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见正经》告诉你为何众生沉沦生死而不信轮回

2023-08-17 六道轮回

佛说正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国精舍。正以食时。将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

[如是我闻,佛在罗阅只国的精舍时,正值午食时,同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持衣钵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乞食。]

有大树。名曰甘香。根深干大。枝叶茂盛。华实红赤。其味甜美。树下广平。集石为座。佛意欲止此。诸优婆塞。即敷布坐席。佛便止坐。弟子菩萨。亦皆就坐。

[途中有一大树名叫甘香,根深干大、枝叶茂盛、果实赤红、味道甜美。树下广平,集了许多石头,可以作座。佛意欲就此止路休息,诸优婆塞即敷布坐席,佛及诸弟子菩萨悉皆就坐。]

时有一比丘。名曰见正。新入法服。其心有疑。独念言。佛说有后世生。至于人死。皆无还相报告者。何以知乎。当以此问佛。

[这时有一个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有疑惑,自言自语:“佛说人死后有后世,皆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如何知道呢?”准备以此问佛。]

未即发言。佛已豫知。佛因先言。诸弟子。此树本以一核种。四大胞毓。自致巨盛。覆尔所人。本为核时。根干叶实未有未见。至得四大。因缘相连。便生芽叶茎节华实。转增于本。自致成树。施布广远。

[尚未发言,佛已经知道了。佛先对诸弟子说道:“弟子们!这颗甘香树本是一颗子核种子,现在四大合聚,巨大茂盛,覆盖我们所有的人。当为子核时,树根、树干、枝叶和果实既未有,也未见。至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核种便生出芽叶茎和果实,因为核种的增长变化,才生长成如此巨大茂盛的一颗树,施布覆盖这么广远。”]

初名为核。核复生芽。芽复生茎。茎复生叶。叶复生华。华复生实。展转变易。非故不离故。而名非常名。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

[当初它的名字叫核或种子,核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再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不是原来的核,但并不离于原来的核(核与芽茎叶花实非异非不异,异者,芽茎叶花实非核。不异者,芽茎叶花实即是核。如同月于水中,是月非月,生命实相一是如尔),随变相而命以名,并非真实的名(实相无相,离于名相言说也)。果实再复长成大树,大树复再生出果实,岁月增益,循环不息,如是生长无数。]

佛告诸弟子。欲踧集(cùjí)华实茎节根干。更使还作核可得乎。诸弟子皆言。不可得也。彼已变转。不可还复。日就朽败。核转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

[佛告诉诸弟子:“若人欲使果实、茎、树干、树根再长回原来的子核,还可能么?”诸弟子皆言:“不可能。彼子核已经转变,不可能再复还,将随着时日朽败,朽败后其子核再复转生,如是无尽。但无论子核如何变易再生,最终都逃不过朽败,不能复还成为原来的子核。”]

佛告诸弟子。生死亦如此。识神为起法。起法为痴。痴为就贪爱。痴如彼树核。核小而长成大树。一痴而致多所因缘。多所因缘。本由痴出。

[佛告诉诸弟子:“生死亦是如此,神识(心性)主宰一切生死轮回,起因是心性的无明愚痴,愚痴即是贪爱。愚痴贪爱如同树的核种,虽小而能生长成为大树,一痴而生出众多因缘,众多因缘皆以心性的愚痴贪爱为本。”]

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字色。字色生六入。六入生更乐。更乐生痛。痛生爱。爱生受。受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成为身已。有身当就老死。识神转易。随行而往。更有父母。更受形体。更六情。更所习。更苦乐。更风俗。都非故。便不得复还。

[长成身体后,有身体就会有老死。死后神识随善恶业力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之父母,便有了新的父母、再受新的形体、生起了新的六根触受,便熏染了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再加上风俗环境都和前世不一样了,所以便不能再恢复以前。]

