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五蕴皆空”是“体”,体指本体,即空性或佛性。
五蕴(色受想行识)等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相”,相因众缘聚合而成假相,“假”意味着临时存在,终究化为乌有。
了知“体”,世界人生本体空无;了知“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果只知道空,就落入“顽空”;如果只知道相,免不了“着相”。以出世心(空性),做入世(相)事,才达到“用”的境界。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中道”,说的不是中间路线,而是指的“妙用”。
《心经》不涉一般的聪明智慧,而是超智慧的“般若”,唯有般若把“体相用”三者完美统一。在某种意义上,善于“用”才是真智慧。是故心经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
如何用?行菩萨道。菩萨看空一切,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即是行菩萨道。
证得空性,得到“体”的解脱,也因此获得自在神通。有放下的功夫,了知世事如幻,故能做到不被世事烦恼。
观音菩萨循声救苦,普渡群迷,利益众生,正是慈悲妙用。(2019/12/18)
佛学家用体相用,解释《心经》般若深义
佛学家唐思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新注》,从般若的体、相、用三个范畴,解释《心经》般若深义:
体。般若之体为无漏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清净光明,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能遍证二空真理,能圆照真俗二谛,如如不动,无有分别执着,如是则为“般若之体”。
相。般若智慧能使有情内心清净,外不取境,内不住心,如太虚空,一相无相,清净无为,安详寂静,而又灵明不昧,自在解脱,如是则为“般若之相”。
用。般若智慧,能破二执,能断二障,能越三界,能够照见内之五蕴身心皆空,外之宇宙世界如幻。对生死涅槃作平等观,对凡夫圣者作平等观,能使有情彻底解脱。故佛陀言“般若是度生死苦海的坚牢船,般若是破无明黑暗的大明灯,般若是伐烦恼大树的利斧,般若是治众生心病的良药”。如是则为“般若之用”。(2007/12/21)
一个“照”字破解《心经》奥义
二百六十字《心经》,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心髓,被认为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图解心经》认为,“此经文约而义深,除非高僧大德的指引,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经义领略透彻。”
印光大师讲《心经枢纽》说: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是为全经枢纽。再约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2007/12/21)
更新于:2023-09-26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