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样追起来,是让你不要用见解的识心来学《楞严》,把你那分别心、识心,一切你以前所认识的,你全部把它放下。放得愈干净,你学《楞严经》愈能进入得深。如果你把你以前的知见带来了,那是不行的!带个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事物,那一切事物有什么变化?你认不到一切事物。
换句话说,就是你先有个成见,你有个见解、有个认识,然后你来学《楞严》,你就没法进入,你进入不了。因为你心里有个成见,一个有,一个空。七处征心的意思,就是要征什么?心无所在,心无不在;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你在这个地方你要领悟到了,你就会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一切非心讲这一切事物都不是心,但是它跟你生死非常关切。
咱们认为财富、金银财宝的财富,它跟心有什么关系?好像绝不相干吧?当一个人财富失掉了,生命就随着它死亡。你说这是心?不是心?你把这个关系懂了就行了。所以你放下、看破,放下什么?身和心。咱们现在的身是生灭的,咱们这个心也是个生灭的,但是你还有个不生灭的心,你要把这个生灭心放下,不生灭的心才能显现。
如果你从文字学《楞严》是学不进去的,离开心意识参,离开心,离开意,离开识。离开心意识参,就是离开心意识来学《楞严》,你才能进入《楞严》的,这就是定。你如果想修定的话,你把一切都放下,不能有一点的思虑,就是没有一点牵挂,清清净净地,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后你才能画什么都可以。你想画什么,你想入极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你要画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就看你心怎么入。
七处征心,心都不在,七处都是心,就一个执著与不执著的问题,显空义,显真空的道理,一作意就失掉了。作意,所以为什么叫照?观照。智慧是照的,不是作计度分别的;计度分别不是智,是识。咱们的计度分别是识,不是智。
大家读《心经》的时候,《心经》第一个字就告诉你观,你观了之后你才能够自在,你不观你不自在。你尽在心意识、色法跟心法这个中间打交道我们是离不开的,不是色就是心。色是一切形相,你在一切形相之中打转转,要把这些形相给你夺掉了,你没有着落了,没有执著。
所以我们历代的大德,他在修禅观的时候,就在那想入极点的时候,完全放下、看破。
人的生命在世间,一般的没有学佛的人,他要有七天不吃饭,他活不成了。人七日不吃,就上望乡台了,过去古语就是这样子三天不吃人间饭,七日上了望乡台。
但是我们佛教可不是这样说,佛教怎么想的?修行人在山洞里头,不要说七天,七十天不吃饭也不会死的,不会饿,以识为食。识就是那个神识,他神识入定了,说他想,想到一顶点,但这个时候是禅定?还不是,必须得与佛知见的知见就是佛现在启示阿难的把这些个知见都破了。
大家看那个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以识,没有世界,虚空就是他一个识,识念,还没成道业。三十三天的时候,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那些就是那种境界。那种境界还会堕落的,因为他不是这个智慧。所以你在思考学《楞严》的时候,一定把你过去的意识形态、你那种看问题的想法全部放下,不要计度心来分别。阿难就给我们示现了,七处的计度都不是。
我们每个讲《楞严经》中间都有一定时的距离,这几天你不上课时你不要把它放下。你就想,想想阿难怎么执著的,佛怎么破除的,我有没有这个想法回想你自己,你是不是跟阿难一样看法。你不连续,你自己听它做什么?连续地自己这么学: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执著?要有执著,佛怎么样破除这个知见?七处征心,这是开悟的开端。如果你在七处征心征得明白了,你会什么都放下了;放下的时候,什么都不执著了。放下的含义就是这样,就是不执著。
《楞严经》,在我们佛教讲的一切经论里头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悟,明白,一般说明心见性,现在就是显性。因为我们对我们的性理性体、对我们的真性不认识,把我们这个六尘的境界、缘影的法尘当为我们的自性,这就是迷的表现。佛跟阿难说:来辨别这个问题,代我们众生受请。
更新于:2023-12-31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