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0.0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三十九)
释传道主讲
北传〈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南传〈双品第一〉二十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7.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惟惧 见罪心懅
18.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后,音(户)ho7喜度切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恶,音(沃)ok4英各切
两,音(垄)liong2柳拱切
彼,音(比)pi2边己切
惧,一音(具)ku7求遽切
一音【臼】khu7
去【舅】切
懅,一音(具)ku7求遽切
一音(渠)ku5求渠切
【南传】
15.现世此处悲 死后他处悲
作诸恶业者 两处俱忧悲
见自恶业已 他悲他苦恼
16.现世此处乐 死后他处乐
作诸善业者 两处俱受乐
见自善业已 他乐他极乐
俱,一音(居)ku1求居切
一音(机)ki1求姬切
乐,音(鹿)lok8柳鹿切
此二偈,依偈意来看,北传第一、二句及南传的一、二与三、四句宜为倒装句,亦即:「造忧后忧,行恶两忧」,为「行恶两忧:造忧、后忧」之倒装;「造喜后喜,行善两喜」,为「行善两喜:造喜、后喜」之倒装。南传:「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为「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之倒装;「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为「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之倒装。证诸净海法师所译之《真理的语言》,亦作:『作恶的人,今世忧悲,来世忧悲,两处忧悲……』;『行善的人,今世喜悦,来世喜悦,两处喜悦……』。
依此而释北传二偈是说:「行恶」之人,无论现生或来世,「两」者皆应「忧」悲──在「造」作的当下,他应「忧」悲;在「后」生来世,他亦应「忧」悲。对于所作诸恶业,「彼」人「忧」恼和(「惟」,连词,『与』、『和』之意)恐「惧」,尤其「见」到「罪」报现前,他内「心」更充满羞愧、惶恐(「懅」,羞愧、惶恐之意)。
「行善」之人,无论现生或来世,「两」者皆应欢「喜」──在「造」作的当下,他应欢「喜」;在「后」生来世,他亦应欢「喜」。对于所作诸善业,「彼」人充满「喜」悦和(「惟」)「欢」愉,尤其「见」到「福」报现前,他内「心」更充满踏实、「安」定。
与北传相对应的南传二偈是说:造「作诸恶业者」,不管现生、来世,「两处俱」应「忧悲」──「现世此处」,他应忧「悲」;「死后他处」,他亦应忧「悲」。尤其「见自」己的「恶业已」然成熟,「他」忧「悲」,「他」更「苦恼」!
造「作诸善业者」,不管现生、来世,「两处俱」能感「受」作善利他的喜「乐」──「现世此处」,他应喜「乐」;「死后他处」,他亦应喜「乐」。尤其「见自」己的「善业已」然成熟,「他」喜「乐」,「他极」喜「乐」!
【北传】
19.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20.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佑 受福悦豫
悔,音【火】hoe2
喜【粿】切
厥,音(抉)koat4求决切
殃,音(央)iong1英恭切
热,音jiat8入杰切
恼,音(老)l 2柳稿切
佑,音(右)iu7英臼切
悦,音(越)oat8英罚切
豫,音【有】u7英遽切
【南传】
17.现世此处苦 死后他处苦作诸恶业者 两处俱受苦(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18.现世此处喜 死后他处喜 修诸福业者 两处俱欢喜(现)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堕,音(道)t 7地贺切
