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施、戒、忍、精进以及止观门等五门能成就四个信分(二)

2024-09-01 受持三皈

第五个部分要开始讲止观门了:

(五)如何修止观门

论文:〖云何修止观门?为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讲解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这个止门和观门,在开始正修之前,你得要先了解什么是止?什么是观?

1、什么是止?什么是观?

止就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也就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观就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由实相心体第八识中出生,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如来记存而昭昭不爽。

关于止观法门,有很多大师们都误会了,认为修止观的法门就是每天静坐,求一念不生,这些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止观的道理。就算他们把双孵的腿功练得很好,连续三个钟头、六个钟头不必放腿;我告诉你:他的止观还是永远都修不好。因为修习止观的内容不是只有禅定,禅定只是止观中的极小部分;而且修学禅定也不在腿功上用心的,而是在觉知心上用功的。

先说禅定好了,如果对于禅定止观里面的中问禅没有详实的了解,他们就算把腿盘断了,还是修不到禅定的;所以纵使能双般六个小时、双盘一整天而不必放腿,那种功夫也都只是表相罢了!但是不知道的人大概都会说:某某法师、居士的禅定一定修得很好,你看他双腿盘上去整整两个钟头都不动喔!其实这与禅定的修证不相干,如果没有详实了知禅定修证的道理,腿功只能用来炫惑不知内情的人们,他其实并没有证得禅定。

我在破参以前,有些人以为我禅定功夫很好,但那时的禅定其实没有什么证量,当时只是一坐上去三个钟头不放腿、不起身而已。一般人在第二支香结束时,一定要下去喝个水、洗个手,其实目的不在喝水洗手,目的是在放腿,因为腿很酸啊!只好下座走动走动,下一枝香才能继续奋斗。但是我下午二点一上座,就一直到结束为止,中途不下座。不知道的人以为我禅定功夫很好,那时我会无相念佛了,确实可以三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可是那有什么用呢?既无法破参,也无法发起初禅、二禅啊!再怎么熬也没有用啊!都只是一念不生而心中轻安而已,虽然能够很轻松的这样一直坐下去,可是你轻松的坐上三十年还是没有用,因为古人有一句名言说: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

念佛重在心里面想佛、忆佛,不注重嘴上念的佛号;禅定则不在腿功上用心,而是重在制心一处的离语言妄想贪着上面;至于宗门的参禅,更不重视腿功,而是要用你的觉知心作工具,去寻找你本来就在的第八识非心心大品般若讲的无心相心所以参禅不在腿啊!而是注重在你的觉知心如何去用心寻找实相心!可是我当年被这一世的师父教导了错误的参禅知见,也被教导了错误的禅定知见;说句真话,我的依止师教我的是禅与定混乱不分的含糊知见,那是以定为禅的错误知见。所以当时我的师兄弟们也都没有正确知见,他们不晓得这些道理,所以常常有人说:这位萧某某的禅一定很好。天晓得,我当时其实苦闷的不得了!只是坐在赤裸的一念不生境界中,无事人一样的只在等候一念相应的时节到来,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寻找第八识心,根本就没有办法破参啊!

一直到后来下定决心舍弃错误教导的方法,自己参究出来了,后来有一天再去检讨以前被教导的行门,才知道打坐求静、求一念不生的修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行门,正是以定为禅而又证不到禅定境界。所以禅三共修时,我都不要求你们正经八百的在那边打坐,也不许你们在那里静坐而修一念不生的功夫。我只要你坐在那边自己参究实相心在哪里,不要乱跑、不要吵到别人就可以了,随你怎么坐都行!正觉禅三的机锋,大多是在吃饭过堂!的时候使出来的。禅三的饭菜虽然好吃,护三菩萨们都很用心烧出好吃的菜,但是大多数人吃起来总是没什么滋味,不觉得好吃。纵使煮得色香味俱全,你也不会觉得好吃的,因为吃饭时是我机锋最多的时候,也正是你们最难过的时候。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所以修学止观的人,一定得要有智慧来修,不可盲修瞎炼,唐捐光阴。其实不止是佛教般若的止观,光是修学世间禅定,也得要基本知见具足,否则都是盲修瞎炼,虚耗光阴。四禅八定的三三昧到底是怎么回事?三三昧中的同异在哪里?你也要弄清楚啊!还没有清楚的时候,你每天在那边熬腿,你根本不晓得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种三昧的分际在哪里?那你要怎么转进?而你的觉知心又要怎么安住在三昧中?你都不晓得啊!那你又要如何修习禅定?这个四禅八定的行门,当然也包括在止观的行门里面,也包含在般若里面;你若还没有证悟,这些止观的行门要怎么去修?都不晓得!对不对?所以说止观的道理一定要先弄清楚,才可实际上去修习;如果来学五、六年后都还不能弄清楚,那你来到正觉同修会就算是白来了!看来诸位都很想听这个止观的行门!但是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分解。

上周最后所讲到的止观,是讲菩萨六度中的第五度;但是佛法所讲的止观,并非只是狭碍定义的止观;所以从广义的止观来说,并不只是第五度中所单讲的四禅八定;因为佛法中的止观,所讲的止和禅定所讲的止有其差异,并且这里面所讲的观和禅定所讲的观也有差异;因为各有差异,由此可以看得见的是这段论文中所讲的止观是比禅定还要广义的;今天我们将会把佛教般若的止观,以及四禅八定的止观,大略的为大家说明一下。当然不可能像《摩诃止观》或《小止观》那么详细的讲,我将会以自己的体验,直接从自心中发露宣示出来,让大家知道:末法时,不但有人能明心、能见性、能过牢关,也仍然有人能修证四禅八定。

言归正传,这一段论文中所讲的止,是说息灭一切戏论而且心中决定不移的境界;既然是讲息灭一切戏论境界而说为止,那么这个止字就绝对不是单指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因为禅定功夫再怎么好,都不会超过非想非非想定;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终究还是世间戏论的境界,不离三界生死有为法的境界,与二乘菩提世俗谛无关,也与第一义圣谛无关。俗谛是讲二乘法的解脱道,俗谛又名世间钓圣谛,以世俗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作为观行的对象,所以又叫世俗谛。为什么二乘菩提是世间的圣谛呢?因为它说的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的色阴、受、想、行、识四阴所显现出来的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虚妄;如果能够把这个五阴我、十八界我的自我执着灭尽了,就可以成就无余涅槃;因为世俗谛所说的只是解脱道,而且是纯粹就世间缘起无常的五阴、十八界等世俗有为法来说它们的虚妄性,所以就叫作世俗谛,又叫作世间圣谛,所以简称为世谛。世谛的真理既然是要灭尽十八界一切法,那么禅定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还是在十八界法之中,仍然还有意根与意识继续存在,都不是究竟了义常住的法性,所以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是戏论的境界。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止的真正意旨,又把自己的禅定高估了,因此会产生了许多的误解,随后就把误解的禅定境界当做已经证得寂灭了,就当做自己已经证得解脱果,而大胆的说自己已经证果了。在现在的台湾,算是佛法比较兴盛的地方,都已经是这样子误会了;至于大陆地区的佛法刚刚复兴,那就更不用提了。因此,三乘菩提所说的止是息灭一切的戏论,使心决定不移的住于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止。即使是证得世俗谛解脱果而成为阿罗汉,也还是没有究竟远离戏论的境界,因为他们不了解实相,把解脱果当做是究竟果,只是在二乘世俗谛上得止,不能在实相般若第一义圣谛上得止。解脱果的修证都已经这么不容易了,都还没有确实完全远离戏论,何况是还没有断我见、还没有证得解脱果的凡夫呢?所以大众想要亲证佛菩提而确实远离戏论,当然是更加的困难了。

想要远离一切戏论,第一步就是寻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没有明心以前,谈到般若、谈到唯识的种智,都会成为戏论;因为凡有所说,必定言不及义,不管说得如何玄妙,都说不到第一义谛的真实义;既然所有的言说都讲不到第一义,可想而知,所说的当然就是戏论;既然都是戏论,就表示还没有在真实的如理作意上面心得决定,那当然就是尚未证得止的境界;由此缘故,马鸣菩萨说息灭一切的戏论境界名之为止。

我们常常开示说:法离见闻觉知。外道们以及佛门内的心外求法的外道们,听了也不懂,就向我开骂了:你说实相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灭了以后,那你还修个什么行?他们从来都是认定觉知心意识就是实相心,心里想的是如何将觉知心修定变成一念不生而变成真如心,不肯让见闻觉知性消失;听到法离见闻觉知,就误会我们说的是把见闻觉知心变成无觉无知,就认为这样子是不可能修行的。但我们讲的是:用这个能觉能知的妄心,去寻找同时存在而又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真如心,这个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心才是真心。可是他们都误会我的意思了。这就好像佛在经里面,明明把佛菩提道讲得很清楚了,解脱道也在四阿含诸经中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今天诸位读过《邪见与佛法》之后,再把阿含部诸经都请出来读的时候,会发觉佛已经讲得这么清楚了,可是仍然还有印顺法师等很多人误会了,因为没找到如来藏的人,智慧不够就是读不懂。

所以真正想要离开一切的戏论境界,就得要先寻求破参明心,当你找到了真如心以后,才会有能力离开戏论境界,以后凡有所说,都是直接就切进第一义谛里面来讲,自己也可以永远心不动摇的安住于实相境界中,这样才是真正的止。因为心里面已经不会再对实相产生任何虚妄的臆想与猜测,心就决定不变的在真实义上面安住下来;既然心得决定、决不摇动,那就叫做止;心还没有决定的人就是不能安住的人,就是未证得止的境界;所以他们心中有时会臆测猜想:真如心大概是。有时听到能言善道的人说出相似佛法时,心中觉得他讲的好像不对,但又无法认定对或不对,心中始终不能决定而变来变去,未能决定,那就表示心尚未止。但是我们自从出道弘法以来,所说的心真如绝对不变,不管人家怎么攻击、怎么批判,我们永远不变,永远都是同一个心真如。

不管别人把哪一部经文摘录出来辨正,我们反而以他们所引证的经文来印证我们所弘的法正确无误,反而显一不他们是误会经文、断章取义;所以我们永远是这个心真如第八识,决定不再改变,这样就叫作做亲证止的境界。如是,心已决然的固定在这一个法上面,永远不再变易见地了,这样就是止。所以佛法般若所说的止,跟禅定所修的止大不相同。禅定的止,与实相的亲证无关,只是叫你把觉知心意识制心一处而住于定境中,心不动摇、不打妄想,发起初禅的觉受境界而得安止觉知心,这就是禅定的止;或者离语言文字的细妄念也都没有了,因此而证得第二禅的等至境界,心得安止;乃至于离语言文字的极细妄念以后,更进一步的离开了心动的境界,连不知何故的心动现象都不存在了,就进入第四禅的境界中,这样也是心得止;但这些都是属于四禅八定的三三昧范围,我们稍后再来说。所以修学佛法所说的止观,既不同于外道也修的四禅八定的止观,也不同于二乘法里所说的断我见与我执的止观,因为二乘法是声闻解脱道的行法,不是佛菩提道的行法。

什么是观呢?马鸣菩萨说:观就是很清楚的看见了因果的生灭之相。众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种种的生灭型态,三界六道二十五有中,种种的生灭型态都是果;可是这个果一定要从因中生出来,这些果都是以众生的实相心为因;如果没有这个因,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果。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实相因,所造业不亡这句话,就得要推翻掉了,那就意味着:杀人越货以后的恶业都会消失不见了,业怎么可能还会存在呢?正因为有实相心执藏了众生所造的善业、恶业、净业的所有业种,所以这些业种留到未来世去,遇到众缘和合而成熟的时候,业种就现行了,果报就实行了。缘假使不熟,果报就不会现行。阿罗汉们就是怕缘熟而使得果报现行,所以他们想要入涅槃;入了涅槃以后,剩下未报的业果就永远不会成熟,果报就不会现行,就不会受恶报。

所以在佛法里面说:如果有人讲:如是因、如是果,必定受报。那你就告诉他:你是外道,因为如是因、不一定会有如是果而受报的呀!如果成为阿罗汉以后,拾报入了涅槃,还受什么报?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如是因,绝对无报。那你也可以向他说:你也是外道。因为众生都会落入两边呀:你说如是因、如是果,是外道。那我就讲:有这个因,没有果报。他以为这样答就对了,没想到又错了。因为还没有成为阿罗汉的话,未来世中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呀!还是跑不掉的。菩萨世世在人间自度度他,永远不离三界,所以善因、恶因在未来无量世中总有一世会成熟的,还是得要受报呀!但是恶因如果遇到大善缘,可能就会变成受善报了。所以如是因,不一定会受如是果。

如果想要成佛,而不是想要成为阿罗汉舍寿时取涅槃,那就千万不要造恶因;造净因、善因才可以,恶因就千万免了,因为未来往往不免受报。有时候成佛了,也不免要示现一些恶因的转轻果报给五浊众生看,这也算是成佛时针对五浊众生的责任吧!释迦佛不是说无量劫以前敲了那条鱼三下?结果成佛之后还得示现头痛三天呢!所以释迦族被灭时,佛则是头痛了三天。所以,如是因、如是果,有时是以慈悲心而示现一切业因都有业报,有的则可以免掉而永远不受果报的。譬如定性阿罗汉,心决定不变,决定入无余涅槃,永远都不回向大乘法中行菩萨道;入了涅槃,他就永远都不受报;但在入涅槃前,往往有些果报还是逃不掉的,所以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才会被人乱石打死而入涅槃。这就是说,业种再也没办法遇到合适的缘起了,所以就不受果报,因为他已经进入无余界了;无余界无界,十八界法中的任何一界都不再存在了,善恶报的缘就无法成熟了;众生既然都是在三界中不断轮回,轮回的过程当中就一定会有众缘出现,只是早现晚现的差别罢了!所以说见因果生灭之相,有这个智慧的现观,那才叫做观门的证得。

造了谤法的大恶业,能不受报吗?不可能不受报的;因为如果有人会造谤法的大恶业,就表示他绝无可能成为阿罗汉,就一定会有缘熟的一天(舍寿时)而受果报。所有的阿罗汉都一定不会诽谤大乘法,他们虽然不懂般若,但绝对不敢妄自诽谤,因为阿罗汉们都已经知道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并不是断灭;既然佛说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不是断灭,确实有涅槃的本际、实际、如、真如、心继续独存,当然一定有第八识存在的,所以他们绝对不会诽谤如来藏妙法;假使诽谤如来藏,谤为实无,将来有一天回向大乘修学佛菩提道时,这果报不就跑不掉了吗?假使妄谤实相理体第八识心,谤为实无如来藏,舍寿报时就入不了无余涅槃了,地狱身一定会现前而使他无法取涅槃;所以他们都很谨慎口业,绝对不会去谤大乘法,这是说他们已经清楚的看见因果的局部了。但是如果真的要说已经明见的话,那就必须要先在大乘别教法中证悟明心,悟后进修才能真正的明见。

