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

2024-09-24 佛教仪轨

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上)

郭正益 、张育如

目 录

一、佛前大供本仪之斋佛仪探讨

(一)斋佛仪之内容

(二)三称三请佛菩萨

(三)密咒

(四)总结

二、佛前大供本仪

(一)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与归敬佛法僧三宝

(二)归敬佛法僧三宝之归敬诸佛菩萨

(三)十方诸佛赞偈

(四)释迦牟尼佛赞偈

(五)佛力变现普施有情

(六)仪轨之圆满

三、佛法的总持、咒语

(一)总持为陀罗尼:义、法、咒、得菩萨忍

(二)如来方便允可弟子持诵世间咒语以治病及守护色身

(三)如来成满护法龙天护持人间菩萨的愿力

(四)主导中国佛教的大乘佛法

(五)密续的崛起改变了佛法的面貌

(六)密续传入的影响

(七)对佛门仪轨的回顾与探讨

四、佛法的供佛赞佛、变食、施食及其缘起

(一)供佛赞佛、斋僧

(二)佛法中的变食

(三)佛法中的施食

(四)施食原则之建议

五、密教施食仪轨

施食仪轨不空所译密续为本源

(一)密续施食之缘起

(二)密续规范:施食者须是受过灌顶之密教上师

(三)不空译本的〈施食真言〉

(四)密续: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方得施食

(五)鑁隐示密教双修行门

(六)金刚水大鑁即密教苏悉地功德成就

六、原有供佛之咒语,及其梵文意义

(一)咒语之梵文意思

(二)〈施食真言〉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三)〈甘露水真言〉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四)〈普供养真言〉出自密续

(五)〈天厨妙供〉之探讨

七、《瑜伽焰口》、《蒙山施食》及放焰口等

(一)《瑜伽焰口》与《蒙山施食》以密续为根本

(二)出自唐朝不空所译密续的其他真言

八、结论

~正 文~

一、佛前大供本仪之斋佛仪探讨

佛前大供是供养佛菩萨午斋。因 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现于娑婆人间是日中一食,于中午前受供养,故此大供又称午供,又称斋佛;佛前大供即恳祈诸佛菩萨降临受供用斋的意思。这相应的仪轨就称为斋佛仪,是中国很早就订定下来的仪轨,也是今日〈佛前大供〉所依据的范本。

(一)斋佛仪之内容

目前可找到最早收录斋佛仪的古本是宋朝永明延寿禅师编纂的《三时系念仪范》,其中称为〈斋佛仪式〉,是在三时系念的第一时与第二时之间斋佛,内容包含:起《三十五佛忏悔经》(次举),归敬常住十方佛、法、僧,归敬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观世音菩萨、护法诸天菩萨,法师之遍食宣唱(遍洒法筵),变食真言、甘露真言及『此食色香味』至『普同供养』之颂偈,普供养真言,供香花赞、供四圣赞、供法宝赞、供三界赞、供六道赞、供六道赞其二及『禅悦酥酡』至『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的颂偈1 ,其内容可说是今日〈佛前大供〉的原型。

-----------------------------------------

注1 参见《卍续藏经》册 128,页 127,下 18-页 129,上 10。

后来发展的结果,可能由于具足起《三十五佛忏悔经》(次举)、法师之遍食宣唱(遍洒法筵)、供香花赞、供四圣赞、供法宝赞、供三界赞、供六道赞、供六道赞其二等仪轨会令斋佛时间变得很长,或是有其他原因考量,明朝莲池袾宏法师《云栖法汇》卷 2 所列的〈斋佛仪〉,就将上述之内容移除,只留下了归敬常住十方佛、法、僧,归敬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观世音菩萨、护法诸天菩萨,变食真言、甘露真言及『此食色香味』至『普同供养』之颂偈,普供养真言及『奶酪醍醐』至『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的颂偈2, 其中禅悦酥酡之偈颂改成奶酪醍醐之偈颂。这样变更之后的仪轨架构,可说与今日通行之〈佛前大供〉是几乎吻合的。

注2 参见《云栖法汇(选录)》卷 2〈斋佛仪〉,《嘉兴藏》册 32,页 581, 中 10-23。

清朝的《诸经日诵集要》所编辑的〈斋佛仪〉,仪轨架构也与《云栖法汇》相同,只是将奶酪醍醐之颂偈改回禅悦酥酡的颂偈。3

注3 参见《诸经日诵集要》卷 3〈斋佛仪〉,《嘉兴藏》册 19,页 180,上17中8。

(二)三称三请佛菩萨

三称三请佛菩萨的部分,宋朝永明寿禅师的《三时系念仪范》和明朝莲池袾宏的《云栖法汇》,在〈斋佛仪〉中都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而在清朝所编纂的《诸经日诵集要》卷下则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至于今日通行的〈佛前大供〉中所列出的诸佛菩萨,又是如何参考而得呢?一种可能是来自《三时系念》仪轨第二时的弥陀忏仪,赞 阿弥陀佛等净土三圣,因此后人就在佛前大供本仪中,将阿弥陀佛列在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后,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列在观世音菩萨之后,亦即因应华人对弥陀净土的归仰而加入。

还有其他尊佛菩萨的列入: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因此东方琉璃光世界 药师如来也被加进来[编案:也因为中国不少寺院中都同时供奉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再加上中国佛教所崇奉分别代表智、行、悲、愿的四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还有广为人知的 弥勒菩萨;由于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佛,因此就列在佛的称颂中。

至于禅宗证悟的历代祖师菩萨因应中国传统而被加入,与护法诸天菩萨、伽蓝圣众菩萨同列。

(三)密咒

本来清净仪轨是在于契入佛菩萨的恩泽、明了佛菩萨的意旨,因而可以敦勉自己力行佛道,因此,行斋佛仪供养佛菩萨时,应该以明确的文字来表显这义理。然而为遵循古来中国五不翻原则之祕密故不翻4 ,所有的密咒皆为音译,而斋佛仪中又收入了密咒,所以大众并没有办法真实领解所唸诵之密咒的意思,致使许多人参加午供多年,亦不知所诵是何意思,这样就全然失去唸诵的意旨。

-----------------------------------------

注4《翻译名义集》卷 1: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祕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大正藏》册 54,页 1057,下 7-12。

譬如般若二字有甚深的义理,也为了尊崇圣教的意思,因此就不翻译的道理是一样的;大众必须先知道这密咒的意思,就如同知道般若的根本意思是实相智慧,然后唸诵到般若一词时,即明其意,这才能达到领解意旨及更为尊敬的目的。是以在此还是要建议〈佛前大供〉恢复采用能让人读懂的颂偈,这样大众普遍都能轻易理解。

(四)总结

大致从以往的〈斋佛仪〉和今日通行的〈佛前大供〉比对,同时考量要更能符合简单庄重及摄受大众的心意,以使大众易于契入佛法,而依上述讨论的方向来作调整:

1.迎请佛菩萨的部分,可予以节要处理,回归简要的初衷,

又能肃穆庄严。

2. 学人对密咒的意思并不清楚,因此若改以直接表白的偈颂,反更能增益大众对三宝的恭敬心。以清净句来举说,以便学人唸诵时可知其意,可摄受自心。

二、佛前大供本仪

(一)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与归敬佛法僧三宝

以今日通行之〈佛前大供〉所列,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三称之后,转称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本质上是接近的。由于从中国较早的〈斋佛仪〉来比对,可清楚知道原本仪轨是简要肃穆庄严,因此回归这样的初衷,这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可与开始迎请佛菩萨莅临法会时称念的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合并: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由于十方各地道场本非设定为坛场,因此宜说迎请佛菩萨莅临法会,不再说是坛场。然南无常住十方法所说的法在作为迎请的对象时,法本身也难以吻合受斋食供养的意思,因此迎请佛菩萨莅临法会的仪轨标题须作调整以符合斋食之供养,以此处行迎请的称颂都是使用南无开头,即归敬的意思,因此可知这真正本质是在藉由诵念佛法僧、诸佛菩萨的圣号来归敬佛法僧三宝,所以整个仪轨的行次小标题就订为归敬佛法僧三宝。三称三请也代表内心殷重地归敬。

(二)归敬佛法僧三宝之归敬诸佛菩萨

佛圣号的称念

在仪轨上接续的是称念佛的圣号,仪轨中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对诸佛的称念与迎请。中国人喜从消灾延寿的现世利益着眼,因此多有人依此称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然如果以斋佛仪中归敬三宝的庄严起念,则是否更应以 药师佛显示的佛地功德为主?因此依 玄奘菩萨所翻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5 ,还有隋朝已翻译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 3:南无药师琉璃光王如来6 ,如是合起来考量后,订为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此世间大众之所熟悉的缘故,因此就不作调整。

------------------------------------------

注5《大正藏》册 14,页 405,上 2-3。

注6《大正藏》册 14,页 328,下 5。

再来作调整的是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来是迎请目前住世的十方诸佛如来受斋食供养,方是符合实际;二来是前面起首时,已经有南无十方一切佛。中国人尚简是闻名的,所以当年 鸠摩罗什菩萨也是以此简要之原则来翻译经典,因此《佛说阿弥陀经》在中国广为流传。此处便以斋佛仪肃穆庄严的精神为改订之准绳,就不再列出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总结调整后的结果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菩萨圣号的称念

关于大菩萨的顺序,比较差强人意。这是因为有些版本在五位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中间插入了一个比较不那么适当的清净大海众菩萨7。由于大海众菩萨证量不一、菩萨数不定,而且若非很明确地举列菩萨摩诃萨名,于唸诵者来说无法相应,自难以广大增益对佛菩萨明确的名号与德行之缘想,故而不易生起景仰之情。

-------------------------------------------

注7 现今通行的〈佛前大供〉版本,在称念菩萨圣号的顺序上,各家稍有差异,其中有些是将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放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之前。

在此暂略去清净大海众菩萨,先单独来谈五位大菩萨。由于大家都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且与 释迦古佛有因缘,故倒驾慈航来此,示现为妙觉菩萨;因此于午供仪轨中排序在前。这三位菩萨也是列在传统中国佛弟子崇拜的四大菩萨(或五大菩萨)中。

地藏王菩萨

若单独以 地藏王菩萨摩诃萨的证量来探讨,以本迹因地来说明,是从华严部经典比较能知其梗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与同一部经典之异译本《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说有十个佛剎世界微尘数的诸佛如来来到这世界庄严 毘卢遮那佛的成佛道场,示现为菩萨,其中有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菩萨摩诃萨 8 。在《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也提到了有十个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的菩萨摩诃萨来此娑婆世界示现,其中有 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也有 弥勒菩萨。9

----------------------------------

注8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时,有十佛剎极微等诸佛,各各从本国土来至于此,为欲庄严鞞卢遮那,为众会故,示菩萨形。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如是等众皆来集会。《大正藏》册 10,页 905,中 14-21。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时,有十佛剎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 庄严毘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 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大正藏》册 10,页 909,上 18-24。

