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

2023-07-20 布施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

1、为什么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

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亦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诸地,莫不如是;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尚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由是缘故,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罗蜜,都以行施为首要。(自序)

2、行施与果报间之因果关系如何?

布施与成就佛道之因果与关联,属于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并非等觉菩萨所能全部了知,故说因果之深细广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

菩萨尽未来际之修行,恒以施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与未来受果之关联者,即不能了知布施与异熟果报间之关系;若不知者,欲求诸菩萨尽未来际行施而成就佛果,殆无可能;(自序)

3、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如何悉皆正得广大福德?

初机学人乐种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与毒田差别所在;往往正当种福田时,所种却是破坏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恶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异所致,是故闻说深不可测之如来藏妙法时,即因名师误导之故,即等视如来藏妙法同于外道神我,由是而极力护持否定如来藏之邪师,产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来藏妙法消失不传。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自序)

4、有人行于少施而得解脱分,有人行于大施而不得解脱分,原因何在?

5、在家和出家菩萨们在布施上是有很大不同的。

所以:善男子啊!出家之人只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六波罗蜜。为什么不能具足六波罗蜜呢?因为布施波罗蜜有三种:财施、无畏施、法施。出家的菩萨只能做无畏布施及佉布施,财物布施就没有办法做到;因为出家菩萨所有的钱财都是由大众供养而来,当然不可能要求信众不断拿钱来让自己去布施,只能要求信众供给生活及修道所需的钱财,不能做过多的要求,所以就没有余钱来做财施了。如果是出家前自己赚来的,就可以具足檀波罗蜜了;但是恐怕也有违背出家人不得捉持金银生像宝物的戒条,所以出家人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如果自己出家前曾如法的赚得很多钱财,不受声闻戒的约束而继续保有这些钱财,就可以具足实行檀波罗蜜,那就远胜过在家人了!如果不想违背声闻戒不许捉持钱财的规定,就得在出家之前全部舍弃;出家后所得供养也都得交给寺院常住共有,所以出家菩萨不能具足六波罗蜜,因为施波罗蜜不能满足。可是在家菩萨若没有障碍时就能具足,因为能一切时中、一切物都布施故;所以说在家之人应该要先修悲,才容易具足六波罗蜜。至于一切时中一切施,就等下周再来说了。

上一周说的是,出家以后能具足五波罗蜜,但是缺少财施,所以不具足六波罗蜜;但这是以古天竺佛陀在世时的出家状况来说,但是当时的情形和我们现在中国地区台湾大陆都不一样了;在古时天竺出家时,必须把所有的财物舍弃,全都布施给眷属以后才能出家;但是中国从百丈禅师之后,已经制定百丈清规而有所改变了,所以现在中国地区,出家后还是可以拥有田地而自耕、自种、自食,不必去托钵了,已经和古时不一样,但仍然保持所受供养都归常住僧共有的所有规矩。现在的出家人,如果出家前曾经营事业,有一些积畜,后来出家了,往往也没有遵照古时的出家声闻戒来施行了,所以仍有许多出家人继续持有土地房舍等财物,也有人受了太多供养而有能力买房子自己住,有自己私有的财产;乃至现在日本出家的和尚住在寺院中照样娶妻生子,这是从日本的本愿念佛宗一向宗成立以来就可以这样的;但这是完全不如法的行为,很不可取。

所以现在的中国佛教界,出家菩萨如果在出家前有累积了一些积蓄,也可以做财施的工作,这是在北传佛教现代中国地区与古天竺有点儿不同的地方。所以这一果所讲的出家菩萨不能具足六种波罗蜜,因为财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有所欠缺,但这是依古天竺的环境而讲的。佛说在家人的檀波罗蜜可以具足财物布施、无畏布施及法布施,因此佛说在家人修六波罗蜜可以具足,因为可以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换句话说,一切时中,在家人身上都有财物,那么在四分律、五分律戒经中的古时规矩,出家人不可执持金银生像等等财物的情形,现在可能只有泰国还维持着,因为他们的社会规范上面可以做得到,在中国地区是做不到的;在泰国,出家人搭车不用付车资,进了饭馆吃饭不用付钱,一定有人供养;若是没有人供养的话,店主也是不收钱的,汽车公司也不对出家人收钱的,所以行得通;但是在中国,只说在台湾,且不说在大陆,即使是台湾这么富裕,出家法师上了车,没有车票就甭上来不让你上车;进了饭馆若没有佛弟子供养,这倒还好,如果开口说:我身上没钱,依照戒律不准捉持金银生像等财物。素食店主大概都会说:那就由我供养。可是行就有问题了,所以在台湾不一定行得通;因为照出家戒律来讲,出家人身上是不该有钱的。

既然没有钱,当然不可能一切时中布施,因为遇到众生需要财施时就办不到了!但是在家人身上至少总有个三百、五百元的,遇到个乞丐乞讨,十元、五十元总是有的。所依照古时的戒律来说,出家人是无法一切时中一切施的,因为身上没有钱财,不能做财施;只有一个时候可以布施,就是托钵回来还未进食之时,路上刚好有人需要饮食,就可以拨一半布施出去,这时才能施财,所以出家人不是一切时中都能布施,只有在极少数的状况下才能施财;可是在家人一切时中都可以施,而且可以做一切施。譬如有人说:我欠一笔比较大的钱财,需要几千元台币。那么古时的比丘们如何能施?因为身无长物嘛!在家人因为常常手上挂个戒指、或者手环、wll、钿等等,假使有人需要几千元:那!戒指给你,你去变卖,可以卖到上万元。布施功德便成就了,所以叫作一切时中一切施,如果是古时的出家人,那就没办法了。

假使你遇见一位出家人手上戴戒指,或者比丘尼身上戴个金手环、金项链、金手炼,穿得花花缘缘的,你总是会觉得不伦不类;如果是在家菩萨,不但可以这样戴,而且是可以常常都如此的;你们看大菩萨们不都是有天冠、璎珞吗?项上的璎珞拔下一颗,就可以卖到很多钱了,当然可以一切时中一切施。所以在家和出家菩萨们,在布施上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是说,出家菩萨在布施上没有办法具足,在家菩萨可以一切时中一切施,所以易修檀波罗蜜。在家菩萨既然在先天上有这种好的条件,因此在家菩萨应当先修悲,容易积聚见道与修道所须的大福德。出家菩萨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因为他们事事应供,也不积聚钱财,所以修施、修悲较不容易。(悲品第三)

6、为什么说修证解脱道也得要修施?

另外,解脱分以身口意为体;可是身口意的证取解脱分,还有三种方便:第一种方便是从惠施开始。由于想要取证解脱果,就必须假藉身口意来修习解脱知见与思惟观行;但是如果不肯舍弃一切,就不能证取解脱果,所以菩萨修到第七地时解脱果仍不圆满;虽然已经在断阿罗汉所不能断的习气种子,但是,最后一分思惑仍然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七地菩萨如果没有出家而舍弃一切,就无法具足解脱果。菩萨为了成就六度波罗蜜特别是想要圆满波罗蜜所以他不能出家,否则财施波罗蜜就不能满足;所以一般情况下,菩萨如果想要出家,初地满心后出家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施波罗蜜已经满足了。如果初地以后还想要出家的话,到七地时再出家也可以,但是在初地到七地之间的种种现观,仍然以在家身来修行,比较容易成就,因为成就诸地现观的因缘将会比出家时来得多,所以这也要看个人的因缘来决定。

这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性各不相同,所以有的人,佛叫他要断我见、断我执,从五阴的虚妄来观察:从色阴的虚妄、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的虚妄来观行。佛长篇累牍的讲到口干舌燥,此人才能断我见而得初果,真是迟钝。但有的人不同,有的人在这方面的闻思修都已经做过了,但他始终没有办法取证解脱果,只因为他很贪着我所:把财物看得很重要。佛就告诉他:你只要去断贪,专修而拾弃一切财物,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他就把所有财产施出去,然后再来见佛:我把一切都拾出去了,可是我仍然没有成为阿罗汉。这时佛说:善来!比丘!他就成为阿罗汉了,只要一句话就解决了。有的人却不是贪财,他贪家中漂亮的妻子,佛就告诉他:你只要不贪美丽的妻子,这个贪断除了就成为阿罗汉。这个人挣扎了很久,终于断了对妻子的贪爱,就成为阿罗汉了。这就是佛陀的为人悉檀。这种为人悉檀,不可取来当作佛法的通例,否则就会偏颇而有过失。(解脱品第四)

7、证果与布施虽有极大关联,但不可以说它有定数。

定数,比方说惠施就是有恩惠施于众生,如果有定数那就太棒了!简单了啊!没有定数才是困难,有定数就不难;比方说你想要得初果吗?十万元!你想要得二果吗?五十万。想要得三果吗?一百万。四果呢?二百万。所以有定数时就容易解决啦!你只要每天出门遇到穷人时就救济,每天去救济院布施,电视新闻报导某人生活很苦,你又送三万块钱去;这样子努力,把定数累积成功,到达十万块钱了:啊!今天我终于成为初果圣人了。这就叫作定数。

可是问题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从解脱道来讲,你得要断我见、断我所的执着,然而借着布施作为断我所执及断我见的基础,并不是有一个的定数就可以让你证得初果的,也不是由一个的定数而让你证得阿罗汉果的,所以证果与布施虽有极大关联,但不可以说它有定数。

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面施一乞儿,能得如见解脱分法。(解脱品第四):都是因为一切众生心各不相同的缘故,所以有人极力行善而能生起解脱分法,有人极力行善而不能生起解脱分,有人只行少善却生起解脱分,也有人都不曾行善而只熟读一偈,便生起解脱分法。佛先举例说:有人在无量世中,以无量的财宝施给无量的人,可是始终都无法证得解脱分法,譬如佛在《佛藏经》中曾说自己无量世来供养过无量佛,而且都是做大供养;但是无量劫来很多世供养了无量佛,诸佛却都不为他授记何时可以成佛,行大施的结果是无量世来当过很多世的转轮圣王,很多次来往天上、人间,享尽人间、天上的福报,可是始终没有被佛授记证悟成佛:一直到燃灯佛时才为他授记:你未来多久时间以后成佛,佛号是释迦牟尼,国土称为娑婆世界,正法住世多久,像法、末法各多久,声闻弟子多少人、菩萨弟子多少人。直到这时才被授记,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时已证得解脱分了。如果没有解脱分的证得,纵使无量世中各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仍然不得解脱,得不到诸佛的授记。这些话真该说给慈济委员与会员们听的,因为:不得解脱分而施无量财,尽无量劫布施以后仍然不能成佛的,因为那都是人天果报,不是佛法修证上的证量或功德,如同外道的行善救济一般,都同样只能获得世间善法上的未来世可爱异熟果报。

像她这样的凡夫见解,假使能生生世世都继续作慈济人,而在未来无量世中都以无量财来施无量人,结果还是不得解脱分的;因为她没有断除我见,还坚持有生有灭的意识心是常住不灭的心,所以我才会在书里面说她是个凡夫。这不是自赞毁她,只是对她书中误导众生的严重错误说法作了回应,也是要刺激慈济的大众们去正视他们法道修行错误的事实,也提醒他们得要赶快想办法断除我见。如果他们能断除我见,再于一世中以少财、少物施于少人,未来无量世中也能获得无量果;这是因为施的果报和施者的证量有密切关联的缘故:证果越高者布施的财物虽少,果报却都是无量大。这个行施的因果正理,佛在后面经文中会说,这里先不说它。

他们如果能先断我见开悟明心的事且先不谈断了我见而做一世的财施,在未来世中都能获得无量果;既然会有这么大的利益,为什么我们不告诉她们呢?所以有的人于无量世以无量财施无量人而不得解脱分法,正是因为我见不断的缘故;如果是无慧而又加上瞋心不断,就更难发起解脱分了。但是有的人正好相反,他只是这一世曾以一把面你用手掌抓起的一把面其实很少去给行乞的乞丐,结果就可以得到如见的解脱分法斗如见,就是说不落于一切法空断灭见解的解脱分。不如就是没有如,不如的解脱分就是印顺他们所说的解脱道,就是落于断灭境界的解脱道;得如的解脱,表示所证的解脱不是断灭境界;这样证得如的正见解脱分,那才是真正的解脱道。有的人一世中就只是那么一次一时就是只有在那个时间以一把面给行乞的人,就获得解脱分法;有的人却无量世以来都以无量财来给无量人,却得不到解脱分;差异真的太大了!

为什么修解脱道的人们会有这样一增一减的差别呢?是因为一切众生的心各不相同:有人特重贪,有人特重瞋,有人特别愚痴。所以在贪瞋痴三个部分中要如何用功、如何得法?那就是善知识的责任了。因为一切众生的心各各不同,为众生说法时就得有种种不同的施设。那么得解脱分就是断贪、瞋、痴,贪瞋痴就是三界法;

如果有人不能专精一心的一心就是专精而心无旁骛来观察二个部分:一、生死的过程中有种种的过失,二、涅槃中是究竟安乐的。如果不能这样子如理作意的观察生死与涅槃,努力的惠拖、持戒、多闻以后,还是无法发起解脱分的。处在生死之中而不能出离,是有过失的咎就是指原因对造成生死过失的原因,你要去弄清楚,而且一心专精的观察生死过失的原因,并不是听过就算了。一心观察生死过咎以后,还要一心专精的观察涅槃中的安乐;也就是说,涅槃之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也没有任何一怯存在,那就离开了生灭的现象了,就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了,这就是涅槃的安乐。

如果有人修习惠施、持戒、多闻三个方便法,但是对生死的过咎、涅槃的安乐却无法一心的观察,这个人就算他很努力的广施恩惠于众生,而且持戒很精严,又时常听闻解脱分法即使他所听闻的解脱道是真正无误的法义但他始终还是不可能证得解脱分法;因为他做了惠施、精严的持戒,可是听闻解脱分法以后立即忘光了,听闻之后没有如实的思惟与观察,没有办法去认定有自我存在之时就会有生死的道理,所以这种人始终不能获得解脱分法,他听经闻法的目的只是在求世间的福报而已。反过来说,如果他能厌患生死,把造成生死轮回过失的原因也就是我见详细的观察,了知轮回生死所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见与我执不能断除,生死的过咎就找出来了!找出来之后就能厌患造成自我会有生死的原因,就会深入了解我见与我执的内涵;他讨厌我见、讨厌我执,厌患生死的过咎观察就完成了!

接下来,得要一心观察涅槃的安乐,要很深细、很深入地观察,照见了涅槃的功德;当他观见了涅槃的安乐以后,才会知道涅槃才是真正的功德:使人不生也不死,更不是死了以后才住在涅槃中。能具足这二个法,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的人,他再来做惠施、持戒、多闻,都将是有大功德的。这种人不管去何处稍微惠施一些、或者才刚刚受戒而持戒,就可以因为如实的观行而在惠施及持戒之际使心清净,然后再稍微听闻一下正确的解脱道法义,此时每听闻一法都可以增进他的解脱分法,所以说他少施、少戒、少闻就可以获得解脱分法。因此,从佛的这一段开示来看,想要取证得解脱的人,最重要的还是在解脱道的智慧上面:也就是一心观察生死过咎、一心观察涅槃安乐,然后听闻正确的解脱道法义。

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

(解脱品第四)