如果没有证悟明心的话,这个因果的明见,你绝无可能现前明见的,因为你心中一定这样子想:到底有没有这第八识心体能含藏善恶业的种子?我既没证得第八识,谁知道有没有呢?这是你们正觉同修会讲的呀!你们讲的话,我能真的相信吗?那可不一定欸!有时候也许嘴巴里说信,心里面始终还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无法确定有这个执藏业种的真实心存在,还没有实证确定时当然多少就会有所怀疑呀!有怀疑时,一定无法真正的相信。每一个人的意识觉知心,都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还没有证实第八识心真如,所以意根自然而然的就一定会抱持着怀疑的态度;有所疑的意识绝对无法说服末那识接受有这第八识。虽然经本翻出来读,读到佛的开示说有,意识心里相信是有,但是末那识始终还是会抱持怀疑的态度;特别是读到印顺等应成派中观师否定大乘经典的说法时,更会有所怀疑。必须等到你真的找到了这个心,心中确定了:果然是有,真的是有。意根才会认定确实有这个心真如。

但是这时只有总相智,般若智慧还没有很深妙的发起,还得要有能力现前观察:心真如确实是执藏业种的心,而自我十八界的每一个法界,也都是从心真如中出生的,这时才可以说确实能够明见因果啦!可是,如果明心的境界是人家跟你明讲的,你无法体验心真如的本然存在与能生万法的自性性,你就没有什么受用呀!你心里还是怀疑:到底这个心是不是真的真如心呢?人家都告诉我说这个是真心,到底祂是不是真心呢?一直在怀疑着!智慧就出不来了!虽然号称明心开悟了,其实没什么功德受用,这样就无法明见因果生灭之相。如果你是亲自辛苦参出来的,经历过种种意识妄心的变相境界,确定那些都是意识的变相境界,都是生灭法;然后才一念相应而证悟到心真如,不是打听来的;再从这个第八识真实心上去做种种的体验,检查、证实以及深入的了解祂、体验祂,智慧才有可能出现,之后就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造的一切业行的种子,都是在这个根本心如来藏里面收存着,这样才能明见因果。

这个心真如就是万法的根本因,就是宇宙中一切万法的第一因,推究到最后,一定都是从祂而来的。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中所讲的因,是以前一支作为后一支的因缘,但是往前归结到最后一支的无明支,要摆到何处去?善恶业的种子又要摆到何处去?无明与善恶业的种子,都不可能摆到虚空去嘛!因为虚空只是人所施设的一个名词,二乘法的论中说虚空是色边色,也就是根据物质的边际无物处来施设虚空一名,所以虚空是无法,是依附于色法而存在的法相。可是众生的实相心并不是无法呀!是实有一个心体能生万法的呀l一般的善知识常常这样解释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会坏掉,坏掉了以后就叫做空性。像这样的话,断灭空应该就是空性了嘛!可是空性并不是断灭空呀!空性确实有真实的自体性存在,祂是实体法,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都是从这个第八识空性心而出生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会坏,而祂绝对不会坏,无量世以来不曾一剎那断灭过,所以祂是实体法,所以祂就叫做空性。

如来藏也应该叫做有性,因为三界一切有,都是从祂而生,祂具足出生万有的自性;所以如果要为祂正名的话,祂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空、有性。可是因为众生都执着有,为破众生的执有,所以就叫做空性,不让众生落入祂能生三界有的自性中,才能证得解脱果。大乘菩萨们若想要得解脱,就要实证祂的空性,祂无形无色而又离见闻觉知,不与所有烦恼相应,常住于寂灭境界中,从来无生亦无灭,所以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果众生落在断灭空中,堕入断见外道的邪见中,你就告诉他如来藏的有性,以免众生落入断灭空的邪见中;譬如对印顺导师和他的追随者,你就得要告诉他们:空性也是有性,不是断灭性、无性的灭相真如,因为一切真正明心的人,都知道祂确实有真实的自体性。可是当你告诉他们说:心真如有真实的自性,不是无性法。他们就会立刻指责说:你这样子就是执着实有如来藏,就是自性见。

所以,般若实相的真实义,真是很难与凡夫沟通的;因此,了义的佛法特别是究竟了义的佛法很难弘传啊!难以弘传而导致失传于天竺,不是没有原因的,会被天竺密宗外道以常见外道法及左道密宗的外道法所取代,也被断见论、无因论、兔无角论的应成派中观所取代,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如来藏心真如真的很难修证,在善知识帮助下而亲证的人,也很难不退转,除非信根、善根、定根深厚,而又愿意接受善知识的摄受。所以诸位发下了四宏誓愿,想要出来弘扬了义正法,当你刚开始弘传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艰辛的,一定是非常困顿的,一定是内忧外患时时发生的;因为你所弘扬的正法和那些悟错了的大师们不同,一定会招来大师们的抵制。即使你不破邪显正,他们也会抵制你,因为别人间起双方所悟不同,哪一方才悟得真时,他们一定会说你悟错了,一定会说你大妄语、邪魔、外道,否则就不能自圆其说而主张他们的悟才是真悟。同时又因为你所度来的人,不一定每个人悟后都会毫无疑心的信受奉持呀!所以常常会有信力、决定力不足的人生疑而退转,就像佛所度化的数亿人天之中,有八万人退失一样,所以了义而且究竟的正法,确实是很难弘传的,因为人间学佛者的信力与慧力不足的人,永远都是多数而不是少数,所以有人会退失才是正常的。

光是一个明心,就已经困难了,海峡两岸的当代诸方大师们,个个都无法亲证心真如,也都无法现观如来藏的空性与有性,对于悟后深入观行才能现观的因果生灭相,他们又如何能真正的了知?所以说,想要明见因果的生灭相,必须要先证得心真如;证得以后,可以详细的观察:所有的无记业种、所有净业善业恶业种子的未来功德、福德、亚心报,都在心真如里面所含藏以及现行出来。,确实的观察而证实了,才能明见因果生灭之相。能如此现前观见因果生灭之相,才是般若之中真正的观行,这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止观中的观。

所以这里所讲的观,是讲智慧门中的观行;所讲的止,是说对于息灭戏论境界已经心得决定,不会退转了。换句话说,佛种性已经具足、成就了,不会再转变为二乘种性了,已能在实义上安住而息灭戏论境界,并且心得决定了,这就叫做止。可是这个止,却是要由观而来,离了观就不可能有止;可是如果刚证悟的时候不能止心不能决定不变这个观也就随之不能成立;然而观才是止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观得很深入而得决定不变,所以才能安止。观如果作得不好,因为对于般若实义仍然会忽信忽疑,心中始终不能决定不转: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对法的信心不够,对善知识的信心也不够,假使周到有一个大名声的假名善知识向他否定,随即被转退了,还以为是增上进修。这就是不能安止,也就是无力生起忍法。假使有很好的慧力,能作详细体验、观察、检验,也可以心得决定而安止于离戏论境界中;假使止的心行很好,也可以因为止的缘故而更深入的起观,使止的层次再提升。所以,止与观二法,是互相产生作用的,二者可以互相增益,但也可以互相扯后腿。这就是大乘般若中的止观,这里讲的止观,并不是四禅八定上面的止观。

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这是说,刚閞始入门时,一定是各别的先修止,然后再各别的修观,不是止与观同时合修的。初上课的时候,我们的亲教师们会不断的灌输你正确的佛法知见,让你的心能够定下来,这就是初步的修止呀!并不是在那边打坐才叫修止。打坐中所修的止,也就是止于一境,那是修定,不是修学般若止观的止。正觉亲教师们的功劳就在这个地方,他们观察你证悟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时,绝对不会对你动手引导,绝对不会擅使机锋而揠苗助长;都会让你自己去悟,悟后你的智慧才能像泉涌一样不断的喷出来。就好像种水稻一样,要让它自己成长,你不能去拉拔它,你应该作的就是保持水分与养分肥料的充足,以及除掉杂草对水稻的遮障;只有愚人才会一天把它拉高一公分,十天以后稻子就死掉了。我们会中有些人的法身慧命水稻,就像这样被少数不守亲教师规则的人拉高而死掉的呀!他们的法身慧命就这样死掉,所以后来就心疑:这心是不是如来藏?甚至于谤法而造就了地狱业(编案:详见《灯影、假如来藏、辨唯识性相、真假开悟、识蕴真义》五书之辨正与说明)。

换句话说,你种的水果,一定要让他自己熟,不要每天去把它捏软,也不要拿火在果树下催熟;否则的话,不用十天半个月,几天后就会烂掉了。一定要等待时节因缘的到来而自然成熟,千万不能急;所以刚开始时,亲教师们一定只传授你正确的知见和作功夫的方法,有了正确的知见和功夫以后,去到禅三打三的时候,就不会茫茫然不知所措,不晓得四天三夜之中都在干什么,只看着左邻右舍一个一个喝起无生水了,结果自己还是摸不着边。这就是知见不够,不晓得从哪个方向去探索。所以我们刚开始时,一定只教你正确的知见;教导这些正确知见的目的,是要让你的心可以安止于正知见中;透过善知识的教导,在两年半的熏习而建立正知见、舍弃邪见以后,心中已经可以确定:实相法一定是这样的,一定是有第八识存在的,不然的话一切法界就不可能成立了。从此以后,心就安止下来,决定不变了,所以才会坚定心志的一定要去参加禅三。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的人接到不录取通知的时候呢,心里面就很难过。正因为相信这是正法,所以我要去参加禅三精进共修嘛!可是名额有限,难免有遗珠之憾,真是憾事一件。

至于观,去到禅三道场以后所做的事情都是观,不叫你修止啦!就是要你把已经决定不移的觉知心,努力的观察;在行、住、坐、卧一切境缘上面,都去观察:观察你自己的心真如在哪里?只叫你去寻找祂,别的事情都不让你作,只要你不断的寻寻觅觅。可是有的人找来找去找了四天三夜,始终都找不到心真如,失望的回到家中,忽然一回头:哦!伊人原来就在灯火栏栅处。终于找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像这样回家才找到的人,也不在少数呀!下回禅三就可以在第一天喝无生水了!可是为什么他能够找得到呢?除了受教于正确的知见以外,主要的就是有一个能观的觉知心,一直都在观行:究竟我的心真如在哪里?这就是观。

因为一直没有放弃寻觅实相心的意志,所以疑情就一直淡淡的挂在你的心头:不经意的找来找去。从意识的表面上看来,似乎并没有真的在寻找心真如;可是末那识一直在执着:一定要找到祂、一定要找到祂。所以末那识就促使意识不断的在很沉潜的意识中保持着疑情;当因缘成熟时,突然问:啊呀!原来是祂!所以有人千呼万唤找不到祂,后来历尽千辛万苦而找到的时候,心情好激动,激动得不得了:原来我跟祂共住了几十年,共同度过了几十年光阴;原来认为自己所贪着的配偶是最亲密的人,现在才知道他不是我最亲密的人,原来心真如才是最最亲密的人。原来以为家里的太太才是最亲密的,后来才知道她其实不是最亲密的人,只有祂才是最亲密的。有些人找到心真如的时候,心中会害怕,觉得很生分、很陌生:怎么有这个束西一直在我身中?我从来都不知道祂,好陌生、好奇怪的感觉。但是,那是你自己家里面的,不是从外来的,你怕什么?这个参禅的过程,就是大乘般若的修观。

止,就是教导你,先让你的心能在难知难解的了义法中安定下来,这就是初步的止;刚开始修止,一定要这样分门别类去修;禅三前一个月时间的看话头,也是让你增长止的功德。去到禅三道场时,就不再跟你讲那些知见了,也不再去告诉你:因为什么道理所以说确实有这个真实心。都不再为你讲这些了,都不再为你住于定见而作任何事项,都不再以使你安止为目的而开示任何法义。去到禅三道场时,就要求你一直不断的观照,这就是初步的观行。等你观照一两天下来,抓到观行的要领了,表示你确实已经懂得修观了,观的功夫增长了;再以公案开示的方式,以及提示参究方法的各别指示,不断的、迅速的增长你在观上的功德;一直到你与自己的真实心相应了才算数,这都是初步的观。

可是等你找到心真如以后,体验了祂,领受了祂的体性,证明祂确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之后,从此开始就是又止又观、并行双运了。这时因为找到心真如以后,不断以经中的圣教和理证上面,加以检验比对,这个过程也还是观的内涵。等到全部都确认无误以后,心里就确定下来,心得决定:确实无误。心中确定而不再改变了,不会再落入对于实相的戏论中了,戏论就此止息了,这也就是止。此后又继续观照祂,继续验证祂的更深细体性,更深入的观察祂更细腻的部分,这也都是观。但是越观越深细的时候,智慧也随着越深细,心也随着越坚定不移,所以观与止之间,是不断互动的。所以到最后阶段,见地增长、较为广泛而深人以后,般若智慧的见地初步完成了,就会使止与观自然而然的任运双行。

所以,当你找到第八识真实心的时候,把祂的总相与别相内涵深入整理以后,接下来的止与观一定是任运双行的,不会是这一小时只在止上面决定相信心真如的实有而安住,而于下一个钟头中只作心真如的观行而非同时心得决定;一定是作更深细观行时,同时决定安止于亲证心真如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之中;所以,悟后的止和观是分不开的,是双行止观而且是任运的双行。

关于修止

论文:〖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跌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怯不生不灭皆无相故。〗

讲解关于修止,这一段论文中讲的是比较广泛的止;这一段文中说,要住于寂静之处结跏趺坐盘起腿来打坐。因为在寂静处不受人打扰,比较容易参究实相;我们正是因此而施设禅三的四天三夜精进共修,护三菩萨及监香老师们为你们守护,让你们可以专心参究而不会被人打扰;你怎么坐都好,我们都无限制;马鸣菩萨还规定要结跏趺坐,但我们可以随意坐。虽然如此,但仍然有人在这四天三夜中,觉得腿酸难过;我们还没有规定你必须单盘或双璧呢!随便你抱膝坐、跨鹤坐、散盘坐,或者坐累了也可以起来礼佛,这样子还叫唤腿酸,那我要怎么办呢?我在早上最少要般腿四个钟头来跟你们小参呀!下午也是一样盘腿四个钟头小参呀!晚上公案开示完了继续小参,还要盘腿一、两个钟头,那我可怎么办呢?我也是自己锻炼来的腿功呢!