由《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的十佛剎极微等诸佛、《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的十佛剎微尘等他方诸佛,与《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的十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来对比,都是以由十个佛剎(佛世界)磨成微尘的数目,比喻来到此娑婆世界的诸佛与菩萨摩诃萨。除了 弥勒菩萨是贤劫当来下生佛外,《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所列菩萨摩诃萨都可能是古佛倒驾慈航的示现。因此可知,地藏菩萨证量确实不可思议。

又考量地藏王菩萨之称号比地藏菩萨较为盛行,而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 1〈序品 第 1〉中也有提到地藏王菩萨10;且中国人多尊称地藏王菩萨,也因为仪轨中多唸诵地藏王菩萨,因此就不予更动。11

-----------------------------------

注9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复有十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文殊师利童子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精进菩萨弥勒菩萨。如是等诸菩萨,十佛世界不可说万亿那由他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大正藏》册 10,页 912,中 22-下 24。

注10《大正藏》册 3,页 291,中 19。

注11 这主要是考量多数人的习惯与喜好。实则不论称念地藏菩萨或地藏王菩萨,用的是中文、梵文或任何语言,地藏菩萨都知道众生是在称念祂,因为众生与佛菩萨是以心相应的,名号只是为摄众所施设的方便。

大势至菩萨

从证量来看,依 大势至菩萨的译名,亦应是邻于佛地的一生补处大菩萨。《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与同一部经典之异译本《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说明了十个佛土世界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都是一生补处菩萨来此世界,有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为首。12

由《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的十佛剎极微等诸佛、《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的十佛剎微尘等他方诸佛、《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的十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说十佛土不可说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说十佛剎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可知经于十佛剎无有二说;而从证量来看,地藏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皆甚为殊胜。

-----------------------------------------

注12《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卷上:有十佛土不可说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彼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尸利童子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慈者菩萨摩诃萨,如是为首。十佛土不可说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尘等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各异世界来集。《大正藏》册 10,页 918,上 4-中 4。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复与十佛剎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微 尘等菩萨摩诃萨俱,皆是一生补处,从余方界来集于此具持三 世如来所说诸法句义无有忘失,通达一切有为无为世、出世法,成就三世诸佛智轮。于念念中现天宫没、受生、出家、修行苦行、诣菩提树、降魔成佛、转正法轮、般涅槃相其名曰: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大正藏》册 10,页 924,下 9-页 925,下 1。

所以实不宜将地藏王菩萨列于清净大海众菩萨之后,因为菩萨证量广及三贤、十地乃至等觉妙觉,故此确实应予斟酌重新排列。建议一种方式是将地藏王菩萨列于清净大海众菩萨之前,另一种则是将地藏王菩萨列于大势至菩萨之前;由于佛菩萨为摄受世间有情,并不存在顺位可言,这两种方式都可。至于顺应世间以显示菩萨的功德庄严面向而言,中国传统佛法多以智、行、悲、愿来论四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与地藏王菩萨,因此这里如果能与传统所说合辙,或许比较理想。这也是在安排诸菩萨顺序时的考量之一。

总结此处对诸大菩萨圣号的顺序改订是: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清净大海众菩萨等探讨

现行的仪轨中有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这和原本〈斋佛仪〉中所称诵迎请的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单纯一句概括有别。这可能是到了民初,后人越加越多所导致的结果。实则以一句称诵简洁代表,可能更符合本意,因此就以南无十方大乘贤圣菩萨摩诃萨来包含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其中菩萨摩诃萨本属大乘,然为了摄受众生对于大乘的尊崇,不至于受人轻慢毁谤大乘的误导等,因此在此特别举出大乘,并且列贤圣。

归纳结论

在此归纳仪轨本仪之归敬佛法僧三宝部分:

※归敬佛法僧三宝(三称三请)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十方大乘贤圣菩萨摩诃萨

(三)十方诸佛赞偈

恭请十方诸佛莅临法会后,大众应至心赞叹佛。然古往法会仪轨,由于多有唸诵咒语,大众称唸时对这咒语本身的意涵难以理解,唯有发音,无法契入真正崇敬三宝的意思。

所以今日就以华文来直接表示对诸佛的礼赞,以呈现供佛现场大众学人的景仰之情。

首先赞叹十方诸佛:

十方无量大雄尊

大悲拔苦度群生

横超竖出成正道

心佛众生本一体

这道出了对十方一切诸佛的赞叹:一切诸佛就是无量无数诸佛,故此用无量;世尊即是大雄尊,以无垠的悲心来拔除众生的一切忧苦,令有情可以横超、竖出,都可以成就正道,彻悟这心、佛、众生本自一体,都是如来藏妙心所摄,从来无有差别。

此中所透露的是由仰信走到证信,让大众知道佛法是应该实证的;这首赞偈就是要表达十方诸佛如来对大众开示悟入如来境界的恩德。

(四)释迦牟尼佛赞偈

其次赞叹娑婆世界教主本师 释迦牟尼佛:

如来愿海难思议

恒沙梵剎济含识

释迦古佛宣法音

今犹现为人天师

归命本师如来尊

三乘菩提证真如

最上妙法报四恩

普熏三有度群萌

如来广大悲心摄受众生的大愿海实在难可思议,在犹如恒河沙般数量的清净梵剎佛土中救济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中说自己很早就已经成佛,是古佛再来这娑婆世界示现 如来人天尊。学人归命本师 释迦牟尼佛,尊敬 如来不可思议的悲心与胜德,修学三乘菩提,求亲证自心真如如来藏,以此最上的妙法传播四方来报答四重恩,普令三界有情都能熏习真实佛法而得以广度众生!

(五)佛力变现普施有情

稽首无上功德主

三界感应通群机

伏愿垂怜现神变

普施十方有情共

依佛力加持,变现广大施食,摄受群生。稽首礼敬 如来无上功德主,于三界众生机缘一切感应摄受,弟子伏愿 如来垂怜众生悲苦,得现不可思议神变,令此施食亦得广遍十方,普施一切有情!

(六)仪轨之圆满

仪轨最后的圆满处,则依成佛为结语,有供佛圆满以及回向。

供佛圆满是:

供佛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回向是:

供佛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亲证菩提皆成佛

三、佛法的总持、咒语

(一)总持为陀罗尼:义、法、咒、得菩萨忍

从经典中看到,佛世时 释迦世尊对弟子们宣演佛法,从第一转法轮的阿含二乘法,第二转法轮的般若义,到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可知 世尊着重在法的实证,因此三转法轮都是以佛法内涵作为重点。大乘法教导菩萨对法的连结是以一串总持提纲挈领、整体勾勒提示,方便记持,因此称为总持,这和一般咒语并不相同。总持,就是菩萨陀罗尼,本身有菩萨法陀罗尼、菩萨义陀罗尼、菩萨咒陀罗尼、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 13;意即不同的陀罗尼虽有偏重的重点,然都是深入佛法的内涵,已超越世间咒语之层次。这样的咒语可见于大乘经典所提出的明咒,如最广为人知的〈楞严咒〉、〈大悲咒〉以及《般若心经》结尾时的一小段咒语。这些咒语本身既有法义的内涵,也有劝勉摄受学人之处,以使学人契入佛法。

------------------------------------

注13《瑜伽师地论》卷 45〈菩提分品 第 17 之 2〉:云何菩萨妙陀罗尼? 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呪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大正藏》 册 30,页 542,下16-18。

(二)如来方便允可弟子持诵世间咒语以治病及守护色身

至于不同于前述总持的世间咒语,如来慈悲为了方便摄受弟子们,也有限度的允可弟子们持诵。依律部说明,原则上修习这些世间咒术、音声,口受诵念本身都是违犯 如来的清净戒的 14;但若佛弟子在学佛法前,已经有熏习相应若干世间咒术(咒语),而这些咒语本质上并不牴触佛法之法义,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治疗、防护色身,如来原则上虽不予鼓励,然可容许弟子唸诵这些咒语。例如要治疗腹内虫子引发的疾病,或宿食不消的问题,行此方便(诵咒)是没有过失的;再比如说在专心阅读书籍与思惟修学时,为防护色身免于外道和毒蛇等危险侵害,亦方便允可弟子诵念世俗降伏外道的咒,或诵念对治毒物(如毒蛇等)的咒 15。这些就是 如来依世间方便以摄受众生,而不是说这些世间咒语本身是如理的。

----------------------------------------

注14《四分律》卷 27,《大正藏》册 22,页 754,中 2-6。

注15《四分律》卷 27,《大正藏》册 22,页 754,中 6-9。

(三)如来成满护法龙天等护持人间菩萨的愿力

佛世时,有护法龙天或夜叉鬼神等各类有情一同闻 佛说法,他们非常愿意护持人间大乘学子,只要学子诵持咒语呼唤,他们就会协助。这是因为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有五十二阶位之多,而尚未三地满心者还没有远离胎昧[编案:此依戒慧直往菩萨说],而且三贤菩萨往往有业障随身,但他们却敢勇猛地一世又一世在人间护持如来正法,因此这些龙天等护法众一方面以同在 如来座下修学的同修情谊而来护持菩萨们,一方面也借以累积自身的功德及福德。如来为了成满护法龙天等护持的心意,便于法会上方便随顺其宣说某些咒语 16。因此,对佛弟子来说,持诵这些咒语是可与护法龙天及鬼神相应而得到护念,乃至遇到严重困厄时诵咒求助。这也是在人间学法时的一个方便,但身为佛弟子自当清楚持咒是为方便行道,不可用来取代佛法的修行。

----------------------------------------

注16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 24 辑:【当你诵陀罗尼的时候,只要诵一种就好;当你诵这个咒的时候,你就被他们所护持。每一种咒都有一群的部族,这是同一个族类,专门来护持某一个目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咒都有一个固定的目的,如果你是为了那个目的而去持那个咒,这一些部族就会完全拥护你。所以诵咒之前,你先要了解这一首咒的目的是要作什么?然后才诵这一首咒。给你这个咒的菩萨或者天、人、天主,他们施设这个咒要来帮忙你,當你誦了以後他們就暗中照顧你。】正智出版社(台北),2019 年 5 月初版三刷。

(四)主导中国佛教的大乘佛法

佛陀在公元前 486 年四月八日示现灭度,以首朝北,预记菩萨乘的般若真谛会在中国震旦发扬于世;在 如来示现灭度一千年后,这禅宗亲证法界实相心的传承,在公元 520 年由禅宗菩提达摩祖师带到中国,而真实的大乘佛法义理则由玄奘菩萨于公元 645 年将经论典籍带回到中国并开始译经工作,使得原本数百年间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法经论真正串连起来。玄奘菩萨翻译佛经的大业与功绩,建立了中国大乘佛法不可撼动的根基;玄奘菩萨楷定了八识正理,让中国大乘佛教从此成为人间佛法的正宗。

