶的思想。然后,这个思想再推动行为去造业。这个时候,业力又透过自我再回存回去,又累积一个新的业力。

这个地方,到底病根在哪里?就是说你修行的一心三观,你也不断地忆佛念佛,到底我们要对治什么?当然,你不可能对治第八识。我想,没有一个人傻得会去跟过去的业力挑战嘛,对不对?你如果选择第八识为敌人,那你就很惨了,你整天想着过去的业力,可能你到最后挫折感就很重了,你直接去跟第八识去宣战,那表示什么意思呢?你想用短短的几十年的人生去把过去无量劫来的业力消掉,那当然不可能了。

所以,你的所观境是第八识,你这辈子就没有希望了,来生也没希望了。所以,锁住第八识、你直接挑战第八识叫不善巧,直接挑战业力是不善巧的。

(二) 辗转相续

好,那我不挑战第八识,我从第六意识下手,我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可以吧?我保持善念嘛。但是,善念它也不是核心,因为善念是变化的,念头是变化的。所以,在因缘当中,它这无常变化当中有一个相续。其实,你真正的问题在第七意识,因为,第七意识的可怕,因为它辗转相续。

让我们用水流来看我们的人生观就知道了。你看,滔滔的水流它不断地前进,但是又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变化,又不断地相续。其实,水流的变化问题不大,但是水流的相续才可怕,因为,这个相续的力量,它会产生两个因素:

第一个,它会让你今生的业力变成很坚固。你看,同样是一个人造的罪业,有些人他拜三部八十八佛、或者拜十部八十八佛,这个业就消了,他业力没有很坚固。有些人他造了一个罪业,他的业力很坚固的,因为他的恒审思量比较重,他对人生的主宰性强,他看到什么都想要主宰,这个人,你今生的业就比较重了,因为你那个相续的力量强。

第二个,第七意识不但是让今生的业力坚固,当你死亡以后,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它会去激发下一个业力。诸位,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都是片断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造同样一件事情,没有,不管善恶都是短暂的时间。那么,我们造的业是片断的,为什么人生变成一串呢?是谁把这个业力串起来呢?本来这个珠子是一颗一颗的,是谁把它变成念珠呢?就是中间那个绳子嘛,就是自我意识啊。

为什么我们这一期业力,生灭变化结束以后会去激发下一个业力呢?当然不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死亡,临命终时第六意识已经结束了,是恒审思量,病根啊。

很多人的修行,我想没有一个人是知道去挑战业力,但是很多人都知道改变思想,这个是比较不错的。其实,不是改变思想,是改变执着。诸位,你方向一旦弄错了,你今生的修行就很麻烦了,你就很难进步了。你看有些人念佛,他对着妄想,他打妄想就用佛号去压它,转念念佛,这种情况理论上没有错。但是,你今天用佛号去压妄想,你没有对治执着,你的病根还在,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他解释这个众生的执取,这种自我意识,他喜欢用文昌帝君来做比喻。他说文昌帝君修了十七世,十七世的士大夫,每一生里面都是谨言慎行,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久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这十七世可是辛苦栽培,把自己好不容易从一种生死凡夫培养成一个谦谦君子。

到了十八世,他后来因为福报太大了,就投生在汉高祖的家庭里面,汉高祖他有一个爱妃叫戚夫人,后来,戚夫人不小心落入了宫廷之争,夺嫡之争,因为,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就是文昌帝君投的胎。那修了十七世福报的人一出生那不一样啊,有帝王之相。汉高祖给人家算命说,你的儿子里面最有帝王之相的就是戚夫人生的这个赵王如意,汉高祖就非常的喜欢他。

那个正夫人皇后吕后,生的儿子说实在相对懦弱无能,就是汉惠帝。所以,汉高祖好几次为了他自己的江山大业,想要把汉惠帝给废了,要立这个赵王如意,但是吕后这个人太厉害了,她结合所有的功臣,樊哙、张良,向汉高祖力荐。汉高祖没办法,这些都是开国功臣,他知道他不能一意孤行。一意孤行,他死了以后,这些功臣不辅佐赵王如意,那国家肯定要乱的,废长立幼。所以,他在大众的要求之下,只好打消念头。

但是这件事情,当然惊动了吕后,吕后认为是戚夫人,是有人在这个地方挑拨的。所以,汉高祖往生以后,吕后掌权,就把戚夫人给杀死了。杀死以后呢,她知道赵王如意已经到了属地了,她说你母亲生病了,你赶紧回来,把赵王从赵国把他调回皇宫里面,也把他杀死了。临死之前,赵王如意说,我们母子对你无冤无仇,你如此地伤害我,我一定要报仇的。因为临终一念嗔心,变成一条毒龙。这个过程不讲,反正这个毒龙就跟吕后两个人之间恩恩怨怨。

现在印光大师就讲一句话,为什么一个谦谦君子会变成毒龙呢?当然,你可以说环境造成,吕后欺人太甚,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讲了。你说你这样刺激他,再好的君子也变成一只毒龙了,是吧?但是,佛法不能这样讲,佛法是不能把责任推给外境的,一切唯心造,就是你在修行的时候,你没有动摇第七意识的主宰。你没有对人生真正的看破、放下,所以你被外境牵动。也只怪你学艺不精,你只能怪你这样子。你说你一天到晚除草,也不拨草,你不把那个草的根拨掉嘛。

就是说,为什么印光大师讲这个人今天会退转?为什么这个人修行了几十年,你一刺激他,他照样起烦恼?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他所有的修行都没有触动他的自我意识,他那种恒常相续的主宰性,都没有去触动,可那才是生死根本啊!

我们现在很多人修行,对治业力:有之;改变思想:有之;消除执着:没有。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很多人业力很重呢?因为,就是说其实业力的可怕,就是念珠为什么相续呢?因为它中间有一条线,否则念珠是不能串在一起的。

我们有很多的业力,但是,只有业力是不能得果报的,你没有一种对娑婆世界的厌离感,就是你还想要主宰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是最可怕的,这就是众生的病根。我再讲一次:带业往生,不是要你把业力消掉,你也没那个本事了,因为时间太短,业力太多。带业往生,是让你真正地放弃主宰,不管它好坏,我不要了,可以吧。你把娑婆世界的主宰放弃,这个业力就不能得果报了,因为缺乏那条线。

但是,可惜的是,一般人的修行他会去对治业力,他也会去改造思想,但是他不会去对治深处的那个我爱执,如果你住在这儿,所以他的业力就很坚固了,辗转相续。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不管拜佛也好,你不管修止观也好,诸位,生命短暂、法门太多、时间有限,如果你不掌握核心思想,你今生会一事无成的。说实在,人生过得很快,一下子十年二十年就过去了,你不可能分散你的体力,你只能够集中你所有的心力,去掌握一个正确的方向。

你不要说,诶,我慢慢摸索,等到摸索完了,年纪大了,夕阳无限好,但是可惜近黄昏。所以,你最好早点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带业往生,为什么有些人业是不能带的,是坚固的,是不能带的,因为他执着心很重嘛。他业怎么带呢?他业还在相续啊。就是说,你这个轮盘在转动,你是要把那个开关给关了嘛,你要断相续嘛。

所以,今天我们净土宗的人,你可以有很多业力,那你一定要有一个往生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要有一种放弃主宰的思考,你要有一种不受后有的思考,如果,你对来生还有所期待,那表示你没有放弃,那你有所期待的时候,那对不起,你就会去激发第八识的业力。就是说,业力它要得果报,是你第七意识去激发的,你要主宰它,你想要去激发它。你必须让业力沉淀,就是你不要去激发它,就不受后有,这很关键了。就是说,我们不但第六意识要能够调伏过去的爱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放弃主宰,这个很关键。

那么为什么放弃主宰如此重要呢?我们来看,因为你没有放弃主宰,在人生的片断无常当中,创造一种相续的力量,这个力量,我们简单来看,身口意的造作,它本来是片断的。你看,我们造了一个现行熏种子,然后种子又起现行,那么这个现行又熏种子。就是说,为什么我们造了一件事情,有些人做了一件错事,他做了一次以后他就不会做了;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会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你做一次以后会想做第二次,第二次以后会做第三次呢?因为,你已经产生主宰了,这种业最可怕!就是辗转相续的业。

带业往生,这个业必须要断相续。就是说,这个业你曾经做过,这个妄想你曾经打过,但是你现在放弃了。就算这个妄想起来,你的心已经不住在上面,你不想主宰它,这个业你可以带,你真的可以带,因为这个业,它的相续功能已经被你破坏了。

断相续,下一个就破和合识,破掉第八识。我们举一个历史上的故事,就可以看到这个相续的可怕。

商纣王,亡国之君。商纣王他做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有一天在吃饭的时候,他的大臣箕子陪他吃饭。结果箕子看这个商纣王他拿一双象牙筷子的时候,特别的贪爱执着,他心中就有不祥的征兆。他说,大王,你要赶快把这个象牙的筷子把它丢掉、丢弃,这是不祥之物。商纣王说,不就是个筷子吗,有那么严重吗?

