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一节 释有支还灭

2024-07-31 汉传人物

佛法的基本知识

日慧法师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一节 释有支还灭

有情在生死海中轮回的轨迹,已从十二有支所建立的因果之理作了详细的说明。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极为可怖的生死问题,在佛法中如何成立解脱之道;前面虽然也偶有涉及,但都语焉不详,在这一章,拟作比较详细的解说。

三界诸行(一切有为法),从众因缘生,没有始终可得,也就是没有来处和去处可得。若有来处和去处,便是有始有终,有自体。正因为没有这些,所以说:法生时,唯众因缘会合而生;灭时,唯众因缘离散而灭,生灭皆不从自体,如是,离开众因缘,没有任何一法是从自体有的。生法是如此,生法的众因缘也是如此,因为因缘本身也是一法。又,法既从众因缘生,生时必是众缘同时会合,于中,若阙其一,纵有余缘,必不得生。由此推论,灭此有为生死,只要找出它的生因而灭之,就能办到,决非徒托空言,事属子虚。

佛陀对于这个问题的教授,应机立说的固然不少,但主要还是四谛、十二有支的说法。十二有支,固在说明有情的生死缘起,若论其究竟,应说还是在开示生死缘起的还灭。如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乃至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等尽灭。令诸有情灭此有支因缘,离三有苦,入寂静涅槃,受安隐乐。

《杂阿含·(三四七)经》①(注释:见《大正》二·九七至九八。),记载外道须深,来佛法中盗密出家,结果因闻佛陀说十二有支缘起还灭之理,得阿罗汉,兹据经意摘要并语述于下——

须深出家,时经半月,一日,大众之中,有比丘告诉须深说: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须深问:尊者是不是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呢?

按:初禅有五种特征,说为初禅五支。此即:觉、观、喜、乐、定。于中,觉,新译作寻;观,新译作伺;定是禅的自体,说禅必摄其中,往往从略。

比丘答:不是,须深。

须深又问:是不是尊者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呢? 按:此中,内净一心,亦简名内净。内净、喜、乐、定是二禅四支。

比丘答:不是,须深。

又问:那是不是离喜,以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具足第三禅,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呢?

按:此中,舍心住,简说作舍;身心受乐,简说作乐。舍、正念、正智、乐、定为三禅五支。

仍答:不是,须深。

又问:那是不是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呢?

按:此中,不苦不乐亦作中受,净念一心亦简说作念。中受、舍、念、定为四禅四支。

仍答:不是,须深。

又问:那是不是修寂静解脱,起色、无色定,身作证具足住,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呢?

按:此中解脱,指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三解脱,依初、二四禅立。其第三禅,上望第四虽有相似善根,却没有增上到净解脱的程度;下望初、二,又已超过不净解脱。四禅之中,除净、不净解脱外,更无中间解脱义,故第三禅不能立解脱名。次四解脱依四无色定立,如空无边处解脱等,第八灭受想解脱,依灭受想定立,经说“寂静解脱”,即是指此。惟此第八依前七起,故经又说“起色、无色……”云云 。

仍答:不是,须深。

又问:怎么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禅定,而复记说呢?

比丘答:我等是慧解脱阿罗汉呀!

说完,大众离座而去。可是,须深却非常迷惘,私自思惟:“这些尊者,和余人所说不同,前后相违;既说不得正受,又记自知作证,这事很难相信,当去问佛,看佛如何裁示。”因往佛所,细述其事,及其所疑,请示佛陀。

佛对须深说:这是要先知法住,后知涅槃的。那些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倓;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之。

佛语须深:我今问你,你可随意答我。须深!有生故有老死,不应离生而有老死吧?

须深答言:是的,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而有老死。 佛陀又问: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吧?

须深答:是的,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陀又问: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故老死灭吧?

须深答:是的,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佛陀又问: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吧? 须深答:是的,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陀又问:但是这样的知,这样的见,就能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吗?

