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天下父母亲☆知恩报恩☆报父母恩☆孝亲系列之经典选辑(一)

2023-09-08 三资粮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

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竟

--------------------------------------------------------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铤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尔时目连比丘及此大会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而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得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尔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盂兰盆经 竟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一十一(节录)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等名为世间善法?

佛告善现:世间善法者---谓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敬事师长,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供侍病者俱行福、方便善巧俱行福。世间十善业道。若膀胀想、脓烂想、青瘀想、异赤想、破坏想、啄啖想、离散想、骸骨想、焚烧想。

若世间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

若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静随念、入出息随念、身随念、死随念。

善现!此等名为世间善法。

--------------------------------------------------------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节录)

宋凉州沙门智严共宝云译

无尽意菩萨品第十二之四

于父母所,知恩报恩,供养给事,心初无悔。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一卷(节录)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非饮食及宝  能报父母恩

引导向正法  便为供二亲

--------------------------------------------------------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节录)

东晋[罽-厂]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

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

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

是谓。比丘!施此二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

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

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那先比丘经卷上(节录)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王言:何等为诚信者?

那先言:诚信者,无所复疑!信有佛、有佛经法、信有比丘僧。信有阿罗汉、信有今世、信有后世。信有孝顺父母、信有作善得善。信有作恶得恶。得信是以后心便清净,即去离五恶。

何等五恶?一者、贪淫。二者、瞋恚。三者、睡眠。四者、戏乐。五者、所疑。

人不去是五恶心意不定。去是五恶意便清净。

--------------------------------------------------------

出曜经卷第二十七(节录)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世有父母乐众聚和亦乐者。

如佛《契经》所说:父母恩重不可得记。若使孝子欲报其恩---右肩负父左肩负母,从生至长,周行天地经百千劫,亦不能报父母一日之恩!何以故?皆由父母---长养五阴、敷张六情、使睹光明,推燥居湿,随时扶侍。是以孝子,虽欲报恩,百、千分未获其一。

是故说曰,世有父母乐众聚和亦乐也。

--------------------------------------------------------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节录)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佛真实语为诸众生而作证明。能除众生身心苦恼种种怨敌。于诸境界无所取着。

母当信佛!莫信六师虚诳之语。我敬母故,为报母恩,奉上此语。何以故?

母怀我身,满足十月受大苦恼。生我身时,半死半生,绝而复苏。我念此恩。未曾遗忘。设于无量百千万劫,亦不可报。

我心----常愿共母往见百万亿那由他佛。

常愿共母听诸佛法。

常愿共母往见一切菩萨行处。

常愿共母往见一切菩萨净佛法处。

常愿共母往见一切不坏清净信处。

常愿共母往见一切作佛事处。

常愿共母往见一切香、华、衣服、卧具、汤药、供养佛法僧处。

常愿共母往见一切圣人行法之处。

常愿共母往见一切信根成就、无有颠倒、至涅槃处。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第四(节录)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王言:大师!行法行王国内,若有不孝众生,不念父母生养之恩,舍背父母与妻子居。

所有衣食病瘦汤药,念给妻子,不与父母。

父母衰老,出入无力,曾不生忧,亲近扶侍。于其妻子,昼夜不离。

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与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财宝。私共妻子,欢乐食啖。

父母善言,不肯随顺。妻子恶语,信用无舍。

或为妻子呵骂父母。或共亲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于淫欲无惭愧心。

如是众生。摄在何等众生数中?

答言:大王!如是恶人,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如是恶人当知父母恩重,至心孝养犹不能报,何况弃舍,违逆教命?!是名世间最大劫贼。

--------------------------------------------------------

佛说阿遬达经(节录)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

皆听我所言致难。父母生子养育哺乳。长大欲令见日月光。父母以天下万物示子。欲令知善恶。

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负父、复以一肩负母,至寿竟乃止。复以天珍宝明月珠、玉璧、琉璃、珊瑚、自生禽兽白珠,皆以着身上,尚未足报偿父母恩。

父母喜杀生。子能谏止父母,令不复杀生。

父母有恶心。子常谏止令常,念善无有恶心。

父母愚痴少智不知经道。以佛经告之。

父母贪狼嫉妒。子从顺谏之。

父母不知善恶。子稍以顺告之。

诸比丘!子当如是。

为人作子,衣服欲好于父母?食欲甘于父母?语欲高父母上?至死后当入地狱中!