所以平常上课时,最好不要迟到,至少每周锻炼一次腿功也好嘛!每次盘腿坐半个钟头而已,然惯了就可以渐渐的增长腿功啊!主三的工作还真的不容易欸!尤其去年十月禅三时天气很热,这样子四天三夜流汗的盘下来,两条大腿都长了湿疹,现在还在擦药,希望可以痊愈。所以,修禅定上面的止,想要得定,必须要在寂静的地方,没有人打扰,在寂静处盘腿静坐,这一句是讲禅定的修止,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而不受外境的干扰。

有些人破参明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明心跟做无相念佛的功夫、做看话头的功夫,似乎无关。确实是无关,但是也不能说无关;因为没有定力的时候,心很散乱而粗糙,根本无法在参禅的法上用功,哪有可能破参明心、悟入实相?所以《大般涅槃经》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众生的根本烦恼是牢不可拔的,得要先用定力把烦恼摇动、摇松,才好拔除;就好像一根很坚固的木桩,钉在地上牢牢不动;你想要拔掉它,绝对拔不动的;聪明人就先摇它,左摇右摇、前后摇动,把它晃动一段时间,它就松弛了,再拔时就起来了。同理,众生的无明烦恼根深柢固,很难拔除;不如先叫他修定;修定的功夫就是用制心一处的功夫,把心猿意马系缚在法上,绑久了自然就乖了,不会再到处攀缘种种法,才能专心一意用我们所教的智慧来参禅,才能破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才能同时断除见惑烦恼;这就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的道理。

在外面道场打禅七,先不说他们有没有真正的禅;那些人去打禅七,不论数息也好、参禅也好,其实都是妄想一大堆,有哪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定下心止于禅法呢?没有!所以我们施设无相念佛法,再施设看话头、参话头的法,把你的心定下来;定下来以后,你忆佛忆惯了,烦恼就不容易进来嘛!烦恼不容易进来时,你已得到受用了,觉得身心轻安呀!身心轻安的受用以后,专心一意的参禅时,就很容易悟了;当你有定力,能够专心一意参禅,包括所有微细的部分都不会放过,就容易悟入。心细的人,去到禅三时会发觉说,原来主三和尚的一举一动都是禅,终于他发觉了;其实等到他们发觉到的时候,其实都已经太晚了,都是累了很久、辛苦很久,最后破参明心时才发觉到这一点。但是能发觉到这一点的人,就表示他的心真的够细了,所以每一个很微细的机锋都可以领受到。所以想悟入般若禅的人,一定要先修止,要有能力让自己的觉知心制心一处而不攀缘外尘。

又如看话头的功夫,其实都没有人会白看话头的;这个看话头的功夫没有做好,永远都别想会看得见佛性;在看话头的功夫成熟满足以前,我假使先为你引导出来,绝对只有害你,对你绝对不会有益处。我以前因为太相信别人对我说谎,相信他们所说的功夫确实作得很好,所以没有长时间的观察就相信他们的话,就把他们引导出来,结果就看不见佛性,就不相信佛性真的可以眼见,就诽谤说:明心即是见性,看见如来藏的成佛之性时,就是眼见佛性。他们十之八九,一辈子都不可能再看得见佛性了!我已经这样子害过人了,心里很难过,所以到现在还是对自己诃责,仍然放不掉这个自责。因为我的判断错误,到现在还在自责,一直觉得很对不起人;所以后来对于眼见佛性这一关,假使没有绝对的把握,我绝对不会动手引导,宁可晚一点让你自己去参出来,也绝对不想再因为你们有的人求情,就勉强的先引导出来,因为那一定会害你这一生永远看不到佛性了。

见性这一关,如果定力差一点点、慧力也差一点,但如果是自己参出来的,多多少少都会看得见一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早计成熟而先跟你引导出来,你这一辈子就很难看见佛性了。我到现在还很懊恼自己以前没有很详细去观察透彻就动手引导,因为有时候,我们希望某人可以做为同修会的骨干,以后可以带领学员共修,是个亲教师的人材,所以急着引导他见性这一关,结果因为早计成熟而被我搞砸了,我到如今还在自责,心中想要放下来,但就是放不下来。不过,这样子自责也好,以后就可以减少害人的机会。但是,我对于引导见性的事情,在引导之前,心中一直都很害怕被引导出来的人看不见佛性,心中一直都有很大的压力;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这样。

这就是说,你的动态定力如果还没有具足(作者案:还得要有大福德及慧力同时具足),你就不要求过第二关,眼见佛性的证境绝对跟你无缘。而所有已经眼见佛性的人,禅三回来后,如果不再继续做功夫,放逸的过日子而不再礼佛保持定力,只要半年、一年就够了,他将会发觉渐渐的又看不见佛性了;心中警觉,又重新好好的做功夫,两、三周以后终于又回复看见佛性的境界了。如果一直都没有失掉见性境界的人,不相信我的话,当然可以完全的放逸半年、一年试试看!你将会发觉你确实看不见佛性了;继续再礼佛做功夫来增长定力以后,你会发觉又重新看得见了;但是明心以后,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继续修定,就使得明心的智慧境界退失。所以明心与见性两关的差异极大,是完全不同的证境。

见性后定力退失而看不见佛性的人,重修定力以后就又可以重新看得见了;经过这个过程与体验,你就会相信我跟你说的话都是诚实语,都不是诳语:没有定力的人绝对看不见佛性,定力退失的见性人也会看不见佛性,定力回复以后就可以重新再看得见佛性。因为事实确是这样,所以在般若的修证以前,一定要先修定力,基本的定力具备了以后,你才有办法明心;心很粗糙的人,是无法破初参的;因为定力发起了,你的心已经比以前细腻了,才有可能找到心真如而破参。除非有人为你明讲,否则你不会有因缘破参的。可是有人为你明讲了,你将会发觉自己破参前跟破参后的智慧好像没什么差别,智慧不容易出生;可是人家挤破头才参出来的人,却可以头头是道,智慧好得很!为什么会这样呢?差异就在于有没有自己亲自经历参禅的过程,有没有自己亲自走过来。

所以参禅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虽然自己参究会很辛苦,但是辛苦得来的绝对不会让你白费功夫;就像梅花要开花以前,一定要先冻过一段时间,才会开得很好;所以黄蘗禅师才会这么讲: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有些兰花也一样呀!譬如报岁兰,若没有经过寒冷的冬天,一直都保持在温暖气候下,种上三年五年,它照样不开花;得要冷过以后,它才会抽出花芽,才会开花。禅就是这样子,佛菩提道就是这样子,所以才会教你先修定力,用定力把烦恼根摇动、摇动,松动了以后再用智慧来把烦恼拔掉。所以先要教你修习基本的定力,使觉知心能够制心一处、专心不摇动。

端身正意来修止观,意思是说不作表面功夫。一般修习止观的人,多是以定为禅,虽然志在证悟,却以修定作为闭关之标的;但是别人为他护关,结果他在关房中却是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打妄想,连定境都修不好,何况是证悟般若?那么别人为他护关的恩德,他未来三世做牛做马都还不完的;如果能够正心诚意的修定,至少还能多少回报别人的护关功德,因此修定也得要端身正意。端身是说在关房里得要端身而坐,既不是睡觉与休息,当然不可随意的躺下来。除了端身而坐,还要端正心意,不许乱打妄想。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心里面想:修定真辛苦,我放逸一下也好,反正也没有人知道,不然心情太紧了,万一弄出病来怎么办?都不晓得自己心里面正在自言自语打妄想的时候,护法神可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哎!这个家伙在打妄想呢!乱想一堆,都已经想入非非了。

凡夫打妄想时,鬼神界的众生可真的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呀!可是他以为人家都不知道。所以有时某一个人静坐时打妄想、起歹念,某甲护法神去跟某乙护法神讲,渐渐就在神道界中传开了。这种事常常有的,有些大师们心中打什么主意,护法神都从他心里听得明明白白的,心事都被护法神知道了!所以修定的人一定要正心诚意,意不能乱动,特别是不好的意愿;心意乱动时,别人都在看他;他以为没有人知道,却不知道有很多神、有很多鬼,都会知道。

接着马鸣菩萨说:不依气息。不依气息的意思是说,他所讲的止观是大止观,不是教你修数息、随息的定功;数息与随息的法,是二乘人所修的小法。南传佛法的安那般那,还有一个方法是观鼻头白,但这些法都不是证悟般若的方法,而是四念处中的修法方便之一;可是以前也有大师把它弄到禅宗般若禅的行门里面来,真是乱搞禅宗的法门。观鼻头白,就是观出入息,观到后来鼻头变白时,觉知心就安定下来了,有点儿类似观想的方法。这一类修法都是依于气息,凡是南传佛法所讲的安那般那,讲的就是数息法、随息法;像这样子依于气息而修的方法,绝不是大乘般若止观的正修。

还有一种人所谓的修学佛法,完全是依气息在修的,而且是以气息为内涵的修法;这和南传的安那般那假藉气息而修心止,又大不相同;二乘虽假藉气息而修,但不以气息本身为修行的标的;但是另外一种佛门外道,却是完全以气息本身为修行的标的,那就是西藏密宗,他们完全依气息在修。他们不是想要修拙火、明点吗?不是努力在修练气功吗?这就是西藏密宗所修的法。他们很会瞎掰:说人身上有中脉、带脉、左脉、右脉,细分成八万四千脉,说这八万四千脉就是八万四千种烦恼。真奇怪!八万四千脉跟佛说的八万四千烦恼有什么关系?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竟也可以牵强附会到这种地步:竟也会有愚人相信他们瞎掰的妄说!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接着他们就以这种荒谬的理论,就开始练习中脉的白菩提、红菩提的观想,就观想菩提心在中脉里上下升降(他们妄认观想出来的明点就是菩提心如来藏);中脉及明点观想完成以后,就作秘密灌顶,接受异性上师指导性交的技巧,与异性上师上床合修双身法,学习怎样可以达到乐空双运、遍身都受淫乐的第四喜一旱受境界;然后再与其它的上师及密宗行者共修,轮座杂交;交合的时候,男行者要观想自己中脉里的白明点(白菩提心),从下体进入女行者或女上师的中脉海底轮内,再上升与女方中脉里的红明点会合,他们说这就是红、白菩提心会合,在这种情境下观察淫乐与觉知心都是空无形色,就是证得乐空双运,就成为报身佛了,以这种外道邪淫、一点儿都不清净的极贪、极低层次的境界受,作为报身佛的清净无染果报的境界。

他们修炼的中脉明点气功,就是为了将来与异性上师合修双身法而作准备,目的是在与异性同道或上师合修,而取证乐空双运的外道境界相;所以他们的禅定是以气息为主而修的,这就是依于气息而修止观。所以陈健民上师所说的佛教禅定,全部以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为内容,一点儿四禅八定的意涵都没有,一点儿佛教般若止观的内涵都没有;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读他写的《佛教禅定》上下二册,就知道我没有一点点冤枉藏密(编案:也可以详阅《狂密与真密》一至四辑的举证与细说)。但这完全是外道法,与佛法一点儿都扯不上关系。修学大乘般若正法的人,连二乘法的随息、数息都不准修了,还可以修外道法的气功吗?而且是极淫秽的藏密气功?可是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一直跟着在修,又有谁知道他们的错误呢?他们练习盘着腿跳跃,也只是为了交合时的持久目的,以及行淫后把气从下体分散到全身,所以都是为了双身法的交合而修气息(气功)。

不依形色:讲的就是不依色界的天身来修。马鸣菩萨会提示不依形色而修止观,是有缘故的;因为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很多人以为:当我们修定能够一心不乱,能够远离五尘,住在内心的境界中,不和五尘相接触时,这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但这只是楞严中佛所斥的外道五种现见涅槃中的第三个,我们随后开讲《楞严经》的时候会说明外道的五种现见涅槃境界;但五现见涅槃都不是真实的涅槃,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相,都无法出离分段生死。但是,有人认为二禅等至位中,有时候还是会起一个细念一闪而过,虽然那个念是什么意思?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仍然有细念动了一下;他想:这样还是不行呀!还要再往上修,进修三禅。三禅以后进入四禅中,连那个念都不会再现起了,然后他就以为是真正的涅槃境界了,这就是外道五现涅槃中的第五种,但这些都不是佛所讲的涅槃。

有的人比较有知见,他想:根据佛法的意义来看,在这五种外道涅槃的境界里面还是有意识觉知心存在;只要还有意识觉知心存在的时候,那当然就不是无余涅槃呀!所以我应该要把意识灭牌呀!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想:我在第四禅中得把觉知心的我灭掉,那才是涅槃。可是意识灭了以后不就是断灭吗?他不晓得还有意根存在,更不晓得还有第八识心真如存在,误以为灭掉意识以后就是断灭,因为他只知道总共有六个识:这样子不行!我得要把这个四禅天的天身留着,不可把它毁坏了,不然我就成为断灭了。出生了这种见解以后,他就不愿舍掉四禅天身,只把第四禅定境中的意识觉知心灭掉,他认为这样就是无余涅槃;自从产生了这种见解以后,他就每天打坐想要进入涅槃中试试看,所以就起涅槃想而把意识灭掉,这样作的结果却不是实证涅槃,而是进入四禅后的无想定中,成就外道的无想定境界,这就是依形色而修止观。

关于禅定中的四禅境界,所说的禅都是世间定,始从欲界定,上至色界的第四禅与无想定,都是依形色而修止观,都是有色的禅定境界法。上周讲到结束前,曾说过要大略的说明四禅八定境界,今天就在这个地方先大略的说明初禅。因为外面有很多人把初禅乱说一气,结果误导佛子们很严重;甚至有个居士把幻觉中感觉色身变大的境界,误认为亲证初禅的境界,成就了世间妄语。譬如说北台湾○○乡有个○○禅寺,他们的指导老师叫做○○○;他是从农禅寺出来的,他的口气蛮大的,所以教出来的学生个个心高气傲;他们如果有缘转到我们这里来,就不会再心高气傲了,就会知道自己过去所学的什么都不是,就不会再心高气傲了。那他们说什么样钓境界是初禅境界呢?他们的老师如此教导:打禅七的时候,在前五天都不要睡,每天熬夜,很努力用功打坐;一直熬到后来,有一天正在打坐的时候,突然感觉身体变大了,这就是证得初禅天的天身,就是成就初禅定境了。

但我告诉你:那是证得幻境。他们说那个就是初禅天的天身,阿弥陀佛!根本是乱讲一通!真是不懂禅定,他们根本就是用自己的想象去解说初禅。初禅天身是怎么得的?这就要从初禅的身乐开始说起了!在禅境里面,初禅得身乐;可是证得初禅的人,为什么能获得身乐?人身原来的构造,会有乐触的地方就只有男女根才会有;可是初禅的身乐不然,是在胸腔中随时随地都会有乐触的;发起初禅乐触的时候,则会有种种不同,有的人从手掌开始,有的人从会阴开始,有的人从头部开始。那你们会觉得很奇怪:手掌怎么会有乐触?胸腔怎么会有乐触?奇怪!不可能、嘛!所以有的人会问:为什么初禅会有乐触呀?不是在男女根,怎么会有乐触呢?又是什么道理而产生乐触的呀?

