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要守持的根本戒律

2023-01-14 宣化上人全集

五戒是佛教徒最根本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The five precepts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rules that Buddhists should follow. They are: not killing, not stealing, not engaging in sexual misconduct, not lying and not consuming intoxicants.

不杀生,你常常不杀生就得长寿报,寿命会长。为什么有的人寿命长?有的人寿命短?寿命长的人,因持不杀戒得长寿报;寿命短的人,因他欢喜杀生就得短命的果报。

If you receive the precept against killing and constantly refrain from killing, you will be rewarded with longevity. You will live a long life. Why is it that some people have long life spans while others have short life spans? Those who had upheld the precept against killing are rewarded with a long life, while people who liked to kill have the retribution of short lives.

为什么要持不偷戒?因为偷,是损坏人的财产福命。什么是偷盗?是偷偷的把别人的财产物质偷走了。你尽偷盗别人的东西,你得到什么果报呢?将来你就受财产不长久的果报。好像你本来很有钱,突然间被强盗抢去了。

Why should we observe the precept against stealing? It is because stealing causes others to lose their wealth. What is stealing? It is covertly taking away properties and materials belonging to others. What’s the retribution for stealing others’ things? The retribution will be that of not being able to hold one's own wealth long. For example, someone may be rich, and all of a sudden that person gets robbed.

淫、妄、酒,也都是这样子。就好像你不守淫戒,去奸淫别人的妇女,将来你自己的妻女也被人玩弄,这都是一种果报。

Sexual misconduct, lying, and taking intoxicants are similar. For instance, someone who does not observe the rule against sexual misconduct might have affairs with others’ women. In the future, that person's own wife or daughter will also be prostituted by others. Those are the kinds of retributions that will happen.

妄语,你自己要是不骗人,你就不会被人骗。

As to lying, if we don’t cheat people, we will not be cheated.

说“我这一生没有骗人,为什么很多人来骗我呢?”我方才不是说过,这种果报不是一生的事情,是有过去、现在、未来,果报是通三世的。你今生没有骗过人,你可知道你前生你骗过多少人吗?“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那有人骗过你,这是应该的。

Someone may complain, “I have never cheated anyone in my life. Why is it that many people cheated me?” Didn’t I just say that the matter of retribution is not limited to one lifetime? It spans three time period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You may not have cheated anyone in this life, but do you know how many people you had cheated in your previous life? “I don’t know.” You don’t know? So it may be fitting that people cheat you now.

本来不想说大话,因说大话,但是总是不假思索就打妄语。这个打妄语很快,不用思索,不用想一想要打什么妄语。譬如有人问你:“偷东西没有?你偷了没有?”就是偷了,你也会说:“我没有偷。”不用想就说没有偷。一个“偷”犯了一个戒,“打妄语”又犯了一个戒。

A person may not have intended to boast, but it's very easy to tell a lie without even realizing it. Telling lies can happen very fast. A lie comes out before we know it. For instance, someone may ask a person, “Have you stolen something?”The person may reply, “I didn’t” without even stopping to think even if he did. If in fact, the person stole, then, by denying it, he commits the offense of lying on top the offense of stealing.

酒饮少是没有什么问题,喝多了就会乱性,人就颠倒,所做的事也颠倒,所以佛教里戒酒。

A little wine doesn’t hurt. However, if people drink a lot they will become confused and do crazy things. That’s why drinking wine is prohibited in Buddhism.

这五戒说起来是有很多道理。主要的是我们手不去杀生,心里也不生杀念,这才是真正持“杀戒”。盗也是如此,手不去盗,心也不生盗念。“盗”,不论大小,凡是没有人许可你,你自己偷偷用了其他人的东西,这都叫犯盗戒。

If we were to elaborate, the five precepts encompass many principles. The main point is that when we make sure our hands do no killing, we must also be sure that our minds do not entertain any thoughts of killing. Then we are truly upholding the precept against killing. The same applies to the precept against stealing. When our hands are not stealing, our minds must also be free of thoughts of stealing. Regardless of the value of objects, if someone uses something or takes something stealthily without getting permission, then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a violation of the precept against stealing.

2024-02-04 21:54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用智慧根本断除烦恼,比如这种对色尘所起的贪爱,是否还有别的什么途径?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用智慧根本断除烦恼,比如这种对色尘所起的贪爱,是否还有别的什么途径?

智敏上师:业报的四个根本原则 智敏上师:业报的四个根本原则

香烧越多越好吗?佛教徒不要迷信了!(宣化上人) 香烧越多越好吗?佛教徒不要迷信了!(宣化上人)

慈法法师:安居第七日(三):念佛人以无诤为根本 慈法法师:安居第七日(三):念佛人以无诤为根本

汉森:所谓“减排计划”根本是个错误提法 汉森:所谓“减排计划”根本是个错误提法

静波法师:不要错认证道根本 静波法师:不要错认证道根本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守戒律得感应 守戒律得感应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净因法师:详解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净因法师:详解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巨赞法师:从佛教青年服务团到湖南佛教徒抗敌后援会 巨赞法师:从佛教青年服务团到湖南佛教徒抗敌后援会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净土法门法师:根本就不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 净土法门法师:根本就不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

