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
近查普陀山文献,读明代曾凤仪所著《楞严经宗通》,至“普陀大士真实为人”,俄有感。具体内容点校如下:
“昔唐李文公问药山禅师曰:‘如何是恶风吹船,飘落鬼国?’师曰:‘李翱小子,问此何为?’文公勃然怒形于色。师笑曰:‘发此嗔怒心,便是黑风吹船,飘入鬼国也。’吁!药山可谓善启发人矣。以是推之,则知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船到彼岸。灾患缠缚,随寓而安,我无畏怖,如械自脱;恶人侵凌,待以横逆,我无忿嫉,如兽自奔。读是经者,作如是观。则知普陀大士真实为人,非浪语者。”
大意是说,唐代的李翱曾经问药山惟俨禅师,怎样才是大风吹船,飘落鬼国?禅师说,李翱小子,你问这是何意?李翱勃然大怒。禅师笑着说,你这一怒发了嗔心,这就是大风吹船,飘入鬼国了。药山禅师真是善于启发人心啊!由此推之,被名利和欲望燃烧,就是堕入了火坑;沉溺于贪求的东西而爱着,就是跳入苦海;一念只要清净,熊熊燃烧的烈焰就会变成池水;一念只要警觉,就会乘着法船到达觉悟之岸;即使灾患缠缚,只要随遇而言,没有畏怖,枷锁自然会脱落;即使遭受恶人欺凌,横暴无理,只要没有忿恨,自然如兽自奔。读这部经,像这样去想,就会知道观音菩萨其实是人,这并不是乱说的。
上文所言“普陀大士”,其实就是观音菩萨。到了明代,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已然形成。此处,之所以说“普陀大士”,是因为这是对《楞严经》卷六“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解释。《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到了“十四种无畏功德”,第四是“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曾凤仪在解释此文时引用了李翱和药山禅师的精彩对答,将利欲、贪爱、清净念、警觉念做了形象的比喻,并告知如何应对灾患和欺凌。最后他说,读《楞严经》,像这样去想,就会知道观音菩萨其实是人。
作为著名的观音信仰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对观音信仰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他曾著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一书,在书中,他认为,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是“海上救难信仰”,并且“经历了从救海难到救一切难的过程”。也难怪李翱要以“黑风吹船”来发问。不过,从曾凤仪所述来看,他认为,人要救难,都是要靠自己的。他将“嗔怒心”比喻为海难,认为熄灭嗔怒心,海难也将终结。同理,只要不执着,不贪爱,不为利欲所燃烧,没有畏怖,没有忿恨,自然在生命的历程中就会“救一切难”,化解一切苦难,从而到达觉悟的“彼岸”。
最后,说说李翱。李翱(772-844),字习之,唐朝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是韩愈的学生,著有《李文公集》、《复性书》等。需要指出的是,他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不过,李翱却和禅师交谊深厚。他曾给药山禅师作两个偈子,一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又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此两偈,可谓是深得禅法要义。所以,宋代的赞宁在其《高僧传》中评价李翱是“明佛理不引佛书,援证而征取《易》、《礼》而止,可谓外柔顺而内刚逆也。”所以,在药山禅师的点化下,李翱虽“仕不得显官”,但已熄灭了嗔火而自己救难了。
其实,一个人若能学会照看念头,自己“救一切难”,便如曾凤仪所言,是“普陀大士”了。
更新于:2016-10-11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