为人作子,当孝顺事父母,持行如是者,死当生天上。诸比丘皆稽首俱闻善教。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节录)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之二

复次为欲引摄所化有情犹如遣使故集此力。谓无上觉遣此力使摧彼慢已然后度之。故在家时与诸释种种种捔力无不得胜。将般涅槃亦以身力伏诸力士而度脱之。谓佛世尊化缘将尽欲入寂灭往拘尸城波波邑中。五百力士闻已为佛修治道路。当彼路上有一大石长六十肘广三十肘。彼诸力士欲转去之尽其身力不能令动。

世尊既至见已问言。汝诸童子欲何所作。

彼闻惘然窃作是念。我等势力赡部推先如何世尊呼为童子。作是念已俱白佛言。我为世尊修治道路。共转此石不能令动。颇能哀愍除此石耶。

佛言我能。汝等远避。便以足指挑置掌中。上掷虚空下还接取。以口吹散令如微尘。还使如本弃之路侧。

力士惊叹得未曾有。敬礼合掌复白佛言。此是如来何等神力。

世尊告曰举石置掌复掷虚空后还接取弃之路侧皆我父母生身之力。以口吹散令如微尘是神通力。还合如本是胜解力。

力士闻已欢喜踊跃复白佛言。颇有余力能胜世尊如是力不。

佛答言有。谓无常力。

佛告力士。谓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胜解力。今日中夜皆为无常力之灭坏。

时诸力士闻佛所说皆于世间深生厌离。佛便为说如应法要。令诸力士及余无量在彼天人得法眼净。永离恶趣。

--------------------------------------------------------

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一(节录)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

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

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何以故。

以说法力。令憍慢者得调伏故。令贪著者信布施故。令粗犷者心调柔故。令愚痴者得智慧故。

以闻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故。

以闻法力。令邪见者入正见故。

以闻法力。令乐杀生偷盗邪淫业者。得远离故。

以此说法调伏因缘。令得涅槃。

以此因缘。说法法师。甚为难报。

父母之恩。难可得报。以生身故。是故父母不可得报。若令父母住于法中。名少报恩。

如来应等正觉。三界最胜。度脱生死。无上大师。此恩难报。唯有一法。能报佛恩。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坏信。是名报恩。以此供养。亦自利益。

--------------------------------------------------------

舍利弗问经(节录)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来常言。其于声闻中智慧第一。不谓小心能问要义。

佛言。其久种明悟。发扬我法。以遍尘刹利众生故。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

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大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

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节录)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复次示报恩者真报恩故。如余经说。

苾刍当知。若有孝子一肩担父。一肩担母。经于百年处处游历。犹非真实报父母恩。

若有孝子能劝父母。于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安住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故此经中教为说法。

--------------------------------------------------------

佛说孝子经

失译

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若此,何以报之?

诸沙门对曰:唯当尽礼,慈心供养,以赛亲恩!

世尊又曰: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两肩荷负周流四海,讫子年命以赛养恩,可谓孝乎?

诸沙门曰:唯孝之大,莫尚乎兹!

世尊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理;淫外色,伪辞非道;酖勉荒乱,违背正真。凶孽若斯,子当极谏,以启悟之!

若犹瞢瞢未悟,即为开化,牵譬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曰:斯为不轨!身被众毒,自招殒命;命终神去,系于太山;汤火万毒,独呼无救。由彼履恶,遭斯重殃矣!

设复未移,悲泣啼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以恩爱之,痛惧子死矣!犹当强忍,伏心崇道。若亲迁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者,宗门之内,即亲慈子孝,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顺从,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敬爱,佑而安之。虽有颠倒之政、佞嬖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已何。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往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

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无以孽妻,远贤不亲,女情多欲,好色无倦,违孝杀亲,国政荒乱,万民流亡。本志惠施,礼式自捡;软心祟仁,蒸蒸进德;潜意寂寞,学志叡达;名动诸天,明齐贤者。自秽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蛊姿态,其变万端。薄智之夫、浅见之士,睹其如此,不觉微渐,遂回志没身,从彼妖媚、邪巧之辞,或危亲杀君,吝色情荡,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鸟兽,自古世来无不由之杀身灭宗。是以沙门独而不双,清洁其志,以道是务,奉斯明戒。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以仁养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优婆塞、优婆夷执行如是,世世逢佛,见法得道。佛说如是,弟子欢喜。

佛说孝子经 竟

--------------------------------------------------------

本事经卷第四(节录)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世有二种补特伽罗。恩深难报。云何为二?所谓父母。

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

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

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

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

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

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行布施。

若彼父母。为性闇钝。无有胜慧。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二补特伽罗  恩深重难报

所谓父及母  能生长世间

假使以两肩  尽寿荷父母

常供养恭敬  犹未为报恩

父母于世间  能生育教导

慈心求利乐  如彼影随形

若父母先无  信戒闻舍慧

子令其修习  名真实报恩

恭敬给所须  唯现世安乐

令修信戒等  究竟证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世有二种无欺诳法。云何为二。谓业与智。若诸有情。已集诸业。其异熟果。若未现前。终不尽灭。若诸有情。已生诸智。一切烦恼。若未永除。终不舍离。如是名为世有二种无欺诳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二无欺诳法  诸佛共所谈