他说,大王,你不知道,你今天贪爱这个筷子,时间久了,你就觉得你这个碗跟筷子不配,不能配合,你肯定要做一个象牙的碗。你这个时候,从筷子的执着产生成一种对碗的执着,然后你这个碗弄久了以后,你这个桌子也不能跟碗配合了,你肯定要做一个象牙的桌子。然后,你觉得这个房子跟这个桌子也不能配合了,你要搞一个象牙的房子出来时间久了,你这个国家就亡了。

结果,商纣王没有听他的建议,最后商纣王果然亡国了。

我们不能够说箕子有神通,不是,只能够说他有智慧。因为,他今天不是看到商纣王的贪爱,而是贪爱的背后有一种坚固的执着,就是带有执着性的贪爱这才可怕,因为这像滚雪球一样它在辗转相继。所以,诸位,一个净土宗人的你要注意,你现在可以检查你身口意的业啊,如果这个业还在数数现行,辗转相继,这个业你是不能带的哦,这种业越多,你越走不了。就是你现在还在数数现行,当然已经开始在对治了、在调伏了,它已经叫作不增长了,这个业可以带。

所以,我们现在把业障深重做一个全新的定义,什么叫业障深重?不是说,你过去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事,不是这个事,从净土宗的角度不是这样看的。净土宗,只要能够带的业都不是问题。你不能带的业越多,你对这个业还在执着、还在造作,你就是业障深重,净土宗是这个定义。不是比谁业多了,是你对这个业还在执着。业力本身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你不断地去激发它。它本来已经沉淀了,你不断地去激发它,第八识按照《楞严经》的说法,它是一团污浊的水,第八识,那叫一个脏字啊。你现在对第八识只能做一件事情,让它沉淀下来,你不要再去刺激它了。

所以,楞严经为什么叫首楞严三昧?它正念真如,要破我法二执。就是说,你要放弃主宰,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就是说,当一杯水已经很脏、很多垃圾的时候,你用筷子去搅它,那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当然不可能把第八识清干净嘛!你哪有那个本事,第八识是个垃圾堆、是个垃圾场,它不是今生的,那是多生多劫的,我们每一生都丢了很多垃圾下去,到现在没法处理了。但是,你可以怎么样?把第八识封起来,把它打包起来,叫作带业。就是你第七意识的执着,所以,问题在第七意识了,放弃。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往生,跟你看破、放下是有关系的,因为这个直接影响到你的业力的相继。

好,我们来看,既然我们懂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这个来谈修行的方法。

放弃主宰,皈依弥陀,是整个净土宗的核心思想。什么叫做建立一个往生的思想呢?简单地就是说,我对娑婆世界的后续没有主宰性了,我对极乐世界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好,我们来看修行方法。

甲三、修行方法

乙一、专修法门

第一个,专修法门,至心信乐。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至心信乐十念必生愿(十八)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好,我们来看第一个善导大师是怎么样修皈依的?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那么这个十方众生是讲他的根机。这个十方众生按着善导大师的说法是谁呢?是生死罪恶凡夫,他的业障一点都不少,他的心也没有成就圣道,还是凡夫的心,但是呢,这个业障深重,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他完成了两个重要的功德,成就一种往生的心态:

第一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是核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大师叫做顺从本愿,就是他已经建立一个向于往生的心。这个向于往生的心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的因缘。他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已经没有办法处理我的业障,这第一个。

第二个,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那么他先培养一种顺从本愿往生的心态以后,临命终乃至十念,这个十念不能当数目讲,就是相续称念,乃至净业成就。但是,看这个意思,佛陀用十这个佛号的数目不多,所以,他的核心思想在于往生的心,而不是佛号的数目。

那么,这么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因为培养一种往生的心态,顺从本愿,临终相续地提起佛号,就能够超越生死,除非五逆,诽谤正法的重罪。

所以,他这个皈依,诸位,善导大师的皈依有三种智慧的观照在里面:

第一个,怖畏生死。他知道这个生死业障的可怕。

第二个,放弃主宰,这个很重要。临终的时候要把自己放空,你如果还想去主宰娑婆世界,你娑婆世界这一个脚就踏不出去了,关键在这个放弃主宰。就是不管来生是好是坏,我不要再主宰,断相续心,不受后有。

第三个,才是一心皈命,相信佛号可以救拔你,你通身靠倒。

这个是往生的最低标准了。

我们一般人的往生的概念是什么样呢?是直接修一心皈命。我们很多人临终的时候没有怖畏生死,对生死不知道怕,也没有放弃主宰,这个往生的心不成立。就是说,你往生,你对弥陀的皈依是带有对娑婆世界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贪爱,你对来生还有某种程度的主宰而生起的皈依,这种皈依是不具足的,按照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不具足的。

善导大师他提出的皈依的思想要怖畏生死,放弃主宰。就是我没有本事了,我现在以后就完全听阿弥陀佛的了,我现在对来生我一点都没有念想,反正我念头,所动念头,起心动念都是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所以我对自己的念想完全放弃了,没有念想是最好的念想,然后,我把生命交给阿弥陀佛,这个人万修万人去,因为,他的业力得不到他的第七意识的激发,所以业力不能动,有种子没有增上缘,所以,他业可以带。

你看很多人他造了很多业,临终的时候他为什么可以往生呢?诶,这个人他也没有造什么罪,还是世间的好人,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关键不是业力,关键是你这个业力有没有想要去主宰啊。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有看到问题的核心。

所以,往生不是拼善业恶业的,不是这个意思了。往生那叫一个带业,就是你的业可不可以带走,而不是说你的业有多重。你的业很轻,只要带不走,你就得留下来。有些人的业是可以携带式的,有些人的业是没办法携带的,问题在这了。不是说,看谁的业比较重啊,我们现在的方向都错了。你的业是可以带走的,多大的业都可以带走的。

你看,我们举一个例子:

唐朝的张钟馗,他一生杀了那么多的鸡,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叫弘道法师,给他开示。他给他讲两件事,教他忏悔,第二个教他皈依。他提起佛号十句,他那个鸡临终现前要来咬他,他这个时候看到弥陀的那个莲花现前,安然坐化,异香满室,从瑞相我们合理地推论,弥陀功德现前。他为什么能够带业?他杀鸡的业有消吗?没有消。但是,他可以把它带走,问题在这里,他有本事把它带走。但是,我们一般人是被业给带走,才来这里。

所以,诸位,往生的问题不是业力的轻重,关键是你要想办法让那个业是可以携带。可以携带,跟你的主宰就有关系了。因为这个张钟馗,他在临终的时候一念的把身心世界放空,他不想主宰了,怖畏生死,放弃主宰,这个时候提起皈依,那叫作万修万人去。

所以,诸位,皈依一定是带有智慧的观照,两种智慧:第一个,对娑婆世界的观照;第二个,对我空法空的观照。他要有放空的心情,他要直接去调伏第七意识,否则你没办法的。

这样讲好了,我们从一念的清净心,一念的妄动以后,在娑婆世界一直打滚打滚,打滚到现在,其实每个人的业都差不了太多了,不管你今生怎么样都差不了太多,但是,关键是你怎么处理这个业力很重要。你想,你现在每一个人只要学过唯识,你要往回头看,你看到你第八阿赖耶识的仓库,每一个人都摇摇头没办法,这可怎么好啊!如果,业力有体相的话,尽虚空不能容受,每一个人都差不多啊。

但是,问题是你怎么处理它呢?你怎么把这个业力变成可以带走的呢?问题在这儿。所以,善导大师提出最简单的方法,三种观照:

第一个,你要知道怕。娑婆世界痛苦远多于快乐,怖畏生死,它是业力所招感的。

第二个,我已经不想再主宰它了,透过苦谛我们放弃主宰。

第三个,我们一心皈命阿弥陀佛。

三种心态,这个业力变成全部沉淀下来,就可以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启动起来,这是善导大师的皈依的方法。当然,蕅益大师的皈依方法更高明,但是,这是基本功哦,这种皈依是基本功,我们一般人,就是该打妄想打妄想、该执着执着而提起佛号,这种皈依不具足。

好,我们今天从因缘观谈到了主宰性,放弃主宰,那我们明天开始谈第二个,从圆教的思想怎么修皈依。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念佛,我们的目的只是想要离苦得乐,我们只是追求平时的感应道交,那这种皈依没有太高的标准,你也不要怖畏生死,你也不需要放弃主宰,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执着执着,你只要直接修皈依就好,那么,的确阿弥陀佛的佛号会帮你离苦得乐,趋吉避凶。

但是,如果你要求你这个佛号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让你往生净土,而不是解决娑婆世界的问题,而是解决生死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皈依要求就更高了,那你就必须对人生有某种程度的观照了,因为你要面对的是业力的问题了。你无量劫来累积的业,你怎么处理它呢?你就必须要把业力变成带业,那这个就不是只有皈依啊,那就变成是一种带有智慧观照的皈依,那就不是仰信而已了,那叫决定深信。

善导大师解释这个决定深信,这个决定深信是带有智慧观照的信心了:第一个,他看到娑婆世界的痛苦,第二个他看到娑婆世界不能再主宰了,第三个他看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伟大。他有三种观照,那么生起皈依结果往生了,是这个意思。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我们讲到乙二、圆修法门。

我们昨天讲到净土的感应道交,那么感应道交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它从浅到深是有两种的差别:一种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种叫做临终的感应道交。

什么叫平时的感应道交呢?就是我们平常的身心世界产生的障碍,可能我们身上有病痛,可能外在的因缘有障碍,我们过不去了,所以我们以一种信仰的心,那么很专注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仰仗佛力摄受,这个坎就迈过去了,那么这个时候感应道交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主要的是信仰,因为你这个时候,平常的时候,你没有标记处理复杂的生死业力问题,你只要把你第六意识给管好就好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就复杂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有一个东西会出现:是人临命终时阿赖耶识现前。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感觉不出它的存在,它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现前,叫作去后来先做主公,死亡的时候他出现,你来投胎的时候他也出现,平常他不出现,所以我们就忽略他的存在。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处理,你面对的就不仅是第六意识那么单纯。那你是要处理你无量劫来,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把一些生死业力交给它,它现在要跟你算账了,这笔账得好好算一算了。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用平时的那种态度提起佛号,那你就完了,因为你平时那个佛号,面对你平时的障碍,刚刚好而已,到生死业力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了。