不复识故。向所新见。谓为有谓可常。着所猗呼为谛。谓无前世后世。识神转徙。随行而有也。识神已徙。更有父母。更受新身。更六情。更所习。更苦乐。更风俗。便不复识故。亦不得复还故身故习故所。见如树不复还作核也

[识之妄想分别故,有了新见知,便去之旧的记忆。以一己所处之境的见闻觉知妄想分别知见呼谓为有为常为真谛,实乃自心所系所蔽之义。神识随善恶业力迁徙,因缘果报,无有穷尽,更替父母、身体、习气、苦乐触受、风俗环境,如同镜之尘垢,层层覆盖,不能复前。亦不能复旧之身体、习气、住所,如同大树不可复为种子。]

于是比丘见正。承佛言。起坐长跪。白佛言。我意未除未解。正要今欲发愚痴之问。愿佛哀我等。为解了之。我从生已来。见人死者不少。或父子兄弟夫妻内外。或朋友相怜爱。或有怨仇相憎。死后识神。了无还面相答善恶者。何以乎。识神为何所隔碍。而不得还面报人也。愿为分别说之。令我等结除疾得见谛。

[比丘见正起坐常跪,敬佛言问:“我意惑未解除,正想要发如是愚痴之问,愿佛哀愍我等,为之开解。我有生以来,见人死者不少,或有一些是父子兄弟夫妻的,或有一些是朋友间互相怜爱的、或有一些是相互仇怨憎恨的。死后神识,都无有复还面见相答,这是为什么呢?神识是为何物所隔碍而不能复还面见相答?愿佛分别说之,令我等除解愚疑得以见真谛义。”]

佛言比丘。彼识无形。至于转徙。随行而有。若身作福。福识转生。亦不得还面报人也。何以故。譬如冶家洋石作铁。已成铁便铸以为器。已成器可复还使作石乎。见正言实不可。石已成铁。终不得复还作石。

[佛告比丘言,神识无形无相,其转生亦随善恶业力牵系而有,非能妄意作为。若身作福,神识自随福业转生,亦不得复还面见报亲人也。这是为什么呢?佛以譬喻言之,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见正言不可,矿石已成铁,不能复还为矿石。]

佛言。识之转徙。住在中阴。如石已洋成铁。从中阴转受他体。如铁已铸成器。形消体易。不得复还故识。何以故。行之善恶。识往受之。转化变改。如石成铁。

[佛言,神识离身,住在中阴身,就如同矿石已经炼成铁。从中阴身转易受生新的身体,就如同铁已经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原来的神识,这是为什么呢?生前行之善恶,神识随善恶业力牵系而转生,转化改变,就如同矿石冶炼成铁。]

修行五善。禀受人身。则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系闭。一者住在中阴。不得复还。二者随所受身胞内。三者初生迫痛忘故识相。四者堕地故所识念灭。更起新见想。五者已生便着食。贪念故识念断。六者从生日长大。习所新见。识灭无复宿识。

[生时修行五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此间,神识有六种隔碍,使得神识忘却过去之记忆:一是住在中阴身阶段,无相无形,随业牵引,不得复还;二是随善恶业力投入胞胎之内;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旧的识相;四是出生坠地忘失旧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五是一出生便贪着食,故断旧识;六是出生至长大,受见闻觉受熏习,有了新的习气,所以旧的识相泯灭,无法复还。]

诸弟子。譬如贾客周游四方国。具见苦乐。便意思念东方一郡国所有。已起是念。便三方念灭。生死亦如是。从是世作行往后世。受已受即生新想念。故识想便灭。如贾客惟念一方。三方想灭也。用是六事。系蔽隔碍。不复还故识。如核之成树。石之成铁。变本易名。不复还面相答报也。

