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5集

2023-07-19 入门知识

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5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请看讲义第五行第三句:

【曲人自直是一病。】

这句是讲片面的歪曲别人来显示自己正直、表现自己正确,这样的心态是一个大病。真正的君子自己修身、正心,行有不得都能够反求诸己,绝对不会去埋怨别人,更不会心存著要故意歪曲别人,来显示自己正确这样的心态。即使是遇到了困境或者是失败,君子都是反省自己有哪一些做得不够,而这种心才是真正的正直。如果是要歪曲别人,这个念头刚动,已经是邪思了,自己已经不直了。所以,以『曲人』为直,自己的心态已经是偏斜,良心都已经丧失了。良心一丧失,天的报应也就必定是跟随而来。但凡一个人忠厚正直,他必定是存有宽恕、包容他人的心态,当看到别人有不足的地方,都会帮他隐其过,绝对不会去彰显他的过失。而即使是对他的劝谏都是在私下里,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过自新。

在明朝有一位很著名的贤臣叫于谦,当时他曾经举荐过一个人叫王伟。结果这个王伟后来做了侍郎,侍郎的官职不小,相当於现在我们说的副部长级,也是个高官了。但是王伟不仅没有感于谦的恩,反而常常在暗地里要揭发于谦的过错。而于谦是一个忠臣,他的行为可能会招致一些人的不满。王伟也就搜集了一些材料,向皇上写了一个密奏,奏于谦一本。皇上当时是明代宗,这个代宗是于谦立的主,立他为帝的。代宗的哥哥叫英宗,在跟蒙古人作战的时候(当时蒙古叫瓦剌),跟瓦剌作战被俘虏了。蒙古人以此为要胁,结果于谦当机立断,立了英宗的弟弟为皇帝,叫代宗。代宗当时收到王伟的这一个奏章,於是就把于谦招进朝廷来跟他见面,就把王伟的这个奏章拿给于谦看。于谦是个忠厚的人,看到有人要奏他,於是他就跪下来叩头认罪。结果皇上也就非常安慰他说,我对你非常清楚,你不是这样的人,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我只是让你看一看这个奏章。皇上也很会做人。结果于谦出来以后,正好遇到王伟要上朝,看到于谦下来,知道他去见过皇上,就故意上来问于谦:「皇上跟你讲了些什么?」于谦也就不回答他。他继续请问,于谦最后笑著说:「老夫纵然有不是处,你可以当面直言就好了,何必还要在皇上那里奏我一本?」说完,他就把皇上给他的王伟写的奏章拿给王伟看,王伟看了之后非常的羞愧。于谦肚量很大,笑著安慰一下他说:「没有别的事情,以后咱们明著做人就行了,不要暗地里使绊子。」

我们看到王伟,他要曲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直,这种心态实际上是自招羞辱。还有于谦,也是因为他是一个忠直之人,难免会得罪朝廷一些自私自利的官员。刚才我提到当时英宗皇帝被瓦剌,当时瓦剌的首领叫也先,被他俘虏了。瓦剌就以英宗来要胁明朝,当时于谦就立代宗为帝。这是什么?太后立主了。当然这种做法虽然对第一个皇帝,对英宗皇帝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自己被俘虏了,那边他就另立皇帝了。但是这种做法确实对明朝、对国家安定,不受到敌国的要胁,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代宗当了皇帝之后,他也很会做,把英宗就奉为是太上皇,把英宗的儿子立为太子,这种做法也是安抚被俘虏的英宗皇帝的心。代宗后来就变卦了,想想我自己是皇帝,怎么能把哥哥的儿子立为太子?因为一立太子,将来他就是皇帝,想著想著不是路,於是就把这太子给废了,立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你看这私心作祟,结果这祸根就种下了。他自己的儿子大概没福报,被立为太子之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所以该有福的,他才能够成为太子,将来才能做皇帝;没有福的,你立他做太子,他也没那命享受。

后来明朝军队打败了瓦剌,把英宗皇帝就接回来了,他现在是太上皇了。当时朝中就有一些官员,有三个人叫石亨、徐有贞,还有曹吉祥,他们三个人为首,就要迎英宗皇帝回来恢复他的帝位。这兄弟两人,弟弟当了皇帝,现在太上皇哥哥回来了,矛盾就不小了。后来因为老皇帝回来了,理所当然应该让老皇帝来复辟,最后这老皇帝又重新做了皇帝。做了皇帝以后,当然曾经帮助立代宗皇帝的于谦这些人就有灾难了。皇帝当然也听到像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些奸臣的怂恿,於是就下令给于谦定罪。当时这些小人也就趁机诬陷于谦,说于谦是谋反,就定成死罪。英宗皇帝本来不想要杀于谦,但是这些小人们,徐有贞当时就进言,说如果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情是出师无名。你想重新当皇帝,你总要找个理由。只能是于谦谋反,当时是立了代宗做皇帝,所以现在要治他於死罪,就理所当然可以你重新做皇帝。后来皇帝只好下令,就把于谦给斩了。于谦是一代忠臣,就跟岳飞一样,死得很冤枉。他被斩了以后,按照惯例就抄家。那些官员去抄家的时候,发现抄家的事情很容易做,因为于谦家里是什么都没有,一贫如洗,可见得于谦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