所以临终的感应道交,他除了佛号、除了信心以外,要多一个智慧的观照。那么净土宗的人,你等到临命终再知道这件事情,你就来不及了,你想说我平常佛号念得挺好的,该有的感应我都念出来了,但是你不知道临命终跟平时那是不同的概念,那完全不一样,第八识有没有现前那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你平常你根本不用去管生死业力的问题,轻松多了。

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那么它的要求,除了你的信心,关键是你的智慧的观照,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临命终人,你提起佛号你自己要知道一件事情,你提起这个佛号不只是你走投无路了,需求一个离苦得乐而已,不是平常的概念,而是你这个佛号要带有一种往生的力量,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就是说你临命终时提起佛号,它这个佛号必须要怎么样?要能够庄严净土!你必须把净土给念出来啊,而不是说把生命的痛苦迈过去而已了,那是不同的概念了,你这个佛号只是处理生命的痛苦,跟这佛号,要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把它念出来,那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把净土、阿弥陀佛把他现前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来先谈谈极乐世界的因果思想,你必须了解极乐世界的因果,你才知道这个佛号该怎么操作,因为极乐世界的因果思想跟我们一般凡夫的因果是不同的概念,凡夫的因果是业力所感,你把业力准备好了,把善业准备好了,三界随你去都可以。

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

第一个,我们看《阿弥陀经》里面的极乐世界的安乐这一块,阿弥陀佛在描述极乐世界的快乐的时候,他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做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句话不可思议呀。凡是三界的快乐,一定是参杂痛苦,没有例外。所以你三界的快乐,你就算生到天上去,你快乐享尽了,结果只有一个,那叫做乐极生悲,一定有痛苦等着你,三界的快乐没有所谓的什么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没这个东西,极乐世界从来没有痛苦,快乐就算享尽了,后面呢,后面继续快乐,它根本没有痛苦的相貌出现,所以我们合理的推论:极乐世界不是有漏的果报。因为有漏的果报,不可能出现这种相貌,说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的果报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合理的推论极乐世界,它不是有漏的,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从安乐道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个看解脱道。极乐世界的解脱,他是怎么解脱,诸位,他是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我们今天把生命达到三界,三界的果报,你只有两种选择:你要享受快乐,你就要牺牲来生。说我福报大,你没有错,你今生有权利享受,你享受试试,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三界的快乐你一旦渗进去,你一定放逸,你一定起颠倒,你肯定遭罪,你就把来生给毁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有福报他也不敢享受。所以三界的果报,你要追求快乐,你就要放弃解脱。你要追求解脱,不管你福报多大,对不起,把福报先收起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六根给收起来,福报暂时不要用。我从来没有看到三界里面又享受快乐,又解脱的啊,蕅益大师说了你又要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上扬州,没有这回事情,三界没有这种人,除非你是再来人。

所以三界的快乐里面你不可能有解脱的道,不可能的,因为这三界的果报,因为快乐和解脱是冲突的,你只能选一个。但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是,他享受快乐的时候,又自然能够跟解脱相应,所以我们从他安乐道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可以论断: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非业感引起,也就是说他不是业力所创造的,这点很重要。

净土宗的人,他有一个盲点,他以为修福报就会到净土去,很多人是这种概念。他就通过布施持戒去修福,他就想要对这种有漏的善业去庄严净土,你这两个跑道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是不同档次的东西,怎么能过去呢?蕅益大师说你不要说人天的福报,你就是二乘的善根都不能庄严净土,因为他不是业感引起。

极乐世界是不能用业力去召感的,不可以的,它只能够用清净的愿力去感应的。诸位,你要知道,极乐世界是感应出来的,不是说你去修福报去庄严的,你那福报都是有漏的,因为你那福报都是打妄想,都是有所得的心,你修福报的时候都是打的来生快乐的妄想。你为了来生的快乐修福,标准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是有漏的,快乐里面一定带有过失的。

所以诸位,极乐世界里面的功德,绝对不是因为你的业力去招感的,而是用愿力去感应出来的。那么,既然极乐世界它不是业力所感的,那我们造了那么多业怎么办呢?只有一种方法把它带走,我告诉大家一个事情:罪业,你执着罪业肯定是不能往生,你执着善业也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善业也不管用,极乐世界是所有的业都要打包,不管恶业善业,因为你只要你有所得的心一出现,你就跟阿弥陀佛临终不相应,所以极乐世界是所有业到临终的时候你都用不到,只有正念现前就够了。

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怎么样?你的所有的罪业,所有的善业,在临终的时候,它必须在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你才可能往生。想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的时候起恶念肯定不行,起善念也不行,只能够起正念,善念都不管用。

那么什么叫临终的正念呢?能不能讲一个标准?有两个标准,我们先看看善导大师怎么说。

为什么这个人提起来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带有往生的力量,能够庄严净土,凭什么?我们看看善导大师怎么说,善导大师他说,什么叫临终的正念?他引用十八愿,他说这个人啊,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跟我们一样,生死凡夫了,颠颠倒倒,但是他临终的时候,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个志心信乐欲生我国,第二个乃至十念,这个佛号我们不讲,因为这个佛号问题不大,我相信净土宗的人,平常有念佛的习惯了,念个十声百声千声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志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两个在比较起来呢,欲生我国对一般净土宗中的人问题也不大,我相信一个人读过净土宗经论,看到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多少要好乐极乐世界,这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都很容易过关的,所以欲生我国这个问题也不大,它的成败关键在于四个字:志心信乐,这是关键,这个地方就跟智慧有关系。

善导大师解释志心信乐,他解释的很妙,他说这个时候你得顺从,顺从本愿,就是你的心,虽然你还没有到净土,你要向于净土。他提出两种概念:第一个,你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第二个,弥陀大愿必定救拔。弥陀大愿必定救拔这一块我们也放一放,这个跟前面的我们平时的感应道交有点类似,就先不谈,关键在于很多人失败在这地方: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们凡夫有一种问题,就是什么东西都要强做主宰。就是说,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体,它就是业力然后是果报,本来就两件事情,很单纯,这个果报要不就快乐,要不就痛苦,两种而已,但是我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呢?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个我放进去。我们把什么东西都要跟我做个链接,你说你看到一个人,这个人跟你没关系,他发生什么事你一点都不会的挂爱不会痛苦,但这个人要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就有挂碍,因为你把我跟那个人连接了,你把我放进去了。

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强作主宰,本来人生是不能做主宰的,因为我们说的不算。生老病死是业力说的算,但是我们以为是我们说了算的,问题就在这,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能够主导我们的人生,认为自己一辈子走来,心有千千结,今生创造很多的痛苦,临终把业力带动起来,继续轮回。

它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到临命终的时候你要相信,你不能再主宰来生,你必须把自己放空了。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主宰全放弃了,你的业力就沉淀了,因为第八识它有个开关,就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没有第七意识的加持,第八识的业力那是一个片段的业力,它不能把它串起来,它不能得果报的,它一定要有自我意识的概念,这个业力才管用,才能够把它串起来,才能把几组的业力把它组合成一起的人生。

所以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你知道啊,我今生被我主宰的结果就是,结果弄得自己伤痕累累,我来生我不想再主宰了,放弃主宰。当然他这个放弃主宰,那是通过苦谛的思维,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既然我的念头,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业,那么这个时候,他愿意能够把自我放下,然后一心皈命通身靠倒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这个佛号,那就带有往生的佛号了,因为你的业力已经成功的能够带走了,那这个就是智慧的层次,观察来生是无我,无我所。

它这个地方关键就是说呢,你反正你命终的时候必须把这个我抽掉,那个主宰性抽掉。我们一般人自作聪明,到临终的时候,一直打妄想,我来生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开始规划,结果果然就生死轮回了,因为你一天到晚想要主宰,你就把第八识的业力给激发起来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一定要让业力进入一种睡眠沉淀的状态,而他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这个主宰性给拿掉,就是你要放下。

所以善导大师对至心信乐解释得很妙,这个志心信乐里面有浓厚的智慧的成分在里面。一个人自己要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你不要再打妄想,他这个不打妄想是我已经没有能力打妄想,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志心信乐来自于,布畏生死,放弃主宰,然后再一心归命,他这个皈依是带有智慧关照的皈依,跟一种盲目的信仰的皈依,那也是不同的档次。这个人能够成功的超越生死,往生净土。因为净土法门,它不需要你有多大的福报,因为他根本不是你业力的召感,那你的业力不可能召感那种净业的果报,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极乐世界是什么境界啊?那是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那是无量光无量寿,你一辈子修福报都是有量的,你能够庄严那份净土。所以临命终所有业都不管用了,当然我们今天所造的善业好就好在让你临终无障碍,就如此而已。你今生造的善业,让你临终能够安稳地提起佛号,让你临终无障碍,这个也是很重要,但是真正去把阿弥陀感应出来,绝对不是业力,而是你的愿力跟智慧这一块。

那么我们讲到临终的正念,它必须是信仰跟智慧的结合。那么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苦谛的观察,那么放弃自我一心归命,这个是善导大师的思想。那么我们谈谈另外一种带有智慧的皈依,它也可以把阿弥陀佛感应出来,那么我们看看蕅益大师,他的圆修思想,他是怎么样来操作他的智慧,能够成功的带业往生,他的思想是怎么样?