[佛以譬喻言:“诸弟子们,譬如有商人周游四方各国,俱见之苦乐风俗。若心中一旦念想起东方国郡所见所闻,其他三方国郡之念想皆悉泯灭。生死亦复如是,从前世行作善恶至往生后世,妄想流注不息,一旦过去即生新的念想,旧识便灭。如同客商唯念想一方,其他三方念想皆灭。这是神识之复还旧识之六种隔碍,所以不能复还为旧的识相,如同种子长成大树,矿石冶炼成铁,已经变易更名,所以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佛言。复譬如陶家埏土为器。以火烧之。则转成瓦。宁可使瓦还作土乎。诸弟子皆言。实不可。土已烧炼。变形成瓦。不可复使还作土也。佛言。诸弟子识神转徙。随行受身。如土成瓦。人无道行。不复识故。不得复还相报答也。

[佛言:“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还可能再恢复为土乎?”诸弟子皆言不可,土已烧炼变为瓦形,不可再使其还作为土。佛言:“神识随善恶业力牵引转变而受他身,如土已烧炼成瓦,若人无修行之道行,就再也不能识得了,也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比丘。复譬如树大数十围。巧匠便规斲。刻镂奇巧百种。若人欲复集聚斲柿及所刻。巧还使成树可得乎。诸弟子言。实不可。树已断破。段段刻尽。枝叶槀朽。不复可集使成树也。佛言诸弟子。识神于是世。作行善恶。临死识徙。随行受体。所见所习。非复故身。不可得还。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如树已断不可复集使生。

[又再譬如具数十围之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还可能恢复成大树乎?诸弟子皆言不可,树已经断破,枝叶枯朽毁坏,段段都已雕刻尽已,不可再集使成树了。佛言:“神识于世,或作善作恶,临终神识随其善恶业力牵引而受他身,所见所行,都不能复还原来的身体,是故不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如树已断,不能将木器集合起来让大树复生。”]

佛言。复譬如工师。烧砂作红色。更转白形。化如水。诸弟子欲令红还复作砂。可得成乎。诸弟子言。实不可也。烧砂一变。不可还复。佛言生死亦如是。人未有道意。无有净眼。身死识去。随行变化。转受他体。所历异世。更受胞胎。见习皆异。不复识故。如砂成红不可复还也。

[佛言:“又譬如化工师将砂石烧作红色颜料,再转为白色,再化为水状,颜料还可能恢复成原来的砂石乎?”诸弟子言不可,砂石一旦烧变颜色,不可复还。佛言,生死亦复如是,人因未修道力,没有净眼,身体死亡神识离去,随业力牵引变化他身,种种经历已然不同,所受胞胎已然更替,知见习气也已然变化,所以不得恢复过去之识相。如同砂石烧变成红色就不能复还了一样。]

佛言诸弟子。复譬如水处于圆瓶。则体随圆。徙着方器。则体复方。大小曲直。随所堕处。诸弟子生死亦如此。识神本无。无有常形。随行善恶。辄往受身。白黑长短。苦乐善恶。变受随行。如水从器。或从人中所作非法。死堕畜生。合受恶体。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佛告诸弟子言:“又譬如水处于圆瓶,水体也随着变为圆形,若是方瓶,水体则现方形。大小曲直的形状,是随其所处的容器中。生死亦复如是,神识本无形无相,是随人之善恶业力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乐少,有的乐多苦少,皆随善恶之行,如水随器。或有人生时所造畜生业,死堕畜生道,受畜生身,不得复还旧的识相,所以也不能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诸弟子。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无声无翼。得时节气。转化成蝉。飞行着树。鸣声不休。佛问诸弟子。宁可还蝉使入土成蝮育乎。诸弟子言。实不可也。蝮育已变。去阴在阳。身形化异日当死亡。或为众鸟所啖。不得还作蝮育也。佛言诸弟子。生死亦如此。命讫身死。识神转徙。更受新身。五阴覆障。见习各异。于彼亦当老死。不得复还。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如蝉在树不可复还作蝮育也