后来英宗又重新做了皇帝,当时奸臣石亨的一个党羽叫陈汝言,是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部长,因为被揭发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就被败露了。结果抄家之后,发现他贪赃很多,皇帝就很愤怒,因为这个贪官是石亨举荐起来的,皇上就骂石亨,说于谦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余财,没有剩余的财宝,你这举荐的人还好?家里是数以万计的赃款。正在此时,边境又告急,蒙古人又打来了,当时皇上满面愁容,臣子们就说,如果于谦要是在,绝不会让蒙古人胆敢冒犯我们明朝。皇上也觉得非常的惭愧,杀错忠臣了。就在那一年,当时,刚才讲的三个人是奸臣,其中一个徐有贞就被石亨中伤,这狗咬狗。他们三个人原来合作把于谦给杀了,现在他们搞内讧,徐有贞就被充军,发落到远方;又过了几年,石亨也因罪入狱,就死在狱中;还有一个奸臣曹吉祥,也因为谋反而被灭族。到后来于谦的事情就真相大白,朝廷就封于谦,追封他为忠肃公。从这里可以看到,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三个奸臣,他是「曲人自直」,当然他是自己有私心,想要获得朝廷的重用。而于谦是忠臣,忠臣在朝上,小人就不得志,所以他们就利用这两个皇帝之间感情的这种对立,就把忠臣给杀害了,为了图自己一己之私。当然这三个人下场都不好,死的死,充军发落的充军发落,灭族的被灭族。所以曲人自直,这种人都是遭到天怒人怨,反而自己是不得其死。我们再看第二十句:

【以直伤人是一病。】

『直』也是正直,这是什么?自己是正直的,没有错,譬如说自己观点正确,或者是为人正直无私。但是自己正直就好了,如果偏偏有意无意的凭著自己的正直而去伤害别人,譬如说在语言上讥讽了别人,或者在行为上跟别人作对,这都往往会招来祸患。往往是自己得理不饶人,实际上也就没有饶恕自己了,所以能容人这才是福。要知道,这世间正人君子必定是少,就像《弟子规》上讲的,「流俗众,仁者希」,你不可能要每个人都是仁人君子,不如法的现象肯定很多。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如果不是违反大原则的,我们都应该学会包容;如果不能包容,自己觉得自己很清高正直,而不能够让别人有容身之处,自己往往会招致很多祸患。这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这水,你看那个湖水里头如果太清了,往往鱼就很少,浊水里头鱼就很多。大地都是这样,因为大地很多的污秽,所以它能够生长万物。往往「以直伤人」的根源就在於自己有一股傲气,这傲气就不能容人了,甚至如果有意的去揭露别人的隐私,就会跟人结很深的怨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红楼梦》这部小说,这里头讲人与人之间关系就讲得非常的深刻。就在贾府大观园里头,大小这些人互相之间怎么样能够和谐共处?如果是像其中一个丫鬟,叫晴雯,如果大家看过《红楼梦》,看到「晴雯之死」这一回,你就觉得很感叹。晴雯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而且她是心直口快,就是心里装不下事,往往自己又自命清高,有很高的傲气,这就是无意之中就得罪人。晴雯是怎么死的?《红楼梦》里面这一段就写得特别的微妙。导火线就是,因为晴雯是贾宝玉屋里的丫头,宝玉还有另外一个丫鬟叫袭人,袭人工於心计,很有城府。袭人本身自己就很希望将来做宝玉的姨娘(姨娘就是我们讲的妾、小老婆),因为丫鬟的身分在古时候不能做正室,只能做妾、偏房。其实贾母、王夫人(贾母是宝玉的奶奶,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她们也都很希望让袭人将来做宝玉的妾。

晴雯看在眼里就非常不以为然,对袭人也就是看不起,心里想著袭人是想要攀高枝。这种奴性晴雯看不起,自己很清高。有一次就跟袭人起了口角,晴雯生气就随口说出很刺激人的话。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她讥讽袭人说:「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这意思就是说,袭人想挣一个姑娘、姨娘这样的位置,挣不上去。说后面这一句话还可以,前面那个话就太伤人了。前面那个话说,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这等於是击中了袭人的要害,犯了大忌。其实这个事,晴雯知不知道我们姑且不论,《红楼梦》里面就讲到,袭人跟宝玉就曾经有染,这个事在古时候那是不可告人的,结果偏偏晴雯快嘴,把这话说出来了。袭人当然是非常生气,表面上还不表现出来,但是内心里下了狠心就想除掉晴雯。

后来果然也因为一个因缘,曹雪芹写《红楼梦》也写得很含蓄,就说当时有一个叫「王善保家的」人趁势就告倒了晴雯。这趁势也不知趁什么势,当然这幕后也有贾母、王夫人的暗中指使。因为贾母、王夫人本来也就不喜欢晴雯,这人就是「以直伤人」,就像个刺一样。晴雯是长得很好看,跟宝玉感情也不错。后来还写到,「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晴雯就被赶出大观园了,后来就死在外面,死的时候宝玉还去看她。其实,致她於死地的人《红楼梦》小说里没写,但是有心人也就能了解,大概也都是因为袭人趁机下了些话,都是背后中伤。这样的一个怨恨都是因为平日里晴雯说话不注意,再加上自己可能比较出风头,没有顾及到四面八方别人的心理,所以正所谓「风流灵巧招人怨,终不免寿夭多因毁谤生」,这是《红楼梦》里的话,都是给我们很深的人生提醒。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一句:

