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五浊?

2024-06-25 学佛正见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节目,今天我们要以《杂阿含经》卷32第906经中,有关正法的衰灭与久住的故事,来与诸位探讨其中相关的法义。

这个故事及其背后所显示的道理,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行菩萨道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要救护众生,而护持正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因此菩萨们必须要能够区分正法与邪法;而当然对于像似正法更要留意,因为它是一般众生所难以分辨,也是最容易让众生误信而断了法身慧命的。  这个故事,主要是因为尊者摩诃迦叶,有一天他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从禅坐中出定,便起身前往 佛所在的林园,向 佛行了最恭敬的头面接足礼,并退坐在一旁,尊者摩诃迦叶向 佛禀白:世尊啊!是什么样的因缘,您先前为那些声闻比丘制定的戒律很少时,多数的比丘都能够心乐住于修学正法;如今为比丘们制定的戒律增加了很多,比丘们却反而不能乐住于正法的修学呢?也就是尊者摩诃迦叶对于越来越多的比丘们不能随顺佛语、修学正法与受持禁戒,有感而发,因而请求 世尊开示其中的因缘。接下来,世尊便对迦叶尊者开示说:【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杂阿含经》卷32)  大略的意思是说:因为五浊的关系,造成众生修学善净法的根器渐渐退减,所以大师佛陀,虽然为诸声闻弟子们制定施设种种清净的戒律,可是能依戒奉行而乐于修学的比丘却变得很少。因为五浊的关系,众生多有烦恼,因此而造作种种有漏法;世尊为了使弟子断除有漏法的缘故,因此就针对弟子所发生越来越多的问题,而逐渐制定相关的声闻戒条,所以产生经典里面所说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的现象。  在 世尊弘法初期,弟子没有因为利养、名声、多欲等,或自恃多闻等而引生诸漏,因此那时候 世尊并不需要为声闻弟子制定许多戒条。这里面我们也要了解一个道理,就是如果弟子没有出现有漏的问题,就先为他们制定各种戒条,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可以防患未然,但是这样的做法,可能引起众生的毁谤;因为众生会认为修行者既然已经抛弃一切世间财物、眷属等,发心来出家修行,而且也没有这些戒相所规范的问题,那为什么还要预先去施设这些戒相呢?因为这样的缘故,便不会对世尊及戒法产生敬重之心,反而不利于众生。因此 世尊不会为了声闻弟子而预先施设声闻戒相,也是为了保护众生的缘故。  大慈大悲的 世尊也利用迦叶尊者的这个问题,开示相似佛法出现于世间的广泛流传,是造成如来正法灭没的真正原因。一旦相似佛法出现在世间而广传之后,正法就会渐渐地灭失了;就如同相似的伪造假宝陆续出现而数量庞大之后,真正的宝物就会渐渐被伪造假宝所湮没了;这一段开示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及深思,因为这个现象与目前佛教界的状况相当吻合。相似佛法出现之后,也会导致佛弟子逐渐违背真正的清净佛戒,乃至遵循非由 佛所制定的错误戒法。  因为五浊的关系,众生的善根退减,因此不易受持 佛陀施设的清净戒律与善知识的教导。五浊中的烦恼浊,乃因为众生种种的贪、瞋、痴烦恼不断地现行,使自己攀缘执著于五欲境界;而且身口意行多与斗讼、妄语等恶不善法相应,而被五盖性障等遮障。这样的心性,就很难安住于正法与净戒之中,因此被烦恼浊所束缚,不仅产生自己与他人之痛苦,同时障碍自己的道业。  而烦恼的断除,最主要的关键在于正确的修学知见。如果知见错误,那就会造成在修行上的错误,不仅无法成就,也可能造成误导众生,乃至毁谤正法的严重后果;而这些问题,就是属于见浊的含摄范围。众生的见浊是五浊中最根本的问题,因为知见的关系,引生五种主要的恶见,也就是五利使,包括身见、邪见、边见、见取见与戒禁取见等;其中以身见属最根本,因此只要断了身见,下面的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会像骨牌一样一个推倒一个,而次第地全部倒灭。见浊的问题,在五浊里面比较特殊,是因为它很容易传播,就好像病毒一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到处扩散;其中最严重的,包括毁谤正法与拨无因果等,这些都是恶业里面最严重的事情,而且很容易成就。因此,佛子在此五浊恶世、邪说泛滥之时,大家都要特别留意知见上的问题,最好能够在正法道场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或者至少不要向人宣说自己所不懂的法义,否则说错了、扩散出去,就不容易补救。其他因为烦恼浊与见浊引生寿浊的寿命短促,以及有情浊的种种欺诈弊害的恶行,不孝敬父母、尊长、有德之人,不畏惧恶业的果报,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这些都让处于劫浊时代的众生,难以修学正法及受持净戒。经由上述大略说明,诸位菩萨就可以了解在五浊恶世修学正法,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我们因为往世的善根福德因缘,而有幸能够熏闻正法,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而精进用功。虽然处于五浊恶世,一般众生善法退减,但如果能够依照正法精进修行,就可以逐渐具足善根乃至亲证第一义而入内门修学。譬如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 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的开示:【如果众生具足善根,就可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而且会对真善知识所传的正法具足信心,而不会心中始终生疑不信,渐渐地就能随着善知识亲证自己的法身如来藏,这就是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起信论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30)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第36集 正法的衰灭与久住 高正国老师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范古农答:何谓四禅。 范古农答:何谓四禅。

范古农答:何谓九次第定。 范古农答:何谓九次第定。

什么叫“四大”?何谓"四大皆空"? 什么叫“四大”?何谓"四大皆空"?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第76集 何谓人间佛教?(下) 第76集 何谓人间佛教?(下)

第75集 何谓人间佛教?(上) 第75集 何谓人间佛教?(上)

第023集 何谓无缘大慈?何谓同体大悲? 第023集 何谓无缘大慈?何谓同体大悲?