乙二、圆修法门

我们看丙一的至心发愿,我们看第十九愿,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至心发愿 临终接引愿(十九)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他对临终的正念是怎么规划的?他的立足点是在第十九愿。他说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也都是约生死业障凡夫来说的。

这个凡夫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修诸功德。这个凡夫,他受了菩萨戒,他心中有广大的事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势不休,他有成佛的愿力。

第二个他修诸功德,那么这修诸功德当然六度里面有福德资粮,有智慧资粮,但就净土宗这块偏重智慧这块,因为极乐世界的福报不是你修来的,你是把它感应出来的,那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净土宗在修诸功德这块,他是属于智增上菩萨,偏重智慧,偏重在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那么他把菩提心跟这种空正见这两种善根,他知道要成佛,在娑婆世界流转肯定要遇到很多障碍,容易退转,所以他把这两种善根至心发愿,求生净土,这种人是这样规划。

也就是说他们把这个成佛当目标,但是把往生当作成佛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人到临命终时是怎么回事呢?假令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开示慰导,那么使令他带业往生,是这种情况。

那么前面的善导大师的智慧是从业力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我业障深重,我过去造了这么多的业,我肯定是没法处理了,所以我只好放弃主宰,我人生再怎么规划也没用了,因为你现实业力就是这么多,所以他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而放弃主宰,那么这个地方是为了成佛,为了圆成佛道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也就是说前面的善导大师的善根是纯粹净土的善根,从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看不出有成佛的味道在里面,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肯定没有成佛的概念,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也没有成佛的概念,所以我们只能说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纯粹的净土善根,但是他也可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他后面的大乘这块不足的再把它补修就可以了。

那么蕅益大师这个思想,这个人的水平高一点,他是把大乘的善根跟净土的善根把它结合在一起,他的皈依,他是由广大的理想抱负而皈依,他是为了成佛、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的,所以他这个理想更高了,他站在成佛的角度而求生净土,当然这个人为了要成佛,他发起了愿力的时候,理论上来说受了菩萨戒的人,你真正受了菩萨戒发了愿的人,你今生本来就应该放弃主宰,我相信没有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你的目标为了来生而活,你今生肯定要放弃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所以他一定用愿力来引导业力的,他这个人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了。

那么一种是在业力的角度来放弃主宰,一个是为了成佛而放弃主宰,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为了成佛而放弃主宰,他的相貌是什么?蕅益大师其实在《灵峰宗论》他有更详细的说明,这个圆修思想是怎么回事能够放弃主宰呢?你把这段文读完了你就清楚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二、从心出发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灵峰宗论》

好,我们把它做一个说明。

首先圆教的思想,它从一种成佛的概念,而求生净土,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安住真如。什么叫真如呢?简单的说,天台宗有一个名词叫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它有两种相貌,依他的自体来说呢,叫缘生无性,它心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状,杂染相也不可得,清净相也不可得。从一念心性的作用来说呢,他无性又缘生,他又能够从清净心里面随顺因缘,又捏造出很多很多染净的相状。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现前一念心性,那么我们一般人正常人只要你没有修大乘止观的人,当然不可能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是安住在现前一念的妄想,这个心性和妄想差在哪里呢?我们举个例子:

比方说我们有一天去坐公车,坐公车时坐一段呢刚好有一站停下来,有一位老人家上车了,那我们坐在那里,觉得那位老人家站着,我们第一念那一刹那会觉得不自在自己很惭愧,应该是老人家坐我要站起来,但是我们那时候坐的很舒服又不想站起来,就开始打妄想,其实我今天身体状况也不太好,这位老人家虽有点老,身体状况也还行,他再撑一撑也没问题,所以开始打妄想。那么突然间车子紧急刹车晃了一下,这位老人家差点跌倒,这个时候我们所有妄想破掉了,立马站起来,请老人家坐下去。

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没法安住一念心性呢?我们一直在攀缘,所以我们念头一直在动,所以我们心随妄转,我们有很多的妄想,我们通过妄想来解读人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果不调伏过去的妄想,我们看不到娑婆世界的真相。所以这个时候,但是因为妄想它没有真实性,妄想无性,你一回光返照,你观照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妄想是没有根的,妄想它最怕你问他的过去,因为他没有过去,所以你一旦问你的过去是什么样呢?你的根在哪里呢?因为妄想是捏造出来的,它没有根嘛,所以你一旦问它根的时候,它就消失掉了,它消失掉了,你的心性就现前,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么这个时候,当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你就会修观了,第一个修空观。

我们先看第二段,惟其缘生无性,这一块很重要。要看到它的自性空,就是说什么叫作大乘的一念心性修空观呢?当我们炽然,就是广大无边的去造业,造业当然是第六意识了,积集业力当然是第八识,那么凡夫就是第六意识造罪,第八识就是收集罪业,然后再有第七意识作为一个中间的桥梁,把他执着有一个我去主宰,造作者有一个主宰,收藏者有一人主宰,那个做主宰的就是第七意识,那么你就是第六第七第八三个好兄弟一直在运转的时候,你只要能够回光返照,蓦地放下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这个很关键,蓦地放下。

当我们今天要从妄想的心回归到真如的心,它的核心思想在无所得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不能去抗拒妄想,我们一般人的方法,你有办法打妄想,我就用念佛持咒去抗拒你,那你这样子时时勤拂拭,你修行也很辛苦,效果也不好,因为你一辈子念佛也不可能跟妄想抗拒,抗拒妄想不如把它空掉,那么怎么要把妄想空掉呢,就是说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打妄想,佛陀在《楞严经》处理事情,他是要找根。

就是说你现在打妄想,你与其去抗拒它,倒不如用智慧去观照它,他为什么要打妄想呢?事出必有因。哦,因为他认为人生有结果,不管快乐不管痛苦,人生是有所得的,他才会要打妄想,所以这个有所得概念是所有妄想的根本,所以在整个我们破妄显真,整个《楞严经》的它的七处破妄、十方显见,它就建立一种人生无所得的概念,这个关键很重要。你只要知道人生无所得,你的妄想自然就淡泊了,那妄想就慢慢慢慢的淡泊下来。

所以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怎么建立呢?

《楞严经》他从因缘切入,从因缘的开合,他说我们现在先不要管别人的人生,先看你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因缘的开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我们去了解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因缘和合。

诸位,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说明什么事情?因为有因缘所以生命才出现。所以说生命没有开始,是吧?生命如果有自性,它就不需要因缘,它本来就要出现嘛,那是因为因缘而过去因缘积集了,突然间人生是从空性里面无中生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什么地方来,你知道吗?我们从空性而来,套一句禅宗的话,我们从本来无一物而来,所以人生是无中生有,你不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的,你本来是没有的。所以我们每一个的生命的开始都是无中生有,是假借母胎由于业力而出现而已,所以人生没有开始,因为因缘和合,所以才虚妄有生。

好,那么你将要往哪里而去?人生的结果呢,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这个人死了以后我到哪儿去了呢?没了,人生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不管你今生活得满意或者不满意,反正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没有结果。

你看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你一个晚上平均做五个梦,你上一个梦是转轮圣王,对不对?那你转轮圣王的时候,你这个梦结束以后,你又变成一只蚂蚁,那你做蚂蚁的时候就想,我上辈子是转轮圣王的七宝跑哪里去了?没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所以既然没有结果,你有所得的概念是不对的,因为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

诸位,不管你福报大,不管你业障重,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在今生当中得到任何的东西,所有因缘的假象,只是让你快乐跟痛苦的过程而已,你今生走过以后从结果来看,没有一个人是有所得,所以你的妄想是白打了。也就是说其实从《楞严经》的角度,他从大海里面创造一个水泡出来,而这个水泡破了以后,又创造一个水泡,而前后两个水泡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其实我们今生跟前生都是完全独立的,你只是继承前身的业力,你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这个很重要。

所以,既然今生是无所得,那你干嘛去主宰呢?你主宰的结果也是无所得,人生没有结果,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当你知道人生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就安住当下,你这个人心就静下来了,你也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你主宰。

那么无所得的概念以后,你这个时候因缘就蓦地放下,这一切法了不可得,当然你了不可得时候,你在这个了不可得的地方住下去,那就偏空了,你起不了妙用。

这个无所得而放下,这个了不可得而蓦地放下,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站在凡夫的角度,我们以前犯一个错误,当我们心中有挂碍的时候,有一个因缘不对头的时候,我们犯一个毛病,我们想要去处理它,结果因缘越处理越复杂,其实因缘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而不是处理它,你读完《楞严经》你会有个结论,其实人生的因缘,只能够放下,不能处理,我们以前总是想要处理因缘,结果因缘越处理越复杂,因缘不是可以处理的,除非你是圣人。

我再讲一次,因缘最好的处理就是放下,就是不处理最好。

所以他从放下当中,他所有的因缘业力沉淀下来,这个时候他可以重新开始出发,为其无性缘生,他这个人从假入空以后,观照人生无所得的时候,诸位你知道,什么人有资格打妄想,你知道吗?他进入空性以后再出来,这个人有资格打妄想,我们没有资格打妄想,因为我们打妄想会当真,他曾经回家以后再出来,他所打的妄想通通是对的,因为他不当真了,他这个时候打妄想叫做借假修真,我们叫借相修心,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凡夫打妄想叫住相修心,住在妄想里面去活动,我们是被妄想牵着走。

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没有经过无所得空性的三昧洗涤,你没有进入空性之前,你为什么没有资格打妄想呢?因为你打妄想,你那个心中的影像会牵动你,它会误导你,你叫作心随妄转。但是,这个人修过《楞严经》以后,他知道无所得以后,他来打妄想,他这个是利用这心中的影相,念佛念法念僧,他利用这个影相来创造了生死的功德,他这个时候打妄想,跟我们打妄想就不一样了,他这个时候叫借相修心了,当然他不可能念名念利了,他能够忆佛念佛而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如果这个时候他不打妄想就偏空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其实都想清楚了,但是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在唯识的名词不叫打妄想,叫如理思维。