我跟你讲:那就是由于你的初禅定心境界成就了,发起初禅天身了,所以使得你初禅天的天身在你的欲界色身之中出现了,接着就由于初禅的色界天身和你的欲界肉身和合在一起,和合在一起就一定会有两身的摩擦,所以就有清净触而产生了无淫欲的乐触,因此而产生了初禅乐的触觉。如果没有证得初禅境界,就不会有初禅天身发起;没有初禅天身,就不会有这个乐触。可是,当你发起初禅的时候,你不一定看得见这个初禅天身呀!你也找不到你身中的初禅天身呀!这又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你的初禅善根发的境界相不够好,因为你不是剎那问遍身发起嘛!所以就不能了知初禅天身的状况。所以初禅善根的发起,它有两种,第一种初禅的发起是运运而动的,第二种是突然间遍身发。

运运而动的发起初禅善根,又有两种情形不同,第一种情形是从头部开始发起,觉得头部里面就好像麻糬一般,一点一点慢慢蠕动的感觉,从头顶开始;只要是运运而动的地方,就会伴随着乐触生起;如果是这样子往下发展而渐渐的遍身具足,正受这种无欲爱的乐触时,就叫作初禅的善根发已经具足。但是大部分人是从会阴开始运运而动,伴随着无淫欲之乐触而从会阴开始渐渐往上升,直到头部整个全身具足乐受,这样才叫做初禅的善根发具足圆满。运运而动的善根发有这两种,但是这两种善根发,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大有不同!从下而发、渐渐遍身的人,这种初禅定境不会退失;只要有每天礼佛做无相念佛的功夫,或者每天打坐常住于一念不生的境界中,就永远不会退失。若是从上而发的人,十人有九人会退失掉;另一个不会退失的人,还得要每天花很多的时间打坐、礼佛,这样努力的维持,好不容易才能勉强保持住,但是很不容易全身具足发起初禅,所以这两种人还是有所不同的。

可是,运运而动的发起初禅善根的初禅人,不管是从上而发、从下而发,这二类人都不可能晓得初禅天人的天身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剎那间遍身发起初禅善根的人,才会知道初禅天身是怎么回事;因为遍身发起初禅善根而受乐时,他一定会以心眼(也就是初禅天人之报得眼根)照见身内并无五脏六腑,也没有骨头与肌肉,里面只是如云如雾一般而已;但是全身皮肤犹如保鲜膜一般,可是更薄;每个毛细孔都是内外相通,从所有毛细孔的内外相通之中发起乐触、遍身领受,这就是初禅天身。知道了初禅天身以后,二禅天身、三禅天身、四禅天身都是一样的,只是比较高广而已。但是初禅天的高广身,并不是发起初禅而仍然在人间生活时,就可以同时出现高广的初禅天身给人瞧见,而是和欲界小身一样的大小,完全无异;因为你还没有舍寿,来世的初禅天人异熟果还没有现前,当然不可能获得初禅天的高广身,得要舍寿往生去初禅天以后,才会因为异熟果的缘故而获得高广的初禅天身;在舍寿之前,初禅天身常处于你的欲界小身中,是与欲界身一样大小的和合在一起的,所以与欲界身就会有所摩擦而产生了乐触。

以上是从初禅发起的现象上来说,可是如何才是发起初禅的原因呢?初禅的发起原理,一般人都不知道,总以为很努力打坐修定,就可以发起初禅境界。所以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打坐,下班回来洗完澡时又把握时间赶快去打坐;家里同修生病快死了,他还是照样坐,不太关心家人、同修,因为他一心想要获得初禅天身、想要获得初禅的快乐。结果呢!每天很努力的打坐修定,然而经过十几年了,初禅境界并不是珊珊来迟,而是始终不现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的瞋心重,第二是他的贪心重。瞋!脾气大!动不动就生气!不管是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他也要生气;只要稍不小心的说一句话小小的得罪他,就会记恨你一辈子,这就是瞋心重,被瞋心所障而无法证得初禅;瞋心不除的话,不论他怎么样用功精进打坐,都没有用,永远得不到初禅境界。

第二种障碍初禅的恶法就是贪心,贪金银财宝与淫欲,但是最大的障碍还是贪男女欲;男女欲很重的人,绝对不可能证得初禅。曾经有个男众看见他的同修坐在我身旁的座位,他心里就吃醋了,醋意真是太浓了!我告诉你:这个人永远都不会证得初禅的。这真是情执深重,没有办法!真的有这样的同修呀!我们不要说是谁啦!这是人家的私事。我们只是藉例子来说明,不是在说人。凡是瞋心重、贪爱重的人,永远都得不到初禅。初禅的现前,并不是你定力很好就能得,并不是你凭着深厚的定力要得就能得,而是除了定的力量以外,还要有消除五盖的功夫,才能发起初禅善根的。

五盖总称为性障,常常有人间我:什么叫做五盖?什么叫做性障?我说给诸位听: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疑盖、睡眠盖。这五个法会障碍你,使你不能发起初禅,把你的初禅善根盖住了,让你的初禅境界被遮障住而不能发起,所以叫做五种盖,这五盖会盖住你的初禅善根,所以是恶法。

掉悔则是一般人所常见的,也是一般学佛人所对治不了的。来到我们同修会学法以后,如果有真的在努力用功,半年之中,掉悔就不见了。掉悔就是掉散以及悔恨,使心定不下来,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心里希望不想事情,祂就偏偏会想,控制不了,心定不下来,这叫作掉散。悔,人家说侮箭入心:你如果想要修学禅定,绝对不要干恶事;特别是诽谤三宝、破坏正法的事,千万不要做;万一做了诽谤三宝、破坏正法的事,不管你是诽谤凡夫僧宝二旱,或是诽谤大乘胜义僧宝四众,我跟你打包票,你的禅定功夫一定现不起来,修不成禅定的;那些事情一定会障碍你,这就是初禅善根发的五盖中的一个:掉悔盖。为什么会悔呢?因为一定会侮箭入心;这个侮,就像箭一样射到深心里面去。譬如箭射到心脏去,能拔得掉吗?不能拔呀!一拔就立刻死掉了!同理,侮箭入心是障碍禅定的最重要课题;这一关过不了,再怎么断除瞋恚、断除贪欲,也都没有用,永远都修不起初禅境界来。因为只要一上座,悔恨的念头就一定会生起来:我以前诽谤如来藏是外道神我思想,怎么办呢?又想起以前谤佛、谤法、谤胜义僧,将来该怎么办呢?它会围绕着你,始终没有办法断除。这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佛前发露、去惭侮,起大誓愿,永不复做;该对首忏的恶业就赶快对首忏,该对众忏的恶业就赶快对众忏,然后还要每天佛前至诚忏悔,一直到见好相而灭除罪业。只有这样做,没别的办法!谤佛与谤法,更须要见好相,没有见好相,业绝对没有办法消除,绝对无法起禅定的,因为一定会被掉侮盖障住的。谤法的人,只要对众忏以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尽形寿努力的作,罪业也可以消除,不必见好相,只看他作得够不够努力。

第二盖是瞋圭),第三盖是贪欲,方才说过了;刚入门修定时,主要就是掉侮盖,入门以后最大的障碍就是贪欲盖和瞋恚盖。第四盖就是疑盖,心中老是怀疑到底有没有初禅境界可证:我打坐修定这么久了,都没有看到初禅是什么模样?也没有听人家讲过初禅的亲证是怎么回事!可能初禅境界是假的吧!然后又怀疑:这种末法的时候,有什么人能证初禅?应该不可能的。这个疑盖也会把你障住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老是怀疑,疑心不除就没有办法专精去修初禅的禅定,你也没有办法专心的去把贪欲盖与瞋圭)盖消除,结果初禅就发不起来,这个就是疑盖。

最后一个最轻微的障碍就是睡眠盖,睡眠盖就是:不管他每天睡十个钟头或十二个钟头,睡得饱饱的,精神很好,但是只要一上座修定就会昏沈的打瞌睡,不上座时精神却又好得不得了,什么事也没有,活蹦乱跳的;但是只要一上座,不久就打瞌睡;即使是睡上十二个钟头刚才睡醒,一上座又打瞌睡了;下座时又生龙活虎般,这就是睡眠盖。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这是因为他的定力还没有发起来,这是指导老师的问题,没有方便善巧对治他的睡眠盖。这种人修什么法门最容易对治呢:无相念佛!当你无相念佛很纯熟的时候,一上座就不会被瞌睡虫障住;睡眠盖严重的人不能修打坐的静中功夫,他只可以修动中的功夫;所以有睡眠盖的人修我们这个法门不会有障碍,去学打坐,他就没有办法修,上座时不是在打坐,而是坐着睡觉。

你们别怀疑说:打坐时坐着怎么会是睡觉?打坐是专心修定呀!我告诉你:就是会睡觉呀!前些时候,王酿陆的外孙女,来台湾帮人主持禅七,据参加者说:她和大众一起打坐的时候,也是打瞌睡,并且还坐着打呼呢!这是有证人的,人家现场看见、听见了。也许有人说:她的名气不大,不算数,并不是每一位大师都这样。那我告诉你:河北的○○禅寺,也就是古时的○○○○院,他们的住持和尚○○法师,打坐的时候不但打瞌睡,还会打鼾;证得禅定的人打坐时会打鼾吗?既然是坐在那边打呼,那当然是睡觉!不是打坐!

证得初禅的人,他上座后,腿一盘起来,身定下来以后,要入初禅等至位中,只要半秒钟就够了;一日一进到初禅去,不管身体怎么累,他就是不会打瞌睡,更别说是打呼噜了;可是他一下座,好大的呵欠又开始打起来了,嘴巴一直没办法紧紧闭着,一直打呵欠,因为他身体的累还是继续存在呀!他只是靠定力在定中安住,可是身体的疲劳并没有被消除,所以下了座以后又继续打呵欠,身体的劳累还是得要靠睡眠才能消除掉,只能坐着睡着了,才能消除掉身体的疲劳。可是他如果这样想:我身体太累了,应该让它休息休息了!这次上座就不入初禅吧!我就睡觉休息好了。这回他一上座就睡着了。所以真正证得初禅的人,他也可以睡、也可以定,由自己操控,这样才叫作真正亲证初禅的人,睡眠盖不能障碍他入初禅中安住。

上座以后努力修定的人,还会在那边睡着而且打呼,哪里是有禅定证境的人?他们讲起禅定来,都是神乎其神,好像境界妙得不得了、四禅都具足了;可是真正加以检查时,一禅也没有!真正有禅定的人,如果他原来睡觉就是会打呼的,他以后睡觉时照样还会打呼;但是一日一进入初禅,就不会与睡眠盖相应,何况是坐在座位上打呼呢?所以窥基大师睡觉打呼,但是入定时绝对不会打呼;所以睡觉时打呼,跟他的禅定证境无关,我们得要有这些禅定上的正知见。

初禅的发起固然主要是把五盖除掉,但是还要具备未到地定的功夫,并不是单把五盖除掉就可发起初禅。什么样的未到地定功夫可以发起初禅呢?如果你把无相念佛的功夫做得很好,时时刻刻都在忆佛的念当中,这个定力就够你入初禅了;有这个功夫而仍然入不了初禅,是因为性障五盖所障。初禅在什么时候会发起呢?这不一定!你的定力具足,性障也除掉了,可能当你正在走路的时候住于一心不乱的心境中在走路(绝对不会是你打妄想的时候发起,正在打妄想的时候一定不会发起),当你一心不乱在走路的时候,它突然问就出现了。有时候你正在吃饭,专心的忆佛在吃饭,它就忽然出现了;有时可能你正在出恭正在蹲马桶的时候它突然出现了;出现的状况并不一定,种种状况不一而足,随时都可能会出现。

有时候是正在打坐时出现了,但我得初禅时跟别人都不一样,大概你们会像我这样出现的机会也不大。那是大约十年前的事了,当时因为我同修重感冒,病了很久都好不了,所以那一天例外由我起来照顾孩子;因为我的工作一向做得很晚、很累,通常是由她起早照顾孩子早餐上学;那天改由我照顾,当我送孩子出去以后,想睡个回笼觉;可是那段期问我其实是正在参牢关,并不是在修禅定;当时一心不乱,睡觉时也蒙蒙眬眬的参,都没有专心的睡觉;当时因为身体很累,想去睡回笼觉;爬上楼回房间去,就这样一面在参牢关的时候,刚刚坐上床铺,两脚刚离地,两手还没有碰到床铺,四肢都刚好悬空时,突然间就出现了!那时我还不晓得这就是初禅境界,但是当时觉得很奇特、睡意全消,就很小心的注意观察里面的所有境界和演变的过程。后来就把所有内容先写下来,再去把禅经搬出来检验;因为没有地方可以问,全台湾没有人证得这个东西而写出来过,只好自己去找经论检验,后来才知道是初禅。

当时一剎那间,整个身体就像有一阵很强烈的静电通过的感觉,好像静电都布满了整个皮肤;我就起了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想法:这是什么?心中也不起妄念,我就保持着原有的速度缓慢的躺下去,以吉祥卧而侧躺着注意去观察;我发觉全身皮肤就像是很薄的保鲜膜一样,但是每一个毛细孔都是内外相通的,这时候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有乐触,浑身上下从头顶到脚底都有!当时无语言文字的想着:怎么会这样?这是什么境界?再起一个念往身内一看,怎么里面都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也没有骨头与肌肉。心眼都看见了:没有五脏六腑,里面都是如云如雾一般。智者大师说:初禅善根发时,身内如云如影。我说他形容得不很恰当,应该是如云如雾。