宗门有 菩提达摩祖师推弘教典《楞伽经》17,教门也有玄奘菩萨在亲笔著作之《成唯识论》中引证了《楞伽经》18

--------------------------------------------

注17《景德传灯录》卷 3:【(菩提达摩)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慧可)。】《大正藏》册 51,页 219,下 19。《续高僧传》卷 16:【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大正藏》册 50,页 552, 中 20-22。

注18 如《成唯识论》卷 3:【《入楞伽经》亦作是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大正藏》册 31,页 14,下 14-18。

清楚证明了禅宗宗门与大乘教门两者是合辙不悖的。释迦如来教外别传的禅法 19,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未便广传,及至

玄奘菩萨阐述教理,禅法始获得了雄厚支持,而得以在唐宋时代绽放出一花开五叶的佛法光明,辉煌照耀当代及后世学人。可惜的是《成唯识论》义理深远而文字艰深又极简略,《述记》则是旁引博杂又文字简略令人难解,以致大乘佛法妙理不彰,慈恩宗全面性的佛法难以为继;为正法久传故,应有深入之详释出于人间,以利正法久住。

-----------------------------------------------

注19《无门关》:【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正藏》册 48,页 293,下 13-16。

(五)密续的崛起改变了佛法的面貌

相对于中国大乘佛法成为佛法实证与发扬实义之正宗,印度佛法从中世纪密续大量问世后就逐渐没落,最后在公元八世纪左右,密教外道实质地掌控了印度大多数的佛法寺院道场。史学家根据这现象而判断真正的佛法已荡然无存,无论是二乘的声闻、缘觉法,或大乘的真实般若、方广唯识法,后起的密教之密续都与之难以吻合;在这一时期,佛法从兴起到覆灭仅有数百年光阴,此后密教就攫取了天竺佛教所有的资源。

密教的特色在于糅合了原本印度宗教的种种仪轨、气脉明点的色身执取等修炼方式,以及融入了对印度教诸鬼神的崇拜、血食祭拜,供奉大主宰20,口诵鬼神咒、手结密印,乃至力行恶名昭彰的男女双修、恣行淫欲玷辱佛门,而这与当时印度盛行一时、令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坦特罗性爱主义相互关连。这些内容使得密教(祕密教)的附佛邪淫外道本质非常明确无疑,以至于密教虽在名相上都抄袭佛教,然而其所谓的归依、受戒、观行等,无一不是密教自创,内涵皆与佛教相悖,印度佛教从此只存表相而实质已然灭亡。

---------------------------------------------

注20《佛说祕密三昧大教王经》卷 3:金刚萨埵大无畏,具足如是大乐法,于彼一切如来中,一切处为大主宰。《大正藏》册 18,页 457, 下 4-5。

(六)密续传入的影响

密续于唐朝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但是对大乘佛法的本质、总持、法义都难以撼动;这是因为一直有大乘胜义菩萨在中国努力,延续教理和实证的光辉,因此邪谬不如理之邪法很难影响正信的佛教学人。然而,密续所包装的种种密教仪轨,尤其密教咒语(召唤鬼神乃至征求双修),都真伪难辨。古来学人不疑有他,以为密续也是佛陀所传经典,即使并不特别研究、依循密教法义,但在仪轨上则是作了许多方便,就在不清楚这些密咒的本质与义理的情况下,开始逐渐将之置入佛门的日常仪轨中。

从佛门早晚课加入了大量密教咒语,已可见密教邪法的影响力;此外还有佛前斋供(即佛前大供),以及杂入密教施食仪轨的施食法会,如蒙山施食、放焰口等。由于本来清净庄严的佛教仪式,对照于密教的繁复仪轨,反而让一些不明就里的中国法师以为本来的法会不够庄严、仪轨不够隆重,因而开始加入了密咒,一步步慢慢改变了原来的早晚课、午供、施食、超度等清净仪轨,实则是融入了密续所标榜的外道风采乃至紊乱的男女双修等咒语。

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下)

郭正益 、张育如

(七)对佛门仪轨的回顾与探讨

经查唐朝 玄奘菩萨所译经典中,一共有八部是跟陀罗尼与咒语有关的经典。这是 玄奘菩萨依地上菩萨证量对陀罗尼总持的认识而作出的翻译,然而其中这些咒语又因为牵涉的音、义,所以 玄奘大师订定了五不翻 1 原则,因此这些咒语并没有对应的中文意译。

中国从来少有如 玄奘菩萨这样实证高度的菩萨摩诃萨,因此唐朝以降,后世的佛弟子都渐渐地混淆不清,致使密续的鬼神咒、男女双修咒堂而皇之进入佛门日常仪轨中。如莲池法师订定施食仪轨时,就被严重笼罩到无法分辨佛法中唯有三归依,他所楷定的施食仪轨竟然在归依三宝之前加入了归依金刚上师2 ,破坏了如来一再申诫不可违背的三归依 3 ,从而变成彻底无效的归依。

---------------------------------------------

注1《翻译名义集》卷 1: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祕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大正藏》册 54,页 1057,下 7-12。

注2《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归依金刚上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卍 续藏》册 104,页 803,上 4。

注3《大方便佛报恩经》卷 6〈优波离品第 8〉:【尔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受三归戒时,先称法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 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者,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答曰:不成三归。】《大正藏》册 3,页 157,中 17-23。 又,马鸣菩萨造论:《大庄严论经》卷 6:【决定一切智,以怜愍我故,是以说三归,不说有第四。为于三有故,而说三归依,若当第四者,我则无归依。】《大正藏》册 4,页 292,中 14-17。

以明朝莲池法师博览群籍的学力,都无法辨明正讹,乃至被蒙蔽而牴触佛门三归依,则其他大众可想而知。回顾当年 释迦世尊对弟子们宣演佛法,从第一转法轮的阿含经、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到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诸经,可清楚知悉 世尊都着重在法的实证,因此三转法轮都是以佛法实证的内涵为重点,即使是陀罗尼也都是以总持佛法、义理、明咒、得菩萨忍为主旨。后来密教兴起,佛法衰颓,密教挟着外道法入篡佛门,其中明显可见的是密续中出现大量世俗咒语,并且逐渐混入佛教仪轨中。中国受到的影响虽然比较小,但密咒仍旧渗入佛门日常仪轨之中。因此,检讨目前佛门中的仪轨是有其必要性。

从中国法师制定的水忏、大悲忏等忏仪来看,与密教密续欲求世间法的咒语极少相关(可依大悲咒这陀罗尼本身的法、义、明咒、得菩萨忍这四个方面来考量),因此,此二忏仪原则上无须检讨;然若是自行编定、印刷的仪轨本,在仪轨中杂入密教的四归依(于佛法僧三宝之上又加归依金刚上师)等,则与原来仪本之意旨不同,应予审度检视后加以剔除。

四、佛法的供佛赞佛、变食、施食及其缘起

如来具足三十二相、佛身光明显耀,佛世时供佛者能供养到应身如来(应化身),功德不可思议,人人无不欢欣庆慰。然 如来世尊示现灭度后,应化身不现于此人间,于是后世就以佛像来供佛。而恭敬、瞻仰佛像,实际从佛世就已流传,此中缘起将在本节作说明。

又佛法中的施食有诸等缘起,在律部《四分律》中提到,印度当时是以乞食来削减大众对我所的贪着,亦以此来建立对出家僧人的尊崇,以增广信众自身的福德资粮。寺院道场则依如来嘱咐,固定方便施食给护持寺院的护法鬼神众。至于一般僧众之个人施食,则因大众修布施行的缘故,可于多得乞食时,自行施食给鸟兽等有情;这都无特别规范或限定法式。

这个单纯的法式到了密教崛起之后,就逐渐加入了密教咒语乃至外道持器,从这一点可以明了,当时的佛寺已经逐渐丧失佛教原本的清净性与真实义,反而大量使用外来的咒语、持器。在公元八世纪,密教实质地全面并吞天竺佛教之后,密教法便堂而皇之进入佛门,一改佛门的法事仪轨。这从唐朝译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密续,来到不空法师时更加增广的施食内容可知,这些施食仪轨是在密教壮大过程中逐渐纳 入密教典籍的,从密教施食的缘起,乃至相关手印、真言,煞有介事地架构起密教的施食仪轨。因此只要回溯到佛世以及中国引入密续之前的供佛、施食法式,就可以知道当今的仪轨应该如何调整。

本来供佛与施食,在天竺时原则上并无正式的仪轨;供佛斋僧时,是另外准备食物给护法鬼神(于大众座位最末之处留一个空位)。然,后人仰体诸佛世尊摄受众生的悲心,于是在以供养如来为主体的佛前大供仪轨中,也加入给济有情施食仪轨采行密咒祈请如来变食,再由香灯(施食人员)将食物带到施食台,布施有情 4 。然此变食、施食等咒语,如后文详述密教密咒多有暗合双身法之意旨,因此新版法本仪轨改以中文表显之清净句,令与会学人得契合如来悲心施食有 情。底下亦将探讨真正佛法中的变食、施食。

-----------------------------------------

注4 法会大众礼赞诸佛菩萨后,紧接着唱诵密教咒语时,香灯(施食人员)则在这段梵呗诵咒时间中,净手、打手印、以持器(刀、手)从杯饭中挖取七粒饭、走到施食台、放入施食碟、再回到佛前放好持器。以上实施细节,各地寺院道场容或有异,然大体无别。

(一)供佛赞佛、斋僧

供佛斋僧本是佛世时人们准备斋食,奉请如来与大乘菩萨僧(佛乘)及二乘声闻、缘觉僧受食供养,如《阿含经》所载 5 。供佛斋僧之后,如来为大众说法,如是不得颠倒施后请法的次第。6

----------------------------------------

注5 《增壹阿含经》卷 45〈十不善品第 48〉:【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 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大正藏》册 2, 页 792,中 27-下 5。

注6《大智度论》卷 22〈释初品〉:【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即如佛教, 持食着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大正藏》册 25,页 225,中 1-5。

佛世的佛像

如来为了圆满化度因缘,必会示现五事,其中之一是化度父母(即为父母说法)7 ,故摩耶夫人示现为如来生母而后舍报,居欲界忉利天,于是如来上升天上为母说法 8 (如来十号之一有天人师,故知佛亦教化天人,如北传二乘阿含与南传尼柯耶所说)。优填王因如来在天上说法时间甚久,思慕如来,于是请工匠造立佛像;波斯匿王知道了也请工匠造立佛像,于是人间有了两尊佛像 9 。如来在天上为母以及诸天人说法毕,返回人间(亦如《阿含经》记载),优填王请示如来关于造佛像之福德,如来说这福德不可思议 10。这就是后代造立佛菩萨圣像的起源。

-----------------------------------------

注7《增壹阿含经》卷 15〈高幢品第 24〉:【世尊告曰: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与父说法,三者当与母说法,四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别。是谓,迦叶!如来出世当行此五法。】《大正藏》册 2,页 622,下 11-16。