所以,我们心中的影像,它有两个阶段,你要先放下它,你要曾经放下它,你才可以重新再去忆念它,所以它是两个阶段,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所以,安住一念心性有两个阶段:第一个先从假入空,先把妄想放下,放下无所得,你打这妄想白打,最后结果就是没有。那么,无所得的概念以后,你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时候你虽然没有,但是得开创未来,你要借假修真,你要布施你,要有一个布施的相状出来,你持戒要有持戒的相状,你要成就持戒的功德,你要有身口意的相状,要借相,所以他这个时候要借相修心,来创造种种的菠萝蜜,来忆佛念佛,来开创未来,他这个空性,从假入空,走出过去,开创未来,这两个都叫作安住一念心性。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

就是说当一个人经过真如三昧,从假入空以后,他开始在规划未来的时候,他知道忆佛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好的假相,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的相状以忆佛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相状最好。

好,那么这段的总说说明以后,我们看第二个别名。

这个人念佛和一般人念佛不一样,他以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我们一般人打妄想念佛,那只有佛力不可思议,只有一种力量,因为你心里面没有力量,一天到晚打妄想,你的心要解被妄想给绑住了,但是按照蕅益大师的思想,当你能够安住一念心性把妄想抛开,观无所得,把妄想放下以后,你这个念佛人你是两种力量,你念佛比一般人多一种力量,叫做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所以为什么有没有修止观,差就差在这里,你没有修止观,你的心是打妄想的、颠倒的,因为你一天到晚都在动,完全靠佛力,这个时候你念佛就有一种力量,那叫做佛力不可思议;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净土三昧的人,能念的心一念心性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它也是缘生无性,所以念一声有一声佛名,念百千万声,有百千万声佛名,所以按照圆教的感应道交,那必须要能念所念性空寂,才有资格谈感应道交难思议。

就是说真正的感应道交,按照蕅益大师的高标准,你要把妄想给放下,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你要站在一种同体的法性,能念的心是清净的,离相清净的,所念的佛也是离相清净的,这样子才有资格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时候才能感应道交,当然这个标准就高了。

所以你不念佛的时候,假设你只是安住离相清净,还没有借相修心,假借佛号来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那么这样子就有点偏空了,所以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所以你一念心性虽然从假入空,从此还要从空出假,因为你不从空出假,你安住一念的清净心,你到最后就是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了,你没有开创未来,只知道走出过去,所以必须以一句佛号来带动我们的清净心。

我们看最后结论: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按照圆教的思想,他念佛是怎样的?先调整心态再念佛,先把心态从颠倒妄想而调整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一念心性再起佛号,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先把心带回家。然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再提起佛号,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是两个次第。

临命终的往生正念,是一定要放弃娑婆世界的主宰,一定要的。但是我们从善导大师跟蕅益大师不同的概念,就是说善导大师的智慧是有相的观察,他从娑婆世界的无常痛苦,他看到人生是不能主宰的,因为你没有办法主宰,因为人生的业障太多,没有办法主宰,没法主宰,也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的放弃主宰是,他不敢再主宰下去了,因为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但是蕅益大师的放弃主宰是没有必要主宰,因为他本来就无所得,如梦如幻,你有什么可以主宰的呢?

我再讲一句,善导大师的智慧是从苦谛观进去,他觉得人生只有痛苦,因为业障那么多,你也不可能出离了,他看到那么多的痛苦,未来有那么多的业障等着他,他赶紧撤了,不敢再主宰了。

蕅益大师他放弃主宰,是觉得人生本来每一个生命都是无所得,所谓的主宰,那根本是自欺欺人,你根本没有办法主宰,所以最后没有必要主宰,不管你是不敢主宰,不管你是没有必要主宰,总而言之,临终一定要把因缘放下,结论!因为你想主宰业力,你就要把第八识给激发起来。

总而言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敢主宰也好,没有必要主宰也好,净土宗临终的正念,就是你不能刺激你的业力,就是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带业往生。

当第八识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能刺激它。我业力没有消,但是它成功的在沉淀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当然善导大师那个方法,训练上比较的容易,因为思维苦谛这块比较容易。但是思惟苦谛,我要提醒一下,苦谛这个谛是个真理,那是思维痛苦的真理,然后产生放下。

我曾经遇到很多居士跟我讲一个观念,说师父,我痛苦,我根本不要思惟,我今生一路走来就有很多痛苦了,他的痛苦的经验来自于今生的经验,这个地方会有问题,你知道有什么问题吗?因为你今生的痛苦不全面,天上你没有去过吧?是吧,所以你今天,如果你没有透过智慧,我今生一路走来,人生的痛苦我已经都清楚了,我不要去思维了,你今生所体会的痛苦是所有痛苦一部分而已,所以你这样的厌离是不可能全面的,你会厌离你不喜欢的这一块,天上的快乐你不会厌离。所以很可能你的佛号,一天天念,念念,念了半天跑到天上去了,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放弃的主宰是,痛苦的这块你不想主宰,但是快乐的这块你还想主宰,所以就到天上去了。

所以,诸位,痛苦的觉悟不是靠人生经验的,你才活几年呢,你可能把三界全部走过一遍吗?不可能嘛,他是靠道理的思维。临命终要你放弃是全部的三界,不是你人生的那个痛苦,那个经验而已,没那么简单,所以你没有智慧的观照,你只有靠人生的经验,你过不去的。所以它是两种智慧:

第一个,对三界痛苦的总相观照,所有的快乐通通不安稳,我得到它我迟早要失去它,我失去它的时候更痛苦,所以我宁可不要。这是一种智慧,因为他知道三界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苦故,三界所有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三种代价:第一个,他有烦恼的带动,得到就贪爱,失去就嗔恚,有贪嗔的烦恼。第二个,你一定会造罪造业,一定要造杀盗淫妄的罪业。第三个,你来生一定要继续生老病死的折磨。他是通过道理的体会,苦谛,既然你再怎么弄都是痛苦,干脆我放弃了。所以,一心皈命。

第二个,一念心性的观照。人生本来三界就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他放下了。

好,我们先谈到这儿,总而言之,它有两种放弃主宰的方式。

(第四讲)

我们看丙三、一念具足。

我们前面讲到临终的正念,是智慧的观照跟一种皈依的信心的结合,当然,它的核心思想还是在智慧的观照。也就是说,你必须先有智慧的观照,要把娑婆世界的因缘业力要先处理好,再提起皈依。

很多人他不先处理业力,就直接提皈依,结果业力跟妄想啊,把自己缠绕得不得了,结果弄到最后,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而是你没有准备好。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已经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的受生,留下了很多的妄想,也留下很多的业力,这一块你是要处理的,你总要做一个收尾。

所以,当我们在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怎么处理娑婆世界就很关键了。你娑婆世界的业力没有处理好,娑婆世界的因缘不会放过你的,不可能放过你,诸法因缘生嘛。所以,你必须要把它怎么样?带业,当然这个地方也带有妄想,你要把所有的妄想跟业力把它打包起来。

那么,要能够临终的时候要让你的业力跟妄想处在一种调伏状态,你有两种的方法:

第一个,就是善导大师的思维苦谛。观想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们无量劫来在生生世世轮回,留下来的都是业障而已,这件事情是没办法处理了,所以,我只好放弃主宰。从思维苦谛里面而产生一心皈命,这个时候,有救!你知道怕,娑婆世界只要你知道怕,你就有救了。

那么,第二种是正念真如。你把心调到真如的角度来看人生啊,人生本来就是如梦如幻的假相,你不可能有任何得到的东西。所以,你主宰,你根本就是自欺欺人,你本来就不可能主宰。所以,你就没有必要主宰。从一种本来无一物里面,你自然放下主宰,万缘放下,一念提起来修皈依,也可以。

你愿意从思维苦谛下手,你愿意正念真如下手,反正这两种下手所成就的皈依都有往生的力量,都可以。

那么,不管你透过思维苦谛而放弃主宰,不管你是正念真如,你认为没有必要主宰,都好,那么,临终的正念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看蕅益大师他讲临终的正念是什么相貌,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临终的往生的相貌把它现出来,就是这个人放弃主宰、一心皈命以后,是什么相貌呢?

我们来看看,丙三、一念具足。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好,那么蕅益大师在讲完临终的正念以后,他出一个问答,他说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土,何得即生?问这个问题,如果你临命终会问这个问题,那表示你在打妄想啊。你一打妄想的时候,那问题就很复杂了。极乐世界离我这么遥远,阿弥陀佛的档次离我这么高,他是佛,我是凡夫,我怎么跟他感应道交呢?你要是一念妄动啊,那就乌云遮了,那你跟阿弥陀佛之间、跟极乐世界的净土之间,那就障碍重重了。

所以,这个地方心态有问题了。只要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说十万亿佛土这么远,何得即生?提这个问题,那合理的推论,你堕入妄想当中。所以,蕅益大师的回答很简单,蕅益大师就是简单讲,先调整心态,他不回答你,他认为这个就是戏论。

就是说,你只要把心带回家,你就会出现两件事情是事实:

第一个,十万亿佛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你只要能够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把心归零,这个时候距离不是问题;你跟阿弥陀佛,你是凡夫法界,他是佛法界,这个法界也不是问题,因为,你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你的心力不可思议。

第二个,你这样子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再提起佛号,又仰仗弥陀的本愿摄受,这个时候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两种力量的结合,当然会往生嘛。

但是,蕅益大师这个地方很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就是,你心力要不可思议,才有资格谈佛力不可思议。举一个例子:

譬如一个镜子,它能够显现数十层的山水楼阁,它显现的时候,根本没有距离的问题、没有空间的问题,它是层数宛然,没有远近,一照俱了,没有先后,没有时间的问题,没有空间的问题。