[又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没有叫声也没有羽翼,但一旦时节因缘成熟,便蜕变成蝉,飞行着树,鸣叫不休,若把蝉再放进土里,还可能使它还原成蝮育乎?诸弟子言不可,蝮育已经蜕变,脱阴住阳,身形化异,他日将会死亡,或为鸟雀啄食,不得复还作先前的蝮育了。佛告诸地言:“生死亦复如此,命终身死,神识迁徙,更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覆盖,知见习气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难有报告各自的因因果果。如树上的蝉不可能复还至原来的蝮育一样。”]

佛告诸弟子。复譬如段生肉。过时不食。则臭茹生虫。欲使还成鲜肉可得乎。诸弟子言。实不可。肉已臭败。不能得使复成鲜洁。佛言。生死亦如此。人在世间。心念恶。口言恶。身行恶。死则识神转徙。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所在异见。不与前同。罪网所蔽。不复识故。不得复还面相答报也。如彼臭肉不可使更成鲜洁。

[佛告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过时不食,则臭败生蛆,还可能使它还原成鲜肉乎?”诸弟子言不可,肉已经臭坏,不能再使复还其鲜洁。佛言:“生死亦复如此,若人在世间,身口意三业作恶,死后神识则迁徒恶道,或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其所在所见与生前相去万里。罪业如网一样覆蔽自心,不能再恢复旧之识相,更难复还面见相答报也。譬如肉已臭败,不可复使其鲜洁。”(莫说堕入恶道,即生或病痛、或欲望、或嗔恨、或食睡时,心亦复如是覆蔽,一心固执我意,受蔽心牵引不念旧识旧情,难能自控,生诸恶业,何况死后唯心识乎?)]

佛告诸弟子。复譬如月晦夜阴。以五色物着冥中。令千人万人。令夜视色物。宁有一人。而别其青黄赤白者乎。诸弟子皆言。正使巨亿万人复无央数人。令夜观视。终无见者。何能别其五色。佛言。若有人。把炬照之。令人观视。可得见不。诸弟子言。人依炬明视之。皆可别五色。佛言。若愚人背炬火。进入幽冥。乃进极远。而望欲见五色。可得见乎。诸弟子言。愚人背明向冥。愈进暗。终无见色时也

[佛告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以五色之物放置入黑暗中,叫千人万人来令其见物辨色,宁有一人能分别其青黄赤白乎?”诸弟子皆言,即使叫巨亿万人乃至无央数人来令其见物辨色,也终无有能见者,况且辨别其五种颜色。佛言:“若有人以火炬照之,可以令见否?”诸弟子言,若有人以火炬明照,皆可见可辨别五色。佛言:“若有愚冥无视火炬之明照,背着火炬进入幽深黑暗中,且越行越远,而此愚冥之人又妄欲见得五色,可得见否?”诸弟子言,愚人背明向暗,且越行愈是暗极,失方向也,终无见色之时也。]

佛告诸弟子。人在生死。亦如此。一切人民。蚑行蜎飞蠕动之类。已受身形。痴冥暗蔽。无有道行。不学身事意事。未得慧眼。而欲知生死所趣识神往来面相答报。如月晦夜阴欲视五色。终不得见也。

[佛告诸弟子:“人于生死,亦复如是。一切水陆、空行、乃至蜎飞蠕动之类众生,已随善恶业力禀受身形,受颠倒妄想愚痴之冥暗所覆蔽,没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养性,未得慧眼,而想了知神识生死的趣向,神识往来面向答报,如同月晦黑夜中去辨别五色一样,终不得见也。”]

若修行经戒三十七品。守摄其意。就清净行。如随持炬火人见别五色。人随佛法教。则能了别死生。具见五道识神往来所堕善恶处。如炬火之照色。皆悉了见。人初不学身事意事。背于经戒。随俗三流。快意自从。断割真法。不信不乐。不肯奉行。如背炬入冥。疑结日甚。终无见知有解了时也。

[如果依教奉行,坚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摄身正念,清净梵行,就如随持火炬之人,自然见到五色。人若随佛听教,依教修道,则能了生死,洞视五道神识往来的升降善恶处,如火炬明照颜色,历历分明。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有了脱生死之时也。]