【恶人自喜是一病。】

这个『恶』就是厌恶,厌恶别人自己还沾沾自喜,这就是病。这里老子讲的病都是大病,每一条都是极其深刻。学者看到这些文字,总要自己认真检点下自己,到底自己有没有这些心病。厌恶别人,不管别人到底有没有错,本身厌恶别人的心态就已经错了,所以自己已经错了。蕅益大师曾经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心。外面的境界,这是物质的环境或者人事的环境,其实没有什么好坏、没有什么对错,好坏、对错都是因为自己内心里有分别、有执著。这一切法心想生,你认为它是对,它就是对;你认为它是错,它就变成错。真正修道的人绝对不会去厌恶外面的境界,不会看别人的错处,都是反观自己,是我自己有错。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不会看别人有什么过失,只会看自己有过失。譬如说我们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人怎么对我不能包容,处处好像跟我作对,殊不知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不能包容别人,自己心里跟他作对了,所以你看到外面那个人不能包容自己,跟自己作对,都是你心想生。你有什么样的心,外面就有什么样的境,心境是一如的。所以,「愚人除境不除心」,愚痴的人他只是想改变外面的环境,譬如说某人不好,他就要把某人给除掉,他要改变那个环境。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智慧的人就是在心上改自己。我如果发现他好像有缺陷,我真正有智慧,一定回光返照,检查下自己内心里到底有些什么错处,为什么我会感召到这样一个人,这样有缺陷的境界现在我面前,这境界是由心所现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们就能够有所体会。不管是真是假,我们就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大家细细去体会。譬如说在我们这香港,一般人都住在高楼、高层。有一个公寓楼,有一天就搬进来一个女子,她是一个在公司里面上班的白领阶层,女子收入还不错,搬到了这个高层公寓来。她的邻居是一家单亲家庭,母亲带著几个孩子,家里也比较穷。於是这个女子就不想跟这个穷家庭来交往,就怕这个穷家庭连累自己。「恶人」,就厌恶他,自己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是贵族单身。有一天晚上,这大楼忽然停了电一片漆黑,这个女子在家里心里觉得毛毛的,一个人在家伸手不见五指。结果忽然就听到有人敲门,她一下子就寒毛直竖,就问「谁?」在门外有一个男孩子的声音回答说:「姐姐,我妈妈想问一下您,您家里有没有蜡烛?」她一听这声音很熟悉,原来是邻居家的那个男孩。她马上一想,这家里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黑灯瞎火的还找我来要蜡烛了,我可不能给他,给他一回,将来他还得要第二回,那就没完了。所以就很不客气的吼一声说:「没有!」然后门外男孩子又继续说:「姐姐,我妈妈就担心您家没蜡烛,让我给您送两根来。」这女孩一听,就觉得很羞愧,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人家是给你送蜡烛来的,不是来跟你要蜡烛的。但是女孩原来想著这个家庭很穷,好像就以为别人会讨她便宜,於是跟他保持很远的距离。结果就是那天晚上之后,这个女孩对那家的观念彻底转过来了,不再认为这个家庭是坏人,他不是来整天讨我便宜的人,这个是君子家庭,人家是有好心,你看停了电还能想到你家。所以从此这两家也就结为了好朋友。

这故事很有意思,我相信这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很平凡,很可能就发生在你自己的身边。你看这个女子当她原来有这样一个偏见的时候,她厌恶这个家庭,看他们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可是观念一转的时候,她俩就成为好朋友了,就变成怎么看怎么顺眼了。所以外面那个境界,这个家庭还是原来的家庭,它也没变,什么东西变了?就是这女孩心里念头转过来了,她是心变了,境界还是一样的境界。所以,外面的境界有没有好丑?没有好丑,好丑在於你自己自心,看你以什么样的心去看外面的境界。所以当我们厌恶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彰显自己的错误。佛法里菩萨戒有一条重戒叫「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就是「恶人自喜」。赞叹自己是自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不错,厌恶别人还毁谤别人,这是重戒。能够常常反求诸己,回光返照,这个人就是明哲君子。

我们看到在历史上,但凡英明的皇帝都有一种好的优点,就是常常能够责怪自己而不去责怪别人。像唐太宗,我们都知道他当了皇帝之后,治理天下使得天下国泰民安,有「贞观之治」,他很难得的地方就是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当时最有名的一个谏臣叫魏徵,天天都犯颜直谏,对於皇上是一点不客气,甚至在皇上大怒的时候,魏徵都敢於跟他争辩,绝不退让。但是很难得这皇上能够接受魏徵的建议,而且对魏徵慢慢就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打猎取乐,行装都准备好了,但是忽然就想到,魏徵要是知道我去打猎,他心里会怎么想?於是就迟迟没有出发,后来终於就取消了打猎这个行程。后来魏徵就问他:「你们那时候,皇上您为什么没有去打猎?」皇上说:「当初是很想去打猎,但是又害怕你直言进谏,我不好意思,於是最后就打消这个念头了。」你看看,唐太宗英明之处就在这里,不会认为自己就是皇上了,高高在上,我说什么大家都得听,只有我命令别人,绝没有别人来给我建议,这个就变成昏君。英明的君主就是能够谦虚纳谏,而对待像魏徵这样的谏臣,都能够有敬畏的心,没有厌恶他。你看他去打猎,他完全可以有理由去的,皇上取乐有什么不行?他没有因为自己喜欢这么做就这么做,所以他没有恶人自喜,他不厌恶魏徵,不会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贞观之治之所以成就的根本原因。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十二条:

【喜怒自伐是一病。】

这个『喜』和『怒』是讲大喜、大怒,『自伐』是讲自己损伤自己。实际上大喜、大怒确实就会损伤自己,喜伤心、怒伤肝。我们知道五种情志,人的七情五欲,它会伤害我们的五脏六腑。一般讲,怒就伤肝,怒是火,肝在五行中属木(树木的木),一把火就把那木给烧掉了。所以整天发怒、发脾气的人,这个肝就不好,会得肝病。我接触到一些朋友,特别是做企业的,都很抱怨说自己手下的员工不听话、管起来很难管,天天都发脾气。天天发脾气确实自己伤害自己,喜、怒都是自己伤害自己的,对这个事情有没有改进?也没有改进,不是因为你生气了,员工就好管,反而相反员工更不好管,他会起逆反心理。他起了逆反心理,自己又伤了身体。老是发脾气,最后就得肝硬化、肝癌这些病。肝病是起源,你就可以知道眼睛不好,因为肝开窍於目,所以眼睛有点花,你得去检查一下肝。老是发脾气,伤害自己最严重,所以不要发脾气。不要发脾气怎么去管理好企业?自己学《弟子规》,像胡小林老师那样,你看他原来也爱发脾气,他跟我们分享的时候说,他那手机都摔了好多个,员工都很怕他。后来二00七年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学《弟子规》,先自己学、自己改变,首先克制自己的脾气,不发脾气,发现员工更好管了,所以管人一定用德行去感化,不是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