南北传这两对偈颂与上两对在句型、偈意上皆相近,如不作倒装句释义,北传是说:「今」生懊「悔」,「后」世懊「悔」──「为恶」之人终因所犯的过恶,而使自己的现生与来世「两」者皆活在懊恼追「悔」中。这(「厥」,其之意,指为恶受苦报)不是来自上天的惩罚,也不是祖先未庇荫;不是自己运气不好,也并非平白受过,而全「为」造恶损他,「自」所感招的灾「殃」,以致尝「受」如今的「罪」报及懊悔「热恼」。
「今」生「欢」喜,「后」世「欢」喜──「为善」之人终因所作的善业,而使自己的现生与来世「两」者皆活在「欢」喜愉悦中。这(「厥」,其之意,指为善得福报)不是来自上天的赐予,也不是祖先的余荫;不是自己的运气比别人好,也不是命中所注定,而全「为」修善植福,「自」所感得的「佑」助,以致尝「受」如今的「福」果及喜「悦」安乐(「豫」,安乐之意)。
南传相对应的二偈是说:「现世此处」,他「苦」恼;「死后他处」,他「苦」恼──造「作诸恶业者」,无论现生、来世,「两处俱受」如影随形之业报所「苦」恼。(现生)「悲」叹『我作』了『恶』而后悔苦恼,来世恶业成熟,「堕」落「恶趣更苦」恼。
「现世此处」,他欢「喜」;「死后他处」,他欢「喜」──「修」造「诸福业者」,无论现生、来世,「两处俱」因如影随形之福业而「欢喜」。(现生)欢「喜」『我修』了善、植了『福』,来世善业成熟,往「生善趣更」欢「喜」。
北传第十七~二十章,释尊是由于以下的因缘而宣说的:
在憍萨罗国有『给孤独长者』之称的须达长者,自归依释尊以后,即积极觅地建精舍以迎请释尊前去说法。后来虽属意一处祇陀太子所有的园林,但祇陀太子却开出须以黄金铺地才肯出让的条件。没想到须达长者果真以象驮负黄金铺满园林,来表示自己购地建精舍奉佛的决心。祇陀太子为其至诚所感,于是再献上园中林木,共成精舍,故名祇树给孤独园(又名祇园精舍、祇洹精舍)。
精舍完工之后,祇陀太子与须达长者分别供佛及僧一个月,释尊遂在精舍为他们广演智慧大法,二人因此得见道迹。法喜充满的祇陀太子在叹仰佛德之余,返回东宫后,即作乐赞佛,以法自愉。太子有弟,名为冕璃,常随侍于父亲波斯匿王身边。有一天,波斯匿王换上素朴的衣服,率领亲信的朝臣及后宫夫人,到祇洹精舍听释尊说法;冕璃太子则留守宫中,护卫御座。朝臣阿萨陀等人为讨好冕璃太子,即献计启奏言:『太子何不将吾王的玉玺佩带在身,试坐御座,看是否有一国之君的气势?』冕璃太子被佞臣们从旁一怂恿,也就依言披上王服,系上印绶,升登御座。
佞臣们见状,不约而同地叩首拜贺说:『真像吾王啊!如今有此千载难逢的机缘,正是黎民百姓的心愿啊!岂可使祇陀太子有隙可登此座呢!今登御座,即无理由轻易舍此!』
野心勃勃的琉璃太子于是在这班佞臣的策谋下,率领所属,披甲带剑,直奔祇洹精舍,前去驱逐波斯匿王,令其不得还宫,并与王军鏖战于祇洹之间。王军大败,波斯匿王遂偕夫人流徙于途,日夜兼程欲往释迦族的舍夷国寻求庇护。然途中因饥饿无以为食,仅能掘取萝卜充饥,后来引起腹胀不适,波斯匿王于是崩殂于流亡途中。
琉璃太子得此消息,正好遂中其愿,便拔剑入东宫欲杀兄长祇陀。祇陀太子经过佛法的熏修,深体世间无常之理,所以临死之际,心不恐惧,面不改色,含笑怡然,甘心就死。气绝之前,忽闻虚空中传来自然乐声相迎,此时,释尊以通力知此,便对弟子们说了以下的两首偈言:
「造喜后喜,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见福心安。
今欢后欢,为善两欢,
厥为自佑,受福悦豫。」
逐父杀兄的琉璃王,为报释迦族昔日轻鄙之恨,不久也就大兴武力,讨伐舍夷国,并残暴地杀害不计其数的释迦族与得道者。释尊虽尝力阻琉璃王军临故国,但终究改变不了琉璃王的报复之心。在琉璃王犯下诸多的杀业之后,释尊遂预记不孝不忠的他,因深重的罪业,七日之后,将堕地狱为火所烧。
琉璃王再如何凶狠,对这来自于佛的预言,仍不免生起大怖畏。一心想逃离此罪报的他,于是乘船入江,自认置身江上,即可免除为地狱之火焚身的罪报。不料七日之后,大约是地底火山爆发,果有自然之火从水中冒出,焚烧其船,琉璃王于是被恶火灼身,恐怖、惊惧而亡,释尊因此复说以下二首偈言:
「造忧后忧,行恶两忧,
彼忧惟惧,见罪心懅。
今悔后悔,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受罪热恼。」
说毕偈言,释尊便对诸比丘说:『太子祇陀等人,不慕荣华权位,至死皆以圣道为念,因此此世寿尽,往生天上,安享自然福乐。而琉璃王因其贪瞋痴愚,快意杀伐,故而死堕地狱,受苦无量。世间一切荣枯贵贱,本属无常,非能恒常的存在与保有,是以有智高士宁失去生命,也要保全其操守与德行,故堪为人天楷模。』与会比丘众听完释尊的开示,莫不深自惕励!
