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此岸与彼岸

2017-06-12 佛学入门

经典导读:此岸与彼岸

佛教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一切凡夫,皆在生死中,故皆在此岸。一切圣人,则已从此岸,渡烦恼河,到达彼岸。生死中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彼岸涅槃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乐乃是无为寂静之乐,非如生死中与苦相对待之乐)。学佛之目的,无非是欲从生死此岸,渡烦恼河,到达涅槃彼岸,永离生死之苦,长享无为寂静之乐。如是而已!

此岸生死中,众苦充满,一切凡夫,自已经历,今不具论。今但研究是否真有彼岸涅槃无为寂静之乐?用何种方法,能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鄙见观之:彼岸涅槃无为寂静之乐,真实是有。诸佛圣人,决不欺人。一切凡夫所谓之乐,其实乃是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此外六尘,对内六根,有顺益义、适可义,便生快感,是名为乐。反之则为苦。而佛教中所谓涅槃无为寂静之乐则不然。既无有苦,亦无有乐。根尘迥脱,顺违俱亡,无苦无乐,是则名为无为寂静之乐。此无为寂静之乐,方名真乐也。

欲从凡夫生死苦域,至圣人涅槃寂静真乐之处,必须渡烦恼河。烦恼者,即贪嗔二法是也。所言贪嗔者,即爱与恨之异名也。一切凡夫,陷溺其中,故喻之为“河”。一切凡夫,于顺益之境,必生贪爱,贪爱之极,则相互缠结,虽死不舍。于违逆之境,必生嗔恨,嗔恨之极,则相互仇怨,亦虽死不舍。一切凡夫,陷溺其中,而众苦皆由此起矣。故欲离此岸,到达彼岸,必断贪嗔。断贪嗔故,既无缠结,亦无仇怨,则于一切生死之苦,渐获解脱。此即所谓渡烦恼河也。既渡烦恼之河,便达涅槃彼岸,而永离众苦,长享无为寂静之乐矣。

又欲断贪嗔,须先悟解六根本寂,六尘本空。根尘空寂故,则于一切时处,不起攀缘分别,平等一相,顺违俱忘,则贪嗔自息。贪嗔息故,则渡烦恼河,而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矣。

夫根尘二法,本自空寂,凡夫无知,误认为有。今悟空寂,则名妙慧,亦名胜智。故知欲离生死此岸,诞登涅槃彼岸者,当先获此胜妙智慧,为第一要务也。所谓胜妙智慧,即般若也。依仗般若,能渡烦恼河,而达涅槃彼岸,故名“般若波罗密”也。“波罗密”者,到彼岸也。

以上谓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须仗智慧,渡烦恼河,方能离轮回生死之苦,获涅槃寂静之乐。如是道理,犹是对钝根人说。若遇利根人,则说此岸即是彼岸,生死即是涅槃,凡夫即是圣人,众苦充满之现实世界,即是永离众苦,长享无为寂静之乐之清净世界。

更新于:2017-06-12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