8、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金色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得到这个大人相以后,接下来就得到金色的身相。念佛人唱弥陀赞时都会唱阿弥陀佛身金色,讲的就是这个现象,有时称为紫磨金色。诸佛都是金色身,一般佛像的金色是不标准的,应该要用紫金;紫金是特别的黄金中会泛出紫色光芒出来,要用这种紫金搥成薄片来贴佛像。诸佛的身金色相是怎么获得的?是说当菩萨时的无量世中,不断的布施房舍(房是比较大的屋子,舍是比较小的屋子)与卧具(卧铺)、饮食 (固体的饭菜及饮料)、以及灯光的照明,因此使得菩萨成佛时得到身金色相。这是说,从身上布施给众生,让众生身上获得受用,成佛时还从自己身上来得,所以有互相的因果关系。(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9、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可瞋之处不生瞋心,乐施众生随意所须,是故次得七处满相。:菩萨要有这两个法:可瞋而不瞋,乐施众生,随顺众生意。菩萨因为这样布施,所以成佛时得到七处满相。这事情很难的,众生需要什么,你就得给什么。他们来要眼睛,你就用调羹挖眼给他,这就是随意所须。如果他说:我要你的鼻子。你不肯给他,那就不叫随意所须了。所以这件事很难,这是专施内财的;这是等觉菩萨在百劫中所做的事,是内财的布施;菩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成佛时得到七处满相。(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10、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接下来是得到身方圆相;犹如尼拘陀树一样,尼拘陀树有方圆相,也就是说这种树不弯曲;尼拘陀树长大以后不弯、不斜,这就是方正之相、方圆之相,也就是它长得很大而且树身很圆、很正直,树身不弯就是方相。因为菩萨在无量世以来,恒常而且不断地布施一切给众生:众生有病时所需要的一切医疗及药品,菩萨喜乐的布施;众生想治生死病时所需要的种种法,菩萨也喜乐的布施,因此在成佛时就得到身方圆相,这都是从救治众生身病、心病而得到这种身方圆相。(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11、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待求已然后方施,是故次得味中上味相。:接下来是得到味中最上味相。这是说,诸佛不论吃什食物,都觉得很好吃。以前,我有个兄弟与我出远门,遇上晚餐时间,我就找素食面包店买一条素食吐司,在路上一面开车、一面啃吐司;我那个兄弟就一面吃、一面嫌:这个好难吃。我说:怎么会?又香又甜呢!哪有香?那有甜?他一直嫌,从员林镇一直嫌到彰化市才停止。同样的学佛,不同的心性,吃起东西就不一样。以前佛陀为了度一个人,三个月之中都只吃马麦,阿难说:佛陀啊!您是人天至尊,怎么会三个月中都吃马吃的麦子呢?佛说:你不知道我这个马麦的味道有多好。就拿一些马麦给阿难吃吃看,哎呀!怎么这么好吃!这是借着佛的福德,使得马麦变好吃了!诸佛为什么能得这个上味相?因为在菩萨身时无量世中都不是先向别人求到了财物再来布施,而是先决定要布施什么财物,然后才去获得那个财物来布施;所以是:不待求已,然后方施。菩萨是为了布施才去赚钱,不是先自己赚了钱享受,有了余钱才来布施,所以他成佛时就可以得到味中的上味相。(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12、所爱重物能以施人:自己所珍爱的、贵重的财物,能布施给别人。最珍爱的财物当然要留在身边,世俗人都是这样想;世人最珍爱的是什么财物?当然是钱嘛!有的人则认为宝物,有时是经过几十年明查暗访才找到,花了很大的代价与人情才买回来的,常常是托人情去讲才能买得到;像这么珍爱的宝物,在学佛以后也能舍了;为了众生的利益,就拿出来义卖了,这也是菩萨的不可思议。(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13、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始欲施时心生欢乐、二者施时为他不求果报、三者施已心乐不生悔恨;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菩萨还有三件事情,所以称为不可思议。第一、菩萨刚开始要布施时,心里面就生起欢乐之心。为什么刚开始要布施就生起欢乐之心呢?一般说来,世俗人要布施时总是有一点心里不舍;这么一大笔钱要拿出去,所以心生不舍。菩萨就是奇怪,总是跟别人不一样;当他决定有一笔钱要布施出去时,心中就产生了欢喜心。什么缘故有欢喜心呢?以一般的菩萨来讲,他心里面想:我今天能够有钱来布施,不是比没有钱而去接受布施的人好过很多倍吗?所以他因为有钱布施而很欢喜。假使《优婆塞戒经》听完了,你想要布施钱财时也会欢喜的:难得有这么好的投资理财方法,为什么不欢喜?在这部经的后面也会讲到:就算你去布施给专门收养流浪狗的团体,狗儿们此世都不能回报你,但你来世也可得到百倍之回报;且先不谈功德,只谈来世的福德回报就好。如果是护持了义而且究竟的正法,那可就是无量报了!这是多好的理财方法,世间还有比这个更好的理财方法吗?我敢保证所有的投资理财公司都无法向你保证说:一百年后你可以得回一百倍。但是菩萨因为了知布施的因果,所以布施时心生欢乐。凡夫不知道因果,所以会说:菩萨真傻,大把大把钞票在三宝上面用出去。骂他是傻瓜。但是菩萨给人家骂傻瓜也无所谓,仍然是心生欢乐去布施,所以说不可思议。

第二个不可思议是说:当他在布施时不求果报,明知道布施以后有很大的果报回收,但他心中都无所求,根本不在意布施以后有没有果报回收;因为菩萨心里面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布施悭贪,布施了悭贪时已经是回收成就、道业成就了!所以菩萨布施时不求果报,这在世间人来说真的是不可思议。

第三,菩萨布施前心中欢乐,布施时欢乐,布施后也是欢乐。会中常常有同修这么说:早知道有正觉同修会这个了义法,我应该全部在这里布施,以前在外面那些道场布施了许多钱财,真是可惜!自从我弘法以来常常有人这么讲。可是如果照这样的道理,那我在出来弘法之前也在别的道场布施了不少钱,我是不是也要捶心槌胸:自己的法这么棒,不懂得护持,还去护持别人!可是当时我自己的了义法还没参究出来,要如何护持呢?所以那都只是一个学佛的过程,经由那个过程作基础,你的福德渐渐的具足了,才会遇到无上福田。无上福田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开始学佛就可以接触到,如果没有过去无量劫的布施植福作基础,就算遇上了无上福田,恐怕还要心生烦恼而诽谤一番,大山头的信徒们正在诽谤我们的事情,不就是现前具体的事证吗?他们总是信受住持大师的诽谤言语,连我的一本书都没读过,就大肆诽谤而继续护持错悟的大师们。所以那都只是过程,不论过去曾在什么地方布施,都只是学佛中的过程,都是累积福德时会经历的过程,所以这是正常的。假使你以前曾布施到不如法的道场,最后布施到这里来,你自己应该平等看待而心乐不生悔恨,因为他们至少也是表相三宝,也很好啊!所以菩萨施已心乐不生悔恨,因为施时心乐,施前欢乐,施时不求果报,施已无侮,所以说菩萨不可思议。(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14、(自利利他品第十)初阿僧祇劫,犹故未能一切慧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第二阿僧祇劫虽一切施,未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如是二处,是名为学。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是名学果。:接着佛又解释第一阿僧只劫、第二阿僧只劫、第三阿僧只劫的差别。第一阿僧只劫就是指三贤位的初住位到十回向位为止,十回向位的满心就是第一阿僧只劫修行完毕。十信位满心是经由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信圆满而进入初住位,从初住位开始修到十回向位满心,是第一大阿僧只劫圆满功成。第二阿僧只劫是从初地入地心开始到达七地满心位,七地满心位就是第二阿僧只劫修行圆满。从八地入地心开始,到达十地满心位,是第三阿僧只劫圆满。然后百劫专修福德,完成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到最后身菩萨位,譬如说悉达多太子在人间出家为止,这时还没有成佛,就是最后位的等觉菩萨百劫修相好。这些我已经帮你们整理好,印在每一本书后面。

在第一阿僧只劫中,仍然没有办法一切慧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因为在三贤位中没有办法布施给众生所有三乘菩提的智慧,此位中的菩萨们证量还不够高深。菩萨在初回向位时都还有许多法不懂,虽然已经能破邪显正,但是遇到阿罗汉时,阿罗汉也可以用涅槃十智来问倒他,因为十智里面还有很多法义,初回向位的菩萨不一定都能懂;但是七住菩萨也可以把阿罗汉问倒:请问你入了无余涅槃,里面是什么? 不知道。可是七住菩萨如果读过我的《邪见与佛法》就会知道,但是如果我没有先写出来,七住菩萨也不会想到:原来无余涅槃里面就是如来藏而已。你们没想到的,我已帮你们准备好了,万一哪天出了个南洋来的阿罗汉,你就有妙义问他,就有机会转他迥心人大乘法来。

在第一阿僧只劫中的菩萨们,还没有办法把所有三乘菩提的智慧都用来为众生作法布施,所以做不到一切智慧的布施。一切时施也做不到,一切时施是八地以上的事,随时随地有众生需要时就施了,都不必观察时节因缘。七地以下还要观时节因缘,譬如说今天你如果是五地菩萨,现在有个众生来,说我需要五两黄金,你说:我开个支票给你,一百万给你。一百万台币可以买到很多倍的五两黄金了!可是他说: 一百万钱财我没有用,我现在急需的是黄金。那你怎么办?你没有办法一切时施,你说:等明天、等后天,我花十万元去买来给你。那已经不是及时雨了,所以一切时施就不能成就。又譬如说你身上有很多财宝,到了某个地方,有人快饿死了,他需要的不是你身上的财宝,你把所有财宝都给他也救不了他的性命,就算你已经是五地菩萨了,也仍然没办法救得了他,你心想:那你等一等,我去买,尽快回来。也许路途来回两个钟头,他已经饿死了。那该怎么办?这时只有八地菩萨做得到,他可以随意变现,先变一碗薄盐水给他喝几口,再来变一碗淡粥给他喝几口,再来变一碗浓粥再给他喝几口,可以一切时施;这在第二阿僧只劫阶段的菩萨们都做不到,不能一切时施。

在初阿僧只劫时也无法一切众生施,譬如说法布施,如果有些人来学法,你看不顺眼:出去!出去!这里不是你来学法的地方。赶他们走,你没有办法接纳他。菩萨应该像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不管哪一种类的人都愿意教导。声闻人来学法时我们教导他,假使菩萨性还没有发起,那就只教他们修证二乘菩提解脱道,不帮他们开悟法界实相。因为他没有菩萨性,强行帮助他们悟了实相心,他们会怀疑而谤法。你们别说我这是随便编出来乱讲的,你们去读《法华经》就知道了!佛因为有人请求宣讲法华,五千名声闻人不信佛与阿罗汉的证境不同,不愿意听,心中认为佛在自夸,就当众退席抗议。所以声闻人很难堪受大乘菩提的。所以你可以教他声闻法而不要排斥他,但是关于证悟实相的事情,就得要详细的观察他的菩萨性发起了没有?但是你仍然应该教导他大乘实相的观念,你还得要布施大乘法给他,只是不帮他证悟而已。哪一天来了个怨家仇人,你也照样要帮助他。

也许哪天你能观察某些人,一看就知道来者是过去世的怨家,害得你好惨,那你要不要帮他?照样要帮助他。虽然你心里面还是不太痛快,但是如果他证悟实相的因缘成熟了,你就得帮他证悟,你有那个义务。你既要当实义菩萨,不是当假名菩萨,对于至亲之人,如果缘没有成熟,你还是不能帮他证悟;虽是怨家,缘熟了就得要帮他悟入,这样才算是一切众生施。

到了第二阿僧只劫时进一步,能够一切施,只是不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三贤位中没有办法做到一切众生施,所以施不具足。初地以上虽然能做到一切众生施,但仍不圆满,只能做到一部分;初地以上可以做到一切慧施,也可以做一切财施,但没有办法一切时施。一切财施,对于出家的地上菩萨是没问题的,他不会吝借钱财,只要这个布施对众生有利,他就会去做,不会吝惜;法施也一样,什么众生该得三乘菩提中的某一法,他就随顺因缘而布施佛法,所以他能一切施,但是做不到一切时施;因为布施财物时有时不方便,也没有办法像八地菩萨要什么就立即变给众生,所以做不到一切时施。而且遇到某些众生时无法摄受,那又如何能一切时施呢?

八地以上则不然,假使有个八地菩萨出现在人间,众生就有大福报了。假使有人已发起大乘根性,但是他的知见被人家误导了几十年,根深柢固很难转移,你说要怎么把大乘法布施给他?你将无法成就一切时施。什么人能一切时施?特别是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但是八地菩萨度众生是很容易的,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最重视有为法,八地菩萨正可以示现:突然间在他身上就有璎珞出现,突然间又有宝冠出现,突然间金银财宝出现,右边金银财宝,左边摩尼宝珠:送给你。愚痴众生一看: 啊!这真是大菩萨啊!价值连城的摩尼宝珠也要送给我!说变就变,真厉害!当然就信了,菩萨就告诉他真正的大乘法:你原来所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会反问:为什么知道我原来学的是错误的?八地菩萨会告诉他:你以前跟某某人学,学了什么法,都不对!后来又跟某人学法,那也不对。把内容一一讲下来。再不信的话,就说: 你昨天晚上还跟谁在一起谤法。吓死了!当然会信,那不就可以一切时施吗?没有八地的证量时还真难成就一切时施。所以七地以内做不到三种一切施,八地以上就可以一切慧施、一切财施,也能一切时施。

七地以下还做不到一切众生施、一切时施,没有办法像八地一样随意化现,七地菩萨透过加行也可以变一些东西出来,可是有时缓不济急,等你加行变好时,等待施食的人已经没命了!八地不然,他只要生起一个作意就立即有了,所以能一切时施。经由这种功德,能一切慧施、一切财施、一切时施,才可以做到一切众生施,否则有些众生就不能施与了!而且八地以上菩萨可以施无畏于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心无所畏,这在七地以下仍然做不到,仍有所限制,因此说第一阿僧只劫到第二阿僧只劫满心之前都名为学位,不叫学果,还在有学位。要到第三阿僧只劫才能做一切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这时才可以称之为严格定义的学果。

15、(自利利他品第十)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不名为施;有亦惠施亦波罗蜜,有非惠施非波罗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一切凡夫、外道异见。菩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波罗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罗蜜者,菩萨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非施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罗蜜,是名为学。亦施亦波罗蜜,是名学果。:佛说六度与波罗蜜,有四句分别。修学六波罗蜜的人是否能证波罗蜜?也是因人而异、因法而异的。佛说有四种差别:第一种人是对众生有惠施,但他没有同时获得波罗蜜的功德。波罗蜜者:到解脱的彼岸。第二种人是有波罗蜜有到达解脱的彼岸但是他不名为施,乃至不名持戒、不名忍辱、不名般若;也就是说他有波罗蜜而无行施、持戒等等。第三种人是有布施也有波罗蜜,有持戒也有波罗蜜,乃至有般若也有波罗蜜,这就是菩萨。第四种人是没有布施也没有波罗蜜|没有到彼岸;或者有持戒而没有到彼岸,乃至有般若而没有到彼岸,共有四种差别。

佛解释第一种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的人,就是声闻人、缘觉人、一切凡夫、一切外道异见等四种人。有的人读了这一段经文时会觉得奇怪:声闻、缘觉不是证得解脱果了吗?那他们如果有布施,就应该说他有布施也有波罗蜜,为什么佛说声闻、缘觉有施而非波罗蜜?真的很奇怪!但是一点儿都不奇怪,只要你已经真实理解三乘菩提了,这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譬如有人修学二乘菩提,他也有修布施行,而他的二乘菩提也有亲证而成就二乘笠口提的无学果,譬如成就阿罗汉、辟支佛,那他也为众生作佛法布施,应该是有施也有波罗蜜了!

可是他们其实没有波罗蜜,因为他们都不到彼岸。八地菩萨到了解脱的彼岸,声闻缘觉都不能到解脱的彼岸。若今天是第一次来正觉讲堂听我说法的人,心中可能已经开始开咒骂了:胡扯!他们已证解脱果,可以出三界生死了,你怎么说他们没有到解脱的彼岸?你说法也要稍微有分寸一点!但是我告诉你:声闻、缘觉圣人真的不到解脱的彼岸!什么叫做到解脱的彼岸?一定要先定义清楚。

到解脱的彼岸,必须有二个条件:第一,我见、我执要断尽,这是声闻、缘觉所证,他们都有这第一个条件,但是第二个条件他们都没有,所以说不能到达彼岸。彼岸是哪里呢?正是如来藏!也就是灭尽十八界后的无余涅槃的本际。他们有没有到达无余涅槃的本际呢?没有啊!既然二乘圣人死后灭尽十八界了,已经没有二乘圣人存在了,怎么可以说他们已经到达解脱的彼岸呢?说不过去的。所以修学二乘法,就算是他有证得二乘菩提的无学果,当他们布施正法时仍然是有施而无波罗蜜,他们为人宣说二乘菩提作法施时,仍然是有施而非波罗蜜,因为他们没有到达解脱的彼岸:如来藏本心实际。他们证得解脱而出离三界、免除生死了,只是他们的十八界自我灭失了,但是彼岸如来藏仍然不知,而他们也都消失不存在了,那又如何叫做上了解脱的彼岸?只有证得如来藏了才能叫作上岸,可是他们都没有上岸,因为彼岸的所在他们都不知道,所以他们在作法布施时都是有施而非波罗蜜。声闻、缘觉圣人尚且如此,那么一切凡夫、一切外道就更甭提了!一切凡夫就算是有在行施,可是连二乘解脱都没有证得,又何况能到彼岸?至于外道也是一样,所以都是有施而无波罗蜜的第一种人。

接着说菩萨从第一阿僧只劫到第二阿僧只劫满心,他所行的布施是到彼岸而非惠施,怎么会这样说呢?其实菩萨从第一阿僧只劫(从初住位到十回向的满心),这当中的初住位要行外门的布施波罗蜜,要很努力去做,要像什么人一样的努力去做?要像慈济功德会的委员们那么努力去做,这叫做外门广修布施波罗蜜。如果他们能够外门努力修布施波罗蜜,又能严守戒法,不敢轻易违犯,就有了外门持戒万行了,这时是有戒而非波罗蜜;乃至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都一样,称为有六度而非波罗蜜,因为他们还没有进人内门而广行布施。行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到彼岸,他们也真的能放下一切而努力行施,可是仍然无法到彼岸,因为我见还未断除、我执还未断尽,实相心(无余涅槃的本际)也仍然未证,所以仍然是有六度而未到彼岸,所以仍无波罗蜜。

如果他们真的能够放下自我而断除我见与我执,成为阿罗汉了,我们说这个人已经解脱生死而仍然未到彼岸,如此的惠施仍然不是真正的惠施。因为他们的惠施只能对治众生的身病,只能利乐众生在世间法上的利益,所以这种惠施只能利益自己未来到解脱彼岸的资粮。到解脱彼岸这个学果,佛有做了比较广的定义:定有。换句话说,广义的到彼岸是以大乘法来修的人,将来一定会到彼岸|定有,所以也可以方便叫作到彼岸:有波罗蜜,将来定有到达彼岸证境。但是专修行善布施而不修般若的人们,并不是真实的布施,因为都还在外门中修,所以有布施而无波罗蜜。布施如此,持戒波罗蜜乃至最后的般若波罗蜜,若无实证,就都是有表相般若而无波罗蜜。