海云继梦:破根本无明 海云继梦:破根本无明

惟贤法师:怎样算是三宝弟子_三宝弟子的戒律有哪些 惟贤法师:怎样算是三宝弟子_三宝弟子的戒律有哪些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不是对人的约束,戒律是一种解脱 大安法师:戒律不是对人的约束,戒律是一种解脱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诵戒的意义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诵戒的意义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不持戒律 地狱相现 (刘宋 智达) 不持戒律 地狱相现 (刘宋 智达)

宣化上人:修行要处处本着道德,以不妨碍道德为根本戒条 宣化上人:修行要处处本着道德,以不妨碍道德为根本戒条

净土法门法语:六个根本烦恼 净土法门法语:六个根本烦恼

戒律中有三种善男子,具足色力捷 戒律中有三种善男子,具足色力捷

净土法门法语:为何佛教徒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法语:为何佛教徒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

饮酒和其他戒律的关系 饮酒和其他戒律的关系

当以七句祈祷文祈祷时,上师、本尊、空行等三根本,会如云聚般涌现在你面前予以加持 当以七句祈祷文祈祷时,上师、本尊、空行等三根本,会如云聚般涌现在你面前予以加持

净土法门法语:戒律里面有三聚净戒 净土法门法语:戒律里面有三聚净戒

界文法师:第八届静修营戒律讲座 界文法师:第八届静修营戒律讲座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该向别人布施什么?就两个字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该向别人布施什么?就两个字

觉明法师:融禅净密于一体的根本圆满大法—观音大悲法的真实事理 觉明法师:融禅净密于一体的根本圆满大法—观音大悲法的真实事理

大安法师:拔一切业障根本,就是持这个咒! 大安法师:拔一切业障根本,就是持这个咒!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

四根本戒就象承载万物的大地, 一切善法皆得生长 四根本戒就象承载万物的大地, 一切善法皆得生长

菩萨戒的十四条戒律。 菩萨戒的十四条戒律。

达真堪布:戒律清净有窍诀 达真堪布:戒律清净有窍诀

三字明——宇宙一切能量的根本音 三字明——宇宙一切能量的根本音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仁清法师:戒律清净菩提心就能坚固起来 仁清法师:戒律清净菩提心就能坚固起来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情欲为障道根本 情欲为障道根本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女众到寺院,为何戒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 女众到寺院,为何戒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菩萨的两大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 菩萨的两大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饮食新时尚 素食不再是戒律 饮食新时尚 素食不再是戒律

虚云法师开示录-戒律之如法传戒持戒守戒 虚云法师开示录-戒律之如法传戒持戒守戒

虚云法师开示录-戒律的重要性 虚云法师开示录-戒律的重要性

虚云法师开示录-经律论三藏律藏戒律 虚云法师开示录-经律论三藏律藏戒律

虚云法师开示录-释迦牟尼佛 _ 出家 _ 戒律 虚云法师开示录-释迦牟尼佛 _ 出家 _ 戒律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佛教徒可以吃「香菜」吗 佛教徒可以吃「香菜」吗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达真堪布:无论做什么,内心都要稳重,这是成就的根本 达真堪布:无论做什么,内心都要稳重,这是成就的根本

淫欲,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淫欲,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我们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我们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乔布斯:从嬉皮士到佛教徒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乔布斯:从嬉皮士到佛教徒

众生轮回的三大根本原因 众生轮回的三大根本原因

我真的是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吗? 我真的是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吗?

持守戒律之人皆有善神守护庇佑 持守戒律之人皆有善神守护庇佑

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 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

戒律衰落之原因 戒律衰落之原因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六)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7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五)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6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5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4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第073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一)

禅宗是佛法的根本 禅宗是佛法的根本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一个重要根本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一个重要根本

心态如果不归零,那根本没办法修行 心态如果不归零,那根本没办法修行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奉献的过多,以至于让人觉得你根本不需要心疼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奉献的过多,以至于让人觉得你根本不需要心疼

淫为万恶之首,这是生死的根本 淫为万恶之首,这是生死的根本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佛教徒如何贡献社会国家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佛教徒如何贡献社会国家

慧律法师:佛教徒对风水要持什么样的态度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最根本的原因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最根本的原因

希阿荣博堪布:什么是做人的根本? 希阿荣博堪布:什么是做人的根本?

道证法师:戒律是去除我们烦恼、妄想、执著最好的清洁剂 道证法师:戒律是去除我们烦恼、妄想、执著最好的清洁剂

一个佛教徒的嘴巴

增广文钞|教子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赵木木恭诵) 增广文钞|教子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赵木木恭诵)

释门法戒录:不持戒律 地狱相现 (刘宋 智达) 释门法戒录:不持戒律 地狱相现 (刘宋 智达)

欲海回狂白话卷一:法戒录_劝犯根本重罪者 欲海回狂白话卷一:法戒录_劝犯根本重罪者

索达吉堪布:身为佛教徒,想澄清对方的错误观点却力不从心,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身为佛教徒,想澄清对方的错误观点却力不从心,怎么办?

一个“酒鬼”是如何蜕变为虔诚佛教徒的? 一个“酒鬼”是如何蜕变为虔诚佛教徒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