「喜」这是指大喜,高兴得很,有点过度了,这就伤心。我记得我们师父曾经讲过这么个例子。他说他以前年轻的时候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好像是少将,军队里准备要升他做中将,他原来是一粒星,现在要有两颗星。但是这个消息还没有发布,只是内部的,他知道了,他就很高兴,於是就请他的亲戚朋友到他家里赴宴、庆祝。席间难免就喝酒,高兴,就准备荣升,结果就在吃饭的时候,这个人一下就心肌梗塞,一命呜呼了。这是什么?一般来讲这人福报不够,他只有一颗星的命,两颗星就把他压死了。所以当我们得福的时候,如果是过喜了,这什么?福报可能也未必能保得住。在中医上讲,喜就伤心。他心肌梗塞,再加上一喝酒,酒又是攻心的。所以,我们要炼自己的修养,既不要有大喜,也不要有大怒,让自己的心永远都保持心平气和。这世间没什么了不起,即使让你当个总统也没有好高兴的,总统也很累;即使有困境、有逆境也没什么了不起,人总不可能一帆风顺,起伏波澜总是有,连圣人,你看孔子都遭遇过陈蔡绝粮、微服过宋,过宋国的时候险些遭到宋国的大夫司马桓魋给杀害,圣人都会遇到这么多的困境。你要是生气,你有多少命去发怒?所以自我的克制就很重要。

喜、怒,我们是讲出两个情志,还有思、忧、恐,之前我们也提过。喜、怒、忧、思、恐这叫五志,五种情志、五种情绪,过分了都伤害我们的五脏。刚才讲的喜伤心、怒伤肝,还有思伤脾。老在那想,伤自己的脾胃。就是不用想,想什么?该来的就来,不该来的想也不会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想这么多没用,想,只有伤自己的脾胃。所以爱思想的人往往都会有胃病,脾胃弱。为什么我们看到知识分子脾胃比较多病,为什么?知识分子爱思;农民老是耕田,他很少胃病。忧伤肺,没事他就忧愁,这种人肺就不好,什么肺结核、肺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忧出来的。最明显的,《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得肺病死的,为什么?老爱忧,忧愁。没事看到月亮也忧、看到花也忧,这都是得肺病的来源。恐就伤肾,一恐惧他肾就不好。其实人为什么恐惧?不明白事实真相、不明白因果,他就会无缘无故恐慌。最明显的,就恐惧明天吃饭怎么办?没钱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无谓的恐慌。你要真是担心明天没有福报了,现在赶快修福。你修的福愈大,你到哪都有福,何必要去恐惧?恐惧没有用。所以喜、怒、忧、思、恐都是病,都要放下。

我们继续讲唐太宗的两个例子。喜,往往就是当自己得到欲望满足的时候就会喜,欲望不外乎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如果能够在得到欲望的时候,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因此而过喜,这就是在修养自己的德行。唐太宗,有一次他的皇后(长孙皇后)替皇上找了一个女孩,十六、七岁,才貌出众,就想让皇上聘这个女孩做嫔妃纳入宫中,太宗於是就下诏要去纳这个妃子。魏徵听说了,魏徵是专门劝谏的,立刻就入宫进谏,告诉皇上,说这女孩已经许配了陆家,女孩姓郑,她已经被许配陆家。皇上你后宫嫔妃满院,你得想想百姓也有室家之欢,你这一下诏,陆家当然不敢不答应你,你是皇上,但是你这等於让百姓受到损害了。皇上一听有道理,於是立刻要把这个诏书给撤掉。当时在朝廷有一个官员叫房玄龄,也是一位贤臣,当时他不以为然,就跟皇上讲,其实郑家这女孩许配给陆家,这事情是子虚乌有的。他还找了陆家人特别上了一个表章,声明说虽然跟郑家,两家曾经有过交往,但是绝无定亲之事。皇上拿了这个表章看了之后,他就来问魏徵,你看她没许配给陆家,我们还要不要纳她为妃?魏徵就说,这个表章,难道你还不觉得事出蹊跷吗?为什么陆家要上这个表章?还不是因为怕您皇上日后要是追究责任,他担待不起,怕你加害於他,所以他都是被迫的。唐太宗也很难得,就采纳了魏徵的劝谏,於是收回诏令。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美色是人之所欲,唐太宗在这一个节骨眼上能够自己克制自己,不因为自己的那种喜好、自己的欲望就放纵自己,所以难怪他有贞观之治。

刚才讲的是他没有纵喜自伐,还有一次他没有纵怒自伐。当时有一个官员向太宗上书,就说,皇上下令修建洛阳宫,劳民伤财,收取的地租很多,过量。又加上妇女现在都很喜欢梳高髻,把头发梳得很高,结了个高的发髻,这都是因为宫中带的这种风气。唐太宗看了上的表章,就很不高兴,就对这些大臣们说,这个人难道是想我们国家永不收租吗?难道我们皇帝这些后宫的妇女怎么做,他都要管吗?很不高兴,於是就想要治这个人的罪。当时魏徵就劝谏太宗,说但凡明君对臣子们的劝谏,只要它是对的,我们就应该采纳;如果是错的,我们就不要采纳,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好了,何必要治罪一个劝谏的人?而且最后他特别还强调,陛下最近好像不爱听直言了,虽然你对臣子们的直言能勉强包涵,但是不像以前那样的豁达自然了。唐太宗对魏徵也是很敬畏的,魏徵这么一说,他觉得也是入情入理,於是就把这怒气给消掉了,没有治这个上书人的罪,而且还把他提升了。所以能够自己克制自己的喜和怒,这是情绪,克制自己的情绪,就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你是个皇上,你不仅把握自己命运,也把握一个国家的国运;你如果是个企业家,你能把握自己的情绪,你就能把握这个企业的命运,以及你手下所有员工的命运,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三句:

【愚人自贤是一病。】

『愚人』就是愚弄别人,『自贤』就是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干。愚弄别人还以为自己很得意,这种人往往是自愚,不是自贤,愚弄别人实际上是愚弄自己。如果是出於私心,要去把人家压低、把人家除掉,这样自己无形之中也就损了阴德,可能阳间他会背上骂名,甚至会来世到三恶道去受报。