佛告诸弟子。莫顺汝愚痴闭结之意。而不信清净正真之道。自堕地狱。为身受痛。我故引譬。以解了汝等。常当勤力奉行经戒。以着心中。

[佛告诸弟子:“莫要顺从自心愚痴顽冥之意,而不信清净无上真正之道,而自堕地狱,身受痛苦,我故引以譬喻让你等了解,你等当勤力修行,奉行经戒,清净梵行于心,当念念不断。”]

佛告诸弟子。人生是世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察察了了。然不能复见知前世所从来处。于是当老死。往生后世。更受身形。则亦不能复识知今世之事也。所以者何。一生一死。识神转易。十二因缘。痴为其主。懵懵冥暗。转不识故。

[佛告诸弟子:“人生于世间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皆现在之事,父母亲属,明明了了。然不能见知前世所从何来?于当当今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复还了知今世之事,这是为什么呢?一生一死,识神转迁,十二因缘,无明愚痴是为其主,迷糊暗钝,一转生即忘失不识了。”]

诸弟子。譬如煮练白丝染作异色。青黄赤黑。变本易故。不可复转还也。生死转易。如丝受色。识无常体随行染着。未有净眼。不识其故心意为法所念即成。人在一世。心念万端。善恶报受。受新故灭。生死之法。痴暗之常然也。其欲知见生死往来。当广学行身意之事。深入清净。思惟本末。尔乃开寤。如卧寤也。

[譬如煮炼白丝染作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之色,不可复还原来之洁白也。生死变换亦如同白丝改变颜色,神识本自清净无染,无相无形,无有常体,亦如白丝,皆因妄想颠倒,随种善恶业力染著而成。未有净眼,不知心意生起缘由,心意即是系念于法相,即是对六尘境生起的我执法执妄想分别,法相乃假合假名,心意亦乃尘缘幻影。人在一世,心念万端,善念恶念流注不息,神识亦随善念恶念造业受报,受新知覆蔽,旧识故灭,生死之法就是如是隐于愚痴冥暗中而成为自然常法。若欲知知一切业因苦果的由来,当广修学身口意之净行,深入清净境地,回归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思维本末,当会自然会彻悟一切本来,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样。]

佛告诸弟子。识神为痴冥法。生作善恶行。死转往受。随善恶行而有形兆。如火得薪而见薪索则灭。意识不作善恶行则亦灭无所见。未得道者。沉沦生死。转不识故。

[佛告诸弟子:“神识为愚痴冥暗覆盖而行法,生时或作善恶,死后随业转受往生,随所行善恶业力而幻变万端形状,随善而善,随恶而恶。如同火得干柴而生出不同的火苗形状,若将柴搬走或弄湿,不具备燃烧的条件,火苗也就幻灭了。意识不着善恶时,离于分别幻境,如同火不能得薪,一切幻境寂灭归于清净,无有能见所见者。未得菩提道果时,受愚痴冥暗所覆盖,受善恶业力牵引,沉沦生死苦海,是意识转变迁徙而不能忆得旧识相的缘故。”]

譬如秽镜。垢浊蔽污。举以向面。了无所见。意识浊蔽。生死转徙。惨惧蔽盈。牵着殃福。不复识故。如窥秽镜。复譬如深浊之水。虽有鱼虫。了不得见。生死错乱。忧思蔽塞。转生忘故。亦如浊水。譬如冥夜闭眼而行。都无所见。生死暗昧。流随殃福。或喜或恼。缀制所受。不复识故。如夜闭眼

[譬如布满尘垢的污秽镜子,昏蒙暗沉,用以照面,了无所见。意识亦复如是,一旦受自心妄想分别的善恶、好坏、长短等浊知浊见所蒙蔽,心有所住法,造生死之流徒,凄惨盈蔽,祸福牵连,就不再识得本来面目,如同面照布满尘垢的秽镜。又譬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虫鱼游历其中,但了不可见。生死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蔽塞了人的心识,遂成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中虫鱼游历但不得其见。譬如黑暗之夜闭眼前行,一切不可得见。生死之暗昧也是如此,随善恶业力之河流转于灾殃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前世,如同暗夜闭眼。]