什么叫作如云如雾呢?晴天不是天上有白云吗?很浓的白云而又很白;但初禅天身中的云没有那么浓,也没有那么白,就像是起雾的时候;可是雾却是很稀薄的,不.像晴天高空的白云那么浓,初禅天身中的云雾又比雾浓一点,介于高空白云与雾两者之中间,所以我说它是如云如雾。这时所见全身里面三十六物统统不见了,心眼只看见身中如云如雾,而这些云雾从毛细孔中与外面相通,正觉内外通流的时候,每个毛细孔就都有很强烈的乐触;正因为云雾有在内外流动,所以才有毛孔的乐触,乐触就是从那里来的。这时候的薄皮所里的云雾身,就是初禅天身。从此时开始,你如果本就修得神足通,你用神足通去到初禅天的时候,你的身量就和初禅天人一样高广。但是处在欲界身中的时候,不入定使用神足通去初禅天时,你的初禅天身就同住在欲界小身之中,就和你的欲界色身一样大小。

但是你的欲界色身有五脏六腑,你的初禅天身没有五脏六腑;你的欲界色身得要吃五谷杂粮,才能维持色身健康与存活;你的初禅天身则是不吃五谷杂粮的,他得要以禅悦为食,你得要每天修定,定力的增长就使得初禅天身具足充满,永不消失,所以说禅悦为食。但是有的大师误会了,就说:证得初禅天身的人,他不必吃饭。说错了!你证得初禅天身时,你以禅悦供养它,它就永远不坏;可是你的欲界色身还在,欲界色身还是要用五谷杂粮的团食来喂饱它呀!你不喂它团食,它就没力气;长时间不喂它,它就坏掉了,就只好往生初禅天去了!欲界身若没有力气,也没办法修定了;长时间不修定,你的初禅天身就渐渐消失掉,乐触也会跟着渐渐消失掉。所以初禅天的天身以禅悦为食,你如果把定力丧失掉不再继续修定来保持定力那么初禅天身就一定会渐渐的消失掉,消失掉以后乐触就不见了。因为没有初禅天身和欲界肉身的摩触,所以乐触就不见了。

已经证得初禅的人,如果不信的话,你就懈怠个半年、一年试试看,你就会证实我说的没错。因为这是我自己亲自走过来的经验之谈。你只要不再修定,不把定力保持住,乐触就不见了;不管你心里怎么提,它都不会出现了,这就意味着你的初禅天身因为没有禅悦的长养而渐渐一哀弱、乃至消失了;所以长养初禅天身的唯一方法,就是继续增长定力,或者至少保持定力,让你身中的初禅天身可以有禅悦为食。

初禅的乐触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乐触,你得要起个念去提它,乐触才会生起来。这个提不是像练气功提肛的提,只是心念一动希望乐触出现,它就会随意而出现乐触;你不想要乐触出现,心中不起作意,它就不会出现,根本不必动到色身,只需起念去提或放就可以。这是第一个阶段。

如果想要迈向二禅,在迈向二禅的修证过程当中,你得要把这个乐触丢掉,心中不要再起念想要享受胸腔中的这种乐触;因为这个乐触是属于身识的范围,属于身识所对的触尘,你不丢弃的话就不能修得二禅,所以你一定要丢弃。从此以后,一面努力修定,但是永远都不再去提起乐触来享受,乐触就不会再出现了,经过一段长时间都不去提起乐触来享受,它就会渐渐消失掉了;最后即使要提起它也提不起来了。乐触消失掉了,可是你不担忧;你继续深入的修定,仍然可以用无相念佛的方法,加上每天静坐一到三小时;我在早期跟诸位讲过,无相念佛功夫的礼佛方法,可以让你修到三禅的定力,到现在这个说法依旧不改,还是确定的;以后也不会改,但是它不是让你入三禅的定境中,而是把你三禅应有的定力修起来;定力修起来之后,你只要一打坐,想入定境就可以进去了。

这个功夫太好了,所以拜佛是非常好的功夫。你这样继续修定,继续消除性障;性障消除得更少的时候,因为性障地地不同,粗的性障除了,还有细的性障;细的除了还有更细的,这样次第渐除以后,你继续在用功,突然有一天会从胸问,它自己开始有点酥酥麻麻痒痒的感觉开始出现了;刚开始很轻微,后来会愈来愈充足;但是这时的乐触比前面必须起心去提才会出现的乐触,更加的微细,但更加胜妙。它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从此以后你都不必再起意去提,不管你要不要它,它就始终跟定你而一直存在着,在胸腔里一直都有这个乐触存在。在这阶段,不必像前阶段一样起一个念想要有乐触它才会出现,乐触始终都自然存在;并且会随着专心的讲经说法。随着专心的读经而不断增长增强;所以有一段时间,我讲课讲到一半时,必须要停下来深呼吸几口气,因为那个乐触太强,影响到我讲课,所以要把它遣散掉。这就是说,这个阶段你不必要再起作意,乐触就会一直存在着。只有睡着、意识觉知心断了,它才会消失。可是如果你睡到一半作梦,作梦的时候它又会出现了;梦完睡着了,它又不见了,醒来时它又出现了,它和前一阶段不同,是一直都自动存在着。

在修证具足初禅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特别的现象,就是在半年之内(我的经验是在初禅现起的半年之内),会有一些引诱的状况出现,那就是天魔在捣蛋。天魔不是有三个女儿吗?当年我在前半年内连续三周,一一遇到他的三个女儿;她们出现来引诱你,好在我们是先明心、先见性的;并且当年破参之前,我也曾先读过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魔扰,所以他那三个女儿变来变去引诱我,都起不了作用;第一次变个洋人模样的白种女人,美得像世界小姐一般;第二次变成像印度人一般皮肤有点儿黑的女人,但是非常娇媚而且漂亮;最后一次是像欧洲的女人,不但很美,并且干脆脱光了身子示现。但是我心里面觉得好笑从来没有人在定中遇见哪一个女人,可以把他娶回家里当太太、当小老婆的,所以你们也就不必来了。就这样在心里面讲了几句话,她们都是这样子就消失了;知道对我没办法引诱了,也就走掉了。这件事情,你们也得知道,免得未来有一天在初禅等持位中,被魔所引诱。

为什么你在初禅中她们会出现?因为初禅天的境界离欲界最近,跟欲界的他化自在天紧邻在一起,所以他们可以来跟你捣蛋,希望影响你,让你不能超过天魔的境界;天魔的境界是在欲界天之内的,假使你不超过欲界天境界的话,那就是活在天魔所管辖的范围中,这才是他所希望的。你若不理他、不受诱惑,继续修行,你才可以从初禅进入到无觉有观三昧中,再度往上修证。在初禅中,天魔虽然管不到你,但还是可以找到你;如果进入无觉有观三昧时,天魔就接触不到你了。以上所讲的,才是证得初禅天身的正确修行方法,才是具足初禅的正确修法。所以那些人讲:你只要打坐一念不生就好。当你坐到出现了身体很大的感觉的时候,就是证得初禅天身。他说那个身体多大呢?说好像一楝大楼那么大。我听到这种说法,心里面就笑了;套一句台湾谚语:初禅天人咖哈绥,伊的身体恁么小?(编注:意为初禅天人的果报哪有这么衰?他的身体这么小?)

那种身体变大的境界其实只是幻觉,我这一世在初学禅而打坐时,不过才半年就体验过了;那时在身体的触觉上感觉到色身变得很大,触觉上的领受是超出房子很多,单是手臂就比我住的二层楼高大;可是我当时很好奇,想证实是不是身体真的变大了,就张开眼睛看;可是眼睛所见却没有变大,但身体的触觉却仍是很大,那个感觉真的很怪异。可是我知道那只是幻觉,瞄了一、二秒钟就又把眼睛闭起来不管它,十几分钟以后,触觉就渐渐的回复常态了;以后就永远都不再出现了。如果你害怕而不能够不理它,以后每一次上座时,它又会再度出现。我有一位哥哥就是这样,不敢放下不理它,所以每次上座都会这样,后来他就不敢再打坐,就只好专心念佛号了。

初禅天人的色身是以由旬来算的,而他们的幻觉大身才只有一个大楼那么大,能算老几?欲界四王天的天人的身体都比一个大楼大过好多倍,何况是超过欲界第六天的初禅天人身量?所以那个居士说的初禅天身都是乱讲,根本就不懂!初禅天身是什么模样?他也没有体验过、没有证验过,而说他有禅定,那都是骗人嘛!光是讲初禅这些境界,你若没有亲自走过来,你能像我这样不看讲稿、纲要,就详细的一一不停的讲出来吗?即使听了我的话,做了笔记,将来讲的时候还是得要拿着笔记一面看一面讲。我可不必,因为这是我心里面的境界,是我亲自走过来的路嘛!这就是说:没有亲自体验过,你就说不出来;你有这样去走过,亲自体验过,你才能直接从心里面说出它。

所以有人私下在讲:正觉同修会是修慧而不修定,所以我们要去法鼓山安和分院去打坐修定。那其实都是乱讲的(编案:这是蔡□□讲的,萧老师一直都不曾指出他的姓名),事实上我们出来弘法,是先讲小止观的实修法门与证境,然后才讲般若禅慧的,哪里是修慧而不修定?而且说句老实话,现在有哪个道场的大师、居士证得初禅?又有谁能从自心中直接讲出初禅的修证内容和体验及变化来?根本就没有!以前讲《小止观》时,也曾有人间我说:初禅的乐触,比男女欲的乐触,哪个胜妙?我告诉他见化见%t.。你如果见仁,那就说男女欲妙;你如果见智,那就会说初禅胜妙。男女欲的乐触是粗糙的,是***的,不安静的,不清净的,短时间的;初禅的乐触,则是一心不乱而细致的,是清净的,是心一境性,是离男女欲的贪爱以后的梵心所生之乐触,是长时间里一直都有的。男女欲的乐触较强烈,是在男女根中;初禅善根发时的乐触是遍全身的,善根发以后的乐触则是离男女根而在胸腔中恒时存在的,并且比较淡泊而不会影响日常作息;特别是后面的阶段非常的淡,除非初禅增长到很强烈,否则平常不会很强烈,都不会影响作息与修行,而淫欲之乐会影响作息与修行。但是初禅乐持续不断,只要觉知心现前时乐就会在,经年累月的每天所有时间都会在,成为平常、经常的觉受;男女欲的乐触则只有短暂的时间就过去了,初禅乐却可以整天延续不断,经年累月都是这样子。所以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你如果问我到底是哪个胜妙?我真的很难说,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实情就是这样:见仁见智。

有心修行前进的人,当然说初禅的乐触好;世俗人则可能会说:我才不要呢!我喜欢男女欲的乐触。所以这是见仁见智而会有不同的。但这里面确实有差别,它们的差别就在这里,我现在已经跟各位说过了!你若没证得初禅的具足境界相,你会知道那个差别吗?你如果想要去找智者大师的《释禅般罗蜜》,或者去看《摩诃止观》,他没有写到这么详细啦!你找不到这些境界相的叙述,经论中也没叙述这些的,只有亲自走过来的人才会知道的。可是这些道理,外面那些自称证得二禅、四禅的大师或居士们,他们知道吗?一点儿都不知道!可是这个初禅,我们修得以后还要舍,为什么?因为初禅等持位仍然不离五尘,初禅的等至位也仍然不离三尘;不离五尘、三尘,那就是丛闹境界,丛闹就无法往无余涅槃(生前取证俱解脱)的境界前进;你想要获得俱解脱的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你就得要去把这三尘、五尘舍掉,所以还得要把初禅第二阶段的微妙乐触舍掉;舍掉以后继续用功,最后无觉有观三昧就现前了,进入二禅了。

正在进修无觉有观三昧时,如果被人打扰了,脾气往往会很大;因为他很努力、很努力的修,渐渐的离开了粗糙觉,终于只剩下较细的观,才刚安住下来,突然旁边有一个人或者隔壁敲敲打打,弄出声响来,又把他拉回到有觉有观三昧中了,又退回初禅了;第一次被打扰而拉回初禅,也许他不觉得怎么样,他会很努力、很努力继续进修无觉有观三昧;刚刚进入无觉有观三昧中,突然问有个孩子拿个篮球往墙壁上丢来丢去的玩球,声音就吵到他,又把他拉回初禅中了,这时候他就会有点儿不高兴了;如果是接二连三、再三再四的一直玩下去呢,他就会气起来了,他就会下座去骂那个孩子。

你也许怀疑说:他不是已经离五盖了?怎么还会这么生气?不是的,他这不是因为世间法而起的瞋,他是为了修行、修定而被障碍所生的瞋,属于法瞋。菩萨也可以起瞋呀!如果有人谤法、毁坏正法,他也可以起瞋的,这就是法瞋;虽然他心中没有瞋,但是想破斥对方的胡说、误导众生,这就是种智中所说的法瞋。菩萨也可以有贪呀!譬如法贪。我说法瞋、法贪这二法,不到成佛以前不可以断;不是断不了,而是不可以断;成佛以前断了它们,就不能成佛了。而且,地地都有五盖,初禅人只是断了修证初禅所应断的五盖,但是修证二禅所应断的五盖,他还未断啊!所以这个人会去骂人。

那么他很努力这样修,到后来,他终于可以很长时间的安住于无觉有观三昧中。能够很长时间的安住在无觉有观三昧中以后,再把其中的观舍掉。观就是对初禅境界中的三尘还有被动性的观照,不是主动性的观照。觉就是对三尘有作意去攀缘而舍不掉,观则是完全被动的,三尘只是进来心中,可是完全不动于心;最后连这个观也舍了,不触知五尘、三尘了,才能进入二禅等至位。在二禅等至位中,完全是住在觉知心自己内心的内境中,已经没有初禅等持位中的五尘,也没有初禅等至位中的三尘了,色声香味触都不在了;既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也没有触觉,冷热触都不见了,这样才算是进入了二禅的等至位。

有人拿了一个问题来问我:我们《菩萨正道》书里面不是有写吗:你那境界都还不能算是斗禅的等持,怎么可以算是二禅的等至?这样看来,似乎是等至比较高。可是想要证得等持,不是先要证得等至吗?等至层次不是比较低吗?(编案:《菩萨正道》书中叙述禅定境界的这段话,其实是萧老师为作者增补的叙述)这其实是一般人的想法,还没有证得二禅的人,不晓得其中的关键,所以会有这个问题,也是正常的。因为一般的想法以及实际情况,一定是先要证得等至,等至位的境界纯熟以后才能够转入等持位中;在二禅以上都是这样的,但是初禅则不然,初禅是只要发起等至,以后在等持与等至位二种境界相上,都是可以随你运转而不必先作加行的;在定外境界中时,想要先入初禅的等持位也可以,想要先入等至位也可以,是随心所欲的;在初禅境界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平时都会住在初禅的等持位中,也多是先入等持位而后再转入等至位的。