在历史上有一对这样的师生,老师是马融,学生是郑玄,是很有名的,两位都是大儒。郑玄(郑康成),成为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经学家,他注解了很多经典,儒家的经典。可是他的老师马融,相比之下气量就狭小了。

郑玄曾经在马融门下学习,马融当时也做了大官,他有个嗜好,就是很喜欢听女孩子唱歌。所以他在教书的时候,还叫一些女孩子在那个屏风后面弹琴歌唱,自己一边听歌一边教学生。这些学生当中只有一个学生三年都目不斜视,其他学生总是想著看看后面的女孩子,只有一个人他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郑康成,学了三年学成就了。

后来郑玄要拜别马融的时候,马融知道自己平生的学问全给郑康成学去了,而且这个学生已经青出於蓝胜於蓝,超过自己了,将来这个学生一定盖过自己。这老师也起嫉妒了,想著要把这个学生除掉,他自己永远是最高的,当时这世上确实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马融。於是他就派学生们一起为郑康成送行,送到了城东,每个人就给郑康成敬酒,三百多人,结果每个人给郑康成敬一杯酒,就三百多杯了。但是郑康成的酒量很大,这人的肚量大、心量大、酒量也大,三百杯下来,竟然连小小的礼节都没有缺失。李白《将进酒》这诗里头有说,「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讲这个典故。郑康成也知道他的老师嫉妒他,甚至要暗算他,所以他自己告别老师的时候,本来是要走大路,但是走大路走了一小段,他就拐到小路上走了。果然马融当时就派了杀手,在半路要截杀郑玄,当然就没截成,结果郑玄就溜走了。溜走以后,他这一生都在著力於注解经典,成为了不起的大儒。马融本来如果他没这么做,在历史上一提起马融,都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大儒,可是他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卑鄙的行径,虽然他在学术上有了不起的贡献,但是别人谈起他的品性,也只好摇头。这是什么?想要愚人自贤,结果是贤人自愚,反而突出了郑康成的伟大,自己愚弄自己了。我们再看第二十四句:

【以功自与是一病。】

这是把功劳归向自己,爱说自己的功劳,这是一个大病。老子《道德经》里面有讲过,「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伐就是自己夸耀自己。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就变得没有功劳了。功劳不能自己讲,别人讲是可以,自己讲就变得没功劳了。自矜者就是自我表功的,他就不能成为领袖,成为领袖的人都有一种谦卑的品德。你看刘备,三国时代刘备其实论武功不及关公、张飞、赵云,论谋略不及诸葛亮,但是怎么大家都把他推举成领袖,都能死心塌地为他服务?就是因为他自己有那个谦虚、仁厚的品德,所以他成为领袖。所以,领袖不一定说自己要有多少才华,你要有那种心量、有那种品德。《大学》里讲的「有德此有人」,你有德行,就会有人跟著你走。譬如说做企业你当老板,你可以当得很累,也可以当得很轻松。孔子曾经就有两个弟子,各人管理一个邑,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小县城,做县长。其中一个弟子样样都管,劳心劳力,把这城镇管得很好;另外一个弟子就天天弹琴、游山玩水,居然也能把这邑、这县城管得很好,孔子肯定是赞叹这个弹琴的人。为什么?他有智慧。要知道,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下面的能人很多,你不要以为他们都做不了,实际上他们做得了,就看你有没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他们的才能,你把他调动起来了,你自己就不累。你怎么调动?你要用德行服人,他真正服你了,他才会死心塌地为你办事,这中间最重要的,谦德。如果自己整天夸耀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爱夸耀自己的往往就会忘了别人的功劳。所以『以功自与』,与就是给,把功给了自己,就不能给人了。功劳不是你的就是我的,你自己拿了,别人就好像没有功劳,别人就不服。所以常常把功劳推给别人,把过错归向自己,这种人才是真正领袖,就像汤王,商汤,商朝的第一个皇帝。

当时天下七年大旱(去年云南不是大旱吗,百年一度的大旱,当时汤王也是七年的大旱),他那个地方大旱,大家都认为这是天上要责罚我们了,我们肯定有犯罪,我们应该用活人作牺牲供养上天,来祈求上天的感应。汤王说,不行,怎么能用活人作牺牲,那不是杀人吗?上天大旱,是我这做君主的、我这做天子的人德行不够,所以我自己要自责。汤王说,「我来作牺牲好了」,叫大家准备好一堆柴火,他坐在草上,大家准备要点火。他下令点火,他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说天下百姓有罪都是我的罪,你看把过失归向自己。结果就在他下令点火的时候,天就下大雨了,感应是不可思议。这种人就是领袖,他真有德行。

「以功自与」,就是常常把功劳归向自己,他就有祸患。在《感应篇汇编》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新山有这么一个县令,他就很喜欢骗人。他骗人是什么?常常就是把功劳归向自己,讲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上头每次有给百姓施恩的政策,他就会跟这些百姓们说,这是因为我的功劳,是我去向上头汇报,让上头给我们加恩。每次都是这样做,所以凡是上头下来一个好政策,利民、惠民的,他就说是自己的恩德。大家也就信以为真了,都说我们这个县吏非常的好,甚至他有旋转乾坤之力。后来上头因为犯了法被皇上追究,结果一追究起来,这个县吏也被牵连进来。为什么?下面的人说,上头官员所有的政策,每次都是因为这个人去出谋划策的。他平时就这样说自己,结果他就被牵连进来,最后就在刑狱里头死了。所以你看,不是自己的功要归到自己身上,没想到功好像是有了,其实在把功归到自己的同时,把祸也归到自己身上。无功就不能受禄,没有实质的德行或者是贡献,我们千万不能贪这个功,贪了之后不是福反而是祸。