注8《增壹阿含经》卷 28〈听法品第 36〉:【尔时,天上善法讲堂有金石纵广一由旬。尔时,世尊石上结加趺坐,遍满石上。尔时,如来母摩耶将诸天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并作是说:违奉甚久,今来至此,实蒙大幸,渴仰思见,佛今日方来。是时,母摩耶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释提桓因亦礼如来足,在一面坐。三十三天礼如来足,在一面坐。】《大正藏》册 2,页 705,中 30-下 7。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 3〈论议品第 5〉:【尔时,如来为母摩耶夫人并诸天众说法九十日,阎浮提中亦九十日不知如来所在。】《大正藏》册 3,页 136,中 17-18。

注9《增壹阿含经》卷 28〈听法品第 36〉:【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是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而供养。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时,波斯匿王而生此念:当用何宝,作如来形像耶?斯须复作是念:如来形体,黄如天金,今当以金作如来形像。是时,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大正藏》册 2,页 706,上17-26。

注10《增壹阿含经》卷 28〈听法品第 36〉:【余福不可计,其福不思议,名闻遍四远,造佛形像福。】《大正藏》册 2,页 708,中 11-12。

面对佛像奉请诸佛受供

如大乘经典所说:佛示现入灭后供养佛的形像,与佛在世之供养功德等无有异 11。后世崇尊如来,于是道场中安立佛菩萨圣像,寺院常住僧人中午进食前先进行午供。依如来示现人间时是日中一食,过午即不受用饮食,所以午供宜在中午前一小时开始,至迟应以十分钟为度(然若有其中施行法事缘故,亦可稍微挪后,然须在正午之前上供,勿延至中午方行),备妥食物供佛,届时亦依如来嘱咐施食鬼神有情。

至于信众在家中供佛,则时间比较宽松,如来悲悯有情故,任何时间都可以受供。供佛物品亦较无受限,然不清净食物、残食等不应上供。

------------------------------------------

注11《优婆塞戒经》卷 5〈净三归品第 20〉:【若佛在世及涅槃后,供养果报,无有差别。】《大正藏》册 24,页 1061,下 6-7。

赞佛

唐朝义净法师(公元 635 年-713 年)《南海寄归内法传》叙述留学印度见闻 12,其中受斋轨则说明僧人受斋之前须先赞佛:午斋时间到,大众一心庄重,端坐合掌各自于心礼敬赞佛,或由一人在佛像前长跪合掌,大声清楚地赞叹如来功德而不杂他言 13。可知斋僧虽然是请僧受供,但是以赞佛为主体,更无其他密咒、世间咒。如是以称扬如来功德,令所有参与者都发无上心。

斋僧尚以赞佛为主体,推而知之,佛前大供更当赞佛。

因此本次新版〈佛前大供〉之十方诸佛赞偈、释迦牟尼佛赞偈都符合赞佛之宗旨,能令与会大众清楚赞叹如来的功德。

-------------------------------------------

注12 义净法师仰慕东晋法显法师、唐朝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高风,于公元 671 年从海路南行,673 年抵达东印度,历三十余国往来参学,留学那烂陀寺十一年。公元 695 年,离开今日苏门答腊,归抵洛阳;公元 700 年,组织译场。义净法师的译述虽遍三藏,但对律部典籍的翻译将近两百卷,着力甚深;译事余暇,常细心教授学徒日常重要律仪,严守规矩。因此,后人从义净法师的译述文字,当可相当推溯到佛世乃及密教并吞佛教前的清净法事或行仪。

注13《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1:午时既至普就尊仪,蹲踞合掌各自心念,礼敬既讫食乃同前。或可别令一人在尊像前长跪合掌大声赞佛(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竪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

尔,何独道胡),唯叹佛德不杂余言。《大正藏》册 54,页 210,中 4-8。

(二)佛法中的变食

佛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有于相于土自在的功德力,能随心所欲变现物质,食物自在其列。

文殊师利菩萨之变食

在佛经中,倒驾慈航的文殊师利菩萨以一钵饭变现布施僧众,由于檀波罗蜜无量功德的缘故,香美众味取不可尽,充饱大众钵食不减 14,甚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钵食,犹不能尽 15 。

------------------------------------------

注14《大方广宝箧经》卷 2:【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见一小鉢其食满中。佛告我言:速打揵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鉢食当与谁耶?佛语我言:汝勿虑是。设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鉢食,犹不能尽。何以故?是文殊师利力所持鉢,文殊师利有檀波罗蜜无量功德。我闻佛语,便打揵槌集比丘僧。时此鉢食不相和杂,香美众味取不可尽,充饱大众鉢食不减。】《大正藏》册 14,页 473,上 1-10。

注15《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 1:【时,佛告阿难:汝宁察讲堂上不乎?阿难白佛:唯然,世尊!已见满鉢之食在讲堂上。佛告阿难:汝挝揵椎聚比丘众。我白佛言:唯然,世尊!大比丘众其数甚多,一鉢饭食何所足乎?佛言阿难:且止,默然而行。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人,百千岁共食此饭终不耗减。所以者何?文殊师利圣旨神化,令此鉢食无有尽时,文殊师利智慧具足神通所立,兴造布施以度无极。】《大正藏》册 14,页 458,下 13-21。

维摩诘菩萨遣化菩萨取一钵饭

同样倒驾慈航的维摩诘菩萨,变现一位化菩萨到香积国取来一钵饭,有僧见已心起疑惑,小小一钵如何饱足大众?这位化菩萨说: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16

童子供养如来,如来变食

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中,也说明了佛不可思议的威德力。当时,有一童子以一钵食供养如来,钵食亦不耗减,再次第供养诸大众,是会菩萨、声闻咸受其食,悉皆饱满,食犹未尽 17 。

------------------------------------------

注16《维摩诘所说经》卷 3〈香积佛品第 10〉:【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 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鉢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大正藏》册14,页 552,下 9-20。

注17《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 2:【时,彼童子即诣佛前礼世尊足。智王苾刍将所乞食授其童子,而告之言:汝以此食供养世尊及诸大众,当令汝得无量福聚。是时童子如苾刍言,即捧其食添世尊鉢;食犹未尽,然后次第供诸大众。是会菩萨、声闻咸受其食,悉皆饱满,食犹未尽。】《大正藏》册 15,页 434,下 23-29。

由此当知,诸佛如来以及八地以上菩萨都有不可思议的于相于土之自在力,何劳大众持咒方能变食?更不必说变食真言等乃是暗合双修法的密咒;且密续规范主法者、变施食者皆必须受密教之四归依(归依密教金刚上师为先)、三昧耶戒(依密教金刚上师传戒)、密教灌顶(受密教金刚上师之无上瑜伽灌顶),如此既缠缚于蕴处界诸法,又破坏了佛法的清净归依,连最基础佛法正见都付之阙如,如何可与诸佛菩萨相应,而得如来垂怜施予变食?

综上所说,佛法的变食要在仰赖佛菩萨的威神力,与会大众若诵变食咒,应在表显佛菩萨的悲心;但若咒句的本身并无佛法的真实义或是诸佛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悲心,则即使诵咒也不能真实利益到鬼神众乃至一切有情。

(三)佛法中的施食

● 施食大众

从佛法典籍中的变食典故可知,诸佛菩萨以威德力变食后,更安乐一切大众,令诸菩萨、声闻、天、人等,至于人数可及十二亿菩萨、八万四千声闻乃至更多,供食七日,令众悉皆饱满而食犹未尽 18。因此将施食对象广及天、人、鬼、傍生,这都是依于佛菩萨的广大愿力及慈悲心,以广施众生的因缘,加深、加速有缘众生修学佛法的进程。诸佛如来心系众生,欲与众安乐,后世佛弟子亦当仰体佛意,施食鬼众及至诸有情。

----------------------------------------------

注18《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举鉢品 第 3〉:【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今且听斯,善思念之!莫能胜幢如来诸声闻众八万四千,菩萨大士十二亿众。其佛世尊于五浊世演三乘教,有一比丘而为法师名曰慧王。于时比丘慧王所得分卫食饍,授与幼童而谓之曰:『童子!受斯分卫之具,供养如来!』寻即受之,已满佛鉢,食不减损;次与声闻八万四千,菩萨十二亿;佛及圣众,皆悉充饱。如是之供至于七日,饭则如故亦不损减。于时幼童踊跃欢喜善心生焉】《大正藏》册 15,页 412,中 21-下 14。

揆诸现行佛前大供仪轨,其偈颂偏重在变食;为了能够体现广施众生的布施本意,今将偈颂文句调整为佛力变现 普施有情,并以文词明确显示清净施食的意思,这不但是如理的作法,也符合佛法教化世间的目的。

● 施食先亡与鬼神众

关于施食典故,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曾说明:佛陀令弟子普施众生,然未食前先上呈施食,这在律典中并无明定如是教诲。至于将一盘食物施予先亡(已亡故的先人)以及诸神鬼等应受食之类有情众生,这缘从灵鹫山而起,如佛经所说。施食时可由施食者将食物带到上座(和尚、寺主等)前(右膝着地),由上座以叶片沾洒净水后祝愿:以今所修福,普霑于鬼趣,食已免极苦,舍身生乐处。菩萨所受用,无尽若虚空,施获如是果,增长无休息。然后由施食者将食物带出,置于幽僻处林丛下、或河池内,施于先亡者。(在中国江淮地方,设立斋食之后,有另外安置一盘食物,就是这个法式。)19

---------------------------------------------

注19《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1:【圣遣普施众生,未食前呈,律无成教。又复将食一盘,以上先亡及余神鬼应食之类,缘在鹫山,如经广说。可将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洒,而呪愿曰:以今所修福,普霑于鬼趣,食已免极苦,舍身生乐处。菩萨所受用,无尽若虚空,施获如是果,增长无休息。持将出外,于幽僻处林丛之下、或在河池之内,以施先亡矣。江淮间设斋之次,外置一盘,即斯法也。】《大正藏》册 54,页 210,上 14-25。

至于对鬼神等众生之施食,经中有提到几个缘起:一是圹野(旷野)鬼神众,一是鬼子母众,一是金翅鸟。这牵涉到中文的供养偈: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20 考证如下:

----------------------------------------------

注20《毗尼日用录》,《卍续藏》册 106,页 109,下 9-10。

1.施食圹野鬼

在《大般涅槃经》卷 16〈梵行品 第 8〉说到:有一鬼神名叫圹野(旷野),纯食肉血、多杀众生。当时 如来正教化当地鬼神,但这位圹野不受教化,于是 如来便化身作大力鬼,倾动他的宫殿,圹野和他的眷属本来还想要和 如来对抗,然而一看见 如来时就失了心念,惶怖趴地,迷闷昏倒。如来慈愍手摩其身,圹野起来后感谢 如来慈愍赦他过失;如来再还复佛身,为他说法,令他受不杀戒。圹野鬼就问 如来:我及眷属从此以后受持戒法,没有血肉为食,应当如何存活?如来就说:会敕令声闻弟子,在修行之处所,悉当施与你们饮食。以这样的因缘,如来为诸比丘制如是戒,常应当施这些圹野鬼饮食。如来为了要调伏众生的缘故,如是示现种种方便。21