这个镜子,它为什么会把这个山河大地给显现出来?因为,它自己把自己擦得很干净啊,是这样子的。如果,镜子把自己弄得很脏的时候,那你就不能怪山河大地不显现。所以,作为镜子,你希望山河大地在你的镜子上面显现,你必须做一件事情:把你自己弄干净,就这样子啊。

所以,当我们的心准备好的时候,你根本不要想说阿弥陀佛来了没有,你也不要管极乐世界跟你有多少距离。我们来看看,当你的心安住真如,离相清净的时候,离相清净而生起皈依的时候是什么相貌?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显现,依报显现;正报呢,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正报显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往生显现。

所以,极乐世界是感应来的,不是求来的。

一个临命终的人看他会不会往生,你只要看他一件事,看他的心有没有安住,这就知道了。如果这个人念佛念了半天说,哎呀,我怎么念了半天,他眼睛到处看,诶,阿弥陀佛来了没有,这个人不会往生的,不会往生。因为,这个佛号不是求来的。诸位,我刚刚讲过,你作为镜子,你不要管山河大地是不是来,你把你准备好,它自己会来。

我再讲一次,极乐世界不是你求来的,是你准备好了自然感应道交,它不是求来的。你把你的心态准备好了,心力不可思议;只要你对阿弥陀佛生起皈依,佛力不可思议:两种力量的结合,就像海印三昧,就像大圆镜智。当大海准备好了,山河大地它自己会印在大海里面,大海你就不用操心了;当镜子准备好了,山河大地也自然会印进去,镜子你也不用操心了。作为一个镜子、作为一个大海,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你自己准备好了就好了,你不要管山河大地来了没有,这个就是临终正念的相貌,就是你要安住。

临命终人只要这个人仁者心动,那就完了,你平常佛号念得再好都没有用。这个人不管是思维苦谛放弃主宰也好,安住。或者正念真如也好,一定是安住。当然,什么叫安住?不是说,这个人他没有妄想干扰他,那他是凡夫肯定有妄想。他能够心常觉照,他能够觉照真理,记住下面这句话:不随妄转。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临命终不打妄想的,不可能,但是,他有本事不跟着妄想走,这个地方很重要啊!就是临命终你怎么处理你的妄想?你一定会打妄想,因为我们平常打妄想,临命终的时候不可能突然间不打妄想,没有这回事情,他一定有等流性嘛,但是,关键是你怎么处理你的妄想?

记住,我觉得有一句话我愿意跟所有净土宗的人互相勉励,临命终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啊!真的是这样啊!我研究净土十几年了,我觉得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小时候发生的事情、长大发生的事情,一定会现前。这件事情可能是我们人生的遗憾,也可能是人生的荣耀,就像一个水泡现前。很多人这个时候会想说,诶,我要走了,我再跳进去,去把它做得更好,但是,当你跳进去这个水泡以后,没有一个人走出来,没有一个人,知道吧。临命终的所有因缘现前,不管这个因缘是遗憾的,是你得意的,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放下。

我再讲一次啊!临命终不能处理因缘,这样懂吗?你只要掌握这个道理,临命终只能够放下因缘,不能处理。因为你一处理它,就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了。你进去这个因缘,你说我再去看它一眼,再去怎么样,你就走不出来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临命终,走在前面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回头,你一旦回头你就走不了。当然,过去的因缘会不断地显影像来诱惑你、来误导你,但是你这个时候只能够一路往前看,过去,就让它过去了。只有临命终的人不处理因缘是最好的处理,就是放下。我再讲一次,因缘不能处理。如果你现在还想处理因缘,你今生就走不了,绝对走不了。你经常要去学习因缘是要放下,而不是去处理。所以,人生的修行只有一个观念而已,这个观念转过来你就海阔天空了,你这个观念转不过来,那你人生就事倍功半了。

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临终的正念可以看得出来,所有的因缘向镜子学习。镜子不管它的灰尘怎么样,它永远就是一个镜子,不随妄转,山河大地它自己会显现出来。那你看,为什么石头它不能显现山河大地?因为它把灰尘咬得很紧,镜子它能够放下。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成功地把过去的因缘放下,那么未来的阿弥陀佛才会显现的,是这个意思。

甲四、结示法要

好,我们看甲四的结示法要。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理事差别、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乙一、理事差别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由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阿弥陀经要解》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到执持名号,他把执持名号分成事持跟理持。

事持就是说,他的智慧来源,来自于对因缘的观察,他把佛法的道理读通以后,他觉悟到娑婆世界的因缘是痛苦的,即便是快乐,这种快乐也是夹杂痛苦的快乐,应该放弃,他从因缘的观察而放弃。

那么理观呢?他不管痛苦快乐,反正他直接回归到一念心性,本来就没有痛苦、本来就没有快乐,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而忆佛念佛,这个更高明。

好,那么不管你从因缘上下手,或者从理观上下手,它就两种不同的差别,但这两种都可以往生。就是说,同样是一心皈命,我再讲一次,极乐世界的一心皈命是由智慧启动的,不是盲目启动的。盲目的一心皈命,是没办法解决因缘的,要能够解决生死的因缘只有两种:

第一个,是从事相的因缘观察,你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但是他不能够会归一念心性,不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是他能够思维苦谛,知道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而放弃主宰,决志求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这种一心皈命,可以。这种一心皈命是能够了断生死业缘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也不管娑婆世界是快乐、是痛苦,他直接契入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有的因缘都是我一念心性具足,我一念心性创造出来的,就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万修万人去。

所以说,总而言之,带业往生有两种情况,你的心必须是一种调伏的状态,临终的正念:第一个,他从苦谛切入,从心性切入,都可以。

好。我们看下一段,乙二、理事兼修

这个地方讲因地了。我们前面讲了很多的临终的结果,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做好准备呢?好,我们看经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我们一般人、正常人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的佛号有两种力量。要带业往生嘛,表示业没有消嘛,带字嘛。所以,我们平常念佛的时候,一句佛号念起来,一个是生死的业力往下拉,一个是往生的愿力往上带升。所以,我们没有入圣位之前,我们所有的佛号都是生死业力跟往生的业力两个之间的拉扯。

那么,我们平常的修行要怎么办呢?尽量慢慢地消除生死业力,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尽量让往生的愿力拉到最上。就是你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保证愿力要强过业力,你就往生了。临命终的时候,你往生的愿力是强大的,生死业力是薄弱的,因为强者先牵嘛。那怎么办呢?

佛陀慈悲开出两贴法门:一个叫都摄六根,一个叫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它会让我们减少我们对娑婆世界的攀缘,有助于放下娑婆世界的因缘,会有效地消除生死业力。

[净念相继],让我们忆佛念佛,它能够提升我们往生的愿力。

但是,这个地方的成败关键,其实很多人的失败还在于都摄六根这一块儿。很多人,你看他念佛他不都摄六根,他把念佛当功课而已。他时间到了就到佛堂念两个小时,出来的时候该打妄想打妄想,该怎么攀缘他照样攀缘,就是这个人他感觉不出来他的人生有在收心,你知道吗?

所以啊,净土宗你要知道,你从娑婆世界要移民到极乐世界,你是要做一些准备的,要准备的。就是说,你的人生要有一个收尾阶段。你看现在很多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你看老菩萨的身口意,没有往生的迹象,没有迹象,看不出他有往生的迹象,就是他人生没有在收尾。其实,生命的收尾很重要。我们人生的开始你没有决定权,因为你的投胎是业力嘛,对不对?但是,人生的收尾你是有决定权的。

那么,为什么人生要收尾呢?我讲个道理,你听听看啊。

因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们今生所有的东西都跟因缘借来的,当然,你的善业强你借的都是好东西。你的身体是跟因缘借的,你借了一个好的身体;你的眷属也是借来的,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借来的,借来的东西要怎么样?要还,对对对。

要还,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叫作分期付款慢慢还,这是第一种。我今天还一点,明天还一点,有一个过程。第二种人,是我一次付清,因为你平常不还嘛,到临命终的时候,业力跟你讨的时候,你心不甘情不愿地一次性付清嘛。我告诉你,一般人没有这个本事啊,能够说断就断,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那个人叫六祖大师啊,六祖大师可以说放下就放下。

我们现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平常丢掉一个心爱的东西,你会不会痛苦?你会痛苦,对不对?但是,临命终是丢掉所有的东西,你会不会痛苦?你当然会痛苦嘛!所以为什么有准备跟没有准备差在哪里?反正我们都要失去所有的东西,但是你有做好心理准备的人啊就不一样。

其实,修行不是看谁本事高,就是他有在做准备。还有一点,福报越大的越要早准备,因为你借的东西比一般人多。福报越大的、地位越高的,你管的人事越复杂的,你要提前准备,因为你借的因缘比一般人多,所以你要还的时间比一般人长。

一般人六十岁就要做人生收尾了,就是在这个地方开始慢慢收了。你平常不收,你临命终的时候一次放下、一次偿还,你受不了的,你绝对受不了的。一般人六十岁,以人生七十岁来说,你要做十年的收尾。福报大的人五十五岁就要收尾了,真的要收尾了,提前收尾,因为你借得太多了呗。所以,你还得时间要比一般人长啊,是不是?

那么也就是说呢,往生的迹象有两种相貌:

第一个,你这个人从你的身,看到你这个人六根一直在收心。看得出来,你去年跟你今年看起来,哦,有收尾的迹象。第二个,你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强大。

所以,其实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判断一个人会不会往生的两大指标,这个叫作往生的曲线,我叫作往生的曲线。当一个人他已经成功的在都摄六根,而且净念在增长,这个人往生曲线出现了。

我不相信你平常没有往生的迹象你会往生,我不相信,你不是六祖大师啊,什么东西都有一个曲线的了,都有一个征兆的。所以,做好生命的收尾很重要,因为我们跟娑婆世界太熟悉了,你不是突然要离开就可以离开的,不是这样子。娑婆世界你太熟悉,你生生世世跟娑婆世界打滚,你一颗石头都可以泡得很熟了,不要说人了。你说你离开娑婆世界不需要做个准备、做个收尾吗?不可能的嘛!

