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婆罗门_婆罗门是什么意思_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关系

2023-07-07 佛教名词

婆罗门是什么意思?

婆罗门,古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婆罗门修习梵天之法,他们自称是梵天口中出生的清净种族。《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曾为婆罗门作分类,谓有种性、名想、正行等三种婆罗门。种性婆罗门,谓生在婆罗门家者。名想婆罗门,谓假名为婆罗门者。正行婆罗门,谓能驱摈恶不善法者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释尊对婆罗门阶级的看法。他以为古代的婆罗门是一种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阶级,但到释尊之时,婆罗门阶级已告堕落

婆罗门教是什么?

婆罗门教,古印度婆罗门种人专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为主,以四围陀论为经。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这个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居于印度河流域的时代,后来,恒河流域产生了耆那教,特别是佛教等新宗教,经过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婆罗门教本身也发生了革新运动,故到近世以来,称之为印度教。但在本质上说,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意味,并无差别。所谓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他们在宗教上占有无上的权威,故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婆罗门教。

若从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来,婆罗门教的根源,并非产于印度,而是印度欧罗巴诸民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与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为提婆,恶神为阿斯罗(到佛教之中称为阿修罗);在波斯的祆教,善神为阿诃罗,恶神为阿劣曼。印度教祭火,火神为阿耆尼;祆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脱尔。同时,这两个宗教,均用一种苏摩的草制成的酒,当作祭神的圣物;也均用动物作为供祭的牺牲品。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祆教和印度的婆罗门教之间,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即使古代的希腊、罗马和日耳曼人的诸神之信奉,也是基于同一个起源,后来被基督教征服之后,欧洲各民族才和他们原有的宗教告别。

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本来就是由婆罗门教(印度教)衍生出来的分支,两者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印度在孔雀王朝时期曾极力推行过支持种族制度的佛教,并将其广泛传播至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另外,种姓制度不是用来区分社会阶层的,而是用来区分入侵南亚、西亚的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的种族隔离制度。

种姓制度起源于雅利安人,不是印度教的产物,在唐代以前,波斯的种姓制度要比印度的来得出名,比如著名的波斯不净人出身婆罗门的更多。释迦牟尼禁止奴隶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说:从今已往,汝等苾刍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

婆罗门教的思想

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碉,盛行祭祀祈祷以招福禳灾,而以梵(brahma)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姓的贵贱,这就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据。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因此应当信奉《吠陀经》,奉事婆罗门,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后来婆罗门教义有所发展,它把梵抽象起来做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认为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人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论出我与梵本来不二,人所应当努力的就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婆罗门教在中国的影响

其实婆罗门教到中国后,隋以前并非昙花一现。来自婆罗门教的音乐、绘画、雕塑、医药、天文、数术、占卜术、咒术等等,对中国文化起着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这些往往是和佛教的文化影响混淆在一起,但还是能够分得清的。如石窟或寺庙中的多首多臂像都是源于婆罗门教,虽然后来是以佛教的名义出现,至于我们在《隋书经籍志》中所见到的婆罗门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几百年后的《宋史艺文志里,我们还可以发现诸如《婆罗门僧服仙茅方》一卷这样的书籍的存在与流传,证明婆罗门教还顽强地保持着它的一些特性。

即使从宗教的角度讲,婆罗门教在中国笼罩了佛教,但由此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佛教本身,至少对密宗在中土的流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这种佛教与婆罗门教之间的相通成了佛教后来在其本土被印度教吸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但足以说明婆罗门教在宗教信仰中的潜影响。因此婆罗门教在中国的存在是能够和摩尼教、袄教等相比较的,而不应该被我们所漠视。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什么在主宰命运?看看我两位兄长的生死轨迹就明白了 什么在主宰命运?看看我两位兄长的生死轨迹就明白了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本焕法师答:什么叫“放下”?怎么才放得下? 本焕法师答:什么叫“放下”?怎么才放得下?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什么是皈依? 什么是皈依?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肺癌晚期的姐姐啊,我拿什么拯救你? 肺癌晚期的姐姐啊,我拿什么拯救你?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皈依修学手册:认识三宝_什么是三宝 皈依修学手册:认识三宝_什么是三宝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皈依修学手册: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 皈依修学手册: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佛学的真面目:39:什么是“咒语”? 佛学的真面目:39:什么是“咒语”?

什么环境下就餐最容易导致发胖 什么环境下就餐最容易导致发胖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什么是素食者呢? 什么是素食者呢?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法讲的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佛法讲的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什么是真正的信心? 什么是真正的信心?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张桂梅用生命改变了三代人的贫穷命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张桂梅用生命改变了三代人的贫穷命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