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与同修比库的关系

2024-11-14 佛陀的圣弟子传

第七章 与同修比库的关系

一个如马哈咖沙巴尊者这样致力于禅修者,很难期待他能积极接受并训练许多学生;事实上,藏经中提到他的学生也只有寥寥几个而已。

与比库众说法

在少数记载马哈咖沙巴对比库们说法的经典之一,主题是关于高估个人的成就:

可能有比库宣称他已达最高的阿拉汉果智,于是佛陀或他心通的弟子,便来检视与质问他。当他们质问他时,那比库变得尴尬与惶惑。于是,质问者便知这比库是出于我慢,高估了自己才会这么说。

然后,在考虑原因之后,他了解到这位比库已多闻、受持许多教法,而使得他宣称被高估的成就为实相。洞见了这比库的心之后,他了解到,这比库仍受到五盖所障蔽,并半途而废,其实他还有许多事该做。(AN10:86)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关系

除了少数几例是马哈咖沙巴对不知名比库或一群比库谈话之外经典只有记录他和沙利子与阿难达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根据《本生经》,在前世中,沙利子曾两度是马哈咖沙巴的儿子(Jat.509,515),两度是他的兄弟(Jat.326,488),还有一次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孙子(Jat.450),一次是朋友(Jat.525)。

在他的偈中,马哈咖沙巴说曾看见上万名梵天降临人间,向沙利子礼敬,并赞叹他(Thag.1082-1086)。 ㈠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两次对话

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之间的两次对话被记录在咖沙巴相应(Kassapa Samyutta)中。两次都是在晚上,在禅定之后,沙利子去看马哈咖沙巴。

在第一部经中,沙利子问:

「马哈咖沙巴吾友!据说无惭无愧者,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者,则可能达到这些成就。那么差多远,人不可能达到这些成就;又差多远,人可能达到它们?」

沙利子吾友!当比库心想:「如果至今尚未生起的恶与不善法正在生起,这会为我带来伤害」,然后如果他并未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无愧。当他心想:「如果现在未断除已生起的恶与不善法,这会为我带来伤害」,或「如果已生起的善法正在消失,这会为我带来伤害」如果在这些情况下他都没有生起惭与愧,那么他就是无惭与无愧。如果无惭、无愧,他就不可能达到觉悟,不可能证得涅槃,不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但有惭、有愧的比库(在那四种情况中,正精进者),则可能达到觉悟,可能证得涅槃,可能达到最高的安稳。(SN 16 :2;节译)

另一次,沙利子问马哈咖沙巴,如来死后,是存在或不存在,或(在某种意义上)既存在,或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针对各种情况,马哈咖沙巴回答:

「世尊不说这些,为什么?因为那既无利益,也不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不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与涅槃。」

「那么,朋友,世尊说什么呢?」

「这是苦朋友!世尊如是说。这是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朋友!世尊如是说。为什么?因为它会带来利益,属于根本梵行,因为它会导致离染、离欲、灭、安稳、正智、觉悟于涅槃。」(SN16:12)

我们不明白沙利子为何会提出这些问题,对于阿拉汉(arahant)来说,那应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这次对话不无可能是发生在马哈咖沙巴刚出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时,而沙利子是想要测试他了解的程度;或这些问题是为了其它有此疑惑的比库而问。

马哈咖沙巴和其它比库的讨论

《牛角林大经》(Mahagosinga Sutta,MN 32)中,记载了由沙利子尊者带领的以此团体讨论,其中有马哈咖沙巴和其它几位著名的比库一起参与。

当时,这些长老和佛陀一起住在牛角婆罗树林,在某个明朗的月夜下 ,去找沙利子讨论佛法。沙利子说:「这个牛角沙罗树林如此清新可人,圆月当空,沙罗树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

然后,他一一询问在座杰出的长老阿难达、勒瓦答(Revata)、阿奴卢塔、马哈咖沙巴与马哈摩嘎喇那,哪种比库会为了这座牛角沙罗树林增添光彩。和别人一样,马哈咖沙巴根据自己的性格回答:

沙利子吾友!若有比库他自己是个林住者,并赞颂林住;他自己是个托钵乞食者,并赞颂托钵乞食;他自己是个穿粪扫衣者,并赞颂穿粪扫衣;他自己是个持三衣者,并赞颂持三衣;他自己少欲、知足、离群、独居,并赞叹这些特质;他自己以经达到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并赞叹这些成就。这种比库才能成为这座牛角萨婆树林增添光彩。