是波罗蜜而非般若:譬如修学般若波罗蜜,但没办法进入内门尚未实证实相心体,只是意识层面的知解|成为定有,也方便算是有波罗蜜。但如果像印顺法师的知见,只是尚在修学般若波罗蜜而误会了般若波罗蜜,那是既无般若亦无波罗蜜的,因为他把般若的正确行门、知见、内容都推翻掉了,所以既无般若也无波罗蜜。他一生所修一切行,都不能帮助自己取证般若波罗蜜。如果能破参而入内门广修,这时已经不是定有,而是已有般若波罗蜜了。这时所行波罗蜜仍非惠施,因为仍然不是究竟的布施:法施仍不究竟,财施也不究竟,无畏施亦不究竟,所以说第一阿僧只劫的布施,就算真悟而进人内门了,仍然是有波罗蜜而无惠施,要到第三阿僧只劫时才算数。这里的定义就很严格了,连第二阿僧只劫的初地以上布施,都还算不上是波罗蜜亦是惠施,因为初地到七地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能断尽的思惑仍未断尽,所以断尽思惑之后所住的极寂静的境界,在理论上他们是知道的,但仍没有去实证,要到六地满心证得灭尽定时才算是实证。

但是六地满心证得灭尽定时佛说仍然不算,因为他还特地保留着一分微细的思惑虽证灭尽定而仍保留一分思惑不是声闻人所能了知,所以说菩萨不可思议。阿罗汉一定要断尽思惑才能证灭尽定,六地满心菩萨却能故意留一分思惑而取证灭尽定,等到七地满心时证得念念入灭尽定,这二地的智慧是阿罗汉怎么想也想不通的。但因为最后一分思惑断尽而行施时,才能说是惠施也是波罗蜜,因此乃至第二阿僧只劫都还不能说自己已经有波罗蜜也有惠施。惠施是如此,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都一样。

第三种说既是惠施也是波罗蜜,这是讲菩萨在第三阿僧只劫所行的布施乃至所行的般若波罗蜜,这都既是惠施也是波罗蜜,乃至既是般若也是波罗蜜,这是第三阿僧只劫的八、九、十地菩萨所行境界。

第四种人既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譬如声闻、缘觉法中还没有证得无学果的人,还没有具足证得出离生死的解脱果,仍谈不上波罗蜜;甚至于声闻、缘觉已经成为阿罗汉、辟支佛了,仍然属于非施亦非波罗蜜。因为他们修学二乘法,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以后往往不对众生布施,常常不主动作法布施,托钵回来就又入灭尽定去了。明天早上出了灭尽定,经行一会儿,时间十点多时又下山托钵去了,他们不太为众生作法布施的,特别是辟支佛。但是他们持戒、修定、修忍也对众生慈悲:我去让众生种福田,众生未来世就有好福报。这就是慈悲,但是不能度众生具足布施及波罗蜜,所以他们既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

但是印顺法师讲的法虽然自称是大乘法,其实仍是二乘法。如果他能断除我见与我执而成为阿罗汉的话,他就属于非施亦非波罗蜜的人。就算他已经成就解脱道的无学果了,但他舍报前都不会有机会讲出来,因为年纪这么大了,没有机会讲了!即使他有机会写出来,也仍然非施、非波罗蜜,因为他所讲的仍是二乘法的非波罗蜜法。佛以这四句分别,定位大乘法中的有学位及无学果。譬如说非施非波罗蜜的二乘圣人,当他们回心到大乘法中修学时都是有学人,如果能证得亦施亦波罗蜜的八地无生法忍时,才能称为学果。可是二乘人依二乘法来说,只要断尽思惑烦恼,我执断尽了,就可以称为学果,名为无学圣人;因为解脱道的-切法都不必再学了,所以称为无学位圣人。在三果以下都还叫作学位,还有解脱道的法义需要再学。以上是从波罗蜜与六度来做四句分别。

16、(自利利他品第十)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能行法施,是名学果。:第八种是能布施众生一切财物,称为有学;这种人并不多,他把所有钱财都布施之后,自己去行乞过活;即使能如此,仍不是解脱,还是有学人。假使有人除了布施钱财以外,还能常行法施能做三乘菩提的佛法布施,这就是学果。

17、(自利利他品第十)第四种自利利他的事情是要布施。布施,有的人会想:我这一世布施够多了,还修施做什么?我的福德已经够了。真的够吗?不尽然!我告诉你,等觉菩萨都还要努力修施,甚至还专施内财:你要眼珠?好!调羹拿来就挖给你;你要腿?好,砍一条给你;要命?好,整个给你,统统施。等觉菩萨的布施,有一句话诸位听了就会记住:无一处非舍命处,无一时非舍身时。或者说: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随时都准备要舍身命的,若没有人要色身,就不断的布施财物,等觉菩萨特别注重内财布施而比较不注重法布施;他们特别注重内外财的布施,是因为将要成佛了,需要很大的福德。因为成佛时的三十二大人相、种种随形好,都是从福德的修集而成就的,所以佛的每一相都是无量的福德修成的。

菩萨历经三大阿僧只劫修福还是不够的,到了等觉位中还要整整一百劫来修相好:专门修内财与外财的布施。等觉菩萨都还要修施,我们能不修吗?连世尊成佛以后都还在修施,所以佛陀有一次还为阿那律尊者缝衣服呢!阿那律尊者不是眼睛瞎了吗?他的衣服破了,没办法缝,就大呼:哪一位比丘要修福德?来帮我把僧伽梨缝一缝啊!佛听了就说:我来帮你缝吧!祂也不说祂是佛陀,缝好了,阿那律尊者要为帮他的人祝愿:祝福。他说:请问你是谁啊?我为这件事情帮你祝愿吧!世尊说:你不必为我祝愿,我是世尊。阿那律尊者说: 佛啊!您也要修福啊!佛说:修福还嫌多吗?就只有这么一句话。成佛了都还继续修施,何况我们现在离佛地还那么远,为什么不修施呢?所以布施仍然要继续修。

我们若能修布施行,就能自他二利。即使你是布施食物给一条狗、一群蚂蚁都好,牠们未来世都将是你座下的弟子。以南部乡亲常说的话来讲:这一群蚂蚁或那一条狗,未来将会成为你的死忠兼换帖的。不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会言听计从的,所以未来世都会成为你的徒弟,因此施能自利也能利他。你未来世成为大菩萨弘法时,他们听你说话总是很欢喜!你叫他们修行,他们就遵照而修,所以布施能自利、利他。

18、(自利利他品第十)要赞叹大众布施的功德,还要毁破众生悭贪的过失。赞叹布施的功德,毁破悭贪的过失,由我来讲最适合了!如果由师父们来讲,他们心中会想:我这样赞叹布施,众生会不会以为我希望大家来供养我?我来讲就不会有这种心情,因为我不受供养。我常常说:你们要供养三宝。但是我不受布施,所以我可以大力赞叹布施功德,心中不会有压力。而且,众生布施了,未来的福德与眼前的功德是众生自己得的,与我都无相关;既然我不接受布施,大力赞叹布施就没有心理上的压力,也可以大力破斥悭贪的过失。有悭贪心,就不是菩萨种姓了!《菩萨优婆塞戒经》也不断的讲布施,而且菩萨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这一关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般若更是甭提了!因为这六度是息息相关的。大乘法不同二乘法,只要过去世有跟佛结了缘,纵然都没有布施,未来无量世以后遇见了佛,昭一样可以出家而证二乘解脱果;大乘法就不然,所以《法华经》中五千位退席的声闻人都没有办法悟,也有许多大阿罗汉们无法悟入般若,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福德嘛!

福德不够都是因为往世有悭心,也就是一毛不拔;拔九牛之一毫以利天下而不为焉,这就是悭。菩萨故悭是十重罪之一,梵网戒、地持经的戒本都这样设戒。故悭就是故意不布施,只要对方不是外道,你就得随分布施,纵使他们弘扬的禅、解脱都是误会了,但至少仍然是表相上的正法,遇到他们求施时,总得要布施个一百块、五十块,不然你就犯了故悭之罪。但因为种福田时还是得要有捡择,这在后面经文中佛会说到如何检择福田,所以不必大力布施给落在常见外道法中的道场,特别是完全不想改变常见外道见的道场。这里说:故悭是菩萨所必须修除的第一个过失。因为菩萨道是要先从布施着手的,如果除不掉悭心,布施这一度就无法完成,檀波罗蜜也就不成就;接下来的持戒一度就会持得别别扭扭的,想要精进修行可就困难了!连布施而弃舍悭贪都不能精进了,想要精进修行也就难了,所以接下来精进、禅定、般若都不好修了。因此菩萨为众生说法时还得要赞施功德、毁悭过失。

19、修布施之前,应该先了知布施的因和果。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自利他利得要有这八个条件,并不容易具足,那该怎么修呢?佛就告诉我们能够成就自他庄严的布施因果,就可以成就这八法具足,可以迅速成佛。这八法是怎么修成的?主要都是在布施行上面成就的,但是想要修布施之前,应该先了知布施的因和果。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诃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你想要得寿命长远吗?你每一世都要修集慈心。慈就是爱护众生,给予众生快乐;悲则是拔除众生的痛苦,不是给与快乐,所以慈与悲是不同的: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意思是说要常常帮助众生离开痛苦,还要让众生获得快乐,就是慈悲。众生最快乐的就是可以不死,如果有两种好处让你选择其中的一种:一是不死,二是天下财宝都给你,但是二、三十年后还是得要死,那你会选哪一样? (大众答:选不死。)当然选不死嘛!广大财宝可以不要,只需要生活所需足够就行了,还是想要求长生不死的。众生都是爱惜生命的,你若能够永远慈心不杀,因为有慈心,由此因缘就可以获得长寿之身,因为这是无畏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慈心不杀而施与众生无畏,若能生生世世都不杀害众生,就可以世世获得长寿身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劝导众生都不杀生。出家人假使想要达到这一点,最好不要当住持;若是当了住持就难以避免杀生了,有时常住大众说这里有许多蚂蚁,这一铲子下去会死掉很多,那该怎么办?还是得要下令铲除,自己挑了这个业,下辈子就要损减一些寿命。不过菩萨为了成就弘法大业,也就无所谓了,全以弘法大业为重。这也是说:在事相上得要自己衡量。若能施与众生无畏,果报就是长寿。

过去无量世常常布施衣服给众生,布施照明的灯给众生,就可以获得上妙色。古时的乡下在我小时候都还有常常有人每天晚上点了煤油灯挂在路边为人照明,以免跌倒。以前乡下还有很多人每天烧一大茶壶的茶水放在路边,架子上写着奉茶,是同样的意思。菩萨同样的在无量世中常常布施衣服、灯明,由于这个因缘而在后世获得上妙色身,色身有力或是聪明。大概我过去世这方面做得不够吧!所以身体不健壮;因为我都偏重在法施上面,在世间法上的布施不太努力。为什么无量世常施衣灯就可以得到上色而长得很庄严?因为庄严了众生,就会在来世庄严了自己。又为人家昭一明,当然不会眼睛污浊,所以就有上妙色了,这就是财施兼无畏施所得的果报。

若在无量世中常常败坏自己的侨慢心,因此心中常常诚恳而无慢心,以这样的因缘就可以出生在上品种姓之家,这也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如果能够常坏侨慢,下辈子如果昭一样生在中国,至少可以出生在耕读为生的家庭中,不会辱没将来出来弘法的菩萨摩诃萨种姓,这就是坏侨慢的因果。若是在无量世中常常布施饮食给众生,由于这个因缘,世世的色身就能勇武有力,因为你布施饮食给众生以后,众生有了力气,你的果报就是未来世身体有力气、很健康。这就是我过去世很少做的事,很少施食,所以我这一世身体不太好。针对这一点,路上如果遇到有狗一直想要跟我,我就招呼牠到便利商店,买肉包子请牠,买茶叶蛋请牠;可是后来那狗继续跟着我走,却不要吃我给牠的食物,原来牠要跟我回家,不是为了吃东西,牠想要我收养,我说:对不起啦!我受菩萨戒,不能收养你。后来牠每一天都要跟我回家,我不能收养牠,牠就走掉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了!那一条狗洗一洗,其实会是一条漂亮的狗,可是没有因缘成为眷属,只好作罢!这个施食的果报就是来世身力具足。

如果在无量世中常乐说法,由此缘故就可以多饶财宝。我倒是在这上面世世都做了,倒也有一些成绩,所以四十几岁就退休,不想再赚钱了,而且生活也还勉强过得去。这是因为法布施的功德无上、福德无上,所以我这一世勤勤俭俭过日子,都不必谁来供养我,还可以有钱拿出来护持正法,这就是因为无量世以来常乐说法的缘故。记得常常有人间我:人家只问你一个法,你为他讲那么多干什么?我的习性已经养成了,只要是请法,把话题一开就没完没了,我永远都不会吝法。这习惯还真难改,也不想改,所以有时你问一个法,我就把与这个法有关的七、八个法都告诉你,这就是常乐说法。常乐说法的果报就是世世资财不虞匮乏,多饶财宝。

接着说菩萨从无量世以来总是诃责女身,这是因为有出世间智;诸佛都说要成佛者应当转为男身,然后成佛,所以教导我们无量世以来要诃责女身,诃责女身的果报就得到男子身。当你诃责女身就一定会得到男身,其中的因果是很容易懂的;譬如舍报了到了中阴身,即将去入胎时,你想:我下辈子可不要再当女人了。所以在未来世父母交合时,就不会贪凭来世的父亲了,只是等着时节因缘完成,当他们完事了你就直接人胎,下一世就成为男身了。要怎么人胎呢?不在这里公开讲,也已经在《瑜伽师地论》中讲解过了,所以现在不讲。这就是说,因为你诃责女身的缘故,就不会起颠倒想而爱慕未来世的父亲,来世就不会成为女身。因为众生入胎时总是起颠倒想,除非是过去世有悟了,或者是在解脱道上曾经断了我见以上的人,否则入胎时都是颠倒想入胎的,所以即将投生为女人时,见了未来世的父母交合,就喜欢父亲,就幻想自己为女人而与来世之父亲共行淫事,当然来世就生为女人了。若是于母起贪,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在来世生为男人。如果诃责女身,那当然就不会以那个心态入胎了而再度成为女人了。但是菩萨往往有时故意示现女身,这是因为女人度众生比较容易,因为大众对女众比较不会有恶感,因为女众一般而言都比较慈悲,比较没有大贪心而想要获得巨金供养,或者计算别人的钱财,众生对她会觉得比较有安全感。若是女众出来弘法,众生会觉得真像妈妈,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有时为了度众生,菩萨就发愿示现女人相。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为女人相的原因。所以观世音菩萨最常示现的是白衣观音,有时则是示现老母观音。有时是先以欲钩牵,所以示现为马郎妇观音、鱼篮观音,有时则是示现竹林观音,这些不都是女人相吗?所以很多世俗人常常这样称呼祂:啊!这是观音妈娘!(闽南语)把观世音当作自己的娘或奶奶一样看待,这样就容易度众生了!所以有时菩萨会发愿以女身度众生。但是一般女人多是起颠倒想,在中阴阶段对来世父亲生颠倒想,所以入胎成为女身。既然知道这个道理,诃责女身之后就不会再起颠倒想去入胎了,当然出生时就不会再成为女人了,所以因为诃责女身的因缘而得到男子身。

因为在无量世中至心持戒,所以世世言语辩了,善于说话,不会辞不达意,能用很多方便善巧,把所要宣说的法讲出来,让众生听了就能懂,这就是言语辩了。为什么至心持戒的因缘就能言语辩了?是因为说诚实语的缘故。如果至心持戒,当然不会妄语骗人,当然来世的果报就是说话让人家很容易信受而听懂。有的人想要说明一件事情,可是讲了老半天以后别人都听不懂,就是诳语的果报。如果能说诚实语,从来持戒不犯,就有智慧把意思清楚的表达出来。世间法如此,演说佛法时更是如此;所以许多大师讲了半天的法,人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我们简单的几句话就讲清楚了,大家听了都能懂。譬如涅槃,你们看印顺老法师在书中写涅槃,大家读来读去总是读不懂,他的《妙云集:》有四十一册,大家努力研究《妙云集》,研究了几十年以后懂得什么是涅槃吗?都不懂!而且他说涅槃是不可说、不可证的。可是我们一场演讲就把它讲清楚了,整理出来就是《邪见与佛法》,大家读了就懂得涅槃的实际原来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立即就懂了。连阿罗汉都不懂的涅槃实际,你明心后读了我的书,就真的懂了,也能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为什么我们能这样?都是因为过去世至心持戒而且不妄语,所以才能言语辩了,用简单的方式把很难懂得的无余涅槃说清楚,众生读了就知道无余涅槃了。所以至心持戒而说诚实语,都不打妄语,就能世世言语便给。假使常常打妄语,就会养成说话遮遮掩掩的习惯,所以说话时同时要想一些遮掩的话,就会把主题给岔掉了,讲出来的话人家当然会听不懂;养成习惯以后,生生世世就不能言语便给。这因果是很如实而一一连贯的,所以想要言语辩了的人,应该至心持戒而不诳语骗人。

最后的于大众无畏,主要是依靠福德广大而来的。福德广大是从供养三宝而来的,供养诸佛、供养妙法、供养菩萨僧,是修集广大福德的最佳方法。诸位做早、晚课以后诵三皈依,那三皈依是怎么讲的?还记得吗?为什么供养三宝的福德这么大?因为是无上福田。佛是无上福田,妙法也是无上福田,菩萨僧也是无上福田;世间最高的大福田你都种了,来世当然福德广大。这里面还有因果:于三宝身上种福田,是种功德田,也是种报恩田,是世间最好的福田,怎能没有最好的果报呢?我们又怎能不种呢?所以护持正法而成就了自己的无上福田,来世的福德一定很广大;当你福德广大时,不管去到何处,看起来虽然好像不是很有钱,实际上只是不去取用而已,但是福德却是很广大的,因此就能在大众中得无所畏。可是三宝为何是大福田?佛如何是大福田?究竟妙法与菩萨僧为何会是大福田?