---------------------------------------------

注21《大般涅槃经》卷 16〈梵行品 第 8〉:【善男子!如我一时,游彼圹野、聚落丛树,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圹野,纯食肉血多杀众生,复于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鬼神广说法要;然彼暴恶、愚痴无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时将其眷属,出其宫殿,欲来拒逆。鬼见我时,即失心念,惶怖躄地,迷闷断绝,犹如死人。我以慈愍,手摩其身。即还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还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愍心,赦我愆咎。』即于我所,生善信心。我即还复如来之身,复更为说种种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杀戒。即于是日,圹野村中,有一长者次应当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为长者,更立名字,名手长者。尔时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当云何活?』我即答言:『从今当勅声闻弟子,随有修行佛法之处,悉当令其施汝饮食。』善男子!以是因缘,为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从今,常当施彼圹野鬼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当知是辈,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党眷属。善男子!如来为欲调伏众生故,示如是种种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大正藏》册 12,页 460,下 1-24。

又复将食一盘,以上先亡及余神鬼应食之类,缘在鹫山,如经广说。可将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洒,而呪愿曰:以今所修福,普霑于鬼趣,食已免极苦,舍身生乐处。菩萨所受用,无尽若虚空,施获如是果,增长无休息。持将出外,于幽僻处林丛 之下、或在河池之内,以施先亡矣。江淮间设斋之次,外置一盘,即斯法也。】《大正藏》册 54,页 210,上 14-25。

施食鬼子母眷属

在《杂宝藏经》卷 9 说:佛世时有一位鬼子母,她有一万个儿子,个个都是大力士。由于这位鬼子母非常暴虐,经常杀人类的孩子来噉食,人们便仰告 世尊,世尊就将这鬼子母最小的儿子藏起来。鬼子母遍寻不着,听闻 如来有一切智,于是来到 佛前请示,佛说:妳有一万个儿子,现在只失去一子,何故苦恼愁忧?而世人才只有一个,或者五个、三个孩子,妳却下手杀害他们。鬼子母于是对 如来承诺,只要找回幼子,就不再杀害世人的小孩。佛说:只要妳能受三归五戒,尽寿不再杀生,就将孩子还给妳。于是鬼子母就受了三归五戒。22

-------------------------------------------

注22《杂宝藏经》卷 9:【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闍迦妻,有子一万,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字嫔伽罗,此鬼子母凶妖暴虐,杀人儿子,以自噉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世尊尔时,即取其子嫔伽罗,盛着鉢底。时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 得,愁忧懊恼,传闻他言,云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问儿所在。时佛答言:汝有万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恼愁忧而推觅耶?世间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杀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嫔伽罗者,终更不杀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见 嫔伽罗在于鉢下,尽其神力,不能得取,还求于佛。佛言:汝今若能受三归五戒,尽寿不杀,当还汝子。鬼子母即如佛勅,受于三归及以五戒。受持已讫,即还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叶佛时,羯腻王第七小女,大作功德,以不持戒故,受是鬼形。】《大正藏》册 4,页 492,上 13-29。

鬼子母有时翻译为诃利底药叉女或呵利底母等。唐朝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1 的〈九、受斋轨则〉中,提及斋僧之法,也有提到另备一盘食施给呵利底母(鬼子母)。由于她过去世曾发邪愿食尽王舍城中的所有赤子,于是 舍报之后生为药叉(夜叉),生五百儿(《杂宝藏经》说一万),日日食啖王舍城中男女。如来就以方便度化她受三归五戒,于 是鬼子母请示 如来:她儿子以后吃什么维生?如来就说:比丘住的寺院会每天施食,让你们充飢。因此,天竺的寺院每于门屋处或食厨边,素画鬼子母像,每日于前供食。鬼子母本身是四大天王部众,有大势力;世人如因疾病而无子,也可供食求子,都可如愿。这些如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说。23

-----------------------------------------------

注23《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1:【施主乃净洗手足,先于大众前初置圣僧供,次乃行食以奉僧众。复于行食末安食一盘,以供呵利底母。其母先身因事发愿食王舍城所有儿子,因其邪愿舍身遂生药叉之内,生五百儿,日日每食王舍城男女。诸人白佛,佛遂藏其稚子名曰爱儿。触处觅之,佛边方得。世尊告曰:汝怜爱儿乎?汝子五百,一尚见怜;况复余人一二而已。佛因化之,令受五戒为邬波斯迦。因请佛曰:我儿五百今何食焉?佛言:苾刍等住处寺家,日日每设祭食,令汝等充飡。故西方诸寺,每于门屋处或在食厨边,素画母形抱一儿子,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于前盛陈供食。其母乃是四天王之众,大丰势力。其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广缘如律,此陈大意耳。】《大正藏》册 54,页 209,中 3-19。

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行菩萨道时,就曾摄受金翅鸟,令金翅鸟王持斋,不再吃龙,如《菩萨本行经》卷 3 说金翅鸟等受持佛法之事 24。在 佛陀出世弘法时,金翅鸟也受 佛陀教化而来护持佛法,如《佛说海龙王经》〈金翅鸟品〉所说 25;经典中说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其中的迦楼罗 就是金翅鸟。因此施食时,亦同于圹野鬼神、鬼子母及其眷属等,一体摄受施食。

----------------------------------------------

注24《菩萨本行经》卷下:金翅鸟王亦复说言:『今此龙王是我之食,我今持斋摄身口意,无伤害心而不食之,我得福多。』大正藏》 册 3,页 123,下 16-18。

注25《佛说海龙王经》卷 4〈金翅鸟品 第 16〉:【尔时四金翅鸟王,各与千眷属俱而白佛言:今日吾等自归命佛及法、众僧,自首悔过前所犯殃,奉持禁戒,从今日始常以无畏施一切龙,拥护正法,至 佛法住,将顺道法到于灭尽,不违佛教。】《大正藏》册 15,页 151,中 27-下 2。

综上所说,如来变食一钵食不可思议,能广施众生。又,如来嘱咐护持寺院道场的诸鬼神众可得受食,是故推而广之,世间一切鬼神都可因 如来的佛力加持神变而得到食物,乃至更广及一切有情都可凭借此施食而获得利益安乐。

(四)施食原则之建议

● 舍弃密咒、手势、持器

上文所引经文中,清楚记载佛菩萨变食所用到的工具只有钵,而钵只是用来盛食;除此之外,并无戒指、剑指等手势,也无结种种手印及诵咒,亦无刀、手等外道器皿。唐朝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所叙述的施食,同样是仅有携食到施食处(最多是先由上座祝愿);从这里延伸来看,施食鬼众的同时,食物本体实际上亦施予鸟兽虫蚁,即广及诸有情。

● 食物内容应有主食及配菜

目前的佛前大供仪轨之实施(含施食)多是 佛前只上供菜,另于佛前香案置一小供碗的饭;韦陀菩萨前供饭、供菜;出食时由 佛前香案上的供饭中挖取七粒饭去施食处(以持器刀、手)。从这个备办看,供饭本意应是供佛,但为了后续施食鬼众及请佛变食仪轨,故不置于佛前,而是放在佛前的香案边,出食时即从中挖取七粒饭,持去施食。(各道场供菜供饭的摆放位置或许有差异,但都同样是从供饭中持以施食。)此不如理处是:(1)佛前其实未供饭,(2)分取本应供佛的食物。

故供佛及施食应调整为:佛陀、韦陀菩萨、施食用,均各备主食及配菜;凡五谷类均可作为主食。若论备食数量,当以佛前最多,韦陀菩萨前次之,施食处更次之。(施食用者于出食前宜先放置在佛前香案侧边。)

施食的配菜,考虑到施后撤下若由道场人员食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以及依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述施食之物可施予鸟兽虫蚁,则施食的配菜可使用有香气、又不会很快腐败的食物(例如松子等干果类)。至于供奉汤水,则须斟酌(蒙山施食除外),一般应避免之,以免端取时不小心泼洒出来,或破坏法会庄严。

● 施食时间

如上所引,对鬼子母之施食是早餐时,乃至只要鬼子母想要吃食亦应施予;对圹野鬼当常常施予。亦即施食鬼子母及圹野鬼,不限早中晚可常行之。依此精神推之,对金翅鸟乃至诸有情的施食,允可比照鬼子母、圹野鬼。如此应是符合 世尊一体摄受的悲心。至于早中晚施食,主要是有常住的寺院可行之,其他道场可依自身状况斟酌。

● 主法法师祝祷

目前午供法会比较常见的作法是施食人员以外道持器、密教手势及密咒,在大众同唱变食咒声中,将食物持出施食。然依上文所引经文,变食乃是依诸佛如来的威神力,而非大众同诵密咒可实现。复依唐朝义净法师所述,施食亡故者缘起于灵鹫山;行者先携食物到上座前,经上座祝愿(以今所修福,普霑于鬼趣,食已免极苦,舍身生乐处。菩萨所受用,无尽若虚空,施获如是果,增长无休息),再带到林丛、河池行施。依此精神,施食之物祈请 如来变食之后,由主法法师祝愿(口 出祝祷词),再由行者持到施食之处,允为合理。另,仪式的主从关系也应回归佛世精神,以供佛为主,施食是附属,故由主法法师口诵祝词祷之,圆满法事仪轨。

● 施食作业应回归庄严简要

1.、服色应自庄严:若非一般寺院的出家众有僧服庄严,则施食人员应以服色自庄严;至于是否搭衣,可视道场或场合决定。

2.、出食时间:在唱诵佛力变现 普施有情偈句时, 礼佛三拜之后,开始出食。

3、出食位置:应在香案近处(香案的位置应在佛前)。施食人员不需行一大段路,就可到达佛前香案,直接端取整盘食物,携到主法法师前祝愿,再带出去施食。

施食时,作意是以佛心相应的慈悲心念来施食(不须打任何手印或手势)。又由于 释迦如来应允鬼子母得受佛弟子施食,以及诸佛如来悲心普及一切有情,因此施食人员可诵偈 两首:(1)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满。(2)汝等有情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有情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施食与有情,皆共成佛道。

作业完成后,施食人员不须回到佛前的出食位。

撤食作业:由各道场自行决定何时撤回施食。

4、撤下的食物,古时是可置于泥地上、丛林下、河池内,实质上是转而施予鸟兽虫蚁;但现代道场不一定位于山林旷野,若效法古代作法,当会带给邻居困扰;但也不宜将施食作厨余处理(佛弟子应当惜福)。因此,施食之物宜选择带香气且不易快速腐败之物,如此施食之后可选择适当方式转施予鸟兽虫蚁,允为理想。

● 有关香案及施食台

香案是用来放置香炉的桌子,而施食的食物需祈请佛菩萨变食,因此出食前将之放在佛前香案边是合宜的。施食台也就是施食的位置。依唐朝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天竺寺院施食鬼子母,每于门屋处或在食厨边(门屋,即古时院落的第一进,也就是大门)