佛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譬如水精琉璃宝珠彩丝贯之。青黄皆见。佛视生死。如观贯珠。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鱼虫。皆悉裸见。佛视生死。如清水鱼。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无绝。佛视生死。往来五道。如观桥人。譬如高山远望具见。佛意高远。具知生死。无不分别。

[佛告诸弟子:“如今我证成佛道,得清净慧眼,一切生死迁徙,欲界、色界、无色界往来轮回,悉知悉见。譬如水晶、琉璃宝珠用彩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历历在目,佛见生死,亦如这贯穿的珍珠一样,清楚明白。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生死,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蔽。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不绝,佛观众生生死,轮回五道,如旁观者观桥上之行人。譬如立于高山远望,山下一切俱见。佛意高远,了知生死来去,历历可数。”]

佛告诸弟子。汝等当随我教。可具知生死千亿劫事。当行三十七品要行。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以除意垢。消灭三毒。疑结解散。便见清净。得佛慧意。便知去来之事。如视明镜。一切悉见。

[佛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千亿大劫生死之事皆可俱知。你们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

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亦皆相答报。但人未得三净眼。是以不见不知。不复识其本。着在六系蔽。为肉眼行故。而不见相答报之本。谓之无有也。其未得道者。皆作浊秽之行。况没愚痴。生死转化。更受身形。肉眼眩惑。离故系新。四痛扰乱。终不得知识随行相答报也。

[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但因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再识得其本来面目。由于有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生死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离开旧的身体系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扰乱,终究无法得知神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

令现世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此则宿行答报之验。为无有三净眼故。不见不知。便结在疑一切人已来生是世。本与痴俱。无有道意清净之行。而欲望知前世之事。识反报之效。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终不能也。

[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皆由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也。因未得到清净法眼,故不见不知,便结疑一切今世来生因缘果报。人本因愚痴妄想而投转生,颠倒妄想与生俱在,若无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认识报应的业果,就如无手想要写字,无眼睛想要视物,终是不能的。]

故佛出世。敷现经道。以解人意。其欲知见。识神往来。生死所受者。当随佛教行三十七品。智度无极。捡意敕意。调意正意。入禅三昧之妙。乃可具知。识神所堕。去来之事耳。汝诸弟子。当勤学知身事意事。具了诸对。至则灭除之。不为乱误。坚固于正法。如此莫休汝所疑问。即可解了

[故佛陀出世,阐扬经道,开解人意,想要亲见了知识神于生死之间的来去,应当随顺佛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识神的来去。你们诸弟子,当勤学修行身口意三事,坚固正法,不为误乱,至功夫圆熟灭除秽意,如此于归于清净自心,莫须疑问,一切生死由来皆悉知解。]

佛告诸弟子。识神有名无形。随善恶行。依四大为体。初生身小。诸根未具。识见复小。所知未备。及其长大。六情具足。识亦随体。爱欲诸习。日生盛具。至于衰老。四大羸臞。识亦不明。六情减少。现居一世。变易无常。不如其故。生所习见。老如忘之。况更异世。阴胎系蔽。未得道意。痴行惑秽。欲见意识往来。面相反报。不可得也。人无道行。而望见知宿命之事。譬如暗夜贯针。水中求火。终无见得。

[佛告诸弟子:“识神但有名无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之能未俱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但随着长大,六根之能具足,识神亦随身体,熏习种种贪爱欲望,日渐炽盛,到年老之时,四大所成之身逐渐朽坏,识神亦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渐衰退。人居一世,历种种无常变化,一生中的所见所行,年老时也都忘了,况且前世之事呢?阴胎系缚障蔽,若未得道意,皆为愚痴迷惑秽意所系蔽,想见识神之来去,面回报告,不可得也。人若无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譬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不能见,不可得。”]

汝诸弟子。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本从何来。终归何所。何因往来。所缘何等。谛如思惟空无之法。得净结除所疑自解。佛说经竟。见正等五百人。及诸优婆塞。悉得须陀洹。诸菩萨皆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从佛俱还精舍。

[诸弟子,你们应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往来,所缘是什么。仔细地思维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佛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随佛俱还精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看破生死,放下执着,早日学佛以求解脱成就! 看破生死,放下执着,早日学佛以求解脱成就!