20、(自他庄严品第十一)〖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缘故八法具足。〗假使想要具足长寿、上妙色、身有大力、好种姓、多财宝、男子身、言语辩才、无大众畏等八法,要修八行:慈心不杀、常施衣灯、常坏侨慢、常施饮食、常乐说法、诃责女身、至心持戒、供养三宝。但是这八事修行都属于修布施行,在做布施行中的财施与法施、无畏施时,可就得要注意到三个因缘了!否则还是不能成就这八法的。佛真慈悲,把这三个因缘也说了,也就是种福田时特别要注意到的三件事:第一、所布施的食物、财物都应该清净。第二、布施时心中要清净。第三、所种的福田也应该是清净福田,而不是染污、不净的福田。为何不净田也是福田?譬如有人是虚妄说法、滥膺信施,你去那边施财、施力也算是种福田;就算是个凡夫众生,你施与财、力,也是福田。除非他谤法、破法,如果不谤法、不破法而示现为大师,但是从来不未悟谓悟,也不曾暗示已经开悟了,没有犯大妄语业,最重要的是不谤正法,你在他身上或道场中种了福田,但他心里面贪着你的供养,所以是不净福田;虽然他的心中不清净,但你布施时仍然是种福田,因为他至少还有佛教出家菩萨的表相。但是布施时想要获得大菩萨的果报,想要能够自利也能利他,而且想要迅速成佛,那么在以上所说具足八事的布施时,还得要注意这三个因缘:物净、心净、福田净。

什么是物净?佛开示了几种:第一、你所布施的财物,不是偷来的,不是抢劫得来的。若是像廖添丁偷了人家的钱财来救济贫穷,就是施物不净。身为菩萨,布施时应该要以清净的财物来行施,所以第一件事是偷盗所得之物不可以用来布施,必须是净物才可以用来布施。第二要件是所施之物不是圣所遮物,若是佛诸圣所遮止而不可以用来供养别人的财物或饮食,都是圣所遮物。这个范围比较广,以食物来讲,你买了榴莲、牛排、猪排来供养僧宝,都属于圣所遮物;或者洋人的健康素食中常有五辛的葱蒜等物,那也是圣所遮物,不可用来供养三宝。乃至供佛时,辛香类的蔬菜也不许用作供物,譬如说萝卜、芹菜都有辛味,所以也不许用来供佛。但是牛奶及奶制品却可以供佛,因为不辛不辣,也不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奶酥、奶酪等物也可以供佛,但是不能加了动物油脂作成,因为都是圣所遮物,这是讲究物净。

又如非众共物,是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用来供养三宝。譬如你在团体、或家庭中,准备拿来供养三宝的财物是这个家庭或团体共有的,不是你自己所有的,那就是众共物;把众共物取来供养三宝,你就犯了私自盗用公物的窃盗罪了,这样供养三宝就有过失了,就是供物不净。必须是你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拿来供养,才算是物净。第三则要求所供养的财物必须非是三宝之物;譬如出家了,或是住在寺院中的近住男、近住女,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譬如有个乞丐前来乞食,似乎快要饿死的样子,你刚好在寺庙中,就自己匆匆忙忙跑进厨房,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就添了饭、装了菜去供养那乞丐,就成为侵吞三宝物而行施,属于侵损招提僧物,来世果报很严重的。即使是常住法师想要布施给那乞丐,也得要先向常住主事者告白,因为这是众所共物。若是来不及征求同意,最好是把自己该有的饭菜用来布施;或是以自己的钱财赎得这一碗饭菜,再拿来布施给乞丐,或是事后补赎也可以。这些事相大家也得要注意一下,三宝之物可千万动不得,因为来世的因果很大。譬如有人不小心在寺院中借用原子笔写字,习惯性的往胸前口袋一插,就带回家了;后来发觉是从寺院带回家的,下周去寺院时可得要记得送回去,因为这个因果很大;这叫作无心盗取招提僧物,因果很大的,千万要记得归还,不然来世可就吃不完兜着走;若是不小心送了别人,又成为施物不净了。

此外,布施时不可以行别请之法。菩萨戒中不是有个别请僧戒吗?不可以把原来讲好要布施给某甲的财物,因为出现另外的因缘就反悔了而布施给某乙;有时因为原来想做的布施是只对一个人,觉得人情比较少,就改为布施给很多人;不可以如此!因为话已讲出口:出口成愿,不能再改了。你既然讲出来:我这个珍宝要供养某一个人。以后就不能再改说要供养很多人、要跟很多人结缘。你若想要跟另外的很多人结缘,就另外再拿钱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施物不净。也不可以本来要布施给很多人的,后来想到那些人看了就讨厌,就改为只布施给一个人,这就成为施多人回与一人,也是佛所禁止的。又如已经跟某人讲过: 我这本好书,要供养某某法师。可是中途看见了另一位法师:我怎么把他忘了?我更喜欢他。结果又改为供养他别请僧这也是犯了菩萨戒。如果你这样做了,就是施物不净。此外,所供养的财物不可以是损恼他人、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财物,必须是如法取得的才可以;也不许是骗来的,如果是用欺诈的手段去骗来的,这财物就是不净之财。欺,就是用势力去压迫他人而取得的财物;恼,不一定是压迫,而是故意捣蛋,让人受不了而把财物交出来的。所以,仗着势力或恼乱而压迫别人交出财物,再拿来布施,就是物不净。总之,布施时不可以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财物来布施,才可以说布施的财物是清净之物。

第二是施时心净。如何布施才是心净?这是心态的问题:布施之时不是为了增长生死善果而行施的。譬如布施时心中想着:我现在布施这一团饭给这个乞丐,未来世色身会更健康一点。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慧能度众生,这样就不是为生死善果而布施了,就是心净。布施时不要为生死善果而做,也不可以为了想要善名超过别人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中叫作伪善,是做给别人看而求名,也为了名称胜他而施,这是不净心施。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就是为得色力财而布施,这就是心不净;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也不可以为了延续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为法,也就是希望这个布施可以使未来世的自己讨到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这是欲界中的家法。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是求三界之家的布施法,这就是求三界有为法的果报,就成为心不净而施。还有人想:我们家都是代代单传,我应该多布施、多行善,多跟众生结缘,未来世就可以每一代都广有多子。转轮圣王不是都有一千个太子吗?这就是求眷属多饶,求眷属多饶也是心不净而施。如果能避免这五个不净心而行施,就叫作心净。心净而行施,是单纯的为了庄严佛菩提,庄严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世出世间果报而布施,这就是心净的布施。此外,为利乐众生而布施,想要调伏众生而布施。不是为了自己后世多饶财宝,也不是为了自己此世广得善名称,只是为了调伏众生,让众生借着你布施的因缘,对你有好感而引他进入佛法,这是调伏众生故施,能如此行施,就叫作心净。

第三是福田清净。这是针对被施者而说的,会影响到你未来世因施而得果报,所以也须特别注意受施的对象。佛说被你布施的人必须是远离八邪,才可以布施。八邪是相对于八正道而说的:正命的相反就是邪命,正智的相反就是邪智,依此类推。譬如在家人应该以正当的职业来谋生,但是有的人弄个空头公司,诈骗众生财物;又如有人开午夜牛郎店、开绿灯户,其实就是卖淫,还说得很好听:援助交际。以这种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资财和用来布施的,都是邪命而活的人。如果你布施给这种人,就是所种的福田不清净,后世的回报则是不清净的福报。如果有人正命而活,可是生活很困苦,需要你帮助;他的职业是正当的,只是因为时运不济所以无法过活,你来帮助他,这就是清净的福田:清净的贫穷田。虽是贫穷田,福德种子种下去,来世还是有福德的,所以叫做福田。关于功德田、报恩田、贫穷田的义理,稍后再讲。又譬如说:今天我如果出家了,我把正法传给众生,不是把邪知邪见传给众生,那我是远离邪业的,住在正业中;也是离开邪行而住在正行中,如果我这样出家而接受大家的供养,我就是清净福田;我接受供养以后又把它布施出去,那我这福田就更清净了,就成为具足清净的福田,就是福田净。如果每天想要人家来供养,越多越好,就不是正命而活了!因为出家以后应该以弘法为志业,以利益众生为志业,可是心中想的总是钱财,就变成邪命而活了!这样的出家人就是福田不净!譬如西藏密宗的喇嘛们,他们正是不净福田的具体表征:喇嘛们看女人时眼神与常人不同,因为他们心里面想的是:这个女众可以用身体供养我,当她与我合修双身法时应该会是哪一种情况?他们是这样想的啊!所以眼神就一定会显得很怪异了!除非懂得收敛而暂时舍弃了邪思,否则眼神总是怪异的,请问他们这种福田净、不净?(众答:不净。)不但不净,而且是龌龊的。如果是在***身上种福田,也算福田;如果他们不像黄教一般否定如来藏,如果他们不崇密抑显而谤正法,也不以双身法套在诸佛头上而妄称为最胜法,那也可以算是福田,但却是不净的福田,因为他们以邪命而活:为别人传财神法而受供养。传财神法来收供养是贩卖世间法,是邪命过活,邪命而活就是福田不净。

更何况他们传的财神法根本无法让人致富,如果传财神法能让人致富,他早就变成大富翁了,还要传财神法来受人供养吗?他们是为了你的钱而传财神法给你,如果他们的财神法真的有用,就不必世界各处去劝募了,他们只要在达兰莎拉每天修财神法,金银财宝就会一直送去给他们了,可是却仍然个个穷得要到全球去传财神法来赚钱,邪命而活;你若布施给这类人,就是所施福田不净。我们再把层次拉高一点来讲,譬如有人心想:我现在是一方之师,所以我是大福田。当他有这一个念头,你在他身上种福田就已经成为不净福田了。如果身现大师之相,徒众巨万,可是讲的法都是常见外道法,这也是不净福田。

如何才是真正的净福田?佛是最清净福田,了义究竟正法是最清净福田,然后是已得正法的胜义僧宝是人间最清净福田。可是要在末法年代寻找这样的清净福田,还真的不容易;诸位现在正在努力种的正觉福田,正好是目前世间最清净、也最胜妙的福田,所以诸位未来世都将大有福报。可是这一方福田我也一样要种,不能开辟出来光让你们种,所以我也在准备,正觉寺大福田我也一定大力耕种的,这就是福田清净。如果我告诉你们说:这个是清净福田、无上福田,大家都来种。可是我自己一毛钱也不种,那就表示这个福田纵使是真正福田,但讲的人自己是有疑心而不全信;如果自己都不信,显然不是真正的清净福田。

以上说的是物净、心净、福田净。可是诸位种了无上福田之后心中要清净,不要生起后世财物果报的想法,否则就是心不净,就将会只有来世的福德而无此世及后世的功德了!所以物净、福田净之后,自己也要心净。心净而种福田时,不但未来世广有福德(因为不管你种下去心净、不净,福德一定有的),而且还会有功德。我们不要光是得福德就满足了,也要有功德受用啊!可是功德从哪里来的?应该探究。这五法: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若不为了这五法而去种福田的,就又可以生起自受用功德了。若生起求世法的念头,解脱的受用就不见了!功德是自受用的啊!所以种福田时不要心中想着未来世的世间法果报,因为在无上福田种福德,未来世一定是无量报,佛在后面将会讲到;但是不必去想它,不管你想不想它,你在来世该得福报始终是存在的,就好像钱存在你的银行账户中,别人不能提领,所以永远都会在。既然永远都在,就不必一天到晚想着:我来世会有二百亿的回报。当你不关心、不想它,你就不会被世间法的福德所拘束,那就多出一份功德了,这才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被福德!|我所把你绑住了,那就变成没有功德了。

佛又说:善男子啊!如果能以物净、心净、福田净这三个因缘来布施的话,就可以具足寿命长远乃至处众无畏啊!所以种福田时还真的必须选择一下:我们将要拿出去布施的钱财清净不清净?我有没有用求世法的不清净心来布施?我所要种的福田是否清净?这三种因素都要好好考虑到。种到不净福田与种到清净福田,二者的果报相差很大,所以佛特地为我们说明,希望我们布施时要有智慧,可以对佛菩提的修证有更大的帮助。这是佛陀特为了我们未来世行菩萨道的资粮而考虑的,本来就应该如此正确的布施。如果能依佛所教而奉行,你就可以在未来世拥有寿命长远、多饶财宝乃至于大众中都无所畏等八种利益,如此而行菩萨道,就可以很轻松愉快的修行及利益众生。

在分别福田的净与不净时,有一件事情必须特别注意:你种福田时千万不要种到毒田。福田跟毒田是不一样的!譬如西藏密宗就是毒田!我这话虽然很尖锐,不过我讲的全都是事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妄。假使把《狂密与真密》详细读过了,就知道为什么藏密是毒田,因为他们四大派都同样是陷害众生堕入毁破最重戒的双身法中。最须注意的是藏密的黄教,如果是白教、红教以及花教的自续派中观,他们在般若的亲证上面,最多只是把如来藏悟错了,至少还承认有如来藏。可是黄教的应成派中观,是主张一切法都空而无如来藏,以专破他宗的种种辩解理论破斥别人,然后总结说:如是应成。所以名为应成派。可是他们却是断灭法,因为否定如来藏而使涅槃成为断灭境界啊!为了弥补这个过失,所以又另外建立一个不可知、不可证的常住不坏的意识细心,却又落入常见中,所以他们是具足断、常二见而严重破坏正法的破法者,不只同样是主张双身修法的邪淫之徒而已,所以是特大号、特别毒的毒田。

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继续在否定如来藏实相法,譬如昭慧法师现在仍然是继续否定如来藏的,这其实是特大号而特别毒的毒田!如果在那里种了福田,其实都是在种毒田。另外还有别的破坏正法的单位、团体、寺院,你去种福田就是在帮助他们破法,就是种了毒田,来世一定要同负共业的。你种了这个毒田,当然还是会利益了一些人,至少那里的常住法师有得吃、有得喝,还是有福德的,不过那一方福田却是有毒的,因为他们抵触正法、破坏正法!所以未来世虽然仍然会有福德果报,但是来世所得的世间法财报将会影响你的道业,因为他们用你布施的钱来破坏正法,当然你要负破法的共业,而破法行为的布施,在来世所得的钱财将会在不清净的事物上回报,一定会影响到你来世的道业阻障重重,所以佛陀特地为我们讲到布施时应该注意的三个条件:物净、心净、福田净。所以必须在布施前先考虑所施的福田净或不净。

21、(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

菩萨有智慧,所以在布施时能分别所布施的福田种类:是福田或是贫穷田?但是菩萨布施时不会故意向布施的对象指称是福田或是贫穷田。他知道而不讲。菩萨是为了想要增长福德的缘故,所以施于贫苦者,贫穷人是菩萨的贫穷田,是把贫穷布施出去。表面看来是布施财物,其实是布施了来世的贫穷。有智慧的人接受别人帮助以后,将来自己有能力时也要赶快去布施,不要永远成为被布施的对象,否则未来许多世中将会一直贫穷受苦,因为一直都没有在福田中种下福德种子嘛!又如何能在未来世收割福德稻子呢?所以菩萨将钱财物资施于贫苦者,被施的贫苦人就是贫穷田,因为贫穷人也是田啊!只是贫穷田与福田有差别:种子被种在贫穷田中,未来世收割时的果实比较小。譬如稻子种在无肥的砂砾之地,再怎么洒水,能长出来的稻子总是很少;如果种在福田就不一样了,有福之田表示很肥沃,随便种一种,未来世结果时都是一大串又一大串的美好果实,这就是贫穷田与福田的差别。

菩萨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布施于福田:想要获得无上胜妙智慧而必须布施的对象就是福田,不在福田上布施,而在世间法中布施,只能获得世间法智慧;在表相正法中布施,只能获得表相正法智慧;在无上胜妙智慧正法上布施,才能获得无上胜妙智慧;想要获得无上胜妙智慧的人,就必须在无上胜妙正法的福田中布施,不能以表相正法中的布施而想要获得无上胜妙智慧。福田分为贫穷田、福田二种,福田又可再分为二种:报恩田、功德田,合称为福田。表相正法道场及无上胜妙正法道场都是功德田,都归类于福田中,详细差别会在后面的经文中再作说明。想要获得智慧就必须在福田中种下福德种子:以财物或身力布施而护持之。但是布施于何处最能获得智慧呢?当然是三宝,三宝是福田,也是功德田,所以供佛的福德很大。可是西藏密宗所供养的都是鬼神冒充的假佛,供养了以后,来世将会与那些鬼神冒充的假佛常在一起,不可能得到真实智慧的,真实的佛陀才是真正福田。

否定方广经典所说如来藏妙法、又否定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应成派中观,绝对不是真正的法宝、佛法,他们都是以常见法的意识心,取代佛菩提道的第八识如来藏妙法,都是破坏正法者。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解脱道法义,以及弘扬方广诸经所说如来藏妙法的弘法者,才是佛门的僧宝,才是真福田;否定涅槃本际、否定一切种智根源的如来藏者,虽然身现出家相,仍然是破法者,都不是福田,连贫穷田都算不上。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悟实相而生起般若智慧了,这两种都是真正的僧宝,都是大福田。大众把福德种子在这二种福田种下去,来世的果报将会很大,后面经文中立刻就会说到。若是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种的,种下去以后真的能增长无上妙智慧的道场,就是福田。若想得到无上妙智慧,当然要在三宝种福田,但是不该在破坏正法的藏密毒田下种,因为他们不能增长你的无上妙智慧,还会变成破法的共业:成为帮助他们以外道法取代佛教原有的正法。所以种福田时千万不能随便乱种,种福田时还得要有智慧,所以佛特地教导我们要能分别福田与贫穷田。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而能分别:布施给一般贫穷的众生是布施于贫穷田,来世也有收获:施于畜生可得百倍之回报,施于平常人可得千倍之报,若是施于证得初禅的外道,可得万倍之报,这些都是贫穷田。若是在三宝中,对证得初果以上的人种福田,来世都是无量报,这在后面紧接着就会说明。

佛说:如果是为了报恩而去布施的,是报恩的福田;若是因为怜悯而供给财物,布施给贫穷者,则是在贫穷田中下种。以世间法来讲,帮助过你的人当然也是福田:使你事业经营很顺利,一直赚钱;或是使你道业修行很顺利,都是你的贵人,显然他有很大的福德,才能够帮助你;后来你回报而供养他,当然他就是福田,都属于报恩田。世间法中有报恩田,出世间法中也有报恩田;但是常常有假名福田,大众都须注意,譬如有大师说:意识的粗心或细心可以进入涅槃境界中安住而不坏灭。 (作者案:意识粗心就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意识细心是初禅、二、三禅定境中的离念灵知,意识极细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中不能返观自己的离念灵知),他们教导你这种外道的涅槃解脱道,你去布施护持他,这可不是种福田,而是害你大妄语的毒田;那你护持他,是要报什么恩?是想要回报他害你大妄语之恩吗?这当然不是报恩田。如果他教导你正法、正见,即使他还没有证量,但他教导你的知见是正确的,也没有陷你于大妄语业中,那你供养他就是报恩,是种报恩田。至少他引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了!为了报答这个恩德而布施于他,他就是你的福田。

但这只在真正的三宝中才会是福田,外道及佛门中的外道见者妄说涅槃,以外道涅槃来取代佛门的涅槃,实质上是破法者,你去布施、供养他,以为是在种福田,其实是在种害你的毒田。譬如他教导你:只要一念不生就是涅槃。最近有一本佛教道场发行的月刊杂志中,大法师这么讲;有好几个月中都如此开示,说一念不生就是涅槃;那其实是在害你,在他身上种下去,就成为种毒田了!