26。又,中国施食先亡时,施食人员携食物至上座前(以叶片沾洒净水并祝愿),再带到僻静处(丛林下、河池内)布施野外鸟兽鱼类旁生。承上可知,施食原本并未结合斋佛仪,仅是由施食人员直接将食物施于寺院边区。到了后世,施食结合供佛及密教变食,施食台就直接设在佛殿外,施食人员可以在大众梵呗时完成施食作业。

--------------------------------------------

注26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 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请参考:《何为四合院》,(撷取日期:2020/9/28)

若秉持 世尊及大乘慈悲精神,施食台可设在佛殿外,大众供佛礼赞之后,祈请 如来变食,施食有情、同入佛道;然今日位于都会的大楼道场亦多,则可依古时施食精神,随各道场空间条件,选择于顶楼、天井、阳台、或适宜之处施食。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一般施食台的台身,有的是镌刻七佛佛号或是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施食与鬼神,皆共成佛道。唵 穆力陵娑婆诃,本质上较不如法。建议未来若有寺院设置施食台时,(1)可依本文所说,设在佛殿外。(2)台身不宜镌刻七佛佛号或密咒,这是由于佛号镌刻在施食台的台面下,比较不如法,且密咒本身意义不为大众所知。因此,建议于施食仪轨中去除这些密咒,并依 如来摄受众生的悲心,将施食鬼神扩及所有有情,如汝等有情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有情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施食与有情,皆共成佛道,即可圆满。

五、密教施食仪轨

在开始对密续咒语进行辨别与讨论之前,前文先厘清了佛前大供所牵涉的中国施食仪轨的由来;经查该仪轨始自唐朝译出的密教部典籍密续,如前所说,施食仪轨在佛世时并没有繁复的仪轨,但这并不妨碍此处的探讨,因为可由此文的解析来厘清佛意,并且建立一个合乎佛法慈悲摄受有情的仪轨风貌。同时,由于施食也牵涉到目前许多佛门仪轨,所以这个讨论是个很好的开端。

● 施食仪轨─不空所译密续为本源

唐朝大量翻译的密续中,有关施食部分最早可见唐朝译师实叉难陀(公元 652 年-710 年)的《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古字然通燃),另一异译本则是由后来密教不空法师(公元 705 年-774 年)所译的《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这两部密续内容稍有不同,然皆叙述同一个密教施食的缘起故事;两部密续皆可于现在中华电子佛典搜寻得到。这两部密续译本可说是相当清楚说明了施食,因此可视为密教施食的典籍;其中不空译出的内容又较实叉难陀版本完整,可看到比较完整的〈施食真言〉咒语内容。这两部译本的叙事是:阿难尊者在夜里遇到了一饿鬼(其名有面然和焰口两个版本),他恐吓阿难必须依言施食给许多野鬼以及仙人,否则阿难很快就会命终。阿难翌日请示如来,于是有了施食以及相关密咒的诞生。

由此连结来看不空翻译的四部有关施食的密续:除了前面提及的《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之外,还有《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以及《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这些密续如果以最早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年代来看,他是在武则天证圣元年乙未(公元 695 年)先开始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到圣历二年(公元 699 年)才译完,因此这施食密续译为中文的时间应在此之后。由上可研判这施食密续出现在天竺的时间不会晚于七世纪末,之后流传到西域,而为当时在西域的实叉难陀法师所知。然而这类施食的密续并没有停止发展,大致可知持续编纂到八世纪,这使得不空法师到天竺寻找密续时,发现施食部分有了更多的增广。不空法师本是协助金刚智法师翻译密续,后来他游学于天竺,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五年(公元 746 年)回到长安,以他为主译,从事密续翻译,如是至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以署名唐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来看,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和《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这应该是不空法师比较早期的译著。至于不空法师住到大兴善寺是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等到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李豫授予不空法师特进试鸿胪卿,赐号大广智三藏;因此以特进试鸿胪卿署名来看,这《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和《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是不空法师后期翻译的密续。其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囊括了缘起(阿难遇饿鬼的故事)、仪轨、密咒,中国佛教许多法师信受而截取了当中的密咒用以施食,乃至逐渐普及而建立起通行的施食仪轨,以及形成了著名的放焰口、蒙山施食等法会,甚至本文前已讨论的佛前大供仪轨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密咒。这可说都是依不空所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而建立的,也可说不空在《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提及的手印及其对应的真言非常繁多,令中国法师们产生了迷惑所致:

1.破地狱印及(破地狱)真言

2.召请饿鬼印及(召请饿鬼)真言

3.召罪印及召罪真言

4.摧罪印及摧罪真言

5.定业印及净业真言

6.忏悔灭罪印及忏悔真言

7.妙色身如来施甘露印及施甘露真言

8.开咽喉印及开咽喉真言

9.发菩提心(印)及(发菩提心)真言

10.受三昧耶戒印及(受三昧耶戒)真言

11.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及施食真言

12.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及变食真言

13.普供养印及(普供养)真言

14.奉送印及金刚解脱真言

由于这和中国佛教界本来不重视咒语全然不同,因此有需要针对不空所译的施食密续来作探讨。

(一)密续施食之缘起

佛门瑜伽焰口施食的起源,在此以不空译本《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来探讨,此处节录一小段来作分析,先说密教施食缘起的故事:

尔时,阿难独居静处,念所受法。即于其夜三更已后, 见一饿鬼名曰焰口,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髼乱,牙爪长利,甚可怖畏;住阿难前,白阿难言:汝却后三日,命将欲尽,即便生于饿鬼之中。是时,阿难闻此语已,心生惶怖,问饿鬼言:大士!若我死后生饿鬼者,我今行何方便得免斯苦?尔时,饿鬼白阿难言:汝于来日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饮食、并余无量婆罗门仙、阎罗所司业道冥官,及诸鬼神先亡久远等所食饮食,如摩伽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七七斛饮食,并为我等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等辈离饿鬼苦,得生天上。阿难见此焰口饿鬼,身形羸瘦枯燋极丑,口中火然其咽如针,头发髼乱,毛爪长利;又闻苦语,甚大惊怖,身毛皆竖。

即至晨朝,从座而起,往至佛所,右遶三匝,顶礼佛足,身体战栗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救我苦!所以者何?昨夜三更经行静处,念所受法,见焰口鬼而语我言:『汝过三日,必当命尽,生饿鬼中。』我问鬼言:『云何令我得免斯苦?』饿鬼答言:『汝若能施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无量饿鬼、婆罗门仙、阎罗所司业道冥官、及诸鬼神侍从、眷属先亡久远,平等普施饿鬼饮食。汝等增寿。』白言:世尊!云何能办无量饮食充足?27

-------------------------------------------

注27《大正藏》册 21,页 468,下 25-页 469,上 20。

从上文来看其不合逻辑与背离佛法之处:

首先,阿难身为 释迦如来的侍者,有正知正见,又至少是断尽三缚结的声闻初果,但是这位饿鬼焰口显然完全不懂佛法,才会来恐吓阿难三日后死堕饿鬼道。这违背了 佛所说声闻初果永不堕恶道(饿鬼、畜生、地狱道)的圣教,阿难岂可能信受其恐吓!显然这部密续所说不是佛法,纯属杜撰。

再者,大士在佛教中是对大菩萨的尊称,阿难身为佛弟子,虽不轻任何人,却岂有称呼饿鬼大士之理?如果是大士,即大菩萨,必然会说如理之法,亦必具有世间福德,不可能成为缺食的饿鬼;而且文中为何未见这位大士说出阿难将堕入鬼道的任何前因呢?为何未教导阿难如何清净忏悔、消除过去所造业障呢?如果来者真是大士,即使示现为饿鬼,也必有地上菩萨持十大愿的慈悲及证德,令见 者欢喜,为何阿难却感觉惶怖、惊怖、战栗呢?而且就算侍者阿难将会堕入饿鬼道,则 释迦牟尼佛必定早知并为作种种方便,以解决其困难之境,何待饿鬼现身之后,方为阿难说之?又该大士要求阿难以施食功德免于饿鬼果报,然阿难尊者作为本师 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又誓愿护持法藏,平时又多利乐众生,如是功德福德难可计算,岂是施食饿鬼的福报所能相提并论的,何须另行建立一施食饿鬼之法才能免堕饿鬼道?这显然毫无道理。

此外,这位大士要求的布施对象是无数恒河沙的饿鬼、婆罗门仙[编案:鬼道中之一类],然而以供养功德而论,供养报恩田(父母、师长等)及功德田(佛、菩萨、缘觉、四双八辈)的功德远大于施给贫穷田,所以即使是对本师 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声闻圣众弟子来作供养,都比对一般的凡夫贫穷田行施所得福德来得殊胜,因此如果只是考量福德的增长,又何必要特别将施食对象设定为饿鬼及婆罗门仙呢?对 贤圣僧行供养岂不是福德增长更多吗?

再从三乘菩提来看文本不合正理之处:

1. 依二乘正理,既然阿难尊者已断除我见,三缚结断者至少是声闻初果,当知声闻初果舍寿后必定生天,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取证阿罗汉,如何还有饿鬼道之果报?密续如何扭曲佛法而说尊者三日后堕入饿鬼道之理?

2. 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中,释迦如来说阿难尊者已经无量劫来修学大乘法,并授记其将来成佛时的佛号国名等,而且阿难将是诸圣弟子中最早成佛者。既然阿难尊者深知三界六道轮回之理,对因果业道的正理无有迷惑,如何可能被此饿鬼道众生一吓就心惊胆跳,甚至越看对方身相越怕,还身毛皆竖,这根本没有道理。

3. 又以华严部之《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述说大乘菩萨因缘时,提及阿难尊者久修六波罗蜜,已近佛菩提:复有无量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连、须菩提、罗睺罗、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 优波离、阿那律、离婆多、阿难、提婆达多、跋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土现声闻形。 28 显见阿难尊者实际是大菩萨示现为声闻身,绝非等闲。而此密续却将阿难尊者当作随意可以欺罔的众生,如何成理?