但是二禅以上就不同了,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所以可以安住在初禅等持位中讲经说法,所以经上讲:大龙常在定。大龙也就是佛陀,说佛二六时中都在定中,为什么呢?因为佛跟大众讲经时,都是退到初禅的等持位中为大众讲经说法的。这没什么问题,对于证初禅的人而言,不但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必然如此的,所以我一样是住在初禅中说法,都是在初禅的等持位中说法,不是在等至位中,所以经中佛的说法是如实语、真实语。

但是二禅的等至和等持就不太一样了,你要修二禅的等至境界,得要很努力修,而且要修很久,后来终于才能够在等至中长时间安住。刚开始证得二禅的等至时,进去定境中可能只有三秒钟、五秒钟;第一次进入时你自己往往会吓一跳:怎么我全部都听不见了?吓一跳时立刻就退回初禅中了。假使没有人跟你指导,你就不知道禅定的境界和原理,就以为自己修定好像出问题了,永远都不敢再进入那个状况,怕死了!因为人总是怕自己有缺陷、走岔路,心里怀疑说:进去那里面,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只有觉知心的自己存在。似乎是觉知心进入不可知、有问题的境界中了,心里就慌了、怕了。但其实不应该怕,那境界才是正确的二禅等至位境界;这表示你进入无觉无观三昧了,因为离开五尘、三尘的觉观了。但也有人不知道二禅等至位的内容而误会了,他其实是打坐到睡着了,忘了时间过去了,意识睡着而没有外尘的接触,醒后就误以为他入了无觉无观三昧,那可就误会大了。

无觉无观三昧当中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一直都很清楚的存在,但是没有五尘,没有色、声、香、味、触,这才叫无觉无观三昧的等至。或许有人会抗议:不对!你讲错了,无觉无观就是觉观统统消失了,才叫作无觉无观,所以应该像是坐到睡着无梦一样,觉与观都消失了,才是无觉无观三昧境界。然而这其实是禅定知见完全不具足的人,才会讲出来的荒唐话。四禅八定的无觉无观三昧的等至、等持境界,是相对于五尘觉观、相对于欲界五尘的有无,而说已经离开了觉与观,才称为无觉无观,并不是完全无觉也无观的;无觉无观三昧的二禅等至位,是离开了欲界的五尘觉观,所以才叫做无觉无观;所以无觉无观三昧中的觉知心一直都还是存在的,而且是很清明、一念不生的存在,并且是很清楚的了知自己确实存在着;既然觉知心意识仍然存在,那就表示仍有觉知而不是全无觉知的。所以无觉无观的意思,只是离欲界五尘的觉与观,方便说为无觉无观三昧,并不是完全没有定境法尘的觉观,所以是对二禅等至位中的定境法尘仍然有觉知的。因此,并不是你的意识心断了,像睡着无梦一样的完全无知无觉(那是睡觉,不是禅定);那是意识心断了,不叫无觉无观三昧。如果坐着睡觉而断了意识觉知心,可以叫作无觉无观三昧,那么每一个人都去睡觉就好了,就都证得无觉无观三昧了;那每天都必须睡觉的我们,应该死后都可以往生色界天了!所以,现代学佛人,不单是在禅宗般若禅的知见上面误会很多,关于修学禅定的错误知见也非常之多;特别是末法时代的今天,并不是只有北传佛法才这样,南传佛法中也是这样的,大多不晓得禅与定的分际。

发起初禅一段时间,渐渐具足初禅境界以后,接着你努力修定,如果有正确的知见,你知道定境中离开五尘境界才是正确的修证,就可以渐次练心而安住在无觉无观三昧中了。当你娴熟这个无觉无观三昧的境界以后,从初禅等持位中想要进入二禅的等持位时,就可以迅速的直接进入二禅的等持位中,在等持位中才可以修学神通等等;但是想要从初禅等持位重新再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仍然还要费一番功夫的等引,才能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不像进入二禅的等持位中,是随时随地都可轻易进入的;所以前面那个人的问题,是因为还没有亲证二禅的境界相,才会产生那个提问;但是,一般人会有那个疑问是很正常的,没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该对他的发问动机给与丝毫的怀疑。

可是刚证得无觉无观三昧的人,当他住在无觉无观三昧中,心中只要起了一个念;那个妄念虽然并没有语言文字,只是起一个念而觉知:我终于进入无觉无观境界,进入了二禅了。你只起这么一个念,你立刻就会退回初禅等至位去了。所以,刚开始是无法安住很久的,心中只要起一个念,二禅等至境界马上又不见了,又退到初禅地去了。得要经过很长时间不断的熏习、不断的锻炼:不断的练习长时间安住的方法,使自己的心能够在这种比较细的境界当中安住不动。这样长时间的练习,使安住的时间渐渐的延长;最后很纯熟了以后,才可以藉二禅的定力转入等持位中,以等持位中的觉知心来修习神通等法。若还不很熟习等至,就因为可以常常在等持位中安住,就只住在等持位中办事,那么二禅等至的境界将会渐渐的退失,接着就会影响二禅的等持位定力跟着退失;所以在等至境界还不很娴熟时,不可提早运用等持位的功德,以免退失二禅定力。

可是当你娴熟二禅等至境界的时候,你以后想要入二禅时,都一定是先从初禅转入二禅的等持位,再藉等引而进入等至位中,这和二禅的修证过程是颠倒过来的。这些道理,在禅经上并没说明这个过程与道理,只有亲自走过来的人才会知道。所以不知道禅定的人,读到《菩萨正道》书中那一段时,很可能以为我们写错了,其实不是错了,事实本来就是那样的。所以你的二禅等至境界练成以后,将来是要先从二禅的等持位中修等引,然后才能进入等至位的;如果你不是要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你不必像一般人想的那样要打坐很久,就可以很快的从初禅转入二禅的等持位中,如果以前有修习神通成功,就可以在二禅的等持位中随意现起,并且比以前更胜妙。所以对于二禅等至已经修成的人来讲,等持位是比等至位容易进入的;而且证得二禅以后想要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一定都得要先从等持位切入,然后才切进等至位,它的过程正是这样的。

这个内容,还是得要亲自走过来才会知道,如果没有亲自一一经历而走过来,你怎么瞎掰也掰不出来的,因为禅经里面并没有说到这个内容,所以这是唯证乃知的事。我刚始摸索二禅的时候,很辛苦的;到处去找数据,总是找不到数据。《释禅波罗蜜》翻出来细读,他那样讲,我也是弄不懂,因为他的论中的语意还是说得不很清楚,令人怀疑智者大师是否已亲证二禅了。我又把阿含部的经典以及本缘部的经典翻出来,佛说的更简单,只有四个字:住一识处。后来我就从这里下手,思惟什么叫作住一识处?不断的整理思惟分析,好几个月才弄清楚,才确定:原来就是只剩下第六识一个识。二禅的等至,就是住在第六识一识的境界中,前五识都不见了;前五识不见了,当然就没有五尘呀!然后再回来读《释禅波罗蜜》,才确定没有错,才算是有一个方向去修二禅。不然的话,方向根本不晓得,要怎么修?也没有人讲过!你要去读《释禅波罗蜜》,讲的也是很拢恫,读不懂的,意思根本就弄不清楚。这都要各人亲自去走过来,我今天讲的这些东西,随便你去哪里问大法师、大居士们!你问得到吗?你一定问不到,现在的名师们,没有人能说得清清楚楚的让你知道;我今天在这里说清楚了,已经证得初禅的人,将来想要修证二禅时就知道方向,也容易多了。

说到这里,大家对禅定有些了解了,就可以作个结论而回到论文,接下来的论文内涵,解说起来时大家就容易听懂了。凡是从欲界定、未到地定,进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修得的都是依于形色而修。欲界定是依欲界的肉身而修的,当欲界定发起的时候,突然问身体被持住而不动摇了;很自然的不会动,让身体很轻松坐着,根本不必用力,它自然的就可以安住;身体就像被一层薄薄的膜(好像荔枝、龙眼外面粗壳剥掉以后里面的那一层薄皮一样)就好像是被那种薄皮里住一样,让你的身体都不会动摇,把你的身体很轻安的维持不动;但不是想动而动不了,而是想要安坐不动时,可以非常安定而轻松的坐着,你可以靠着欲界定而使身体不会摇晃;这就是欲界定的持身法:将你的色身持住不动。

从欲界定到四禅为止,都是依于形色而修止观;为什么是依于形色?因为都是有色身的法。欲界定依欲界色身而修证,所以欲界肉身坏了,欲界定就无法现起;初禅到四禅也一样都有色界天身,也都一样是依于色界天身而修的法;如果色界天身因为你不再保持定力而消失了,初禅到四禅的境界也就随着消失了,所以都是依于形色而修止观。一般人都很宝爱这个身体,但是你如果要修解脱道,就得要了解:色法越轻越好,最好是都消失了,才能与无余涅槃相应;境界也是愈少愈好,境界全部消失了,才容易与无余涅槃相应。境界愈多是愈不好的,身体与境界也是愈粗重就愈差的,愈细是愈好的;到最后连形色都不执着,你才能入四空定。人间的肉身有五脏六腑、三十六物,像个活动尿桶、屎桶;到了色界天就全部都没有五脏六腑,里面是如云如雾的,所以也不吃五谷杂粮,他们都是以禅悦来维持他的色界天身,所以才叫做禅悦为食。

假使没有得初禅以上的定力,上座跟人家讲禅悦为食;每天中午过五观堂时又在那边唱:当愿众生禅悦为食。唱念的时候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因为都是白念的。等到证得以后,唱到禅悦为食四字时,心想:果然是禅悦为食。所以色界天人都不以五谷杂粮为食,都离团食;他们的色身愈往上进修,里面的如云如雾就愈淡薄;愈往上到四禅天,就愈淡薄,但身量却是越往上一天,就越比下一天要高、要广;这就是说,越往上面,对色身的执取性越淡泊。如果完全不执着色界身了,就可以转入四空定,那也是不依形色而修的了。可是四空定的修证者虽然是不依形色,却是依觉知心而修的;因为四空定中你的觉知心还在,了知性还在时,就表示仍然是依觉知心而修的,那仍然不是佛法出世间的真正止观行门。

初学佛法时,对于六识心的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自性,是很执着的,希望这六识的功能可以一直的存在着。这就是说,你若想要修初禅,就得舍弃对鼻舌识能嗅能尝自性的执着,也得舍弃对于男女二根自性的贪着;再往上修,还得要舍弃对于眼识、耳识、身识的见性、闻性、觉性的执着,才能证得第二禅;再往上修,还得要舍弃对于欲界身、色界身的执着,才能舍弃身爱;得要经过这些过程,才能进到四空定的境界,最后才能进入到非非想定中。但是这样子,还没办法证得灭尽定,无法进入无余涅槃,非非想定中的极细觉知心、极细意识,还得要再舍掉,才能取证灭尽定的,所以对意识觉知心自身的执着也得灭除。

可是四空定里面最粗浅的空无边处定,当代的大师与学人们已经都不能了解的了。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人了解: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这二种定所讲的 想是和一般人所讲的想不一样的。台湾教禅的大师中,有人曾说:我们心中没有打妄想时,就叫做无想定。这是谁讲的?是南怀谨老师讲的。但是他错了!并不是没有语言文字的妄想就可以叫做无想定。无想定是四禅后的觉知心境界,无想定的想字,说的是了知的知,得要把意识心灭了才是无想的境界,不是他处于欲界定中的觉知心离语言妄想的境界。第四禅境界也被很多人误会了,总是把觉知心处于无念状态中,就误以为是证得舍念清净的第四禅了,误会真的很大!无想定,是从初禅修到四禅之后,再作涅槃想而把第四禅等至位中的觉知心舍掉,却仍然留着色界身与意根,误以为这就是不落入断灭境界的无余涅槃,这才是无想定。因为觉知心不在了,知灭了,所以才叫作无想。这个想是讲想阴的想,不是讲打妄想的想,想阴的想就是意识心的了知性。

你看!连一代大师的南怀谨居士,也一样误会了世俗定的四禅八定中的无想定,证明他的知见严重的不足,那他对禅宗的般若禅会产生误会,也就成为必然的了。等而下之的大法师与一般学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无想定,如果要认真的说起来,他的境界是比非想非非想定高的,因为他可以把众生最难舍的觉知心舍弃;可是它的执着性却比非想非非想定的实证者重,因为他执着四禅天的天身,不肯舍弃,所以无想定的实证者,其实也是依于形色而修止观;因为他不能舍弃对色界身的执着,所以说他的执着重。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实证者,可以把色界的天身丢弃,不依形色修止观,所以他的执着显得比较轻;但是他也有知见上的盲点,也就是执着觉知心的自己,不肯让觉知心的自己灭掉,这就是未断我见的凡夫。这是由于他以前证得无所有处定,人家告诉他:你证得无所有处定,还不是出三界境界。你证得这个定境,还很清楚的知道我住在无所有处:离开了空无边处,也离开了识无边处,所以无所有。有我住在无所有境界当中,这就是我还存在呀!我既然知道我住在无所有当中,那就表示你自己那个我还是在。我还在,就不是涅槃。

他听到了就想:那我应该也要把这个了知心自我丢掉。他自以为把了知心丢掉了,其实却只是把了知心能返观的了知性消除而已,了知心其实仍然还在;结果他就转入非想非非想定中。他在非非想定当中,不返观自己了,不知道自己住在非非想定当中了,那这时候看来似乎是没有知存在了,所以说是非想;所以想阴也就是知。可是非有想为什么又叫作非无想呢?今天时间又到了,且听下回分解。

上周讲到不依形色修止观,还没讲完。非想非非想定,既然没有想阴的了知性存在,所以说是非想,为什么却又说它是非非想呢?因为在这个定境中,他把知灭了,所以没有反观自己的觉知性仍然存在,他自以为觉知性确实灭了;其实还没有灭尽,因为他的我见还在,对意识觉知心自我的执着还存在,还没有灭除,所以他只是把粗意识灭了,使意识觉知心对自己不起返观觉照:因为想要灭掉觉知性,所以不起返观自己的了知性;但是由于我见未断的缘故,所以觉知心毕竟还存在,还没有灭除,所以其实还是有知(还是有想阴),并不是真正的无想,只是不返观自己而已,所以不是真的无知、无想,这个非想的定境必须加以非非想的名称,就合称为非想非非想定。也就是说,他虽然不依形色而修了,但是却仍然执着觉知心自己,我见还没有断,是依觉知心而修。修成非想非非想定时,他只要遇到真善知识,教他正确的知见与观行法门,把我见确实断了,当场就可以取证灭尽定,使他从外道身、凡夫身而直接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所以,一般人都是依形色而修止观的,修成的止观境界当然就成为外道或凡夫境界了;在佛法中修止观的人,则往往是依觉知心、想阴而修止观的;真修止观的人,是不依形色、也不依觉知心而修止观的,是依法界实相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而修止观的。

现在接着要从不依虚空讲止观的修习。为什么要说不依虚空而修止观?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有些古人(或者是外道,或者是佛门学人),当他证得空无边处定的时候,就认为是涅槃境界了,这就是依于虚空(依于空无边处)来修佛法。因为在空无边处当中,意识心还在,也就是说,在空无边处中还有一个能觉知的我安住着,这个我在觉知空无边的境界,落在虚空中。这个境界既然空无边际,自己住在这种境界中证验,就觉得是涅槃无相的境界了,这是第一种认定虚空为涅槃境界的凡夫,其实仍然落在有中,因为三界有的觉知心还在。

第二种人就是虚空外道,虚空外道是误会了佛经的义理,他们想:佛经上面说,真如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唯识的经典又说有虚空无为。他们又听善知识开示:涅槃犹如虚空。所以心想:真如就是虚空。这种错认真如就是虚空的外道见,并不是现在末法时才有,古时候就有了!现代的代表者,就是莲生活佛卢胜彦先生,他的书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虚空就是真如。我们的布告栏上也有人贴文举证他是虚空外道。不晓得贴文现在还在不在?