所以,我再提醒修行的人,你不要高估了你自己,不要高估你自己,你最好给自己一个过程,让你慢慢适应死亡的到来。就是在这个水泡没有破裂之前,你要提早做水泡破裂的准备。那么,你慢慢收尾的时候,死亡对你的伤害、冲击会降到最低。所以结论:临终的正念是点点滴滴修来的。我不相信说,你平常都没有在都摄六根,也没有净念相继,突然间,诶,临终正念现前,那么你这个正念是怎么来的?你这就违背诸法因缘生了。

这个地方所有往生的人,这两个东西都要具足。他的六根开始在往内收摄,他的人生也看得出他今年比去年更放下了,明年又比今年更放下了,他的心已经在内收了。第一个,往生的迹象出来。第二个,他对极乐世界的好乐每一年在增加,净念相续,这就是往生的迹象。

甲五、举颂劝修

好,我们看最后的举颂劝修。我们以两个偈颂把这次的大乘教观跟净土念佛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个:

(一)内观真如安住心性,不随妄转。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我想,按照蕅益大师的规划,净土宗人他不是马上念佛,是先生起智慧的观照再念佛,你一定要先心力现前,才有资格谈佛力现前。按照蕅益大师的思想,当你的镜子是模糊的时候,佛号对你是没有帮助的。所以,你要先调整心态,要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你才有资格谈故我念佛心,能够契入佛法界。

所以,按照《弥陀要解》的规划,诸位,遇到事情不是马上提佛号,先调整心态,你要观察,你要先提一个观照:哦,娑婆世界是苦的,所以这个因缘要放弃;娑婆世界是本来就没有的,所以我要放弃。然后,再提佛号。

要先有智慧让你的心力现前,然后才有资格谈第二个,外顺弥陀。

我们看第二个偈颂:

(二)外顺弥陀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意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释《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竟

当你的心调整好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谈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佛力跟心力,是你要把你的心力安住了,才有资格谈佛力。如果你的心是颠倒的,佛力对你来说意义不大。所以结论:净土宗是二力的结合,叫作自他不二。所以,蕅益大师把净土宗,他讲一句话说,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我们现在净土宗很多人啊,完全不谈心力不可思议,直接谈佛力,戏论!讲难听一点,你这样讲,你想说只有佛力,不谈心力啊,你已经是外道了。所有的佛法都有由内而外的,没有人说,你不调整心态你就可以去修净土法门。你看,大乘佛法它一定安住菩提心,菩萨安住菩萨种性才有资格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六度,然后,你所修的六度才有资格叫波罗蜜。

菩萨道就是这样啊,先调整自己,发菩提心,才有资格谈六度嘛。你净土法门难道不需要这样吗?哪有人说修行是靠外力来的?那你这个跟外道思想、上帝的皈依不是完全一样吗?

心力不可思议,所以才佛力不可思议!你不可以说因为佛力不可思议,所以心力不可思议,你这种说法已经是外道思想了,他生。

所以,净土宗你要把因缘果报分清楚啊。不要说净土宗,所有的佛教的修学,小乘法因为出离心,所以他所修的四念处才会趋向涅槃;大乘佛法因为你有菩提心,所以你所修的六度才变成波罗蜜;净土宗也是因为你能够安住一念心性放下主宰,看破放下,提起佛号,才能够往生啊。

所有的法门都是心力带动法力、带动佛力,没有例外。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就是净土法门没有离开大乘的教观。因为你不调整心态,阿弥陀佛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还有十分钟,大家对于我们这次的主题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针对这个主题。

师父:请说。

学员:阿弥陀佛!今天法师有说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是恶业的部分,我们的恶业不要让它现前,但是有提到说善业的部分也不要让它现前。那弟子就疑惑到说,我们在临终去帮人家开导助念的时候,通常会尽量让他忆起他今生所造的善业的部分。那因为弟子今天听到法师说,善念跟恶念都不要让它现前,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去做临终的开示?阿弥陀佛。

师父:我想,我们让他忆念善业那是一个方便而已了。就是说,让他觉得不要恐惧,让他身心更安稳而已了,但是,这个不是真正的目的了。就是让他忆念善业,让他觉得身心安稳,但是更重要的是让他忆念净土,让他忆念娑婆世界的过失。

反正,你不管怎么开示,你要让他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让他怎么面对过去的娑婆世界?你让他怎么观察?你让他用苦谛去观也可以,用空观也可以,本来就没有。总而言之,你要让他把娑婆世界放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他执着恶法不对,执着善法也不对,就这样子了。

当然,你如果说这个人水平不够,不能讲第一义谛,那就先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可以。你这个是个好人啊,但这个是个过渡了,但是你这个方便门讲完要讲真实相了。净土宗的真实相就是要让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真实相了。当然,过程你要怎么带动都可以,但是这个不是主流了,这个只是方便了。

师父:好,请说。

学员:阿弥陀佛。法师,弟子想请问,就是我们一般都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那也有说诸根在败坏的时候,耳根还是会有听得到的这样的功用。那是,如果有的老人家他可能八九十岁以上,他有那种耳背重听方面的困难、障碍度。弟子想请问对于耳背重听的人,他如果在往生前他已经耳背重听,那他往生后八小时,乃至于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临终开示对他有没有障碍?或者是说他的舍身报体后,他就可以恢复他的原来的状况?还是说,我们可能需要拿麦克风?

师父:我们今天开示是临终嘛,所以这个人还没有死亡,他必须是保持在一个人的果报,也就是说他还不能进入中阴身。他进入中阴身就是死亡,就是他就不是临命终了,对不对?我们开导、安慰是临终嘛,所以他还是一个人嘛,对不对?当然他要去接触外在的信息,他肯定要用到六根的工具嘛。所以,他耳根破坏了的话,其实对他是一个很不利的状态。除非你画图给他看呢,透过眼根来传递你的信息。但是我不觉得说他死亡以后他耳根突然打开了,应该不会吧?应该不可能的。所以,你想办法不能让耳根破坏唉。其实,耳根对临终很重要,耳根啊,其实这个六根里面,耳根,当然我们平常眼根也重要,但临命终人耳根是最关键的,耳根很重要。那如果说他真的听不到,那你就可能画图给他看,只能这样子了。

师父:请说。

学员:弟子这题是代替别的法师问的。别的法师想请问法师,请问中阴身能救度吗?

师父:中阴身的救度在藏传佛教的确是言之凿凿啊,他讲的有那么一回事,讲的什么次第,但是在显教这块似乎不强调。你看过历代的祖师,从慧远大师、善导大师,你看过他们的开示以后有谈到中阴身超度吗?没有,没有。甚至有人问印光大师,印光他还是觉得说,他觉得说中阴身,觉得你这个人都不好超度了,何况是中阴身呢?

所以,在显教的传承,我们偏重在临命终的开导,但是你去看藏传佛教,的确是有中阴身的超度法。

那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中阴身的超度,你那个能超度的人标准就要比较高了,因为他已经不是个人了,他不是人他就不是那么理性了,知道吧。就是说,如果你要落入中阴身超度,就是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我没办法救拔他,先让他死掉,到了中阴身我再来处理,那么这样子呢,你超度的人就要有一点本事了、有一点功力了,否则他不听你的了。

但是,临命终开导不是啊。我是一个生死凡夫,只要我讲的话是对的,我能够打动他的心,就可以了。就是说,临终的开示,他不太需要考虑开示人的资粮力的问题,只要我这句话能够打动他的心、契他的机,刚好能够因病与药,他就马上得到效果了,对不对?

但是,中阴身可不是啊。中阴身他是跑来跑去、飞来飞去啊,你没有一点戒定慧的波罗蜜的功德,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超度的。所以,中阴身的超度困难度高了,因为他不是人了,他已经不是人的果报体了。他刚好是,当然他也不是六道轮回,他是这个果报结束,下一个果报还没有开始的一个过渡。

按照唯识的说法,中阴身超度要成功,因为中阴身他不能重新学习,他没有思考能力,他只能够回忆过去。所以,中阴身要成功要有两种条件:第一个,被超度人他要有善根。如果他没有接触佛法他很难被超度了,他有善根,只时临终一时忘失而已,这第一个。第二个,能超度的人,超度那个人要有点资粮力,心力要很强,福德力也要够。

但是临命终都不需要。临命终只要这个人还能够听得懂我的话,我讲的话能够引导他,他听得进去,那这个时候我不一定要有什么大修行者,我只要讲的话是对的,对他有引导性,就够了。

所以,我们显教偏重临终的开导,因为这是最好时光。但是临终,诸位,你们认为临终是什么时候?不是说躺在床上已经在喘气叫作临终,不是这个意思了。其实临终的开示,这个人死亡到来前面三个月就进入临终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给他做心理建设了,因为,你到他临命终的时候在喘大气,已经没什么用了,你开示他太晚了。

临终,可以往前拉到三个月,就是这个人已经宣布死亡了。那么这个时候,他怎么把娑婆世界做一个收尾、把未来的极乐世界规划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心态很关键啊,成败就在一念之间而已啊。

因为,极乐世界不是你修来的,它是感应而来的,那跟你的资粮就没有很大的差别,就是你一念之心。你那一念心能不能够把它拉到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心皈命的意境,你怎么把那个心态调整到这种心态而提起佛号,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往生前三个月你就要开始慢慢、慢慢引导他,往这个目标走了。

所以临终,我们也不一定要把它想成说一定是躺在床上快死亡了,不一定要这样,大概前三个月就可以算临终了。

师父:还有没有问题?好,请说。

学员:法师,弟子想请问一个问题。就是最近有一个助念团,他们有一个理论。这个助念团已经送很多人往生成功,然后他们有一个理论就是弟子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说,以前我们的一个观念就是说大善大恶他马上上升或下堕,然后这个助念团有个理念就是说,那个体温要完全降低,完全低于某种程度,他才真的离开。那真的离开,如果说他念佛有功夫或者说是大家助念的很好,他是不是应该马上就离开?还是他一定要等到体温低到某种程度才会离开?那这样子的话,如果这两个有那么大的差距的话,那每个人都要助念很久很久?