谓已集已生  诸业及诸智

异熟果未生  诸业终不灭

烦恼若未尽  智终不舍离

业是生死因  智为灭惑本

是故应修智  永尽众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世有二种补特伽罗。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云何为二。所谓父母。

若诸有情。于其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生无量福。诸有智人。咸共称叹。声誉普闻。处众无畏。后不焦恼无悔。命终身坏死后升诸善趣。生于天中。

何缘有情。应于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

父母于子。有深重恩。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是故父母。应深敬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

若诸有情。敬爱父母。亲近而住。父母于其深心慈愍。除无益事。授有益事。制止众恶。劝修众善。为其娉娶。贞良妻室。有时赐与珍宝财谷。世间天人。咸共称叹。恭敬供养。亲近加护。令无衰恼。

是故有情。于其父母。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乐福人  应尊重父母

礼拜修供养  敬爱亲近居

世间聪慧人  恭敬于父母

恒时修供养  常生欢喜心

父母于世间  恩深重难报

除无益制恶  授利劝修善

与妻室资财  慈心常覆护

是故修供养  无量福聚生

现得胜名闻  咸供养恭敬

死生天善趣  受妙乐无穷

欲得生天人  受五欲妙乐

犹如天帝释  当供养父母

重摄前经嗢拖南曰。

善寻轮戒学  无明慧断除

苦毁谤报恩  无欺诳父母

--------------------------------------------------------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让成功变成系列 让成功变成系列

没有哪部经典能够超过圣大解脱经的,它是无与伦比的。 没有哪部经典能够超过圣大解脱经的,它是无与伦比的。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70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三)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9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二)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第68集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佛经与道教的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佛经与道教的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我的别样春节系列】 爱,是可以传递的 【我的别样春节系列】 爱,是可以传递的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我的别样春节系列】重访寒山寺,千年古刹钟声依然悠悠 【我的别样春节系列】重访寒山寺,千年古刹钟声依然悠悠

为什么集结经典都是由阿难负责 为什么集结经典都是由阿难负责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经典的戒杀文和戒淫文 经典的戒杀文和戒淫文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佛学知识】百句佛教经典名句,总有一句能渡你! 【佛学知识】百句佛教经典名句,总有一句能渡你!

这些佛经中的经典语录 这些佛经中的经典语录

读诵佛经的十二个诀窍(附经典合集) 读诵佛经的十二个诀窍(附经典合集)

百句佛教经典名句,总有一句能渡你 百句佛教经典名句,总有一句能渡你

佛教十部必读经典佛经(收藏) 佛教十部必读经典佛经(收藏)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同亲自听闻大乘经典

值得学习的经典人生箴言 值得学习的经典人生箴言

知恩报恩的雁王

给天下父母亲☆知恩报恩☆报父母恩☆孝亲系列之经典选辑(二) 给天下父母亲☆知恩报恩☆报父母恩☆孝亲系列之经典选辑(二)

听世尊为我们讲孝养父母之道--- 佛说经典 选辑 听世尊为我们讲孝养父母之道--- 佛说经典 选辑

花椒食疗的13个经典偏方(图文) 花椒食疗的13个经典偏方(图文)

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依据 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依据

陈大惠:三个经典比喻和三句名言 陈大惠:三个经典比喻和三句名言

索达吉堪布:交友要懂知恩报恩,否则天尊护法神都会抛弃他 索达吉堪布:交友要懂知恩报恩,否则天尊护法神都会抛弃他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五、六、七章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改造命运的方法;结论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五、六、七章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改造命运的方法;结论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三、四章命运可以改变吗?改变命运的原理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三、四章命运可以改变吗?改变命运的原理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一、二章引言;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一、二章引言;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理财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理财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娱乐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娱乐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至情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至情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夫妇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夫妇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育儿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育儿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修养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修养篇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做人做事的经典原则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做人做事的经典原则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经典爱情哲理故事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经典爱情哲理故事

皈依三宝后,首先要读的佛经典有哪些? 皈依三宝后,首先要读的佛经典有哪些?

前世今生未了缘----全球经典轮回案例集 前世今生未了缘----全球经典轮回案例集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一)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一)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二)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二)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形貌丑陋却记忆超群,研习经典终名声远播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形貌丑陋却记忆超群,研习经典终名声远播

二十三条经典语录

现代因果实录:经典文字不宜简化 现代因果实录:经典文字不宜简化

什么是有机维根生活?“上海唤觉”的演绎绝对经典! 什么是有机维根生活?“上海唤觉”的演绎绝对经典!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三)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三)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四)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