假使你听从大法师的胡乱开示,打坐到一念不生;或如学会无相念佛了,以后你要变成一念不生就很简单了,因为一念不生比无相念佛简单多了,只要把无相之忆佛净念舍掉就可以了,那真是太简单了!这时你只要打坐一念不生,觉知心不动,那就是大师们说的涅槃了。你若信以为真,就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了,万一口中说出去了,你可要准备来世接受大妄语的果报!若是在那种大师身上种福田,其实是在种害你之田,不是真福田;这样而说是在报恩田中种下福德种子,你到底是去报什么恩?其实是报他害你之恩。若以正法来开导,让你现观我见断除的智慧境界,现观我执断除的解脱境界,这是二乘法的福田。若是让你如此亲证以外,又再帮助你亲证法界的实相,发起般若中观的实相智慧,你布施于他,这才是大福田,这才叫作报恩田哪!在这报恩田、真实福田种下福德种子,此世可得证果、证般若智慧,来世也有大福德可得。若是种在贫瘠之田,当然也有福德,但因为是贫穷田,所以来世的福德很小。

诸位听到这里,就知道布施的大概因果了。以后哪一天,有人来找你:有一位老人家好可怜哪!孤苦无依,孑然一身,家徒四壁,米瓮都空了。我们去照顾那位老人家,种福田去。你说:不!这不是种福田,这是种贫穷田。这是佛为你开示的啊!所以佛法要现学现用。当他们找你去,你可以一起去帮助老人家,但这是因为出生了怜悯心,所以布施于贫穷的老人家,是种贫穷田,不是种福田。种福田这三个字不能随便乱用,要观察对方是福田或者非福田。

如果是为了舍弃烦恼而去布施的,那就真的是种福田了。舍弃烦恼,譬如到寺院去请求师父开示,让你减少烦恼,但是烦恼的定义必须界定清楚,不可含糊:烦恼是我见烦恼、我执烦恼。至于执着五蕴自我所有的烦恼,那已经是最低层次的啦!为了舍离这些烦恼而去寺院,先供养师父,然后请法,这才是种福田;如法宣说我见、我执烦恼内容的师父,是真实的僧宝,就是福田。若是你的我所烦恼很重,他会先教你把我所的贪着烦恼断除,再进一步断除我见的烦恼乃至我执的烦恼。但是有个前提必须注意:他教导你的断我见、断我执内容符合三乘经典的正理,不是用意识心常住于一心不乱而当作是断了我见烦恼。

若是为了成就功德而布施,应施于贫穷田。若是为了成就自己福业的功德,就必须布施给贫穷鳏寡、孤独老人;布施时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悭贪心修除,不是为了来世的世间福德回报。这样布施,从决定要布施时就心中欢喜,正在布施时也很欢喜,布施过后不后悔而仍然很欢喜,这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德而去布施的,所布施的对象就叫作贫穷田。因为这不是为了报恩,也不是为了断除烦恼而布施,所以是种贫穷田。若是布施以后心中不喜,后悔自己的钱财少了;或是心中欢喜而执着未来世一定会有的世间法财物回报,那就没有功德而只剩下福德了。

若是为了增长一切世间快乐的因缘而布施,就是种福田。增长世间快乐的因缘:供养三宝、护持正法是最快乐的。因为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果报最大,只有三宝之中才有出世间的圣人,正法又能使大众得到未来无量世的快乐,所以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功德与福德最大。于佛门三宝之外,没有出世间的圣人;对世间圣人种福田,来世的世间福德都有量数;若是供养到一位声闻初果的僧宝或是证果的菩萨,来世可就有大福气啦!因为来世的世间福德都是无量报啊!这样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来世快乐的因缘而做的,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求世间法而得到来世的无量财物回报,但这表示你在来世可以有很多资财来利乐众生,藉机度化众生进入佛法中。来世利乐众生的结果,后后世又有更多的资财可以利乐更多众生而获得更多的资财;一世一世不断做下去,到最后福德圆满时,你的一切种智也就不得不圆满了,这样布施就叫作种福田。

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若想舍离一切苦恼因缘而布施给贫穷的人,所种的田就是贫穷田。所以田有两种:福田和贫穷田。但是后面还会说三种田:贫穷田、报恩田、功德田。

22、(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若施所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雠,为除恶故。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菩萨若布施于所亲爱的人,目的是为了报恩。菩萨在世间法中最亲爱的人当然是父母!除了父母以外就是师长了!既然布施于最亲爱的人是为了报恩,所以父母与师长都是报恩田。今天之所以有你,是因为父母的生养;十月怀胎真的很辛苦,妳们女众最清楚了!你们男众当父亲的陪着辛苦,当然就知道父母恩了。出生之后,父母总是推干就湿、乳哺长养,而且为你寻找好老师、好学校;长大之后还想办法帮你婚配,所以父母是最应该报恩的福田,所以父母是世人最亲爱处。师长教导你走正路,让你一世平平安安并且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乃至发展一番大事业,所以师长是报恩田。世间法中的师长尚且要报恩,在世、出世间法中学习及亲证,大家应该更能体会师长的恩德了。

若是布施于怨家、仇人,目的则是为了除恶。怨家既和自己有怨,就低声下气对他道歉、示好,并且要买礼物赠送;第一次可能会被他说是假惺惺,第二次可能还是不相信,第三次总会相信你的诚意吧!因为你是真诚的,不是欺骗他。这目的只是为了把恶种子除掉,不管是自己心中对别人的恶种,或是消除别人心中对我们的恶种。恶种除掉了,未来世一定会互相成为法眷属,在未来无量世中,双方都可以互相成就道业。除恶目的在这里,不是为了改善关系而去攀缘。

菩萨摩诃萨若有人来求财,应该对那人当作自己的独子来看待。若是自己的独生子,他若不是要了钱去花天酒地、赌博,你当然会给他嘛!所以应该任随自己能力之所堪任,或多或少布施给他,没有家人或外人之想,平等布施,这样就是布施波罗蜜。若是为了求对方回报,或是期待被施者感恩,就不是布施波罗蜜了,就成为有布施而无波罗蜜啦!因为心中有所求,就没有因为布施而获得解脱功德了,所以就成为有施而无波罗蜜了。心中有所期待时,已经落到我所中了;不但我见没有断,连我所的执着都还在,所以是有施而无波罗蜜,就不是布施波罗蜜了。

菩萨施时离于悭心,把悭贪财物的心,借着布施而消除掉,如是布施时才能叫作持戒波罗蜜。所以持戒的定义,在菩萨戒中有较广义的意义;这与五戒、声闻戒是不太一样的。在菩萨戒中,如果有钱而遇到有人来求财,不肯行施就是犯戒,这就是十重戒中的故悭重罪。若能舍弃悭贪之心而行布施,施时绝对不会觉得财物可惜,那就是已经舍掉悭心了,那就是有施也有持戒波罗蜜。若没舍掉悭心,就成为有施而无持戒波罗蜜了。某人非常需要你救济,你把钱财救助他,虽然捐出去时心中拉拉扯扯而有点儿舍不得,终究还是舍了,所以没有违犯故悭戒,可是却成为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蜜了,不能到解脱彼岸,因为悭心还没有舍掉啊!所以布施时得要聪明一点儿:钱出去时就把悭贪也顺便舍了,这才叫作有施也有施波罗蜜、有施也有持戒波罗蜜。

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菩萨对于来化缘的人都能够忍受,才算是有忍波罗蜜。这几年来的台北街头有个怪现象,常常有人乞求钱财说:头家!给我五十块。店家说:你要五十块钱做什么?他说:我要吃卤肉饭。店家说:十块钱不行吗?他说:十块钱不够吃,不要!店家还是得五十块给他,他都不愿意多走几家索讨。我也遇到过,有一次有乞丐跟我要钱,我口袋掏出来刚好十块钱给他,他说:不要。我说:你为什么不要?他说:不够吃卤肉饭。只好又别的口袋枢一枢,凑五十块给他,还是得给他啊!连乞讨钱财都懒得多走几家店面索讨,但是菩萨要能忍。一般人听了总是很不服气: 十块钱给你还不要,多讨几家就有五十元了,你还不要。不要白不要,我就不给你。一般人多数会开口斥责的。但是菩萨不可以开口骂,这种人我已经遇到很多次了,我相信有很多人遇过,但是你要能忍于求者之言。但是也要有智慧作抉择,譬如有人开口说:请你给我三千块。 干什么?我要去喝酒。那就不给了!因为那是害他。如果他是基本生活所需,虽然他是有一点贪得无厌,连行乞都懒,希望一次就可以解决几天的生活,却不愿意去乞讨十家、五家;你若忍得下来而行施,就是有了忍波罗蜜。这些法都要现学现用,要能心中无烦恼而得到自受用,才是有功德的人,若是学法而没有自受用,就不叫作功德了。六祖也曾讲过:自受用与他受用合起来就是功德。所以除了要有忍,还得要有波罗蜜;可别弄了老半天,钱送出去了,却是有忍而没有波罗蜜,那就很冤枉了,所以应该能忍一切求者之言。

还有一点很重要:你所布施的财物,应该自己亲手送给受施者,不要托人转交,除非你真的很忙。自己亲手送去,这样才叫做布施的精进波罗蜜;这里面还有因果:如果自己亲手送去,不经过第三者,未来世所得的福报就不会被别人掌控;若是委托别人帮你布施,未来世所得的福报就必须透过被托人才能得到;因为他帮你跑了这一趟路去布施,未来世你该得的福报必须经由他同意,你才可能拥有,所以有一部分是他该得的,而你该得部分还得经过他才能得到。所以护持正法、供养法僧,最好是自己亲手去做,未来世的福德谁都掌控不了你,而且全部是你个人所有,这叫作手自授与。若能手自授与,亲自去做,精进而且心无罣碍,这就是布施时既有精进、也有波罗蜜。

布施时以至诚心系念及观察解脱,才可能从布施中获得解脱:第一是解脱于我所的系缚,第二是解脱于我见与我执的系缚,这就是布施的禅波罗蜜。所有财物都可以布施,乃至一切布施都不保留而舍寿都没关系!阿育王就是这样。全都布施完了,所有财产散尽,毫无留凭,这样就能观于解脱,第一、解脱于我所,第二解脱于我见,第三连觉知心、作主心的我消失了也可以,这样就解脱于我执了。菩萨布施时若能如此至心系念观于解脱,才叫作有禅波罗蜜。禅是静虑,又名禅那;能如此做而无怀疑,就是有如实、深入加以探索、观察,因此能至心于此一见地行施而不移动,这叫作禅波罗蜜。至心,并不是意识层面想一想就算是,而是要从意根所展现的思心所中运作出来的,那才是至心;如果只是意识层面的,那是有檀、而无波罗蜜:钱财是布施出去了,可是心里面老大不舍,所以有施而无波罗蜜,就不至心。从深心中确定布施的因果,心中决定不移的布施,是从意根的思心所表现出来的,才是真实的至心。以这种至诚不疑的心,系念解脱、观察解脱;由布施的行为上来系念及观察解脱,才是有禅那、也有波罗蜜。

如果布施时,不论是法施或财施、无畏施,能够不检择一切怨亲之相,平等一体的布施,才是有般若也有波罗蜜。有些人布施时会想:我想布施到某甲道场去,但是那道场有几位法师我非常讨厌,我还是布施到别的道场去,那里虽然没有我喜欢的法师,可是也没有我讨厌的法师。这就是选择怨亲之相,这表示他布施时没有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性,而是依止于自己的意识心性,也依止于意识心的喜好或厌恶,这就表示这位布施者的我所执、我见、我执都仍重;如果我见都断不了,我所的贪着都断不了,显然还没有证得实相,此人布施时当然没有般若,也没有波罗蜜,所以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啊!譬如诸众生起贵心而杀害有情时,这一念贪心之中已经具足了十二因缘;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也是一样,当他在布施时,一念当中也具足六度波罗蜜。如果能够这样,这人在布施时是具足功德庄严,也是具足智慧庄严的。当众生起贪心去杀害有情时,不论是因为贪肉,或是为了贪众生尸体卖掉的钱财而杀害有情,当他起了一念杀心决定要杀害众生时,为什么一念之中就具足了十二因缘呢?

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具足了戒法。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之中就具足六度了,所以能够一念之中具足六度的人,就是有功德智慧庄严的人。所以说,懂得布施的人不要只是在福德上面修,还得要有智慧的修集而修行布施度。

菩萨的布施与世俗人的布施不同,世俗人的布施只有福德而无功德,来世可得褔报,但是于解脱不相应,也与般若实相智慧不相应,所以没有智慧庄严。菩萨一念布施,有功德智慧庄严,因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就不去挂念它,反正种在我的心田里,谁也拿不走;既然谁都拿不走,我牵挂它干什么?又何必心心念念想着:我这一世布施下去,我来世得多少回报。完全不必牵挂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脱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菩萨了解这些正理,就是有布施的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布施行了。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有福德,来世恐怕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带着璎珞的大象。所以菩萨不但未来世要有福报,可以藉那些福德资粮来利益众生,还得要有智慧来配合,才能究竟的利益众生:要有自受用,也要有他受用,这才有功德。所以菩萨在布施时,一念之中具足褔德庄严,也具足功德智慧庄严。

23、(六波罗蜜品第十八)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别。佛世尊说:什么是能布施而到彼岸?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能不惜一切财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利益事,也常常心中念着想要布施、想要利乐众生;他心中也喜欢布施,只要手里有钱财、食物,就会随有随施,都不管自己钱财或食物的数量是多、或少。有的人心想:今天口袋中只有两百块钱,这样布施是少了些,不好意思。但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计较数目的。有人想:我今天钱太少了,只有五百块钱,不好意思布施,等我有一万元时再来布施。可是他永远都不会有一万块钱,这只是悭贪的藉词;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管数目多少的。

当他正在布施时,对身上的财物从来不会生起轻微之想,因为他知道布施的果报很大。你们禅三过堂时不是同唱果报无边吗?我告诉你:真的是果报无边!特别是我们的禅三,当你供养了打三的人,还真的果报无边!因为你成就他们的道业,使他们专心参禅而能开悟明心。你想:供养一个人一世的生活所需,但他是不可能悟入实相的,果报就已很广大了!可是你来供养一次禅三四天三夜,他们有人开悟了,你这个果报还小吗?当然不小!所以过堂时的供养偈还真写得好:果报无边。常常有人说:我只供养一包香菇而已,真的不好意思,别说是我送来的。但其实不必怕别人知道。菩萨总是对于身上的财物不生轻想,因为只要布施出去就果报无边,怎么可以作轻想呢?