须深答: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须深:所以说,要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那些善男子,缘念十二有支缘起、还灭之理,独一静处,专精恩惟,住不放逸,离于我见。若实离于我见,便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一心恭听佛陀教授之后,即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佛陀又藉须深悔过的因缘,为说盗法苦报,(令生惭愧勇猛,)须深便于言下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说者按:诸阿罗汉由二种道得心善解脱。二道者:见谛道、思惟道,或说为见道和修道。须深尊者,先由见谛道离障道垢,得法眼净,后由思惟道得漏尽意解(意解即心解脱)。又,二道皆断烦恼;诸烦恼不外爱、见,属爱者覆心,属见者覆慧。爱即爱染,爱染断,属爱者亦断;见属无明,无明断,属见者亦断。断爱染得心解脱,断无明得慧解脱。于中,若得无生智不退法,名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若但得尽智,则为退法,虽得解脱,不名为善。须深尊者,先过见谛道,得法眼净;后过思惟道,得漏尽意解;过此二道名阿罗汉,未记退法,当知是得的不退法。又,声闻所断障有二分:一、烦恼障,总指爱、见诸烦恼;二、定障。有说定障唯九次第定。此说认为九次第定及八解脱互不相干,得八解脱不一定得九次第定,八解脱是解脱障,唯得此不得九次第定,名慧解脱阿罗汉,若得八解脱亦得九次第定,则是俱解脱阿罗汉。有说定障是八解脱或九次第定。二者所依的定,都是四禅、四无色及受想灭等九等至,于九等至修八解脱,清净色、无色等解脱障;修九次第定,令心得自在,因为九次第定是由等至趣向等至,不经禅中间及近分定。是故修治定障之道有二,而所治定则只是九等至而已。故行者虽得八解脱或九次第定,未尽诸漏,但名身证,是不还果,若更以慧尽诸漏,即名俱解脱阿罗汉。若但以慧尽诸漏,未除定障,得名慧解脱阿罗汉,后习禅定,除定障,即成俱解脱。①(注释:此二说,前者是《成实论》之许,参见《大正》三二·三三九。后者是《俱舍论》之许,参见《大正》二九·一三一中。)须深尊者,在这短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得诸定,佛也没有为他开示禅定法门,只藉他问慧解脱阿罗汉因缘,为说缘起法,令住不放逸专精思惟,依不放逸无散乱定,先得法住智,过见谛道;后得涅槃智,过思惟道,成就慧解脱阿罗汉耳。

若问:何谓法住智?

答言:如佛说:“有生故有老死,不应离生而有老死”,乃至“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若依此专精思惟,正见十二因缘但生灭相续,远离我见等尘垢,是名法住智。

又问:何谓涅槃智?

答言:亦如佛说:“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故老死灭”,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若复依此专精思惟,正见十二因缘还灭清净,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涅槃智。

在前一章,我们曾经谈到唯识宗和中观宗对十二有支缘起的看法,今在这里谈缘起还灭,也不能不谈谈这二宗的见解。

唯识宗论有支还灭说①(注释:见《瑜伽》卷九,《大正》三○·三二一下至三二二上。):若有补特伽罗趣求涅槃,先集资粮,于现法中,从他闻音,趣向灭行。初以如理作意为缘,得生正见,遂于无明及爱,永断无余,由此,无明触所生受,亦复永断。无明永断,于现法中,证慧解脱;贪爱永断,于现法中,证心解脱。如是,于现法中,诸行不转,于有余依界,证得现法涅槃。此时,唯余清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乃至有识身在,恒受离系受,直至先业所得寿尽,便舍识所持身,识与一切受遂任运谢灭;所余因缘于先已灭,不复相续,是名无余依涅槃界究竟寂静处。

中观宗则说①(注释:此下所说义的根据,散见于《瑜伽师地论》,《大正》三○·三二一、三二四下、五○一中至下、八二八上等页;《摄大乘论》,《大正》三一·三三○中。):若有补特伽罗能用般若不移智,观有支诸法苦、空、无常、无我,那就不被诸法所愚;若是不愚,则无贪爱;若无贪爱,瞋则不生;若无有瞋,则不造业;不造业,则无取;无取,则不造后有;无有,生则不生;不生,则于身心诸苦不生,如是,不集五蕴因,不于余处生果。是故,要从苦果解脱,就应断除断、常等愚见。有颂说:

