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心量往往决定他的成就;心量越大成就就越大,由于佛菩萨心量之大是无边无际的,所以成就尽虚空遍法界。
菩萨自利利他的精神,其根本理念就在于“无我”。“无我”,也就是“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以世间法来说,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凡事以天下为先,凡事以大众为首,这份无我无私的胸襟,古今圣贤之中宋朝的范仲淹,可说是典范与代表。他虽然没有信佛学佛,但是他一生所作的都是菩萨行。
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见一位算命先生,他直接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着实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为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着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回答说:“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小孩子竟然念念想着要救人。于是算命先生想了一想,立即就对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古时候父母给孩子取名字,就是对孩子的期许。像范仲淹就给他的大儿子取了个名字,叫范纯仁;“纯仁”就是期许孩子纯是一颗仁慈之心。后来他的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他吩咐儿子押解五百斗麦子回江苏老家。在运送过程中,范纯仁遇到了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在交谈中,了解到父亲这位故友家庭状况很不好,父母都还没有安葬好,女儿还没有出嫁,所以需要一大笔钱。范纯仁立即就把五百斗麦子卖掉,结果钱还是不够,范纯仁又把押解麦子的船也卖了,这样就解决了父亲故友的困难。
后来他回到京城向父亲报告,父子俩坐在同一张桌子旁边,范纯仁说:“父亲,我把五百斗麦子卖掉以后,钱还是不够。”他父亲抬起头来对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吧!”范纯仁说:“已经卖掉了。”真正是父子同心。为了帮助别人,麦子卖掉了,船也卖掉了。范家仁德之风传了八百多年仍没有衰落,就是最丰厚的果报。
当初年青的时候,范仲淹家境贫困,寄住在一座寺庙的房间里读书,偶然的机会在房内发现了一堆金子。当时他非常的贫穷,三餐不继,经常以饘粥餬口,就是煮一锅粥,煮完之后让它自然凝固,就黏在一起变成一大团,再用刀切开,一餐吃一块。在如此穷困的情况之下,发现了一堆金子要如何处置?任何人都会据为己有,可是范仲淹却完全不为所动,反而悄悄地把它埋好。
后来他终于考上功名,为人民服务,不辞劳苦,尽心尽力。不久,他以前借住过的这个佛寺,知道他已经功成名就,就去找他化缘。范仲淹说:“好,我可以捐一大笔钱给你们。”听到的人很惊讶:“你现在还没有很多钱啊!”他说:“你们到寺庙里我住过的房间的某一个角落,那里藏有一袋金子。”寺庙的人照着他的话去做,果然挖出一袋金子。
一个人还没有名、没有利的时候,能不为名利所动,这是读书人真正的功夫;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就是因为范仲淹有这样的道德、人品与修养,所以才能在如此复杂的官场中,“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范仲淹家里,有一块非常好的宝地,就是所谓的“龙穴”。一般人会用来做什么?就会赶快把祖坟葬建在这里,希望福荫以后的子孙。可是范仲淹并没有这样做,他反而把这块地捐出来建学校;这地在苏州现时是一所高中的校址。近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他兴建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是希望让更多人在这优美的、依山傍水的环境中求学,这样的话,读书的效果就会特别好。由此可见,范仲淹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别人、帮助别人,处处都为别人着想,这就是菩萨心场。由于他的心量广阔;心量愈大,福报就愈大,所以现在一千年过去了,他的子孙、家道还是很兴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兴”,范氏家族即是最佳的典范与写照。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静下来,观照一下、检视一下自己的心念与行为?我们平常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以自己的利益考量为出发,还是既想到自己,同时亦想到别人?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做到无我,但是能够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处,拿出来跟别人分享,如此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快乐,生命就会变得更有意义。身为佛弟子,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呢?
更新于:2016-08-07 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