以上所论,可知这施食真言出处的密续,必是密教所伪作的经典,其内容无一可信。当知,施食饿鬼一事若是这么重要,阿难尊者必在结集《阿含》时提出,不必待一千多年后,才由密教产出密续说明之。

(二)密续规范:施食者须是受过灌顶之密教上师

密续以施食真言召请诸佛菩萨加持,布施救济饿鬼有情众,这样的心地不好吗?请见不空所译的密教真意,《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佛告阿难:若欲受持施食之法,须依瑜伽甚深三昧阿闍梨法;若乐修行者,应从瑜伽阿闍梨,学发无上大菩提心,受三昧戒,入大曼拏罗,得灌顶者,然许受之;受大毘卢遮那如来五智灌顶,绍阿闍梨位,方可传教也。若不尔者,递不相许。设尔修行,自招殃咎,成盗法罪,终无功効!若受灌顶,依于师教,修习瑜伽威仪法式,善能分别了达法相,故名三藏阿闍梨,方得传斯教也。29

----------------------------------------------

注29《大正藏》册 21,页 469,下 16-25。

上述密续文字明言,凡是自学施食者都犯盗法罪,施食无效。这密续规定施食的法师都必须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此处译为三昧戒),进入大曼荼罗(即是坛场,此处的入大曼拏罗), 受密教灌顶,绍继密教上师位;这样修学无上瑜伽有成者,才可成为密教的三藏上师(阿闍梨),才可行施食法。因此, 根据这密续的规定,一切施食的学人都必须修学密教法。然中国佛教道场实际上本是大乘道场,并非是密教道场,则凡是口诵相关的施食密咒等等,难道都变成了盗法罪?若不是修学密教者,无受四归依、三昧耶戒、密教瑜伽灌顶,则依此密教法所行的施食,依密续单方面之说法,全都无效,而且是非法。然佛教古来即有施食之法,并没有这么多繁复的咒语(如果施食给旷野鬼等众生时需要配合咒语,世尊一定会教导)。

因此若施食时坚持要施行密咒者,便得依该密咒之原来出处密续之规定,必须寻找密教上师,受四归依、三昧耶戒、瑜伽灌顶;然如是都违背了 佛的教法。佛法是清净三归依、五戒、菩萨戒,远离淫欲;灌顶则是十地法王子位受职时,方受诸佛如来放光灌顶,迥异于密教之所说。

因此根据这施食密咒的密续规定来看,皆是在表白:这施食咒是密教法,不是佛法中布施波罗蜜的胜法;且任何学人都必须先礼敬密教上师,才能够修学密教的施食;这样形成了四归依,而不同于佛法的三归依。然而密教盗用佛法名相伪造如是经典笼罩学人的结果,就连明朝莲池法师也为之困惑而不敢改订。殊不知密续所设施食法的目的,是要转佛教学人去归依密教,施食者必须受密教上师所传授的三昧耶戒,一生以密教上师马首是瞻;以后还得入密教坛场受无上瑜伽灌顶,即男女双修,如是令佛教学人降伏归顺于密教,而不再是佛弟子,这才是该密续包裹施食法的本意。

(二)不空译本的〈施食真言〉

不空译本的〈施食真言〉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次为汝等受三昧耶戒印,以二羽缚忍愿申如针,真言 曰:唵(引)三昧耶萨怛鑁(二合)。今为汝等受三昧耶戒竟,从今已去,能令汝等,入如来位,是真佛子,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次结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左羽想持器,右羽弹忍禅,想于左羽掌中有一鑁字,流出种种无量甘露法食,即诵〈施食真言〉曰:唵(引)萨嚩怛他誐多(一)嚩路枳帝鑁(二)婆囉婆囉(三)三婆囉三婆囉(四)吽(五)。 30

-------------------------------------------

注30《大正藏》册 21,页 471,中 13-23。

此段文字有二处值得注意:

(1)它的仪轨流程是,先受密教三昧耶戒印之后,才结施食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及诵此施食真言。

(2)与现今通行的施食真言对照,此真言多了鑁 婆囉婆囉,至于其前后文字则跟现在佛门所诵的施食真言是一样的。有关鑁字的意思,请见下文说明。

(三)密续: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方得施食

关于密法中施食者必须受三昧耶戒,在此再作一说明。

不空译本的密续很清楚表示,在行密教施食法之前,必须先归依密教并受三昧耶戒,且须以密教三密法门之手结印代表身密,以唸诵密咒真言代表口密;然这些法门都不属于真实佛教,显而易见,其藉由暗度陈仓的手段,将密教的施食法伪装成佛教行门,目的是为了逐渐将佛教学人转成为密教学人。

密教之三昧耶戒咒语,在不空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译为唵(引)三昧耶萨怛鑁(二合) 31,在《施 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则译为唵三摩耶萨怛梵 32,在后世重集的《瑜伽集要燄口施食仪》则译为唵三摩耶萨埵鍐 33 。 唵(引)三昧耶萨怛鑁(二合),三摩耶就是三昧耶的 异译,萨埵、萨怛是有情的意思;实际上不空翻译这些密咒是有点随心所欲的,而且他有许多译法多少是故弄玄虚,兹不列举。这整句三摩耶萨埵的意译是受三昧耶戒的有情,用意是要大众走向密教而成为密教的金刚萨埵,而不是走向佛菩提成为菩提萨埵─菩萨。

-----------------------------------------

注31《大正藏》册 21,页 471,中 15。

注32《大正藏》册 21,页 468,上 13。

注33《嘉兴藏》册 19,页 210,上 24。

综合上述,其意思是:与会大众,即使是来受施的饿鬼、鬼神等等,都必须受密教的三昧耶戒,归依密教,这就是该密续的宗旨。

(五)鑁隐示密教双修行门

唵三摩耶萨埵鍐用来结尾的鍐,即是鑁。鑁,是密教的金刚五字阿鑁览唅欠之一。

密续《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祕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阿,金刚地部一(阿字作地观金刚座观,形四角色黄, 大圆镜智又名金刚智)。

鑁,金刚水部二(鑁字作水观莲华观,形如满月色白, 妙观察智又名莲华智亦转法轮智)。

览,金刚火部三(览字作日观,形三角色赤,平等性 智亦名灌顶智)。

唅,金刚风部四(唅字作月观,形如半月色黑,成所 作智亦名羯磨智也)。

欠,金刚空部五(欠字作空观,形如满月色,种种法 界性智)。

地水火风空五轮之种子,阿鑁览唅欠五字,有地轮,地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火轮,火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有空轮,空轮之中想憾字,其如深玄色,渐舒广成,风轮上想鑁字变成水轮。34

-----------------------------------------

注34《大正藏》册 18,页 912,下 17-26。

阿鑁览唅欠中的鑁,表面上的说明,是指金刚部的水轮,代表地水火风空的水大;实际上的意义,是隐晦暗合密教的祕密法:行者观想头顶上的双身佛交合,流出男女淫液,从行者头上流灌而下。若行者具格实修密法时,观想其明点(即精液,其色为白)从颅顶下方一滴一滴释出,下行到中脉,称为月亮之路;明点在头顶时称为新月,从上而下渐渐盈满,待明点行至男根前端时不摇不动,是为满月;此时观想其反向上行,由于行者不得漏出精液,因此满月长盛,上行至眉间轮,圆满行门(并且男根必须全程翘然)。

密续以此鑁的字面意义─流出,代表密教所谓的水大,表示流出施食、流出甘露、流出功德等等,并以观想成就作为证得殊胜的悉地,实际上连结的是密教的双身法灌顶行门,与真正佛法全不相干。

(六)金刚水大鑁即密教苏悉地功德成就

阿鑁览唅欠在密教特别阐释密咒的苏悉地中,也有紧密的连结关系,如唐朝密续译师善无畏译的《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祕密陀罗尼》:

阿鑁蓝唅欠(是上品悉地真言也,以前五三印真言,顺一遍逆一遍,次顺旋转四遍,次逆旋转四遍,此即利益一切众生皆以悉地义也)是名祕密悉地,亦名成就悉地,亦名苏悉地。苏悉地者,遍法界也,成就佛果,证大菩提,法界祕密言,光明遍满,唯佛与佛能入此门,缘觉声闻不能照,此亦名祕密悉地。若诵一遍,当如转藏经一百万遍。出悉地从足至腰,入悉地从脐至心,祕密悉地从心至顶,如是三悉地,出悉地,化身成就;入悉地,报身成就;祕密悉地苏悉地,法身成就,即是三种常身正法藏。35

------------------------------------------

注35《大正藏》册 18,页 915,中 19-28。

这三种悉地,代表了密教自己所以为的三身成就。又,密教以唸诵此咒一遍,当作如同转动藏经轮一百万遍,而密教所谓的转经轮是把经咒包藏在一个筒里去转动它,宣称每转一次经轮就等于唸诵了一遍内藏的经咒,并且诳称此行门为佛菩萨所传,密教如是处处盗用佛名就显示了其欲以李代桃僵的手法来取代佛教的野心。

总结来说,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中的施食真言挟带着密教的三昧耶戒暗度陈仓,还嵌入隐含双身法密语的鑁字,以藉由推广密教施食,诱骗学人逐步堕入双身法的实修。

六、现行供佛仪轨中之咒语及其梵文意义

现行的佛前大供仪轨中包含了四个咒语:施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天厨妙供。

(一)梵文咒语之意思

除了〈天厨妙供〉是梵文咒语音译加上一部分表义清楚的中文词句之外,其他三个真言都是纯粹梵文音译。在此先举示其梵文意义 36 :

1.〈施食真言〉

梵文音译 简易罗马拼音 意义

曩谟 namah 归命、敬礼

萨嚩 sarva 全部的、一切的

怛他誐多 tathagata 如来

-------------------------------------

注36【参考资料】

1. 梵汉佛教语大辞典,林光明编著,嘉丰出版社。

2. 梵汉大辞典,林光明编译,嘉丰出版社。

3. 佛教汉梵大辞典,平川彰编著,灵友会(东京)出版。

4. 汉梵咒语大讲堂

5、梵文常用咒语汇编,黄力查编译,大千出版社。

嚩嚧枳帝 avolokita 现见、观见

唵 om 极赞、发语词

三跋囉 sambhara 功德、庄严

三跋囉 sambhara 功德、庄严

吽 hum (法螺)遍响

2.〈甘露水真言〉

梵文音译 简易罗马拼音 意义

曩谟 namah 归命、敬礼

苏噜婆耶 surupaya 可爱妙色

怛他誐哆耶 tathagataya 如来

怛姪他 tadyatha 即说咒曰、即是

唵 om 极赞、发语词

苏噜 sru (甘露)流出,(或妙色身) (林光明认为是 surupa 的缩写, 妙色身)

苏噜 sru (甘露)流出,(或妙色身) (林光明认为是 surupa 的缩写, 妙色身)

鉢囉苏噜 prasru (甘露)充满流出,(或充满妙色身)(林光明认为是 pra-suru 的缩写,充满妙色身)

鉢囉苏噜____ prasru ____(甘露)充满流出,(或充满妙色身)(林光明认为是 pra-suru 的缩写,充满妙色身)

娑婆诃___ svaha ____结语词、圆满

3. 〈普供养真言〉

梵文音译 ____简易罗马拼音____ 意义

唵____ om _____极赞、发语词

誐誐曩____ gagana ____虚空

三婆嚩_____ sambhava ____出生 (梵汉大辞典:有性交的意思)

伐日囉____ vajra _____金刚,金刚杵

斛____ hoh ___(同呼)