反过来,不贪功而能够勇於承担过错,这种人往往是会得福报。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例子。在明朝,我们知道很有名的一位大儒叫王阳明(王守仁),他的父亲曾经中过状元,叫王华。在他父亲做官的时候有一次被人诬陷,他的朋友就劝王华,你可以辩白一下,不要让他诬陷。王华说,诬陷我的这个人是我的老朋友,我要是辩白的话,他一定会受朝廷的追查,他就有灾害了,所以我怎么能这样做?所以他就没有辩白。后来他的儿子(就是王守仁,王阳明先生)果然很有成就。我们都知道这个人是能文能武,这打仗也很能打,做官也很会做,而且在儒学思想上也是一个大成就者。他主张的心学,跟朱熹、二程的理学可以说是分庭抗礼的。当王守仁做官之后,也听说了他父亲曾经被冤枉过,於是王守仁就想著要给自己父亲伸冤,写了一个奏章准备要上报。结果他父亲听说了之后,立刻就写书信叫他儿子不能这么做,告诉他儿子说,你以为你父亲会有耻辱吗?我没有做错事,没什么可耻辱的。如果你现在上奏要揭发我的这个朋友,这反而是我自己的一个大耻辱!你看他父亲有这样的德行。王守仁於是就停止,不再去追究。他父亲能够有这样的心量,别人诬陷他,他完全可以辩白,但是他都不忍心去辩白;他一辩白,对方就要被追究。他能够以过归己,容人之量很大,结果他的儿子大发。

所以,一个家庭里面有没有好儿子,真的是看你的祖上有没有积德。什么德最厚?往往是你被人无辜冤枉的时候,你积了大德。这世间往往是被人诬陷,就是所谓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这是《了凡四训》上讲的,被人诬陷、被人羞辱,自己能够不在意、能够包容,你要知道后福是无穷的。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感恩那个羞辱我的、诬陷我的人,为什么?他给我加福了。我子孙都能发了,我怎能不发?我发是发在后世,我来世肯定是往上升;我的子孙是享我的余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福来庇荫他。所以你得感恩那个人,他能造业,用造业受报来换取你的福报,你不是应该感谢他才对?他在舍己为人!你这么一想,绝对不会有怨恨心。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修福,德行它就提升。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五句:

【名人有非是一病。】

这个意思就是帮助一个人成名了,后来又因此人而产生非议,往往都是因为你所提拔的、你所帮助的这个人,他自己德行有亏缺,当然你也有连带责任。这是什么?看人没看准,或者是自己有私心,用这个人达到自己私人的目的,这种心态是个大病。

我举一个近代的例子,大家就能够看得很明显。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手下有一个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大家对***的历史不知道有没有了解,当时军统是不可一世的。蒋介石是非常善於利用各种平衡的关系,来保证他政权的稳固。他是***领袖,中国的总统,当时他用军统来监督他手下所有的军队和部门,等於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特务组织。凡是跟自己对抗的人,往往就指使军统特务去暗杀,所以戴笠当时也策划了很多暗杀事件。这个军统的组织也发展得很快,都是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戴笠也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人,他的势力愈来愈大,他的势力不完全只是特工了,还渗透到所有的军事部门、党务部门、行政部门,乃至经济、文化、教育、警察、交通、财政、税收、外交等等这些要害的部门,全是戴笠的人,而且军统的武装装备已经超过老蒋手下所有军队的装备,都是最先进的美式机械。

当时因为戴笠发展势力这么快(蒋介石也就看得不顺眼了),有点好像把握了整个朝廷的大权,虽然戴笠对蒋介石是忠心耿耿,但是蒋介石这人是比较多疑,开始对戴笠进行控制、戒备和限制。戴笠也是个很敏感的人,他对蒋介石这种戒备的心态已经了解了,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心里也有点不安。当时因为***系统里面对戴笠、对军统都非常不满,觉得军统是横行霸道,所以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有二百七十名***中央官员联合要推倒戴笠,当时空前的,大家一致呼声要把军统撤掉,这也是因为军统作恶多端。后来戴笠是怎么死的?死得也是非常的奇怪,这里面都是因果。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戴笠他的手下有一个人叫马汉三,曾经叛变投靠了日本。***总是当时还在抗日,结果戴笠就发现了马汉三叛变,但是没有立刻追究,而且戴笠也发现了马汉三贪污,心里也非常气愤(军统肯定什么情报都能够掌握)。可是因为戴笠当时正是应付很多很重要的事情,都已经焦头烂额了,还没有时间来处理马汉三的事情,所以先安抚著他,而且放出声音说还要提拔马汉三。就是让他不要轻举妄动,等到以后事情处理完了再来收拾他。马汉三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戴笠想要除掉他,也知道自己犯了这个罪肯定是必死无疑的。於是他自己想到先下手为强,这是历史上有这么一种讲法,戴笠是怎么死的?说被马汉三给先下手为强。

有一天戴笠就要起飞去青岛,然后从青岛要回上海。到青岛之后,马汉三的亲信叫刘玉珠,当时在青岛就以军统督导员的身分到戴笠的飞机上去检查,「安全检查」,实际上在那里预放了一个定时炸弹。结果戴笠的飞机起飞了,不久遇到了大雾,在上海上空不能降落,戴笠当时就决定起飞回到南京去,就在南京上空这个炸弹爆炸了,飞机就坠落到南京江陵板桥镇戴山,当然戴笠跟机上所有的机组人员都死了。这是猜测,因为实际上状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可能永远不为人所知,但这是一种最令人接受的说法。反正戴笠是死了,他被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最后遭所有人的非议,他的死期也就自然到了。

当然他自己有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作恶多端,暗杀了很多人,而且这是阴恶,「阴恶之注」,已经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了。他死的时候还特别的(可能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是个必然)是什么?曾经他自己找人算过八字,讲他自己是火旺之相,要用水相济,水火相济,需要水。所以戴笠自己曾经取过一个别名叫江汉津,江三点水,汉也是三点水,津,天津的津,也是三点水,都有水的,以后他所用的化名全都是有水,他要水才行。结果在他上飞机的时候,也不知是不是鬼使神差,他用了一个化名叫高崇岳,崇是山字头,岳也是山,见山不见水是他的大忌,果然他的飞机就坠毁了;而且坠毁在戴山,戴笠的戴,那个地方那个山头就叫戴山,这山也是他的大忌,他死在戴山;那个飞机的残骸掉落在困雨沟,雨水被困住,困雨沟,他要的水没有了,这反正…可能是巧合。这事让我们想到,一个人该死,真的不管你怎么改名、你怎么防范,你都逃不了那个命运。

