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少时荒唐而又短暂的求学经历中,我发现,对我影响深刻的作者,统统不曾出现在教科书上过。如,泰戈尔:“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飞鸟集》);雪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罗曼罗兰:“要把阳光撒进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约翰克里斯多夫》;以及后来阅读到的胡适、卡尔维诺、亨廷顿、卡尔波普尔……
有一段时间,我还疯狂地喜欢读武侠。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的全部作品,我几乎读了个遍。我最喜欢的,还是金庸的小说。尤其是《天龙八部》,所有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我都耳熟能详,能随口道出。我还喜欢将其中一些故事,与工作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比如,萧峰的父亲萧远山隐居少林,偷学少林武学;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也隐居少林,默默偷学。这两人,算是当世一等一的绝顶高手。却不料,这一切,都被尽收在每天默默扫地的僧人眼里。后来,两人出手相搏,病发难治的时候,扫地僧却将他们救走了。
将这些,与最基层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则让我明白,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多在基层,也就是在扫地僧们那里。因此,放下一切,不带任何偏见的,多渠道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些知识和技能固然可以从自己的主管、上司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可以从资料和书本上得来,有些却不能。特别是那些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难题时,所采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那些饱含智慧的技巧和技能,大多,其实是从实践中来的。
所以,工作之余,我最爱听的故事,是同事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鲜活故事。我非常爱听他们讲,自己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怎样提炼出了操作技巧,什么条件下的一个偶然机会得到了启迪,将之与实践结合,从而解决了现实中的难题。这些,远比捧着一本书读,精彩的多。
我在做QC课长之前,当“替补”时的一段时间,曾经跟一位做了多年QC的老技术员学习。说起这位老技术员,简直是一个“奇葩”。他40多岁了,讲一口浓重的江西口音普通话,大多数人根本听不懂他讲什么。再加上他个性孤僻,脾气暴躁,非常不愿意跟别人沟通。车间里,大多都是刚刚学校毕业的小年轻,更加不愿意跟他沟通。所以,平时看他,似乎就生活在自己独立的王国里,不跟外界来往。
但他肚子里却非常有料。一些难做的工装治具,操作中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都是他搞掂的。他每次去,也都是闷着头捣鼓,自始至终,连句话都没有,捣鼓完,掉头就走。他的这种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有时候,连经理都没办法。
说没办法,也只是某些时候。某些时候,经理还是有办法的。比如,经理指定我跟他学习那段时间,就借推行ISO9000的,写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机会,让他把所有得操作过程写成标准的文件。而且还有限期。这下可难坏这他了。他的文化程度不高,文笔也不好,加上平日人缘也不是很好,结果,没人帮他。他在难到快要跳楼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我,让我帮他写东西。
我当然很乐意这种差事。又一次学习的大好机会啊。
可是,等到他一口述,我就懵了。一是听不明白他的江西话口音,又讲很多专业术语,结果他说半天,我还没能听懂一半;二是他讲东西没什么条理,更没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真的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其时,我涉世尚浅,专业又不过关,他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我也无处下嘴问。结果,他的一份痛苦,变成了两个人的憋屈。
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读到了一本麦肯锡的老太太写的书,通过金字塔原理,解释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这本书非常好,我所遇到的所有困境,书中都有非常明白清晰的讲解。比如,写东西,要先从结论写起,而后向下分解,写次要的东西,再向下分,写更详细的过程。这样,上司读东西的时候,就可以马上抓住要点。还比如,一个问题,要展开,一般分为三种关联方式,即向上关联,向下关联和横向关联。向上关联的重点是归纳,向下关联重点是分类和分解,横向关联的过程,则往往隐藏在向上和向下关联时所使用的归纳和演绎的技巧中……我如获至宝,连续看了几个通宵,终于啃完了。接下来,帮他写东西的时候,活学活用,马上派上了用场。
之后,再写东西的时候,我先问:“你讲的这个方法,比以前的更好,还是差?”上司答:“好!”我接着再问:“有哪些好处?”好处太多,他又开始纠结在一起,讲不清了。我只好再问:“效率上,有没有提高?成本上,有没有降低?工具制作难不难?操作方面呢,变难了,还是变容易了?操作人数呢,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等他答清楚了,我就再接着问:“除了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做,其它工序和岗位可不可以也这样做?”“换不同的型号能不能也这样做?哪些有限制,哪些没有?”……
很快,上司脑子里的很多经验和技巧,转换成了我笔下的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件。在经过经理的校对和润色后,一部分变成了我们的作业指导书,一部分变成了操作经验和心得。也因此,经理对我竖过大拇指。这可是我跟他在一起的职业生涯里,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嘉奖之一啊。
这件事情之后不久,我调离原岗位,结束了“替补”工作,开始任专职工程师,又不久,机缘巧合,我回到了QC任课长,我变成了这位难缠的技术员的顶头上司。因为有之前的合作,我们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因为我掌握了独特的跟他沟通的密码,所以,我在跟他的沟通中,学到了很多当时在文件、资料上看不到的心得体会。其实他只是不善言辞而已,内里,他是个很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而且,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模式,都与众不同,内里藏着有很多人看不见的真材实料。我后来对工装治具的理解和造诣,基本是来自他的真传。之后,也没超越过他。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迪有二。
其一是:不要小瞧每一个人。在你身边,也许是那些你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基础岗位上,或者某个在你身边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人,就是某个方面,或者某个领域的绝顶高手,身藏很多你在书本和文件上学不到的“秘籍”“绝学”。犹如《天龙八部》中,冷眼观望萧远山和慕容博的扫地僧。区别是,扫地僧在危急时还会出手搭救,而那些隐藏在你身边的“高手”,可能因不受尊重和赏识,早已默默离去。
其二是:公司里,大部分印在纸上的东西,其实都相对比较浅显,很容易搞得懂。真正饱含智慧和心血的部分,大部分无法用文字和作业文件表达。所谓功夫在诗外,比如,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时的切入点……特别是那些实践性的技巧和技能,很难通过这种途径学到。一部分是学(文件、资料、书籍),一部分是传(上司、同事),一部分,则是悟(自己观察、思考和实践)。
(文/古尔浪洼)更新于:2014-07-04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