他说虚空就是真如,所以就成了虚空外道见;他依虚空见而修,认为我们这个觉知心是以这个虚空为依归,当然舍报的时候,就会像月溪法师说的一样:遍满虚空大自在。他们都不晓得虚空只是色边色:虚空只是依于色法的边际而施设的一个概念,其实没有虚空这个东西。依于色法的边际,而说色法外面没有物质障碍的地方叫做虚空,所以虚空是色边色,是依物质而施设的性空唯名的无实法;既然虚空是依他施设的空无法,怎会是真如?

从色法上面来施设的依色法而存在的观念,就叫作虚空,所以虚空是色边色,所以虚空是色法,所以佛在《楞伽经》中说虚空随入色法。不懂的人刚听到说虚空是色,心想:不对啊!明明空无一物,怎么虚空会是色法?经上又说虚空随入色怯,很多人就更迷糊了:虚空既然是无法,怎么会是色法呢?很多人就误会这一句经文,永远都弄不懂。但是,我们要跟诸位说明:虚空是依附于色法的边际来施设虚空名相,所以虚空是附属于色法而有的名相与概念,既然附属于色法,当然佛说虚空随入色法,所以虚空是色法边际的色法,因它依于色法而有,离开色法就没有虚空可言,所以虚空其实还是色法中的一种;所以虚空之性空而无实,只是觉知心中的一个观念,纯是名词施设,其性空无,所以虚空可以说是性空唯名之法。但是虚空无为,讲的是心真如第八识心体犹如虚空无形无色,性如虚空而不可坏,又不堕入有为有作的七识心自性中,所以叫作虚空无为,讲的是凡夫、异生第八识心体的自性,而不是在讲虚空的体性啊!卢胜彦那个居士不懂,就认定虚空即是真如,就成为虚空外道了。当然他还兼有其它外道的本质,我们这里就不说他了(编案:详见︿正觉电子报)《真假活佛》专栏的连载)。

有的人更荒唐,譬如西藏密宗有一种人,就说虚空即是真如,主张虚空中有星球爆炸的能量继续存在,所以他们练气功、练拙火、观明体的时候,就要从虚空里面去摄取能量;又说虚空中的能量就是万法的根源,说他们将来舍报的时候要跟这个能量合而为一,这种人也叫做虚空外道。卢胜彦居士也是走西密的路子,所以他书里面也有这种说法,这也是虚空外道见的另一种。这些人都是依虚空而修佛道,所修的当然都是外道法,都与佛法无关,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而且虚空中并没有某一种能量可以被他们所摄取,他们依虚空而修得的所有能量,其实也都是来自他们的第八识如来藏,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了解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不可依于虚空而修,也不应该依地水火风而修。

不依地水火风而修止观,这也就是讲道家一类的修法。可是这部《起信论》是马鸣菩萨在印度写的啊!所以他这一句讲的一定不是指中国的道家,而是指天竺专修气功强身的外道们。中国道家也讲五行,依金木水火土等特性,施设修行的法门;可是在《起信论》中所讲的依地水火风而修,说的其实是印顺法师定位为天竺晚期佛教的密宗外道。密宗讲究地水火风空,但是这些东西,《楞严经》中有讲: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大,密宗则讲五种;但这不是我乱编瞎说的,我们都是有根据而说的。譬如常常有人间我说:外面有印顺法师的徒众们,说萧平实乱指责人家,人家印顺法师没有说过弥陀信仰是太阳崇拜的净化,你们萧老师怎么可以这么讲?有些同修就来问我,我近来也觉得每次举证解释,真不是办法,干脆把证据找出来,我自己把它打字打印成两张,交待给印刷行印两千张,下周你们来共修时就可以拿到;我们将把它放在知客处前面的抽屉里面,需要的人自己可以去拿。所以我们如果说了、或作评论了,一定都是有根据才会说。

密宗他们常常这么讲:人死了以后,身中的地大会融入水大,水大再融入火大,火大再融入风大,风大再融入空大。请问他们:地大如何能融入水大?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地大是极微元素,水大也一样是极微元素,四大极微元素是不可能互相融入的,否则就不是极微元素了。四大只能经由人工结合在一起,只能经由阿赖耶识去摄取而造色身才融合在一起,但仍然是四大聚在一起,而不是互相融入的,所以仍然是四大不相入的,怎可能把地大元素融入水大元素中?密宗这种说法是很荒唐的!凡是知道一切种智的人,都会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说法是妄想。

舍身时是第八识阿陀那识舍弃了色身中的地水火风四大,是分分舍弃色身而离开,是每舍离一分色身时,所舍离的那一分色身中四大一时都舍,而不是把全部色身中的地大先融入水大,也不是先舍弃地大之后再舍弃水大。假使依西密的说法,全身的地大全部融入水大时,色身就一定会化成一滩臭水了,但是每一个人舍报完成而进入中阴阶段时,都没看见有人色身融成一滩水啊!怎么会说是地大先融入水大呢?真是荒唐!他们又说,地大融入水大以后,接着是水大再融入火大;融成火大以后就应该已经变做一堆火、或者变作一堆能烧的能源了啊!火大又要再融入风大,那不是再变成一阵风而吹掉不见了?可是明明没有啊!明明看见人们舍身而进入中阴阶段时,尸体都还好好的没变;而且尸体还要再燃烧火葬,才会变成骨灰嘛!哪里有地大先融入水大等等过程?根本没这回事!所以他们所说的死亡的过程,都是自己妄想出来笼罩世俗人的邪见,与诸佛开示一切种智中所说的舍身过程完全不符,所以都是他们自己的邪见想象出来的。

我们说他们这样妄想,绝不是空口白话,必有根据,我们就举出龙欸巴的开示作证据。龙欸巴在藏密红教里面,人家都尊称他是莲花生以来的第二佛,所以他在红教中的地位很崇高;我念一段他的著作开示给诸位听听看,他说在临终的时候,中阴阶段应该怎么样为亡者开示;如果是你自己舍报的话,你那个时候应该要怎样了解舍报的过程,他说:其时以地融于水故,觉身重而无力;以其同时色融于声故,眼识不明。其后,水融于火,色即合身中之血,黄水得尸粪;其时声融入香故而不闻听。其后火融入风故,暖色入心;其时香摄入冑故,鼻嗅不感。其后风融入视故,断气绝息;其时冑融入触故,舌不知味。识融入空故,粗细之所执消沫;其时触融于法故,灭受想。尤其红白明点相交于心间,空融入光明时,乐明无念智,一识剎那生起,法性融入本初地故,轮回至性解脱,于涅槃近矣。

这真的很荒唐,完全都是妄想,色法会融人声音里面吗?如果色法可以融入声音,就不应该建立色界物质的界限,就不该有色尘界的存在与成立;也不该建立声界声音的界限:色法界与声法界都不应该立界!色法界与声法界如是,其余各种法界也如是,也都不应该建立界限了!可是佛明明立界,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有界限的,也说六尘是有界限的,都是不相融的,所以密宗这些死亡过程的说法都是虚妄想。可是学密的人没有智慧,所以听了以后就迷信而不能思索正确与否,就跟着喇嘛们的说法团团转,到死亡时就希望生前学习的死亡过程之观想可以应用到,可以利益自己。可是他们死亡以后,一定会怨恨密宗上师、喇嘛们,因为死亡时的过程根本就与他们所说的完全不符合。这就是依地水火风来修佛法。可是久学密宗的信徒们,把密宗上师讲的背起来,倒背如流以后,等到将来入了正死位,一定会发觉自己受骗了;因为四大元素法界是不可能互相融合的,是不可能互相并吞的,只能把它们集合起来聚在一起而成为人身、天身、饿鬼身等身,而不能互相融合为一种的;而六尘也是不与物质色身互相融合的,各有各的界限而不能互相融入合并的。

所以西密就是依地水火风来修佛法,是错误的外道知见,佛法绝对不是这样修的。佛法只有两个要门:第一是二乘菩提所证得的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共大乘菩萨,所以菩萨们也都会在适当时机加修解脱道的法。第二是诸佛菩萨所修而不共二乘的法,即是佛菩提道,也就是我们所宣讲的大乘道次第;但这个道次第并不是我创立的,我只是依佛说的经典把它们摘列出来,所以我只是把它整理出来而已,其实不是我建立的。佛法其实就只是这二个道,除这二道以外,没有别的佛法了。密宗却另外发明佛法修学的理论与行门,而且以那些外道邪见冠于真正佛法之上,说是比世尊的法更高的佛法;其实那些东西都是错误的邪见,我们要有正确的知见来加以简择判别,免得走错了路:努力精进修学一世,到老却发觉都是唐捐其功。

为什么我说道家也是依地水火风来修道?因为他们很讲究五行;练内丹也要讲五行,练外功也要讲五行;譬如形意拳,形意拳是以内功为主要行门的道法,他们以五种动物来象征金木水火土,那也是不离地水火风的,我年轻时也练过。我是一个很杂学的人,我当学生时,对课本没什么兴趣,总是喜欢这些课外的东西,很奇怪!我练过很多东西,武术就不谈了,光是气功部分,我最早学过的是科学气功,那是很早的年代,现在已经没有人学这个了;接下来就是因是子静坐法,后来又学一贯道的九节玄功;在中部时,我也学过鹤拳的气功,那时候都是清晨四点起来练功,还曾经吓到一个卖豆腐的人以为有鬼而到处宣扬!后来我到台北以后还去学过九九神功,这样就有五种了;可是追求到后来,发觉都不是我要的法;直到接触了佛法,才知道这正是我要的,然后就一头栽进去,永远都不想再改变了。

我以前一直在摸索,一定要追求一个什么?但究竟是要什么?我也不知道。只是很纳闷:一个人生来是要作什么的?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总不是为了生老病死世世轮回而来的吧?生命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存在意义,可是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还得详细的探讨。所以我也读过《荒漠甘泉、但丁神曲、标竿、新约圣经、旧约圣经》等等,就是没读过佛经,也不想读;因为我们当年在学校里的老师和书本中都说佛教是迷信,所以年轻时就不肯读。后来接触到佛法,才知道这是我真正要的,然后就一头栽进去了。这就是说,那些东西我都接触过,大概你们学鹤拳的话,打火肢、水肢,可能不会打得比我好,假使有人不信的话,讲经完了可以留下来,我们商量商量看!那时候我们练推手,也很用心练,这推手也是有诀窍的。这就是说,我学过很多法,我是个杂学的人。

但是那些都不是究竟法,都是与地水火风有关系的外道法;真正想学佛法的人,绝不可以落在地水火风上面去学。因为学那些东西都是有漏的有为法,这些有为法学得来的东西,对于菩提道、解脱道的修证,完全没有帮助,只是在浪费你的生命。可是密宗的学人大部分都不晓得真理,所以上师们都会用佛法的名相来附会,哄得大家一愣一愣的以为密宗修的真是佛法,就跟着他们走下去了;可是走到最后时,往往是人财两失:或者失了女色,或者失了男色,同时还一定会失了财物;到最后则是于佛法上一无所证,都落到外道法中去了(编案:详《狂密与真密》第一至第四辑的举例与辨正)。一生努力修行苦练气功,原来只是为了想要在双身法中保持不泄精而已,原来只能成就外道淫乐技艺而已,与佛法的修证完全无关;这真是令人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我们不得不把它说出来,救救密宗的学人们!这就是说,修学佛法时不可依地水火风而修,风指的正是西密的气功。马鸣菩萨又说:乃至不可依见闻觉知而修。

不依见闻觉知,意思是说:修学佛菩提道,要用见闻觉知的心,来寻觅你本来就在的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心,那个第八识心真如,才是诸法的实相。修证大乘法的人,绝不可依见闻觉知的六识心作为修证之标的,应依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作为修证之标的,这才是真修实相法的有智慧人。因为一切法都是从那个实相心而来(或者直接从祂生出来、或是问接从祂生出来);而且证悟的人所知道的第八识法性的一切般若智慧佛法,也都是由祂直接出生或显现的;至于一般人所受用的世间种种的法,也都是从这个第八识心问接出生、乃至辗转出生的。但是不知道的人,就一定会落在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上;见闻觉知都是六转识的自性,如果所悟的心是有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的心,就违背马鸣菩萨的开示了。

所以有智慧的学人,应该向离开见闻觉知的方向去寻觅实相心如来藏;但是离了见闻觉知的方向,想要找到心真如时,在这中间还有一个意根的体性存在,祂是介于有见闻觉知和离见闻觉知的中问。意根已经不像六转识那样具足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但祂还有一种很微细、很低劣的了别慧;意根就凭着这种低劣的了别慧,遍缘一切法;祂藉五尘上的法尘而遍缘一切法,可是祂的了别慧很差,自己无法分辨,也无法返观自己;如果法尘有重大变动,祂就要唤起意识加以分别,才能决定要做什么或不作什么,祂本身没有办法判断决定的;在祂要决定以前,先要依意识的分别判断,才能作决定。就譬如眠熟无梦时,遇到外境有重大变动,此时应该作什么应变?祂自己无法决定,因为祂的了别慧很差,所以必须唤起意识觉知心醒来分别外境,然后才能决定该如何应变、或者该继续睡觉?所以说,在这眠熟位意识断灭时,末那识看来似乎是离见闻觉知的,但实际上祂不是完全离见闻觉知的,仍然有极细的了知性存在;但祂因为没有六尘中的证自证分,所以祂并不了知自己的存在,只是执着一切法而继续为自己当一个看守者。