《太上感应篇》上讲,「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戴笠就很明显,你看天地真有司过之神,头上三尺有神灵。我们做的那个阴恶,你暗杀人,好像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有天地鬼神在监察,依人所犯的轻重来夺人的寿算。小的罪夺一算(一百天),大的罪夺一纪(十二年)。譬如说你的寿命是一百年,犯了一条大罪去掉十二年,犯了条小罪去一百天,一直去去…去掉,最后算尽就得死了。死之前必定先有个徵兆,算减则贫耗,他开始贫穷、耗散,多逢忧患,各种忧愁都来了。戴笠当时就很忧愁,「飞鸟尽,良弓藏」,怕蒋介石要整他;人皆恶之,你看***所有的人都讨厌他;刑祸随之,吉庆避之,他福报没了;恶星灾之,这凶神恶煞就跟著来了;算尽则死,最后也就到命终。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人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好好修德修福,你自己机关算尽,到最后只是算掉了自己的卿卿性命。人算是不如天算,你看这天算是鬼使神差,因果报应是这么明显。戴笠当时也是叱吒风云的人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面就是蒋总统,下面谁都不敢冒犯他,名人。《了凡四训》讲「名,亦福也」,你出了名,或者是你自己很有权势,这是你的福。这个福享起来要是没有好好的继续修德积福,福享完了,很快享完了,就麻烦了。所以「名者,造物所忌」,出名的人,天地鬼神、造物主都会忌恨,鬼神都瞧不起名不副实的人,所以「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戴笠就是这样。我们再看看这世间也有不少有好名声的人,譬如说某大慈善家做了很多慈善,结果遇车祸死了,这怎么回事?我们仔细想想,天地的报应肯定是公平的,可能我们只是知道他善名方面的,不知道他的阴恶。阴恶别人不知道,不为人所知,但是天地鬼神知道。你善名响出去,享了福,福也就享完了,剩下的就是恶报。所以要修真的。

又说到「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这是刚才讲的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就是这样的。他自己没错、没有过失,但是被人诬陷,这子孙就骤发了。这什么?他有阴德。我们要学著修阴德,不要想著阳间的善名。因为什么?如果我们做好事,即使这好事是真的,可是你出了名,人家都赞叹你,人家都崇拜你、佩服你,给你歌功颂德,结果自己福就享没有了,你刚修的马上就享掉了。如果是名过其实就麻烦了,享的比修的还要多就变成负债,就会往往有奇祸。倒不如什么?我做了好事没有出名,别人都不知道;干了坏事让人知道没关系,坏事让人批评、让人毁谤,甚至他毁谤过分了也好,给自己积德积福,子孙往往骤发。子孙要发,说明你自己的福很厚,能够福荫子孙,你自己身上带的福就更不得了,你来世肯定是生天。所以这世间很公平,绝对没有一样事情说冤枉的。

所以『名人有非』,当一个人出了名,被非议的时候,往往可能因为他自己过去德行有亏缺。或者是他改一改心态,看到别人非议,我能够欢喜受赐,他的心这样能够接纳,福也就来了。所以老子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福和祸就在你一念之间,同样的事情看你用什么心态来对待。譬如说你招人非议的时候你很生气,就是祸来了;如果你招人非议的时候,本来看起来是祸,可是你能够逆来顺受、欢喜接受,这也就是福。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六句:

【以劳自怨是一病。】

这个意思就是说感觉到自己很劳苦,就产生了抱怨心,这种心态也是个病。常常生抱怨的,刚才讲了,伤脾胃,可不能老抱怨。怨恨心很强,你可能感觉到怎么吃饭老打嗝,打嗝是肠胃有问题。反省我是不是常常抱怨人?从小微处你就能反省自己的德行。常常抱怨要知道这是祸不是福,有福的人必定是心量宽广,所谓量大福大。常常抱怨人,是心量窄小,量小福就肯定小。就像一个杯子,容量很大,你装的水就多,水就像福一样,你能装福;你杯子就那么一点点的容量,器量小,小器,这个「器」就是容器的器,小器的人当然就容纳得少。

在三国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叫魏延,曾经在刘备、诸葛亮手下也是建了很多的功绩,屡获战功,也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用,被封为镇北将军。魏延这个人的性格就是有一些傲慢,不是有一些,比较傲慢,恃才放旷,有点看不起人,而且他有叛逆的性格。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讲,他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反骨」是什么意思?就是他有叛逆的性格,爱叛逆,这叫反骨。所以就是有叛逆的性格,最后确实没有好死。我们如果发现小孩有叛逆的性格,你得赶快好好教他,最重要的教他因果,把因果道理弄清楚了,他就不会叛逆,知道叛逆将来没有好报,魏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怎么死的?事情是这样发展的。他在刘备手下不是得重用吗,魏延也常常随诸葛亮出征,打了不少的胜仗,譬如说平定南蛮王孟获。我们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把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抓拿了七次,每次都放了他,最后感化他,以后再也不骚乱了。跟诸葛亮六出祁山去打曹魏,结果在有一次出征的时候就向诸葛亮献计,所谓是献一条叫做「奇袭子午谷」。那个建议是因为,曹魏的将领叫夏侯懋,这个人不是个将才,魏延觉得要收拾他很容易,所以献计说可以跟诸葛亮兵分两路,诸葛亮的大兵从大路上走,魏延就可以领一队精兵从子午谷抄小路去偷袭夏侯懋,打他个措手不及,就把他的城池攻下来。但是诸葛亮很谨慎,我们知道,诸葛一生唯恭谨,他带兵打仗都非常小心,他觉得这个策略风险很大,就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魏延从此就很不高兴,自己常常是孤高自赏,他就目空一切。所以,诸葛亮没采纳他的建议,他因此就很不满,这就是他的叛逆性格,反骨就是这个意思。