于甚微细事,若有见断常,彼不善因缘,未见缘生义。

此中无可见,亦无少安立,于真以观真,见真而解脱。 照一般说,缘起教是独觉的不共道;但上章说,声闻即能由此得慧解脱阿罗汉;又,经说菩萨也因观缘起还灭之理,圆满般若波罗蜜,趣入方便波罗蜜;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也是观此成正等觉。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更新于:1个月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贺继墉: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贺继墉: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贺继墉: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4)正见观察圆满的标准 贺继墉: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4)正见观察圆满的标准

不可思议的佛法 不可思议的佛法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第五章(上)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第五章(上)

身体不断涌出舍利子肉身不坏高僧示现佛法真实不虚 身体不断涌出舍利子肉身不坏高僧示现佛法真实不虚

周安士:附录一: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周安士:附录一: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第二卷 第五章  八还辨见 第二卷 第五章 八还辨见

梦参老和尚: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梦参老和尚: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人死了还有没有来世?让禅修拯救流转生死的众生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人死了还有没有来世?让禅修拯救流转生死的众生

本源法师:地藏菩萨为何把不孝“父母”列为第一重罪? 本源法师:地藏菩萨为何把不孝“父母”列为第一重罪?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10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10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7 二善趣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7 二善趣

修行三年,我是如何用运用佛法来提高事业! 修行三年,我是如何用运用佛法来提高事业!

德雄尊者:入出息念修法管窥 前行 第一节 调身 1-2放松与自然 德雄尊者:入出息念修法管窥 前行 第一节 调身 1-2放松与自然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宗净法师:怀疑与信仰 宗净法师:怀疑与信仰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得不到法喜,活得很辛苦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得不到法喜,活得很辛苦

马哈希法师:《清净智论》 (巴汉对照) 马哈希法师:《清净智论》 (巴汉对照)

仁禅法师:什么是系念_系念彼此就能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仁禅法师:什么是系念_系念彼此就能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仁禅法师:共修念经念佛时容易出现哪些歧途_共修念经念佛时的注意事项 仁禅法师:共修念经念佛时容易出现哪些歧途_共修念经念佛时的注意事项

仁禅法师:嫉妒心太重,最后害的是自己 仁禅法师:嫉妒心太重,最后害的是自己

何不尝试用佛法减轻生活的烦恼压力? 何不尝试用佛法减轻生活的烦恼压力?

乘宗法师:证悟 乘宗法师:证悟

乘宗法师:看到之后就放松 乘宗法师:看到之后就放松

乘宗法师:佛法的温度 乘宗法师:佛法的温度

了尽生死的竺佛调 了尽生死的竺佛调

法清法师:怎样才算是富人 法清法师:怎样才算是富人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继程法师:如何礼拜?继程法师示范礼拜动作 继程法师:如何礼拜?继程法师示范礼拜动作

月悟法师:学佛与实修 月悟法师:学佛与实修

明安法师:如来藏是什么意思_如来藏的见解 明安法师:如来藏是什么意思_如来藏的见解

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五觉悟 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五觉悟

道证法师:不要用念佛来增长我慢和我执 道证法师:不要用念佛来增长我慢和我执

心道法师:精进的生命 心道法师:精进的生命

心道法师:学佛重在学好观念 心道法师:学佛重在学好观念

心道法师:转化福气的生命内存 心道法师:转化福气的生命内存

心道法师:从「心」的修行开始 心道法师:从「心」的修行开始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理净法师:出家人如何看等孩子的问题? 理净法师:出家人如何看等孩子的问题?

静波法师: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静波法师: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本源法师:修行是管好自己 不要看别人过错 本源法师:修行是管好自己 不要看别人过错

本源法师:善来比丘是谁_善来是什么意思 本源法师:善来比丘是谁_善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放生?放生有什么好处?(宣化上人,妙祥法师) 为什么要放生?放生有什么好处?(宣化上人,妙祥法师)

依空法师:73 老祖父的碗 依空法师:73 老祖父的碗

观清法师:藏传佛教《慈氏五论》 观清法师:藏传佛教《慈氏五论》

依空法师:39 身为苦本 依空法师:39 身为苦本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