这是北传十七~二十章的因缘故事,与此对应的南传四偈,则分别有四段不同的因缘,十六、十八两则故事皆系赞叹布施功德,来世可得生天的福乐;然站在依人身向佛道的立脚点来说,虽修施、戒、定人天三福行,却不以生天为最终目标,反倒希望生在苦乐参半的人间进修福慧,因而在此就不作介绍。十七偈是讲提婆达多害佛破僧的因缘,这在前期1已有过详细的剖析,因此也不再重述。现在要介绍的是南传十五偈的因缘:
在离竹林精舍不远的村落里,住着一名残酷又冷血的屠夫,名作纯陀。纯陀不仅以杀猪为业,还以凌虐死前的猪只为乐,满手血腥的他,几乎是与任何善行都沾不上边。
直到临命终前一周,纯陀的业相现前,那些垂死猪只痛苦挣扎的影像,不断不断地重复出现在他眼前,他不觉就像那些被他凌虐手刃的猪只一般,满地打滚,又发出似猪般惨叫的哀嚎声。这样持续了一整个星期,纯陀才终于结束了身心的痛苦折磨。
有比丘在经过时听见纯陀痛苦的叫声,还以为他又在宰杀猪只了,佛陀于是告诉众比丘说:纯陀造作诸多的杀生重业,不仅现生此处要尝苦果,来世还要堕落恶趣承受罪报,因此便说偈言:
「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
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
见自恶业已,他悲他苦恼。」
※※※※※
一个有智慧的人往往在动身发语之前,在起心动念的当下,即正知其潜藏的危险性,而不随其发展到身语的恶行,故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凡夫众生之所以敢造恶或铤而走险,多半抱持侥幸的心理,认为做了又不一定会被抓,被抓也不一定会判死刑,自己大概不会那么倒楣吧?也许遇上了特赦或假释,很快又可以出来了。万一真被判死刑,那也无所谓啊!反正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嘛!
然而事到临头,是否真能如此洒脱呢?根据我在台南监狱及看守所担任十年荣誉教诲师的经验,一些穷凶极恶之徒尽管嘴上说他连死都不怕,但将死未死的那种煎熬和恐惧,才真正难耐!临到要枪决而不腿软的,没有几人能够啦!通常上诉被驳回就算定谳了,一旦定谳,离执行死刑的日子也就不远了。狱方为了怕这些受刑人知道消息影响情绪,所以都会将相关的报导剪掉──他们称为『开天窗』。看到报纸缺了一块,通常大家心里就有数:大概是谁上诉被驳回,要执行枪决了。所以从『开天窗』那天起,他们就不大能安心睡觉了。
枪决的时间一般都选在凌晨四、五点,所以如果三点多,狱警进来巡牢,走到哪间牢房门口突然停下来,关在里头的受刑人都会被吓到整个人马上惊坐起来:该不会轮到我了吧?等狱警真正取出钥匙来开门,确定是他了,那整个人是站也站不起来,坐也坐不起身,要人架着走了。他们告诉我,那种恐怖真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
死刑,是犯重恶者现生所得的果报,佛法称之为『现报』──现生造的恶,现生就感果,所以又称为『华报』。然死亡仅代表此一业报体这一期生命的结束,死后还要再生的,生到哪里呢?因为此生所造重大恶业的牵引,亦必招感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的异熟果(佛法称为『引业』)。如此说来,那作了恶,是不是一切就全无希望,唯有堕落一途呢?尝有死刑犯对我说:『虽然现在知道做错了,后悔了,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我十分严肃地回答他:『不!只要真心忏悔、发愿,一切永不嫌迟!』
我们所造的诸业,在受报之前固然不会失坏,但念力、愿力不可思议,依《盐喻经》说:若有足够的时间(寿命长),痛下决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2,那一切恶业都有改善的可能,『都有化重为轻,或不定受的希望』3。犹如将一两盐投于小水杯中,定然会使杯水变咸;而大量的盐投于恒河水中,河水悄不因此而变咸,所以佛法不说『定业不可转』,可转或不可转,关键全操诸自己。万一时间有限,那就带着忏罪的心欢喜受报。只要彻悟前非,发愿勇断相续的恶缘恶心恶行,假以时日,恶趣的罪报受完,定有善业相继,那短暂的堕落,又何足忧惧?唯有自甘沉沦,一切才成为定业而不可转!(待续)
【注释】
1.请参见《妙心杂志》109期(2009.1.1出刊)《法句经讲记》(三十七)。
2.《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盐喻经》(大正1.433)。
3.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页72。
更新于:2020-07-13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