甚至有一次在进攻箕谷的时候,无视诸葛亮的军令,等於违抗军令,险些打败仗。自此诸葛亮就想到这个人将来必定是一个祸根,於是就已经有了心将来要把他除掉。因为魏延也是勇猛善战,如果他要是得势就不得了。我们知道,后来诸葛亮(《三国演义》上写的)他要祈寿,点上七星灯祈寿命,当时正是(反正小说是这么写的),正是魏延进帐来报告敌军入侵的消息,一下子就把这七星灯碰倒了,所以诸葛亮祈祷也就失败了,最后诸葛亮真的也就英年早逝了。诸葛亮临终之前就下了遗命,让杨仪统兵,等於把兵权交给杨仪手上,这个就令魏延很不满。所以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竟然就率军反攻杨仪,等於是自己窝里斗,诸葛亮其实对这个人他早有防备,所以在生前就留下了锦囊妙计,告诉杨仪该怎么做。

杨仪后来跟魏延对峙的时候,等於故意挑衅魏延,说你敢不敢说「谁敢杀我」?魏延就大喝一声,「谁敢杀我」?他不可一世,结果在魏延背后潜伏的一个人叫马岱(这是马超的堂弟),他们之前已经分别受了诸葛亮的遗命,说只要有人喊谁敢杀我,你就把他杀掉。马岱就从旁边一下冲出来,手起刀落,就把魏延给斩杀了。所以魏延就这样死了,不得好死。这是什么?『以劳自怨』是他的一个祸根、病根。这个病根主要是因为自己有傲慢心,觉得自己有功劳,却得不到主上的赏识,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和报酬,就生起怨恨心,这个怨恨心最伤自己的福报。本来如果魏延好好做人,忠心耿耿的,说不定他将来就得到统兵的大权(杨仪英勇应该没有魏延那么英勇),但是正因为他自己这种叛逆的性格,他不能够有谦虚忠诚的品德,所以就遭到这样的祸报。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七条:

【以虚为实是一病。】

这是讲把虚假的当作真实,这个也是大病。这是什么?认假为真。往往真假不分,这是没有智慧,愚痴。愚痴是什么?没有真正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他就不懂得辨别是非、善恶、邪正,甚至利害都不能辨别。确实真假一般人也很难辨别,如果没有智慧,往往都会做到认假为真,以虚为实。在《了凡四训》里面就讲了这么个例子,当时元朝中峰国师,这我们都熟悉,恐怕都做过「中峰三时系念」。中峰国师是一位开悟大德,当时他住在天目山,有很多读书人也学佛。有一次有些读书人去拜访中峰国师,这些读书人就向中峰和尚请问,他们这样问,「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佛家讲的,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现在我们看到有的人善,可是他的子孙却不兴盛;某人恶,造恶,可是他的家门很隆盛,好像挺发达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能是个无稽之谈,不是真的。中峰国师就说,「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我们一般凡夫都有凡情,凡情是什么?私情,自私自利。人一有自私自利,往往真假都不辨,虚实都不分,所以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你为什么不反省一下自己是非颠倒,你自己不辨善恶真假,你反而怨天的报应不公平?我们往往会是这样,特别是怨天尤人。

底下「众曰:善恶何致相反?」来的书生们就问,善和恶不是很明显吗,怎么能够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中峰国师说,你们说几条,你们认为哪个是善、哪个是恶,你们说说。「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有一个书生就说,骂人、打人的是恶,很明显;敬人、礼人的是善,尊敬别人、能够礼敬别人,这是善。这能看得很明显,怎么会搞错?「中峰云:未必然也」,未必。「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另外一个人就说,我们贪财妄取、偷盗,或者是贪污受贿,你收人的钱财,这是恶;廉洁有守,有操守,不收取别人的钱财,这是善,这也很明显。「中峰云:未必然也」,也不一定。「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结果大家都说了他们认为的善恶,中峰国师说都是未必。

「因请问」,於是大家就请问中峰和尚到底什么是真善,什么是恶,怎么分?「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你看善恶是这么分的,凡是有益於别人的就是善,有益於自己的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这就讲得很清楚了,你要是为自己的是恶;要为别人的,你打他、骂他都是爱他。像父母打孩子,这些为孩子好;老师骂学生,也是为学生好,为他的、为人的这就是善。为自己的,你敬人、礼人皆是恶。为自己利益,你去恭敬别人,叫谄媚巴结。所以善和恶就看你存心是为私,还是为公。「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是善恶的标准。为公的、为众生的,这是真善;为自己的,那是假善,看起来是善,其实是恶。

我们问,为什么为自己的就是恶?原因很简单,佛法里讲,我们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个自己,我执,如果你没有「我」了,我执破了,你就没有轮回。所以佛法非常重视把这我执放下,怎么放下?为别人,不要为自己,我执自然就没有。所以虚实、真假不光是看事,更重要是看他的心。「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就是从心地里发出真诚的行善,就是真善。袭迹就是装模作样的,做个幌子出来,创造一些好名声。你看我捐了多少钱,报纸一吹嘘,这是大慈善家,但是他还是为自己沽名钓誉的,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无为而为是什么?心里没有去执著那个相,没有想到「我在行善,别人在接受我的恩惠,我布施了多少东西」,这个是有为而为,你有相。无为而为是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相,也没有谁在接受我布施的人相,也没有布施的中间物这个相。无为而为,做了,心里还是清清净净,好像没做一样,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是真的。「皆当自考」。这是《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所以虚实真假,我们自己一定要深入圣贤修学,而且自己要真干。你契入了几分,你自然对这虚实真假就能够明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10/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6-0005

更新于:2023-07-19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