马哈咖沙巴和阿难达的关系

根据传统的说法,马哈咖沙巴在前世与阿难达尊者有很深的关系。

前世中的关系

阿难达曾两度是他的兄弟(Jat.488,535),一次是他儿子(Jat.450),甚至由此是杀他儿子的凶手(Jat.540),而在此世他是马哈咖沙巴的学生(Vin,1:92)。

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开示

在《马哈咖沙巴相应》中,他们之间也有两次对话。他们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实际的问题,而和沙利子的谈话,则多指向教理的论点。

有一次(在SN16:10中提到),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众道场。但遭到马哈咖沙巴拒绝,他请阿难达自己去。可是阿难达似乎很想请马哈咖沙巴为尼众们开示佛法,于是再度提出请求,最后马哈咖沙巴终于同意前往。不过,结果似乎出乎阿难达的预料之外。

在开示结束之后,偷罗低舍(Thullatissa)比库尼高声批评:「马哈咖沙巴大师怎么能冒昧地在多闻圣者的阿难达大师面前说法?者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要卖针给制针者一样。」显然这位比库尼比较喜欢阿难达温和的教导,而非马哈咖沙巴严厉甚至有些挑剔的方式,那些方式可能会碰触到她自己的弱点。

当马哈咖沙巴听到偷罗低舍的批评时,他问阿难达:(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我是卖针的小贩,而你是制针者,或我是制针者,而你是卖针的小贩呢?)

阿难达回答:「尊者!请谅解,她是个愚蠢的女人。」

「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怎么回事?阿难达吾友!是你受世尊当着僧众面前赞许,说:『比库们!我能随意达到四色定、四无色定、灭受想定与六神通,而阿难达也同样可以达成』吗?」

「不,尊者!」

「或他曾说:『马哈咖沙巴也同样可以达成』?」

从上面这件事情可看出,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认为阿难达调和的回答,足以应对当时的情况或完全公平的。偷罗低舍的批评显露了她个人对阿难达的贪著,他一直都受到女性的喜爱,而他也曾强力支持建立比库尼僧团。

偷罗低舍对阿难达情感的连繋,无法被阿难达一语带过,因此马哈咖沙巴以一种乍听之下有点刺耳的方式回应:「当心,阿难达吾友!僧团可能会进一步审查你。」他希望以此警告阿难达,避免过度涉入照顾尼众,因为她们可能会变得他喜欢他,而引起别人的怀疑。因此,马哈咖沙巴的回答,应视为一位离欲阿拉汉对尚未达到究竟解脱者的诚挚建议。然后,马哈咖沙巴立即强调,佛陀称赞的是他自己的禅定成就,而非阿难达的,这指出了两位长老的心灵层次还差很远,以此激励阿难达努力到达那些成就。后来,偷罗低舍比库尼便舍戒还俗了。①

马哈咖沙巴指责阿难达

马哈咖沙巴尊者与阿难达之间的另一次对话,发生在下述场合(在SN16:11)提到)。有一次,阿难达尊者和一群比库一起去南山游行。这次,有三十位阿难达学生的最年轻僧侣,脱下僧袍还俗了,阿难达结束这次游行后,回到王舍城并去见马哈咖沙巴尊者,当礼敬他并坐下后,马哈咖沙巴说:

「阿难达吾友!是什么原因,世尊会说不可有超过三位比库,在施主家托钵乞食?」

「尊者!有三个原因:为了约束行为不端者;为了好比库们的福祉;以及为施主家考虑。」

「阿难达吾友!那么,你为何那些饮食不知节制,有无正念正知的放逸年轻新戒比库们去游行呢?你的表现就好像在践踏谷粮;你似乎破坏了施主们的信心。㈡你的徒众分崩离析,你的新人正在疏远,你这年轻人真不知道自己的分寸!」

「尊者我的头发都灰白了,却还不能免于被马哈咖沙巴尊者唤作『年轻人』。」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仍然重复他说过的话。

这件事本应就此结束,因为阿难达并未否认这项指责,他反对的只是马哈咖沙巴指责时伤人的方式。为了回应这项劝戒,阿难达也曾试图让学生更严谨地持戒。但是,这件事后来还是坏在偷罗难达比库尼手里,她和偷罗低舍都是比库尼僧团里的害群之马。