菩萨还有一个法:净施。净施就是不以分别心来布施。布施时不先分别对象的德行:他持戒持得好,我供养了,未来世福报比较大;那个人破戒,我供养了,未来世的福报会比较差。不要这样分别!不管他是持戒还是破戒,他只要是僧宝,你只管供养就对了!如果有在家之人需要布施,你不管他破了五戒或没破五戒,当他有需要时,你就布施。不过这里要交代:谤法、破法者除外。因为谤法、破法者,护法龙天尚且要处置他,你怎可以帮助他?如果他是谤法、破法人,可是他生活饮食有所欠缺,你就救济他,但不可以说:这十万块钱帮你弘法。那你就完了,这是破法的共业。如果只是个人戒行上有所亏欠,我们可以不管;若是故意毁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只能在生活所需上面救济他,但不能帮助他破法的行为,这个分际一定要分清楚。

接下来还要赞叹布施。如果有一件可以布施的因缘,刚好别人先做了,你就不要抱怨,可以等待下次因缘,随缘就好。有因缘时你就自己做,缘不够时,你就赞叹随喜。别人在布施时,你心中要欢喜,别嫉妒。有的人心态不好,看见人家布施,他心理上有压力:他比较有钱啦!我一直都没有钱啦!真倒霉!千万别在嘴里老是讲没钱,不断的讲,讲到后来都讲衰了(大众笑)。真的会这样。不管有没有钱,你要记得赞叹:某某人啊!你真是功德无量啊!真的是菩萨啊!欢喜不妒,也有随喜的功德。他行善得福德,你赞叹得功德,藉别人的善事生起自家的功德才是有智慧的人。

看见有人来求,心中要欢喜快乐,明知道他是来求你布施,你就或起、或迎、或礼拜、或施床命坐,客气有礼的请他先坐下再说。这个床现在叫做椅子,古时的床字就是椅子的意思;古时没有椅子,矮矮的床就是座位。古时禅师的禅床,你别以为是一张床,其实只是比较大的椅子。这就是说,有人来求布施,我们要喜悦快乐的接待他。来请求的人,不论问或不问布施的因果,你都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赞叹布施的果报。你知道对方不好意思开口,你就问明他大约需要多少钱财,然后布施给他,接着就赞叹布施功德与福德:布施给普通人,来世还可以获得千倍之报,所以布施功德很大。他听了,以后也会学着布施的,他自己也会检讨:我变成人家布施的对象,别人未来世更加有钱财,我一直接受别人布施,未来世怎么办?他就会省着花用,并且自己想办法赚钱,再反过来布施。所以布施时不必问太多,不必给人难堪,就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告诉他布施的福德。他听了一遍没感觉,听两遍就会有一点点感觉,听上三、五遍就全都有感觉了。将来他会跟着你的脚步走,就会努力去赚钱来布施,不会一世老是享用伸手牌的财物,未来世中也会很有福报。若能借着布施而使受施者后来也变成布施者,再转度别人,他也可以得利益;然后也会用这个方法再转度别人,使更多众生同得利益。所以前人谘问、若不谘问,你都为他们赞叹布施的果报。

若看见有恐怖的人,应该要救护他们。你想:我有什么力量?那可不一定。如果有个人正好被逼债,俗话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也许你正巧遇到一位好汉英雄,他很有仁义,只是因缘不济,欠了人家三千块钱还不起,就被人当众羞辱。你就上前说:我来帮你还了。他就免掉恐怖了,那不就是财施兼无畏施了吗?这也是救护众生。若是处于饥馑的时代中,你正好又有钱,就得像古人一样开粥厂,从早煮到晚,专门煮粥,看见逃荒的人没得吃,就施给他一碗粥。古时开粥厂的事很常见,是富人懂得行善、乐施饮食。

菩萨虽然不断的布施,心中却不是为了未来世的福德果报而作,也不期待:布施以后会有被布施的人在将来日子好过时回报于自己。也不欺诳众生。布施时也不可以欺诳受施者,譬如布施了一袋钱财给急需的人说:这五万块钱给你应急。其实里面只有三万块钱。人家受你救济,当然不好意思当面点数目,可是后来发觉数目不对,心中一定很不痛快,觉得吃了一些闷亏:三万块钱是得了,可是平白多了两万块钱的受施名声。这就是欺诳众生。布施时不可诳骗众生,而且还要赞叹三宝所有的功德,他以后富裕了,也会懂得供养三宝,正法就可以永续流传。布施时不以斗称杂于异贱,布施大麦时就全部都是大麦,不要在其中夹杂稗粟。又如白米有分等级,不可表面是一级米,里面一半是三级米,否则就是斗称杂于异贱。布施一斗的米粮时,要表面与里面都一样,若是里面夹杂着异样而低贱的米粮,就是欺诳于人,成为伪善。

菩萨除了这样以外,也不可乐于酗酒赌博贪欲。身为菩萨却每天要喝半瓶老米酒,人家看了说:什么菩萨?每天都是喝得脸上红通通的,酒味熏天。失了菩萨的威仪。也不可以喜欢赌博:有的人喜欢小赌,对世法来说虽然无伤大雅,可是仍然有违菩萨律仪。菩萨也不该花钱去嫖妓,虽然这并不算犯了邪淫戒,但是让人家看了说:菩萨常常去逛绿灯户。那可不好。还要常常修惭羞、愧耻的道德心。羞于见人,所以是惭;愧对别人,所以是耻。菩萨要常常修惭愧心,常修习羞耻的功德。有惭有愧绝不羞耻,无惭无愧才该羞耻。问题是:无惭无愧的人根本不懂得羞耻。有惭有愧的人才懂得羞耻,懂得羞耻的人是与善法相应的,所以这不是恶法。有惭有愧既是善法,就不必怕人家知道;所以做错事时要当众发露,发露就是惭:羞于对人。羞于对人时要如何去面对别人呢?那就是发露。发露正是面对过失的最好方法,当别人到处宣传你的过失,你不如干脆自己说了,别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论再有谁去到处讲,人家都会反对那个人:他都已经自己讲了,你还讲他干什么?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要记得以后别再作坏事。惭是发露,愧是永不复作;所以有惭有愧是好事,能够这样修,才有资格说是菩萨。有惭的人知过能改,无惭的人知过却故意不改,就会再加上好多的遮掩言语与动作。有智慧的人,发觉自己一句话说错了,就赶快修正;没智慧的人则是再用十句话来遮盖它,后来十句话都被人拆穿了,就再编造一百句话来辩解,那多辛苦?因此菩萨要修惭耻之德。

虽然因为往世的布施而导致这一世很富有,但心中不可生起放逸之心。你们要修成一个习惯:看见了路上检破烂、检旧纸的人们,要以和善之心与他们搭讪几句,虽然没什么好谈的,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好像检得不少呢?与他稍微聊几句,他也会觉得人间还是有温暖的,不是所有人都夤上欺下的。这也是你的善心啊!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必轻视穷人家!有钱财,其实没什么可以傲人的,只不过是往世有个好因缘,布施对了,所以今天家财万贯。有的人往世很会挑福田,看准了就一大笔钱财布施,对于其它的福田都看不在眼里。这种人在这一世会很有钱,但他会瞧不起一般人,更瞧不起穷人,我也遇见过这种人。这部经中将会说到布施的因果,你若懂了,就可以判断某些人过去世的布施因缘,后面佛都会教导。我们就算这一世很有钱财,也不要放逸,更要善待穷苦人;要常常用你广大的福德,多行惠施;要施恩惠于众生而作布施,但是布施时心中不要生起侨慢心。如果能依照佛的这些教导,从不惜一切财物施于他人,从常做利益之事开始,到最后的多行惠施、不生侨慢;常有这种心行相貌的人,就是真能供养布施波罗蜜的人。

布施与福报间的关系,有很多不信因果的人不懂,他们想:我赚钱好辛苦,这钱还要拿去布施?但他们越不肯布施,未来世中就会永远只能赚辛苦钱。布施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想要有钱的话,应该检讨:现在世为什么没钱可用?福报又是如何来的?其实福报就是从布施来的,不是无因而有的;正因为往世都不布施,所以这一世就都没有钱财,老是贫穷。想要把贫穷布施出去,就把部分钱财送出去;只要维持生活没有问题,多余的就随缘随力去布施,未来世就有福报而脱离贫穷了,这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不要有恶念恶心,那就是把恶法也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了知布施的因果,知道果报无边,就是把无明布施出去了;能这样修般若的人,未来证悟就有机会了!

24、(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吝之恶,是名离对。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现在佛说六波罗蜜的每一度各代表一方,但是这六方的每一方中都有四件事,这就是进入六度原理与因果的开示了。布施波罗蜜有四件事:第一是调伏众生,第二是离对,第三是自利,第四是利他。接着解释说:悭是舍不得布施,惜是惜财,想要把财物留在身边。如果有人对财物不生悭、惜之心,也不分别受施对象是怨家、或是亲人,以平等心惠施;也不分别目前是适合布施的时候,或是不适合布施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布施,时时都乐于行施,就能调伏众生。若是分别怨亲之相,就不能调伏怨家;若分别时与非时,也不能调伏众生,因为能与怨家解除怨仇的时候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怨家,应该亲送礼物表示亲善;若不被接受,就多跑几遍,具足显示诚意,铁石心情也会领受到你的好意,这样不就调伏怨家了吗?表面看来是你去委曲求全,其实是你调伏了他以柔软的身段克服了刚强。

能以布施调伏众生以后,接下来说第二件事:离对。佛说:于财物不过度爱惜,才能行于布施;能行于布施,才能离开悭贪吝惜的恶心。这个恶字,不是世间人讲的邪恶,而是说它对修行是不好的,所以叫做恶;能离悭恪恶心,就是离对:不再面对悭恪心了。换句话说,如果对财物有悭贪吝惜之意,我们的心就是面对财物而被财物所系缚了,这叫作有对。能于财物不悭不吝,就是于财物离对,离开相对所贪吝的对象,所以叫做离对。

第三件事是:起念准备布施时,以及正在布施时,和布施了以后,心中都欢喜自己能布施,而不产生后悔布施的心。这种人能离悭贪的缘故,欢喜布施的缘故,所以未来无量世中将会享受人间巨富之乐,乃至生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甚至由于离开我与我所的贪着,所以又亲证了解脱道乃至佛菩提道的无上乐,这就是自利。第四件事是:有了自利,当然也应该会有利他的功德,所以因为布施的原因,能使他人离开饥饿渴苦及世间财物缺乏的痛切逼恼所以布施的本身不但可以自利,而且也能利他,这就是布施一方的四件事情。

25、(六波罗蜜品第十八)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定慧异,当知定有六波罗蜜,如来所以最初先说擅波罗蜜。为调众生施时离贪,是故次说尸波罗蜜。施时能忍舍离之心,是故次说忍波罗蜜。施时心乐,不观时节,是故次说进波罗蜜。施时心一,无有乱相,是故次说定波罗蜜。施时不为受生死乐,是故次说智波罗蜜。:所以佛说:由于这个缘故,我在十二部经中说定和慧是不相同的,因此止定是第五度,毘婆舍那的观是智慧,所以属于第六度,因此一定有六波罗蜜,不应该把持戒和忍辱混为一度,不应该把禅定和般若混为一度,所以一定有六波罗蜜。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释迦如来最初先讲布施波罗蜜。

为了调伏众生,使众生在布施时可以远离悭贪之心,才接着再说持戒波罗蜜。众生在布施时能接受财物离他而去,能安忍于舍离财物之心;有这个安忍的心作基础,表示他有能力持戒了,才为他说忍波罗蜜,如果他不能忍受财物舍离而去,布施时心中老是怀念着已经布施掉的财物,就表示他不能安忍于舍离之心。这样的话,要求他持戒就持不好,要求他忍辱也不容易忍,正因为他能有舍离财物之心,所以才又为他说忍辱波罗蜜。又因为他布施时,能起欢喜心乐于布施而不观察时节,能一切时施,所以才为他说精进波罗蜜,因为他有这个基础了。有些人布施是要观察时节因缘的:今天下雨了!不方便布施。或者明天心情不好,也不想去布施。得要天气不冷不热,心情也正好,才愿意去布施,他总是先观时节。真正的菩萨不然,只要遇到可以布施的因缘,他就不管别的事情,心情好坏也不管,天气晴雨也不论,遇到可以布施的因缘时就做布施,这样才说他已经有了精进的基础了,可以教他努力的精进于佛法,所以才为他说精进波罗蜜。

他在布施时是决定性而不犹豫的,叫作施时心一。初机学佛者在布施时,大多是一面布施、一面打妄想:布施钱财,来世会得很多福报,到底真的、假的?心生怀疑,心不决定,没有止;所以心中老是不断妄想,以散乱心在布施。如果有人心得决定确实相信布施的因果决无怀疑所以布施时心中没有乱相,也就是说他对布施的因果已经心得决定了,有决定性了,所以为他说定波罗蜜;要依这个决定性再往上进修、往上发展,才能安住于一境而不攀缘散乱,渐渐发起禅定,所以才在这后面为他讲禅定波罗蜜。因为他布施时不是为了求后世的果报,只是作为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作为成佛之道的行门,所以他不受生死乐;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性,所以接着为他讲般若波罗蜜;因为他布施的目的不在求世间生死有为的快乐,已经有了修学出世间法的基础了,所以接着跟他讲般若波罗蜜。

26、(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男子!云何名为波罗蜜耶?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吝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佛说:善男子!什么叫做到彼岸呢?这就是说,布施到彼岸的意思,应当让佛弟子们了解如何是布施而到彼岸,因为大乘法的到彼岸和二乘法的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你仍然存在的当下,就证实了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就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境界:实相心自身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永离两边而且本无生死、体无生灭,这才是住于涅槃的实际,那个实际当然就是实相心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你的十八界都还具足存在,就已现观祂住在无余涅槃中,亲证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这就是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是真正的到达涅槃彼岸:无妨继续五阴的生死,但是当下已经在涅槃彼岸了。

可是二乘圣人不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实际,等他进入无余涅槃时,他自己又已经灭尽了、不在了,如何能到彼岸?所以根本就没有到达彼岸,因为他没有接触到涅槃中的境界。会外人听了我这么讲,比较没智慧的人可能又会骂将起来:这个萧平实胡言乱语!但是你们证得如来藏之后,你们知道我说的是真的,所以菩萨还没有能力进入无余涅槃时就已经到涅槃彼岸了,所以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二乘圣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才说菩萨不可思议,也就是你们这些人!二乘圣人对此是绝对想不通的。同理,菩萨既然要证这种二乘圣人所无法证的到彼岸,那得要有大福德,所以跟二乘菩提不一样。二乘菩提是只要你心性好,福德修集不多也没关系,只要虔诚的相信三宝就够了,依教奉行好好去观行而把我见我执断了,便成就解脱果。可是大乘法的实证,一定先要有大福德,行法也是有次第性的,要按部就班的来,所以菩萨到涅槃彼岸的修行,得要从布施开始,然后才次第有持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因此,菩萨布施时不求内果报、也不求外果报。内果报是布施时心有所求:我现在布施了,应该会让我变得很健康,都不要再生病。一旦生病了,就怪天、怪地、怪佛、怪菩萨,这就是求内果报。求外果报就是布施时心中期望三年、五年后可以发大财,买大别墅、买劳斯莱斯,这叫作求外果报。

但是菩萨布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也不观被布施的对象是福田或者非福田。在这里,福田被作比较狭隘的定义,只讲功德田、报恩田,众生中的贫穷田就暂时不函盖在里面。譬如畜生,你到野外时看见一只猕猴肚子饿,叽叽呱呱的叫着乞求,就布施面包给牠;但是猕猴不能回报你,所以牠不算是狭义的福田。若从广义来讲仍是福田,这叫做贫穷田;但从狭隘的定义来讲,贫穷田不算福田,因他此世无力回报你,所以名为非福田。有些人专门选择福田:整整一世都很有钱,可是没有布施的习惯;你教他布施护持正法,为他讲了老半天,他说:好吧!我一次给你啦!你很欢喜,心想:一次都给,大概没有一百万,也有十万元吧!结果拿出来的是台币一千块钱,意思是说:以后不要再找我布施了!我就遇到过。但是他这一世很有钱,是怎么来的?是过去世选择大福田,就一次布施很多钱下去,别的福田都不愿意布施。所以他这一世没有布施的习惯,却仍然很有钱;但他来世就没什么钱财了!这叫作观察福田。

菩萨行施时大多不会这样,除非说他刚学不久而且很穷,仅有的财物布施前,心中希望未来世有很大的福德可以好好利乐众生,所以故意选择一个大福田而整个投进去,他仅有的财产可能只有一、两万块钱。但因为田胜,所以把一生的积蓄全部投进去,又有至诚心而没有丝毫后悔,所以下一辈子一定很有钱财,因为他以至诚心种了大福田。可是很多人这样在种福田时种错了,种对福田的人很少;因为多数人没有能力分辨真假大福田,通常是看哪个道场大、哪位师父名气大。所以,想要选择到大福田,还得要有智慧;没有大智慧的人就只能碰运气,碰上了大福田时是他运气好,因为他过去世与那位大福田结过善缘,所以他见了就喜欢,虽然对方名气不大,他因为喜欢就种了福田。

但是菩萨若想道业很好,就要养成布施的习惯,所以就没有观察福田或非福田的习惯,一体行施。如果一定要先选择或观察大福田才愿意布施,那么他一定是新学菩萨,才会挑选福田的大小,无非是为来世的收获而考虑。就像种田一样,一般人选择肥沃的田多种一点,贫瘠的田就不想多种;除非他闲着没事,种子又剩下很多,才会去种贫穷田。众生大多如此,但菩萨只要遇到了有布施的机会,他就种福田,不管是贫穷田或功德田、报恩田。这就是说,他不求内、外果报,所以不先观察是福田或非福田,只要有因缘就布施。

菩萨布施一切钱财时,心中不会吝惜,也不会对以前做的布施后悔:我以前在某某山某师父那里,傻傻的一次就护持一千万、五千万;早知道有正觉这个大福田,我当时就不要布施,留到这里来布施,岂不更好?真的好可惜。但是菩萨不这样想,布施后就把它忘掉了;即使那些福田是很贫瘠的,你来世还是可得很多倍的世间福报,还是划得来的,所以没关系,仍然应该生起欢喜心才对。就把它忘掉,别再记着它了!既然前面佛已经讲过:因为是福田,种了田必得收获。所以说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一定有来世的大福德跟着你的。既然一定是你的福德,就别管它是来世的一千倍、一百倍收获,就不必再去想了。不断回想,只有增加懊恼,结果又少了随喜的功德,只剩下福德了!所以不要再去懊侮,从此以后欢喜的看待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这种傻事我也做过,在仍有胎昧的情况下,我当年也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证悟出来,要是早知道了,就把当年护持某某山的那些钱财,留下来护持我自己开发出来的福田,可以多印一些书来利益更多学人。但我若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不必再管以前布施的福田是大、是小,布施以后不必吝惜,也不要再去回忆或懊侮。

