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家对于“人性本善”的研究

2017-01-25 藏传法师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人性中充满善意与怜悯的观念,逐渐在西方社会中扎根,当然在被接受的过程中,也有过不少的抗拒。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人是个私自利的观念早已深植人心。这不只是天性的传承,从历史上来看,几千年来侵占掠夺也早已成为文化的一部份。当然也有人抱持不同的观点。在十八世纪中叶,苏格兰哲学家休姆就写过有关「天生的慈悲」这类论点的作品。一个世纪之后,达尔文提出了人性中有「本能的同情心」这样的想法。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西方的文化中深植着对人性悲观的论点。在十七世纪之后,哲学家如汤玛斯.霍柏,极为强调人性的黑暗面。他认为人性是暴力、竞争、冲突不断的,人唯一感兴趣的是自己的利益。霍柏是个完全不相信人性有善念的人,但是有一次他在街上,一个乞丐向他讨钱,他还是拿出钱来了。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件慷慨的事?他声称:「我这么做不是在帮助他,我只是想要消除心中因为看到他的贫穷而产生的苦闷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本世纪初西班牙裔的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也写道人性中存在着宽厚、仁慈的心,但却经常是很脆弱、不坚定的:「往表象下挖掘,你会发现残忍、固执、完全自私的人性。 」很遗憾的,西方科学家与心理学家就紧抓住这样的思想不放,不但强调而且鼓励这样的想法。在现代精神科学一开始发展的时候,一般专业人士都设定人性本恶,人所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利益而已。

在世人全面相信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同时,过去一百年来又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入这类的注解。譬如佛洛伊德就声称:「侵略是人类原始的求生存本能。」在二十世纪末,两位作家罗伯特.安德鲁及康拉德.罗伦佐,在观察过肉食动物的行为之后,更是认为人类基本上与动物相同,都是掠夺者,会自然地攻击任何侵入自己领土的对象。

不过近几年来,世界的思潮又开始转向,从对人性悲观厌世的想法转移人性是温暖、充满怜悯心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来,成千上百的心理科学研究开始证明:掠夺并不是人的本性,暴力行为与生理基因、社会、情况与环境因素都有关系。最著名的是在一九八六年,全世界顶尖的二十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一项「史维尔暴力声明」文件。在这项声明中,他们表示暴力事件确实在发生,但如果说人类天生就有暴力倾向或喜欢战争,却是错误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天性。他们说即使我们有着制造暴力行为的神经结构,但这种行为并不是自动自发出现的。在我们的脑神经中,并没有强迫我们行使暴力行为的构造。在人性研究报告中,许多科学家都表示人类有潜能可以变成温暖有爱心的人,也可以变成掠夺性的暴力份子。其间的差别关键就在训练。

当代的心理研究不但反驳了人性本恶的说法,也不同意人是天生自私自利的。亚历桑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丹尼尔.波 森与南茜.依丝柏格近几年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人类是有利他倾向的。有些科学家,如社会学家琳达.威尔森博士便在进行研究,想找出原因。她的理论是:人类的利他倾向或许来自我们生存的本能──这与早期的心理学家所强调的「掠夺是人生存的本能」一说完全相反。检视过去一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威尔森发现在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之间,自然会出现利他的倾向,或许那正是复原的一个过程。她发现这些人聚在一起彼此帮忙,似乎更能驱除因为身体创伤所带来的心理伤痛。

这种彼此紧密地联结,为他人利益设想的行为模式,或许来自于人类的心灵深处,成形于遥远的过往──因为人与人要紧密结合,组成群体,才有较大的生存机会。这种需要紧密结合的需求其实也在现代社会中出现。在赖瑞.萧维滋博士针对心脏病人所做的研究中,越是自我中心的人﹝在接受访谈中喜欢不断地用『我』、『我的』这类字眼的人﹞越容易得到心脏病。科学家们发现比较闭塞、不与社会接触的人,通常身体较差,比较不快乐,感受到的压力也更大。

帮助别人就跟我们天性中需要与人沟通是同样重要的。就像学习语言一样,人类可以发展出同情心与利他心理,这也是人性中最令人惊异的能力。以学习语言来说,在我们的脑海中都有学习语言的特殊结构,一旦我们置身于那种语言旳环境中,我们的脑部自然会发展并增进我们使用那种语言的能力。相同的,我们的脑海中也有「怜悯」的因子,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散发出来,小到家庭,大到整个社会,这样的怜悯心都会发生影响力。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什么样的环境最能让人发挥关怀与同情心,以养育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找到一些父母本身应具备的基本特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关怀别人、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告诉孩子要对自己言行负责,并且理性地教导孩子做了某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若是扭转我们对人性所做的基本臆测──从敌对改变为互助,可以开启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假设「自我中心」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初生婴儿的行为正好可以证明这个理论。一个婴儿出生时,在他们脑海中只有一件事: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食物、身体舒适等。但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种自私心理的想法,就能看到一个全新的面貌。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说婴儿出生的目的是为了带给别人欢笑与愉悦。我们观察一个健康的婴儿时,不得不承认人性中是有温情的。从这个新观点做出发,我们会相信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有能力带给别人欢乐。举例来说,婴儿的嗅觉只有成人的百分之五,味觉也只有一点点。他们所有的嗅觉与味觉都是用来寻找母乳的。喂奶的行为不只是提供营养所需,也在让乳房解除紧张的压力。所以我们可以说,婴儿吸奶就是在解除母亲乳房的压力,同时能让母亲感到欣慰。

婴儿同时也能辨识面孔与做出回应。很少有人在看到婴儿眼中的表情与笑容时,会觉得不开心的。一些人类学家因此设定一种理论,他们认为当婴儿对着照顾者微笑或直视着他们的眼睛时,这个婴儿正遵循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物蓝图」,释放出温柔、慈悲、关怀的本能,而照顾他的人也会相对的自动做出类似的回应。有更多的研究提出惊人的结论:婴儿不再被视为自私自利、只知吃和睡的小机器,而是生来让人类快乐,而且只要有一个适当环境就能让他的同情心滋长的小东西。

一旦我们得到「人类的本能是怜悯而非掠夺」这样的结论,我们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立刻有了改变。我们会用慈悲的心来看待人世间,而不是用敌对与自私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我们会活得更轻松、更有信心、更快乐!

更新于:2017-01-25 19:03