4. 〈天厨妙供〉中的梵语音译咒语

梵文音译 ____简易罗马拼音____ 意义

户唵____ hoh-om ____极赞、发语词

苏噜____ sru ____(甘露)流出

萨哩嚩_____ sarva ____全部的、一切的

怛他阿誐多 ____tathagata _____如来

怛你也他_____ tadyatha _____即说咒曰、即是

苏噜_____ sru _____(甘露)流出

娑嚩诃____ svaha ____结语词、圆满

(二)〈施食真言〉中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 不空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施食真言〉的出处是《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次结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左羽想持器,右羽弹 忍禅,想于左羽掌中有一鑁字,流出种种无量甘露法食,即诵〈施食真言〉曰:唵(引)萨嚩怛他誐多(一) 嚩路枳帝鑁(二)婆囉婆囉(三)三婆囉三婆囉(四)吽 (五)。 37

-------------------------------------

注37《大正藏》册 21,页 471,中 19-23

密续的鑁字本身是有男女双身合修时所流出的淫液之意,这如前所说。因此当密教行者唸诵此密咒中的一切如来时,作意是观想虚空中有无数行于男女双修的密教如来,这些如来各各都是拥抱明妃,呈现站立或结跏趺坐交合的双身像。所以,密教所谓的礼敬如来,在其意念是观想双身佛的情况下,实际是污辱十方如来。

(三)〈甘露水真言〉中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 不空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甘露水真言的出处,同样可见于不空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次结妙色身如来施甘露印,即以左羽转腕向前,力智 作声〈施甘露真言〉曰:曩谟素噜播耶(一)怛他誐哆野(二)怛儞也(二合)他唵(引四)素噜素噜(五)鉢囉(二合)素噜(六)鉢囉(二合)素噜(七)娑嚩(二合)贺(八)。诵真言时,想于忍愿上有一鑁字,流出般若甘露法水,弹洒空中,一切饿鬼异类鬼神普得清凉,猛火息灭,身田润泽离飢渴想。38

-----------------------------------------

注38《大正藏》册 21,页 470,下 13-20。

基本上,这密咒很常见于密续,如唐朝跋驮木阿译的《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

即说咒水陀罗尼,咒曰:那谟 苏卢婆曳(一) 怛伽他哆耶(二) 怛铁他(三) 苏嚧苏嚧(四) 波囉苏噜 莎婆呵 (五)。 39

----------------------------------------

注39《大正藏》册 21,页 485,下 16-19。

依照不空译的密续文本,布施甘露时,是以手印配合真言,此处的手印是所谓的妙色身如来施甘露印;至于甘露可就是重点了,因为这真言的名称叫作施甘露真言,所以咒中的素噜或苏噜,意思应该是指称甘露。

又,密教以双手十指表示十波罗蜜法,因此其中两根手指头代表忍与愿,所以想于忍愿上有一『鑁』字意即观想在代表忍与愿这二根手指头上有一个鑁字,也就是水大,流出甘露。

然须知,密教所谓的甘露与真正佛教的甘露法水,相差何只十万八千里;密教所谓的甘露,实际是指祕密灌顶时,男女交合流出的淫水。密教行者观想或实修时,在男女交合之际,必须忍精不射,以男根吸取女精入己身,和合成为所谓的红白甘露,观想其上下通流全身。故知,以此观想出来的男女红白甘露,普愿广施一切有情,意思就是为一切有情随许灌顶,为他们铺陈方便道,未来也成为密教行者,修密教法。

● 不空译的密续《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不空译的密续《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又称此甘露水真言为蒙甘露法味真言,手印称为施无畏印40。又,密教用来祭祀鬼神的五甘露是酒、男精、女血、大便、小便,亦即密教的甘露其实是不净物,于众生非但无有丝毫利益,而且有害。

-------------------------------------

注40《大正藏》册 21,页 467,中 7。

佛法中真正的甘露其实不是物质之法,而是能让人得证涅槃的无上妙法,能使人证得声闻果、缘觉果乃至佛菩提果。而密教一切见修行果的内涵皆与佛法大相迳庭,因此,正信的佛弟子应当舍弃出于密续的密咒,远离密教的不净三密。

(四)〈普供养真言〉出自密续

〈普供养真言〉出自密教不空译师所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次结普供养印,作金刚合掌,置印当心,真言:唵(引)誐誐曩 三婆嚩 嚩日囉(二合)斛。 41 这显示出,普供养真言也是来自同一部密续,即不空译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既是同一出处,则其密教意涵当无歧异,此嚩日囉(伐日囉)金刚杵 即是指称男女双修中之男子性器官。这咒语本身就是密教行双身法的咒语,此处就不再多作探讨。又,此真言又称为大虚空藏菩萨真言。

--------------------------------------

注41《大正藏》册 21,页 471,下 26-27。

(五)〈天厨妙供〉之探讨

● 宋、元、明朝的〈天厨妙供〉文本

《中峯三时系念仪范》:禅悦酥酡 造出天厨供 成道当 初 牧女前来送 老母曾将 托在金盘奉 献上如来 大觉金仙众 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 (三称举诸如来名回向) 42此《中峯三时系念仪范》,一说是宋朝永明延寿禅师撰述,但普遍仍认为是元朝中峰明本禅师所作。43明朝莲池法师之《云栖法汇》卷 2:奶酪醍醐 造出天厨供 成道当初 牧女前来送 老母曾将 托在金盘奉 献上如来 贤圣无边众 禅悦藏菩萨摩诃萨 (三称)。 44

---------------------------------------

注42《卍续藏》册 128,页 129,上 7-10。

注43 由于永明延寿禅师及中峰明本禅师皆曾获智觉禅师的赐号,可能因此导致《卍续藏》编者误在目录中将《中峯三时系念仪范》及《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的作者标为延寿禅师。参见〈此延寿,非彼延寿〉

注44《嘉兴藏》册 32,页 581,中 21-23。

目前教界通行之佛前大供仪轨中的〈天厨妙供〉版 本是:天厨妙供 禅悦酥酡 户唵 苏噜 萨哩嚩 怛他阿誐多 怛你也他 苏噜 娑嚩诃 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 摩诃 般若波罗蜜。但是在CBETA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所收录的资料中,找不到相关的出处。此中的梵音译咒,若配合《三时系念》及《云栖法汇》中的天厨妙供赞偈来解释,则无有疑虑。45 然从佛法的修行来说,佛菩萨随顺因缘而教导众生的一切清净梵咒,皆是欲令有情安住佛道的方便施设,目的是希望有情能时时有清明的意念,离于贪瞋痴三毒,常行于菩萨道上;若能明白如此道理,即不须执着于梵咒,贪 求持咒的功德,而是应日日在六时中照看自己的心地,渐次修除三障烦恼,如此才是佛法的真实修行。

七、《瑜伽焰口》、《蒙山施食》及放焰口等

(一)《瑜伽焰口》与《蒙山施食》以密续为根本

就现在广行于佛门中的超荐仪轨而言,最著名的是元朝中峰明本禅师提倡的三时系念佛事,超度亡者往生极乐世界。其仪轨内文绝大多数是义理清楚的文词,只有少数是音译咒,例如第一时毕,接斋佛仪式,其中的〈变食真言〉、〈甘露真言〉、〈普供养真言〉,就是梵文音译的咒语,如前所说是出于密续的密咒,皆非清净佛法。由于元明清三代是喇45 如是推断为清净梵咒,望诸贤能作更多方便,令与会大众心得清净;然新版《佛前大供》的内容应已可达成此目的,因此建议原〈天厨妙供〉无需继续采用。

嘛教(密教)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期,加剧了密续、密咒、密教仪式等混入佛教法会仪轨的力道,使得今日许多佛事仪轨中都混杂有密咒,染污了佛教的清净律仪。依据密续,密教无上瑜伽焰口的主法者都必须是密教金刚上师,亦即受过密教无上瑜伽灌顶者才能如法的施食,这样的瑜伽焰口全是在施行密教的三密法门;当主法的密教上师观想本尊与其明妃双双撒下甘露水(淫液)庄严法会现场时,真正的佛菩萨如何可能降临现场呢?既然此法与佛菩萨不相应,而且其施食咒的内涵又会使饿鬼众欲火焚身,诸饿鬼道有情又如何能得到救拔呢?

密教灌顶的实际内容今已都摊在阳光下,例如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皆是在欲界的男女性爱上极度缠缚,甚至全不顾及世间伦常,如以弟子家中女眷为女色,如是性供养密教上师;又再令弟子与其女眷,如母、姊妹、女儿等行男女双修,这不但严重违背中国三纲五常伦理,更是三涂恶业,未来世连人身都保不住,自是违背佛法的清净教诲。所以这些仪轨应该还给密教所谓的金刚上师,而一切佛教法师以及学佛人则应远离才是。

而蒙山施食既然导源于不空所译的密续,现代佛教界应正本清源,对密续作出简择,这样便不会在施食时,连结到密教的不清净法。至于法界中本就有施食法,佛菩萨慈悲及于一切有情,本来就常依本愿力施济众生,因此以如法的仪轨(无须任何密咒),即可感应佛菩萨神力变食加持,施济有情拔诸众苦。

(三)出自唐朝不空所译密续的其他真言

不空所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带出了中国佛教施食密咒化的根本起源,所影响的不只是午供仪轨,而且由此产生了放焰口以及蒙山施食的仪轨。这密续所提及的密教手印与其对应的真言,数量并不少,如本文五、密教施食仪轨中所胪列的破地狱印及其真言、召请饿鬼印及其真言一直到普供养印及其真言、奉送印及其真言等均属之。

这些密教手印及密咒之所以混入佛事中,都是因为不空所译的这些密续所导致的,而中国佛教界就受到这些密续的 巨大影响。相关的密续繁多,兹不列举。

八、结论

〈施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等真言密咒的出处是密续,是夹杂许多密教色彩(双身法、鬼神法)的不清净句。密续所主张的施食仪轨,其意涵均违背佛教的清净三归依,亦严重违背解脱道、佛菩提道,使得主法者、供养者、受供者都变成归依密教;然而佛教法师只要没有作密教的四归依,并且未受持密教的三昧耶戒,以及没有依宗喀巴所说的男女双修灌顶(时轮灌顶)法受密教的无上瑜伽灌顶, 则不具密续所说的施食条件。然而密续中这些意涵与法式都是源于印度坦特罗密教,其以男女双修为宗旨,带有古印度的性爱信仰,以及我见、我所贪爱之粗重缠缚,而这些内容绝对不应出现于清净斋佛的法会上。因此,这里将真言与密续分开,个别探讨;将密续不如理之处,向佛教界说明清楚,使大家知所依归,远离不清净作意。

新版〈佛前大供〉仪轨也将称请佛菩萨的部分作了比较清净的调整,回复比较简单隆重的方式;未来可能还可以更简易的方式来处理。而此新勘定的〈佛前大供〉,所提出的内容浅白,以令参与供佛法会的每一个人都有清楚的意象,能清楚领解十方诸佛赞及本师释迦牟尼佛赞等颂偈中表达出来的恭敬与赞叹,以及对佛力加持变现施食来令施食圆满,令大众都能受用的心意。

上述这三个方向是本次新版〈佛前大供〉不同于现行 的版本之处,期使能令大众耳目一新,更得契入佛法,以 此至祷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