可是这个真实义,得要等你悟了,找到心真如以后,才会真正理解我这个意思;所以,在大乘佛法中修证上面的最大问题,就是没办法具备正知正见,不能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寻觅实相心,总是把见闻觉知性的妄心当做是真实心,所以就会以意识的变相当做是心真如、当作是如来藏,就误以为自己是证悟者,往往因此而在自认为悟的状况下成就大妄语业,也跟着开始误导众生了。所以,离见闻觉知这个观念很重要,应该常常开示给外面的佛弟子们听闻。但是外面的人常常会误解你的意思:以为是要他们把能见闻觉知的意识心舍离见闻觉知。他们往往会这么想:我若听你的话,把见闻觉知灭了,那要怎么修道?可是我们讲的是:用见闻觉知的第六意识心,去找从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心,不要往见闻觉知的方面去用心。我们讲的是这个意思,可是外面有很多人误会了。但是产生误会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悟嘛!所以,大家都得要了解:追求般若的证悟,就必须要去证得实相心如来藏;想要亲证实相心,一定得要用你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去寻觅另一个同时存在的离见闻觉知的心,这样子才是离见闻觉知而修学佛法,这就是马鸣菩萨所开示的不依见闻觉知。

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一切分别想都除掉,是讲非如理作意的分别都灭掉了,而不是把所有的如理作意分别也灭掉。外面常常有人跟我们争执说:你讲真如心离分别,那你证得真如心时,你就变成没有分别的白痴了,那你又怎么能够跟人家讲话、说法?都是这样误会我们的意思。我们所说的离分别(悟后离分别),是讲悟后就离开虚妄的分别,是离开了不如理作意的虚妄分别;佛从来没叫人家断灭分别心,佛从来说的都是断除不如理作意的分别、虚妄分别。从来都是教人以能分别的觉知心意识,来寻觅从来就不曾起分别的第八识如来藏;找到不分别的如来藏以后,觉知心就离开虚妄的分别而生起智慧了;从来都是这样讲的,三乘诸经莫非如是;我们也是完全依照佛的这个开示来弘扬佛法,从来不曾教人把第六意识觉知心变成离见闻觉知而不分别。

佛只对一种人说要把分别心断掉,就是对于定性的阿罗汉想要取无余涅槃(定性声闻舍报一定要入无余涅槃)。他们问佛:我舍报时要怎么样入涅槃?佛告诉他们:你只须把自己的十八界灭尽,灭尽以后就进入无余涅槃了。只对定性声闻人才这么说。换句话说,他们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不但分别心都要断尽,连自己也都要全部灭掉,灭掉自己十八界了才是真正的无我,这样才是无余涅槃,这样才符合三法印。所以佛只对这种人说应该灭掉能觉能观的觉知心。但是佛对诸菩萨众们都开示:于一切的虚妄分别想念(也就是《楞伽经》讲的妄想妄念。《楞伽经》讲的妄想妄念并不是讲一般人打妄想的语言妄念,是讲虚妄想的种种念),应该断除。正是马鸣菩萨讲的一切分别想念皆除。

如果佛弟子们都能够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分别想念皆除,这样修习而证得如来藏的话,似乎已经是真的实证清净心了,似乎就是真实的证悟了;但其实还是不够,因为还没有转依成功。真正的开悟,并不是知道开悟的内容以后就算是悟了,而是应该心中确实接受不疑,能安忍而实地转依所悟得的第八识心了,才算是得忍的圣者;也就是说,证得实相心或者得知实相心以后,转变觉知心的自己和处处作主的意根自己,依止第八识实相心的无所得无所失、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寂静涅槃的第八识清净涅槃的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由此而获得一分解脱正受,这样转依成功以后才算是真正的开悟圣人。如果知道答案、知道实相心如来藏的所在,但是不能真实的信受无疑而安忍,不能转变自己而依止实相心的无得无失等境界,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开悟,纵使所知道开悟的答案正确,仍然不是开悟的人,因为忍法还没有生起,就没有解脱正受与智慧正受,这就是向人打听密意或被善知识明讲密意的愚人。

如果转依成功了,算是证悟了,也仍然有事要作:放下所悟的如来藏。既然自己的如来藏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大力众生能够加以毁坏,那又何必记挂着祂?悟后还在执着所证得的实相心境界者,其实还是初见道者,只能算是真见道位的七住菩萨,进不了上一层次的。因此,悟后固然必须深入整理思惟领受,由此发起深妙般若实智,但是却不必记挂着祂不放,否则就会使自己对如来藏不断的生起分别想念,就成为恒内执如来藏为我的人了。所以除了专作进修的思惟时,不必时时想念着如来藏,要把这种想念也除去。除去以后,千万别在心中想着我已经把对如来藏的想念除掉了。当你这样子想的时候那又多出一个我和 除掉的想念了;所以马鸣菩萨接下来说: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这个除字要把它加个引号,就是要把除掉一切分别想念的这个除想,也得舍弃;换句话说,你就处于类似无所有处的状态,也类似非想非非想处。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以后,也不可存着已除一切分别想念的已除之想。

为什么要这样安住呢?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还没有证悟的人会说:《大乘起信论》是伪论,因为一切法缘起性空、都有生灭,不可能没生灭,这种说法就好像误会《楞严经》者的说法,《楞严经》告诉我们:见闻觉知性都是虚妄的,七识心都是虚妄的。可是后面却又告诉我们:见闻觉知性都是本不生灭。既然已说是从众缘所生的虚妄生灭法,后来又怎么会说本不生灭?意思是说:见闻知觉性都是从如来藏心体中所出现的,固然都是从缘而起,但却是如来藏心体中所蕴含的自性,却是从如来藏中藉缘而生起的,生起之后也是附着于如来藏而存在、而运作,所以都应摄归如来藏,摄属如来藏的无量自性之一,所以就依如来藏的不生灭而说见闻知觉性不生灭。

这就好像一心说唯通八识的意思:如果要说众生都是只有一个心的话,那唯一的一个心就是阿赖耶识;是以阿赖耶识这个心涵盖第八识如来藏、第七识意根、前六识的意识及眼等五识。《楞严经》的开示也是同样的意思:如果说罘生只有一个心的话,那个心就是如来藏,因为前七识本来是如来藏心体所生,而且只在如来藏心体表面运作,本就应该摄归如来藏的;所以,在前面让众生了解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和意根的思量作主性以后,把前七识自性和第八识如来藏自性的不同处,加以分别解说以后,众生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如来藏心体了。但是佛不希望众生因此就灭掉七转识的见闻知觉性而入涅槃,否则就没有七识心能再摄度众生,证悟者自己也将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了,所以接着就说明:其实前七识也都摄归如来藏,所以七识心王的见闻知觉性也都属于如来藏所有,所以才开示说五阴、六根、六尘、六识以及六识的见闻知觉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但是末法时代的大师们,都把这个过程给省略掉了,就不管前面经文所说见闻知觉性虚妄的各章中的说法,只断取后面〗章经文而作如此的谬说:《楞严经》中说:见闻知觉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七识心的见闻知觉性不是虚妄法,所以见闻知觉性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如、佛性。

般若真实智慧的难修难证也就在此:在把见闻知觉性摄归如来藏而说见闻知觉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前,必须先找到如来藏,必须先确实眼见佛性,然后再观察证实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所生、所显,将一切怯都摄归不生灭的如来藏,所以才说一切法不生亦不灭,所以才把见闻知觉性摄归如来藏所有,才可以说见闻知觉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可以跳过这个亲证如来藏、亲见如来藏离六尘见闻觉知的过程,也不可以跳过亲眼看见佛性的过程(不可省略现观如来藏另一面貌的实证),不可省略现观一切法都摄归如来藏的内涵,而直接将七识心见闻知觉性当作是如来藏的自性,当作就是真如、佛性。但是《楞严经》中和马鸣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绝不是指见闻知觉性本身不生不灭而无相,而是依祂们摄归如来藏的实相境界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相。

但是,依如来藏的不生不灭而说一切法不生不灭,而说七识心王的见闻知觉性不生不灭,意思并不是说:因为如来藏不生不灭所以一切法在实际上都不曾生灭。在现象界的实际境界中,一切法仍然是有生有灭的。所以你今天晚上睡着了,见闻觉知性断灭了,明天早上见闻觉知性又出现了,所以你又醒过来了;见闻知觉性都是如来藏所出生的,祂们都属于如来藏心体所蕴含的种种体性中的一部分;如果想要成佛,就不能够把六识心灭除,就不能把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丢掉,才能具足一切法而成佛。如果把祂们丢掉以后,你就不能成就佛道了;把祂们丢掉以后,将会变成无余涅槃,如同声闻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一般。常住于无余涅槃中有什么意义呢?下不能利益广大众生,中不能成就佛道,上则愧对诸佛。所以是无意义的事。所以不能把见闻知觉性认作实相心,要以祂们为工具去修证一切种智,要转变祂们成为无漏的有为法,才能依般若智慧次第修学,迈向佛地。

然而一切法事实上有生有灭,把一切法转依如来藏、摄归如来藏以后,一切法既摄属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不生不灭故,所以一切法当然也就不生不灭了。不可以离开如来藏、否定如来藏,而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也不可以单从缘起性空而念念生灭的一切法自身,而说一切法都不生不灭、而说一切法有真如法性。因此,一切法在现象界看来是有生灭的,可是从不生灭的如来藏来摄一切法,就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了。因为见闻知觉性在今晚眠熟时灭了,明天又可以从如来藏心体中生起来了;见闻觉知及一切法在今生死了灭了以后,中阴身中的一切法又生起来了;投胎后五根满足了,见闻觉知等一切法又渐渐生起来了。所以,如果不入无余涅槃的话,一切法将是无穷无尽的;除非你成为定性声闻而入了无余涅槃,永远不再出现于三界中;否则的话,不论是诸圣或是凡夫,一切法都是永远无尽的,既然永远无尽,又怎么可以说一切法有生灭呢?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以上马鸣菩萨所讲的是:依似有真如的概念来修止观。凡夫或是二乘圣者回入大乘法中,还没有证得真如心以前,先在觉知心里面建立一个知见:有一个心真如第八识心体;而心真如是离六尘见闻觉知性的心,不是六识心,祂自己的功德是不与六识所了知的六尘相应的;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说:不依见闻觉知,也不依气息、形色、地水火风等法而修止观,应依第八识心真如不坏我来修止观。在这个阶段中修般若的止观时,当然是事倍功半;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真如心是怎么回事,总是在妄想第六意识觉知心住在某一个状况时就会变成第八识真如心。所以你要修般若实智的止观,确实不容易修,必须假藉真善知识为你建立正知正见,才有希望建立自己真正的正知正见;建立正知正见以后,才有可能实证心真如第八识。在未悟之前,在悟后尚未转依第八识心自性之前,以及在初转依而尚未修除性障之前,想要修禅定时都不容易修的;因此到这个阶段为止,于佛法中修学止观都是事倍功半的。

---------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五辑)》更新于:19天前

点赞

相关阅读

不吃早餐引起的四个大问题 不吃早餐引起的四个大问题

净土法门法语:有一点点怀疑,就障碍你的成就 净土法门法语:有一点点怀疑,就障碍你的成就

德雄尊者:入出息念修法管窥 正行 第三节 基础三部曲 3-2适度的精进(三项要领) 德雄尊者:入出息念修法管窥 正行 第三节 基础三部曲 3-2适度的精进(三项要领)

净土法门法语:一天到晚管别人的事,这个人决定没有成就 净土法门法语:一天到晚管别人的事,这个人决定没有成就

静波法师: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静波法师: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净土法门法语:不愿意接受磨炼,这一生不能成就 净土法门法语:不愿意接受磨炼,这一生不能成就

心道法师:精进的生命 心道法师:精进的生命

80.你们要精进 80.你们要精进

净土法门法语:愈是精进修行的人找麻烦的就越多,为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愈是精进修行的人找麻烦的就越多,为什么?

心律法师:“无心”成就大业 心律法师:“无心”成就大业

大安法师:劝人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也等于成就自己 大安法师:劝人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也等于成就自己

宣化上人:鬼神一听念咒为什么就老实了?“咒”有四个意思 宣化上人:鬼神一听念咒为什么就老实了?“咒”有四个意思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七品 精进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七品 精进

达真堪布:常结善缘是成就的方法 达真堪布:常结善缘是成就的方法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宝海上师:澄净己心之入手处 成就非在声音在明心 宝海上师:澄净己心之入手处 成就非在声音在明心

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 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

酗酒对于家庭个人以及社会的危害 酗酒对于家庭个人以及社会的危害

看破生死,放下执着,早日学佛以求解脱成就! 看破生死,放下执着,早日学佛以求解脱成就!

大安法师:怎么精进念佛,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 大安法师:怎么精进念佛,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

闭关修药师法成就的老菩萨 闭关修药师法成就的老菩萨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观想修持莲花生大士,就能够获得一切的功德,并且得到一切的成就! 观想修持莲花生大士,就能够获得一切的功德,并且得到一切的成就!

远离焦虑的四个密码,您知多少? 远离焦虑的四个密码,您知多少?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放生:浅议放生以及佛教慈悲心的培养 放生:浅议放生以及佛教慈悲心的培养

净琉璃圣贤录:持药师经成就的长寿僧 净琉璃圣贤录:持药师经成就的长寿僧

索达吉堪布:自觉行持六波罗蜜多的四个窍诀 索达吉堪布:自觉行持六波罗蜜多的四个窍诀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吉祥人生的四个道德实践 吉祥人生的四个道德实践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第031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下) 第031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下)

第30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上) 第30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上)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达真堪布:业障特别深重的人,今生有机会成就吗? 达真堪布:业障特别深重的人,今生有机会成就吗?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第119集 《广论》止观非世尊说的止观 余正伟老师

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 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

他以沙土供佛成转轮圣王,我们以怎样的供养而成就? 他以沙土供佛成转轮圣王,我们以怎样的供养而成就?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说四众过罪的四个条件 说四众过罪的四个条件

第107集 菩萨成就八法  正仁老师 第107集 菩萨成就八法 正仁老师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

达真堪布:无论做什么,内心都要稳重,这是成就的根本 达真堪布:无论做什么,内心都要稳重,这是成就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