布施时也不要选择时节:我一定要在农历年前年关才做布施。等到年关到来时已经寒冷很久了,真的穷人有一些早就被冷死了。所以不要选择时节,不必一定等到过年。菩萨布施不选择时节施一切财,而且心不吝惜,所以才叫作布施到彼岸。没有执着而纯粹只是为了利益众生,从来不想布施对未来自己的福德有什么影响,因为不考虑自己而无执着,所以不被我所系缚住,就是到彼岸。

27、布施的因果原理:(杂品第十九)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善男子!有人说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阴,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佛陀现在为我们开示布施的因果原理了。布施有因有果,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果?众生的福报又是从哪里来的?众生在世间的福报,一定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就变成很有钱或很穷。所以人固然应当要努力求财,但是应当如何求财?这一生份内有多少财?都是有因有果存在的。份上不该属于你的财,你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份上该是你的财,你只要努力去赚,一定可以得到。所以有人辛苦一世到老的钱财,都买不到一户公寓里的一间厕所;这种人很多,所以年纪老了都还在租房子住。有人努力做生意,大家都不看好,可是他投资下去就赚钱。有的人脑筋太好了,计划又很周详,别人没看到的他都看到了,可是一投资下去就赔钱;以同样的计划为老板做生意时,却又大赚特赚了。有人傻傻的投资,一生就憨憨的赚,并且还非得要他赚不行,天下就是有这种事。所以财物的获得,一定有它的因果存在。所以有人先贫后富,有人先富后贫;又有人先贫后贫,有人先富后富。为何会有这些差别?这都有缘故的,都从过去世布施的种种差别,产生福德果报的种种差别。现在开始就是要讲这一方面的因果,这对我们大家都是切身利害关系所在,所以还得要继续用心来听。

善生童子请问世尊说:菩萨既然已经修了六波罗蜜,他能为众生做什么事?佛简单的开示一句话说:具足六波罗蜜的菩萨,能拔度沉没于苦海中的众生。想想看:六地满心菩萨具足六波罗蜜了,他的福德很广大,诸天天主见了他都还要向他顶礼;他既有财又有眷属,又有名声、智慧,也有大阿罗汉所得不到的禅定,这种菩萨当然有能力救拔沉没于苦海的众生。我们今天还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到的,譬如最近大陆索达吉喇嘛正在骂我,印了邪见书籍强言狡辩,一直流通出来骂我;假使我今天有六地的证境,就每天晚上入他梦里去教他忏侮,三天说不转,三个月总也说转了!他每天梦见了,一定会赶快写书公开忏悔。但这种众生,目前我们无法救拔他,因为在这方面还没有修证,六地满心菩萨就可以做得到。所以我们虽然也救拔沉没苦海的众生,但是只能针对学人,俗人就救不来。索达吉是个俗人,单凭法义辨正是没有办法救他的。他到现在还在书中主张意识是不生灭法,是因为宗喀巴书中这么讲,所以他就信以为真了。这种俗人,我们无法救拔他,但六地满心的菩萨们都能做得到。所以六地菩萨满足六波罗蜜,能救度沉没苦海众生。所以地与地之间的证境相差很大,所以初地菩萨见了二地菩萨都会很恭敬的,等你们有一天到了初地时就会知道了。越往上越有恭敬心,所以九地菩萨见了十地菩萨就更恭敬了,等觉见了诸佛又更恭敬。

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如果有人对财物生起悭心而不肯布施,在佛法上生悭心而不肯教导别人亲证,在食物上面生悭心而不肯施食,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人一定过去无量世早已得到既愚痴、又贫穷的果报,未来世还是一样会得痴贫的果报。于财生悭就是布施时一直舍不得,考虑又考虑,还是舍不得,这就是悭。假使考虑了半年以后总算布施出去了,这还算是好的,因为他终于还是布施了。可是有人生悭是考虑半年以后:我还是留着自己用。这是最严重的于财生悭。于法生悭就是不肯为人说法:说法时都只把他知道的法义为你讲一半,不愿意全部让你证得。不是因为佛告诫的密意不许讲,而是怕你学了跟他一样有智慧,这就是于法生悭。于法生悭的人不可能得到佛世尊的加持,他的增上慧学不会增长;你就知道这人一定未来无量世得愚痴报,永远都不能使慧学长进。于食生悭是不肯布施食物,有的人很奇怪,你教他布施财物五万元、十万元,他从来面不改色、乐于布施;可是当他在吃食,你不可以向他盘中分取食物,要是一伸手夹他盘中的食物,他就很生气;但他毕竟还有做财施,若是财施、食施都不做,未来世中就会得贫报及痴报。于食生贪,表示他从畜生道刚来人间不久。譬如有人家里养狗,当你被外力威胁时,牠拚了命也为你去拚,可是当你给牠食物以后,不可以再拿回来,否则牠就跟你翻脸。所以,于食生贪是层次很低的悭心。

有智慧的人会想:我十万元都布施了,还看在这一、两百块钱的食物吗?你要的话就统统拿去,我口袋里有的是钱,再去买就好了。智慧是不一样的。于食生悭的人在未来无量世中还是会继续得到痴贫之报,都是因为智慧不够。由于这个缘故,佛说菩萨在修行布施到彼岸时,要做对自己有利益也能利益众生的事。对自己有利益并不是在眼前的小利益上着眼,而是要顾及未来的无量世,才是真的自利。若是当下有利而导致未来多世的痴贫之报,可真是不利了。菩萨做的事情是未来多世对自己有大利,眼前也能利益众生,也能使众生未来因为你而得利益,因为你有到彼岸的功德,未来世他们也会听你的话而修学佛法六度等:只要他们这一世吃了你的食物,未来世你说话他们都会信受。有些人没有智慧分辨正法、邪法,可是就因为过去世吃过你布施的食物,常常接受你的请客,所以你这一世说话他都信,这不就是未来世也能利益他的现成事例吗?

如果有人真心乐于布施,一切怨家、仇家都会对他生起亲爱之想。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现在知道他是大善人,很乐于布施:即使我这个怨家、仇家去找他,他也愿意布施,这个人实在太好了。他就不自觉的赞叹你,所以怨仇悉生亲想。以前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都不计较,照样帮助他,所以他见了你会觉得不自在,老是觉得对不起你,他这时就知道你对他根本不计较,所以他心中就放宽心了,你就使不自在的他因此得到自在,所以布施有这样的功德。由这个缘故,就知道乐于布施的人,一定会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也会因此而相信:持戒必定有持戒的因果,这样的人就能成就布施的善妙果报。

如果有人说:布施其实都是意在做,意在决定。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要有意识与意根,还得要有口去告诉人家:把财物、佛法、食物布施给对方。所以还得要有身与口,要沟通,否则布施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受施者往往会有很多想法,需要双方沟通;所以通常布施时要有身与口,否则布施就不能成功了,所以说要有身口意具足才能布施,因此说布施不是单由意识、意根就能实行的,而是由五阴具足来布施的。

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布施,或为了让他人得到利益而布施,或为使自己与他人同得利益而布施,都一定是要具足五阴的。如果一件布施只是利益别人,对自己没什么利益,也是要双方都有五阴。如果对方都只有意根、意识,而你也只有意根、意识,要如何做财、法、食等布施呢?必须是身体拿财物布施,才能成功;若是法施,也得要嘴巴说法,才能成就布施。这样具足身口意而布施,就能具足三种利益:自利、他利、自他利。但这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具足五阴的布施,才能庄严佛菩提的修行法门。若不是具足五阴的布施,都只是空思梦想,根本就不是布施。譬如西藏密宗观想亲属、好友、无量的世人得到他观想出来的食物或财宝,其实只是意识的行为,并没有身与口去实际布施;如此假施而说能得到实质的福报,就不符合布施的因果了!这样观想布施一世,来世仍然没有布施应得的福报,因为违背佛说的五阴行施与五阴受施,不符布施因果,有智慧的人都不该相信他们的观想布施行门;这种人修观想,只有在四无量心成就时,才能在配合禅定证境的情况下产生福报,但是与布施所得福报并不相同。假使喇嘛们继续坚持观想的布施有布施的实质,那么就请密宗的学法者以后供养喇嘛们都改为观想喇嘛们广受你的布施吧!请喇嘛们都别开口再向信徒们索取财物供养了!所以,即使是以身力帮助别人,也要靠五阴;以五阴来布施,才能庄严佛菩提。如果不以五阴来做布施,光靠观想的布施,福德就不能满足,就无法庄严菩提之道。能在受施者与行施者都以五阴来做的布施,就能庄严菩提之道,就可以远离烦恼,也可以多财巨富,这就是布施的正果,而且还有余果。

布施惯了,远离财物执着的烦恼,都不牵挂,甚至晚上闹个小偷,你大声的说:又布施给一个人了。那也好啊!你还有什么烦恼呢?如果警察找上门说:这个小偷是不是在你家偷了东西?你说:不!我是送给他的。这个小偷未来世,当他不当小偷了,永远都会跟着你学法;即使继续当小偷,他也不敢再偷你的。这不是自利、他利、自他利了吗?所以你远离烦恼,他未来世也会跟着你远离烦恼。当你向警察说:是我送给他的。他心中很感激你,心中一定会接受,说:人家是送给我的。他没罪而接受你的布施,成为你所种的福田,你未来世将得千倍之报。所以聪明的你干脆说:是我布施给他的。免了他的罪。自他二利,何乐不为?生意要会做,算般要会打。这种生意营利,最高的利率都比不上,而且稳赚不赔,谁都抢不走;未来世缘熟了,他自动送上门来,求你要他的钱,真的有这种事。我退休之前,不想赚钱了,可是人家还非要我赚不行,就有这种事。所以被偷了,记得随喜功德,你就开口说:我是送给你的,你别说是向我偷的。你未来世就多财巨富。你如果起了瞋心说:我非要定他的罪,让他去关不可。结果你只是被偷,他未来世就算偿还你也没有几倍,因为你不是布施。未来世就算还给你时,也是不情不愿,你收回时也会是老大不高兴,这一世何不就大方一点?所以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就是布施的自利正果。

可是布施还有余果:未来世得长寿,色身健康有力,而且生活安乐,并且很有辩才。别人都无法对你颠倒是非,你说出来的法,他们无法强行扭曲,因为你广有辩才,这就是布施的余果。假使我没有辩才,不必说写书破斥别人的邪见,别人在我出书之前早就找上门来扳倒我了。以前也曾有一位会外的某老师,托人警告我:你们的法不对,要立刻关门,不许再弘法了。那些退失菩提的人也常常私下否定我说的法,有同修劝他们说:你既要否认老师的法,何不先去跟老师谈一谈?他们怎么说呢?他们说:老师很有辩才,我们辩不过他。其实我哪有辩才?我只是有法财,我的法财很多,无量无边,他们要讲什么法我都可以跟他讲,是法财多,其实我的口才不好。如果这就叫作辩才,那我就可以算是有辩才,所以别人无法把我说的法义强行扭曲。这些辩才从哪里来?也是从往世不断的一世一世修来的。所以,有人明心了还会被人家笼罩退转,都因为没有辩才;而辩才的来源其实就是法财,法财则要从法施做起,所以出来当老师做法施,是使法财快速增加、使辩才迅速提高的最好方法。

辩才对佛弟子很重要,若有辩才时修集福德很快,在护持正法上修集的福德最大,这是法布施的福德,在一切布施中福德最大,若能出来当亲教师,弘扬正法、破邪显正,这一世所修集的福德会超过你过去无量世所修的福德,因为法施最上。《金刚经》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金刚经》中的一句偈为人诵念或为人解说,福德无量无边,胜过布施满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如果可以演说很多法而使人改变邪见乃至见道,福德不是更大吗?所以如果有能力,发愿在同修会中当亲教师,尽形寿做法布施,是最好的盘算。当然要先称量自己的格调合不合?份量够不够?假使都可以,发这个愿是最好的。但是都得要从义工开始做起,犹如想当总经理,得要从工友或职员开始,循序磨练上来。

佛说寿命、色力、安乐、辩才都是布施的余果,正果就是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如果过去世常常布施,即使没有遇到大福田而做布施,这一世至少也不会很穷,不会一穷二白,至少生活是过得去的。有的人可以得很多钱财,但他不想去赚,因为他觉得目前拥有的已经够了,修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四十几岁时就退休了,不想再赚钱了!留一些福德在未来世再用;然后学佛了又开始做布施,再赚一点法财与后世的世间财,未来世的法财与世间财就这样一直累积起来,犹如滚雪球一般:每一世都享用一点点,但每一世都增加更多,到最后成佛时,福德就无量大,这样才能迅速成佛。不要把上一世修集的福德,在这一辈子全部用掉;也不要这一世再修一分福德,下辈子又全部用掉,这样哪能成佛?福德始终都不满足。成佛需要很大的福德,所以菩萨一定可以多财巨富而不乐于享用,所以每一世都赚取部分钱财来修道弘法,但是大部分都累积起来供作成佛之资粮。

二乘解脱道是不必修大福德的,但菩萨必须为未来世的多财巨富福德而行布施。如果不这样做,来世照样没有钱财可以布施,或者所能布施的钱会很少,福德资粮就不容易满足。福德资粮不满足,正法的修证就不容易提升,所以布施是菩萨行中很重要的法,对二乘人来讲则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菩萨生生世世要与众生在一起,生生世世要大力的利乐众生,所以菩萨得要有很多的福德能世世获得法财与世财的福德而且要越修集越多。因此多财巨富和远离烦恼是同时要重视的。而且寿命、色力、安乐也都是从具足五阴的布施中获得,若不是具足身口意而布施食物给别人,让别人的五阴获得长养,就不会有来世的健康色身与力气的果报;若不是以身口意五阴布施无畏,让众生的身口意五阴得安稳,就不会有此世的特别长寿与安乐;若不是以五阴来做法施,让众生的五阴亲得法益,就不会有此世的法财具足与辩才,所以布施时除了远离烦恼及来世多财的正果以外,还会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等余报,但都要以施受双方都依五阴来施受,要具足身口意的布施为前提,才能获得布施的正果与余果,不是观想布施就能成就施的正果与余果。

接着佛说:布施是以什么为因而成就殊胜的果报?布施的胜果有三种因:财胜、田胜、施主胜。第一、有人布施而得到胜果,是因为胜财:他所布施的财物殊胜。有人布施的心态不太好:以自己吃剩的食物用来布施,以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去布施,这叫作劣财。胜财是先预留下来专供布施的,不是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并且必须是以良好的物品布施,这才是胜财。若是以钱财在正法最需要时大力护持,就是法供养中的胜财供养,来世将会得到想象不到的大福报,这是以胜财而做及时施;由于胜财及好时节,所以得到特别重大的胜果。

第二、田胜而得胜果:有人布施时选择的福田很殊胜,所以后世得到胜果。田胜,前面说过三种田:功德田、报恩田、贫穷田。功德田、报恩田有大福德,种这一类的福田,就是田胜;譬如沃田与瘠田不同,种沃田的人收获就很多,反之就没什么收获。贫穷田,譬如遇到一只癞痢狗,你每天布施食物给他,这叫贫穷田。如果每天上门去找到宏志老和尚或宽道法师,每天送上一个盒餐,虽然不算是胜财,但是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田胜的缘故,你来世就得大福德。这种胜田僧宝就只有我们正觉同修会中才有,或是从我们正觉告长假出去的僧宝,会外是不会有的。因为他们是证悟的僧宝,这就是田胜。所以同样以一百元去布施,不管他护持什么道场或法师,你若以这一百元来供养我们这二位师父,来世果报是相差很大的,因为福田的胜劣相差很大,所以未来世你所得到的果报绝不相同。这个部分,随后佛将会再说到,这就是田胜而得到胜果。

第三、施主胜而获得胜果:譬如凡夫布施饮食,与初果人布施饮食,二人后世得到的果报大不相同;若是证悟的菩萨去施食与众生,那又不一样;诸地菩萨布施饮食而得到的果报又大不相同,这都是因为施主胜的缘故:施主越殊胜,后世得到的果报就越殊胜。同样是凡夫,也有施主胜不胜的不同果报情形存在,譬如有人地位很低,必须巴结上司,否则日子不好过;所以他虽然布施了,可是施主不胜,现世果报很低劣,后世果报也低劣。可是另一个布施给上司,上司觉得他很不错,喜欢他;又因为他很干练而没有私心,又肯为整个机关来考虑,所以上司因为他的行施,就对他有所赏赐:升官了。他与上司的布施都是施主胜,不是互相巴结,这叫做施主胜。但是这三人的布施,后世所得到的果报都会不一样的,这也有差别,这叫作施主胜故得到胜果。

有几种胜田很值得种植福德呢?譬如已经四加行圆满声闻道的四加行圆满还没有真正完成观行,我见还没有断除,三缚结还没有断,这就是向须陀洹,已经算是胜田了,因为他已经有少分功德在身。如果是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乃至各个阶位的菩萨,向上一直到最后身菩萨乃至诸佛,都是功德田,都有功德在身,所以是好福田,名为田胜;在这些功德田布施都是田胜而得胜果。另外有一种人,他是因为布施的财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这叫作财胜。譬如同样布施一餐救济贫穷,有人布施的是色香妙味的食物,有人就只是二十块钱买二碗白饭,酱油淋一淋,弄一点酱菜就布施了!但你施食时是很精致的食物,后世的福报与另一人就大不相同了,这是因为财胜而得胜果。另外一种人是施主胜,譬如这位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很淳浓的信心,不夹杂异心异见而绝对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具足了布施、持戒、闻慧,所以他布施时也能为人略说佛法,那就是施主胜,因此而在来世得到殊胜的布施果报。所以布施的三种不同,会使人得到不同的胜果,这也是诸位应当了解的。