当偷罗难达听到阿难达被马哈咖沙巴尊者称作「年轻人」之时,义愤填膺地大声抗议,说马哈咖沙巴无权批评如阿难达一样睿智的比库,因为马哈咖沙巴过去曾是别派的沙门、偷罗难达就这样将僧团事物,转变成涉及诽谤的人身攻击。因为从我们先前的陈述可以看出,马哈咖沙巴原本是以独立沙门的身分出家,而非别派的信徒。偷罗难达就像任性的偷罗低舍一样,很快地就舍戒还俗了。

但马哈咖沙巴尊者听到偷罗低舍的言论时,他对阿难达说:「偷罗难达比库尼所说的话鲁莽而轻率,因为我出家以后,除了我出家以后,除了世尊。阿拉汉。正觉者以为,没有追随过其它老师。」然后他提到他初次和相遇的故事。(SN16:11)

原注

㈠当沙利子进入阿拉汉果定时,马哈咖沙巴尊者曾见到上万梵天众礼敬沙利子,他并说:「强力显赫诸天神,如此上万梵天众,合掌恭敬礼敬彼睿智法将沙利子,安住禅定大禅师:『礼敬彼,最优秀者,礼敬彼,无上尊者。汝之禅定深莫名,吾等感叹未能知。』」

㈡他因缺乏正知行道,为毁了僧团的(新粮)。他允许不持戒的年轻比库们接触施主,而让后者不服。

译注

①偷罗低舍比库尼是偷罗难达比库尼的妹妹,两个人后来都因犯了巴拉基嘎(parajika)罪,而舍戒还俗。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僧宝论45、守培法师《告国人书》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四) 僧宝论45、守培法师《告国人书》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四)

僧宝论50、后记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九) 僧宝论50、后记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九)

靠攀缘拉关系来改变福报是很难的! 靠攀缘拉关系来改变福报是很难的!

远离混乱的男女关系 远离混乱的男女关系

邪淫的你为何发不了财?深度解析邪淫与财富的关系! 邪淫的你为何发不了财?深度解析邪淫与财富的关系!

明海法师:世间人要处理好的六重关系 明海法师:世间人要处理好的六重关系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四、佛学与人生之关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四、佛学与人生之关系

什么是兰奢待?兰奢待与沉香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兰奢待?兰奢待与沉香是什么关系?

口业警示集44(第七章 谨言慎行 十、勿取外号) 口业警示集44(第七章 谨言慎行 十、勿取外号)

梦参长老:吃素和信佛没有直接关系倡导食素有两个原因 梦参长老:吃素和信佛没有直接关系倡导食素有两个原因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李向平:禅宗与民间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辨正 李向平:禅宗与民间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辨正

第二卷 第七章  见性无大小 第二卷 第七章 见性无大小

德宝法师: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七章:如何调心? 德宝法师: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七章:如何调心?

饮酒和其他戒律的关系 饮酒和其他戒律的关系

第五卷 第七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四) 第五卷 第七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四)

明昆长老: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明昆长老: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第九卷 第七章 受阴境界十种魔境(下) 第九卷 第七章 受阴境界十种魔境(下)

第八卷 第七章 情想飞堕地狱六报 第八卷 第七章 情想飞堕地狱六报

佛说神识怎么来,怎么去?与色身的关系如何? 佛说神识怎么来,怎么去?与色身的关系如何?

首愚法师:六度万行体中圆 --浅谈「准提法与六波罗蜜之关系」 首愚法师:六度万行体中圆 --浅谈「准提法与六波罗蜜之关系」

108和佛珠的关系 108和佛珠的关系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年轻妈妈必学:这三个重要期的早教方法,直接关系你宝宝的一生 年轻妈妈必学:这三个重要期的早教方法,直接关系你宝宝的一生

深忏往昔恶业,重修婆媳关系,大礼拜帮助我身心恢复健康 深忏往昔恶业,重修婆媳关系,大礼拜帮助我身心恢复健康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茶叶与癌症的关系,让人吃惊! 茶叶与癌症的关系,让人吃惊!

如何处理做义工与念佛修行的关系 如何处理做义工与念佛修行的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的增进与一些特殊的缘起物也有一些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的增进与一些特殊的缘起物也有一些关系

索达吉堪布:一个人是正是邪,与他接触的人有密切的关系! 索达吉堪布:一个人是正是邪,与他接触的人有密切的关系!