师父:现在助念团很乱了,尤其是大陆,那是五花八门啊。我觉得这样子啊,诸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大陆的助念团非常乱你知道吗,一团乱啊。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古德比较聪明,还是现在人比较聪明?

学员:古德。

师父:古德比较聪明,对。你觉得印光大师比较聪明,还是我们比较聪明?

学员:印光大师。

师父:印光大师,对对。那么,印光大师没有做的,我们现在会做,如果说你是成功了,那你应该得佛教界的诺贝尔奖了,是吧?就是祖师没有做,结果你做了;结果祖师没想到,你想到了,你觉得呢?

我个人是觉得这样啊,古人没有比我们傻了,该做的他们都做了。就是说,古德讲临终断气后开示八小时,这印光大师讲的嘛。当然,现在有些人就一弄就弄了二十一天,往生的人没有念好,让他念到现场的人给倒下去了,对不对?

所以,我的想法是这样了,就是说祖师到底怎么做,你就照着做就好了。因为,你没有比祖师聪明啊,这样懂吗?我什么都没有讲哦,要怎么做你们看着办。

那现在佛教界是很乱啊,我现在也知道,现在每一个人,净土宗每一个人都想要做祖师了,简单讲就是这样了。他会想出一套方法出来,但是你从祖师那儿来看这个方法是很奇怪的,很奇怪的,都是在事项上的分别,他不重视心地的开导,只能这样讲了。但这个方法谁创出来的,也没有人知道。

那我就在想,净土宗也不是传了一代两代啊,它是从唐朝传了两千年,传了十三代祖师,这么长的传承,他这个法已经很成熟了,有需要开创创新吗?有需要创新吗?对不对?所以,应该怎么做,你们应该知道了,这个问题就这样过去了。

反正,我不管你用什么方便,方便有多门,你关键是,你要让他提起正念。那你就看今天他这个过程这样子弄,对他提起正念有没有帮助啊?但是我不相信你不开导他,你整天这样念佛他会提起正念,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呢。他提起了正念再带动佛号,这个佛号才有意义哦,诸位,这个佛号才有往生的力量啊。如果他起颠倒,你念一百句佛号,这个佛号对他来说没有往生的力量。

我还是那一句话,因为心力不可思议,所以佛力不可思议,这句话你们听懂吗?如果说,这个人是因为佛力不可思议,而心力不可思议,外道!你可以跟他讲,外道!哦,佛陀能够进入到你的内心的颠倒世界,把你颠倒的心换成正念的心,是吗?那如果佛陀要这样子做的话,你连念佛都不需要念佛了,那干脆佛陀直接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得了,是吧?你干嘛要多此一举呢?因为佛陀做不到,佛陀能够做到的已经到了极限了。

就是说,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准备,你只要把道理,因缘道理弄清楚,你看那些很奇怪的助念方法,一看就知道这个人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你道理不懂,你就会被他五花八门的这些所迷惑啊。其实,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在干什么?如果你道理懂的话,有些东西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一般的凡夫他没有判断的能力了,说实在的。

我这个问题先回答到这里。再回答可能就

师父:最后一个问题。诶,请说。

学员:法师慈悲。弟子一个问题就是说,刚刚法师您说那个开示就是,那个临终的开导就是他还没有往生以前就开导,那现在就是说,有人也说人已经往生了,然后对他的开示也是非常的重要。

师父:你说往生,他已经死亡了变成中阴身了,再给他开示吗?

学员:还没有、还没有走,他

师父:还没有走,怎么叫往生呢?那你往生的定义是什么意思?

学员:他是往生了,就是说他气已经断了。

师父:哦,气已经断了啊。

学员:他的第八识还没有离开身体,就是说他的身体体温还在,那一般佛教界在判断就是说,他的第八识还没有离开身体,那这个时候他的耳根都已经败坏了,已经师父:耳根会比较不容易败坏的。一般来说五根的败坏,耳根会最后,会留在最后。一般眼根会容易败坏,身根也容易败坏,但是耳根不容易败坏,耳根是所有六根里面功能最强大的。

学员:那就是说他刚往生的时候,他的耳根还在啊,他一定可以听到别的师父:我想,你不要说他往生了,你应该说临命终啊。因为我们一般说往生,应该是神识离开叫往生,是吧?就是他临命终的时候啊,当然他断气不表示他死亡,对不对?他还没有往生嘛。他神识自然在,他耳根就有可能会在,有可能不在,那当然因缘变化很多了。

但是我意思就是说,你不能等到断气以后再给他开示了,你要提前做了。因为断气以后,有些人会走得很快,有些人会走得很慢,这个就很难讲了。所以,断气以后八个小时只是一个原则而已,其实有些人一断气就走了,也是有啊,是吧?

那八个小时他可能抓一个平均值了,但是,一个人一到断气的时候,如果这个人还没有保持正念,就有点不太吉祥了。就是一个人到了断气还颠颠倒倒的,还需要你去开导他,那这个人成功机率就不高了。因为你到这个节骨眼,你还在贪恋娑婆,那你再怎么开导,我是觉得有点太晚了,最好头脑清楚你就要开示他了。

学员:可是他如果平常很认真在念佛,比如一天念八个小时,可是他很少在听经闻法,可是他一心都想要到极乐世界去,因为他的人生都很苦。

师父:那他没有看教理他的智慧是怎么来的,请你告诉我?

学员:他就是

师父:靠人生经验?他自己的人生过程他吃了很多的痛苦,对不对?

学员:对。

师父:但是这个痛苦不全面啊。就是说你临终要厌离的是整个三界的痛苦,而你今生的经验只是三界里面的一小部分啊。

学员:可是有人跟他开导说极乐世界是个美妙地方。

师父:除非有两种条件。除非,烦恼轻薄,善根深厚,这种人可以。他是一种少数的法,就能够激发他过去的善根。就是这个人要两个都要具足,就是这个人生性本来就淡薄,他本来就没什么执着,他没有那么严重的病,所以他不需要太大的药。

两个都要具足哦。第一个,他的善根深厚,而且他的执着又比一般人轻。这个人只要临终稍微开导一下,因为他的病很轻,所以他少许的法药就够了。但是,一般人我认为不太可能,一般人不太可能。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儿。

诸位出家师父都继承净土宗的传承,我希望你们不要把净土法门弄成外道法门。要永远记住,由内心的正念而带动佛力的不可思议,这个很关键啊!由内而外,绝对不能由外而内,这个是外道法。

念佛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彻悟禅师: 净土至极省要,至极径捷,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彻悟禅师: 净土至极省要,至极径捷,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道证法师:“人在大难之中,要发大愿,念佛,才能突破。“ 道证法师:“人在大难之中,要发大愿,念佛,才能突破。“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怎么精进念佛,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 大安法师:怎么精进念佛,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念佛见佛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念佛见佛

妙莲法师:如何念佛_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 妙莲法师:如何念佛_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净界法师:当YIN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为什么奶奶念佛多年,孙子还经常生病? 为什么奶奶念佛多年,孙子还经常生病?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佛学的真面目:38:念佛的心要 佛学的真面目:38:念佛的心要

连自己师父都不要多看,回家老实念佛! 连自己师父都不要多看,回家老实念佛!

这样念佛就不老实 这样念佛就不老实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这样念佛是修念佛三昧,不简单!大多数人不知道 这样念佛是修念佛三昧,不简单!大多数人不知道

聋哑人念佛,火车撞摔竟无碍;真诚忏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二 聋哑人念佛,火车撞摔竟无碍;真诚忏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二

放生、念佛治好了我的两种绝症 放生、念佛治好了我的两种绝症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忠臣孝子一念佛,声音达三界 忠臣孝子一念佛,声音达三界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 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

放生仪轨:夏日放生宜速行 以志诚念佛持咒为本 放生仪轨:夏日放生宜速行 以志诚念佛持咒为本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 要义 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 要义

简体注音|念佛仪(诵经念佛) 简体注音|念佛仪(诵经念佛)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放生功德: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扳依及念佛? 放生功德: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扳依及念佛?

寺僧一百多工资其念佛,他说:“佛来了!”端坐合掌而逝 寺僧一百多工资其念佛,他说:“佛来了!”端坐合掌而逝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用计数器念佛与念珠念佛的功德有区别吗? 用计数器念佛与念珠念佛的功德有区别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为念佛把家务全摊派给丈夫,我在学佛误区打转了 10 年 为念佛把家务全摊派给丈夫,我在学佛误区打转了 10 年

我对乌龟念佛号,她竟然听的懂 我对乌龟念佛号,她竟然听的懂

念佛时出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念佛时出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笃信正法,往生极乐——81 岁慈母念佛往生 笃信正法,往生极乐——81 岁慈母念佛往生

念佛感应弗成思议,头上的伤口竟然自动愈合 念佛感应弗成思议,头上的伤口竟然自动愈合

为什么睡着时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样 为什么睡着时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样

信愿不是很足,这样念佛可以往生吗 信愿不是很足,这样念佛可以往生吗

只要念佛仰凭佛力,这块业障大石头就解决了 只要念佛仰凭佛力,这块业障大石头就解决了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