见忍法师: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就是我的使命 见忍法师: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就是我的使命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什么在主宰命运?看看我两位兄长的生死轨迹就明白了 什么在主宰命运?看看我两位兄长的生死轨迹就明白了

本焕法师答:怎么看待生死? 本焕法师答:怎么看待生死?

因为有了佛法,尽管生死别离却满怀幸福 父亲在一片悠扬佛号声中吉祥往生 因为有了佛法,尽管生死别离却满怀幸福 父亲在一片悠扬佛号声中吉祥往生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送亲礼,妯娌上演轮回闹剧 送亲礼,妯娌上演轮回闹剧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索达吉堪布:佛看众生都是佛,魔看众生都是魔 索达吉堪布:佛看众生都是佛,魔看众生都是魔

药师佛大慈悲摄受怨念众生 药师佛大慈悲摄受怨念众生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苏东坡轮回故事 苏东坡轮回故事

印祖故事:不得已讲经一座,为生死闭关六年 印祖故事:不得已讲经一座,为生死闭关六年

“煮熟的饭能变为生米吗?”禅师妙喻说佛与众生 “煮熟的饭能变为生米吗?”禅师妙喻说佛与众生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

放生问答:中药用动物众生算不算杀生? 放生问答:中药用动物众生算不算杀生?

放生问答:为何可以杀吃植物,但杀吃动物就造业? 放生问答:为何可以杀吃植物,但杀吃动物就造业?

陈大惠:有人他今天就相信钱,我就告诉他,我说那个钱不是你 陈大惠:有人他今天就相信钱,我就告诉他,我说那个钱不是你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放生心得: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放生心得: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放生心得:每一个众生最珍贵的是自己的生命 放生心得:每一个众生最珍贵的是自己的生命

放生:慈怀悯众生,大勇太子舍身饲虎 放生:慈怀悯众生,大勇太子舍身饲虎

为何说七月半“鬼节”是“佛喜日”? 为何说七月半“鬼节”是“佛喜日”?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慈满中秋温暖福利院,孺尊圣僧率佛弟子探访关爱智障残疾众生 慈满中秋温暖福利院,孺尊圣僧率佛弟子探访关爱智障残疾众生

达真堪布:跟着观音菩萨,勇敢地行走在轮回中 达真堪布:跟着观音菩萨,勇敢地行走在轮回中

他学佛多年能掐会算有“神通”为何却重病缠身? 他学佛多年能掐会算有“神通”为何却重病缠身?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31)怎样才能做到众生平等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31)怎样才能做到众生平等

长久生死中,我们的福报都哪里去了? 长久生死中,我们的福报都哪里去了?

疫情之下,雪之静思,我们为何恐惧? 疫情之下,雪之静思,我们为何恐惧?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观音菩萨告诉我:十方诸佛的加持力都源于始祖报身佛 观音菩萨告诉我:十方诸佛的加持力都源于始祖报身佛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红庙僧堕落轮回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红庙僧堕落轮回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地藏菩萨能灭众生一切重罪 地藏菩萨能灭众生一切重罪

女众到寺院,为何戒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 女众到寺院,为何戒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

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反思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众生 反思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众生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韦提希夫人替末法众生请法 韦提希夫人替末法众生请法

第58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四) 第58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四)

第57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三) 第57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三)

第56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二) 第56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二)

第55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一) 第55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一)

第54集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第54集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