达真堪布:改善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 达真堪布:改善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

8种心理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星云法师:修身与人际关系 星云法师:修身与人际关系

圆瑛大师:素食与佛教、世界、人类的关系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寿命部 第七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寿命部 第七章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结语 第七章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结语 第七章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是否需要尽量放弃世间的人际关系和感情?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是否需要尽量放弃世间的人际关系和感情?

我国素食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我国素食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七章 佛教徒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七章 佛教徒

竞争与知足常乐的关系是什么? 竞争与知足常乐的关系是什么?

佛教故事:佛化家庭:佛化家庭处理人际关系 佛教故事:佛化家庭:佛化家庭处理人际关系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两性关系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两性关系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人类与环境的永续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永续关系

蔡礼旭老师:勤奋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好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达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达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偈(gatha)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偈(gatha)

吃素好,但是没朋友?素食者怎样处理好四种关系 吃素好,但是没朋友?素食者怎样处理好四种关系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七章:勇猛精进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七章:勇猛精进

浅谈素食与道教养生的关系 浅谈素食与道教养生的关系

素食与三个宗教的关系 素食与三个宗教的关系

惟贤长老《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婆罗门_婆罗门是什么意思_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关系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婆罗门_婆罗门是什么意思_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关系

问:随喜时拿钱多少与功德大小有关系吗? 问:随喜时拿钱多少与功德大小有关系吗?

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 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

佛化家庭:与父亲关系不好是什么因造成的_阿阇世王子杀父的因缘 佛化家庭:与父亲关系不好是什么因造成的_阿阇世王子杀父的因缘

佛化家庭:父母与子女有何因果关系_父母和儿女的四种缘分 佛化家庭:父母与子女有何因果关系_父母和儿女的四种缘分

佛化家庭:如觉法师:如何让家庭和谐_家庭关系和谐的好处 佛化家庭:如觉法师:如何让家庭和谐_家庭关系和谐的好处

定力与神通的关系--禅定通外道 定力与神通的关系--禅定通外道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应该如何对待出家人_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关系 佛学修行:在家居士应该如何对待出家人_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关系

佛学修行:学佛要从国学入门吗_国学与佛学的关系与区别 佛学修行:学佛要从国学入门吗_国学与佛学的关系与区别

“我”是谁?“我”与万物是什么关系? “我”是谁?“我”与万物是什么关系?

佛学常识:常旸法师:什么是觉知与真如_觉知和真如的关系 佛学常识:常旸法师:什么是觉知与真如_觉知和真如的关系

济群法师: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济群法师: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佛学入门须知:“莲花”象征着什么_莲花与佛教的关系_莲花与佛教寓意 佛学入门须知:“莲花”象征着什么_莲花与佛教的关系_莲花与佛教寓意

济群法师:怎样处理学佛与未学佛之间的关系? 济群法师:怎样处理学佛与未学佛之间的关系?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1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1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2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2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3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3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周易玄学和佛学的关系?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周易玄学和佛学的关系?

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 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

佛学常识:性仁法师:佛学与学佛有区别吗_学佛与佛学的关系 佛学常识:性仁法师:佛学与学佛有区别吗_学佛与佛学的关系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缘分关系?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缘分关系?

济群法师:什么是中阴身?是鬼吗?与神识有什么关系? 济群法师:什么是中阴身?是鬼吗?与神识有什么关系?

地藏菩萨和我们关系 地藏菩萨和我们关系

世尊就夫妻关系的开示(想有幸福婚姻呢就看看) 世尊就夫妻关系的开示(想有幸福婚姻呢就看看)

婆媳关系中的修行

略谈意识和色身大脑的关系 略谈意识和色身大脑的关系

心和大脑有什么关系

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元气与头发的关系 元气与头发的关系

佛教与素食的关系 佛教与素食的关系

情绪与十二经络的对应关系 情绪与十二经络的对应关系

多关注别人,人际关系就会变好 多关注别人,人际关系就会变好

第七章:所有权的高昂代价 引言 第七章:所有权的高昂代价 引言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谬误 为什么珍珠无价?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谬误 为什么珍珠无价?

第一章 第二节《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第三章 第三节 略述总相智别相智种智之关系 第三章 第三节 略述总相智别相智种智之关系

09 第七章 法义辨正──如何判断真假开悟 09 第七章 法义辨正──如何判断真假开悟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