28、布施的微细因果:(杂品第十九)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的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的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的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的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的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了还是要做布施:左手进来,右手出去。也要把自己证道的法传给徒弟,这也是法布施。布施是一切人行菩萨道的资粮,因为成佛必须是福慧两足的。福德资粮不够,见道就不可能,修道就更不可能;修道的福德不足,就无法往上进修,福德不足也无法成佛。所以身为大乘别教或圆教、通教的菩萨都一样,虽然大乘通教只修解脱道,但也有菩萨行者,只是在遇到别教成佛之法以前继续教导众生修证解脱道而已,将来一样要在遇到别教、圆教法门时回心专修菩萨六度,也一样要教导众生修集/\度万行。所以在教授菩萨道时,若不能教导徒众们勤修布施行,他就是在阻止徒众们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多数是在家菩萨,所以这个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未来能否见道,能否次第圆满的修道乃至能否成佛,都与布施所生的福德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先了解布施的种种变相与因果。

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者法品是大是小,都应该有这五法,因为五法的具足或不具足,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

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达官富贾,为了显示身分地位,就颐指气使的行施:某某人!帮我从钱柜中拿五万块钱去某某寺供养三宝。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时也一定要经过那个人才能得到,自己的福报是被他人控制的;因此应当要自己亲手去布施,不要透过别人。并且在布施时要深信因果,深信布施果报昭昭不爽,不可抱着怀疑心而布施,以免减损后世的福德果报。并且要时节而施,当别人正需要时布施给他,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对这笔钱已经不很急需了才去布施,果报是不同的。譬如有人正需要一笔钱救命,你舍不得而说:我现在没钱。过了两、三天,想通了:我还是帮助他好了。那时再送去时,已经不是救命,而是帮他办丧事了。虽然他的家人因为贫穷而接受了,但后世所得的果报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还得要懂得时节施。《水浒传》中不是有个宋公明吗?人家都叫他及时雨,对他非常感恩戴德。因为别人正需要时,他就会来帮助,所以他的武艺虽然不很好,文才也不是顶尖的,计谋也不佳,可是大家都拥护他,正因为他是及时雨:每次大地干旱时就送雨来了。菩萨更应该有宋公明的及时雨心态,当众生正需要时就及时布施,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再来补救;所以时节施很重要,这也有后世的因果。

至于如法求物而布施,当有人来请求我们布施某种财物,但我们手里刚好没有,那就代他去向别人求,或者去买来送,不要推说没有,因为他可能求不到,而你去代求就能求得,就解决他的困难了!为人求施时,也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譬如廖添丁劫富济贫,是不正当的手段,也会有不同的因果。所以凡是布施时都记得要具足这五点:至诚心、亲自去做、要有信心、要把握时节,所布施的财物是如法取得的。

佛说:善男子啊!以至诚心来布施的话,他后世会得什么样的果呢?为什么要讲这个道理?是因为有人布施时总是用下巴看人:你要什么?这就是不至诚心而布施了。有人去道场供养某大和尚时,他一定要大和尚接待他,必须将他引入接待厅中,召集很多寺中的重要干部来赞叹他,才愿意把支票拿出来开,不管他开出来的支票数目多么大,都是不至诚心而施。如果以至诚心来布施,此人未来世得到的果报,与不至诚心的果报大不相同。以至诚心来布施时,他未来世所得的果报很广泛的,不会只局限在某一种果报中。譬如有人说:我家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钱。真的很有钱,银行存款很多,可是家徒四壁,什么都舍不得用。当他想要享用时,往往有很多遮障出现,使他无法享用成功。如果是至心施,家中什么财物都会有,所以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象马、牛羊、田宅、奴婢,乃至多饶眷属,这就是至诚心布施的美好果报,与某些人不至诚布施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

如果有了至诚心,再加上亲自去布施:自手施,不是透过别人的手去布施,那就更好了!诸位要懂得这一点:亲自布施会有什么果报?佛说至诚心而亲自布施的人,除了原来的财物果报以外,是未来世所得的金银财宝等财物,你能随意自在的使用,不会受制于他人。譬如有些人很有钱,可是自己没办法随意使用,必须经过第三者同意盖章才能使用。有人是要父母同意才能用,有人是要子女同意才能用,有人是要非亲非故的某人同意才能用;像这样的有钱,还真是用得很不痛快。所以除了至诚心布施以外,还得要亲手去布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则是不必任何人同意,自己可以随意使用。

具备了这两种条件而布施,应该再加上对布施的因果有信心,相信布施的因果。布施的因果是:未来世一定会得到大量福德,获得世间财物的果报。若能绝对信受布施的因果,未来世不但很有钱,而且你的父母、兄弟、亲戚乃至跟你同宗的族人,乃至一切众生都会爱念你,不会生嫉妒心说:他凭什么会这么有钱?有些人有钱以后大家都不喜欢他,虽然他也很努力在讨好大家,可是大家总是不喜欢他。有人只是小小的布施一、两千元,人家就想念他一辈子;而他每次都布施十万、二十万元,可是别人仍然不喜欢他,这是因为他过去世布施时没有具足布施因果的信心,布施时的心态就会有犹疑,所以后世众生、宗亲、眷属乃至父母对他都不生爱念心,他虽然很有钱而且每月好几万元供养,父母就是不喜欢他。所以除了至心施、自手施,还要对布施的因果有信心:相信布施一定有福果,后世就多得果报:一切人都爱念他。共修过堂时结斋都要唱: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没有人是布施而不获其利益的。所以施时得要有信心:所做的一切布施一定会在未来世得到利益。乃至也有现世就得到利益的。但是最好不要冀望现在世回收,因为现世所得的回报,利息很少,所以应当留到未来世。而且这一世既然有许多钱财可以布施了,还想要更多的钱财做什么?也用不着。

除了这三样以外,还要加上时节施:正当众生需要时,你就像及时雨一样赶来帮助;要像宋公明一样,在众生最需要时布施。具备前三个条件了,再加上及时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是:本来手里刚好没有钱,正需要一大笔钱做某种特别事业时,钱就刚好进来你的手中了,这就是时节施的好处。有的人很有钱,可是他偏就用不上:正好需要钱财时,偏偏自己的钱都刚好不在手上。譬如有人很有钱而存在外国,本来预计在台湾这一年大概用一百万元就够了,往往正巧有一件大事需要用另外一笔大钱,可是他正好无法提领到国外的钱。或者说像以前,以前在台湾早期存定期存款,要提前一个月通知银行,你才能领到钱,否则不能解约提钱,那时要用钱就没办法了。如果过去世都是像及时雨一样的时节施,当你正需要时就会刚好有人送钱过来,这就是所需之物随时而得。若你正需要一头牛来耕田,就会刚好有人不想种田而卖了田地,他的牛没有地方养了,就送给你了,这就是时节施的好处。所以布施时不要像放马后炮一般,应该在别人正需要时,或某一件事情正好需要这笔钱时,你把握住时间送去,你便成就后世所需之物随时而得的福德。

最后是要如法财施,布施的财物必须是如法取得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譬如从妈妈抽屉里偷一万块钱去布施,就是不如法得财。如法财施,除了上面所说的果报以外,未来世还会加上特别的果报:国王、盗贼、大水、大火都不能侵夺你的财物。如法布施,譬如以良好的食物布施,不是以残坏的食品布施;由于这个因缘,未来世可以获得好色身。我就是上辈子没有常常施食给众生,大部分是做法布施,因此这一世色身从小就不太好,到现在还是不很好,一直都不太有力气。所以我这一世见了饥饿畜生时就买好食物布施,是想弥补这个缺失。用好的食物、好的物质布施,未来世就会有好的色身或是好的财物果报。

如果是以香来布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则是好的名称:善名远闻。如果是以好的味觉,譬如好吃的食物,使人味觉感受很好,不是只有鼻子所闻的香,而是舌头所尝的味道很好,未来世大家看见他都会喜欢他,听到他的名字时也都会喜欢他,会产生爱重之心。俗话说吃人的嘴软,众生吃了你的好食物,当然会爱重你,不可能再说你的坏话;听到你的名字,当然会喜欢的说:这个人很好。如果是以好的触觉来布施,譬如以细致的衣服,布料很好的衣服布施;或是布施好的床褥、好的棉被,都是好触。以好触来布施,未来世的色身将会获得上妙的触觉:穿的、睡的、用的都是触感很好的物品,不会是粗糙不精致的物品。

以良好五尘的物品来布施,接受你布施的人,他的五阴得到滋养而获得寿命的增长,他的色身得到力气,使他的身心得到平安而安住下来,他一定会对别人宣说你的好事。说了你的好事,也可以帮助众生发起善心,所以他也多少得到一些辩才;因为这个缘故,你未来世同样也能得到,所以来世寿命长远,色身也有力气,而且身心平安,生活快乐,辩才无碍,所以佛特地交待菩萨们要具足这五法来布施。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五点:至诚心,亲手施,信施因果,时节施,如法财施。这五点千万要记住,因为这会影响到你们未来世菩萨道的资粮。

29、(杂品第十九):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蓏,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有人这么说:布施于佛塔、佛舍利塔、阿罗汉塔、菩萨塔、或者布施于贤圣像前,不能得到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因为你的布施没有人领受到,所以没有后世应得的福德。但是佛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说是不正确的呢?因为布施的人有信心的缘故。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十足的信心而做布施,由于这个缘故,应得这五个果报。这就是前面的至心施、信心施乃至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佛又说明:譬如有比丘修集慈无量心。修集慈无量心时都是观想,由观想而得到慈无量心的成就,是由信心而得福报的。但是他在观想怨家、亲眷、一村、一城、一国乃至一世界、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受乐,当他观想众生受乐时其实众生并没有在受乐,只是他观想所成的内相分而已,但是他也一样可以获得无量果报。譬如菩萨证悟之后,具足初禅又把慈无量心修学成就了,那他后世可以生为大梵天:初禅的第三天。也就是去当初禅天的天主,不是梵辅天也不是梵众天。这是因为他的慈心广大的缘故,使他的心地改变了!心改变了,所以他得到大梵天的果报,可以当初禅天的天主,但是不能获得财物布施的果报。同理,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绝对的信心时,虽然只是于佛塔、佛像前供养,还是同样可以获得无量的果报。就像证悟后发起初禅而证得慈无量心时,可以成为初禅天的天主;同理,布施于塔像等等,也应该得到这五种果报。譬如有人种下稻子、五谷,但种下去的五谷一定不会出生瓜类果实;同理,布施于佛塔、佛像、大菩萨塔、大阿罗汉塔,因为都是福田,所以能在未来世获得种种物质上的果报。所以我释迦牟尼说:因为福田而得果报,因为布施的物资财物而得果报,因为布施时有布施的主人,所以由施主得到果报。意思是说,举凡布施时一定是有财物、有所施的对象、有信心、有施主,所以布施必定有其因果:施必有主,财必有主。

30、(杂品第十九)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佛开示说:善男子啊!布施有两种:一种是法布施,第么种是财物布施。如果是佛法的布施,后世可以得到财物及佛法上的两种回报。换句话说,如果是做法布施,也就是为人说法,也会有财、法二报,意思是在未来世佛法的修证上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若是布施的佛法是错误的,是引导别人大妄语,是残害别人法身慧命的邪法,未来世佛法的证量也会在错误的方向有大幅度的增长,不断的深入邪法中,这就是熏习的果报及回报的道理。但是为人宣说正确的佛法,只要能正确的演说一场,不只是未来世在佛法上有大增长,而且还会同时获得财物上的增长,法布施有这样大的功德和福德。想想看:出来当亲教师,未来世的福报会如何?可真是不得了!因为我们的亲教师可不是只有讲一场佛法而已。如果自己的财物不多,无法大力财施,但是有能力说法,可以发愿将来当亲教师努力度众生;悟后为众生宣演正法以后,会在未来世得财、法二报。

如果是做财物布施,后世就只有很多财宝的回报。如果未来世要做大事业:想在佛法中做大事业,只做法施就可能不太够,那也可以在法施过程中再布施一笔钱出来,补强财物布施,我正是这样做的。这是希望后世能有资财用来利益更多的众生、能为佛教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必靠别人护持。菩萨修行财施与法施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要使众生远离苦恼,因为佛法的布施,教导众生断我见、断我执,以及取证生命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使得众生有智慧了,就可以远离苦恼。你用财物来布施,他们也可以解除长时期或短时期的财物匮乏苦恼,所以财法二施都可以让众生远离苦恼。而且布施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众生的心可以调伏下来,若众生心不能先加以调伏,想要让他们进入佛法就很不容易。所以菩萨为众生说法之前,往往还先提供一些布施;就像我们同修会代表诸位不断的印行结缘书,让大众生起欢喜心。一本结缘书少则二、三十元,多则六、七十元;这只是印刷成本,没有计算著作权及人工成本;如果加上著作权及人工成本,那就不只这些钱了。我们这样布施,众生拿到书时,看到这么精美的一本书:纸张又好、印刷又好、装订又好、设计也很好,众生拿到了会想:这一本书要很多钱才印得出来!正觉同修会还真的用心良苦,我不应该辜负人家。所以他会好好去读。细读以后思惟清楚就远离烦恼了,而且心得调伏。除非情执深重、故意颠倒法义的是非,否则一定会远离烦恼而且心得调伏。心调伏以后,不就被你度了吗?他们虽然不一定会来会中学法,但也可以自己在家中努力进修,把过去所得的邪知邪见全部丢弃,回归正见中,那也算是调伏,也算是远离了苦恼:远离了我见的烦恼。所以菩萨修法施和财施目的就在这两点。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马龙山卧佛:中国第一卧佛和小巧精致的五百阿罗汉长啥样? 马龙山卧佛:中国第一卧佛和小巧精致的五百阿罗汉长啥样?

《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 《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

如何让家人避开抑郁症魔爪 现代人心灵的第一杀手! 如何让家人避开抑郁症魔爪 现代人心灵的第一杀手!

学习佛法后,我的生意、家庭更兴隆更温馨的亲身经历 学习佛法后,我的生意、家庭更兴隆更温馨的亲身经历

因为有了佛法,尽管生死别离却满怀幸福 父亲在一片悠扬佛号声中吉祥往生 因为有了佛法,尽管生死别离却满怀幸福 父亲在一片悠扬佛号声中吉祥往生

沉浸在佛法的海洋里,丈夫戒除网瘾重新启航 沉浸在佛法的海洋里,丈夫戒除网瘾重新启航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上篇:彷徨转为淡定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上篇:彷徨转为淡定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下篇:痛苦转为安乐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下篇:痛苦转为安乐

第三十九、佛法的修根 第三十九、佛法的修根

如果秦桧学习佛法,他还会成为陷害岳飞的奸臣吗? 如果秦桧学习佛法,他还会成为陷害岳飞的奸臣吗?

快乐忙碌填充不了空虚,抑郁迷茫交际时我遇到了佛法 快乐忙碌填充不了空虚,抑郁迷茫交际时我遇到了佛法

睡眠为第一大补,怎么睡觉才最补 睡眠为第一大补,怎么睡觉才最补

极乐之光:佛法应知:经.律.论 极乐之光:佛法应知:经.律.论

说吉话祥:适时闻佛法 说吉话祥:适时闻佛法

佛法讲的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佛法讲的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佛学书籍:基本佛法:皈依三宝 佛学书籍:基本佛法:皈依三宝

佛法僧三宝:第十一课、佛法的内容 佛法僧三宝:第十一课、佛法的内容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不幸患上骨髓肿瘤,佛法挽救了死亡边缘的我 不幸患上骨髓肿瘤,佛法挽救了死亡边缘的我

明师难遇,佛法难求,且行且珍惜 明师难遇,佛法难求,且行且珍惜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的阴霾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的阴霾

静波法师: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 静波法师: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

大悲咒的修学方法 大悲咒的修学方法

佛法是经比赛斗法获胜后才允许传入中国的 佛法是经比赛斗法获胜后才允许传入中国的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学习佛法首先在实修 学习佛法首先在实修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说法第一富楼那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说法第一富楼那

达真堪布:不要以佛法给自己施加压力 达真堪布:不要以佛法给自己施加压力

网络时代,唯真诚学佛才能结缘真佛法 网络时代,唯真诚学佛才能结缘真佛法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加持法会,见证佛法真实不虚受用匪浅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加持法会,见证佛法真实不虚受用匪浅

从佛法角度揭开 NBA“失业球员”贾维尔·麦基逆袭的秘密 从佛法角度揭开 NBA“失业球员”贾维尔·麦基逆袭的秘密

分别布施经 分别布施经

西行朝圣之旅,得遇真正佛法 西行朝圣之旅,得遇真正佛法

没有学到真佛法,出家也易盲修瞎练 ——壹乘比丘出家 30 年的感言 没有学到真佛法,出家也易盲修瞎练 ——壹乘比丘出家 30 年的感言

如何让佛法改变生活?一个胃癌患者诉说心路历程 如何让佛法改变生活?一个胃癌患者诉说心路历程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二十载光阴假修行,得遇佛法开示走出不杀生的误区 二十载光阴假修行,得遇佛法开示走出不杀生的误区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牛腹蓄乳 布施应随心随力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牛腹蓄乳 布施应随心随力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语言行布施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语言行布施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人生与佛法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人生与佛法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佛法是个系统工程,修建“解脱高楼”没那么简单 佛法是个系统工程,修建“解脱高楼”没那么简单

第59集 如何布施才能达到布施解脱? 第59集 如何布施才能达到布施解脱?

第52集 佛法和生活间的关连与应用? 第52集 佛法和生活间的关连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