第021集 何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第021集 何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第027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下) 第027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下)

第026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上) 第026集 修学佛法当随真善知识 何谓真善知识?何谓恶知识?(上)

何谓「一实相印」 何谓「一实相印」

何谓「三法印」 何谓「三法印」

何谓「涅槃寂静」 何谓「涅槃寂静」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5集 何谓大乘宴坐? (三)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4集 何谓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第023集 何谓大乘宴坐?(一) 正村老师

何谓「等觉」、「妙觉」 何谓「等觉」、「妙觉」

何谓「名字即佛」与「观行即佛」 何谓「名字即佛」与「观行即佛」

何谓「四重二谛」 何谓「四重二谛」

何谓「无为法」 何谓「无为法」

邱天道研究员”话说何谓药师禅和药师禅健康疗法 邱天道研究员”话说何谓药师禅和药师禅健康疗法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何谓布施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何谓布施

星云法师点化马英九何谓出世入世 星云法师点化马英九何谓出世入世

25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25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净界法师:何谓「一心不乱」

56何谓专修与杂修? 56何谓专修与杂修?

何谓四圣谛(苦、集、灭、道) 何谓四圣谛(苦、集、灭、道)

何谓专修与杂修?(圣严法师) 何谓专修与杂修?(圣严法师)

何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何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何谓一心不乱?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 何谓一心不乱?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

何谓一心不乱? 何谓一心不乱?

何谓“菩萨”? “菩萨”的含义是什么? 何谓“菩萨”? “菩萨”的含义是什么?

何谓三障? 何谓三障?

何谓实相忏悔 何谓实相忏悔

何谓杀生?如何忏悔? 何谓杀生?如何忏悔?

何谓正知正见? 何谓正知正见?

何谓「中阴身」

何谓无所住

何谓佛度「有缘人」

何谓「供养」

何谓“我”与“无我” 何谓“我”与“无我”

何谓「四大皆空」 何谓「四大皆空」

何谓财布施 何谓财布施

何谓仁 何谓仁

06 第四章 何谓证悟? 06 第四章 何谓证悟?

何谓大势至菩萨? 何谓大势至菩萨?

何谓敦品,何谓立德 何谓敦品,何谓立德

何谓仁? 何谓仁?

何谓三藏十二部? 何谓三藏十二部?

何谓「卑劣慢」

何谓「成、住、坏、空」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ddhism?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ddhism?

何谓专修?何谓杂修?

何谓三界 何谓三界

何谓善知识 何谓善知识

何谓坚固定? 何谓坚固定?

何谓六大宗旨? 何谓六大宗旨?

何谓金刚菩提海 何谓金刚菩提海

何谓五衰相现 何谓五衰相现

何谓道? 何谓道?

何谓临终正念分明 何谓临终正念分明

面对五浊,我们负有责任 面对五浊,我们负有责任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何谓十二因缘 何谓十二因缘

何谓「世间食」与「出世间食」 何谓「世间食」与「出世间食」

何谓「转轮圣王」 何谓「转轮圣王」

何谓「四种三昧」 何谓「四种三昧」

何谓「六即佛」 何谓「六即佛」

空海(惟传)法师:何谓名色分界智? 空海(惟传)法师:何谓名色分界智?

空海(惟传)法师:何谓「空」? 空海(惟传)法师:何谓「空」?

空海(惟传)法师:何谓「开悟」与「证量」? 空海(惟传)法师:何谓「开悟」与「证量」?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1 何谓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1 何谓如来藏

常福法师:何谓真忏悔 常福法师:何谓真忏悔

法闻法师:何谓三不退? 法闻法师:何谓三不退?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97集何谓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

真圆法师:何谓阿阇梨? 真圆法师:何谓阿阇梨?

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何谓八大人觉经 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何谓八大人觉经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三 5 何谓十善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三 5 何谓十善

传喜法师:一句阿弥陀 刹那离五浊 传喜法师:一句阿弥陀 刹那离五浊

法藏法师:何谓心外求法? 法藏法师:何谓心外求法?

法藏法师:何谓「了生脱死」? 法藏法师:何谓「了生脱死」?

法藏法师:何谓「法」宝 法藏法师:何谓「法」宝

法藏法师:何谓真修道人 法藏法师:何谓真修道人

何谓佛教的世界和轮回 并没有那么神秘 何谓佛教的世界和轮回 并没有那么神秘

何谓幸福 何谓幸福

经典导读:何谓无诤三昧 经典导读:何谓无诤三昧

何谓临终正念分明 何谓临终正念分明

界定法师:何谓佛所说的“大丈夫”?第一条就有许多人做不到 界定法师:何谓佛所说的“大丈夫”?第一条就有许多人做不到

虚云老和尚:何谓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 虚云老和尚:何谓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

何谓纯素主义?

何谓“了生”?何谓“脱死”? 何谓“了生”?何谓“脱死”?

何谓“佛教的七珍八宝”? 何谓“佛教的七珍八宝”?

净慧长老禅七开示:何谓不二法门 净慧长老禅七开示:何谓不二法门

每日一禅:何谓圆满 每日一禅:何谓圆满

每日一禅:何谓放下 每日一禅:何谓放下

何谓菩萨?何谓佛? 何谓菩萨?何谓佛?

何谓「禅门破三关」 何谓「禅门破三关」

衍慈法师:何谓天人师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